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Bio hits the big time with $6 billion cancer drug deal

三生制药60亿美元出海创纪录 同类靶点海外授权大单频现

辉瑞还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进一步实现价值长期绑定 重点: 资本市场对这一里程碑式交易反应十分热烈,三生制药股价一度触及7年来的新高 PD-1/VEGF双抗备受关注,默沙东去年也曾与另一家中国药企合作获得同靶点产品授权    莫莉 上周二,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三生制药(01530.HK)宣布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达成一项授权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的除中国内地之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独家授予辉瑞。 这一交易以12.5亿美元(90 亿元)的“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和总金额的“双料纪录”,三生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除此之外,辉瑞还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进一步实现价值长期绑定。 资本市场对这一里程碑式交易反应十分热烈,在交易正式披露之前的5月19日,三生制药股价已经先上涨13.81%,5月20日更是跳升32.28%,股价一度触及7年来的新高22港元/股。 在本次交易中,三生制药的控股子公司三生国健(688336.SH)可以获得辉瑞所有支付款项中的30%。在5月19日至5月22日,三生国健的股价连续4天涨停,累计涨幅超过100%,公司甚至紧急发布风险提示称,“本次交易尚需提交本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尚需取得美国和其他境外司法管辖区适用的反垄断监管批准,《许可协议》是否能够发生效力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三生制药是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老牌医药企业,拥有全球独家上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重组人促红素品牌产品益比奥及赛博尔、中国内地首款非处方脱发治疗药物蔓迪等多款核心产品,分别在其细分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三生制药的营收高达91.08亿元,同比增长16.5%;归母净利润为20.9亿元,同比大增34.9%。 此次被辉瑞收入囊中的SSGJ-707,是三生制药独立研发的靶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靶向免疫检查点PD-1及 VEGF 信号通路,可以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时激活免疫系统,实现 "双重抗肿瘤" 效应。SSGJ-707的II期临床阶段性分析数据显示,该候选管线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上获得了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论单药还是与化疗联用,均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具有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潜力。除了非小细胞肺癌外,SSGJ-707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妇科肿瘤等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在推进中。 明星靶点产品接连出海 提到PD-1/VEGF双抗,就不得不提及全球首创以及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同靶点产品依沃西单抗,这是康方生物(9926.HK)的王牌产品。依沃西单抗与默沙东(MRK.US)的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的PD-L1阳性NSCLC的“头对头”三期临床研究中获得显著阳性结果,让更多跨国药企看到PD-1/VEGF双抗的巨大潜力。早在2022年12月,康方生物就将依沃西单抗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授予Summit Therapeutics。 2024年11月,默沙东拿下另一家中国创新药企礼新医药的在研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LM-29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许可,礼新医药将获得5.8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2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辉瑞也早已瞄准该靶点,2025年2月,Summit宣布已与辉瑞达成临床试验合作,共同推进依沃西与辉瑞多款抗体偶联药物(ADCs)在多种实体瘤中的联合治疗应用。今年 2 月,三生制药也与百利天恒(688506.SH)达成了 SSGJ-707 与 EGFR/HER3 ADC联用的临床研究合作,显现SSGJ-707与ADC药物联用的治疗潜力。如今,辉瑞直接拿下SSGJ-707在海外地区的权益,或许能更快推进该产品与自家ADC联用的临床试验。 万联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辉瑞的重磅药物专利保护即将到期,急需优质管线填补缺口,中国药企拥有“工程师红利”和快速提升的研发能力,其技术与产品被跨国药企巨头认可的确定性持续增强,未来有望通过联合研发、利润分成等合作方式深度绑定。 三生制药当前的市盈率约为21倍,同样手握重磅创新药产品的药企巨头恒瑞医药(1276.HK;600276.SH)的市盈率高达49倍,显示前者的估值仍有提升空间。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不仅能为三生带来大笔投入,加快其他管线推进,辉瑞的研发和销售实力更有助于三生快速突破海外商业化瓶颈。…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WD taking another stab at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having failed several times

