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連鎖藥店申請到港股上市,雖然它去年首9個月勉強扭虧,但背後原因可能是大量關店

重點:

  • 德生堂近年營收持續上升,但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至今已累計關店上千家
  • 中國的藥品零售市場分散,龍頭上市企業積極擴充市場佔有率,該公司規模較小,或許不易突圍

斯年

中國官方在12月初放寬新冠疫情管控後,確診個案大幅上升,各地出現「搶藥」、「囤藥」潮,藥店的重要性重回大眾視野。近日,一家連鎖藥房計劃在港股尋求上市,再次受到市場關注。

1月30日,德生堂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計劃在港股主板掛牌上市,獨家保薦人為華泰國際。

德生堂成立於1999年,立足於甘肅省金昌市,從事藥品醫療服務,業務涵蓋醫、藥、險、養等多個領域,截至去年9月末擁有1,047家藥店、1家互聯網醫院、50家線下醫療診所和24家線下康養中心。

該公司的營收高度依賴藥品線下零售,去年首9個月線下零售營收12.64億元,佔整體收入76%:另外,其線上線下整合(O2O)零售收入也持續增加,去年首9個錄得1.5億元,按年大升115.3%,佔公司收入9%,遠高於上一年同期的4.8%,這些業務集中於甘肅省及西北地區,也就是德生堂的「發源地」。

初步招股文件引述研究機構灼識諮詢的報告,由於連鎖藥店更容易吸引來自當地社區的客戶,區域市場集中度往往比全國市場高,2021年,德生堂在甘肅省營運的藥品零售商中,線下營收排名第一,佔甘肅省線下藥品零售市場的25.3%,在西北地區的線下藥品零售營收排名中位列第三。

德生堂披露,本次融資將主要用於線下藥店、開設和收購診所等醫療機構、提升互聯網醫院營運、O2O及B2C模式的服務能力,以及擴充產品和服務種類等。

阿里健康入股

在德生堂上市前,阿里健康(0241.HK)曾兩度注資,每次代價9,444.4萬元。截至招股書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公司創始人龍岩持有70.56%股份,阿里健康及江蘇紫金弘雲各持股5%,但後者的合夥人之一,也是阿里健康控制的實體,意味阿里健康實際控制該公司10%股權。同時,阿里健康的首席財務官及執行董事屠燕武,亦同時擔任德生堂的非執行董事。

不過,阿里健康投資的藥店並不止德生堂一家,還有漱玉平民、華人健康、貴州一樹等公司。由於中國藥店市場格局分散,德生堂的未來發展也可以預見激烈競爭。

從招股文件披露的數據來看,德生堂的盈收近年持續增長,從2020年的17.53億元上升14.8%至2021年的20.14億元;去年首9個月,其營收為17.07億元,較上一年繼續增長16.4%。

公司近年營收上升,主要歸因於全渠道藥品零售業務增長,以及綜合健康管理服務專案的持續完善。其中,藥品零售是公司營收的絕對「主力」,近年來,該公司全渠道藥品零售業務的營收,均佔總營收接近98%。

但德生堂的業務長期虧損,直到去年首9個月才勉強扭虧為盈,期內利潤為77.2萬元,而2021年同期的虧損達到4,086萬元。但在去年四季度新冠疫情升溫期間,多地實施的封控措施限制人員流動,德生堂的線下藥品零售業務也受到打擊,最終或影響全年盈利表現。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德生堂扭虧的背後原因,可能反而是因為大量關店。招股書顯示,自2020年以來,由於全國爆發新冠疫情,德生堂調整經營和銷售策略,已經關閉上千家分店,其中僅2022年首三季度,就關閉了574家,期內營收成本及銷售開支佔總收入的比重,也從前一年同期的66.4%和26.1%,分別降至65%和24.7%。

行業競爭激烈

在醫療行業的不同賽道中,藥店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德生堂面臨眾多競爭對手,拓展之路恐怕不容易。

