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多晶矽製造商稱,在去年年底業績意外急劇放緩之後,第一季度需求已回歸正常水平

重點:

  • 大全新能源公司表示,預計第一季度其主營業務銷售增長75%,扭轉了去年第四季度意外急劇收縮的局面
  • 公司股價在過去兩周半內上漲近40%,但與同業相比仍然嚴重低估

陽歌

多晶矽製造商大全新能源公司(DQ.US)過去兩周一直在發布新數據,這些數據描繪了一幅關於其業務最新進展的複雜畫面,進而反映出全球太陽能領域的現狀。周三,該公司發布的最新數據爲這幅複雜畫面又添一筆:在年底出人意料地急劇放緩後,其銷售額似乎再次回升。

我們稍後將詳細介紹這些複雜數據的重點內容,它們多數來自公司上周發布的四季度財報。新的公告包含了一些十分健康的第一季度指引,意在安撫投資者對於第四季度出人意料的業績放緩,以及原材料成本意外大幅飈升而產生的緊張情緒。

本周發布的最新公告,主要針對其在國內上市的子公司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688303.SH)。該公告似乎仍在試圖安撫投資者,稱第四季度的異常進展只是暫時性的,情况正在恢復正常。

說實話,單從大全新能源的最新股價來看,你根本看不到投資者的擔憂。最新公告發布後,該股票周三在紐約上漲了2%,延續了之前的勢頭。此前兩周半,該股票上漲了近40%,其中一半漲幅出現於公司2月28日公布第四季度業績後的兩個交易日內。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認爲大全新能源的股票看起來遭嚴重低估,過去52周穩步下跌之後,已經跌去了近一半的市值,在最近的反彈之後仍是如此。考慮到去年作爲其主要產品的多晶矽價格暴漲導致公司利潤飈升,這種疲軟就更加不同尋常。

即使在最近的反彈之後,公司的遠期市盈率只有3倍,約爲香港上市的競爭對手保利協鑫(3800.HK)的6.5倍的一半,德國瓦克化學(WCH.DE)約11倍的四分之一;還有在中國內地上市的四川天微電子(688511.SH),歷史市盈率高達28倍。

拖累大全新能源公司股價的軟肋,似乎是它位於中國的新疆地區,後者已經成爲西方國家的關注焦點。美國甚至在去年將大全新能源單獨列爲制裁對象,不過該公司表示不太可能受到影響,因爲公司主要客戶都在中國。此外,該公司還在附近爭議較小的內蒙古地區建造了一個大規模的新生產基地。

說完了這些宏觀背景,我們還需要介紹一下近期的行業背景,爲大全新能源最新發布的大量數據再提供一點背景信息。比如去年多晶矽價格大幅上漲,這幫助大全新能源及其競爭對手實現了巨額利潤增長。在最新的季報中,大全新能源表示,其多晶矽價格第四季度達到每公斤33.91美元——大約是一年前每公斤10.79美元的價格的三倍。

異常季度

對這些背景有了瞭解之後,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篇幅探討大全第四季度財報中一些非同尋常的信號,以及它在當時和本周的最新更新中試圖安撫人心的說辭。

乍看之下,財報中有兩個元素似乎格外令人擔憂。首先是該公司的多晶矽銷量,從第三季度的21,183噸下降到第四季度的11,642噸,少了近一半。銷售疲軟是需求暴跌的直接結果,而不是生產問題,因爲該公司指出,該季度多晶矽的實際產量遠高於23,616噸,這意味著該季度一半的產量沒有售出。 

公司首席執行官張龍根說:“年底的季節性波動和下游庫存調整,使得產業鏈總體需求出現暫時放緩,下游矽片廠商開始减少矽片和矽料庫存,並降低產能利用率。”

他還說,公司認爲這種意外的放緩是“季節性”和“暫時的”,還說到了1月,“需求很快就會恢復正常”。此外,他說大全的庫存水平在1月底也快速恢復到正常水平。當然,恢復到正常庫存水平可能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爲了消化庫存,大全的生產放緩乃至停產。

第二個讓人擔憂的因素是矽粉價格的大幅上漲,矽粉是大全生產多晶矽的主要原料。具體來說,它在第四季度爲矽粉支付的價格躍升至每公斤8.68美元,是第三季度2.58美元的三倍多。張龍根試圖再次安撫投資者,他說上漲是暫時的,價格在1月出現了急劇下降,到2月底回落到每公斤3.5美元至3.6美元之間。 

本周的最新聲明似乎更能撫慰投資者的神經,該公司表示,它在中國上市的新疆大全(包括在美國上市的大全的大部分資產)預計第一季度銷售額將增長約75%,至3.7萬至3.8萬噸之間。這將標誌著在美國上市的大全新能源從第四季度的暴跌中出現巨大轉機,而且這個數字也遠高於第三季度55%的銷售增幅。

歸根結底,只有時間可以告訴我們,第四季度的這兩大意外究竟是暫時的,還是代表了更長期的趨勢。該公司當然希望我們相信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儘管隨著太陽能行業的蓬勃發展,矽粉價格的飈升可能會是一個更爲長期的趨勢。不管是哪種情况,大全的股票看起來被低估了,即使最近經歷了一次反彈也是如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o-Young runs cosmetic surgery clinics

