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7.HK
Clover Biopharmaceuticals Ltd. faces a potentially damaging fight

這場糾紛源於2021年6月三葉草生物與GAVI簽署的預購協議,同樣達成類似協議的Novavax向GAVI分期退還近七成預付款

重點:

  • 三葉草拒絕退款且態度強硬,稱將全力以赴、嚴正有力地維護自身權益
  • 股價從2021年上市時的13.38港元跌至近期的0.24港元,淪為「仙股」

  

莫莉

曾經風光無限的「疫苗明星股」三葉草生物製藥有限公司(2197.HK),在經歷新冠疫苗商業化失利、裁員近50%後,近期因遭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追討2.24億美元預付款,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2021年,憑借Gavi的4.14億劑新冠疫苗預購協議背書,三葉草生物先後完成1.34億美元(10.42億元)的Pre-IPO輪融資,並在同年11月登陸港交所,上市首日市值就突破154.94億港元。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三葉草生物現金流告急時,Gavi的追債行動是否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3月24日,三葉草生物公告稱,在3月21日收到Gavi單方面終止新冠疫苗預購協議的通知,Gavi還要求退還2.24億美元(約合16億元人民幣)預付款。這場糾紛源於2021年6月三葉草生物與GAVI簽署的預購協議,協議稱,一旦三葉草生物研發的重組蛋白疫苗獲批進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緊急使用清單,將會在2021年提供第一批6400萬劑疫苗,通過「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機制)分配給全球參與國,同時Gavi也保留追加採購3.5億劑疫苗的選擇權,這些疫苗將於2022年交付。

然而,三葉草的新冠疫苗研發進度遠遠不及預期,未能像公司在招股書中所宣稱的在2021年底上市。2022年9月,三葉草和Gavi修訂了預購協議,將合作期限延長四年,並且剔除最多3.5億劑選擇購買權。不過,Gavi當時已經支付了2.24億美元,作為購買6,400萬劑訂單所需的不可退回材料的預付款。

但是,據Gavi所稱,截至2025年,該組織僅收到約1,200萬劑疫苗,遠遠低於合同約定的數量,因此要求退還預付款。三葉草則在公告中表示,本公司拒絕有關退款的要求,認為基於預購協議條款該等要求缺乏依據,並將全力以赴、嚴正有力地維護自身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追債風波涉及的是預購協議中的預付款,與生物醫藥界常見的授權合作中的首付款性質並不相同,授權合作的預付款在財務報表中被列為收入,而三葉草生物獲得的款項被列入合約負債。由於三葉草生物並沒有詳細公布合作條款,無法判斷當中是否設置了有利於Gavi的「不可抗力條款」,比如:當疫苗供應時疫情已經消退,合作方需要退還預付款等類似條款。

儘管三葉草生物目前的態度十分強硬,但是從Gavi此前的「追債」案例來看,三葉草生物分文不退的難度較大。同樣與Gavi簽訂新冠疫苗預購協議的疫苗企業Novavax曾獲得7億美元的預付款,但是到2022年,Novavax稱Gavi未能按約定數量採購疫苗,違反了預購條款,雙方經過多次仲裁後於2024年4月達成和解,Novavax以分期支付的方式向Gavi退還最高4.75億美元的款項。

財務危機加劇

如果三葉草被迫退還全部預付款,該公司將面臨財務斷流的危機。2024年,公司現金及銀行結餘僅5.56億元,流動負債卻高達19.07億元。儘管手握新冠疫苗和四家流感疫苗兩款已上市產品,三葉草的財務狀況依然令人堪憂,2024年營收3,841.9萬元,淨虧損9.03億元,主要由於新冠疫情在內地幾乎過去,疫苗需求銳減。另一方面由於上半年最終未發生顯著的流感爆發,導致2023年底實際的退貨率高於最初的估計。

為了縮減開支全力支持新冠疫苗的開發,三葉草生物在2022年起暫停了腫瘤等3條管線研發,但新冠疫苗直到管控全面放開的前夕才獲准上市,這款重金打造的產品未給三葉草帶來豐厚的回報。2023年,三葉草生物宣布引入四價季節性流感疫苗,但該市場競爭同樣相當激烈。

