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GJ.US
Li Bang tries again for Nasdaq IPO

這家不鏽鋼商用廚房設備供應商,自2022年8月申請紐約上市後,近日重啓新的上市申請

重點:

  • 利邦提交在紐約上市的申請,計劃籌集900萬美元,較其2022年原計劃募集的2,500萬美元大幅下降
  • 自當年提交上市計劃以來,公司的收入和利潤雙雙下降,這讓外界很難理解公司為何要現在上市

譚英

兩年前首次公布赴納斯達克上市計劃的利邦國際股份有限公司(LBGJ.US),主要為酒店、學校、醫院和政府食堂提供商用廚房設備,在其業內是有一定優勢。當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增長強勁,儘管截至2021年6月的財年,這兩個數字都相對較小,分別為1,590萬美元和260萬美元。

時間來到現在,公司上周提交了新版招股說明書,重啓上市計劃。但更新後的招股說明書,沒有表明公司實現了更多增長,反而顯出多項指標明顯惡化。提交初版招股書以來的兩年里,公司的年收入已在2023年6月的財年降至1,400萬美元,而淨收入縮減至僅61.4萬美元。

從那時起,情況變得愈發糟糕,利邦截至去年12月的六個月的業績陷入虧損。公司期內收入從上年同期的800萬美元,暴跌54%至僅370萬美元,利潤從上年同期的82.6萬美元轉為虧損140萬美元。

如果在2022年甚至是2023年成功上市,它可能還有一個好點兒的故事可講。但現在上市似乎有些不成熟,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財務狀況惡化的情況下,公司仍推進上市計劃。IPO追蹤機構文藝復興資本上周報道,該公司擬募資金900萬美元,遠低於2022年首次申請上市時的目標2,500萬美元。

關於利邦的好消息﹐是它所處的行業穩如磐石,並且在中國市場,它與地方政府和國際客戶關係良好。其客戶包括崑山杜克大學、鹽城萬豪酒店和上海松江希爾頓酒店,以及上海腫瘤醫院等。根據最新的招股說明書,公司幫助遍布中國各地,以不鏽鋼為大約120名客戶設計和裝備廚房。

利邦和它的各運營實體,生產80種廚房用品和300種廚房設備,從爐灶到湯鍋,還有排氣系統和垃圾處理器。

公司解釋,2020年至2022年期間財務狀況惡化,部分歸因於疫情的影響。收入下降的部分原因在於人民幣貶值,因公司的所有收入都以人民幣計價,但報告業績卻是以美元計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從2021年的6.45左右,大幅跌至2023年的7.08。這意味著,即使公司以人民幣計價的收入保持不變,但換算為美元計價也會有所下降。

即便如此,也很難理解利邦現在推進上市計劃的邏輯。這一決定必然來自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黃峰夫婦,他們持有公司大部分股份和投票權。

估值過高?

這次上市利邦嘗試更換了主承銷商,從紐約的精品投行萬通證券換成了洛杉磯的西苑資本。不過,它保留了在紐約和北京設有辦事處的精品審計機構達慶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此次發行160萬股,每股定價在5美元至6美元間,扣除承銷和發行費用後,預計集資淨額650萬美元,其中一半用於營運資金,30%用在利邦的大本營江陰建設兩家新工廠。

如果發行價位於中間,即5.50美元,發行後流通股數為1,860萬股,利邦的市值將略高於1億美元,市銷率(P/S)為6.6倍。與家電製造商JS環球生活(1691.HK) 的0.48倍和全球同行Middleby Corp. (MIDD.US)的1.69倍相比,這個數字看起來相當高,果利邦此次完成上市,其股價可能立即會面臨一些壓力。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千禧一代和Z世代,對在家做飯更感興趣,整個中國廚房設備市場可能會繁榮發展。但商用廚房及其設備有所不同,它涉及工業規模產品和設計。

根據招股說明書,2023年中國商用廚房行業共有735家企業,去年的資產規模為1,320億元,員工人數14.45萬人。根據中國產業研究網的數據,2019年至2023年,行內的製造業年增長率約為6%,該機構還預計,今年市場的規模將達到880億元。

