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辣插画

劉智恒

香港政府施政報告中大減樓市辣招,將針對炒賣的「額外印花稅」,由三年減至兩年。「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均由15%降至至7.5%,即是對擁有住宅物業而又再增購者,以及非香港永久居民在港置業,稅費都得以減半。而外來人才置業印花稅,則採取「先免後徵」,即是在購入物業時,先暫免徵收稅項,若他們未能成為香港永久居民,才補付相關稅款

地產商及中介等認為減辣未夠徹底,實施力度不夠,擔憂樓價續向下走,特別樓價從2021年至今年9月,已跌了16.7%。從這個數據看,兩年不到跌逾成半,似乎十分嚴重,但他們只見樓價跌,卻沒提到過去十年樓價升幅是何等驚人。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由2010年到2021年,住宅樓價足足升了1.6倍,即使是從2016年到2021年間計算,短短五年,已升了4成。

國際調查機構Demographia今年發表報告,香港已連續13年,蟬聯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首位。調查指出,按香港樓價中位數對比家庭入息中位數,一個家庭即使完全不支出,光靠收入去買樓,也要超過18年的時間。香港金管局年初的調查亦顯示,港人平均供樓年期是28年,可見小市民為一層樓,幾乎耗盡半生精力。因此,樓價自2021年高峰至今回落一成多,實在不至於好像世界末日,呼天搶地要政府大救亡,樓價只是逐漸回歸理性。

海灣賣大包益買家?

「不計成本,明益買家」,想不到動輒數百萬元至逾千萬港元的樓盤單位,竟用地攤式叫賣方法作口號。嘉華國際(0173.HK)牽頭的啟德海灣第1期將推售208,折實每方呎均價19,798港元,最低入場費是一樓的308方呎單位,折實575萬港元。

2019年時發展商以樓面呎價近12,000港元投得地皮,縱使加上建築及財務費等,以今天首批呎價賣兩萬港元,肯定不是不計算成本。別忘記,項目可建單位1,017個單位,是次推售只屬首批單位,以發展商售樓手法,後期大多會按情況調升價格。

至於是否明益買家?近期港鐵啟德站一帶屋苑,例如尚.珒溋及啟德1號,二手平均成交呎價約1.88萬至2.29萬港元,所以海灣是否益買家,真的見仁見智。而且所謂折實不足2萬港元呎價推售,實際要符合許多條件,包括要在建築期付款,及需提前付清樓價等。

新世界高層未能共渡時艱

剛發表2023年報新世界發展(0017.HK),主席鄭家純及行政總裁鄭志剛的總薪酬大幅上升,分別增加23.8%及12.8%,達到6,030萬及5,280萬港元,遠高於市場平均薪酬升幅。然而,公司去年純利下跌近三成,末期息減八成,若計及永續債,負債比率亦達80%。

雖說公司高層對一家企業舉足輕重,但在盈利倒退、債務高企、經濟前景不理想,地產市場疲弱下,高層對於薪酬一事理應審慎處理,不減反大加薪酬,給予市場的印象,是未能與股東共渡時艱,對一家歷史悠久的藍籌企業來說,聲譽會受影響。

中海內地斥巨資投地

中國海外(0688.HK)與上海龍華建設,聯手投得六幅土地,涉及金額240.2億元,是近期難得的大項目成交。中海佔合營企業85%權益,地皮位於上海市徐滙區龍華街道,總面積13.5萬平方米,屬住宅及商業用途。

內地樓市未見起色,地皮成交更加是大幅減少,私人開發商忙著減債務,首要是大幅減庫存,套回現金應急,根本沒有餘力去投地,目前主要是靠國企開發商支撐。可以預見,未來土地成交仍然會處於低位,暫時許多發展商也不願或沒能力開發新項目。

碧桂園債務正式違約

早前未能償付1,540萬美元利息的碧桂園(2007.HK),受託人花旗國際已向債權人正式發通知,碧桂園已構成違約,若佔本金額至少25%的票據持有人提出償還要求,花旗國際要宣布,碧桂園的債務本金及利息立時到期。

內房債問題已日趨白熱化,特別是外債方面,多家房企已無力償還,要進入重組債務,例如將債務展期、發新債換舊債,又或以股換債等。我們也擔憂,除外債,內債方面的壓力也陸續浮現。另一方面,相對去年,今年內房銷售日漸萎縮,靠賣樓還債都存在一定難度。如何去處理房產企業債務問題,政府暫時似乎未有妥善方案。

咏竹坊文章

內房債影響蔓延

本周咏竹坊報道,建滔集團被碧桂園拖數,後者遲遲未償還16億元借貸,建滔或要在今年進行減值,對建滔的業績來說,肯定構成一定打擊。我們估計,內房債務的影響性陸續擴大,除內房企業本身,以及持有債券的機構投資者外,相信其它企業都要受牽連。

