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US
Missfresh tries digital marketing solutions

這家中國線上生鮮先驅希望在收購一家數字營銷企業後,能從去年幾近潰敗的境地東山再起

重點:

  • 每日優鮮計劃向兩位新投資者籌集2,700萬美元,並以1,200萬美元收購香港的一家數字營銷公司
  • 這家昔日線上生鮮巨頭的財務困難可能太過艱巨,不是這麼一筆無足輕重的收購能解決的

  

梁武仁

每日優鮮電子商務有限公司(MF.US)正在按下重置按鈕,接受新資金和新身份。作為曾經是中國線上生鮮先驅之一,它希望從死亡線上東山再起。該公司剩下的投資者——大多是低價股的小買家——似乎對每日優鮮邁向2.0版本的新道路持謹慎樂觀態度,當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可能會讓持懷疑態度的人不得其解。

上週四,每日優鮮宣佈將向兩名投資者出售54億股B類股票,籌集資金2,700萬美元(近2億元)。此次交易將使兩位投資者獲得該公司88%的股份,令每日優鮮的估值達到約3,000萬美元。新投資者將把投票權委託給創始人徐正,徐正繼續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在同一份聲明中,每日優鮮表示將出資1200萬美元收購香港數字營銷公司Mejoy Infinite 100%的股權。

此次股權出售的3,000萬美元估值,其實是遠高於每日優鮮在公告發佈前微不足道的400萬美元市值。 但即便經過如此幅度的增長,這個數字與該公司兩年前在紐約IPO時數十億美元的估值仍相去甚遠。

儘管如此,這筆交易及其暗含的更高估值還是引發了每日優鮮股價的大幅上漲。自公告發佈以來,該股已大致翻了兩番,公司市值躍升至1,560萬美元。同樣重要的是,此輪上漲使該股漲至1美元以上,低於這個價格,該股可能會因為達不到納斯達克的最低價格要求而被除牌。

收購Mejoy將使數字營銷成為每日優鮮重建過程中的關鍵部分。根據該公司在上周發佈最新融資公告的同一天發佈的最新年報,數字營銷將對其去年1月為「徹底改變社區零售業務」而推出的自有品牌食品業務起到補充作用。

現在的每日優鮮只是徒有其表。去年,它關閉了旗艦分布式迷你倉庫業務,該業務使其能夠在一小時內交付新鮮農產品和其他雜貨。它還關閉了一項幫助傳統菜市場數字化的業務,以及另一項提供零售雲服務的業務。去年,該公司的收入較2021年暴跌60% ,至28億元,持續虧損吞噬了其持有的大部分現金。截至去年底,其總負債是總資產的九倍多。

每日優鮮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提供快速配送服務所需的沉重成本結構,營運費遠超過了收入。該公司還面臨來自叮咚買菜(DDL.US)、拼多多(PDD.US)和美團(3690.HK)等公司的激烈競爭,進一步侵蝕了其利潤率。

雪上加霜的是,在獨立審計委員會從去年4月開始對其配送業務進行審查後,每日優鮮承認誇大了2021年前九個月的收入。此事引發參與其中的員工被解僱、高管自願離職和多單訴訟。與此同時,由於日益嚴重的困境對其不可持續的成本結構造成進一步壓力,該公司進行了大規模裁員。

退市威脅

所有這些事件都給每日優鮮帶來了巨大的融資、扭轉頹勢的壓力。首先是要生存下去,其次是繼續在納斯達克上市。該公司在6月的時候曾發出警告,由於市值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500萬美元,也就是低於最低上市要求,它可能會被趕出交易所。每日優鮮上市前的投資者包括騰訊、高盛和美國投資公司老虎全球管理。它現在也沒有達到1,000萬美元的股東權益最低要求,而且未能按時提交2022年年報。

儘管情況很糟糕,但新的數字營銷業務如何重振每日優鮮的命運,目前尚不清楚。

首先,關於Mejoy Infinite的公開信息很少,包括可能揭示其創收潛力的財務信息。據CB Insights稱,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目標客戶是希望將產品銷往海外的中國廣告主。但這只是在網上搜索該公司的名字時得到的全部信息。此外,還有一個叫Mejoy的不活躍的Facebook頁面,上面只有兩張宣傳照片和一個鏈接到其網站的帖子,都是在今年3月份的同一天發佈的。

那個官網似乎也很少有人打理,「新聞」板塊的上一次更新還是兩年前。奇怪的是,該網站列出了一個中國內地的電話號碼,而Facebook頁面顯示的辦公地址卻是香港主要商業區附近一棟老建築裏的一個辦公地點。作為一家數字營銷公司,Mejoy Infinite在網絡上的足跡出奇的小——至少在英文方面是如此。

