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電商龍頭企業去年四季度利潤大幅减少42%,收入下降5%。公司將其歸咎於新冠疫情,以及抑制了冬裝需求的溫暖天氣

重點:

  • 在多年的穩步增長之後,唯品會在最近季度收入罕見地下降5%,利潤則大幅下降42%
  • 這家折扣電商品牌推出了一系列刺激增長的舉措,包括努力把更多用戶轉變爲VIP會員

西一羊

用“專注”一詞來形容電子商務領域的中堅力量唯品會控股有限公司(VIPS.US)再合適不過了。儘管知名度遠不如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和京東(JD.US; 9618.HK)等巨頭,該公司已經在競爭激烈的電商領域裏耕耘了14年。它早期就以折扣市場爲戰略重點,使其在中國迅速變化的電商版圖中找到了一個舒適——甚至有利可圖——的位置。

但這並不容易,該公司最新季度業績顯示,過往的强勁勢頭可能在逐漸熄火。

通過專注於品牌商品特賣,唯品會不僅生存下來,而且實現了興旺發展,與此同時,過去10年曇花一現般的同類企業有數十家之多。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與這個衆所周知難以盈利的行業中的許多其他競爭者不同,自2012年在紐約上市一年後,也就是2013年以來,該公司每個季度都實現了盈利。

在截至去年12月的三個月裏,它輕鬆地延續了盈利的勢頭,錄得14億元淨收入。但這個數字較上年同期下降了42%。上周發布的財報顯示,該公司同期收入也出現下滑,但幅度較小,同比下降5%至341億元。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迹象是,該公司的活躍用戶數量——即財報所述期間在平台至少完成一次購物的用戶——該季度也减少了380萬,至4,920萬。

業績下滑令投資者出現恐慌情緒,財報發布後,唯品會股價下跌了約12%,上周三收於8.48美元。此後兩個交易日小幅上漲,上周五收於9.05美元。

我們稍後將探究該公司近期業務低迷的原因,以及該公司正在採取哪些行動扭轉局面。但首先讓我們聚焦該公司的歷史和業務模式,以及一些直接競爭者的情况。

作爲中國最老牌的折扣零售專家,唯品會購買品牌製造商的庫存商品,然後以折扣價進行銷售,類似於傳統實體零售店的“大賣場”模式。在2008年成立時,唯品會開創性地利用這種商業模式,將消費者與尋求消除多餘庫存的品牌聯繫起來。

該公司利用這一模式迅速獲得成功,成立四年便在美國上市。隨著更多投資者關注該公司,其股價在上市後三年增長了超過40倍。然而很大一部分漲幅在過去一年被抹平,不過目前的價格仍然是IPO價格的14倍左右,公司市值達60億美元。

在估值方面,唯品會目前基於過去一年盈利的市盈率(P/E)相對較低,爲8.5倍。這遠低於阿里巴巴和京東的28倍市盈率。跟唯品會一樣,阿里巴巴和京東的股價在過去52周都出現了大幅下跌。

競爭對手源源不絕

在最初取得成功後的頭幾年裏,唯品會的模仿者如雨後春笋般冒了出來,包括聚尚網、聚美優品、蘑菇街和卷皮。現在,其中多數要麽已經消失,要麽正在苦苦掙扎,由此可見該領域的競爭之激烈。

唯品會仍是領先者,但它面臨著新一代競爭對手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其中包括上海的愛庫存和杭州的好衣庫等。它還與阿里巴巴、京東和拼多多(PDD.US)等巨頭展開直接競爭,這些公司都在該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希望能分一杯羹。

唯品會的共同創始人沈亞表示,該公司最近表現低迷要歸因於兩個主要方面。其中之一是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城市爆發疫情,防疫措施擾亂了物流服務。沈在公司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另一個原因是天氣變暖,抑制了冬裝需求。

爲了推動增長,唯品會的高層在多個方面制定了計劃。由此以看到,該公司相對謹慎,處於更爲成熟的發展水平。

這種謹慎體現在唯品會的用戶獲取戰略上,該公司目前的重點是留住現有用戶,而不是花大錢獲取新用戶。沈亞說:“過去,我們看到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收回在新客戶身上的投資,所以我們現在做得比較少。”

該公司目前不是擴大用戶基礎,而是强調通過將現有用戶轉變爲“超級VIP”會員,從他們身上榨取更多的錢。去年年底,超級VIP會員總數達到600萬。這些用戶通過年卡形式,享受免退貨費等福利。該公司表示,這個群體通常在其平台上花費更多,年度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是非VIP會員的8倍。

