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V.US
Lanvin names new chief

中國的全球奢侈品牌運營商復朗集團任命一位新高管,公司除面臨管理層頻繁離職,亦面對全球奢侈品市場15年來最糟糕的局面

重點:

  • 復朗集團任命安迪·盧為新任執行總裁,接替上任僅一年的復星集團資深高管陳健豪
  • 該奢侈品牌運營商旗下的Lanvin和Sergio Rossi,均於去年迎來了新任創意總監,而Wolford品牌的首席執行官在上任僅六個月後離職

譚英

復朗集團控股有限公司(LANV.US)在一周前宣布領導層調整後,這家在紐約上市的公司,股價在接下來的三個交易日飆升了40%以上,其市值增加約7,000萬美元至2.7億美元。

市場似乎樂於看到這個消息,公司表示,作為旗下五大品牌之一St. John Knits的首席執行官,安迪·盧將擔任集團執行總裁,而陳健豪從首席執行官一職「轉任」集團董事。公司還宣布,將由盧牽頭在歐洲設立第二個全球總部,作為上海總部的補充。

盧說:「領導歐洲總部的建設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這將幫助我們拓展全球業務版圖並提升品牌影響力。」

這一輪上漲讓復朗集團的股價恢復到略低於一年前水平,不過公司距離成為中國的路易威登集團(MC.PA)和Compagnie Financière Richement SA (CFR.SW)等全球知名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兩家公司也運營著多個奢侈品牌。

和同行相比,復朗集團的市銷率(P/S)看上去相當低,僅為0.72倍,遠低於路易威登集團的4.10倍和Richemont的5.04倍。該公司可能希望盧能夠通過拉近管理層與歐洲客戶之間的距離,並減緩近來困擾它的人才流動問題,幫助復朗集團扭轉局面。

復朗集團去年上半年表現最差的市場是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收入下降了27.1%,大中華區則下降了24.2%。但大中華區在公司業務中所佔比例相對較小,期內僅佔公司收入的11.6%,而EMEA佔公司收入的44.3%,約為前者的三倍。

來自St. John Knits的業內資深人士

盧在復朗集團已工作了四年,他於2021年5月加入St. John Knits,此前他曾擔任Brooks Brothers和Authentic Brands Group的總裁,以及Ermenegildo Zegna和Nordstrom的高管,也見證近來集團管理層的持續動蕩。陳健豪在上任一年多後就辭去首席執行官一職,陳的前任是程雲,後者自2017年集團成立以來一直擔任首席執行官。

在St. John Knits,創意總監佐伊·特納(Zoe Turner)因給名人設計服裝而成名,她於2022年10月離開了該品牌,那是在盧到來後不久。雖然盧利用特納的離開將品牌重新帶回老家美國——這是美國女性創立的首個美國本土時尚品牌,由瑪麗·格雷(Marie Gray)在1962年創立——但她未能阻止公司管理層危機的持續。

盧在2023年請來行業資深人士恩里科·齊亞帕林(Enrico Chiarparin)代替特納,擔任設計執行總裁,並邀請名人造型師卡拉·韋爾奇(Karla Welch)擔任創意顧問,以及《布里傑頓家族》(Bridgerton)等熱門劇集的好萊塢製片人珊達·瑞姆斯(Shonda Rhimes)擔任品牌大使。但據行業出版物《Women’s Wear Daily》的報道,齊亞帕林已經離職。

儘管時尚行業人員流動性大是出了名,但在留住人才方面,復朗的情況似乎比大多數品牌都要糟糕。在復朗旗下的襪類品牌Wolford,里吉斯·里姆伯特(Regis Rimbert)在2024年6月成為首席執行官後僅六個月便離職。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w)於2024年7月加入復朗集團旗下的鞋履品牌Sergio Rossi,此前四年該品牌一直沒有創意總監。  

該公司的旗艦品牌Lanvin也一年多沒有創意總監,直到2024年6月彼得·科平(Peter Copping)加入,擔任創意總監。上一任創意總監布魯諾·西亞萊利(Bruno Sialelli)在任職四年後於2023年4月被解雇。

業績下滑

雖然這樣的人事變動是八卦新聞的好素材,但對盧來說,真正的考驗是要扭轉復朗集團的糟糕表現。雖然盧能控制其中的一些因素,但也有一些因素是他無法控制的。

就整個大環境來看,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Bain-Altagamma奢侈品全球市場研究報告,202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的年份之一。包括時裝在內的個人奢侈品市場去年下降2%,至3,630億歐元(3,790億美元),只有三分之一的品牌出現增長。Lanvin顯然不屬於增長這一類,去年上半年總收入下降20%,至1.71億歐元。

