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HK
E-commerce services provider Weimob Inc. announced Sunday that it has decided not to proceed with a plan to transfer more than half of its stake in its digital marketing arm, Shanghai Weimob Culture Media, to another party as part of an eventual plan to potentially list the company on China’s domestic A-share market.

最新:電商服務供應商微盟集團(2013.HK)周日公布,在考慮股東意見後,經審慎考慮,已決定終止原定按預計不低於36億元估值為基礎,轉讓附屬公司上海微盟文化傳媒50%以上股權,以實現部分或整體上市的計劃。

利好:該公司同時公布,未來將繼續關注市況,選擇合適時機於公開市場購回公司股份,而主席、首席執行官兼主要股東孫濤勇,計劃即日起6個月內,於公開市場進一步增持公司股權。

值得關注:微盟宣布分拆上海微盟文化傳媒僅5天,又突然宣布取消計劃,可能會令投資者認為公司的部署不夠周詳。

深度:微盟成立於2013年,提供電商軟件即服務(SaaS),利用其股東騰訊(0700.HK)旗下的社交平台微信,向電商銷售客戶關係管理(CRM)軟件。2016年,該公司增加了數碼營銷工具,引領收入高速增長,但由2021年起,其收入開始停滯不前。去年8月,該公司宣布把上述兩項業務分拆成為獨立部門,並於上周二公布,計劃剝離其營銷服務子公司上海微盟文化傳媒的國內業務,尋求讓該公司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但分拆計劃受到了投資者的冷待,宣佈後股價下跌了 12%。