唯品會也在努力增加平台上的産品種類。沈亞說,公司長期以來專注於服裝和相關産品,現在將推出新的産品類別,尤其是化妝品。

服裝相關産品的利潤率通常高於其他消費品,唯品會長期專注於該品類,是它能够將毛利率維持在20%左右的較高水平的原因。它向低利潤率類別的擴張,存在拖累整體毛利率的風險,公司方面希望通過提高客戶在其平台上的“粘性”來抵消這一負面影響。

還有,唯品會將繼續擴大綫下業務。出於該戰略,它在2019年斥資29億元人民幣收購了杉杉奧特萊斯,這是浙江一家領先的實體折扣店運營商。

根據天眼查的數據,唯品會目前在獨立的杉杉品牌下運營著至少10家綫下門店。沈亞表示,該公司計劃每年增加兩到三家綫下門店,“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綫下消費需求”。

總而言之,唯品會在戰略層面關注折扣電商,可能是它取得持續成功的秘訣,儘管最近它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這個市場的規模仍然相當龐大,而且還在增長中,市場研究公司艾瑞諮詢估計,2021年該市場銷售額超過1.6萬億元。

唯品會的衆多舉措似乎都與其對打折名牌商品的關注並無二致。這表明,它明白做自己最熟悉事情的重要性,避免那種在中國很常見的過度擴張,這種擴張最後往往會導致公司出局。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快訊:去年虧損再擴大 開拓藥業創新低

最新:開拓藥業有限公司(9939.HK)周四公布去年業績,期內公司未錄得任何收益,虧損由前一年同期的8.42億元擴大13.3%至9.54億元。 利好:受惠於去年12月配股集資約5.1億元,該公司截至去年底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以及定期存款達8.8億元,足以支持藥物研發及臨床研究工作。 值得關注:該公司去年的研發成本增加7.8%至8.3億元,但表示由於中國及全球已有多款新冠口服藥獲批銷售,考慮到市場競爭激烈以及公司的財務狀況,決定減少旗下新冠口服藥普克魯胺的臨床試驗開支。 深度:開拓藥業的本業爲生產抗癌藥物,於2009年成立,2020年在港交所上市,但至今未有獲批准商業銷售的藥物,並已至少連續五年虧損擴大。在新冠疫情於全球爆發後,該公司於2021年開始研發用於治療新冠病毒的口服藥普克魯胺,但該藥物至今仍處臨床試驗階段,並未正式推出市場。由於研發成本大增,該公司單是去年上半年已錄得6億元資金淨流出,因此去年12月決定配股,以補充營運資本需要。 市場反應:開拓藥業周五股價大跌,中午收市挫6.2%至6.61港元,創52周新低。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9939.HK