多次叩关无功而回 富卫近日再闯港交所

即便背靠李泽楷与多家国际资本,富卫集团的上市历程依然充满波折 重点: 在2023年大幅亏损后,公司去年录得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首度盈利 过去三年,内地客户贡献新保费增长5.3倍   李世达 即便背后站着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同时集合了阿波罗资本与加拿大养老金等国际资金支持,富卫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亚洲保险业新贵,仍然在上市之路上挫折不断。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盼这次能走完最后一里路。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集团本次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取代前几次申请时的招银国际与摩根大通。 富卫集团成立于2013年,为电讯盈科(0008.HK)旗下保险资产整合后成立的新品牌,此前的2012年,电讯盈科母公司、李泽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以21.4亿美元收购ING荷兰国际集团(ING.US)位于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 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从最初的三个市场,短短十年间通过取得新牌照,或收购当地持牌保险公司,将业务足迹拓展至十个市场,遍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越南等。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在东南亚市场的年化新保费排名,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期间增长最快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截至去年底,富卫拥有超过2,900名保险经纪及独立理财顾问合作伙伴,其分销渠道合共使该集团能够触及多个独家及非独家银行合作伙伴,合并客户群超过2.8亿。 产品方面,主要为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及团体保险及其他,于2024年分别贡献公司36.5%、28.0%、 22.2%、7.5%及5.7%的收入。 尽管从业务拓展上颇为顺利,但是在上市这条路上,富卫却走得艰辛。 2021年9月,富卫提出赴美上市,计划募资约30亿美元,但于同年12月主动撤回,主要受到美国针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与中美监管摩擦升温影响。此后,富卫又分别于2022年3月、9月及2023年2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三次全部折戟,究其原因,可能与公司亏损有关。 巨亏后转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业绩经历较大起伏,期间保险收入分别录得24.08亿美元、27.56亿美元与27.24亿美元,同期分别录得亏损3.2亿美元、亏损7.33亿美元,及盈利2,400万美元。公司称,全球资产价格大幅回调,打击保险公司账面收益,因而导致投资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于2023年采用新的会计准则——IFRS 17与IFRS 9。 IFRS 17要求“合约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取代传统的保费收入确认方式,使保险业务利润摊分至长期。IFRS 9则要求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在市况不稳时,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放大投资亏损对当期业绩的冲击。 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的净投资业绩分别盈利4,800万美元、亏损6.32亿美元及赚2.41亿美元。尽管投资损失是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但对于以“稳健”为卖点的保险公司而言,似乎难以说服投资人承担风险。 内地客户三年增五倍 好的方面是,受惠于各地区业务分部贡献超过6亿美元的股息,公司去年首次实现正营运现金流量。此外,目前未提取的已承诺信贷融资总额增加至约14亿美元,并完成总值10亿美元的早期再融资和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财务灵活性。 此外,公司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出现较快增速,去年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56%至约8亿美元,其中三分一来自内地旅客。2022至2024年间,内地客户贡献的年化新保费由4,200万美元增至2.64亿美元,增长5.3倍之多。 港股市场保险股估值普遍偏低,但近期在中美贸易战冲击下,保险股股价颇有回升之势,友邦保险(1299.HK)今年以来已上涨17%,保诚 (2378.HK)则涨了44.5%,显示投资人似乎正重新关注保险股。…
Meitu is a company

因阿里之名 美图或再腾飞

这家美颜应用程序开发商向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发行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后者或将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重点: 美图与阿里巴巴达成重大合作,后者将充分利用前者在影像应用程序领域日益成熟的技术能力 通过这笔交易,阿里巴巴或将持有美图近7%的股份,这也是阿里巴巴自2021年因垄断行为被罚款25亿美元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    阳歌 美颜应用程序运营商美图公司(1357.HK)堪称多面手,起初,它只是一款广受欢迎但盈利不佳的应用程序,人们用它来美化自拍照。后来,公司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即为化妆品店和摄影工作室等提供类似的软件,这些机构更愿意为此类产品付费。 但公司始终拥有一项重要的资产,那就是它超2.5亿的庞大用户群,其中主要为普通消费者。近年来,美图一直在借助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将用户转化为收入,用户再次成为其主要增长动力。现在,美图正致力通过上周宣布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达成的一项重要合作,将其在消费市场的成功推上更高层次。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将认购2.5亿美元的可转股债券,为期三年,初步换股价为每股转换股份6港元。若三年后债券全部转换,阿里巴巴将持有美图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85%,成为仅次于联合创始人蔡文胜、吴泽源的第三大股东。 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值得关注,因这是其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之一,似乎表明公司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以及影像应用程序对其电商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曾一度大举收购,在2010年开始,曾斥资数百亿美元收购横跨娱乐、媒体、外卖及实体零售等多个领域的资产。但随着过度扩张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021年公司因反竞争行为,被处以创纪录的182亿元(约合25亿美元)罚款,之后这场收购派对才基本画上句号。 此次合作还因其国际化色彩而备受瞩目,随着中国本土市场增长放缓,阿里巴巴和美图都试图通过海外扩张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稍后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一点。 至少在一开始,市场对合作公告反响热烈。上周公告发布的次日,美图股价应声上涨19%,当天以7.02港元收盘,较阿里巴巴可转换债券6港元的行权价高出17%。 尽管此后股价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但较公告前仍上涨6%,较年初已实现翻倍。分析机构同样看好美图 。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三家给予“强力买入”评级,其余六家评级为“买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周一收盘价为6.26港元,远低于2016年IPO时8.50港元的发行价。 美图表示:“董事会认为,此战略合作将为公司与认购人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础,亦有助公司抓住AI带来的机遇,驱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电商工具 这次合作重点,是美图可借助阿里而让电商工具业务进一步扩张。早期的应用程序主要是让用户美化自拍照,而其最新应用程序要复杂得多,借助人工智能和更快的计算能力,让用户可实现虚拟试妆、AI模特试衣等功能。同样重要的是,用户在试用后,能直接在应用程序内购买相关产品。 这项业务在美图财报中归属于“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是其三大收入来源中增长最快的。该类别的收入去年同比激增57%达20.9亿元,占公司全年33.4亿元总收入的63%。相比下,向美妆店、照相馆等企业销售软件即服务(SaaS)的“美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2%,至3.85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2%。其余收入来自广告业务。 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的腾飞,主要受惠于公司去年的2.66亿月活用户(MAU)基础。美图借助更先进的产品,不断将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公司去年付费订阅用户数增长38.4%,达1,260万。 同样重要的是,美图在拓展海外用户方面成效显著。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趋于谨慎的背景下,去年底其国内用户规模为1.71亿,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而海外用户数同比增长22%至9,450万,占总用户量的36%。 阿里巴巴显然看好美图的应用内销售能力,以及其不断扩大的国际用户规模。与此同时,美图无疑也渴望借助阿里,将产品植入全球数亿用户的阿里平台上。 美图在公告中称,阿里将“在其全球电商平台中,会优先推广本公司的AI电商工具,协助公司开发以数据驱动的电商生图,以及生成视频的新工具与新功能”。公告还提到,双方将“合作共同开发各类基础模型,以及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包括视频生成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多模态模型及语音模型”。 作为合作的一部分,美图还承诺在协议签署后的36个月内,向阿里云采购价值5.6亿元的服务,暗示双方未来可能合作的另一领域。 在今年股价上涨后,美图目前的市盈率(P/E)为31倍。尽管这个数字看似较高,但远低于赛富时(CRM.US)的43倍,更不及Shopify(SHOP.US)的83倍。这表明,若美图能借助与阿里的合作维持甚至加速近期的增长态势,其股价仍有上行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TRenew recycles smartphones

