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mpany has applied to list its shares in Hong Kong after unsuccessfully shopping around mainland exchanges.

电商傲基科技求上市 渐降第三方平台依赖

这家曾多次申请在A股挂牌的跨境电商企业,最近转战港交所争取集资上市 重点︰ 傲基科技去年盈利达5.2亿元,同比增长133% 该公司近年持续降低对亚马逊的依赖,相关平台的收入占比由2021年的83.9%,降至去年的53.8%   欧美美 中国跨境电商傲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从2019年从内地新三板退市后,曾先后冲刺上交所科创板及深交所创业板,最终都无功而返。最近,这家主要通过亚马逊(AMZN.US)等第三方平台从事跨境企业对客户(B2C)业务,专注于提供Allewie、Ironck、Likimio、Shacerlin、Hostack和Fotosok等家具家居类产品的企业,毅然决定转战港交所,并找来华泰国际作为独家保荐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销售收入计,傲基科技的6个产品品类(包括床架、食品柜、梳妆台和梳妆椅等)在亚马逊美国网站排名第一,去年旗下11个品牌的商品交易总额(GMV)超过1亿元;其包括床架、床、冰箱、衣柜及抽屉柜等10个产品品类,在亚马逊美国网站的市场份额也占10%以上,而其产品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平均退货率只有3.5%,处于行业最低水平。 根据初步招股文件,傲基科技过去三年的收入比较不稳,2021年达90.72亿元,2022年跌至71亿元,到去年再增至86.83亿元;至于盈利方面,2021年亏损5.9亿元,2022年成功转盈,赚了2.23亿元,去年再增长133%至5.2亿元,主要因为毛利率持续改善,由2021年的20.9%,升至去年的34.5%。 公司在2021年亏损,主要与亚马逊的封杀事件相关。当年正值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崛起之时,中国多家知名亚马逊“大卖商”接连被亚马逊封号,当中便包括傲基科技,另外还有帕拓逊、通拓、有棵树等,所有热销产品都无法出售,严重影响这些电商的现金流,部分更不得不变卖资产套现保命。 亚马逊当时解释,封号是因为发现有卖家滥用评论,出现严重违规行为。亚马逊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意思上就是有卖家涉嫌参与俗称“刷单刷好评”的虚假产品评论等。经过亚马逊一连串调查后,各大电商平台的账号也陆续解封,但也足以吓怕一众在亚马逊平台做生意的中国商家。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及,当时在发现员工参与与亚马逊事件有关的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的情况后,已立即要求所有相关员工于2021年5月停止使用非官方推广评分或评价,同时开展内部审查,并对网店进行了检查,以及实施相关补救措施。 经历了亚马逊事件之后,傲基科技也深明不得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通过亚马逊销售商品的占比由2021年的83.9%,下降至去年的53.8%;而通过沃尔玛(WMT.US)的占比就由2021年的3%,增至去年的9.8%;Wayfair的占比则由1.7%,增至去年的10%,至于包括eBay在内的其他平台的占比就由2.2%,增至3.1%,公司也开始推进自营网站的销售。 但从数据上看,傲基科技仍然十分依赖亚马逊平台。 除了电商业务外,公司近年也加强物流解决方案业务,目前与超过700家电商公司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更设立了全球多级仓储物流网络,截至去年底,在美国主要港口城市及欧洲营运27个海外仓储设施。 加强物流业务 2021年,傲基科技物流解决方案的收入只有4.9亿元,占总收入5.4%,到2022年收入已增至7.75亿元,占总收入升至10.9%,去年该业务的占比更大由提升至19%,收入比2022年增长1.13倍,达16.53亿元。 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提到,这次上市集资将用于扩张业务,以提升业务规模,包括建立全球打样中心,以实现快速打样及标准化;优化产品开发及减少产品开发开支,以及升级仓储及物流系统等;其次是用于加强数字化,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另外就是用于潜在投资或并购,剩下的用于一般营运。 不过在目前中美关系仍然紧张的大局下,中国企业在美国做生意并不容易,不知何时会再受到制裁,高度依赖亚马逊、沃尔玛及Wayfair的傲基科技在招股文件中也提醒投资者,如果中美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我们无法向阁下保证日后我们的业务将不受影响。”公司也明言,美国政府可能不时实施可能对公司行业造成不利影响,或导致第三方电商平台政策出现变更,甚至影响公司的产品进入美国。 2012年至今,傲基科技完成4轮融资及8轮股权转让,当中投资者包括景林、深圳创投及红杉等,每股代价从0.66元一直增至16.8元,翻了24.5倍,而按最后一轮融资每股售价16.8元计算,估值高达64.68亿元。不过,港股今年表现疲软,包括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京东(9618.HK; JD.US)等电商巨头股价今年均录得跌幅,傲基科技如果希望以理想估值登陆港交所,估计要花费一番功夫来说服投资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drug developer has raised around $400 million in seven rounds of financing. But after burning through cash, the company needs fresh capital to sustain its work on AI-assisted drugs.