它的問題之一是高估了中國市場。2021年,Bain-Altagamma的研究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佔到全球個人奢侈品市場的25%至27%。但在2025年的分析中,中國所佔的份額還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僅佔全球市場的12%。

該公司最初名為復星時尚集團,由復星國際(0656.HK)持有62.3%的股份,2021年10月更名,以旗下旗艦品牌Lanvin為名。2022年12月借殼上市時,復朗集團的估值為13億美元。當時,程雲談到通過收購新品牌成為一個價值10億美元的集團,創造與全球巨頭競爭所需的規模。 

在上市時,她忽略了品牌和集團層面虧損的討論,而選擇專注充滿豐厚利潤和希望的未來。一開始看上去的確很有希望,公司報告稱,2022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73%,達到2.02億歐元,儘管期內虧損達6,860萬歐元。

上市三年後,唯一不變的是頻繁的管理層變動和持續的虧損,而收入則始終持平,現在甚至在下降。分析機構對該公司並不太樂觀,雅虎財經調查的兩家分析機構都將其評為「持有」。

作為復朗集團的母公司,復星國際在過去兩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都無暇顧及復朗集團,因為它也在努力應對自己的信貸危機。但現在看來,最糟糕的情況似乎

已經過去,復星國際在並購方面變得更加活躍,最近對旗下單獨上市的復宏漢霖(2696.HK)和復星文旅(1992.HK)發起了私有化要約。鑒於這種新的活躍表現,復星國際或許會嘗試讓不幸的復朗集團私有化,讓盧能夠在不被時尚界公眾目光所關注的情況下,努力改善公司的狀況。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納入港股通 正力新能升勢曇花一現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一宣布被納入港股通,內地投資者將能買賣其股票。 公司表示,通過連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的交易機制,已於周一正式啓動。 公司表示:「董事會認為,公司被納入港股通名單,將有助加快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並進一步提高在資本市場上的聲譽及品牌知名度。」 獲納入港股通的首個交易日,正力新能股價周一上漲6.4%;但次日回吐多數漲幅,周二收市下跌3.6%,報10.83港元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7,557倍破港紀錄 大行科工首掛午收升21%

折疊自行車製造商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543.HK)周二首日在香港掛牌,開市即升36%報67.5港元,之後股價略回軟,中午收市報60港元,升21%。 公司發售792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每股售價49.5港元,錄得超額認購7,557.4倍,打破香港新股認購紀錄,國際配售超額20.65倍,集資淨額3.42億元。 集資所得三成用於生產系統現代化及擴大運營規模、三成用於強化經銷網絡及策略性品牌發展、另外三成用於研發,餘下一成作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花旗銀行申請終止銀聯成員資格

中國銀聯近日公告,已終止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成員資格。銀聯方面證實,此舉為花旗中國主動申請,與其近年全面退出個人銀行業務相關。 據財新周五報道,花旗中國回應指出,隨著零售財富管理和信用卡業務的出售與關閉,銀聯成員資格已無必要,但對公業務的境內外支付和收款不受影響。該行強調,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專注企業與機構客戶的跨境銀行需求。 自2021年花期集團(C.US)宣布退出包括中國在內14個市場的零售銀行業務以來,花旗中國已將36億美元的財富管理資產出售予滙豐,並於2024年完成零售及信用卡業務剝離。與此同時,花旗集團今年6月宣布精簡其位於上海和大連的全球技術中心,裁減約3,500名員工。 花旗中國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總資產1,761.42億元(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4%,但營收按年增長20.5%至57.96億元,淨利潤亦大增53.9%至17.55億元。 花旗退出後,至此在華持有銀聯成員資格的外資銀行僅剩八家,包括滙豐、渣打、東亞、星展、瑞穗、德意志、三菱日聯及恒生。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Unitree makes humanoid robots

