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6.HK NIO.US
Nio gears up to produce its own EVs

蔚來汽車CEO李斌稱,如果蔚來的汽車完全由自己製造的話,製造成本會下降10%

重點:

  • 蔚來已獲得獨立造車資質,並收購為其代工的江淮汽車的工廠資產
  • 該公司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財報還算亮眼,期內營收、交付量、毛利率、整車毛  利率等指標均向好

     

郭凱文

相信要不了多久,「江淮」二字將從蔚來汽車(NIO.US; 9866.HK)各類車型的尾標中消失。原因很簡單,作為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之一,該公司獨立造車的大幕或將拉開。

12月5日,多家媒體報道稱,蔚來汽車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出現在工信部的「車輛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中。據此推測,蔚來已獲得獨立生產資質。

5日晚間,江淮汽車(600418.SH)發布公告稱,此前公開掛牌的乘用車公司三工廠及乘用車公司新橋工廠相關三個資產包已完成競價,根據競價結果,蔚來汽車成為資產一包、資產三包受讓方,交易價格分別約為16.7億元、14.9億元,合計31.6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江淮汽車本次出售的資產一包、資產三包正是蔚來F1工廠和蔚來F2工廠。長久以來,這兩個工廠專門為蔚來代工造車。

拿到獨立造車資質,收購代工工廠,市場對蔚來的「組合拳」並不感到意外。今年10月,江淮汽車公告轉讓資產時,就有消息稱蔚來是接盤方,有關其謀求獨立造車資質的傳聞隨之甚囂塵上。不過,雙方當時都對此諱莫如深。

代工模式「紅與黑」

分析普遍認為,將代工工廠收入囊中後,蔚來透過代工生產汽車的模式將就此落幕。

2015年被認為是「互聯網造車」元年,以「蔚小理」(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最初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代工模式。這是衡量現實利弊之下的理性選擇:畢竟作為行業新手,沒有生產基地,製造技術能力欠缺,更重要的是缺乏生產資質。

現實中,獲得工信部的生產資質的途徑有兩個:一是收購有資質的企業,二是獨立申請資質。蔚來選擇後者。

2016年,蔚來牽手江淮汽車,後者自此為其代工生產旗下車型。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理想汽車(LI.US; 2015.HK)、零跑汽車(9863.HK)等車企均一度借助具備資質的企業代工。代工模式讓造車新勢力在業內得以快速站穩腳跟。當然,這種模式也不是沒有弊端,最大的問題是在生產製造環節,委託方話語權的旁落。

與蔚來不同,近年來一些造車新勢力相繼通過收購獲得資質。比如,小鵬收購廣東福迪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獲得生產資質;理想收購力帆汽車旗下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股權拿到資質;零跑收購福建新福達汽車拿下造車資質。

雖然當下危機重重,在竭力自救,但威馬汽車是造車新勢力中較早拿到造車資質的「幸運兒」。2017年,威馬汽車收購了大連黃海和中順汽車兩家車企,兩張造車資質落袋。該公司創始人沈暉曾對媒體表示:「只有自建工廠,才能從源頭上控制產品品質。此外,在代工模式下數據無法形成閉環,車企數字化的優勢也無法體現。」

獨立造車的優勢,蔚來汽車CEO李斌也直言不諱。在最近召開的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李斌稱如果蔚來的汽車完全由自己製造的話,製造成本會下降10%。

三季成績單向好

此番擲重金收購,蔚來差不差錢?是否存在資金壓力?該公司最新公布的三季度財報給出了答案。就其目前的財力而言,可以說不在話下。

財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蔚來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短期投資和長期定期存款為452億元,較上一季度增加137億元。