這麼小的公司在幾年前對每日優鮮來說,甚至都不值得多看一眼,該公司在巔峰時期的年收入接近10億美元。不過此一時彼一時,人們肯定會對這家神秘的小營銷公司持懷疑態度,它究竟能否使這家曾經雄心勃勃的公司重塑輝煌。在該公司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也不會對創始人徐正繼續掌舵感到太放心。

首先,徐正並沒有數字營銷方面的經驗。在創辦每日優鮮之前,他在聯想的筆記本業務工作了十多年,並在這家電腦製造商旗下的農企佳沃集團的水果部門工作了數年時間。

歸根結底,每日優鮮及其失誤都是徐正的責任。該公司的官網目前將他列為管理團隊的唯一成員。每日優鮮的董事會由他和另外兩名獨立董事組成,他們領導或參與公司的審計、薪酬、提名和公司治理委員會。很難想象這樣一家小公司怎麼會有足夠強大的內部控制體系,來避免未來的簍子和失誤。

即使在最新公告發佈後股價飆升,每日優鮮的市銷率仍然只有微乎其微的0.05倍,其收入下滑的速度幾乎與股價一樣快。而且,當對這個最新的變革性故事最初的欣喜逐漸轉變為懷疑時,這個數字很可能會再次回落。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廣告收入急增 B站第三季扭虧

影音平台嗶哩嗶哩股份有限公司(9626.HK; BILI.US)周四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錄得淨利潤4.69億元(6,59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虧損7,980萬元, 成功扭虧為盈。經調整淨利潤達7.86億元,按年大增233%,盈利能力顯著改善。 公司期內收入按年增長5%至76.9億元,其中廣告營業額按年急增23%至25.7億元;增值服務收入達30.2億元,增長7%。移動遊戲收入則因去年同期基數較高而下跌17%至15.1億元。毛利率提升至36.7%,已連續13個季度按季改善。 用戶數據方面,日活用戶增長9%至1.17億,月活用戶增長8%至3.76億;月付費用戶增加17%至3,500萬,日均使用時長達同比增加6分鐘至112分鐘,再創歷史新高。公司表示,未來將持續提升廣告效益與內容生態,並在技術革新浪潮下保持投資節奏,以鞏固長期增長基礎。 嗶哩嗶哩美股周四高開低走,收市報25.89美元,跌4.7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

簡訊:毛利率急跌的創新實業 招股集資55億元

電解鋁和氧化鋁生產商創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2788.HK)周五公開招股,發售5億股份,當中一成作公開發售,每股售價介乎10.18至10.99港元,一手500股,入場費5,550.42港元,11月19日截止,11月24日開始掛牌交易。 公司今年首五個月的收入達72.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上升22.6%;但盈利卻不升反跌14.4%至8.56億元,公司解釋是有若干主要原材料的市價上升,導致毛利下跌所致。 據招股書資料,公司去年的毛利率高達28.2%,但今年首五個月已急跌至19.9%,即大幅下跌了8.3個百分點。 是次集資金額約55億港元,扣除開支使費後,約50%用於拓展海外產能,包括建設一家電解鋁冶煉廠,另外40%將用於建設綠色能源發電站及購買設備,餘下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Damai sells concert tickets

