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3.HK
YTO International replaces CEO amid 30% revenue decline last year

受國際貨運價格與需求下滑影響,圓通國際去年盈利大減近三成,公司宣布撤換CEO,由原豐網速運CEO周建掌舵

重點:

  • 2023年圓通國際股東應佔溢利9,680萬港元,按年大減29.2%
  • 圓通國際宣布行政總裁孫建去職,由原豐網速運CEO周建接任

     

李世達

儘管全球供應鏈在疫情過後逐漸恢復正常,但在中國經濟放緩、需求減弱的情況下,去年國際貨運需求相對低迷。中國快遞業巨頭圓通速遞(600233.SS)旗下負責國際業務的子公司圓通國際快遞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6123.HK),近日公布去年業績,其中海空運業務都出現明顯下滑。

圓通國際公布,2023年全年收入約52.9億港元(6.76億美元),按年減少21.1%。股東應佔溢利9,680萬港元,按年大減29.2%。每股基本盈利23.15港仙,擬派末期息每股2.3港仙。

圓通國際原是圓通速遞的海外事務部,於2006年成立。2017年圓通速遞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先達國際物流,更名為圓通國際快遞,在港股市場借殼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國際物流、跨境電商物流、國際貨代等服務,以及與跨境電商相關的倉儲、配送、清關等全球一體化解決方案。

分項業務看,佔收入比重最高的空運業務(54%),2023年收入28.6億港元,較2022年下跌22.3%,毛利增長22%至1.9億港元;海運方面收入6.5億港元,按年大跌62.7%,毛利亦減少47.5%至1.3億港元。至於國際快遞及包裹業務則增長47.4%至16.3億港元。

公司表示,去年盈利減少主要由於客戶對海運服務的需求下降,另外因為海空運艙位供應增加,導致去年海空運貨運費減少。

去年中國經濟趨緩,進出口表現不佳,全球對中國除汽車外的貨品需求下降。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去年全年出口總值以美元計為3.4萬億美元,同比減少4.6%,為2016年來首次不升反降。進口總值也下降5.5%至2.6萬億美元。

此外,全球海空運市場也從疫情期間的不正常狀態回歸穩定,在運能擴大與需求減少情況下,運價也大幅下滑。根據航空貨運數據公司WorldACD數據,相比於2022年,2023年全球平均空運運價下滑19%。海運方面,去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CCFI)均值為937.29點,同比下降66.43%。

雖然去年10月發生「胡塞武裝」(Houthis)攻擊紅海商船事件,一度推升運價,但漲勢不久便回落。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B.CO)執行長Vincent Clerc近日就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全球運能過剩、運價滑落的低迷市況,恐將持續數年。

受到國內外大環境因素影響,業績下滑不是圓通國際特有的現象。根據近期公布財報,嘉里物流(0636.HK)去年收入下跌42%至474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大減78%至7.9億港元,其中國際貨運業務盈利跌幅高達70%;貨運代理龍頭中國外運(0598.HK)去年收入亦下降6.9%,在海、空運代理方面的收入均出現下滑,總體仍錄得42.2億元歸母淨利、3.5%的增長幅度。

快遞業老將掌舵

未知是否業績不佳,圓通國際在年報公布同日宣布高層人事異動,原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孫建,因有意投放更多時間及精力於集團的貨運業務發展而辭職。公司另委任周建出任有關職位。

周建是快遞業老將,加入圓通國際前為豐網速運行政總裁,直至極兔速遞收購豐網為止。在此之前則為百世集團(BEST.US)國際事業部總經理,負責開拓國際市場,可以說在國際業務上具有豐富經驗。根據協議,周建每月酬金為138,462元,每個財政年度可收取酌情管理花紅,外加每12個月年終花紅。

周建也是圓通國際四年來第三位行政總裁,國際業務的經驗或許是喻會蛟(圓通速遞創辦人、董事會主席)選擇他的原因。圓通國際近年加快發展國際快遞及包裹業務,2023年該業務收入從2022年的11.1億港元增長47.4%至16.3億港元,佔去年總收入30.8%,而2022年僅佔16.5%。

圓通國際在年報中稱,將會加快拓展國際網絡,通過戰略合作、授權加盟等方式吸引更多合作夥伴,增強公司全球服務能力,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實現覆蓋全球主要國家及海外子公司的基礎設施和運營能力。

拓展國際市場是各大物流企業當前致力的目標。京東物流(2618.HK)不久前推出「國際特快送」服務;嘉泓物流(2130.HK)去年12月亦開設跨境空運包機服務;嘉里物流也宣布與順豐控股(002352.SZ)附屬公司順豐多式聯運訂立協議,收購阿拉山口國際快鐵(主營國際班列、國際公路聯運、跨境電商專線及内貿鐵路運輸)的70%股權,為其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增值。

自收購先達國際物流七年來,圓通國際股價一直未見起色,目前市盈率約為4倍,低於嘉里物流的12倍、中國外運的6倍,市場吸引力不足。

圓通國際業務發展,仰賴與圓通速遞、圓通航空的關聯交易。今年首兩月,圓通速遞業務收入達84億元,按年增長19.7%,增長幅度僅次於申通快遞的22.7%。母企要加大力度發展國際業務,勢必會為圓通國際帶來更大的增長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寧德時代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通過香港交易所上市聆訊,將成為港交所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新股發行項目之一。 寧德時代於周二向港交所網站上傳了更新版上市文件,包括其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財務數據。數據顯示,公司當季營收同比增長6.2%至84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798億元實現增長;季度利潤同比增長31.9%至14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13億元顯著提升。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並透過赴港二次上市,吸引全球投資者。據市場估算,其集資額可能在50億美元至77億美元間。若實際集資額接近區間上限,將超越快手(1024.HK)2021年62億美元的上市規模,成為香港股市近年最大規模的新股發行項目。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博雷頓首日上市股價急升5成