資本市場對三葉草生物的信心也幾近崩塌,其股價從2021年上市時的13.38港元跌至近期的0.24港元,淪為「仙股」。三葉草生物的管理層是典型的「上陣父子兵」,公司董事長為梁朋,其子梁果則出任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兩人的薪酬遠超行業水平,2022年梁朋和梁果的薪酬分別高達1,044.50萬元和3,028.50萬元,此後財報中甚至不再披露高管薪酬數據。

如今,三葉草試圖通過RSV疫苗重獲生機,近期剛剛公布RSV候選疫苗產品的臨床I期積極數據。然而,RSV賽道上早有GSK、輝瑞等巨頭壟斷,三葉草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能否將產品推進至上市階段仍是未知數。三葉草當前市值僅3億港元,同樣推進RSV疫苗的艾美疫苗(6660.HK)的市值約51億港元,前者的市值大幅低於平均線。昔日的明星企業能否扭轉頹局,或許需依靠技術授權或新資金注入方能重獲生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博雷頓折讓15%配股 集資2.5億港元

電機製造商博雷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33.HK)周日公布,擬配售最多1,000萬股新股,佔擴大後H股3.98%,配售價25.08元,較上交易日收報折讓14.98%,集資總額2.51億港元(3200萬美元)。 公司公布,集資所得款項70%擬用於團海外光伏及儲能項目的投資及開發;15%償還計息借款;餘額擬重點投入多模態大型模型驅動的無人駕駛礦卡協同調度系統研發、商業化及示範應用。 博雷頓股價周一低開,至中午休市報27.92港元,跌5.36%。該股於今年5月在港交所上市,過去一個月累跌逾21%。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偉新材低位定價 首掛午收仍挫5%

新能源材料生產商中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579.HK)周一在香港掛牌平開報34元,股價之後回軟,中午收市報32.3元,跌5%。 公司發售1.04億股,每股售價34至37.8元,最終以低位定價。公開發售錄得超額26.9倍,國際配售則錄得超額3.08倍,集資淨額34.3億元。 去年公司收入增長17.4%至402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盈利不升反跌,按年下挫24.7%至14.67億元。今年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業績,收入同比升6.1%至213.2億元,但盈利則下跌14.8%至7.53億元。 集資所得的50%,將用作擴大生產及供應鏈能力,約40%用於新能源電池材料的研發及推進數字化,餘下10%作為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oodbaby makes strollers

