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激光探测与测距(LiDAR)技术制造商,可能会成为一年多来首个大型中国公司赴美上市项目

重点:

  • 禾赛科技IPO的承销商包括高盛、瑞士信贷和摩根士丹利,这是它们一年多来首次承销中国企业在美国的IPO
  • 如果成功IPO,该公司将成为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的LiDAR技术之全球最大上市制造商

 阳歌

元旦和中国农历新年之间的这一个月时间,往往是中国企业IPO的沉寂期,因为很多拟上市企业都选择在这个两个重大节日结束后,待投资者回归工作时再上市。但今年的情况大为不同,因为停滞了一年多的市况终于突然变得有利之际,一批IPO滞后的公司争相上市。

过去两周往往是这个沉寂期中过得最慢的一段时日,因为这是中国内地和香港迎来漫长假期、庆祝将于周日到来的兔年前的最后一段时间。但这期间,依然有两家公司向美国提交了大型IPO申请,最新一份来自总部位于上海的禾赛科技,它于周二提交了申请。

在这两份申请之前,还有一个IPO计划,即我们本周早些时候写过的成人教育公司量子之歌。在该公司的申请中,大型投行花旗集团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年多来首次承销中国企业在美国的IPO,该交易拟最高募资4,400万美元(3亿元)。

禾赛科技的申请文件没有给出具体募资目标,但我们推测其金额应该会大得多,或许高达3亿美元,其中的原因我们稍后再做分析。与量子之歌的上市计划类似,在禾赛科技的IPO中,大型投行高盛、瑞士信贷和摩根士丹利也是一年多来首次承销中国企业在美国新发起的IPO。

三家这么著名的投行共同参与一笔上市交易,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认为这次IPO的规模可能相当大的原因,因为小规模的上市,往往只有一个承销商。

更大的背景是,中国企业赴美IPO在2021年7月陷入近乎停滞的状态,因为中美两国的监管问题给这类上市的前景笼罩上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其中两个最大的问题来自中国,一个涉及数据安全,另一个涉及政府对所有中国企业的监管普遍趋严。这两个问题现在基本上都已经解决了,为企业恢复赴美上市扫清了障碍。

另一个大问题是中美证券监管机构围绕对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审计数据访问权限的争端。随着双方在去年8月签署一份新协议,且11月结束的初步检查取得成功,这一争端也基本上解决了。

大部分上市计划的中断要追溯到2021年7月,这意味着滞后了大约一年半的公司可能会突然重启IPO计划。因此,很多公司,比如量子之歌和现在的禾赛科技,都在加快速度,希望拔得头筹。这些公司和它们的承销商都意识到,随着这一波申请上市的公司如愿启动IPO,投资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疲劳,因此它们都试图在投资者兴趣高昂时成功敲钟。

新的领导者

禾赛科技的故事看起来确实有趣,该公司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LiDAR制造商,该系统利用激光确定物体的位置,用于自动驾驶汽车。该公司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公司中,有12家使用它的产品作为主要的LiDAR解决方案,从而使其在当年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

在实际客户方面,该公司列出了三家中国企业:电动汽车制造商理想汽车(LI.US; 2015.HK),中国拥有的英国跑车制造商路特斯(Lotus)和一家名为集度汽车的公司,它们是禾赛科技最大的三个客户。这表明,禾赛科技仍然非常依赖中国本土市场。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网上找到两份世界顶级LiDAR企业的名单上,都没有禾赛科技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名单上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上市公司。其中,最大的三家公司是Velodyne LiDAR(VLDR.US)、Ouster Inc.(OUST.US))和Luminar Technologies(LAZR.US),这三家公司最新财报年度的收入都在4,000万美元至4,500万美元之间。Velodyne和Ouster的市销率都在5倍左右,而Luminar则高达53倍。这使Luminar的市值在20亿美元左右,比其他两家高出大约10倍。

与这三家公司的收入进行比较,禾赛科技确实看起来像是行业领导者。该公司2021年的收入为7.21亿元,较上年增长73%。2022年前9个月的收入又同比增长73%,达到7.93亿元。按年化计算,该公司去年的收入约为1.56亿美元,是这三家公司的三倍。

不过,禾赛科技目前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净亏损2.45亿元,去年前9个月净亏损1.65亿元。

按照Velodyne和Ouster类似的市销率计算,禾赛科技的市值约为7.8亿美元。但我们相信,由于其市场领先地位,它可能会获得更高的市销率,估值在10亿至15亿美元之间。这让我们回到之前关于筹资的讨论,由于公司通常会在上市的时候出售股本的10%至15%,因此禾赛科技上市可能至少筹集1亿美元,如果需求强劲,可能会达到这个数字的三倍。

该公司此前曾于2021年申请在中国上海的科创板上市,筹集20亿元人民币,但后来撤回了申请。不过,这一数额也表明,禾赛科技可能会在最近这次上市尝试中筹集2亿美元或更多资金。