AI制药烧钱迅速 英矽智能再冲港股

这家AI制药企业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但其烧钱速度亦十分惊人,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融资“续命” 重点: 英矽智能去年收入同比增长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 该公司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药物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若研发进展不顺,将大幅影响公司市值   莫莉 在去年6月递交的招股书失效之后,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近期更新招股文件,将与2023年底赴港申请上市的同行晶泰科技争夺“亚太AI制药第一股”的名号。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是一间AI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的招股书中,英矽智能透露,2023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70%,达到了5,118万美元,其中有3,900万美元来自药物开发项目的对外授权。在2023年9月和2024年1月,英矽智能接连完成两项对外授权交易,合同金额总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其中与Exelixis(EXEL.US)的合作,让英矽智能可以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这也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AI新药的专利授权合作。 英矽智能的业务主要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三大领域。其中,管线药物开发服务是支柱业务,公司通过研发内部管线候选药物,在其对外授权或实现商业化后产生收入,该分部去年贡献收入3,902万美元。 药物发现服务是与药企等第三方合作,利用英矽智能研发的Pharma.AI平台发现与疾病有关的靶点,识别并进一步研发,从中收取服务费。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则是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时,就该平台的访问权限收取的预付订阅费。2023年,药物发现服务以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分别贡献879.6万美元和336.2万美元,期间签订软件客户达50个,新增礼来(LLY.US)、诺和诺德(NVO.US)等大型药企客户。 在大额对外授权合作的加持下,英矽智能去年财务表现稍为好转,除了收入上升,净亏损也同比减少1,019万美元至2.11亿美元。不过,尽管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收入,这间技术驱动公司烧钱速度仍然十分惊人,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5.6亿美元。 在过去生物医药融资活跃的时期,英矽智能依靠“人工智能+医药”的概念颇受资本青睐。自2014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合计募资约4亿美元,股东名单星光熠熠,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及复星医药(2196.HK; 600196.SH)等。2022年8月,英矽智能完成了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更获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公司的投后估值高达8.95亿美元。 截至去年底,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77亿美元,这个金额与不少通过港股《上市规则》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相比,其实已为数不少,但以英矽智能的资金消耗速度来看,可能无法维持一年的运营开支。2023年,英矽智能的研发开支为9,734万美元,同比增长24.5%,行政开支亦高达1,734万美元,当中包括劳工成本、股份薪酬开支等项目。 此外,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截至2024年1月31日,流动负债总额达到8.47亿美元。由此可见,管理层或急于登上港股市场,获得更为通畅的融资渠道,为众多管线的下一步研发提供资金。 AI制药前路未知 招股文件披露,公司旗下拥有涵盖纤维化、肿瘤学、免疫学和其他治疗领域的15款候选药物管线,其中6种已取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批准。其中,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是英矽智能的核心产品,也是研发进展最快的管线。对于AI制药行业来说,这款候选药物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ISM001-055是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发现靶点、并设计化合物的候选药物。 过去两年里,由AI辅助研发并进入临床试验的候选药物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未有任何一种人工智能辅助开发的药物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部分AI设计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发进展不顺,导致研发企业的市场估值一落千丈。2022年上市的英国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BAI.AS)曾备受瞩目,但是其核心管线BEN-2293在II期试验中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公司随后裁减一半员工,股价亦下跌超过90%。 英矽智能的ISM001-055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项目,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同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中美国2a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2月完成首批患者给药,在中国2a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完成,该候选药物的研发情况,或对公司业务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港股和A股市场尚无AI制药企业上市,另一间冲刺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在2021年的最后一轮融资中,投后估值高达19.7亿美元,比英矽智能高出一倍有余。与其他AI制药公司相比,英矽智能不仅拥有自我造血能力,通过管线授权持续产生营收,还拥有进展较快的自研管线,值得投资者长期留意。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Chinese provider of mobile advertising services has finally won IPO approval at the fourth attempt, but faces a muted market reception.