借貸予內房的企業故然受影響,而與處於樓房產業鏈的公司,相信也無一幸免,包括銀行、建築商、物業中介及相關專業機構等。幾家中介已表示受發展商拖佣以十億計,易居集團(2048.HK)更因此要為公司進行重組。市場擔心情況蔓延下去,對整個社會民生消費也構成影響,明年內地經濟面對的壓力將更大。

聯易融受樓市疲弱拖累

聯易融科技(9959.HK)就是典型受房地產不振而影響的企業,公司主要是供應鏈金融科技解決方案供應商,雖然沒有購入內房債,也沒向房企提供貸款,但因為業務與房企息息相關,結果受到頗大影響。2021年底,房地產企業在其平台的佔比高達42%,至今年中,比例已跌至15%。

面對房地產的困局,公司也嘗試改變,並發展中小企市場,將他們的應收賬款轉換為數字憑證,但暫時的成效有限。可以見到,地產市場不振,牽連甚廣,雖說企業願意作出改變,但成功與否未知,即使能成功,也非短時間可一蹴而就。

新聞

簡訊:電動車收入創新高 小米三季度盈利勁升130%

手機製造商小米集團(1810.HK)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截至9月底止的季度收入為1,131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22.3%。盈利大幅上升129.5%至122.6億元,經調整利潤113億元,同比上升80.9%。 期內集團的「手機×AIoT」收入為人民幣841億元,同比增長1.6%。上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30萬台,同比增長0.5%,收入為人民幣460億元。在中國大陸地區,小米智能手機銷量排名第二,市佔率達16.7%;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則排名前三,市場份額為13.6%。 智能電動汽車收入及AI等創新業務,第三季收入創歷史新高達290億元,同比增長199.2%。當中電動汽車收入為283億元,期內共交付108,796輛,亦創出新高。6月才推出的Xiaomi YU 7 系列,在上月位列內地SUV銷量第一。 周三小米開市升1.9%報40港元,公司股價過去一年由高位下跌3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JM is dealt a tough hand in Macao gambling shake-up

衛星場結業重創 澳博首三季蝕1.7億

澳門賭收創疫後新高,惟澳博第三季業績倒退,甚至連旗艦新葡京也出現業績壓力,反映其轉型陣痛或比預期更長 重點: 第三季博彩收入按年下跌4.7%,市佔跌至 11.8%,跑輸同業 旗下新葡京經調整EBITDA下跌至4.71 億港元,按年跌超13.6%   李世達 澳門路氹金光大道的燈火依舊耀眼,但澳門博彩控股有限公司(0880.HK)的業績卻像是璀璨背後的一道陰影。這家曾經掌控澳門博彩命脈的老牌營運商,如今站在產業結構劇變的風口。 澳門博彩業賭收於剛剛過去的10月份再度創下疫情後新高,達240.9億澳門元 ,按年大增近16%,旅客人潮、酒店的入住率維持高檔、賭場內人聲鼎沸,都顯示澳門這座世界級賭城已回到往日的光彩,但這一切似乎與澳博無關。 澳博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期內博彩收入按年下跌4.7%至71.4億港元,按季亦跌1.8%,經調整EBITDA按年下跌15.0%至8.81億港元,但按季則增長28.0%。澳門六家博企中,惟有澳博錄得賭收下滑。 更觸目驚心的是淨利潤按年急挫91%,僅900萬港元,遠遜於去年同期的1.01億港元,首三季更錄得1.73億港元虧損。相比之下,其餘五家博企第三季均錄得利潤增長。 究其原因,自然與澳門博彩業結構調整脫不了關係。過去由澳博佔最大多數、遍布整個澳門半島的龐大衛星娛樂場網絡,將在今年底退出歷史舞台。今年以來,澳博旗下已有四家娛樂場宣布結業,另外三家也將在年底熄燈,僅餘兩間將在收購物業後轉為自營。 這意味著澳博失去了多達七間的衛星場館,這些場館過去正是澳博在博彩市場中的重要觸角。 從數字看,澳博第三季衛星場的賭收按年大跌14.6%,但衛星場EBITDA卻由去年的3,500萬港元大幅提升至5,300萬港元,增幅超過五成。換言之,澳博正在「止血」,減少補貼與中介成本,使得衛星場不再成為財務黑洞。然而失去面積與客源的代價,是短期營收與市佔同步下滑。公司指出,受到衛星場結業影響,第三季博彩收入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13.9%、2025年第二季的12.9%降至11.8%。 澳博控股主席兼執行董事何超鳳在業績公告中表示,「雖然這一轉型期難免帶來干擾,正積極調整人力及賭枱等資源,以強化核心業務運營。」 新葡京盈收雙挫 短期陣痛無可避免,但真正讓人擔心的,是其旗艦——新葡京業務的滑落。 作為澳門的地標,新葡京可以說是澳門賭業發展的標誌,新葡京長期是澳博最穩定的盈利來源,但第三季的表現卻明顯滑落。賭收由去年同期的19.43億港元下降至19.08億港元,經調整物業EBITDA按年下跌13.6%至4.71億港元,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45億港元。而被寄予厚望的上葡京,雖然賭收錄得11%增長,但經調整物業EBITDA大跌32.7%至1.11億港元,酒店入住率亦從2024年第三季的98.9%降至94.9%。 此外,澳博在第三季末僅持有約34億港元現金,但債項高達273億港元,是六大博企中財務槓桿最高的一家。這讓公司在市場復蘇初期缺乏資源投入推廣、非博彩體驗升級與客層重建,而這些正是其競爭者積極在做的事。更重要的是,澳博旗下只有上葡京符合新時代綜合度假村的規模,而其餘多數物業都屬半島型、空間有限,連帶影響了未來增長空間。 業績公布後首個交易日,澳博控股股價大跌8.05%至2.74港元,年初至今僅升約1.86%,遠低於31.3%的行業平均升幅。摩根士丹利稱,其負債或在完成收購兩家衛星場物業後進一步上升,因此給予「減持」評級與2.8%港元目標價。 公司表示,將在葡京酒店開設首個「活化區」。集團已從母公司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收購該葡京酒店內的額外博彩區域,計劃將已關閉的衛星賭場賭枱及博彩機遷入。公司期望「進一步提升澳門酒店集群的協同效應」。這意味著澳博的營運模式將會從「多點並進」轉向「集中火力」。 然而,其競爭對手正加速逐漸朝向非博彩化方向努力,包括新濠博亞 (MLCO.US)已在度假村內開設首家私立醫院、永利澳門(1128.HK)則將興建大型活動中心,而失去衛星場的澳博已經落後好幾步,加上核心物業業績滑落、財務槓桿過高,市場給予他們的耐性勢必有限。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Jinko does energy storate

