0697.HK
Shoucheng pivoting to robotics, getting rid of the “old economy” label

首程控股改變業務方向,近期更積極投資機器人產業

重點:

  • 公司首季毛利下跌,純利卻多賺八成
  • 旗下基金持有宇樹科技股權

 

白芯蕊

自OpenAI在2022年11月發布ChatGPT,人工智能(AI)概念席捲全球,帶挈晶片股大幅抽升,隨著特斯拉(TSLA.US)人形機器人有望短期登場,意味AI應用即將落地,令全球機器人股都受熱烈追捧,過往被視為舊經濟股的首程控股有限公司(0697),近年業務不斷變身,更進軍機器人產業,剛公布的第一季業績,純利便升超過八成。

轉型基金及停車業務

在香港上市超過30年的首程控股,前身是首長國際,集團早在1991年已在香港上市,主要經營鋼鐵等相關業務,2016年開始戰略轉型,陸續剝離傳統業務,包括出售秦皇島鋼材製造、礦物開採和加工等業務,轉型至基金管理及停車場營運等。

在2018至2019年引入戰略股東,在2020改名為首程控股。隨著全球對機器人投資熾熱,集團亦不怠慢,在2024至2025年分別設立機器人基金及機器人公司等。

2024年報披露,首程控股大股東為首鋼集團,持有該公司24.9%股權,日本租賃公司歐力士(IX.US;8591.JP為第二大股東,持有首程控股14.3%股份,其他還包括港資周大福系的Cheng Yu Tung Family (Holdings)Limited、北京國有資本運營(下稱北京國管)、陽光保險及私募基金厚樸,並分別持有首程控股11.5%、10%、8%及7%股權。

至於轉型後的首程,現分為資產營運及資產融通兩大業務,所謂資產營運,即包括產業基礎運營服務及其他服務相關收入,涉及停車場及園區管理等。資產融通收入包括基金管理及投資產生的綜合收入,當中REITs業務由首程基石營運,還有風險投資業務由首程資本主理,針對投資包括機器人產業等。

資產融通收入大跌

不過,資產融通收入波動較大,易受二級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令業務收入出現公允價值變動。以2025年首季業績為例,資產營運及資產融通佔總收入比率分別為73.4%和26.6%, 較2024年同期的57.8%和42.2%比例變化頗大,其中資產融通收入更大跌36.8%至9,381萬港元,幸而資產營運收入按年上升27.3%至2.58億港元,令集團總收入力保不失,按年微升0.2%至3.52億港元。

值得一提是首程控股首季毛利大跌39%,但受惠股權交易獲取投資收益推動,令上季股東應佔溢利大增80.2%至2.13億港元。其實也反映首程控股已由最初舊經濟的重資產模式,轉為利用資產獲得資金,再投資科創企業,待科創企業變大及成熟後沽出套現。

政府機器人基金

尤其在風險投資業務上,首程專注高科技企業,積極布局機器人、新材料及智能製造等,其中2024年與股東之一,由北京市政府設立的北京國管,還有北京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聯合成立100億元機器人基金,重點投資機器人獨角獸、機器人零件、創新應用等領域。

據國泰君安報告指,基金已完成對數十個項目投資,其中包括杭州六小龍之一的宇樹科技,持股為3.96%,還有銀河通用、星海圖、未磁科技及萬勳科技等。

除股權投資領域外,首程控股在機器人實業也計劃大力推展,近期便成立北京首程機器人科技,將機器人應用場景變成集團收入,計劃初期將有40至50家創新企業會成為戰略渠道伙伴,業務覆蓋醫療、教育、市政等場景。

在持續投入機器人業務下,首程控股已變身成機器人概念股,配合在市場不斷回購,公司股價今年累計上升超過五成,預期市盈率為20倍,市銷率8.2倍,相比無盈利的優必選 (9880.HK越疆(2432.HK,市銷率卻高達15倍和45倍,首程控股明顯有一定吸引力。

整體來講,全球機器人發展潛力巨大,摩根士丹利估計人形機器人今年收入雖然只有3億美元,但隨著人機融合,整個人形機器人會快速增長,到2050年行業收入會急增至5萬億美元。若估計正確,意味目前市場只是起步階段,對作為主力投資機器人產業的首程控股有利,但唯一擔心是REITs投資仍受內地樓市困擾,一旦樓市好轉,配合機器人概念,首程的股價將有望一飛衝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百度擬發人民幣計價票據

互聯網搜索平台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888.HK, BIDU.US)周一公布,將於美國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優先無擔保票據。集資所得淨額,將用於償還若干債務、支付利息,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公司表示,受市場條件及其他因素所規限,票據的本金、利率、到期日及其他條款等,將在票據發行定價時確定。 百度上月公布的第二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下跌4%至327億元,但錄得盈利73.2億元,按年升33%。 公司周一開市升2.8%報99.7港元,自今年以來股價升逾兩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railing temporarily in the water battle: Can CR Beverage turn the tide?