根據灼識報告,中國藥品零售市場相對分散,以2021年營收計算,首10名連鎖藥房營收佔比不到市場的20%,而即使在主力業務線下藥品零售方面,德生堂的營收在全國藥品零售商僅排在第16位,佔整個中國藥品零售市場的0.3%。

不過,這個行業已經湧現多家上市公司,2014年,一心堂(002727.SZ)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交易,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交易的連鎖藥店;此後,益豐藥房(603939.SH)、老百姓(603883.SH)、大參林(603233.SH)等同業紛紛在上海掛牌,這些公司2021年營收均破百億元,是德生堂的5倍以上。

由於市場分散,這些已上市企業仍持續擴展以提高市佔率,例如一心堂和益豐藥房在2021年新增自建門店數量逾千家,老百姓和大參林也分別新增超過800家和900家門市,與大減門店的德生堂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近兩年還有泉源堂大藥房、華人健康、達嘉維康以及養天和大藥房等多家藥店籌備上市。在越來越擁擠的賽道上,德生堂想脫穎而出,或許需要更具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Glass tycoon unfazed by Trump: Fuyao Glass’s net profit surges by nearly 50% in the first quarter

玻璃大王無懼特朗普 福耀玻璃首季純利升近五成

曾是中美製造業合作典範的福耀玻璃,在關稅風暴中仍能站穩腳跟,在汽車市場復蘇的帶動下持續盈利 重點: 公司一季度淨利大增46.25%至20.3億元 供美產品本地生產率達70%   李世達 在「中國製造」的大範疇裡,曹德旺創辦的福耀玻璃無疑是一個典範,曹德旺從福建小鄉鎮出發,憑藉一塊玻璃,敲開世界汽車工業的大門。然而,過去因在美建廠被譽為「中美製造合作典範」的福耀,去年一度遭美國執法機構調查,「中美合作」的大敘事也遭遇關稅戰的挑戰。儘管如此,福耀玻璃仍能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全球汽車玻璃龍頭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606.HK; 600660.SH)近日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收入99.1億元(13.55億美元),同比增加12.16%;股東應佔溢利20.3億元,同比大增46.25%。公司表示,盈利增加主要受益於收入增長較快,以及匯兌收益增加。受到業績激勵,福耀港股績後兩日反彈近9%,基本收復對等關稅帶來的跌幅,過去一年累升29.6%。 福耀玻璃的故事要從1987年說起,當年41歲的曹德旺,在福建福清接手一家瀕臨倒閉的鄉鎮玻璃廠,從給卡車生產擋風玻璃起步,創立了福耀玻璃。 彼時中國汽車工業尚未起飛,進口玻璃價格高昂、依賴國外,曹德旺毅然投入研發,成功打破外資壟斷,逐步打入一汽、上汽等車廠供應鏈。2001年,福耀進入國際市場,拿下通用汽車訂單,成為全球主流汽車品牌供應商,並於201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投資超7億美元設廠,成為當時中國製造業最大一筆赴美投資,後來還被拍成紀錄片《美國工廠》。 如今的福耀玻璃,全球汽車玻璃市佔率超40%,在中國汽車玻璃市場市佔超70%。為奔馳、寶馬、奧迪、通用、豐田、大眾等眾多世界知名汽車品牌及中國車廠提供汽車玻璃。 汽車玻璃不只是玻璃 汽車玻璃雖屬傳統產業,在智能化浪潮中也迎來技術革新與價值重估。隨著汽車產業快速變革,對玻璃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福耀不再只是「做玻璃」,而是跟著整車廠開發天幕玻璃、可調光玻璃、HUD抬頭顯示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例如,特斯拉Model Y配備的全景天幕玻璃,就由福耀供應。 此外,隨著SUV車型與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提升,單車玻璃使用面積也越來越大,從4平方米提升至逾5平方米,價格與毛利同步成長,汽車玻璃已從低技術產品轉型為結構功能融合的新賽道。 根據2024年報,公司智能全景天幕玻璃、可調光玻璃、抬頭顯示玻璃、輕量化超薄玻璃等高附加值產品佔比,較上年同期上升5.02個百分點。同期汽車玻璃客單價(ASP)增長7.5%至每平方米229.11元,帶動整體毛利率提升。去年度公司毛利率35.5%,較2022年的32.7%增長2.8個百分點。 今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微降至約35.4%,主要是因為公司會計準則變化。此外,首季度銷售費用同比下降22.9%,管理費用下降3.8%,也助力淨利潤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一季度公司應收帳款年增12.4%,來到72.88億元,約佔去年度淨利潤97.2%。公司表示,雖然應收帳款增加,但回款效率高、並有保險保障,風險可控。 「關稅影響不大」 為了應對貿易戰與關稅不確定性,福耀早在多年前就啟動了「本地生產、本地服務」戰略,在美國、德國、俄羅斯、摩洛哥等地設廠,將產能分散到全球,這也成為其抵禦關稅衝擊的重要屏障。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佔比約44.8%,與2023年的45%相若。 曹德旺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福耀玻璃供應美國的產品中,美國本土生產率達到了70%。認為美國的關稅政策影響不大。對於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曹德旺在2018年就領教過。當時他表示「不管美國加多少稅,反正不賺錢我是不賣」,認為只要需求在,加稅就不能解決問題。 美銀認為公司已將大部分關稅影響增加轉嫁給客戶,訂單狀況仍然穩定,未來兩個月預期不受影響。高盛則指,集團的生產線遍布全球不同地區,加上在市場上具領先地位,有望在汽車供應鏈行業保持穩健經營,維持「買入」評級。 從市盈率看,福耀玻璃目前約為16.3倍,略高於聖戈班(SGO.PA)的15.9倍與信義玻璃(0868.HK)的8.9倍。作為汽車玻璃的行業龍頭,福耀仍握有主動優勢,其全球化布局能夠有效應對風險,隨著智能汽車滲透率提升,業績持續增長可以預期,對投資人來說仍具吸引力。