万物新生借政策东风获强力增长

这家循环经济专家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7.5%,创逾一年来最快增速 重点: 万物新生一季度营收增速创逾一年新高,同时录得历史第二高单季净利 公司本季度新增25家线下门店,年内计划拓展800家新店以完善实体店铺网络   阳歌 全国性以旧换新政策以及不同品类的交易增长形成双轮驱动,助力循环经济专家万物新生(RERE.US)在今年一季度实现逾一年来最强劲增长。通过持续推动将更多回收的手机、电子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当季盈利规模亦创历史次高。 万物新生最初主要是二手手机卖家与专业回收商之间的中间平台。但公司逐步加强零售渠道,同时也升级了翻新技术,从而在提升产品售价的同时,也获取更高的利润率。 为提升品牌认知度并拓展零售业务,公司正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实体店网络,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在购买之前亲自验货;同时深化与电商巨头京东(JD.US;09618.HK)的战略合作,助推零售业务增长。此外,通过加大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营销投入,万物新生也在持续强化其消费品牌形象。 本季度,二手黄金产品交易火爆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助力——这是公司近两年为突破电子品类局限而布局的多品类业务之一。今年1月,智能手机被纳入国家以旧换新补贴目录的政策红利,也为业绩增长提供了支撑。 在上述多重利好支持下,上周二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从上年同期的36.5亿元增长27.5%至46.5亿元(合6.41亿美元)。此为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快增长,彼时增速为29.9%。 公司指出,去年一季度营收部分受益于2023年下半年启动的苹果(AAPL.US)iPhone回收合作业务。为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利润,万物新生着手调整该合作模式,相关业务收入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67%。剔除该因素影响,占营收九成以上的产品销售业务实际增速超过50%。 当季零售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大增73.5%。二手黄金品类异军突起,推动以非电子类产品为主的“多品类业务”实现营收与GMV双指标同比增长两倍。 “我们主营业务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实现了超出预期的快速增长,”万物新生董事长陈雪锋表示,“以行业最佳的以旧换新体验抓住的国补带来的发展机会。” 盈利指标持续改善 通过优化iPhone以旧换新项目、提升面向消费者直接销售的比例及实施降本增效措施,公司一季度产品销售毛利率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至15.2%。这使得当季净利润达到4,280万元,创历史第二高单季盈利纪录,亦是公司历史中第四次实现季度盈利。 该公司的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营业利润也实现显著增长,同比上升39.5%至1.1亿元人民币,其2.4%的non-GAAP营业利润率则体现出公司在盈利能力提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上周二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下跌6%,回吐部分一个月以来的涨幅。过去一年该股走势震荡,最高触及3.70美元,最低下探至2美元,当前股价位于该区间中位水平。投资者似乎仍在评估其优化回收模式、提升盈利的前景。 该股当前市销率为0.27倍,介于二手服饰平台Rent the Runway(RENT.US)的0.08倍与奢侈品电商The RealReal(REAL.US)的0.96倍之间。 在严控多数成本项的同时,公司一季度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增加30.4%,主要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与获客。除社交平台投放外,其近期推出的环保倡议“返航新生”,旨在强化与各品牌方的合作。 公司履约成本也快速增加,当季同比增长38.1%——过去一年公司履约团队扩招360人,截至3月底该团队规模已超1,000人。 履约成本增长主要源于今年初启动的门店快速扩张计划——该战略旨在提升品牌曝光度并促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截至3月末,公司线下网络门店总数达1,886家,较去年同期增加458家。但需注意的是,可能受到春节的影响,该数字较去年末仅增加25家,意味着要实现年内新增800家的目标,万物新生须继续加速开店。 公司旗下“拍机堂”本季度还在深圳推出创新业态,在华强北揭幕其全国首家仓储式线下形象店。这家1,200平方米的门店陈列近10,000部经过专业质检的二手手机,据称可帮助采购商“降低库存成本并减少物流延误”。 另一项针对商户客户的举措是,在自营城市测试开设取证仓,简化商家的入仓质检流程。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Shoucheng pivoting to robotics, getting rid of the “old economy” label