四闯港交所获放行 乐思招股反应一般

这家在中国向客户提供全面移动广告服务的企业,三年内四度向港交所申请上市,最终获得放行 重点︰ 乐思集团的收入持续增长,但去年前9个月的毛利率大幅下降至15.5% 该公司客户高度集中,去年前9个月五大客户贡献近七成总收入,同时也非常依赖阿里巴巴及另外两大供应商   裴梓龙 香港股市终于迎来龙年首两只新股,分别为香港钢结构工程承造商泓基集团(2535.HK),以及中国内地移动广告服务供应商乐思集团有限公司(2540.HK),前者筹资最多1.35亿港元,后者筹资最多1.88亿港元。 由于香港IPO已经实施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由招股到结算周期由T+5缩短至T+2,两只股份由29日开始招股,3月5日结束,3月8日便可以上市。其中乐思集团首两天的融资申购反应冷淡,只录得约1,900万元申购额度。 事实上,这已经是乐思集团2022年以来第四次申请上市,经过前三次的失利,这次终于通过港交所聆讯,计划发行1.25亿股,招股价1.1港元至1.5港元,每手2,500股入场费约3,788港元,筹资最多约1.9亿港元。 乐思集团的主要业务与平台经济有关,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全面移动广告服务,以在媒体伙伴营运的媒体平台营销其品牌、产品及服务,包括流量获取、广告素材制作、广告投放、优化与分发等,其业务非常依靠互联网,在目前科网企业四面受敌的大环境下,市场反应相对冷淡也无可厚非。 再看乐思的业绩,其收入持续增长,其中去年前9个月营业额大增41.6%,估计因为中国在疫情后重启经济,各大企业增加广告投入。 公司两大业务中,移动广告解决方案服务的收入占比逐年提升,由2020年的90.9%,增至2022年的92.2%,去年前9个月的占比更升至96%;但其客户数目反而从2022年底的164家减至106家,流失了58个客户。公司解释,因为期内主要集中为大客户M提供服务,导致客户数量减少;至于广告分发服务收入去年前9个月减少近20%,至1,995.5万元。 虽然收入持续增长,但乐思的毛利率去年大幅下降。2020年至2022年的毛利率分别为20.4%、19.9%及20.9%,但去年前9个月却大降至15.5%,公司解释是因为来自媒体伙伴的返点减少,导致流量获取成本上升,以及广告分发服务收入下降。 这种跌幅压抑了乐思的盈利能力,2020至2022年的盈利分别为4,977万元、5,749万元及6,831万元,去年前9个月则为4,891万元,同比增长22.2%,低于同期收入41.6%的增幅。 毛利率下跌,除了因为成本增加外,更大原因是行业竞争激烈。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移动广告市场相当分散,按2022年总账单计算,行业前五大公司只占了市场的9.6%,乐思集团作为中国移动广告服务供应商,市占率只有0.1%。 依赖五大客户及供应商 作为行业的小型参与者,要生存就要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这也令乐思的客户高度集中,五大客户在2020至2022年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约75.4%、67.3%和48%,去年前9个月的占比再次增至68.7%,当中最大客户已独占40.8%。 乐思在招股文件大派定心丸,称与这五大客户保持了1至6年的友好战略关系,但是根据公司描述,与客户的合约一般只有一年,意味是逐年签约,而任何一方透过发出5至30日的事先书面通知,便可以终止合约。这就是说,作为行业的小型参与者,乐思的议价能力不算高。 另一方面,乐思的供应商同样非常依赖五大公司,尤其是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需要在这五大供应商平台购买广告空间来为客户投放广告,2020年,这五大供应商占公司总成本高达92.5%,2021年再增至93.9%,2022年略为减至70.5%,但去年前9个月再次升至88.8%。令人担忧的是,包括阿里巴巴、供应商A及供应商C三家的成本,去年前9个月占了总成本的65.7%,这就意味着乐思作为中介商,如果这五大平台任何一家失去市场领导地位,恐怕会拖累乐思的业绩。 乐思在目前市况不佳的环境坚持上市,可能是因为现金流有欠充裕,去年前9个月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5,739万元,2022年同期为净流入1,301万元;幸好融资后获得1,296.5万元,才令公司在去年9月底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有1,463.5万元,但比2022年底的5,919.5万元大减75.3%,估计这正是公司上市筹资的主要原因。 从估值上看,乐思集团这次上市市值约5.5亿港元至7.5亿港元,以去年前9个月赚4,891万元估算,推算全年利润6,522万元,市盈率将为7.7至10倍,对比同样在中国从事移动广告的赤子城科技(9911.HK)5.7倍的预测市盈率,其定价并不便宜。 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约3,660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约8,9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25%,但艾瑞咨询预期2023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仅放慢到只有8.7%。乐思作为中小型参与者,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还看管理层在公司上市后有否新部署。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fter a Beijing IPO last year, the loss-making biotech has also filed for a Hong Kong listing to better compete in the crowded market for HPV vaccines.