宜明昂科獲禮來支持 冀藉腫瘤新療法上市

這家專注於腫瘤治療熱門賽道的創新藥企業,雖然未有任何收益,但估值卻遠高於在美國上市的同業 重點: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預計第四季啟動關鍵性試驗 該公司自成立以來經歷6輪融資,獲跨國藥企禮來成為最大機構投資者,期望藉醫藥板塊回暖成功上市   莫莉 生物醫藥行業逐漸回暖,赴港上市活動也重新活躍起來。尚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生物醫藥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去年6月曾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6個月後招股書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財務數據後,該公司上周日再接再厲,仍然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擔任其聯席承銷人。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宜明昂科成立於2015年6月,致力於開發新一代腫瘤免疫療法,擁有十多款創新候選藥物管線,其中8個項目已經進入臨床階段。詃公司暫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向外授權的收入也極其有限,僅於2019年與未公佈名稱的第三方訂立過技術轉讓協議,獲得一定的里程碑付款。 過去兩年,宜明昂科僅確認收入507萬元及54萬元,來自2019年與一名獨立第三方簽訂技術轉讓協議項下的授權許可費、銷售細胞株及其他產品,以及提供檢測服務。與其他醫藥公司一樣,研發的持續投入帶來高昂開支,過去兩年的相關支出分別為1.76億元和2.77億元,而期內則錄得7.33億元和4.03億元淨虧損;公司稱,去年淨虧損減少,主要由於投資者優先權按公允價值的虧損計算,已在2022年1月終止。 宜明昂科的核心產品IMM01(SIRPα-Fc融合蛋白)是新一代CD47靶向分子,是中國首個進入臨床階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IMM01可以作為單藥或與其他藥物聯用,有望用於多種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的治療,包括淋巴瘤、急性髓系白血病、小細胞肺癌等患者眾多的癌種。在各個管線中,進展最快的是IMM01與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聯合療法,已經於 2022 年 1 月開始 Ib/II 期臨床試驗,預計今年四季度啟動關鍵性試驗。 專注腫瘤研發熱點 腫瘤免疫是一種革命性的癌症療法,旨在通過刺激和啟動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而 CD47靶點的藥物研發被認為是繼PD-1之後,又一個腫瘤藥物研發熱點。相比PD-1/PD-L1僅有約20%的患者響應率(Response Rate),CD47的效果更好。 CD47是一種廣泛表達於多種癌細胞表面的糖蛋白,通過與巨噬細胞上表達的抑制性受體SIRPα結合,傳遞「別吃我」的信號,以抑制巨噬細胞的腫瘤吞噬作用。巨噬細胞作為一種主要的先天免疫細胞,廣泛分佈於多種腫瘤類型中。由於CD47的靶向藥物可以阻斷信號,讓巨噬細胞攻擊腫瘤細胞,因此成為目前最有開發前景的腫瘤免疫靶點之一。 由於PD-1/PD-L1的賽道已相當擁擠,全球許多創新藥企業已開始在CD47佈局,正在臨床開發的CD47/SIRPα靶向候選藥物已經有52種。宜明昂科擁有11款靶向CD47的創新藥組合,除了進展最快的IMM01之外,雙抗注射用IMM0306已經在今年3 月在中國開始 IIa 期臨床試驗。 許多跨國製藥公司也通過數十億美元的授權引入或併購交易,以便快速進入CD47領域。2020年3月,吉利德(GILD.US)以49億美元(337億元)收購專門開發研究CD47靶向藥物的Forty Seven及其CD47靶向抗體項目;同年9月,艾伯維(ABBV.US)以最高達29.4億美元的付款,從天境生物(IMAB.US)獲得處於臨床階段的CD47抗體於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利。 宜明昂科招股書援引的研究預計,隨著首款該類藥物有望在2024年上市,CD47/SIRPα靶向治療的全球市場有望迅速擴大。這個市場預計將從2024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124億美元,期間複合年增長率為108.2%。 估值高於美股同業 事實上,目前尚無CD47靶點的藥物獲批上市,可能因為它在藥物設計和開發方面存在較高門檻。因為CD47抗體在攻擊腫瘤細胞的同時,會與正常紅細胞結合從而引起血液學副作用,例如嚴重貧血,這使得CD47抗體作為癌症治療手段的研發和臨床應用受到阻礙。不過,申請臨床試驗的研發者已解決此類不足。…

快訊:淋巴瘤藥物商業化 藥明巨諾收入飆升

最新:生物科技企業藥明巨諾(開曼)有限公司(2126.HK)周三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飆升373%至1.46億元,扣除非經營損失的經調整虧損,則收窄10.9%至6.05億元。 利好:該公司旗下淋巴瘤藥物倍諾達於2021年9月獲批在中國上市後,去年已展開其商業化活動,並帶來顯著收入增長。公司預期,隨著更多患者接受該藥物治療,今年的銷售收入會繼續增加。 值得關注:雖然該公司實施的成本削減計劃,去年成功令研發開支及行政開支分別減少1.6%及10.8%,但由於涉及倍諾達的推廣費用上升,其銷售開支仍錄得11.8%的增幅。 深度:藥明巨諾是一家中美合資企業,由全球生物製藥公司百時美施貴寶(BMY.US)旗下朱諾醫療和藥明康德(2359.HK; 603259.SH)於2016年共同創立,並於2020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作為主攻「抗癌神藥」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療法)的創新藥企,雖然旗下首款藥物在2021年獲批銷售,但由於該產品費用不菲,而且未納入全民醫保,加上CAR-T僅作為末線療法獲批,即必須在其他更推薦的一線、二線等療法使用無效後,才能接受CAR-T治療,在患者背負沉重經濟壓力下,藥明巨諾要大規模拓展市場並不容易。 市場反應:藥明巨諾周四股價下挫,中午收市軟5.1%至3.36港元,貼近過去52周的低位。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2126.HK

播客:科網股派息新趨勢,淺談「投資未來的未來」股票

中國科網巨頭京東集團突然宣布派發末期股息,並暗示未來或恆常派息,可能會掀起科網股的派息新趨勢?百度近期推出的聊天機械人「文心一言」坊間口碑一般,但其未來增長潛力不容忽視,專家建議,不妨把它視為「投資未來的未來」股份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