甩掉旧经济标签 首程靠机器人突围

首程控股改变业务方向,近期更积极投资机器人产业 重点: 公司首季毛利下跌,纯利却多赚八成 旗下基金持有宇树科技股权   白芯蕊 自OpenAI在2022年11月发布ChatGPT,人工智能(AI)概念席卷全球,带挈芯片股大幅抽升,随着特斯拉(TSLA.US)人形机器人有望短期登场,意味AI应用即将落地,令全球机器人股都受热烈追捧,过往被视为旧经济股的首程控股有限公司(0697),近年业务不断变身,更进军机器人产业,刚公布的第一季业绩,纯利便升超过八成。 转型基金及停车业务 在香港上市超过30年的首程控股,前身是首长国际,集团早在1991年已在香港上市,主要经营钢铁等相关业务,2016年开始战略转型,陆续剥离传统业务,包括出售秦皇岛钢材制造、矿物开采和加工等业务,转型至基金管理及停车场营运等。 2018至2019年引入战略股东,2020年改名为首程控股。随着全球对机器人投资炽热,集团亦不怠慢,2024至2025年分别设立机器人基金及机器人公司等。 2024年报披露,首程控股大股东为首钢集团,持有该公司24.9%股权,日本租赁公司欧力士(IX.US;8591.JP)为第二大股东,持有首程控股14.3%股份,其他还包括港资周大福系的Cheng Yu Tung Family (Holdings) Limited、北京国有资本运营(下称北京国管)、阳光保险及私募基金厚朴,并分别持有首程控股11.5%、10%、8%及7%股权。 至于转型后的首程,现分为资产营运及资产融通两大业务,所谓资产营运,即包括产业基础运营服务及其他服务相关收入,涉及停车场及园区管理等。资产融通收入包括基金管理及投资产生的综合收入,当中REITs业务由首程基石营运,还有风险投资业务由首程资本主理,针对投资包括机器人产业等。 资产融通收入大跌 不过,资产融通收入波动较大,易受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令业务收入出现公允价值变动。以2025年首季业绩为例,资产营运及资产融通占总收入比率分别为73.4%和26.6%, 较2024年同期的57.8%和42.2%比例变化颇大,其中资产融通收入更大跌36.8%至9,381万港元,幸而资产营运收入按年上升27.3%至2.58亿元,令集团总收入力保不失,按年微升0.2%至3.52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首程控股首季毛利大跌39%,但受惠股权交易获取投资收益推动,令上季股东应占溢利大增80.2%至2.13亿元。其实也反映首程控股已由最初旧经济的重资产模式,转为利用资产获得资金,再投资科创企业,待科创企业变大及成熟后沽出套现。 携政府设机器人基金 尤其在风险投资业务上,首程专注高科技企业,积极布局机器人、新材料及智能制造等,其中2024年与股东之一,由北京市政府设立的北京国管,还有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联合成立100亿元机器人基金,重点投资机器人独角兽、机器人零件、创新应用等领域。 据国泰君安报告指,基金已完成对数十个项目投资,其中包括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持股为3.96%,还有银河通用、星海图、未磁科技及万勋科技等。 除股权投资领域外,首程控股也计划大力推进机器人实业,近期便成立北京首程机器人科技,将机器人应用场景变成集团收入,计划初期将有40至50家创新企业会成为战略渠道伙伴,业务覆盖医疗、教育、市政等场景。 在持续投入机器人业务下,首程控股已变身成机器人概念股,配合在市场不断回购,公司股价今年累计上升超过五成,预期市盈率为20倍,市销率8.2倍,相比无盈利的优必选(9880.HK)及越疆(2432.HK),市销率却高达15倍和45倍,首程控股明显有一定吸引力。 整体来讲,全球机器人发展潜力巨大,摩根士丹利估计人形机器人今年收入虽然只有3亿美元,但随着人机融合,整个人形机器人会快速增长,到2050年行业收入会急增至5万亿美元。若估计正确,意味目前市场只是起步阶段,对作为主力投资机器人产业的首程控股有利,唯一担心的是REITs投资仍受内地楼市困扰,一旦楼市好转,配合机器人概念,首程的股价将有望一飞冲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掌握中概股最新动态,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

新股

FWD taking another stab at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having failed several times

