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7.HK
This pharmaceutical company posted an 11% rise in half-year revenue, helped by growing income from innovative medicines, as it pivots away from the generic drug business.

中生製藥上半年收入158.7億元,按年增加11.1%,但淨利潤卻大增1.4倍至30.2億元

重點:

  • 中生製藥上半年創新產品收入按年增長14.8%,期內有四款創新產品獲批上市
  • 該公司一邊加速剝離仿製藥資產,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加合作引進的方式,拓展創新藥版圖

 

莫莉

在中國政府加大醫藥行業管控的背景之下,老牌藥企近年來逐漸有序退出仿製藥領域,全面轉向創新藥研發和生產,中國生物製藥有限公司(1177.HK)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這間曾經的仿製藥巨頭,最近發佈了今年上半年財報,包括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在內的創新產品貢獻的收入佔比達38.6%,份額比2023年同期的22.9%大幅增加。

財報顯示,如果剔除非持續營運業務,今年上半年中生製藥收入158.7億元,按年增加11.1%,淨利潤則大增139.7%至30.2億元,主要得益於今年3月出售了研發骨質疏鬆症及海洋藥物的子公司正大青島的股權,所產生的16億元盈利。

扣除這筆交易後,中生製藥上半年錄得淨利潤15.4億元,按年增長14%,以行業今年的景氣度來看,表現已屬亮眼。資本市場對此給予正面反應,財報發佈後,中生製藥股價連續三天上漲,累計漲幅約11.5%。

中生製藥主要專注抗腫瘤、肝病、呼吸和外科/鎮痛四大治療領域的新產品研發,其業務可以分為兩大板塊,以仿製藥為基石,創新業務為驅動。當中,備受重視的創新產品上半年貢獻收入61.3億元,按年增長14.8%。

報告期內,中生製藥旗下主攻創新藥研發生產的子公司正大天晴收穫頗豐,共有四款創新產品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貝莫蘇拜單抗於今年4月獲批用於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富馬酸安奈克替尼亦於4月獲批用於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另外兩款則於6月獲批上市,包括當前最火的GLP-1產品利拉魯肽注射液。這些新產品獲批較晚,相信對上半年財報的貢獻有限,未來將進一步迎來收成期。

在仿製藥領域,中生製藥旗下年收入5億元以上的仿製藥產品已全部納入集體採購。由於價格大幅收縮,該領域的營收近年來表現不佳,以曾經的王牌產品潤眾為例,這是乙肝藥物恩替卡韋在中國獲批的首種仿製藥,在2010年上市後,潤眾曾經為中生製藥帶來巨額利潤,在2015至2017年間,潤眾的年均銷售額超過30億元。然而,在2018年集採開標中,潤眾需降價94%,導致毛利大幅下滑。

中生製藥近幾年沒有披露潤眾的具體銷售額,所在的肝病用藥分部貢獻的營收佔比也從2017年的45%,一路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12.8%。今年上半年化學仿製藥貢獻收入97.4億元,按年增長9%,上半年有11款仿製藥產品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公司管理層表示,預計今年收入將實現雙位數增長,創新藥物的銷售額達120億元,相當於下半年的收入將按年增長10%,野村證券的研報認為,該增幅在去年同期的低基數下是可行的,多間投行給予中生製藥「買入」評級。

創新藥賽道入正軌

創新產品如今已經成為中生製藥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不過與其他主攻一類創新藥的公司相比,中生製藥的管線中,也包括不少生物類似藥和同類仿創藥,這些產品獲批上市後,可能會遭遇更為激烈的競爭。例如,貝伐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均為2023年獲批的生物類似藥,市場上已有多款同類產品,中生製藥作為後來者,要擴大市佔率需要更高的營銷投入。今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及分銷成本約58 億元,按年增加11%。

財報顯示,公司有在研創新產品76 個,還有65 個在研仿製藥產品。2024 年上半年,研發費用25.8 億元,其中76%用於創新藥研發,24%用於仿製藥研發。

目前中生製藥一邊加速剝離仿製藥資產,同時通過自主研發加合作引進的方式,拓展創新藥版圖。今年4月,公司與跨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合作,共同在中國內地研發和商業化勃林格殷格翰的多個處於臨床階段的管線。中生製藥在第 42 屆 JPM 大會上亦表示,外部合作是公司將最重要的增長動力之一,今年的目標是完成 5 筆授權引進或轉讓交易。

中生製藥管理層提出,2025年至2026年的收入及盈利,要達到雙位數增長目標,因為預計創新藥物銷售佔這兩年總銷售額約45%及50%。中生製藥當前的市盈率約為13倍,同樣為仿製藥轉型創新藥企的石藥集團(1093.HK)市盈率為10倍,顯示投資者較看好中生製藥前景,隨著未來創新藥業務逐漸成為主導,其業績表現可望繼續上揚。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藥明康德配股集資76.5億元

中國醫藥外包龍頭企業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2359.HK; 603259.SH)周四公布,擬配售7,380萬股新H股,每股作價104.27港元,較前一交易日收市價112港元折讓約6.9%,淨集資約76.5億港元(9.75億美元)。 此次配售股新股佔擴大後H股及已發行股份總數約16.01%及2.51%,籌得資金中約90%將用於加速推進全球布局和產能建設,約10%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 公司此前公布,今年上半年收入207.99億元,按年增長20.64%;股東應佔溢利為82.87億元,按年上升95.46%。 藥明康德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07.8港元,跌3.75%。公司股價今年以來上升9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美高梅中國二季度業績微升