康乐卫士冲刺首家“北+H”上市企业

作为一间未盈利的医药企业,康乐卫士可谓资本市场“老玩家”,曾先后在新三板、北交所挂牌,期间也曾引入多轮融资 重点: 康乐卫士的管线中,进展最快的三价HPV疫苗,有望在年底前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 至少有6间疫苗企业的在研九价HPV疫苗进入临床三期,康乐卫士能否快速出线仍是未知数   莫莉 自从北京证券交易所2021年9月开市至今,尚无一间同时在港股和北交所挂牌上市的企业。1月底,深耕疫苗行业的北京康乐卫士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833575.BJ)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致力成为首家“北+H”上市公司。 康乐卫士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疫苗开发商,拥有丰富的HPV疫苗产品组合,主攻重组蛋白疫苗路线,亦有一款mRNA疫苗在研,但未有已经商业化的产品。康乐卫士的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一款三价HPV疫苗,有望在今年底前在中国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而另一款重磅产品九价HPV疫苗预计2025年在中国及印度尼西亚递交BLA,这款九价疫苗也是首个在中国开展男性适应症临床试验的九价HPV国产疫苗。 除此之外,康乐卫士还与成大生物合作开发十五价HPV疫苗,这是全球已取得临床试验批准的HPV疫苗中,价次最高的HPV疫苗,覆盖了世卫癌症研究机构定义的全部高危型HPV,有望将宫颈癌预防率提高至96%以上,这款疫苗预计将于今年启动临床一期试验。 康乐卫士还有一款二价治疗性的HPV疫苗,采用的是mRNA疫苗技术路线。在HPV疫苗之外,康乐卫士有五款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手足口病等有医疗需求缺口的疾病的疫苗,全部处于临床前阶段,商业化前景不明。 作为一间未盈利的医药企业,2008年注册成立的康乐卫士可谓是资本市场“老玩家”。2015年9月,康乐卫士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其后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进行了四轮定向增发,总募资金额超过17亿元,引入的股东包括远望基金、云锋基金、东方富海等产业基金。 2021年9月,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北交所开市后,吸引了康乐卫士的目光, 2022年2月,公司宣布计划在北交所上市,当时预计的发行价为每股77.68元,拟发行股票数量不超4,453万股。一年之后的2023年3月,康乐卫士终于成功登陆北交所,成为北交所“人用疫苗第一股”,只不过发行价已下调至每股42元,发行规模也缩水至700万股。即便如此,康乐卫士在北交所上市首日即破发,当日跌幅达15.4%。 这次宣布冲刺港交所之后,康乐卫士萎靡不振的股价当日上涨3.1%,不过随后两日分别下跌1.2%和7.8%,将利好消息带来的涨幅全部抹平。这意味着,理性投资者对于康乐卫士的长期发展并不十分看好。 HPV疫苗内卷加剧 由于人口众多且经济稳定发展,中国2022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疫苗市场,占全球市场36.3%。据招股书援引的报告,在创新疫苗可及性不断提高、政府政策利好、疫苗技术创新以及疫苗接种意识不断增强的推动下,中国疫苗市场规模在2017年至2022年以32%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达到1,251亿元。 其中,作为宫颈癌预防疫苗的HPV疫苗更是有着庞大市场。