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S 688303.SHG
Polysilicon production line

這家多晶硅製造商表示,暴跌的價格最近已開始企穩,如果北京方面宣佈新的政策支持,價格甚至可能在未來兩個月上漲

重點:

  • 大全新能源第四季度收入下降近60%,原因是多晶硅價格下跌及公司決定大幅削減產量
  • 公司表示,由於預期下月可能會出台重大政策支持,價格已開始企穩

  

陽歌

多晶硅製造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DQ.US; 688303.SH)最近釋放大量喜憂摻雜的信號,不過公司最新季報中的大多數信號明顯都是負面。公司及其同行的產品,是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組成部分,過去兩年增加大量新產能後,這些企業陷入了供應過剩的風暴,導致價格在需求低迷的情況下暴跌。

不過,大全新能源的最新報告確實也包含了一些略微積極的信號,因公司管理層稱,暴跌的價格可能終於穩定下來,至少目前如此。他們還討論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北京可能很快會介入,通過提供政策支持,吸收在大規模新建太陽能發電廠的過剩供應。

在這點上,副首席執行官朱婷在大全新能源的電話會議上表示,預計中國今年將增加250吉瓦到300吉瓦的太陽能裝機容量,與去年新增277吉瓦大致持平。即使沒有任何增長,這也相當於全球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的一半,朱婷預計全球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為550吉瓦至600吉瓦。

除了銷量暴跌外,另一略微令人擔憂的信號是公司的最新財報,正顯示其現金儲備迅速消耗。截至去年底,公司可輕鬆兌換成現金的“速動資產”總額約為22億美元,低於一年前的32億美元現金和應收銀行票據。

現金減少至少有一部分是大全新能源去年全年虧損3.45億美元所致。導致現金流失的另一個主因,可能是公司過去兩年在內蒙古的新項目上投入巨資,該項目使大全新能源的年產能較2022年底的10萬噸增加了兩倍多,達到30萬噸。

由於中國政府已經介入,試圖要求企業將產能利用率降到一半,甚至更低來穩定價格,那些新增產能中,很大部分可能已經閒置。大全新能源在10月底發佈的上一份季報,首次暗示這種「自律」,到了12月公司證實正在執行這種減產。公司在最新財報稱,目前的產能利用率僅為40%至50%,副首席執行官朱婷表示,她預計整個行業的利用率將在「中期至長期」保持在這個範圍。

所有這些喜憂摻雜的信號都充分體現在分析界對大全新能源褒貶不一的看法上,在雅虎財經調查的九家分析機構中,有四家其實是把該股評為「強力買入」,這可能不是因為其表現強勁,而是因為他們認為該股被低估了。但另外兩家將其評為「持有」,而其餘三家則將其評為了「買入」。

估值低迷

在公告發佈後的兩個交易日里,大全新能源的股價下跌了7.5%,不過其中大部分跌幅出現在上週五,當時中國股市整體下跌,導致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暴跌3.6%。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大全新能源在紐約上市的股票,在過去六個月里上漲了37.5%。

經歷了所有這些漲跌之後,股票在美國市銷率(P/S)非常低迷,僅為0.26倍。與在香港上市的同類企業協鑫科技(3800.HK)的1.42倍和在上海上市的通威股份(600438.SH)的1.03倍相比,微不足道,也只有瓦克化學(WCH.DE)0.58倍的一半,後者是少數幾家主要的非中國生產商之一。

我們之前曾建議大全新能源考慮利用其大量現金儲備,將美國股票私有化,因為該公司目前的市值僅為13.3億美元。但鑒於其現金正在迅速減少,這可能不再是一個好的選擇。

公司的最新指標中,大多都顯示出類似的情況,降幅從30%到60%不等,考慮到價格暴跌以及大全新能源目前僅使用了40%到50%的產能,這並不太令人驚訝。在價格下跌和利用率低的雙重拖累下,公司第四季度營收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從上年同期的4.76億美元跌至1.9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59%。

隨著利用率的降低,公司第四季度的多晶硅產量下降了44%,從上年同期的61,014噸降至34,236噸。公司表示,本季度將進一步削減產量,預計2025年前三個月的產量僅為2.5萬至2.8萬噸。同樣,公司預測今年的多晶硅產量僅為11萬至14萬噸,與2024年的20.5萬噸相比大幅下降。