市場反應:微盟的股價在周一下挫6.9%,但周二迅速反彈,中午收市漲6.9%至1.87港元,接近過去52周低位。

記者:歐美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Distinct Healthcare

專注私立高端醫療 卓正醫療三闖港交所

卓正醫療已構建起覆蓋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服務網絡,在中國一二線城市擁有並經營19家醫療服務機構 重點: 卓正醫療採用家庭醫療模式,將單次、低頻的醫療需求轉變為多人、更高頻的服務 2025年前8個月才首次實現經營利潤回正,同期錄得淨利潤8,321.1萬元    莫莉 在政策監管趨嚴、醫保支付改革等背景之下,中國不少民營醫院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出現破產倒閉潮。不過,定位中高端市場的私立醫療服務卻展現出較強的韌性,營收規模不斷擴大。11月5日,以中產家庭為目標客群的卓正醫療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書,這是其自2024年5月以來的第三次遞表,海通國際、浦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卓正醫療的業務始於2012年,現可提供兒科、齒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及外科、婦科及內科等一系列專科服務,目標客群是具有較強購買力、偏好更個性化醫療服務的大眾富裕人群。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顯示,以2024年的收入計,卓正醫療是中國第三大私立中高端綜合醫療服務機構,市場份額為2.0%。中國大眾富裕人群規模持續擴大,從2020年的1.04億人增至2024年的1.23億人。大眾富裕人群的增長推動中高端醫療服務需求快速上升,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223億元增至2024年的6,411億元,弗若斯特沙利預計到2029年,該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至11,659億元。 經過13年發展,卓正醫療已構建起覆蓋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服務網絡,在深圳、廣州、北京、成都、蘇州、長沙、上海、重慶、杭州及武漢擁有並經營19家醫療服務機構,包括17家診所和2家醫院。卓正醫療的業務亦拓展至海外,在新加坡經營四家全科診所,在馬來西亞經營一家全科診所,成為少數走出國門的中國私立醫療品牌之一。 與中國絕大多數醫療機構採用的個人醫療模式不同的是,卓正醫療採用的是家庭醫療模式,將單次、低頻的醫療需求轉變為多人、更高頻的服務。以兒科作為流量入口,帶動了整個家庭的醫療消費。2025年前8個月,卓正醫療兒科總就診人次達15.89萬,在整體就診人次54.1萬中佔比達三成。 為了吸引更多家庭成員就診,卓正醫療從2020年起推出了以年費為基礎的會員計劃,可以為一個賬戶中最多六名會員提供優先預約、部分醫療服務及產品的折扣價等優惠,大大提升患者的回頭率。截至2025年8月底,卓正醫療共有11.65萬個會員賬戶。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個月內,分別有73.34萬、90.58萬以及64.21萬人次的患者在卓正醫療服務機構及在線醫療服務平台付費就診。 盈利並不容易 儘管卓正醫療的業務快速增長,但財務表現卻並不盡如人意。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個月,卓正醫療的營收分別為6.9億元、9.58億元和6.96億元,但是其盈利之路卻並不容易,2022年和2023年,公司淨虧損分別為2.22億元和3.53億元。2024年,在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的支撐下,公司實現淨利潤8,022.7萬元,同期的經營利潤仍虧損4,687.7萬元。直到2025年前8個月才首次實現經營利潤回正,同期錄得淨利潤8,321.1萬元。 其中,巨大的僱員薪金及福利開支是是影響卓正醫療財務表現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前8個月,卓正的僱員薪金及福利開支總額分別為4.36億元、5.65億元以及3.77億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63.2%、58.9%及54.2%。 這部分支出難以大幅縮減,因為醫生團隊是卓正醫療的核心競爭力。截至2025年8月底,公司擁有387名全職醫生,平均執業經驗約15年,其中約79%的醫生曾在頂級三甲醫院執業。不過,隨著經營效率提高和就診人次增加帶來的規模經濟效益,卓正醫療的毛利率正在改善,整體毛利率從2022年的9.3%提升至2025年前8個月的24%。 卓正醫療的發展中一直備受投資機構青睞,自2014年以來,公司完成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H Capital、天圖資本、經緯中國等知名機構,其中騰訊是卓正醫療的最大機構投資方,持有19.39%的股份。 在2021年完成的E輪融資中,卓正醫療的估值已升至約5.1億美元(約合36.3億元)。作為參照,目前已在港股上市、年營收超10億元的眼科專科機構希瑪醫療(3309.HK),其市值約為22.45億港元,仍顯著低於卓正醫療上一輪融資估值。這一反差也反映出港股市場對醫療服務企業的評判邏輯:投資者更為看重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和自我造血水平,而非僅憑業務規模或融資估值。因此,卓正醫療能否在上市後展現出穩健的盈利前景,將成為其獲得市場認可的關鍵。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uoxia Tech banks on AI for energy storage boost