多次叩关无功而回 富卫近日再闯港交所

即便背靠李泽楷与多家国际资本,富卫集团的上市历程依然充满波折 重点: 在2023年大幅亏损后,公司去年录得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首度盈利 过去三年,内地客户贡献新保费增长5.3倍   李世达 即便背后站着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同时集合了阿波罗资本与加拿大养老金等国际资金支持,富卫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亚洲保险业新贵,仍然在上市之路上挫折不断。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盼这次能走完最后一里路。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集团本次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取代前几次申请时的招银国际与摩根大通。 富卫集团成立于2013年,为电讯盈科(0008.HK)旗下保险资产整合后成立的新品牌,此前的2012年,电讯盈科母公司、李泽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以21.4亿美元收购ING荷兰国际集团(ING.US)位于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 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从最初的三个市场,短短十年间通过取得新牌照,或收购当地持牌保险公司,将业务足迹拓展至十个市场,遍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越南等。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在东南亚市场的年化新保费排名,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期间增长最快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截至去年底,富卫拥有超过2,900名保险经纪及独立理财顾问合作伙伴,其分销渠道合共使该集团能够触及多个独家及非独家银行合作伙伴,合并客户群超过2.8亿。 产品方面,主要为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及团体保险及其他,于2024年分别贡献公司36.5%、28.0%、 22.2%、7.5%及5.7%的收入。 尽管从业务拓展上颇为顺利,但是在上市这条路上,富卫却走得艰辛。 2021年9月,富卫提出赴美上市,计划募资约30亿美元,但于同年12月主动撤回,主要受到美国针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与中美监管摩擦升温影响。此后,富卫又分别于2022年3月、9月及2023年2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三次全部折戟,究其原因,可能与公司亏损有关。 巨亏后转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业绩经历较大起伏,期间保险收入分别录得24.08亿美元、27.56亿美元与27.24亿美元,同期分别录得亏损3.2亿美元、亏损7.33亿美元,及盈利2,400万美元。公司称,全球资产价格大幅回调,打击保险公司账面收益,因而导致投资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于2023年采用新的会计准则——IFRS 17与IFRS 9。 IFRS 17要求“合约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取代传统的保费收入确认方式,使保险业务利润摊分至长期。IFRS 9则要求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在市况不稳时,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放大投资亏损对当期业绩的冲击。 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的净投资业绩分别盈利4,800万美元、亏损6.32亿美元及赚2.41亿美元。尽管投资损失是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但对于以“稳健”为卖点的保险公司而言,似乎难以说服投资人承担风险。 内地客户三年增五倍 好的方面是,受惠于各地区业务分部贡献超过6亿美元的股息,公司去年首次实现正营运现金流量。此外,目前未提取的已承诺信贷融资总额增加至约14亿美元,并完成总值10亿美元的早期再融资和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财务灵活性。 此外,公司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出现较快增速,去年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56%至约8亿美元,其中三分一来自内地旅客。2022至2024年间,内地客户贡献的年化新保费由4,200万美元增至2.64亿美元,增长5.3倍之多。 港股市场保险股估值普遍偏低,但近期在中美贸易战冲击下,保险股股价颇有回升之势,友邦保险(1299.HK)今年以来已上涨17%,保诚 (2378.HK)则涨了44.5%,显示投资人似乎正重新关注保险股。…
Nuobikan racing to get listed in Hong Kong while nursing only limited appeal

卖点有限的诺比侃 AI风口下赶上市

人工智能不但成为今天市场热话,更加是资本市场青睐的行业,相关公司也竞相赶上市 重点: 诺比侃过去三年连续取得盈利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AI交通   刘智恒 雷军说过:“站在风口,猪也会飞。” 相信资本市场对这句说话更加深信不疑,近年人工智能(AI)已成科技界的一大趋势,AI公司当然不会错过这个黄金风口,一窝蜂涌到香港上市。 AI技术公司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亦深明此理,去年已申港上市,但期限已过,近日再向港交所递交新的申请书。 公司提供AI行业模型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主要分三大类,一是AI+交通,涉及轨道交通、城市交通及机场;其次是AI+能源,包括电力及化工,第三是AI+城市治理,包含园区、校园及社区管理。 诺比侃通过自主研发的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为交通、能源及城市治理的客户,实现智能化监测、检测和运维等。 公司的业务模式分三层,分别是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AI行业模型,以及AI+解决方案。 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是公司业务模式的支柱,拥有生成不同AI行业模型的底层通用技术。AI行业模型,则集合业务数据及行业洞察的算法,用于赋能各个行业的特定模式。至于AI+解决方案,是应对客户在更复杂多维的业务场景中的需求。 业绩连年增长 公司过去三年的业绩均有所增长,2022年至2024年,收入为2.53亿元、3.64亿元及4.03亿元,当中以AI+交通的占比最大,去年占总收入的52%。期间公司的盈利是6,316万元、8,857万元及1.15亿元。 对于AI公司来说,诺比侃给予投资者的亮点,肯定是已有盈利。强如人工智能的大神第四范式(6682.HK),至今仍处于亏损状况,是以诺比侃能有盈利,而且亦朝着一个上升趋向,过去两年分别增长40%及30%,确实难能可贵。 核心业务行内第七 不过,纵能有盈利,但在业内,诺比侃并非处于头部位置。公司最引以为傲的业务,亦即其收入的核心来源——AI+交通中的轨道行业,据灼识咨询资料,按2023年的收入而言,其在交通上的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在内地只排行第七,前五大也不到,反映其在市场并非领导者。 至于AI+能源业务,市场前五大企业占有率约20%,诺比侃并不在五大之内。而中国AI+城市治理行业,更是高度分散且区域多元化,反映市场竞争激烈,而头五大公司市占率约为10%,诺比侃亦未能打入五大之列。 创始人知名度逊色 人工智能企业的一个重要致胜关键,就是能否拥有超高技术。诺比侃主要创始人廖峪,于2015年成立公司。申请文件中披露,他在先前的职业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经验,在2007至2016年间,在其他软件开发企业担任技术人员。 相比在港上市的AI公司灵魂人物,如商汤(0020.HK)已故创始人汤晓鸥、创立希迪智驾的李泽湘,或第四范式首席执行官戴文渊等,均属行业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廖峪的背境似较逊色,究竟他的团队技术能力有多强,我们未能具体了解。 规模远逊AI龙头 论规模,诺比侃在行内只属中型企业,商汤去年收入37.7亿元,高于诺比侃逾8倍,更别说第四范式,去年收入达到52.6亿元,抛离诺比侃达12倍。虽然两家行业龙头仍未有盈利,但因业务越做越大,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亏损逐渐收窄。特别第四范式,距离盈利之路只一步之遥,一旦转亏为盈,在资本市场上将可弯道超车,抛离对手。 市场亦批评公司的个别财务情况,最主要是应收款在过去三年一直增加,分别是1.76亿元、3.03亿元及4.74亿元;期间的坏账更拾级而上,分别是2,176万元、4,986万元及6,517万元。周转天数也大幅上升,由192天升至241天,到去年更达352日。 目前商汤的市销率为14.4倍,第四范式更只有3.7倍,诺比侃规模难与两家企业相比,之前公司进行的第四轮融资后,市场估值为21亿。诺比侃要在香港资本市场中突围而出,或吸引投资者,相信并不容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angzhou Tongshifu Cultural and Creative actively seeking a Hong Kong IPO amid Goods Economy, getting support from Xiaomi