「水王之戰」暫落下風 華潤飲料能否力挽狂瀾?

去年底才上市的華潤飲料,在市場內捲及農夫山泉的狙擊下,上半年度派出一份倒退的成績表 重點: 華潤飲料中期收入跌近兩成,盈利下跌近三成 公司在飲料賽道上,遠遠落後於農夫山泉   劉智恒 中國內地飲品市場龐大,當中以飲用水的賽道最為激烈,去年華潤飲料(控股)有限公司(2460.HK)成功在香港上市,一度讓一哥農夫山泉(6823.HK)寢食難安,急祭出多項針對措施,務求要將對手扼殺於萌芽階段。 經過一番廝殺,兩大龍頭的中期業績似已告訴市場高下立判,暫時來說,農夫山泉先勝一仗,公司收入增長15.6%至256億元,賺76.2億元,同比升22%。反觀華潤飲料,期內收入下挫18.5%至62.1億元,盈利更大跌近29%至8.05億元。 若以水類產品計算,農夫山泉中期的銷售94.4億元,同比升10.7%,分部業績的表現更為亮麗,同比勁升42.8%至33.5億元。相反華潤飲料的包裝水飲品收入插水,跌23%至52.5億元。 進擊的鍾睒睒 華潤飲料包裝飲用水銷售下跌,不得不提鍾睒睒下的一步狠棋。去年為打擊華潤飲料的純淨水「怡寶」,農夫山泉在主打的「紅瓶裝天然水」外,毅然推出「綠瓶裝的純淨水」,更以9.9元12瓶的超低價去競爭,目的自然是搶奪對手的市場,打擊華潤飲料的王牌產品,以動搖對手根基。 鍾睒睒的算盤是即使農夫山泉在水的業務受影響,但在其它飲料業務上,農夫山泉一直領跑,足夠支持他去打一場水戰,不惜以本傷人,先將對手打壓下來。 面對農夫山泉的來勢洶洶,華潤飲料確實有點招架不住,鍾睒睒掀起綠水大戰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如果要健康,就喝紅色的,如果要口味,就喝綠色的。」 他的潛台詞不外乎是:農夫山泉主打紅色包裝瓶的天然水,對身體有益健康,綠色的純淨水只是味道較甜;我們農夫山泉一直講的是健康,只不過消費者有不同口味,我們才再出產純淨水,將選擇權交回消費者。言下之意,是指綠色純淨水未如紅色天然水般對身體有益處,間接衝著華潤飲料旗下的皇牌怡寶純淨水而來。 經過一輪綠水之戰後,鍾睒睒見成功打擊了對手的命脈,又開始大幅減低對綠瓶的渠道補貼,將資源調回紅瓶天然水,畢竟紅瓶才是農夫山泉的拳頭產品,在公司的飲用水業務收入佔比,亦從去年下半年的70%回升至今年上半年的80%。 得水源得天下 華潤飲料除了在戰略上被農夫山泉打得有點難以招架外,農夫山泉擁有的優勢就是水的命脈—水源。包裝水只要有優質水源地,幾可說是佔據了半壁江山,農夫山泉多年前已深耕水源布局,今年新增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龍門山、西藏念青唐古拉山,至今在全國布局15個主要水源地。 華潤的怡寶採取自建與代工模式,雖然已在水源上加把勁,武夷山大包裝生產線於今年首季投產,下半年計劃增設2家工廠,自建的浙江工廠預計第四季投產。但要明白,獲取優質水源是要經過許多手續及符合一系列標準,華潤飲料一時三刻難以追趕。 亦因為有自家水源,成本可以較低,加上農夫山泉銷量大,規模效益顯著,毛利率能長期優於華潤飲料,前者過去三年維持在55%至60%水平,後者始終難以超越50%。 輸掉第二增長曲線 華潤飲料在水戰上處處落下風,公司寄望第二增長曲線去推動業績,那就是飲料產品,包括茶、果汁及功能飲料等。今年上半年來自飲料產品的收入達9.55億元,同比增長21.3%,佔總收入的15.4%。 雖然期內飲料產品有明顯升幅,但仍然難望農夫山泉項背。後者今年上半年度來自茶飲的收入已達100.9億元,增長近19.7%,收入超越包裝水;功能飲料收入近29億元,同比增長13.6%,果汁收入更升21.3%至25.64億元。很明顯,在水之外的第二賽道上,農夫山泉亦是遠遠拋離華潤飲料。 事實上,論到飲料,華潤不但品類不及農夫山泉,亦沒能打造出王牌產品,相反農夫山泉的東方樹葉、NFC果汁及茶等,消費者也耳熟能詳。 按目前情況,我們暫看不到華潤飲料有趕過農夫山泉的能耐,在策略、資源及第二賽道上也有不如,因此你飲水不飲農夫山泉沒問題,要買水股就似乎要買龍頭了。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多想雲折讓22%1供6 籌2.74億港元發展AI