季度內該公司的多晶硅生產仍處於虧損狀態,期間的平均生產成本為每公斤6.81美元,同比上漲5%,而平均售價僅為每公斤4.62美元,同比下降42%。鑒於生產成本與售價之間差距巨大,大全新能源的季度淨虧損擴大至1.8億美元也就不足為奇了,而第三季度其虧損為6,000萬美元,一年前同期甚至實現了5,330萬美元的利潤。

最後,我們再來詳細看看公司管理層談到的價格企穩,這將結束一年多來價格從最高點下跌約一半的頹勢。朱婷稱,公司最近觀察到價格穩定在每公斤36至42元之間,甚至預測未來幾個月價格可能會上漲,因為預計北京將提供政策支持,以鼓勵更多太陽能發電廠建設。

她說:「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新應用場景或替代商業模式,2025年下半年及以後的需求似乎更具挑戰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受惠港股急升 富途上季盈利倍升

互聯網券商富途控股有限公司(FUTU.US)周四披露,受惠投資者年末大舉湧入港股市場推高交易量,公司第四季度營收同比激增86.8%至44.3億港元。當季淨利潤同比增幅達113%,攀升至18.7億港元。 富途當季總交易額同比增長兩倍至2.89萬億港元,其財富管理業務總客戶資產規模增長92.6%至1,109億港元。新增付費客戶數環比增長39%至21.5萬戶,其中香港市場貢獻顯著—該地區股市當季呈現強勢反彈。 富途最初定位為服務中國投資者跨境配置美股、港股的互聯網券商,近期已將客源地擴展至香港、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及馬來西亞。其美股週四收跌3.8%,但過去一年累計漲幅仍達65%。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手機硬件毛利減少 酷派料去年虧損擴大

移動終端製造商酷派集團有限公司(2369.HK)周四公布,預計2024年淨虧損約2.45億至2.65億港元,較2023年虧損約2.21億港元增長10%至20%。 公告稱,虧損增長主要由於去年毛利減少約4,400萬港元。減少主要是由於 去年手機業務的部分產品處於清尾階段,低毛利的硬件產品導致毛利減少。另外,期內行政及其他營運開支增加約4,200萬港元,主要原因來自投資美股上市證券的投資虧損,以及新增長期負債導致期內財務費用增加約4,900萬港元。 由於未能按時披露2023年全年業績,酷派集團股票自去年4月2日停牌,至今年2月27日復牌。酷派集團曾是中國主要的智能手機製造商之一,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和內部管理問題,手機業務逐漸衰退,現正積極拓展加密貨幣業務。 酷派股價周五平開報0.03港元,早盤一度下跌逾6%,中午收市無漲跌,報0.03港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預期前景艱辛 順豐急降派息比例

主營物流倉儲的順豐房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191.HK)周四公布,去年收入增加2.4%至4.5億港元,末期每基金單位分派12.69港仙,即全年分派為27.4港仙,較2023年減少4.4%。 分派減少主要是下半年的分派比率只有90%,導致全年分派比率為95%,2023年全年為100%。公司解釋,今年的租賃市況極具挑戰,希望可保留實力應對,故減低派息比例。 由於市場的租金下跌,順豐房託的投資組合的估值為67.31億港元,同比下跌8.9%。公司表示,將會提早進行再融資、磋商降低所有貸款成本、延長利率掉期合約期限,以應對當前環境。順豐房託周五開市跌近5%至3.05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jisen ramen

拉麵江湖變天 味千如何突圍?