由于疫苗严重供应不足,截至2022年,中国9至45岁的女性累计接种率较低仅有9.36%。该报告认为,预计到2031年,9至45岁女性和男性的累计接种率将分别达到57%和7.6%,中国HPV疫苗市场规模预计也将达到730亿元。 目前中国共有五款HPV疫苗获批上市,最早上市的三款均为进口产品,直到2019年,万泰生物(603392.SH)二价疫苗馨可宁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HPV疫苗,由此开启了国产HPV疫苗时代,2022年3月沃森生物(300142.SZ)二价疫苗亦获批。为获得更大市场,国产二价HPV疫苗已经开始价格战,在去年8月的广东省政府采购中,万泰生物的馨可宁单剂价格已经降至116元,而沃森生物则以单剂146元的报价落选。 虽然提供更大范围保护的九价HPV疫苗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可是国产九价疫苗未来也将迎来激烈竞争。除了康乐卫士之外,万泰生物、沃森生物、上海博唯、瑞科生物(2179.HK)等多间疫苗厂商的九价HPV疫苗,也都进入了临床三期阶段,此外还有多款11价、12价HPV疫苗加入竞争。康乐卫士作为尚无商业化能力的疫苗厂商,能否在这场激烈的内卷中占得优势? 对于康乐卫士而言,眼下更严峻是手头资金不多。截至去年9月底,公司所持的现金已从2022年同期的8.26亿元降至2.53亿元,而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三季度,其净亏损分别达到3.8亿元、2.93亿元和2.25亿元。 不过,招股书透露,该公司已于2023年12月及2024年1月取得额外银行融资,尚有3.28亿元的未动用银行融资。目前康乐卫士的市净率约为5倍,在港交所上市的未盈利疫苗股瑞科生物的市净率只有3倍,显示港股投资者对该类公司的估值偏向保守。康乐卫士能否在激烈的HPV疫苗市场闯出一片天地,还需时间证明。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ambitious restaurant chain with roots in Anhui province has filed for a Hong Kong IPO to fund its expansion plans, hoping to tempt investors with its strong revenue growth.

小菜园闯港股筹资 争取门店两年翻倍

这家来自安徽的餐饮集团近年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前9个月盈利大增逾一倍 重点︰ 小菜园挟着业务高增长,准备到港股募集资金,计划两年后将门店数量翻倍 该公司的自家供应链及中央工厂,有助减低高昂成本   裴梓龙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安徽人汪书高就用了十余年时间,创造了一家拥有548间门店的大型餐饮集团。这家以新款安徽菜为主的“小菜园”,更准备在港交所上市筹集资金,计划两年后将门店数量再翻一倍至超过1,100家,在中国竞争激烈的餐饮业抢占更多份额。 小菜园创办人汪书高今年52岁,出生于安徽铜陵的一个农家,因为家境贫穷而早早退学,踏入社会当厨师,之后与妻子两人经营酒店业务,由一家“夫妻店”,渐渐扩展成商务型连锁酒店“和谐大酒店”。 赚得第一桶金之后,汪书高并不满意,他2012年走到江苏,凭自己搞酒店的经验,希望在江苏复制和谐大酒店,然而因“水土不服”铩羽而回。同时,“和谐大酒店”因面对激烈竞争,经营越来越困难,令汪书高调整战略,在走访各地考察后,开始转攻平价安徽菜,再稍为改良口味,终于以“新徽菜”为主的第一家小菜园,于2013年4月在铜陵正式开业。由于走的是50至70元亲民路线,结果大受市场欢迎。 小菜园靠着高性价比策略逐渐扩张,打入芜湖、苏州等地,2016年再进军北京及上海等一线城市。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截至今年1月11日,小菜园在中国12个省级行政区内的119个城市,经营548家直营店。 