新聞概要:舉步維艱的晶科能源 寄望儲能業務帶來新動力

這家太陽能組件生產商第三季度出貨量下降16.7%,但收入跌幅卻放大逾倍,反映出該產業正深陷產能過剩與價格雪崩的困境    陽歌 太陽能組件製造商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JKS.US; 688223.SH)第三季度收入持續大幅下滑且深陷虧損,但其毛利率按季改善,同時儲能業務的增長也為公司帶來正面信號。 晶科能源及其同行在過去一年多一直面臨嚴峻挑戰,原因是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導致價格暴跌並令大多數企業陷入虧損。中國政府已嘗試透過推動行業整合和關停落後產能來支撐市場,但目前尚未見到顯著成效。 晶科能源在周一發布的最新季度報告中表示,第三季度電池片、組件及硅片出貨量為21.57吉瓦(GW),按年下降16.7%。但由於價格疲弱,季度收入同比大降34.1%至162億元(22.8億美元),跌幅較第二季度的25.2%進一步擴大。公司第三季度淨虧損達7.5億元,而去年同期則錄得2,250萬元淨利。 儘管收入下滑與虧損擴大,晶科能源第三季度毛利率為7.3%,雖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5.7%,但較第二季度的2.9% 和第一季度的負2.5%明顯改善。 公司指出,第四季度出貨量預期區間較大,介於18 GW至33 GW之間,反映目前行業波動性極高。 雖然核心太陽能組件業務仍面臨壓力,但公司向投資者釋出一個亮點:其新興的儲能系統(ESS)事業有望成為重要收入來源。儲能系統對光伏電站至關重要,可將晴天的富餘電力儲存,以便在夜間或陰天回售電網。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表示:「隨著規模效應與競爭力的提升,我們預計儲能業務將成為公司的第二增長引擎,並在2026年開始為公司帶來盈利。」他補充,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已出貨多於3.3 GWh的儲能系統,預計全年出貨量將達6 GWh。 晶科能源美國上市ADS股價在財報公布後周一上漲13.1%,今年迄今累計升幅達23%。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位元堂預告中期盈利按年跌近九成

中藥零售及醫療保健產品商位元堂藥業控股有限公司(0897.HK)周一發盈警,預計截至9月底止的中期業績將錄得淨利潤不多於約30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的2,370萬港元按年大幅下滑87%。 公司稱,零售端在報告期內受到消費意欲下降拖累,收益錄得約7%跌幅,令毛利相應減少;同期出售物業收益淨額亦大幅縮減,集團投資物業的公平值收益淨額下滑,亦是盈利收縮的關鍵因素。不過,部分負面影響已由行政開支與融資成本下降所抵銷。 位元堂股價周二平開,至中午休市報0.45港元,無漲跌。該股年初至今累升約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