開店愈多投資愈重 新氧科技暫難靠「輕醫美」翻身

醫美平台新氧科技在積極拓展「輕醫美」實體診所後,營收雖持續成長,但其傳統平台業務快速萎縮,拖累整體盈利能力 重點: 在開出首家「輕醫美中心」僅兩年後,新氧科技第三季近一半收入已來自快速擴張的連鎖診所業務 即使診所收入於本季度錄得三倍增長,公司另一半核心業務卻大幅下滑,最終導致季度錄得淨虧損   譚英 在中國快速變動的美妝市場,短短數年往往就像過了一個世代。近期的新氧科技(SY.US)正是如此,公司從原本專注美妝社交與電商的平台業務,轉型為經營全國最大規模的「輕醫美」診所連鎖。然而,上周公布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這一轉型讓公司持續出現虧損,外界也開始質疑其「雙軌業務模式」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新氧科技於2023年8月在北京總部開設首家自營診所,並此後迅速擴大布局。根據創辦人兼董事長金星的說法,截至本月,公司已擁有42家輕醫美中心,其中一家為加盟門店。 金星稱,這也讓新氧科技成為全中國規模最大的輕醫美連鎖品牌,公司有望在年底前達成50家門店的目標。他今年稍早也提出長期規劃,未來8至10年內要在全國開出1,000家門店。 他表示:「未來我們會在嚴謹的策略下繼續擴張醫美中心網絡,並透過更高標準的運營系統及更深的品牌價值,推動健康、可持續的增長。」他補充,新氧科技的新診所截至9底已累計服務約60萬人次。 這場轉型顯然正以極快的速度推進,但並非沒有代價。隨著新氧科技的線下診所開始貢獻營收,公司昔日的核心業務──為醫美消費者提供的線上社群與內容平台──卻持續流失動能。 投資者似乎認同這場轉型的大方向,但仍未完全買單。儘管新氧科技的股價自今年初以來已累計上漲逾兩倍,但公司公布最新業績後的四天內,股價又下跌了23%,距離7月中創下的多年新高,更是蒸發了約一半市值。 公司未來走向,將決定投資者對其估值的態度。在第三季度的總收入中,來自其線下診所的醫美服務收入達1.84億元,同比大增305%。但舊有線上社群的資訊與預訂服務收入卻下降34.5%至1.17億元;此外,醫療產品與維護服務收入亦下滑25%至6,700萬元。 加總各項業務後,新氧科技本季度錄得總收入3.87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72億元增長4%。 隨著新診所開業步伐全面加速,公司本季度由去年同期的2,030萬元淨利轉為虧損6,430萬元。現金儲備也下降約四分之一,從2024年底的12.5億元降至第三季度末的9.43億元。不過,以目前連鎖擴張的速度而言,這樣的現金消耗也在預期之內。 線上起家 要理解新氧科技當前的轉型軌跡,有必要回顧其發展歷史。2019年上市時,新氧科技仍是一家電商平台,用戶可在平台上搜尋並預訂醫美服務,連接全國 300個城市、約6,000家醫美服務機構,活躍用戶超過100萬人。 新氧科技於2013年成立時,本質上是一個整形美容相關的線上社群。2014 年,公司開始與醫美醫院與診所合作,正式切入電商領域。醫美機構成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透過平台投放廣告、獲得預訂流量,新氧也從中抽取佣金。 公司在早期便開始銷售肉毒桿菌、玻尿酸等「注射類」醫美產品。董事長金星的母親是整形外科醫師,而金星本人也曾在新氧App上分享自己施打瘦臉針、植髮以及注射玻尿酸的經驗。 金星創立新氧科技的初衷,是讓人們能更輕鬆找到醫美手術與相關產品的資訊,尤其當時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消費者對醫美服務的接受度快速提升。2021 年,新氧收購了醫院用醫療產品製造商武漢奇致。自2023年起,第三方注射產品與武漢奇致的醫療產品,已成為公司一項獨立且規模可觀的收入來源。 然而,公司目前的業務結構存在一定矛盾──原本依賴新氧平台導流、並為此付費的獨立醫師與診所,如今卻與新氧自營診所形成直接競爭。從長期來看,這無疑是一項負面因素,因為這些獨立從業者可能會對於與一個「同時身兼競爭者」的平台合作感到猶豫。 但自營診所相較於與第三方合作,亦具備明顯優勢──新氧科技能以更高標準掌控服務品質。過去數年,中國醫美行業出現大量小型診所,其中不少服務品質參差不齊,也因此成為監管部門整治的主要對象。 金星近日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隨著我們提高門店密度,並將價格向韓國市場靠攏,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在國內接受這些醫美療程。」他指出,新氧科技能保持低價,主要靠大規模採購策略,以及因品牌知名度高而能有效壓低行銷成本。 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龐大且增速迅猛,其滲透率仍低於韓國、美國、巴西與日本。畢馬威(KPMG)最新報告預測,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3,115億元,成長至2030年的1.3萬億元,幾乎擴大三倍。其中約38%屬於非手術類醫美,即新氧科技的核心細分市場。去年新進入醫美市場的消費者中,56.9%為21至30歲,另有22%介於25至31歲之間。 隨著業務重心從線上服務轉向線下診所,新氧科技不再需要與中國互聯網巨頭競爭訂單導流與預訂類服務。但公司同時也面臨新對手,例如朗姿股份(002612.SZ),近期收購北京知名麗都醫院,並與醫美公司普門等合作開發新產品。即便今年股價大幅上升,新氧科技的市銷率(P/S)約為1.45,仍略低於朗姿的1.59。 新氧科技向過去的核心業務告別,未必是壞事;今年股價的大幅上漲顯示投資者多半對此方向表達認可。然而,從線上平台轉向更重資本、管理更複雜的線下診所領域,過渡過程勢必仍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