受益于门店数量高速增长,其收入从2021年的26.5亿元,增至翌年的32.1亿元,而单计去年前9个月,收入已超过2022年全年,达到34.3亿元。盈利表现方面,即使受新冠疫情影响的2021年及2022年,仍分别录得2.27亿元及2.38亿元净利润,去年前9个月的净利润更高达4.3亿元,同比大增107.6%。 截至去年9月底,该公司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占比达43.4%,贡献第二多的是新一线城市,包括长沙、成都、重庆、杭州等地,占比达28.3%。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收入计算,小菜园在客单价格50至100元的中国大众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 据其招股文件显示,其门店2021年平均现金投资回收期为15.2个月,在2022年改善至10.3个月,到去年9月底,更进一步缩短至7.3个月,远低于行业平均的超过18个月,这与公司自建供应链以提高经营效率不无关系。 自建供应链降成本 小菜园的自组供应链,由一个中央工厂及遍布全国的11个仓库组成,同时拥有一支由200多架车辆组成的自家运输车队,有助以更便宜的价格采购食材以及控制成本;同时,中央工厂先完成食材粗略加工及料包备制,再送到各门店使用,减低前线员工工作压力。 这种模式在餐厅规模越来越大时,便能发挥更大功用,在规模效应下降低开店成本。因此,小菜园这次上市集资的资金,除了用来继续开店外,部分也会用于加强供应链能力、扩张物流仓储网络,以及提升智能设备及数字化系统,协助进一步降低成本。 除了堂食外,外卖业务对小菜园来说同样重要,公司在招股文件中称,正全力打造“线下堂食为主+在线外卖为辅+线下新零售”同步发展的全场景布局。事实上,其外卖业务近年持续增长,相关收入在2021年占整体15.5%,去年前9个月已增至31.5%。 由于拥有自家供应链,加上门店够多,该公司已准备展开新零售业务,销售自家品牌的食材。公司高管较早前曾表示,希望将两万多名员工变成销售员,把500多家小菜园门店变成零售点。 小菜园上市前的投资者只有加华资本,2022至2023年累计投资5亿元,持股7.01%,意味该公司的估值约71.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该公司的师徒培养及合伙人制度,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共有129名员工通过持股的平台持有41.71%公司股份,这是因为厨师出身的汪书高,也希望员工可以一同当老板。 然而,目前中国餐饮竞争激烈,新品牌持续进场,不同菜系、不同体验、不同模式的餐饮快速开店抢市场,小菜园也在招股文件中称︰“中国餐饮业的激烈竞争可能阻碍公司提升或保持收入及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在经济复苏不如预期、消费力下降的大环境下,小菜园也推出定价5至30元的平价菜品,希望留住现有客户。 持续的扩张也为小菜园带来资金压力,截至去年11月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3.53亿元,因此也有一定上市集资需求。 估值方面,业务相近的同业九毛九(9922.HK)股价在过去一年累跌逾75%,市值只剩下约70亿港元,预测市盈率约12倍,以小菜园去年9个月赚4.3亿元,估计全年赚5.7亿元计算,以相同市盈率计算,其上市市值约68亿元,折合约74亿港元,与九毛九接近。如果小菜园希望以更佳的估值上市,还看其进取的扩张大计能否赢得投资者信心。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provider of digital payment services for businesses is burning through its funds as market competition heats up.

