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0.HK
Apollo Future Mobility hastens to secure funds for debt relief

Apollo出行宣布折讓9.8%配售新股,集資約2.1億港元,這是公司去年收購威馬汽車失敗後,今年第二度配股集資還債

重點:

  • 籌得款項約46.2 %將用於償還債務,43.8%用於業務發展
  • 公司珠寶鐘錶銷售收入遠高於汽車相關收入

    

李世達

近年內地新能源車產能過剩,行業進入價格戰階段,競爭力不足的末位車企紛紛面臨淘汰,去年尋求借殼上市失敗而申請破產的威馬汽車,以及今年春節過後宣布停產的高合汽車,是最受關注的兩個例子。

去年曾欲收購威馬汽車的Apollo智慧出行集團有限公司(0860.HK),近日宣布發行4.46億股認購股份,相當於擴大後股本的43.6%,每股認購價0.46港元,折讓約9.8%,集資約2.1億港元(1.9億元)。所得款項淨額估計約為1.6億港元。

以港澳資本為主的Apollo出行,前身為力世紀有限公司,最早經營珠寶鐘錶產品銷售業務,2015年開始進軍電動車市場,先後收購有「日本特斯拉」之稱的電動車整車製造商GLM,以及德國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Ideenion Automobil AG。至2020年又收購德國小眾超跑品牌Apollo,兩年後更將力世紀易名為Apollo,力求轉型新能源造車公司,主打頂級新能源超跑。

曾吸引李嘉誠投資

相較其產品Apollo EVO,Apollo出行的投資人反而更為人關注。大股東何敬民為澳門前特首何厚鏵之子,公司前主席何敬豐則是何厚鏵侄子。宣布轉型電動車業務時,更獲得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維港投資周凱旋、劉梓浩及寶龍地產(1238.HK)大股東許華芬等人旗下公司認購可換股債注資。

然而在去年9月威馬汽車借殼上市失敗後,李嘉誠、周凱旋等投資人紛紛要求提前贖回。公司在去年10月已向李嘉誠旗下的Able Catch Ltd償還3,510萬港元及應計利息。至於周凱旋、劉梓浩、許華芬旗下公司則同意延遲至今年贖回。

今次配股集資已是Apollo出行今年以來第二次,今年1月15日公司曾發行新股集資4,800萬港元,其中1,000萬港元用於還債,另外3,800萬港元則作為營運資金。而今次配股所得資金,大部分也都用於還債。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參與認購者除一家投資公司外,其餘均為公司現有股東,顯示現有股東在公司面對財務困難時,願意加大投入完成今次配股。配股後股權也相對更集中,其中何敬民持股降至為21.53%,但仍為最大股東,新入股的新加坡MPW Index Supreme Investment Fund持14.99%股權成第二大股東。

不過,即使度過這次危機,公司根本的問題在於其新能源車業務的前景。主打新能源超跑的Apollo過去曾發布全新一代超跑Apollo IE,「全球限量10架」,每架售價高達230萬歐元。至於雄心勃勃的電動車項目Apollo EVO,至今仍在開發階段,2021年曾公開展示的首款四座電動跑車Apollo Evision S,暫時沒有下文。

收入仍靠珠寶鐘錶

Apollo出行也就年度業績發布盈警,預告2023年將虧損7至11億港元,而2022年綜合純利為2.7億港元。公司表示,預期虧損主要歸因於出售若干附屬公司,導致並無應付或然代價公平值收益,而上一期此收益約為2.7億港元。另外預期商譽及承兌票據減值也較上期的1億港元有所增加。

事實上,雖然公司名稱及Logo都換了,Apollo出行的收入卻仍然以珠寶鐘錶銷售為主。2023年上半年,分銷汽車與汽車相關的收入僅約360萬港元,而珠寶鐘錶銷售收入則約1億港元,公司其他收入為貸款融資,並獲利息收入約2,072萬港元。即使是表現較好的2022年同期,汽車相關收入1.7億港元,也遠低於珠寶鐘錶銷售的2.7億港元。

沒有量產能力、在中國市場缺知名度與生產資質,是實現造車夢的最大障礙。原本收購威馬汽車的計劃,正好能購補足Apollo出行無法在中國內地造車量產的短板,無奈最終失敗。威馬汽車雖仍持有Apollo 11.13%權益,但威馬已向法院申請重整,Apollo造車只能另想辦法。