利邦的廚房設備似乎並沒有瞄准蓬勃發展的獨立餐廳市場,京東的一項調查顯示,這個市場正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預計2023年的銷售額將達到60億元。相反,利邦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向學校、醫院和酒店等機構銷售設備和服務。這解釋了其每年收入的部分波動,原因是項目起跌不均,成本通常在開始時很大,隨著項目接近完成而下降。2023年,公司開始燒錢,淨現金從2022年的478,768美元降至2023年的308,692美元。

利邦在國內的競爭對手大多是民營企業,它們通過OEM和ODM模式生產全球60%至70%的廚房設備。儘管公司的財務數據是以美元計算,但根據招股說明書,它在中國以外沒有任何銷售。

利邦是最近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典型代表,這些公司大多規模很小,往往不會受到中國監管機構的太多審查。這意味上市在監管層面遇到阻力的機會不大。相反,利邦面臨的更大挑戰,將是如何吸引投資者的眼球。鑒於公司最近營收不斷萎縮、利潤不斷消失,這恐怕不容易做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上半年淨利翻倍 遇見小麵招股集資6.9億元

中式連鎖麵館運營商廣州遇見小麵餐飲股份有限公司(2408.HK)周四起至下周二公開招股,計劃發行9,734.5萬股,招股價介乎5.64港元至7.04港元,集資最多6.9億港元(8,900萬美元),預計下周五掛牌交易。 遇見小麵成立於2014年,主打川渝麵食產品,餐廳網絡包括內地22個城市的451家餐廳及香港14家餐廳,另有115家新餐廳處於開業前籌備中。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按年升34%至7億元,淨利潤則增96%至4,183.4萬元。 根據公告,遇見小麵引入HHLRA、國泰君安證券、君宜香港基金、Shengying Investm、Zeta Fund、海底撈全資子公司海底撈新加坡為基石投資者,投資總額約為2,200萬美元。 公司稱,集資所得將用於拓展餐廳網絡、升級餐廳網絡技術及數字系統,品牌建設、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的潛在投資,以及公司營運之用。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超額逾9千倍 量化派午收升113%

線上市場營運商量化派控股有限公司(2685.HK)首日掛牌開市報26元,較招股定價高165%,之後股價回軟,中午收市報20.9元,升113%。 量化派發行1,334.8萬股,招股價介乎8.8元至9.8元,最終以高位定價,公開發售超額9,365倍,國際配售超額14倍。 量化派的兩大核心業務分別是一站式消費平台「羊小咩」,另外是經營汽車零售O2O平台的「消費地圖」。去年的盈利1.47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近40倍,主要因為來自羊小咩的收入大增所致。今年首五個月,盈利按年上升2.7倍至1.26億元人民幣。 集資所得淨額僅1,237萬元,55%將用於提高公司的研發能力及改善基礎技術設施,45%用於建立及擴大本地消費應用程序。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天域半導體上市集資16.7億港元

碳化硅外延片製造商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2658.HK)周四啓動香港首次公開募股,計劃以每股58港元發行3,000萬股,集資約16.7億港元,公司於12月5日正式掛牌。 公司今年前五個月實現營收2.5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97億元同比下降13.5%。近五個月期間,實現盈利1,120萬元,扭轉去年同期1.12億元的虧損。 天域半導體計劃將62.5%的IPO募集資金,用於未來五年擴大產能,15.1%用於增強研發實力,另有10.8%將投向戰略投資領域。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PC delivered lower nine-month revenues and profits