澳門博企美高梅中國控股有限公司(2282.HK)周四公布上半年業績,4至6月的第二季度收益86.7億港元,同比升18.9%,經調整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為25.1億港元,同比升2.8%。 今年中期的收益為166.6億港元,按年升2.7%,經調整EBITDA為48.8億港元,按年跌1.4%。 二季度的主場地賭枱投資額同比上升7%至40.9億美元,主場地賭枱的贏率微升0.5個百分點至25%。 美高梅中國周四開市升1%報15.76港元,今年以來該股上升逾6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ranssion makes Tecno phones

競爭加劇盈收下滑 傳音擬赴港上市抗逆勢

據媒體報道,這家在上海科創板的上市的平價智能手機製造商,正考慮赴港作第二上市 重點: 據媒體報道,科創板上市的傳音控股正考慮赴港作第二上市,融資規模或高達10億美元 這家平價手機製造商憑借開拓非洲市場迅速崛起,但隨著競爭加劇,其營收去年開始下滑   陽歌 對企業融資而言,時機決定成敗。不過,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88036.SH)顯然未能汲取這一教訓,媒體新近報道稱,這家平價手機製造商正計劃在科創板基礎上,在香港作二次上市。 憑借著力發展Tecno、Infinix及Itel等處於100至200美元區間的平價機型,傳音控股成為國內最不為人知的手機行業翹楚。通過悄然深耕非洲市場確立主導地位後,公司2023年借力拓展其他新興市場,躋身全球前五大手機廠商。 然而,近年隨著國內其他手機廠商在非洲發起挑戰,加之其在新開拓市場屢遭挫敗,傳音控股步入艱難時期。雪上加霜的是,全球通信芯片巨頭高通去年對該公司發起訴訟,其任職多年的CFO,更於當年9月短暫失聯。 這樣的境況之下,可能難以使傳音控股成為港交所IPO的有力候選者。但現實似乎並非如此,彭博社上周報道,公司正與顧問商討,計劃在香港上市集資約10億美。 雖自身處境堪憂,傳音控股無疑受到香港IPO市場火爆勢頭的鼓舞。该市场近期受沪深A股上市的中资企业青睐,成为他们第二上市地点。這一輪熱潮以電動汽車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為首,後者今年5月完成香港年初至今最大IPO,共募資逾40億美元。 與寧德時代類似,傳音控股2019年登陸科創板時,憑借同業忽視的非洲市場,成為強勁增長典範。公司股價目前仍超發行價一倍有餘,巔峰時期漲幅高達五倍,投資者對其快速崛起不吝惜掌聲。 隨著去年下半年營收下滑,傳音控股的股價近期表現相對疲弱,今年截至目前累計下跌21%。當前19倍的市盈率,僅為競爭對手小米(1810.HK)54倍市盈率的三分之一,後者近年因進軍電動車市場激發熱捧,股價狂飆。行業巨頭蘋果公司(AAPL.US)則為33倍。 面對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與增長放緩,智能手機製造商普遍承壓。傳音控股因高度依賴利潤率偏低的平價手機,防守力尤顯脆弱,在小米與原屬華為旗下的榮耀大舉進軍非州之際,情況愈顯得不利。 業績表現插水 直至去年上半年,傳音控股營收仍保持38%的同比增速,達346億元,但下半年形勢急轉,驟降8.3%。收縮態勢今年一季度加劇,公司公布營收同比大跌25.5%至130億元,上年同期為174億元。 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大跌70%至4.97億元,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21.4%降至19.3%。橫向對比,小米當季毛利率為22.8%,蘋果公司產品的毛利率更高達35.9%。 聚焦低端市場,無疑是傳音控股毛利率偏低的主因,但另一因素或是高通訴訟案。去年7月,這家美國芯片巨頭起訴傳音控股。媒體報道稱該案於今年1月和解,意味作為協議組成部分,傳音或需向高通支付額外專利許可費,由此推升成本、侵蝕利潤率。 縱觀傳音控股各主要市場走勢,全線失守態勢明顯。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數據顯示,公司非洲市場出貨量一季度下跌5%,市佔率由52%降至47%,終結連續七個季度的增長。東南亞市場當季出貨量大降20%,市佔率自18%降至15%。中東局勢尤甚,出貨量驟減30%致市佔率由22%滑落至16%。 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黃子興(Will Wong)指出,激烈競爭與內存價格上漲雙雙削弱傳音控股業績。他稱,該公司正摒棄「不惜一切代價的增長」戰略,轉向追求更高利潤機型。他預計,這家公司的處境將於下半年好轉,若推進港股上市,或提供更多正向動能。 不容忽視的是去年9月,傳音控股任職多年的CFO肖永輝短暫失聯兩周,也引發些許隱憂。肖永輝快速現身令公司稍安,外界多猜測其因涉他人刑案接受質詢。但無論如何,核心高管在一段時間失聯終非良兆。 最終而言,傳音控股赴港上市將為投資者開闢投資中國手機製造業的新通道,畢竟除小米外,該領域主要參與者多為非上市公司。但由於傳音控股專注低端市場,且業績滑坡,若期望融資10億美元,公司可能需以低於科創板股價的價格發行股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