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另一个新上市申请来自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硕迪生物,该公司也没有给出融资目标。大多数美国IPO申请通常至少包括一个初始融资目标,以便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规模和估值。因此,这两份新申请中都没给出这类目标,表明它们提交得相对匆忙,因为已经等待了一年多的中国企业加快了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希望谋得先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JD Logistics does infrastructure

简讯:京东物流拟收购母公司旗下两项本地配送业务

物流解决方案服务商京东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周四宣布,与其母公司京东集团(JD.US; 9618.HK)达成协议,将以2.7亿美元,收购本地即时配送企业达盛与达疆。 京东物流表示,此项收购将完善现有业务矩阵、拓展运营版图,并增强末端配送能力。达盛与达疆在今年上半年扭亏为盈,实现合并净利润7,520万元,上年同期则亏损1.61亿元。 京东物流称:“目标公司过去数月业务表现,均具备商业潜力及可进一步让我们拓展业务机会。” 受收购消息提振,京东物流股价周四收涨3.5%,公司年内累计涨幅温和。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宜明昂科折让13%配股筹3.5亿港元

创新药企业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拟配售2,420万股新H股,约占扩大后股本约5.61%,集资3.51亿港元(4,500万美元),每股配售价14.5港元,较前一日收市价格16.66港元折让约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项净额估计达约3.45亿元,将用于为在中国进行IMM2510及IMM27M的单一疗法及联合疗法的研发提供资金以治疗实体瘤;为IMM01(替达派西普)的研发提供资金,以及为IMM0306的研发提供资金,补充营运资金与一般企业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IMM2510用于治疗经免疫治疗耐药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期临床试验的申请。 公司股价周四低开,至中午休市报14.46港元,跌13.21%。不过今年以来公司股价仍升18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微创机器人销售强劲 今年股价爆升2.5倍

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团旗下的腔镜、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产品的订单量,累计超过170台。 当中集团的核心产品“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的订单已超过百台,全球装机近80台,居国产品牌首位。公司强调,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加速阶段。 图迈是首个进入海外市场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海外订单突破60台,装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个国家及地区。 周四微创机器人开盘跌近1%报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价升近两倍半。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错? 预制菜的中国式矛盾

预制菜让餐饮变快,也让信任变薄。从太二到西贝,工业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国食客吞下?    李世达 如今在中国吃饭,一道菜上桌太快,总会有人怀疑它是“预制菜”。 不少知名餐饮集团正面对预制菜的批评。西北菜餐厅西贝莜面村近日被揭发使用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引发全网围攻。餐饮行业的标准化神话顿时变成信任危机。中国人对预制菜的反感几乎是条件反射,标准化、工业化的集体制造,是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风向却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以来,预制菜被定义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冷链物流与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广东更在2025年1月起实施《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产品标示制作方式与加热说明,并规划多个产业园。对政府而言,这是供应链升级的缩影——从田间到餐桌,预制菜能缩短流程、稳定品质、减少浪费,还能创造新的就业与出口机会。 只是,政策的推广似乎不对民众的胃口。 当效率尝起来像背叛 同样引起争议的还有红极一时的太二酸菜鱼,有消费者质疑,太二七分钟能上三道菜,认为是使用预制的鱼片与汤底,而非“活鱼现杀”。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10%,净利减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营店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9%。公司股价自年初以来已跌去40%。九毛九与西贝都否认使用“预制菜”——太二强调鱼每日配送、店内腌制;西贝则辩称中央厨房只是“前置加工”。 这正是行业的微妙灰色地带:在官方定义里,经过工业化烹调、包装、加热即食的才是“预制菜”;但在消费者眼中,只要不是“厨师现炒”,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落差,使标准化变成冒犯。 根据Wind数据与新浪报导,A股市场上31家公司被归类为预制菜概念股,其中约60%的公司在过去一年中出现业绩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归母净利同比为降。而被称作“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价已从高点回落约73%。 那么为何中国仍坚持推动这项争议性产业,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随着餐饮人力成本上升、城镇化推进与食安要求日趋严格,预制菜能提升效率、强化追溯、稳定供应。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现代食品工业”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车或智慧制造一样,是生产力的升级。但问题在于:中国餐饮文化的核心是“现炒现卖”的烟火气。当国家层面公开宣传“预制菜上桌”,对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诉他:你吃的那碗面,可能是中央厨房加热出来的。这种“去现场化”的推广,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线。 中国消费者并非一概排斥预制菜。许多人对麦当劳、肯德基等速食连锁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为那种工业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视为值得称道的特点。但若是一家自诩为“中国美食传承”的餐厅,便会被视为对文化的背离。 这正是预制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国餐饮现代化的趋势,却也是中国消费文化最难跨越的情感边界。如果有一天,企业能让消费者在品尝时忘记“预制”两个字,那一天,预制菜或许才真正被“吃进”中国人的心里。 李世达,咏竹坊编辑。他的联络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