获小米支持 铜师傅趁谷子热谋上市

铜师傅在内地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占率达35%,挟龙头一哥地位申请港交所上市 重点: 铜师傅去年纯利大升近八成,股东包括小米 在线直销占比大,自研IP收入比例高   白芯蕊 谷子经济股今年热门,最具代表的泡泡玛特(9992.HK),股价今年已急升逾倍,一度逼近200港元大关,布鲁可(0325.HK)年初上市后亦反复走高,同样拥有谷子概念的杭州铜师傅文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递交上市申请文件。 主力生产铜质文创产品的铜师傅,由俞光在2013年3月创立,随后引入基金北京光信、小米旗下的天津金米,及雷军持股的顺为等成为公司股东。据申请文件显示,目前大股东为俞光,持公司26.27%股权,小米则持有9.56%,顺为及北京光信分别持有13.39%和6.06%股权。 曾计划内地上市 申请文件中指出,铜师傅曾考虑在中国深交所创业板上市,但基于市况及战略调整,以及香港上市有望接触国际投资者,有助拓展海外,因此铜师傅终止内地上市计划,转战香港挂牌。 受惠内容创作及消费数字化推动,全球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销售收入由2019年的45.7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62.67亿元,复合增长6.5%。随着全球对精致美学及具收藏价值的铜质工艺产品需求持续上升,估计到2029年销售收入将扩至87.09亿元,折合2024至2029年复合增长6.8%,其中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有望达18.7亿元,占全球21.5%。 尤其是内地铜质文创市场比国际市场强劲,因“国潮”美学崛起,激发消费者共鸣和体验,且增强参与度,配合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等政策,支持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开发,以及工艺产品产业现代化转型,带动市场持续增长。 铜质文创市场高度集中 中国铜质文创工艺产品市场高度集中,据调研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称,去年头部三间企业市占率便达70%,其中铜师傅在总收入及在线收入更是行业龙头,市占分别达35%和44.1%。 铜师傅业务由直销、经销和代销组成,占集团2024年总收入分别76.7%、20.5%和2.8%。直销之中,在线占比最大,占直销收入91.9%,也占集团总收入70.5%。所谓在线直销,主要来自天猫、京东、抖音等旗舰店,同时实行统一在线零售定价政策,而铜师傅在线客单价平均高于750元。 此外,铜师傅也积极开拓线下渠道,截至2024年12月31日,在中国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的高流量商业区战略要地运营9家直营店。 谷子经济其中一个最大关键是产品IP(知识产权),铜师傅自研IP产生收入比例高,占2022至2024年总收入的94.1%、88.3%及93.7%,同期亦创建300个、279个及456个新的原创产品IP,也与其他特许授权商合作,推出铜质摆件产品,包括《功夫熊猫》、《变形金刚》及《侏罗纪世界》系列等。 不过谷子经济也分淡旺季,铜师傅称11月“双11购物节”以及12月的“双十二”等在线购物节、每年的新年及春节等送礼高峰期,以及第四季度国庆黄金周及中秋等,销售都会特别畅旺。 铜价起跌主宰成本 整体来讲,铜师傅去年增长强劲,收入按年上升12.8%达至5.71亿元,纯利升幅更快,按年升79%至7,898万元。与此同时,营业成本占比持续下降,由2022年和2023年67.8%及67.6%,下降至2024年64.6%,但公司产品原材料主要是铜,占2022年至2024年营业成本的51.9%、47.1%及47.1%,未来全球对铜的需求大,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欧美电网残旧需全面升级,全球新增产铜产量却未有同步上升,或会推高铜价,变成集团利润率有受压风险。 参考全球IP公司估值,目前泡泡玛特预期市盈率35倍,布鲁可则达25.6倍,还有以Hello Kitty打响名堂的日本上市企业三丽鸥(8136.JP),目前预期市盈率也近30倍,意味全球谷子经济股估值处较高水平,若铜师傅能短期内挂牌,配合有小米光环照耀下,预计力争估值最少20倍预期市盈率上市,惟一旦超过30倍市盈率上市,股价炒高水位未必不多,值博率相对较低,投资者宜留意。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njoy makes frozen dumpling