生育低迷關稅打擊 好孩子叫苦連天

全球最大嬰兒手推車與安全座椅生產商好孩子,正受美國關稅與中國生育低迷的雙重打擊 重點: 公司今年前九個月的收入下滑,在上半年錄得小幅增長後再度轉為收縮 亞洲和歐洲市場的增長,正抵消美國市場的疲弱銷售   譚英 當好孩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1086.HK)在2010年啟動香港IPO時,受惠於新興中產階級家長渴望為孩子提供最好用品的需求,公司已連續17年成為中國嬰兒手推車市場的領導者。其後,公司利用上市所得資金展開全球併購,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嬰兒手推車及兒童安全座椅供應商。 除了在中國本土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外,公司亦在1996年成為美國最大嬰兒手推車供應商,並在七年後登上歐洲市場首位,為Quinny、Nike Kids和Tommee Tippee等品牌代工生產產品。 然而,受多項不利因素拖累,公司近期發展不再如此強勁,這些因素包括中國出生率下滑、本土消費者愈加謹慎,以及今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這些挫折在公司本月公布的第三季度業績中表露無遺,數據顯示其表現較上半年已顯乏力的業績進一步惡化。 最新報告,好孩子國際今年首九個月收入按年下跌1.1%至64.2億港元,在2025年上半年曾錄得2.7%的收入增長後,再度陷入收縮。其中,內地gb品牌表現最差,期內收入大跌18.1%;旗下嬰兒安全座椅品牌 Evenflo下滑10.9%;設計諮詢業務Blue Chip收入則按年下降19.9%,反映其客戶在美國關稅動盪下的脆弱性。 不過,上述跌幅在一定程度上被高端嬰兒車品牌Cybex的增長所抵銷。該品牌期內收入上升11.7%,並佔集團總收入的57.5%,成為主要支撐來源。 公告發布後的四個交易日內,好孩子股價曾下跌4.2%,惟其後收復失地。然而,該股最新收市價1.19港元仍僅為其4.90港元上市價的五分之一。這對一家曾經看起來潛力無限的上市公司而言,顯然稱不上是一個亮眼的成長故事。 好孩子未在最新報告中披露盈利數據,僅提供有限資訊。但公司8月發布的中期業績顯示,2025年上半年淨利潤大跌43.7%至1.055億港元;期內淨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至2.5%。因此,可以合理推測,相關盈利指標在第三季大概率持續惡化。 在中期業績公布前不久發布的盈利預警中,公司將利潤下滑歸咎於美國業務疲弱,雖然其他地區的業務有所改善,部分抵銷了相關影響。削弱盈利的其他因素,還包括為符合汽車安全座椅新監管標準而產生的額外成本,以及更高的推廣與市場營銷開支。 好孩子早期的成長,很大程度反映中國製造業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的崛起歷程,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產業規模進一步攀升。 公司由現年76歲的宋鄭還創立,他曾是一名中學副校長,並於1989年至1993年期間負責學校附屬工廠的管理。在政府鼓勵民眾創業的背景下,他發明了「推搖兩用」嬰兒推車,並以「好孩子」品牌推向市場,最終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產品名稱。 全球併購擴張 2014年,公司先後收購了德國兒童安全座椅品牌Cybex,其創辦人Martin Pos 目前仍出任好孩子董事會成員;同年又收購創立於1920年的美國公司 Evenflo。Evenflo最初以生產奶瓶起家,後來逐步將產品線擴展至兒童安全座椅與嬰兒手推車等品類。 據多家媒體報道,美國自今年4月起對嬰童用品加徵關稅後,嬰兒手推車、兒童安全座椅等主要品牌價格迅速上調,其中手推車平均漲價25%,兒童安全座椅平均漲價20%。這可能是令好孩子今年上半年毛利率按年下降3個百分點至 49.6%的原因之一,顯示其關稅成本轉嫁能力受限,部分成本需自行消化。 由於美國市場佔好孩子今年上半年銷售額約三分之一,上述關稅衝擊顯然是個壞消息。不過,與同樣在美國市場建立產品主導地位的其他中國製造商一樣,好孩子亦正進行調整,而公司目前的市盈率僅約7倍,估值顯得相對偏低。 好孩子國際在美洲地區的收入佔比已被其歐洲業務超越,歐洲板塊收入佔比由 2019年的27% 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約47%,惟該比例亦包含中東及非洲市場。 中端市場競爭加劇、缺乏品牌價值,加上受成本衝擊,削弱具有美國背景的 Evenflo品牌;相較下,定位較高端的Cybex嬰兒手推車則在歐洲市場備受青睞,成為帶動好孩子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儘管美國市場近期表現疲弱,但好孩子過去數年最大壓力仍來自中國本土市場,中國業務收入佔比已從2019 年的35%銳減至今年的20%以下。 雖然北京近年大力推動生育政策,但中國生育率仍僅約1.01,遠低於1990年的2.51,意味需要使用好孩子產品的新生兒數量大幅減少。雪上加霜的是,在宏觀經濟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消費者變得更為謹慎,也縮減了在嬰童用品上的開支。 儘管挑戰重重,公司仍展現出調整與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在收購Cybex與Evenflo後,其業務從過去主要為其他品牌代工(OEM),逐步轉型為以自有品牌為主,毛利率亦因此走高。然而,撇除截至今年6月止的過去12個月來看,公司89億港元的收入仍遠低於其在2021年創下的97億港元峰值。 即便面臨政治風險,且除Cybex外,在收入端缺乏明顯增長引擎,分析師似仍相信公司有能力解決當前問題。中金公司(CICC)在績後將公司2025年盈利預測下調31%,但同時將2026年目標價上調23%至1.62港元。第一上海在最新報告中給予公司更高的1.85港元目標價,並維持「買入」 評級。 好孩子的競爭對手、擁有嬰兒推車及安全座椅品牌BeBeBus的不同集團(6090.HK),自9月上市集資9,200萬美元以來股價表現強勁,累計升幅逾 40%。不同的收入仍保持快速增長,而好孩子的收入則開始走弱。不過,投資者亦可能認為不同的估值偏高,其市盈率(P/E)已超過100倍,若資金尋求更具性價比標的,反而有利於好孩子。…
Seeking a profile boost, Boxihe pivots to Hong Kong IPO