內地電機製造商博雷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於周三在港掛牌,開市報29元,較招股定價每股18元高61%,中午收市報26.85元,升49%。 博雷頓發行1,300萬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九成國際配售,集資總額2.34億元。公開發售錄得超額198倍,國際配售則未能足額。 是次集資所得,約40%用於投資技術及開發新產品與服務,40%用於建立工廠及採購機器,10%用於擴大銷售服務網絡,餘下作一般營運開支。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聯手多家中國公司 加速全球自駕布局

網約車平台優步(UBER.US)近日積極擴大其在自駕出租車領域的布局,繼宣布與中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夢騰智駕(Momenta)合作,將於歐洲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後,又陸續宣布與另外兩家中國自駕技術公司小馬智行(PONY.US)及文遠知行(WRD.US)分別展開類似合作。 優步公布,將於今年稍後在中東主要市場與小馬智行合作部署自駕出租車,並逐步拓展至更多國際市場。首階段車輛將配備安全操作員,未來將過渡至完全自主商業運行。 與此同時,優步也宣布擴大與文遠知行的合作。雙方計劃於未來五年內,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擴展自駕出租車服務。雙方早前已於阿布札比展開合作,並將進一步進軍歐洲、中東等市場。 上周,優步亦宣布與 自駕技術公司May Mobility、汽車製造商大眾(VOW.DE)簽署協議,分別在美國德州阿靈頓與洛杉磯推出自駕出租車服務。而去年,優步也擴大了與Alphabet(GOOG.US)旗下Waymo的合作。 這些行動顯示Uber正加快整合自駕技術資源,積極搶攻與Lyft(LYFT.US)及特斯拉(TSLA.US)等競爭對手在新興自駕市場的主導地位。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stant Retail trigger second takeout war

即時零售如何引發「第二次外賣大戰」?

中國外賣大戰第二回合開打,這次爭奪的不只是你的午餐,而是整個即時零售市場    李世達 當「買菜5分鐘、送貨30分鐘」成為現實,中國電商已不再是那個只靠比價與打折吸客的世界——從美團(3690.HK)、京東(JD.US; 9618.HK)的補貼大戰,到阿里(BABA.US; 9988.HK)推出的「閃購」服務,人們發現,這不只是另一場外賣大戰,而是一個新興零售市場——即時零售(Instant Retail)的爭奪戰。 即時零售泛指在一小時至數小時內完成下單、配送、收貨的零售模式,結合傳統電商比價和商品選擇的優勢,以及線下零售的即時可得性,對接「急需」與「便利」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像是電商平台物流與外賣配送網絡的結合,是一種即時配送體系的新業態。消費者可以像點一碗炸醬麵一樣,在網上下單買一隻iPhone,半小時後送到家門口。如果買什麼都能這麼方便,誰還會選擇等個幾天? 事實上,即時零售的概念早已存在,但一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引起廣泛關注。美團在2018年推出「閃購」;京東更早於2015年就推出「京東到家」;至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則於2022年推出「淘寶小時達」。 2023年,美團開始積極推動「萬物到家」戰略,在生鮮、藥品、日用品等品類上深耕本地零售,並以強補貼、大量接入商超便利店建立「前置倉」網絡,迅速擴張即時零售規模,今年4月推出「美團閃購」品牌,正式迎戰即時零售大戰。 京東則以其倉儲與供應鏈優勢切入,將「京東到家」、「京東小時達」整合成「京東秒送」,在家電、3C、日用品上推即時履約服務。今年初大手筆推出補貼戰,明確與美團競爭「30分鐘送達」體驗,更推出超時20分鐘免單的殺手鐧。 至於阿里巴巴,也被迫在4月底將「淘寶小時」達升級為「淘寶閃購」,整合了旗下餓了麼、高鑫零售、盒馬等內部資源,加入即時零售戰場。 美團本地商業板塊CEO王莆中指出,近幾年即時零售發展如火如荼,美團每日非餐訂單已突破1,800萬單,「讓某些公司如芒在背」。他稱,「即時零售的發展大勢擋不住,將把那些大而無當的倉配體系掃進歷史垃圾堆」。 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報告,2023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達6,500億元(893.5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兩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8%,遠超同期網絡零售的11%。 即時零售意味著消費習慣的改變。市場調查公司尼爾森IQ報告則指出,72%的即時零售用戶在35歲以下,即時消費成為「95後」的日常。這意味著這些用戶更重視「時效」與「體驗」,而非價格,節省時間、即時可得,開始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 即時零售也意味著更深刻的物流變革。即時零售更依賴前置倉與就近商戶供應,大幅提升履約效率,打破過去「中心倉—幹線—末端」傳統電商模式;同時,更多本地小店也將再度融入平台經濟,如社區便利店、生鮮商超、各式零售店,都將受益。對平台來說,長期比拼的是倉儲布局、商家整合、數據調度能力。 即時零售不只是配送速度的提升,更是整個電商模式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本地化轉型的表現,背後依賴的是高度密集的城市布局、完善的本地物流基礎設施,以及用戶對App購物的高度依賴。它改變了消費者的期待,也倒逼平台從「賣場邏輯」走向「需求場景邏輯」,重塑供應鏈與履約能力。這場從外賣延伸出的零售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中國電商的未來版圖。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