高增長低利潤 果下科技的儲能困局

果下科技希望憑藉AI能源管理平台在行業內建立差異化,但應收帳暴增與毛利率下滑,讓公司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境 重點: 公司收入從2022年的1.42億元增至 2024年的10.26億元 貿易應收帳款由2022年的4,159萬元,增至今年上半年的9.52億元   李世達 將電池艙裝上大腦,能否改變一家公司的命運?果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試圖找到答案。公司主打「AI驅動儲能整合系統」,近日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希望把握中國電網與工商業儲能領域的上升行情。 過去五年,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焦點,從光伏發電逐漸轉向儲能。隨著太陽能與風能滲透率提升,電網波動、供需錯配問題日益突出,推動「光伏+儲能」成為新一代能源解決方案。根據灼識諮詢數據,2024年中國新增儲能裝機容量達 31 GWh,預計到 2030年將增至424 GWh,年均增長率高達54.6%。 面對這波浪潮,許多原本以光伏或逆變器為主的企業開始轉型:陽光電源(300274.SZ)、固德威(688390.SH)等推出自家儲能系統,派能科技(4380.HK; 688063.SH)則主攻電芯與模組,而新興公司如果下科技,則試圖以「AI平台」切入市場。 成立於2019年的果下科技,定位介於設備商與能源服務商之間。它提供大型儲能系統、工商業儲能與戶用儲能等電池模組,核心則是自研的兩套能源管理平台——Safe ESS(Safe Energy Storage System)與Hanchu iESS(Hanchu Intelligent Energy Storage System)。 兩個平台就像是電池的「雲端大腦」,雲端負責運算與決策,邊緣設備負責即時反應,終端電池則負責執行。當電網負荷變化或電價波動時,系統能自動調整充放電策略,成為大型電站的「雲端指揮中心」,或是家庭能源的「智能管家」。 錢難賺 這種「軟硬結合」的策略,似乎很對市場的胃口。申請文件顯示,果下科技的收入在三年間快速躍升,從2022年的1.42億元增至 2024年的10.26億元(1.44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高達168.91%。至2025年上半年已達6.91億元。 同期淨利潤分別為2,428萬元、2,813.30萬元、4,911.90萬元,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果下科技實現淨利潤557.5萬元,而去年同期則虧損了2,559萬元,雖成功扭虧,但淨利率僅0.8%。毛利率則在持續下跌,由2022年的25.1%腰斬至2025年上半年的12.5%。 毛利率下滑主要來自行業周期與產品結構調整,以及鋰電池原材料與電芯價格下跌,令公司盈利能力惡化。 同時,公司現金流近三年波動顯著,2022及2023年經營現金流分別淨流出3,032.1萬及7,290.8萬元;2024年短暫轉正為373萬元,2025年上半年再轉為淨流出2.05億元。期末現金僅4,668.7萬元,短期借款3.31億元,現金短債比0.14倍,償債壓力大。 應收賬風險高 更糟的是,公司的應收賬款風險正在快速增加,由2022年的4,159萬元,暴增至今年上半年的9.52億元,佔收入比重從29.32%飆升到137.8%,表明大量的收入只是紙面富貴。周轉天數也從2022年的56.7天,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198天,經營壓力相當沈重。…
Vobile does video protection