騰訊及啟明創投撐腰 伯希和轉攻港股上市

戶外服品牌伯希和正申請在港上市,由於中國內地性能戶外服飾人均支出仍遠較美日低,伯希和所處的市場仍有一定提升空間 重點: 獲騰訊及啟明創投入股 廣告開支佔比高,拖低2025上半年純利增長   白芯蕊 中國零售業有回暖跡象,9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升3%,好過市場預期,加上港股氣氛仍熾熱,除科技股尋求在香港上市外,高性能戶外服飾及裝備品牌商伯希和戶外運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在港遞交上市申請文件。 集團前身為險峰服裝,由公司主席劉振2006年成立,最初只是經營海外品牌服裝出口貿易,2012年推出旗艦品牌伯希和,隨著品牌迅速獲得認可,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按2024年零售額計算,伯希和躋身中國內地三大本土高性能戶外服飾品牌,市場份額達5.2%。 騰訊持股逾一成 伯希和原先計劃在內地深圳交易所上市,但集團稱由於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能提供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渠道,增強融資能力及股東基礎,因此轉到香港尋求上市。 上市前,集團股東陣容強大,當中包括騰訊(0700.HK)及内地知名風險投資機構啟明創投,分別持有10.7%和5.4%股權,至於大股東為劉振及其配偶花敬玲,合共持有63.2%股權。 雖然2019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但無阻戶外服飾行業增長,單是中國市場規模從2019年1.7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2.03萬億元,複合增長達3.1%,當中伯希和主攻的功能性服飾的市場增長更快,同期複合增長達10.3%,佔2024年中國戶外服飾行業規模的23.9%,達4,843億元。 隨著戶外活動越來越受歡迎,消費者越發重視服飾的技術特性、耐用性及功能性,市場估計到2029年市場規模達8,231億元,相當於2025年至2029年複合增長加快至10.9%。 尤其是中國高性能戶外服飾人均支出仍低,參照2024年數據,人均支出僅73元,對比美國及日本,其人均支出分別達440元及170元,明顯落後一大截,意味中國高性能戶外服飾未飽和,伯希和作為龍頭之一,未來仍有增長空間。 第二大衝鋒衣褲 特別是伯希和在衝鋒衣褲行業表現突出,更是中國第二大衝鋒衣褲品牌,衝鋒衣褲為高性能戶外服飾重要類別,為在戶外活動中抵禦極端天氣而設計的高性能外套,公司在2024年市場份額6.6%,平均售價為400至1,000元,該業務在2024年及2025上半年毛利達5.81億元和2.3億元,佔集團總毛利的55%和40%。 在銷售上,內地線上零售生態發達,伯希和以網上直接面向消費者(DTC)模式和電子商務平台為主,例如天貓、抖音及京東,當中線上門店數量由2022年的37家,增至2025上半年的62家,至於透過旗艦店及向電商平台銷售所產生的收入,便分別佔集團總收入76.5%和70.7%。 除線上佈局外,伯希和為增加與消費者互動及黏性,正擴大線下銷售渠道,截至2025年6月底,集團擁有163家線下零售店,主要位於內地一線及二線城市未來亦計劃穩步實體零售店網絡,重點關注經濟實力強勁兼戶外消費潛力高的城市。 廣告佔比逾四成 儘管集團積極佈局線上與線下業務,帶動2024及2025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94%和62.3%,但純利增長卻明顯放慢,由2024年按年升86.3%,大幅放慢至2025上半年的3.7%增幅;其中集團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比大幅攀升,分別由2023年和2024年的30.5%和33.2%,急增至2025上半年的41.5%,最終拉低伯希和純利增長。 環顧香港上市的內地體育用品股中,包括安踏體育(2020.HK)、李寧(2331.HK)及特步國際(1368.HK),目前的預期市盈率為15.7倍、16倍及9.8倍,但市值差異大,當中安踏市值已超過2,200億港元,李寧則不足500億港元,特步市值更細,目前約150億港元左右。 整體來講,伯希和作為中國第二大衝鋒衣褲品牌,若以15倍預期市盈率上市,其估值實屬合理,一旦低於10倍,估值更吸引,但集團最大問題是銷售及分銷開支佔比大幅攀升,一旦佔比由升轉跌,將有助盈利重拾增長,甚至有能力挑戰安踏及李寧地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