總的來說,蔚來交出的成績單還算亮眼,數據呈向好趨勢。數據顯示,其營收達190.7億元,環比增長117.4%,同比增長46.6%。

第三季度,蔚來毛利率為8%,二季度僅為1%;「蔚小理」中的另外兩家企業,小鵬毛利率為-2.7%,理想毛利率高達22.0%。另一項重磅指標整車毛利率,蔚來重返兩位數達11%,環比升4.8個百分點,同比跌5.4個百分點;小鵬整車毛利率為-6.1%,理想整車毛利率高達21.1%。

備受市場關注的交付量,蔚來為5.54萬輛,環比增長135.7%,同比增長75.4%;小鵬交付量超過4萬輛,理想交付更突破10萬輛。

展望第四季度,蔚來預計交付量為4.7萬至4.9萬輛,同比增長17.3%至22.3%;預期總營收為160.8億元至167億元。

財報出爐後,蔚來美股、港股均錄得兩連漲,美股累計漲近6%,港股累計漲近7%。不過,今年迄今,其美股累計下挫25%,港股累計跌24%。

海通國際發布研究報告稱,蔚來拿到獨立造車資質對新興汽車OEM(代工)具示範效應,展示在汽車產能過剩且生產資質管控嚴格的環境下,通過獲取獨立生產資質而形成研產銷閉環的路徑。瑞穗證券維持蔚來「買入」評級, 將未來12個月目標價由18美元下調至15美元。

另據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作為實現公司盈利、降本增效的一部分,蔚來計劃對電池製造部門進行剝離。該部門最早會在年底進行分拆,並將尋求外部投資者,估值待定。

蔚來尚未對此回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長安(000625.SH)、吉利(0175.HK)兩家車企先後加入蔚來的「換電聯盟」。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正力新能折讓8%配股籌5億港元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五宣布,擬配售4,592.1萬股新H股,佔擴大後的已發行H股的3.09%及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8%,集資5.04億元,每股配售價10.98元較前一日收市價11.92元折讓7.89%。 公司稱,擬將配售所得款項淨額中,約70%用於支持集團與常熟的新生產工廠二期工程有關的建設、設備購置及預備費;約10%用於全固態電池中試線的建設;約10%用於研發活動,及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正力新能於今年4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31.72億元,同比增長71.9%,其中動力電池收入29.85億元,同比暴增81.9%;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9.9%大幅提升至17.9%;淨利潤2.22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公司股價周五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1.01港元,跌7.63%。上市至今,該股累升約3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暗盤已交投 海西新藥上市突延期

福建海西新藥創制股份有限公司(2637.HK)原訂今天在香港掛牌上市,但周四晚突公布,就最終發售價、國際配售認購意向水平、香港公開發售股份分配基準等,未能在本周五上午8時前定稿及獲取監管機構批准,因此上市時間要順延。 有券商在本周三下午已通知客戶中籤結果,更有定價86.4元。有劵商平台在周四已開始暗盤交易,富途暗盤早段一度高見200元,較定價高131%,其後升幅大幅回落至只升兩成多。 海西新藥發行1,150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招股價介乎69.88元至86.4元,集資9.9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piworld renew IPO pitch

業績下滑的瀚天天成 能否延續碳化硅熱度?