连年亏损现金紧张 连连数科冀集资减压

这家与支付宝同样起源于杭州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急需上市筹集资金 重点︰ 连连数科连续亏损多年,现金及现金等物只剩下1.42亿元 该公司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高达150亿元,但要以高估值在港股上市,在目前疲软的市况并不容易   欧美美 这个年代,如果没有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可说是难以在中国生活。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以及腾讯(0700.HK)的微信支付,几乎雄霸整个第三方支付市场,但这里说的仅是个人支付市场。事实上,有一家与支付宝同样起家于杭州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打的是企业客户主意,也在跨境支付市场闯出一片天。 这里说的,是“连连支付”的母公司──连连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继去年在港交所(0388.HK)申请上市未果后,最近更新招股文件,第二次冲击港股市场。 2009年由章征宇成立的连连数科,乘上了中国互联网支付的东风,仅两年便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正式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它2015年再获得“跨境支付牌照”,成为中国最早一批开始跨境支付的企业,也正因如此,章征宇将目光由内地个人支付转移至企业跨境支付,专注服务企业客户的支付需求,避开与财力雄厚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直接竞争。 众所周知,做支付,最值钱是牌照。截至去年底,连连数科拥有64项支付牌照,服务范围覆盖超过100个国家及地区,支持130种货币交易。更重要的是,连连数科获得了全球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公司美国运通(AXP.US)支持,于2017年与对方合资成立“连通”,并在2020年6月取得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成为全球支付业务的主力。 初步招股文件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连连数科的活跃客户中,中国跨境商户达到110.3万户,比2022年底增长30.5%。随着公司逐渐壮大,数字支付服务总支付额(TPV)自2020年起持续增长,2020年为8,494亿元,2021年增长约14.3%至9,712亿元,去年底再升18.7%,达到1.15万亿元。 因此,其收入也稳步上升,去年营收7.43亿元,比2021年增长15.4%,今年前9个月再提升38.5%至7.37亿元。 拥有过百万活跃客户,收入连年增长,而且支付平台连接电商企业,再从每家公司的交易中抽取费用,连连数科2020年至2022年的毛利率分别达64.3%、68.2%及62.7%。从表面看,这绝对是一门好生意,但其盈利表现却不如理想。 过去3年9个月,连连数科未曾赚钱,2020年亏损3.69亿元、2021年亏损增加超过1倍至7.47亿元,到2022年再增至9.17亿元,去年前9个月进一步亏损6.07亿元,这段期间的累积亏损高达26.4亿元。 行业竞争激烈 亏损最大原因在于竞争。在跨境电商支付(收款)业务中,最少有25家正在竞争,近年连网易(9999.HK)和腾讯也加入战团,而亚马逊(AMZN.US)更推出了自家收款工具亚马逊全球收款。强手环伺下,连连数科不得不“烧钱”应战。 招股文件显示,该公司的销售及营销费用连年上升,2022年同比大增54.6%至1.4亿元,去年前9个月已花了1.32亿元;同时,为了提升服务绑住用户,其研发费用也相当沉重,从2020年的1.24亿元,增至2022年的2.1亿元,去年前9个月也用了1.89亿元。 投资者可能会关注,公司开支不菲,到底钱从哪来? 原来在连连科技2018年进军英国、爱尔兰及巴西市场之时,曾获得光大投资等“资本大佬”以每股成本约5.3元入股,作价23.77亿元,令其估值升至40亿元;半年后,公司再获得红杉资本和博裕资本等入股,融资3亿元,估值涨到70亿元;到2019年6月,公司获得第三轮融资,由中金等“大腕”入股,获得3.5亿元,估值再升至120亿元。到2020年10月,更迎来第四轮融资,由泰康保险等入股,注资10.9亿元,估值进一步升至150亿元。 长期亏损的连连数科,早在2020年已准备在上海科创板上市,但无功而回,去年首度申请在港上市。参考其财务表现,即使前期投资者不急于套现,公司的现金流也开始告急。 事实上,其经营现金流表现相当飘忽,2020年为负5,919万元,翌年录得1.06亿元正现金流,但2022年又再“转负”3,334万元,而去年前9个月虽再度“转正”4,574万元:但参考截至去年9月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剩下1.42亿元,同比大减逾72%,可能有急切集资需要。 然而,要成功登陆港股也不容易,在官方严厉监管支付企业,加上中美关系紧张下,连连数科的业务因涉及不少敏感消费数据,投资者可能担忧其经营环境;另一方面,港股近月每日平均成交长期不到1,000亿元,加上大盘走势疲软,不少新股认购反应欠佳,而且上市后股价“破发”,因此连连数科要取得高估值上市集资,并非一项简单任务。 以美国上市的PayPal(PYPL.US)为例,目前市销率只有2.35倍,连连数科去年前9个月收入7.37亿元,引申至全年约9.83亿元,如果以相同市销率上市,其市值只有约23亿元,恐怕将远低于最后一轮高达150亿元的估值。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iFlytek group aims to list its Xunfei Healthcare subsidiary on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using the proceeds to deploy large AI models for medical services.

