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生物上半年收入增速跑輸同業,並錄得約1億元淨虧損

重點:

  • 在醫藥外包同行業績大幅增長的同時,維亞生物上半年營收增速僅為5%,而且更轉盈為虧
  • 公司持有的孵化投資企業股權及金融資產變動,是近年業績波動的原因

莫莉

當前港股遇冷,恒指持續下挫,曾經被熱捧的生物醫藥股,估值也大幅下降。隨著醫藥企業2022中期業績逐步披露,醫藥外包(CXO)板塊上半年業績整體表現亮眼,多家企業紛紛發出盈喜,例如昭衍新藥(6127.HK; 603127.SH)預計上半年淨利潤按年增長最多161.8%、凱萊英(6821.HK; 002821. SZ)更公布,估計淨利潤將按年飆升306%。

但是,在行業一片大好時,有一家CXO卻斯人獨憔悴。維亞生物科技控股集團(1873.HK)8月中發表盈利警告,預計今年上半年將轉盈為虧,錄得不超過1億元淨虧損,而去年同期公司則錄得9,580萬元淨利潤。

2021年,維亞生物通過收購合同定制研發生產(CDMO)公司朗華藥業,將公司原有的合同定制研發(CRO)業務,與新收購的CDMO業務進行了深度整合,新業務的併表也讓維亞生物2021年度的營收大幅增長201.9%至21億元。然而,業績的高速增長只是曇花一現,維亞生物在最新發佈的業績預告中表示,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速僅有5%,即約10.77億元,其中CRO業務收入增加逾25%,CDMO業務收入僅基本保持持平。

對於上半年淨利潤消失殆盡,公司給出了三個解釋理由:中國新冠疫情反覆,導致公司向客戶交付產品和服務受到限制;市場波動導致公司在孵化投資企業的股權的公平值發生不利變動;以及外匯匯率的波動,導致公司錄得匯兌損失。

維亞生物總部位於上海,在四川成都、浙江嘉興均有研發生產基地。今年3月下旬至6月初,上海曾因疫情爆發而“封城”,多數企業無法正常開工,維亞生物可能因此而影響產品正常交付。不過,總部同樣位於上海的CXO行業龍頭公司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業務卻未有受到明顯影響,上半年的收入與淨利潤,仍按年增加68.5%及73.3%。

重金投資初創企業

作為一家醫藥外包服務公司,維亞生物為許多生物醫藥初創企業提供藥物發現和藥物交付等服務,行業普遍操作是提供外包服務後收取現金(Cash-for-Service),獲得穩定現金流,但維亞生物則部分採用了服務換股權(Equity-for-Service)的模式,進而分享潛在的權益增值。

維亞生物2021年財報顯示,期內共投資了10間公司,在藥物發現服務中約有14%的收入、即8,579萬元是以客戶股權的方式來結算。而截至2021年底,維亞生物已累計投資87家初創公司。年報顯示,2021年投資公司的公平值變動為維亞生物帶來了3,650萬元的收入,大額投入換得的股權,也讓維亞生物的資產總值顯得更加“好看”,年報中“按公平值列入損益之金融資產”高達12.5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是對未上市初創企業的股權投資。

但2022年以來,生物醫藥股二級市場的冷淡情緒,導致一級市場投資熱度顯著降低,融資難度增加,維亞生物投資的企業估值或許已明顯下調,正如該公司公告所言“孵化投資企業的股權的公平值發生不利變動”,進而造成利潤下滑。

維亞生物的業績問題還不限於此。縱觀過去三年的財報,公司業績十分不穩定。2019年至2021年,公司分別獲得2.65億元淨利潤、3.87億元淨虧損和2.87億元淨利潤,這主要與財報中“按公平值列入損益之金融負債之公平值虧損”項目有關。公司在2020年分別發行了兩筆可轉換債券,合計為4.6億美元(31億元),該轉換債券在2020年的公平值變動虧損了5.47億元,而該轉換債券的公平值變動,去年則帶來了1.37億元收入,這也造成維亞生物的業績如同坐過山車,起伏較大。

現金一年大跌65%

除了兩筆總計約31億元的可轉債,維亞生物另有還有銀行借款10.5億元,資本負債比率為51.4%。截至2021年底,維亞生物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銳減至8億元,按年下滑65.3%。當生物醫藥行業遇冷,公司持有的初創公司股權貶值時,現金流不足將成為維亞生物未來發展的一大掣肘。