曾經無限風光的味千拉麵,面對市場競爭加劇與消費下行趨勢,該如何扭轉困局 重點: 公司預計2024年虧損不超過4,000萬元,上年同期為盈利1.8億元 味千拉麵門店數量由2019年的799間降至去年上半年的575間    李世達 中國消費者對餐飲消費似乎總是喜新厭舊。一家餐飲連鎖店可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擴張,也可能在一年內迅速退燒,特別是在消費降級的趨勢下,能夠長期維持穩定盈利的餐廳少之又少。在中國內地,曾經蔚為風潮的「高端麵館」正在快速退燒,被稱為中國日式拉麵鼻祖的味千拉麵,也難逃此一命運。 日本拉麵連鎖店味千(中國)控股有限公司(0538.HK)近日發布公告,預計2024年錄得股東應佔虧損不超過4,000萬元,而2023年度盈利1.8億元,主因是受到投資物業重估虧損,以及餐飲業務盈利下降的影響。 公司指出,投資物業的重估虧損是由於受到香港及內地物業市場情況的不利影響。另外,餐飲業務也受到行業競爭加劇和消費者習慣改變的雙重影響,傳統堂食業務收入減少,而外賣服務需求比例提升,導致整體盈利能力下降。 而在去年上半年,公司已出現盈轉虧的情況。根據去年半年報,公司收入按年減少6.6%至8.2億元,股東應佔虧損715.7萬元,而2023年同期為賺1.3億元。業績的大幅下滑也拖垮公司股價,過去一年已下跌25.7%,徘徊在0.8港元左右。 賺一年賠一年 事實上,味千近年的盈利情況並不穩定,2019年至2023年,公司業績分別為盈利1.6億元、虧損7,800萬元、盈利2,100萬元、虧損1.4億元及盈利1.8億元,可以說是「賺一年賠一年」,而且合計虧損金額要高於盈利金額。 之所以能夠扭虧,一部分原因或許與公司持續降本增效有關。2023年,公司食材成本佔營業額的比例由上年的26.2%下降至24.4%;人工成本佔營業額的比例由上年的29.8%下降至26.2%;其他營運成本佔營業額的比例由則由上年的26.3%下降至25%。 然而,再多的降本增效,是否能夠扭轉業績持續走下坡的頹勢? 原創於日本的味千拉麵,是在1996年由香港女商人潘慰率先引進香港。在香港取得成功後,第一家味千拉麵內地門店於1998年在深圳華強北開業,隨後在全國快速擴張。2007年,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00億港元,潘慰也一躍成為「拉麵女王」。 就在業績高峰期,公司在2010年提出千店計劃,目標五年內在中國內地開設1,000家門店,但是2011年味千就發生「骨湯門」事件,原本宣稱使用大骨熬製20小時做成高湯的味千,被爆出使用濃縮液兌製成湯底,形象因此大打折扣。 新中式麵館崛起 事件也為公司的發展帶來轉折。2010年後,包括一蘭、花月嵐、豚王等拉麵品牌陸續引進中國,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而味千卻漸漸失去了市場定位,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 味千於內地定價在中高端水平,客單價通常在每碗40元以上,主要服務於購物中心和寫字樓區域的都市白領群體,但是消費者的用餐體驗與拉麵口味,似乎無法匹配這樣的價格。有網民這樣評價:「看著像快餐,價格卻不便宜」。 而到了2020年後,一批新中式麵館陸續出現,包括和府撈麵、馬記永、陳香貴、張拉拉等高端中式拉麵登場,立刻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其中和府撈麵更拿到六輪融資,一度傳出赴港上市。這些新挑戰者也讓味千的市場再度遭到擠壓。 然而,新興麵館紅沒多少年,近年遭遇消費降級的大潮,上班族白領不願多花錢吃高端麵,高端麵館也逐漸沉寂。據企查查數據,截至去年5月,內地麵館新註冊量為3.1萬家,但註銷吊銷量也有2.9萬家,淨成長數低於往年,麵館經營壓力日益凸顯。 至於曾喊出千店目標的味千,於2019年門店數量達到799間後開始走下坡,至2023年減少至562間,去年上半年雖小幅增加至575間,但距離2019年的高點甚至千店的目標仍然很遙遠。 從市盈率看,目前味千仍有約20.2倍,高於九毛九(9922.HK)的14.1倍及太興集團(6811.HK)的13.5倍,屬於較高水平,與業績表現並不匹配,存在高估的風險。 味千拉麵曾是中國市場上最成功的日式拉麵品牌之一,但面對品牌老化、競爭加劇和消費降級等挑戰,味千需要的不僅是成本控制,而是品牌重塑與市場適應力。曾經的「拉麵女王」能否重振旗鼓,有待市場來驗證。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