線下娛樂全面復蘇 大麥盈利狂飆

儘管持續面臨消費者投訴與壟斷爭議,但公司在現場娛樂票務與IP業務上的主導地位,仍強力推動收入增長 重點: 截至9月底的六個月內,在演出票務及IP業務強勁增長帶動下,大麥的盈利上升約50% 快速增長的現場娛樂票務正面臨風險,包括年輕族群消費降溫,以及因技術問題與黃牛亂象引發的用戶反彈   夏飛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消費者似乎在各方面都開始減少支出,從智能手機到外出餐飲皆然。然而,即便如此,他們在演唱會、脫口秀、足球賽等現場娛樂上的消費意願卻持續攀升,創下新高。 即便中國經濟放緩、就業市場艱難,受惠於強勁的市場需求,大麥娛樂控股有限公司(1060.HK)仍從這波線下娛樂活動熱潮中獲得巨大紅利。公司上周發布的盈喜,透露其表現有多強勁,預計截至9月底止的上半年度,盈利將錄得強勁的雙位數增長。 大麥於2004年以線上電影票務平台起家,並於2017年被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收購,納入其獨立上市的影視子公司阿里影業旗下。該上市主體今年7月更名為「大麥娛樂」,以反映大麥現場票務服務在阿里娛樂版圖中,日益凸顯的重要地位。 在舉辦包括Ed Sheeran、周杰倫等頂級藝人的大型現場活動後,大麥近期股價飆升,已較1月時翻倍,大幅跑贏恒生指數約30%的漲幅,也遠遠勝過主要競爭對手貓眼娛樂(1896.HK),後者今年以來股價約下跌8%。 股價飆升主要反映大麥票務服務的「第二春」——在多年來的平淡表現後,該業務終於出現戲劇性反彈。大麥票務在截至3月的財年中,收入按年增長逾兩倍至20.6億元(2.9億美元),遠高於上一財年的6.13億元,使其成為公司最賺錢的業務,也佔阿里娛樂業務整體收入近三分之一。 大麥這波令人驚豔的增長,使其業務迅速成為公司最耀眼的核心資產,而這段強勢走勢或許還沒結束。公司上周向股東預告,截至9月的六個月內淨利將超過5億元,按年增幅達48%或以上。公司指出,業績亮眼主要受惠於其阿里魚(Alifish)IP授權業務表現強勁,以及投資虧損減少。 不只電影票 目前帶動整體公司增長的,毫無疑問就是大麥與阿里魚(Alifish)兩大業務。大麥票務收入之所以能夠大幅飆升,源於其策略轉向, 從早期主打的電影票務,轉為專注現場娛樂活動。電影票務在疫情期間遭受重創,而近年在經濟放緩下需求亦持續疲弱。 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票房按年下跌22.6%至425億元。雖然今年票房有所回升,但電影產業整體低迷,仍讓主要依賴電影票務與製作的貓眼娛樂,今年上半年錄得37%的盈利暴跌。 與此相比,大麥的核心業務已蛻變成中國現場活動的首選網上票務平台,涵蓋演唱會、脫口秀、體育賽事,以及博物館與展覽等各類活動。根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商業演出去年增長近11%,達48.84萬場,其中觀眾超過5,000 人的大型演出,票房收入達296億元(42億美元)。在阿里影業5月的品牌重塑發布會上,大麥總裁李捷甚至暗示,未來除交通票務外,所有門票都應該可以在大麥買到。 除了票務業務外,這家上市公司的另一大增長引擎——阿里魚(Alifish),也在 Z 世代中錄得強勁增長。該業務重點投入IP授權與周邊商品開發,涵蓋包括三麗鷗(Sanrio)、寶可夢(Pokemon)以及吉伊卡哇(Chiikawa)等日本人氣 IP。該部門在公司最新一個財政年度的收入按年增長73%,達14.3億元。阿里魚IP業務的快速擴張,某種程度上正試圖複製泡泡瑪特(9992.HK)旗下「Labubu」所帶動的全球爆紅模式。 壟斷疑雲 儘管股價今年表現亮眼,但大麥與消費者之間日益惡化的關係,可能是一個暗藏的風險信號,顯示好景隨時可能逆轉。坐擁1.7億用戶的大麥票務平台近年頻頻惹怒粉絲,不僅因技術故障導致搶票失敗,也因平台在防堵黃牛方面執行不力而備受批評。 今年6月,因大麥未能讓部分用戶按時購票,導致系統取消所有訂單並最終延期演唱會,引起中國歌手鹿晗的粉絲憤怒,湧入微博大麥官方票務頁面留言抗議。部分活動中,黃牛更大規模湧入平台搶票,隨後在二級市場大幅哄抬價格。公司今年也因未能履行相關義務而遭到兩次罰款。在部分演唱會上,當歌手在尾聲致謝大麥時,台下甚至出現粉絲高喊「倒閉吧!」的場面。 然而,輿論風暴似乎未能撼動大麥在中國現場演出市場近乎壟斷的地位。根據 Questmobile數據,今年2月大麥的月活躍用戶超過2,440萬人,是主要競爭對手Moretickets的近五倍。其市場支配力更讓大麥有足夠底氣向演唱會觀眾「開條件」。 大麥的延伸市盈率已高達100倍以上,但在分析師圈中仍獲得強烈好評。根據Yahoo Finance的調查,在受訪的12位分析師中,有3位給予「強烈買入」、9位給予「買入」評級,主要看好其快速擴張的IP授權與特許經營業務。 在商業模式上,大麥其實與騰訊系的貓眼不太可比,反而更接近美國的現場活動巨頭Live Nation Entertainment(LYV.US),後者目前的市盈率同樣高企在101 倍。 但投資者仍需記住:市場狂熱終有極限。就業市場若進一步轉弱,Z世代在演唱會與現場娛樂上的「報復性消費」可能很快降溫;而Labubu熱潮急速冷卻,也再度顯示年輕消費力反轉之快。對於具支配地位的企業而言,監管風險同樣不可忽視。Live Nation目前正因涉嫌從黃牛活動中獲利,而與美國監管機構對簿公堂;若中國消費者對票務費用、排隊機制或二級市場炒價的不滿持續累積,中國的反壟斷監管機構或許遲早會敲響大麥的大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Yalla rings bell at 5th anniversary