機器人春晚舞出未來 宇樹科技擬年底上市

這家科技企業,在央視春晚的機器人跳舞表演驚艷觀眾,計劃在年底前進軍資本市場 重點: 宣布年度營收突破10億元之際,宇樹科技計劃今年底前上市 儘管人形機器人引發市場熱議,但性能不穩或使規模化商用仍需數年   陳竹 中國初創企業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人形機器人,在近兩年異軍突起,成為行業新星。今年1月,公司的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舞台的勁舞視頻,引發全網刷屏。上個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公司斬獲百米障礙跑、4×100米接力及1500米長跑等幾乎所有競速項目冠軍。宇樹科技更成為拳擊賽事獨家設備供應商,在競爭對手側目之下,包辦全部參賽機型。 乘此東風,這家風頭正勁的企業計劃轉戰資本市場上周宣布擬於年底前,向未披露的證券交易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此番聲明坐實了持續數月的上市傳言,路透社報道稱,宇樹科技目標估值達70億美元。 上市將成為宇樹科技重要里程碑,為加速產品研發與商業化進程,這家公司亟需資本加持。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中國政府對人形機器人領域給予強力支持,以期佔據產業制高點。此次上市,也將檢驗市場對中國發展的機器人產業的信心。 總部位於杭州的宇樹科技,由機械發燒友王興興創立,他對機械創新的熱忱由來已久。王興興曾因僅耗資200元,打造雙足機器人而名聲大噪。大學時期,他便以科技狂人聞名,宿舍堆滿工具零件,雙手密布的傷痕,見證用廢料加工精密部件時難以避免的意外事故。作為繼馬雲等初代創業者後的新生代創始人代表,2016年大學畢業的王興興,在無人機巨頭大疆任職兩月後,於同年創建宇樹科技。 王興興的熱忱同樣贏得資本界青睞,宇樹科技成立至今已完成10輪融資,吸引順為資本、初心資本、中信證券、深創投及紅杉中國等知名本土機構。據媒體報道,公司當前估值約100億至150億元(約合14至21億美元),距其尋求的60億美元目標估值僅達三成左右。 人形機器人價格下行 雖以人形機器人著稱,宇樹科技當前主要收入,仍來自其拓展人形機器人業務前的初始產品四足機器人。公司尚未全面披露財務詳情,但表示將於年內公布更多數據。據上周上市公告中透露的少數關鍵指標,公司2024年營收的65%來自四足機器人,30%來自人形機器人,5%為組件產品。 在今年6月的公開活動中,王興興曾向媒體稱公司年度營收突破10億元,但未指明具體年份。2023年推出的首款人形機器人H1,是中國首個具備奔跑能力的全尺寸通用型號。公司在新一代產品中顯著壓縮成本,2024年發售的H1,售價降至99,000元。7月新推的R1機型性價比進一步躍升,入門價僅39,000元。 定價與歐美同業形成鮮明反差,摩根士丹利研報顯示,2024年頂級人形機器人成本約20萬美元。宇樹科技實現超低定價的核心優勢,在於借力中國完備的製造業生態。從電池、傳感器到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已有成熟供應商網絡,助力企業以可控成本快速擴大產能。 政府對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也給予強勁助力,通過補貼、稅收減免與低成本融資等多重組合拳助推行業進階。部分受益於政策驅動,中國人形機器人企業已突破千家量級,代表性公司包括智元機器人、松延動力等。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車企比亞迪(1211.HK; 002594.SZ)等各領域頭部企業,或親自下場,或投資佈局。 儘管宇樹科技在控本增效方面成效卓著,同業價格戰亦日益白熱化。如加速進化的K1人型機器人定價88,000元,與H1系列近乎持平。如同國內眾多過熱賽道的發展軌跡,人形機器人領域或將陷入價格持續下探的內卷式廝殺。 多家機構研報力證人形機器人產業潛力,麥格理證券今年2月預測,全球市場規模將從2026年的36億美元,飆升至2031年的516億美元。 不過,短期市場表現或難支撐此等樂觀預期。在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參賽機型頻現摔倒碰撞的報道,印證性能尚欠穩定。儘管機器人在春晚等特定場景的奔跑搏擊表現亮眼,但在實際應用中,執行取物等基礎任務的能力仍存瓶頸。 近期,港股機器人板塊漲勢如虹,意味宇樹科技上市若估值合理,必將引爆市場熱情。優必選(9880.HK)當前市銷率高達30倍,越疆科技(2432.HK)更達47倍,顯示投資者對此類公司前景極為看好。 這對宇樹科技及其同業堪稱利好,即使距打造在工廠及家庭等場景執行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可能尚有漫長征途。部分產品已顯積極信號,宇樹科技20%的四足機器人,應用於檢測消防等工業場景。如今,需證明人形機器人不囿於歌舞競速,更能超脫實驗環境,投入大規模應用場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