核心產品承壓 石藥集團前三季度盈收雙降

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重點: 石藥集團在集採中採取全面低價策略,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 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莫莉 老牌藥企巨頭石藥集團有限公司(1093.HK)的轉型之路,正經歷著傳統業務萎縮與創新管線變現「青黃不接」的陣痛期。即便石藥集團持續投入巨資研發,但創新成果的轉化仍需更多時間。與此同時,傳統的成藥業務因核心產品納入集採後價格大幅下降而加速下滑,導致公司業績承壓。 石藥集團最新公佈的2025年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前三季度總收入198.91億元,同比減少12.32%;股東應佔溢利35.11億元,同比減少7.1%。這是公司業績持續下滑的又一次延續,2024年全年公司營收已經下滑7.8%,淨利潤也同比下滑25.4%,是十年來營收利潤首次雙降。 業績下滑主要受業務佔比最大的成藥業務拖累,該業務收入154.5億元,同比下降17.2%,在整體收入中佔比約77%。細分治療領域的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佔比最高的神經系統藥物營收大跌21.6%,抗腫瘤藥物收入更是暴跌56.8%,抗感染藥物下滑22.7%,心血管藥物下降17.8%。石藥集團解釋,主要是由於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的價格調整等行業政策的持續影響所致。 在2025年執行價格的第十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中,石藥集團採取全面低價策略,被業內稱為「價格屠夫」,共有包括阿普米司特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在內的15款產品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在2024年12月舉辦的集中帶量採購座談會上透露,石藥中選的15個產品中有8個都是以最低價中選,原因在於石藥集團憑借原料藥自產及智能製造的水平,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其中,核心產品多美素(脂質體阿霉素)在藥品集中採購中的大幅降價已經明顯衝擊業績。該藥品在2024年京津冀「3+N」聯盟集採中價格已下降約23%,而在2025年執行的第十批國家集採中,其中標價進一步降至每支98元,相較3,500元左右的聯盟集採中標價有97%的降幅。交銀國際的研報指出,該單品的降價預計將對2025年的收入產生10-15億元左右的不利影響。 對外授權合作難阻股價下行 為應對集採衝擊,石藥集團正全力推進從仿制藥向創新藥的戰略轉型。前三季度,石藥集團研發費用41.85億元,佔成藥業務收入比重達27.1%,同比增加7.9%。管理層預期2026年的研發開支將同比增長15%至20%。今年以來,石藥集團已有3款新產品獲批上市,8款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獲得5項突破性治療認定,42項臨床試驗獲批。 在對外授權方面,7月30日,石藥集團與美國Madrigal Pharmaceuticals達成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口服GLP-1藥物SYH2086的全球開發與商業化權益授權給對方,石藥集團將獲得1.2億美元預付款,以及最高19.55億美元的開發、監管及商業里程碑付款。此外,石藥集團還曾在6月13日宣佈與阿斯利康達成戰略合作,獲得1.1億美元的預付款,這項合作潛在交易總金額達53億美元。這些合作不僅為石藥集團帶來了現金流,也證明瞭其創新藥管線的國際認可度。 但是,高調的BD交易也難掩石藥集團盈利能力的下行,公司毛利率已連續五年下降,從2020年的72.3%降至2025年前三個月的65.6%。在資本市場上,創新藥板塊普遍上揚的同時,石藥集團的股價在最近兩個半月內跌幅超過35%。 多家券商機構亦下調石藥的目標價,中金公司稱考慮研發投入加大,分別下調石藥集團今明兩年淨利潤12%、15%至47.6億元、53.53億元,下調目標價15%至11港元。野村證券認為,石藥集團第三季度收入66.18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的74億元,考慮到藥品銷售表現遜預期及合作項目收入延遲確認,將其目標價由10.09港元降至9.11港元。 石藥集團管理層預計,公司業績將在2026年重回正增長軌道,主要驅動力來自明復樂和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等重點新品種的放量。隨著集採影響的逐步消退,到2027年增長態勢有望進一步明朗。不過,同樣從傳統藥企轉型的恒瑞醫藥(1276.HK; 600276.SH)在前三季度實現穩健增長,其市盈率達到57倍,遠遠高於石藥的市盈率19倍,反映了市場對兩者當前成長確定性和創新成果兌現能力的不同看法。儘管石藥集團試圖通過BD合作來提振業績,但其後續的里程碑付款存在不確定性,難以完全抵消核心成藥業務下滑帶來的壓力。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