營銷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多想雲科技控股(6696.HK)周四公布,擬以每持1股供6股方式集資最多約2.74億港元(3,500萬美元),每股認購價47.53港元,較最後交易日收市價折讓約22%。 發行最多5.76億股股份,佔擴大後股本約85.7%。公司表示,供股將按非包銷基準進行,僅供合資格股東認購。控股股東合共持股約16.9%,已承諾全數接納約9,754萬股供股股份的配額。 公司擬將所得款項約92.3%用於開發AI模型,包括用於獲取AI專用計算硬件,構建一個高效且具擴展能力的內部計算能力平台,而約7.7%用於購買媒體資源特別是快手、視頻號和小紅書的在線流量,以便客戶在這些網絡媒體平台上投放廣告。 此外,公司近期與抖音、快手等平台達成一級代理合作,需繳付大額預付款,導致現金需求增加。董事會表示,供股所得將有助應對與大型媒體平台合作所需的高額現金流壓力,同時補充營運資金。 多想雲股價周五早盤低開,其後一度漲逾9%,至中午休市報0.64港元,升4.9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anvin is a fashion company

Lanvin光環漸退拖累 復朗中期虧損續擴大

受累於核心品牌Lanvin 銷售同比大跌42%,復星國際旗下的復朗集團披露,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 重點: 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22%,毛利率收縮四個百分點,虧損進一步擴大 在實施關店策略並迎來新總裁後,復星國際預計下半年奢侈品業務將企穩回升   陽歌 復星國際(0656.HK)旗下奢侈品業務復朗集團(LANV.US),是否需要考慮更名? 復朗集團(Lanvin Group)以法國標誌性奢侈品牌Lanvin命名,後者不僅是其最具認知度的資產,更曾長期穩居業績支柱地位,但這一局面在今年被打破。一周前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在整體遇冷的全球奢侈品市場中,Lanvin品牌光環正加速消退。該品牌上半年銷售額同比大跌42%至2,790萬歐元(約合3,250萬美元),營收貢獻排名從榜首跌落至第三位。 本季度業績「亮點」是美國品牌St. John Knits母公司St. John,營收僅微降0.8%至3,970萬歐元,躍居復朗集團第一大營收來源。Wolford部門上半年營收下滑23%至3,300萬歐元,同樣超越Lanvin躋身次席。 儘管我們認為復朗集團尚未會因品牌貢獻度變遷而更名,但其轉型進程顯然遠未完成。該業務前身為復星時尚集團,復星國際2010年代後期通過系列收購整合而成。2021年10月,復星國際將之更名復朗集團後, 2022年末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實現在美上市。 上市後,復朗集團經營持續承壓,高管層與創意團隊頻現人事動蕩。今年初,原St. John品牌首席執行官Andy Lew擢升集團執行總裁。此前,復朗集團開始推展節流措施,除關店及削減行政支出外,市場推測進一步將會裁員。今年上半年,降本行動仍在持續,據首席財務官 David Chan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披露,集團共「精簡」29家門店。 當前,只有一位分析師覆蓋復朗集團的股票,且僅給出「持有」評級,這絕非積極信號。更令人憂慮的是,據電話會議記錄,因無分析師參加,本次財報會異常簡短,全程僅由Lew和Chan宣讀既定文稿。 客觀而言,行業系統性困境難辭其咎。現實是全球奢侈品市場自去年起遭遇疫情後首度萎縮,今年頹勢更顯加速。頭部企業路威酩軒(LVMH, MC.PA)上半年營收下滑4%,古馳(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Kering, KER.PA)跌幅更達16%。 營收領跌者 復朗集團以22%的同比跌幅領跌同業,上半年營收報1.33億歐元。公司將業績不振歸咎於「全球奢侈品行業普遍疲軟」及自身「戰略調整」。Lanvin銷售大跌42%構成最大拖累,其他品牌同樣全線下跌:前述St. John微降0.8%,Wolford下滑23%,Sergio Rossi大跌25%,Caruso亦回落11%。 經營困局中,復朗集團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從58%收窄至54%,同比收縮4個百分點;經調整EBITDA虧損由4,200萬歐元擴大至5,200萬歐元。 按區域劃分,歐洲及大中華區表現尤為疲弱。北美市場相對堅挺,這解釋了以美國為主戰場的St. John為何表現優於其他品牌。 復星曾冀望借力中國渠道優勢,將旗下奢侈品業務打造成全球巨頭,彼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催生全球最蓬勃的奢侈品市場。2021年,貝恩-意大利奢侈品行業協會(Bain-Altagamma)曾預測,2025年中國將佔據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25%至27%的份額。而其今年最新分析顯示,中國佔比僅12%,不足原來預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