碳化硅賽道熱潮未退,價格卻持續下探。瀚天天成再度叩關港交所,在毛利率腰斬與補貼依賴加深之際,能否走出價格戰的泥沼,成為市場焦點 重點: 今年前五個月收入同比下降30%,毛利率持續滑落 政府補貼佔收入比重增至31.6%    李世達 碳化硅這條被譽為「第三代半導體皇冠上的明珠」的賽道,熱度雖未退卻,市場競爭卻有增無減。瀚天天成電子科技(廈門)股份有限公司繼今年4月後,半年內兩度叩關港交所。這家主攻碳化硅外延晶片(SiC epitaxial wafer)的企業,曾被視為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的代表之一,如今正面對收入下滑,毛利率腰斬的多重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同業天岳先進(688234.SH; 2631.HK),已於今年8月成功在港股上市,成為首家「A+H股」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企業。天岳先進業務涵蓋碳化硅襯底與外延片,具一體化的產業布局,相比之下,瀚天天成以外延片為主的業務結構,對下游價格波動更為敏感,面臨更嚴峻的現實考驗。 收入銳減 毛利腰斬 根據最新申請文件,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4.41億元增至2023年的11.43億元,但2024年卻降至9.74億元,增長勢頭明顯放緩。截至2025年5月底止五個月收入為2.66億元,同比下滑30%。毛利率則從2022年的44.7%暴跌至 2025年的18.7%,幾乎腰斬。雖然公司仍有盈利,但今年前五個月的利潤已降至1,414.7萬元,較去年同期下滑33%。 公司解釋,毛利率下滑主要因產品平均售價下降及良率爬坡成本上升所致。但對比政府持續增加的補貼,這些數字揭示出即便擁有高技術門檻,碳化硅製造商也難以逃脫價格戰的壓力。 中國「十四五」規劃將第三代半導體列為戰略重點,各地政府設立專項基金,鼓勵碳化硅晶圓本土化。申請文件披露,瀚天天成在2022至2024年分別獲得政府補貼1,350萬元、4,740萬元與1.12億元;而今年截至5月底止五個月內,已獲得補貼8,4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2,670萬元增長2.14倍。若與同期收入相比,補貼佔收入比重由2022年約 3.1%,上升到今年前五個月的31.6%。 政府補貼持續增加,業績表現卻在下滑,這意味著公司仍高度依賴政策扶持,真正的市場化現金流尚未建立。當行業面對價格下行的壓力時,瀚天天成真正的考驗才正要到來。 瀚天天成的主營產品碳化硅外延片,是功率半導體的核心中游材,廣泛應用於新能源車逆變器、快充模組與工業電源。而公司一直以「國產替代、技術領先」作為宣傳重點,尤其強調是全球首家實現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量產的生產商。 然而市場情況不容樂觀,自2024年初以來,碳化硅市場因廠商加速擴產,導致市場從供不應求迅速轉為供過於求,引發激烈的價格戰。一個知名的例子是全球碳化硅大廠Wolfspeed(WOLF.US),在今年5月宣布向法院申請Chapter 11破產保護,成為價格戰下的首個犧牲者。 價格戰持續 盈利受壓 公司在申請文件中提到,2024年6英吋碳化硅外延晶片的價格約為每片7,300元,預計到2029年將降至每片4,400元,主要原因是碳化硅襯底價格下降。公司直言,如果產品定價不能保持競爭力與利潤率,公司業績將受到不利影響。 然而,瀚天天成並非沒有優勢,其在外延製程技術(epitaxial growth technology)與厚膜技術(Thick-film epitaxial growth…
Yunji made an IPO in Hong Kong