阜博借AI轉型突圍 重塑內容生態新格局

阜博第三季度收入增長27%,正從AI生成影片帶動的交易需求中探索新商機 重點: 公司第三季度業績表現強勁,收入增長27%,每月經常性收入(MRR)增長28% 公司已將重心從影片內容保護,轉向協助客戶提升產品變現能力,而中國市場收入佔比已增至一半 陳竹 隨著OpenAI的Sora等人工智能工具問世,任何人都能輕鬆製作高水平影片,令專業創作者主導的影片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顛覆。這股潮流雖推動了內容創作的民主化,但同時也帶來重大挑戰——如何在各類數字平台上追蹤版權侵權行為,並加強知識產權(IP)保護,成為迫切課題。 這場AI浪潮同樣為專注於內容保護與管理的企業帶來新機遇,例如阜博集團有限公司(3738.HK)。上周阜博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核心業務表現強勁,同時正積極探索AI時代的新機遇,為未來增長尋找新引擎。 阜博成立於2005年,最初專注於為影片平台提供「數字指紋」與「數字水印」技術。今年,公司開始聚焦AI內容機遇,推出一個數字平台,讓內容創作者能將作品轉化為可交易的數位資產。 儘管這一新模式仍處於初期階段,尚未帶來可觀收益,但在AI生成內容成主流趨勢時,讓阜博有望搶佔先機。當前,公司主要依賴核心內容保護服務作為營收支柱,並持續擴大業務範圍,從長影片延伸至短影音、音樂及其他音訊格式。 公司第三季度營運數據顯示,收入按年增長27%,每月經常性收入亦同比增長28%,顯示其訂閱業務的穩健表現。這一增長延續了上半年良好勢頭,當時收入增長23%,淨利潤更大增119%。 公告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收入同比增長約22%,中國業務佔比持續上升,而過去集團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海外市場。 儘管業績表現強勁,投資者反應仍較為冷淡,股價在公告翌日僅微升1.2%,收報5.07港元。從長期來看,公司股價曾於2021年中達至約9港元高位,隨後在2023至2024年間港股低迷時跌至約1港元低點,並於今年隨市場反彈而回升。對阜博而言,這波回升反映投資者信心回暖,特別是在公司強化中國市場銷售、並從長影片領域拓展至更多內容業務之後。 收入結構轉變 阜博最初於美國市場起家,為影片內容創作者與平台提供內容保護技術軟體服務,例如「數字指紋」與「數字水印」等技術,用以識別潛在侵權內容並減少盜版所造成的收入損失。早在2016年,美國市場佔阜博總收入超過95%,主要客戶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網飛及YouTube等大型企業。 然而,近年公司逐步將重心轉向本土中國市場,特別瞄準那些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影音平台。公司的主要增長亮點之一是「微短劇」業務——這類每集僅數分鐘的短劇正在全球爆紅,並透過ReelShorts等平台從中國傳播至海外。 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佔阜博總收入14.6億港元(1.88億美元)的49.9%,已成為公司主要市場之一。若中國平台內容的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預料中國業務有望進一步增長,成為公司最大的單一收入來源。 除了地域擴張之外,阜博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轉變。公司已從傳統的內容保護服務,轉向幫助客戶透過廣告變現其內容。過去,當其技術識別出使用客戶版權素材的影片時,主要做法是將其移除;而現在,公司則提供能夠從這些影片中產生廣告收益的服務,並將收益在版權持有人與阜博之間分成。 阜博能迅速切入這一新業務,主要得益於其2019年收購的ZEFR公司。該公司旗下兩項核心產品——RightsID與ChannelID——為品牌提供內容情境識別服務。RightsID平台可協助版權內容進行商業化變現,而ChannelID則為YouTube與TikTok等平台客戶,提供完整的頻道管理服務,包括內容上傳、數據分析與粉絲互動等。 阜博將這兩項服務歸類為「增值服務」。截至今年上半年,該類業務收入達8.46億港元,佔公司總收入的58%,仍是主要營收來源;相比之下,傳統內容保護訂閱服務收入僅佔42%。 阜博顯然認為,其內容變現業務的潛力遠大於舊有的內容保護服務,而這也將話題帶回前文提到的「AI生成內容」。公司認為,隨著AI創作工具推動,基於影視IP的新一波「二創內容」(如劇情改編、混剪影片等),將為其帶來更多潛在的商業變現機會。 阜博表示,目前公司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共管理429萬個活躍資產,這些指的是於2025年上半年為客戶創造收入的授權影片。公司指出,AI生成內容的資產數量已開始增加,但並未披露具體數據。 在AI領域,阜博的目標相當宏大,計劃打造自有平台。公司於今年5月推出兩項新服務——VobileMAX與DreamMaker。 VobileMAX被公司定位為一個讓創作者能夠買賣數字內容的交易平台。它幫助創作者註冊作品、證明所有權,並可跨平台分發內容、追蹤收益。該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驗證內容所有權,並支援內容權利的交易。 DreamMaker則是一款可生成影片與音樂的AI工具。用戶只需輸入想要創作的內容,AI便能自動生成成品,並會自動加上創作者標記,以確保作品來源清晰可辨。 不過,目前這兩個AI平台的具體目標與發展方向仍不明朗,公司仍在探索如何在AI時代中定位自身。現階段對阜博而言更務實的做法,是持續擴展其既有的版權內容業務。 目前公司業務已從影片延伸至音樂領域,尤其是在今年初收購音頻內容識別技術公司PEX的技術與團隊後,擴充了內容版權資料庫。這項收購讓阜博新增了1.2億份音樂資產指紋與230億份網絡音頻指紋,進一步強化其系統能力。 同時,中國市場正快速崛起,已與美國並列成為公司重要收入來源,這對希望看到業務全球化、多元化的投資者而言是利好信號。隨著地域布局更趨平衡、內容類型從影片拓展至音樂,阜博具備多元的增長路徑,若能成功將AI應用落地,將有望進一步帶來長期收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emiconductor firm Silicon Integrity Semiconductor applies for HK listing with lofty valuation unlikely