雅樂科技新遊戲戰略起飛 明年或將迎「拐點」

歷經一年籌備,這家中東社交媒體公司於第三季度推出了首款自主研發的中核遊戲 重點: 雅樂科技第三季度延續營收增長態勢,並暗示其新遊戲戰略或將於2026年上半年開始貢獻收入 公司表示,近期推出的自研中核遊戲在中東核心市場及北美、歐洲地區反響良好 陽歌 各位車手,請發動引擎。 這就是雅樂科技(YALA.US)在三季度釋放的信號。這家中東與北非地區領先的社交媒體與遊戲公司推出了備受期待的中核遊戲,冀望以此激活增長引擎。公司表示,這款名為《Turbo Match》的汽車主題中核遊戲開局勢頭強勁,不僅在中東大本營,在其他市場亦表現不俗。 公司同時指出,這款新作及另外兩款計劃年底面世的遊戲,最早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開始對營收產生顯著貢獻。 雅樂在周一美股收盤後發布季報,其首席運營官許劍峰(Jeff Xu)在電話會議上表示:「對於期待新遊戲帶來顯著收入貢獻的投資者,我們認為2026年第二季度將是關鍵拐點。」 季報顯示,儘管此前曾預測營收可能下滑,公司仍成功實現單季收入增長,延續了自2020年登陸紐交所以來該關鍵指標在每個季度保持增長的紀錄。公司近期剛出席五週年敲鐘儀式以資紀念。 雅樂近期營收增速有所放緩,而公司也並未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相反,公司正依託龐大的休閒遊戲用戶基礎,試圖在利潤更豐厚的中重度遊戲領域開闢疆土,以此點燃投資者對未來前景的熱情。 推進戰略轉型之際,雅樂並未面臨財務壓力。憑借一貫的審慎經營策略,公司現金儲備充沛。截至9月末持有現金7.4億美元,較去年底的6.6億美元大幅增長,且持續保持可觀盈利能力和令人艷羨的利潤率。此外,公司正動用充裕現金回購股份。 真正令公司感到壓力的是自身增長放緩,故試圖通過進軍中重度遊戲賽道來重燃增長引擎,進而提振投資者信心。相關努力已初見成效——隨著持續向投資者通報新遊戲戰略進展,雅樂股價年內漲幅約達75%。 雅樂當前市盈率為8.7倍,介於中國頭部社交媒體平台微博(WB.US;9898.HK)7.6倍與體量相當的美國公司Pinterest(PINS.US)9.6倍之間。但較中國頭部遊戲公司網易(NTES.US;9899.HK)19倍的市盈率仍有顯著差距,這表明若遊戲戰略開花結果,雅樂股價或存較大上行空間。 第三季度上線 首席運營官許劍峰透露《Turbo Match》於第三季度開啓軟發佈。他與雅樂創始人兼董事長楊濤對該遊戲的著重強調,彰顯公司對其寄予厚望。他將這款遊戲描述為「汽車改裝與模擬經營玩法的獨特融合」。 他還補充道,基於初期反饋,公司正為《Turbo Match》新增關卡並豐富支線玩法選項,「為下一輪大規模用戶獲取奠定基礎」。董事長楊濤亦表示,該遊戲不僅在中東,在北美與歐洲市場同樣收穫積極反響。 楊濤稱:「鑒於用戶反饋積極,我們計劃在表現強勁的市場追加營銷預算。」 除已上線的遊戲外,雅樂還計劃年底前推出自研「肉鴿」類遊戲《Boom Survivor》,並通過與「頭部遊戲工作室」的中東授權協議發佈一款策略類遊戲。 雅樂最初以語音社交服務起家,目前該項業務仍是最大收入來源。公司同期拓展的休閒遊戲業務增速近期已超越原生聊天服務,正成為新遊戲戰略的基石。 第三季度這兩項業務合計創收8,960萬美元,遠超三個月前7,800萬至8,500萬美元的業績指引,較上年同期的8,890萬美元增長0.8%。其中聊天服務佔比約62%,遊戲業務貢獻其餘收入。 公司月活用戶同比增長8.1%至4,340萬,付費用戶數則較去年同期微降。 雅樂財務紀律嚴明,利潤率令多數企業艷羨。最新季度營收成本同比下降10.7%,而實際營收實現增長,致使其營收成本佔比從上年同期的35.8%降至31.7%。公司將改善歸因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佣金費率下降。 總成本與費用亦下降1%,推動淨利潤率提升1.3個百分點至45.4%,淨利潤同比增長3.9%至4,07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3,920萬美元)。公司表示截至11月7日,年內已回購5,190萬美元股票,超額完成全年5,000萬美元目標,根據2021年首次公佈的1.5億美元計劃,尚有4,860萬美元額度可用於後續回購。 這樣的回購能支撐股價,且無疑是雅樂年內漲勢的推手之一。但若要真正點燃投資者對前景的熱情,公司仍需展現新遊戲戰略的實質性成果——若按計劃推進,相關成果或將於明年上半年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