在2019年上市之初,維亞生物一度備受投資者追捧,招股時錄得逾百倍超額認購,以招股價上限水平4.41港元定價,上市後反覆震盪。2020年初開始的新冠疫情,令整個醫藥板塊廣受投資者關注,維亞生物亦“借東風”協助股價一路上揚,曾漲至每股11港元水平。

但是,2021年中以來,伴隨著市場對醫藥股的熱情減退,維亞生物股價大幅縮水,儘管CXO行業今年4月曾迎來小幅反彈,但投資者似乎對維亞生物欠缺信心,其股價近月只能徘徊在2港元水平,比招股價大削近半。

維亞生物已錄得虧損,不便以市盈率計算其估值,如果以公司去年營收計算,當前市銷率僅為1.53倍,遠遠低於同業昭衍新藥和凱萊英的市銷率15倍和9倍。考慮到維亞生物較高的負債風險,以及尚未兌付的高額可轉換債券,公司需交出更佳業績,以重振投資者信心。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Hithium makes storage devices

新聞概要:海辰儲能有望繼續推進香港IPO進程

這家儲能企業的首次申請因六個月期限到期而失效,鑒於其國際業務與儲能系統業務增長迅猛,公司有望於年底前更新申請   陽歌 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早前提交的IPO申請失效後,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內重啓香港上市進程,此舉旨在為其全球擴張計劃融資並加速發展儲能系統業務。 公司今年3月的首次上市申請因未能在六個月內完成IPO,於上月底失效——這是多數企業首次上市嘗試的常見現象,而非失敗徵兆。此前不久,另一家儲能企業思格新能源的上市申請也因同樣原因失效。 知情人士向媒體透露,海辰儲能有望於今年年底前重啓香港IPO進程。 儲能板塊當前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亮眼,強勁的增長前景與政策紅利引發投資者濃厚興趣。海辰儲能也積極把握全球市場機遇:隨著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電站及發電設施加速建設,配套儲能電池與系統的需求持續激增。這類儲能設備通過高峰發電期儲電、低谷期放電,構成新能源設施的關鍵環節。 根據海辰儲能3月招股書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場數據,隨著需求擴張,全球儲能市場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每年1,000吉瓦時。 海辰儲能創立於2019年,為家庭、商業及工業用戶提供儲能電池與系統。公司以約11%的全球市場份額位列行業第三。其2022至2024年間年發貨量年均增速達167%,2024年實現35.1吉瓦時的交付規模。 近期海外儲能需求激增幫助公司獲得歐美及中東多筆國際訂單,推動其2025年上半年儲能產品出貨量躍居全球次席。廈門、重慶兩大生產基地自3月以來持續滿負荷運行,山東菏澤新工廠亦在建設中以擴充產能。為對衝中美貿易摩擦風險,其位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新廠已率先投產——這使其成為國內儲能行業首家在美建成投產的中國企業。 海辰儲能去年營收達129億元(約18.1億美元),較2023年的102億元增長26%。其中高毛利的儲能系統業務營收表現突出,從上年的19.7億元增至46.7億元,增長超過100%,在總營收佔比由19.3%提升至36.2%。 其海外業務拓展同樣迅猛:海外銷售佔比從2023年的1%躍升至去年的28.6%。今年8月公司與沙特電力公司(Saudi Electricity Co.)達成價值約26億元的重大供貨協議,實現關鍵突破。在盈利層面,海辰儲能去年達成另一重要里程碑——實現經調整後盈利,全年錄得3.18億元經調整淨利潤。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AI機器人開發商雲迹科技公開招股 集資6.6億

機器人服務AI賦能技術企業北京雲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開招股,全球發售690萬股,發售價為每股95.6港元,預計集資約6.6億港元,下周四掛牌上市。 雲迹科技主要提供機器人及功能套件,輔以AI數字化系統的服務,主要專注於開發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其產品可應用於多類場景,目前收入主要來自酒店,去年收入為2億元,按年升47%,佔比達83%。去年公司收入2.4億元,按年升68.6%,淨虧損1.8億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過去已完成八輪融資,引入聯想基金、阿里巴巴、騰訊、攜程等投資者。申請文件顯示,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聯想基金、阿里、騰訊及攜程預料會於雲迹上市後分別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稱,集資所得淨額約5.9億港元,其中約60%將用於提升研發能力,約30%用於提高中國境內外商業化能力,拓展與醫療機構、工廠及商業樓宇場景的潛在客戶,餘下10%為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