食品股蜂拥上市 安井有望先拔头筹

冷冻食品制造商安井计划赴港上市,并已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 重点: 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已正式批准安井食品的赴港上市计划,此举可与上海上市互补 这家冷冻食品制造商的收入在首季度开始收缩,毛利率也明显低于其他很多领先食品公司 阳歌 随着冷冻食品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345.SH)的上市计划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批准,距离实现上市目标又近了一步,香港的投资者可能很快将多一个投资选择。 这家生产鱼丸和各种包子等冷冻食品的龙头企业,正投身于一场热潮,越来越多在上海和深圳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在这方面,公司正与领先的酱油和调味品制造商海天味业(603288.SH)竞争,欲成为中国首家拥有双重上市地位的大型食品企业。  最近,食品股纷纷涌入香港,这可能让投资者有点选择烦恼,他们试图找出哪些股票可能提供最佳回报。名单上包括鸣鸣很忙、三只松鼠和溜溜果园等零食巨头,它们希望加入卫龙美味(9985.HK)的行列,后者已在香港上市。还有其他食品巨头,如大米销售商十月稻田(9676.HK),以及方便面制造商统一企业中国(0220.HK)和康师傅控股(0322.HK)。 安井食品成立于2001年,与同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明显喜欢收购,而收购也助推了公司的增长。公司旗下许多品牌都是收购而来,如洪湖诱惑、新柳伍和功夫食品。公司在4月份提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季度财报中披露,在两个月前,斥资4.45亿元(6,200万美元)收购了鼎味泰70%的股份,后者是鱼丸等冷冻海鲜产品的生产商。 虽然收购可能是一个积极因素,但与同行相比,公司的毛利率相对较低,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也相对偏低。毛利率较低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公司的配送成本较高,因为冷冻产品都需要冷链配送服务。 另一个可能让投资者却步的因素是,安井食品的收入从今年开始出现收缩。 安井食品1月份提交香港上市申请,高盛和中金公司是承销商,表明上市融资额可能超过1亿美元。所有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都必须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的批准,而上周五该监管机构正式宣布,对安井食品的申请予以备案,意味它拿到了批文。根据这份通知书,安井食品拟发行5,950万股。 我们已经指出的,与同行相比,安井食品在上海上市的股票估值相对较低,市盈率(P/E)仅为16倍。这还不到海天味业A股市盈率36倍的一半,也远远落后香港上市的卫龙美味的30倍、统一企业中国的21倍和康师傅控股的18倍。似乎表明,投资者对安井食品的故事不怎么感兴趣,很可能是因为其利润率相对较低。 收入收缩 了解上述宏观背景,我们将在本文的后半部聚焦安井食品的财务表现。数据显示,公司虽在中国庞大的冷冻食品市场占据龙头地位,但在某些关键盈利指标上却表现滞后。根据安井食品在1月份的上市文件中引用的第三方市场数据,它以6.2%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第一。 公司在今年1月提交上市申请时,营收看起来相对稳健,2024年前9个月的增长率为7.7%。全年增速与这一数字持平,这家在上海上市的公司报告称全年收入增长了7.7%,从2023年的140亿元增至151亿元。 但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之后公司收入出现收缩,从一年前的37.5亿元下降4.1%至36亿元。尽管去年随着中国经济放缓,许多公司都报告了类似的疲软态势,但该公司并未对突然下滑做出任何解释。 公司将产品线分为三大领域,以鱼丸和猪肉肠等速冻调制食品为首,这些产品在过去三年中贡献了一半左右的收入。第二大类别是小龙虾和蛋饺等速冻菜肴制品,收入份额从2022年的25%增长到去年的约30%。最后一个类别是速冻米面制品,如烧卖和馒头,在公司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从2022年的约20%缩小到去年的16.5%。 整体收入萎缩虽令人略感担忧,但在当前环境下并不意外。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安井食品去年毛利率较低,仅为23.3%,远低于海天味业去年前九个月的36%,也低于统一企业中国和康师傅控股约33%的毛利率。部分原因可能在于高昂的经销费用,也可能与多次收购后的整合难度有关。无论原因为何,若想在食品股选择日益丰富的市场中赢得投资者青睐,安井食品需改善这一重要盈利指标。  安井食品去年净利润微增0.5%至14.8亿元,增速远低于收入增长。与收入趋势一致,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也开始收缩,同比下降10%至3.95亿元,降幅超过收入下滑幅度。 归根结底,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喜欢安井食品,因为它是中国领先的冷冻食品公司,地位无可争议。但是,面对众多利润率更高、估值更高的其他选择,投资者可能需要更多理由才会把钱放在安井食品的购物车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能源