其實,在收購威馬汽車失敗後,不僅威馬創辦人沈暉出走,當初懷抱造車夢的前主席何敬豐,也因身體因素去職。造車經驗豐富的總經理兼執董戚正剛也求去。而繼任主席的許敬瑛是一名律師,是餐飲流動應用程式Repeat App的共同創辦人,沒有任何造車經驗。去年底公布的董事名單內已無任何具有車企經驗的成員。

目前,還債仍是公司首要任務。截至去年6月30日,公司記息借款及可換股債券分別為8,140萬港元及1.6億港元,而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為1.2億港元。今次認購事項淨籌額約1.6億港元,其中7,500萬港元將用於還債,另外7,130萬港元用於發展業務,剩下則用於營運資金。

和其他造車新勢力相比,Apollo出行仍然依靠老本行收入,很難真正被視為「車企」。去年收購威馬汽車告吹後公司股價跌破1港元,今年以來則在0.5至0.8港元徘徊,市銷率約0.33倍,吸引力非常有限。可以想見,即使在股東的支持下公司營運狀況獲得改善,但要在造車業務上有所成長,或許仍需要尋求外部合作機會。

新聞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op Toy has filed for an IPO

TOP TOY能否撼動泡泡瑪特的王者地位?

日式零售企業名創優品拆分出的子公司,位列中國第三大潮流玩具零售商,在創立僅五年後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請 重點: 名創優品拆分出的TOP TOY已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借母企遍及全球的7,000餘家門店網絡,複製泡泡瑪特的成功路徑 13億美元估值及日益壯大的自有知識產權矩陣,或將提升這家潮玩企業在日趨飽和市場中的勝算 譚英 2013年,企業家葉國富創立名創優品(9896.HK, MNSO.US)連鎖專賣店時,從日本折扣連鎖店大創(Daiso)及快時尚零售商優衣庫(Uniqlo)汲取靈感。通過融合平價策略、海量品類與日式「卡哇伊」(kawaii)美學,名創優品發展為全球零售巨頭。截至今年6月末,其運用該模式構建的門店網絡,國內及海外店分別達4,305家與3,307家,規模早已超越優衣庫約2,500家門店。 如今,名創優品正遠離聚光燈,為其新生子品牌Top Toy International Group Ltd.讓路。後者於上月末提交港股上市申請,旨在押注全球藏玩手辦熱潮的持續升溫。 TOP TOY的上市計劃早有伏筆,葉國福在2022年就討論過將其分拆獨立上市。但在泡泡瑪特(9992.HK)旗下LABUBU系列大獲成功引爆潮玩收藏熱潮之際,其上市時機堪稱精准。此次上市距該公司7月完成的5,940萬美元A輪融資僅數月,該輪融資由新加坡淡馬錫旗下機構注資4,000萬美元(持股比例3.2%),使TOP TOY估值達到13億美元。 憑借淡馬錫等重量級投資者,以及摩根大通、瑞銀、中信證券等IPO承銷商的支持,葉國福正將矛頭直指泡泡瑪特,這家令人望而生畏的行業標桿。泡泡瑪特最新財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飆升至138億元(約合19億美元),增長兩倍;淨利潤達46億元,激增三倍。相較之下,TOP TOY同期營收增長穩健但差距顯著,同比增長60%至13.6億元,約為泡泡瑪特的十分之一。據其上市申請文件披露,其淨利潤增長30%至1.81億元。 市值方面,泡泡瑪特當前約3,400億港元(約合440億美元),在過去52周股價暴漲逾三倍後,其規模遠超TOP TOY的13億美元。 自2020年開設首家門店起,葉國福將TOP TOY定位為藏家平價超市,沿襲名創優品銷售化妝品、辦公用品等海量高性價比日雜的模式。這與泡泡瑪特形成鮮明對比,創始人王寧通過自建設計團隊及香港、韓國、北京的設計師資源,專注於開發具有市場穿透力的自有知識產權(IP)。 這種差異體現在兩家公司的毛利率上,泡泡瑪特以近半年70%的毛利率佔據壓倒性優勢,是TOP TOY同期32.4%毛利率的一倍有餘。差距主要源於TOP TOY高度依賴迪士尼、「Hello Kitty」持有方三麗鷗等第三方IP授權。反觀泡泡瑪特,則主要使用包括LABUBU在內的自有IP角色。 加註自有IP開發 TOP TOY正積極轉型,力圖在自有IP佔比與毛利率方面向追趕泡泡瑪特。採用自有IP的產品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不足40%,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約50%。伴隨此進程,其毛利率從19.9%提升至32.4%。 不過,授權IP玩具仍是TOP…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