AI模型商业变现不易 讯飞医疗上市加强装备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部署上市的讯飞医疗或搭上这辆顺风车,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重点: 讯飞医疗成立至今,虽然营收不断上升,但是近两年累计亏损金额逾2.8亿元 在港股和医药行业表现疲软之际重启上市分拆,或与科大讯飞自身财务表现有关   莫莉 去年的人工智能(AI)大模型经历热潮,教育、办公等应用场景纷纷出现新产品,而早年间十分火热的医疗健康行业却相对冷淡。如今,港股或将再迎来一间AI医疗公司冲击上市。上周二,科大讯飞(002230.SZ)宣布将分拆医疗业务子公司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赴港上市,希望能帮助该公司继续保持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并提高其国际影响力。 目前,科大讯飞持有讯飞医疗52.47%股份,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与科大控股为实际控制人。根据公告,讯飞医疗上市将发行不超过约2,009万股,即发行扩大后总股本的15%,若行使全部超额配售权,讯飞医疗最多可发行约2,310万新股。分拆完成后,科大讯飞仍将维持对讯飞医疗的控制权。 讯飞医疗成立于2016年5月,主攻人工智能加医疗的领域,利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不仅可以为个人客户提供家庭医生助理、AI慢病管理系统等服务,亦为基层医院提供影像识别、辅助诊断、患者管理等多种功能,有助于提升医院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以及提高基层医生诊疗能力。讯飞医疗共拥有8家子公司,覆盖医疗科技服务、互联网医院、软件开发与技术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 分拆公告显示,讯飞医疗成立至今,虽然营收不断上升,但近两年亏损明显增大。在2020至2022年,其营收分别为3.21亿元、3.56亿元和4.94亿元;除了2020年录得761万元盈利,2021及2022则分别亏损7,973万元及2.04亿元。 这与母公司此前的目标看来距离甚远。2022年2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公开表示,预计2025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将达到1,000亿元目标,其中医疗业务作为仅次于教育业务的重点方向,将贡献200亿元营收。然而,科大讯飞2023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医疗业务营收仅1.92亿元。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讯飞医疗或将搭上这辆顺风车,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去年5月,科大讯飞发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星火认知大模型”,刘庆峰称,该大模型在中文长文本生成、医疗领域的知识问答、数理能力等方面已经超过了ChatGPT。同年10月,讯飞医疗推出了搭载“星火认知大模型”的“讯飞晓医”应用程序,集成症状自查、报告解读、医疗信息快速查询、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可为用户提供精细化的健康咨询。 此外,使用大型语言模型处理医疗文本,也能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更准确、快速、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从而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讯飞医疗透露,以脑梗死患者为例,在星火大模型的帮助下,患者管理平台可以根据患者在院期间的病历数据,抽取关键的画像信息,生成出院后患者个性化健康指导,在康复过程中,还能通过AI随访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主动式管理。 同业股价跳水 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近年不断迎来政策利好消息。去年3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刊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建设智能医院,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线上查询、药物配送等服务,整合打通相关线上服务终端。对于讯飞医疗来说,上述表态有助于智慧医院、智慧医保等产品的市场推广。 早在2021年8月,科大讯飞就曾发布公告,筹划分拆讯飞医疗上市。科大讯飞当时称,拟借助资本市场,推动智慧医疗业务,以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但随后此项分拆行动并无后续进展,如今在港股和医药行业极为惨淡之际重启上市分拆,或与科大讯飞自身财务表现有关。 去年上半年,科大讯飞的营收同比下降2.3%至78.4亿元,扣除非经常性业务后,录得3.04亿元净亏损,远逊2022年同期的2.79亿元净利润,这是科大讯飞上市14年来,首次出现半年报亏损。公司当时解释,亏损的原因主要在于疫情导致项目签单、交付、验收出现延迟以及加大对于大模型研发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大模型方面的竞争已十分激烈,除了科大讯飞之外,字节跳动、百度(BIDU.US; 9888.HK)、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商汤(0020.HK)等多家知名企业均纷纷推出自己的大模型,这也让科大讯飞大模型的商业变现之路,遇上更多强劲对手。 讯飞医疗暂未公布招股详情,难以估算其市值。港股市场曾在2021年11月迎来“AI医疗第一股”鹰瞳科技(2251.HK),当时的发行价高达每股75.1港元,但上市四个月后,股价就跌至17港元,此后股价长期在十多港元徘徊。由于AI医疗投入颇高而商业变现不易,该赛道难获为投资者看好,讯飞医疗若要在港股站稳脚跟,还需更坚挺的财务表现。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