半導體股芯德申港掛牌 料難高估值上市

芯德半導體主攻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業務,乘著內地重點支持半導體行業,遞表申港上市         重點: 收入增長放慢,業績續見紅 獲小米創辦人雷軍及台灣晶片股龍頭聯發科技入股   白芯蕊 在人工智能、5G、物聯網及汽車電子大時代下,半導體成為重要產業,半導體封測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江蘇芯德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遞交上市申請文件,為在香港上市鋪路。 芯德半導體於2020年9月由心聯芯、南京元鈞及寧泰芯創辦,主要從事半導體開發封裝設計、提供定制封裝產品以及封裝產品測試服務,隨後引入多位股東,當中包括台灣聯發科技(2454.TW)、龍旗科技(603341.SH)及由小米(1810.HK)董事長雷軍私人持有的小米長江。 目前寧泰芯為最大股東,持有9.49%芯德半導體股權,寧泰芯主要股東包括主席張國棟及總經理潘明東等管理層。 先進封裝突破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鏈主要由三大領域組成,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加工以及封裝與測試,目前半導體工藝正邁向3納米或以下的更細尺寸進發。不過,未來五年,隨着摩爾定律(Moore's law)放緩,半導體性能受限,依靠先進封裝便成為技術突破點,更成為芯片提升技術最核心路線。 所謂先進封裝是通過創新結構、互聯技術、材料及設備,令半導體在高密度及更細小尺寸下,仍能保持低功耗、更佳性能及維持電子零件的可靠性。由於不同半導體產品在電氣性能、尺寸、應用場景等都存有差異,因此封裝形式各有不同,加上設備開支大,同時需要大量頂尖晶片業人才,變相入場門檻相當高。 現時封裝行業主要採用OSAT(委託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模式,當中包括通用用途OSAT產品和特定應用OSAT,通用用途OSAT提供多種不同類型芯片封裝與測試,產品能應用於多個領域。至於特定應用OSAT,則專門針對特定用途封芯片。據上市申請文件指,芯德半導體是中國通用OSAT企業中排名第7位。 整體上,芯德半導體涵蓋QFN(方形扁平無引腳封裝)、BGA(球柵陣列封裝)、LGA(柵格陣列封裝)、WLP(晶圓級封裝)及2.5D/3D等封裝產品技術,當中QFN及BGA封裝產品佔2025上半年收入達31%和31.8%,達到1.47億元和1.5億元,按年分別增長25.5%和18.4%,帶動集團2025上半年總收入增長升22%至4.75億元。 成本超過收入 儘管收入持續增長,但集團銷售成本卻比收入多,以2025上半年業績計,銷售成本達5.52億元,比收入多7,741萬元,主要是材料成本所致,令集團純利見紅,達虧損2.07億元。不過,銷售成本的折舊及攤銷比例近年持續下降,令集團經調整EBITDA已在2024年上半年轉賺934萬元,到2025同期更提高至5,934萬元,按年大增535%。 隨着通訊、消費電子、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挈全球半導體封裝與測試市場發展,單是在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已達4,956億元,到2024年便提高到6,4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隨着數字化轉型加快,同時汽車電氣化範圍擴大及人工智能不斷進步,市場估計2029年半導體封裝與測試行業規模增至9,330億元。 不過,值得留意是芯德半導體業務會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因客戶主要是消費電子行業,尤其會受到春節假期,以及客戶假期前或後備貨等因素左右,因此公司全年第二季及第四季度銷售額,通常會出現周期性增加。 整體來講,中國晶片行業受惠國策,加上國產替代成風,晶片股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中芯(0981.HK;688981.SH)及華虹半導體(1347.HK;688347.SH),兩間企業不單錄得盈利,加上內地北水資金追捧,令估值持續推升,目前預期市盈率分別達104.9倍和205倍。 芯德半導體擁有聯發科技小米長江等股東支持,背景相當特獨,但要注意是收入增長明顯放慢,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收入增幅分別為89%、62.5%和22.1%,加上純利仍未能扭虧為盈,故未必能以一個高估值方式上市,除非集團能加快收入增長,減少各類支出,令業績扭虧為盈,才能提升估值,否則股價不容易有理想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