雲跡科技香港IPO為投資者鋪就紅毯

這家酒店機器人智能體製造商的IPO籌集約7,600萬美元,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機器人智能體製造商 重點: 雲跡科技的香港IPO募資約7,600萬美元,大部分資金將投入研發,以拓展其AI機器人與智能體的產品矩陣 公司已獲得阿里巴巴集團、聯想集團、騰訊和方源資本等多元化知名機構投資者的支持   陽歌 有沒有想過在酒店幫你辦理入住或送餐到客房的機器人到底是哪家的產品?答案很可能是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這家公司已悄然成為中國酒店機器人領域的領先供應商,覆蓋客房服務、按需配送、賓客協助及運維響應等越來越多的場景。 本週四,公司通過香港上市來迎接投資者「入住」,首先踏上紅毯的是耀眼的資本陣容——阿里巴巴集團、聯想集團、騰訊、啓明創投、攜程旅行網、方源資本等頂尖機構皆位列股東名冊。 此次IPO使雲跡科技成為新一代服務機器人供應商中赴港上市的首家企業,其產品覆蓋酒店、商業樓宇、醫療機構及工廠等場景。儘管與很多友商一樣處於虧損狀態,公司仍成功依據港交所兩年前推出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登陸資本市場——該機制允許未達常規盈利要求的技術企業進行IPO。值得注意的是,雲跡科技成為2025年依據港交所上市規則18C章條款上市的首家企業。 有別於靈活性有限且多在生產線上執行固定任務的傳統工業機器人,雲跡科技的硬件設備與智能終端可感知外部信息,經數據整合後在複雜環境中自主決策。公司將其機器人定位為智能體的「肢體」,而AI系統則承擔「大腦」核心職能。 據雲跡科技披露,截至去年末其產品已進駐逾34,000家酒店及150家醫院;2024年機器人累計完成超5億次服務操作,其中僅在2024年12月便執行逾186億次指令。 根據IPO最終條款公告,公司於10月16日正式啓動發行,以每股96.50港元售出690萬股,募得淨額約5.90億港元(約合7,600萬美元)。股票於周四在港交所首秀,掛牌首日高開49%,報142.8港元。 約60%的募集資金將投入研發,雲跡科技正佈局多維度業務增長方向。重中之重是深化其主力創收領域——中國酒店機器人市場的滲透。目前,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酒店市場之一,其機器人滲透率仍處低位。 公司亦計劃拓展寫字樓、醫療機構等其他場景的業務,並探索與餐飲配送企業的潛在合作。最後同樣關鍵的是全球化佈局——當前國內市場貢獻了雲跡科技99%以上的營收,開拓海外市場勢在必行。 上述任一或全部方向的突破,都將為已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的雲跡科技注入新動能。尤為關鍵的是,儘管仍處虧損,其虧損幅度持續收窄;伴隨規模效應顯現,公司在經調整基礎上實現扭虧為盈已近在咫尺。 2014年成立的雲跡科技是AI機器人領域的先行者之一。這類機器人可執行高強度、相對流程化或具危險性的複雜場景任務。根據其最新上市文件引述的第三方資料,公司系全球首批實現服務終端全自動閉環學習系統的企業之一,涵蓋感知、認知、決策、行動與反饋全流程。 廣闊的藍海市場 中國酒店業智能化市場蘊藏雲跡科技最大的機遇,因為大多數酒店都還沒有將機器人納入日常運營。根據上市文件引用的第三方分析,去年中國酒店業機器人智能終端的潛在市場規模達4,200億元(約合590億美元),而實際銷售額僅37億元,強烈的反差也揭示了巨大的增長空間。 招股書顯示,雲跡科技當前以約6.3%市佔率位居行業領先地位。2022至2024年,年均營收增長23%,2025年前五個月營收達8,83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7,430萬元增長19%。公司約四分之三營收來自機器人及功能套件,其餘來自AI數字化系統——該項業務佔比從2022年的16.4%,穩步提升至今年前五個月的25.6%。 儘管直銷仍為雲跡科技主要銷售模式,但為觸達下沉市場,公司正加大對三、四線城市酒店經銷渠道的佈局力度。 儘管渠道分銷通常因中間環節侵蝕毛利率,但雲跡科技憑借規模效應與運營積累,整體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其毛利率從2022年的24.3%穩步增長至2024年的43.5%,不過今年前五個月微降至39.5%。隨規模擴大,研發費用佔比顯著優化,從2022年的42%降至2024年的23.4%。 雲跡科技海外銷售佔比尚不足1%,但其產品已覆蓋中國以外逾20個國家和地區。公司正謀劃重點開拓東南亞及日本市場:後者因人口加速老齡化導致用工荒,酒店等物業經營者對機器人需求激增,蘊藏巨大潛力。 過去三年雲跡科技淨虧損持續收窄,從2022年的3.65億元降至2024年的1.85億元。剔除員工股票薪酬及金融工具價值變動的經調整虧損,同期也從2.34億元大幅縮減至2,760萬元,今年前五個月該指標為2,680萬元。這些數字顯示,伴隨IPO徵程收官,公司至少在經調整層面已逼近盈利拐點。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