簡訊:鷹瞳科技H股全流通獲批

眼科影像識別方案提供商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2251.HK)周一公布,已收到中國證監會發出的備案通知書,完成其合共5015.1萬股未上市股份實施H股全流通的備案。股份轉換涉及26位股東。 成立於2015年的鷹瞳科技主要提供眼科影像識別方案,去年7月宣布研發萬語醫療大模型,從單一影像診斷向全科醫療問答、健康管理領域延伸。今年2月,萬語醫療大模型完成升級並接入DeepSeek R1模型。 公司去年收入按年下跌23.3%至1.56億元(2,100萬美元),虧損由2023年的1.33億元擴大至2.55億元。公司股價自2021年11月上市以來累跌83.22%,今年至今則跌7.9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順豐首季業績盈收雙升

物流企業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936.HK, 002352.SZ)周一公布首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6.9%至698億元人民幣(下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利潤為22.3億元,按年升16.9%。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利潤為19.7億元,按年升19%。 首季度實現總件量35.6億票,同比增長19.7%。當中速運物流受惠於公司完善產品矩陣,以及強化服務競爭力,收入同比增長7.2%。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9%,主要受惠於公司持續加強國際網路能力建設。 周二順豐開市升1.3%報37.8港元,現股價較公司去年上市定價高1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受惠大電視熱銷 TCL首季業績增長強勁

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日披露,在高端大屏及高分辨率機型銷售強勁的推動下,公司一季度電視機出貨量同比增長11.4%至651萬台,同期營收增速達銷量增速一倍,錄得22.3%的同比增長。 數據顯示,公司最新季度65英吋及以上大屏電視出貨量同比勁增33%,佔整體銷量的27.7%,較去年同期提升4.5個百分點。當季出貨機型的平均屏幕尺寸同比增加1.9英吋至53.4英吋。其高分辨率Mini LED電視季度出貨量同比激增233%,在總出貨量中的佔比從去年同期的3%增長超過一倍至8.8%。 周一香港市場午後交易時段,TCL電子股價上漲5.8%。該股今年以來累計漲幅約達5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