Zeekr gets privatization bid from Geely

美上市仅一年 极氪极速退市

该公司提出私有化,是母公司吉利汽车持续整合旗下上市子企的一部分 重点: 极氪已收到私有化要约,在香港上市的母公司吉利汽车提出以20%的溢价收购其股份 极氪在纽约IPO仅一年便欲私有化,背后有多重因素,包括中国企业在华尔街面临的敌意日渐加剧   阳歌 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这正是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ZK.US)要告诉投资者的。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仅一年,公司就要退市了。对投资者而言,极氪这段短暂的上市经历带来的收益还可以:私有化要约价格与IPO价格相比溢价可观,超过20%。 推动持有极氪65.7%股份的吉利汽车(0175.HK)发出此次收购要约,最大原因是创始人李书福希望对其庞大的汽车帝国进行整合。 其次是政治因素,中国企业在美国证券交易所面临的敌意日渐加剧。近几个月来,这一问题多次显现,一些政客建议将部分或全部中国企业强制退市。私有化后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而吉利汽车在香港的上市情况,看起来比极氪在纽约上市要安全得多。 去年5月,极氪名声大噪,公司在纽约上市并筹集资金4.4亿美元。因中美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争端,导致上市活动沉寂数年后,成为中国在美上市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双方最终达成一项信息共享协议,解决这一争端,为重启大型交易铺平了道路。 但现在,美国政客再次威胁要限制中国企业在美上市,理由多样,包括数据安全以及与中国国防工业有关联的公司,利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极氪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情况,因为它的大部分销量都在中国,而其生产的汽车是民用车辆。尽管如此,最近各种反华言论或许仍让极氪感到不安。 吉利汽车周三在香港发布的公告显示,按照拟议的收购协议,吉利汽车将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收购极氪股东手中的美国存托股票(ADS)。极氪的股东可以选择收取现金,或是以1:12.3的比例换取在香港挂牌交易的吉利汽车股份。这个价格较极氪在要约披露前30个交易日的价格溢价20%。 吉利汽车表示:“预期私有化建议将为集团创建一个统一的上市平台,全面整合极氪的资产及资源,从而提升集团乘用车业务的竞争力。这也将有助于集团确定极氪未来的战略方向,以应对全球市场及经济挑战。” 极氪股价在公告发布当天上涨,收于25.19美元,比要约价格低大约2%。有些不寻常的是,周四该股继续上涨,收盘价26.06美元,略高于要约价。这可能表明,投资者认为吉利汽车最终会提高报价。 整合旗下公司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也一如吉利汽车所指出的,这笔交易背后的主要推手,似乎确实是李书福意图整合、精简旗下众多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是其中的先行者,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近年来,公司旗下的沃尔沃汽车(VOLCAR-B.ST)和路特斯(LOT.US),也通过收购欧洲企业获得的资产相继完成上市。 吉利旗下其他上市公司还包括两家智能汽车技术企业——在美国上市的亿咖通科技(ECX.US)和在香港上市的知行科技(1274.HK)。此外,旗下曹操出行赴港上市计划,已获中国证监监管机构的批准,预计未来一两个月内将完成挂牌。 去年11月,李书福对其商业帝国进行了一次重大整合——极氪宣布将出资13亿美元,收购吉利旗下高端汽车品牌领克51%股份。极氪的投资者对这一计划并不满意,该计划公布后,极氪的股价下跌了27%。但整体而言,极氪上市后股价表现相对平稳:去年8月曾跌至13.5美元的低位,而今年3月一度冲高至33美元。 25.66美元的收购价格较其21美元的发行价溢价22%。 说实话,极氪的业绩数据并不是特别亮眼,这可能也是李书福决定将该公司并入历史更久且盈利状况更好的吉利汽车的因素。极氪在中国过热的电动汽车市场争霸中入局较晚,但由于与吉利的关联,它也具备一些强大的优势。 但极氪品牌电动车的增长近期急剧放缓——中国电动车市场在经历数年爆发式增长后,已开始显现饱和迹象。据CnEVPost数据,4月份极氪品牌汽车的交付量仅为13,727辆,同比下滑14.7%,不过该品牌今年前四个月累计交付量仍保持12.2%的增长。同期领克表现更为亮眼:4月交付27,589辆,同比大增47%,2025年前四个月累计交付量增长25.6%。 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当前增速已显著回落——当时极氪(含领克品牌)合计交付量同比翻倍,达79,250辆。而公司当季营收同比增速仅为39%,为228亿元(31.5亿美元),这个数字展示出在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极氪正承受着巨大的价格压力。 尽管面临这些压力,极氪的毛利率还是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季度内的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29.4亿元收窄至8.21亿元。 极氪当前估值明显偏低,市销率(P/S)仅0.58倍,不仅低于吉利汽车的0.69倍,更远逊于理想汽车(LI.US;2015.HK)和比亚迪(1211.HK;002594.SZ)等竞争对手,它们的市销率均超过1倍。估值低或许是因为极氪入局电动车赛道较晚,不过极氪退市或将有助于提升吉利汽车的估值,后者的估值目前也有点低迷。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anbon makes silver powder for solar cells

太阳能行业困境持续 建邦高科上市不逢时

即便业内很多下游企业陷入亏损,这家太阳能电池材料生产商去年仍保持了盈利 重点: 建邦高科申请赴港上市,去年收入增长了42% 这家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银浆的银粉供应商利润微薄,在太阳能行业仍处于危机之中,公司可能也会陷入亏损 阳歌 香港IPO市场目前可能很火爆,各行各业的公司在经历了三年的疲软后纷纷开始融资。但太阳能公司却明显缺席了本轮热潮,因这个曾经炙手可热的行业,正在经历供应严重过剩引发的痛苦回调。 尽管面临如此巨大阻力,建邦高科有限公司仍申请赴香港上市,试图凭借其领先的银粉生产商的地位吸引投资者。银粉可用于生产银浆,而银浆是所有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即使在鼎盛时期,建邦高科看上去也有点悬,因为产品高度商品化,导致利润率极低。在行业如此动荡的时期,公司可能难以激起投资者的太大兴趣。 虽然面临诸多动荡,建邦高科在过去三年仍保持盈利,至少以年为单位是如此。但上周五提交的上市文件并未按季度拆分数据,我们怀疑公司可能也和很多太阳能同行一样,在去年底和2025年第一季度陷入了亏损。 领先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晶科能源(JKS.US;688223.SH),以及多晶硅的龙头生产商大全能源(DQ.US;688303.SH),都印证这个行业的困境。两家公司在不久前的报告称,第一季度不仅净利润出现亏损,毛利润也陷入亏损——这意味它们的产品售价低于成本。 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的股价今年迄今已下跌逾30%,目前接近五年来的最低点,行业困境可见一斑。周一,花旗将晶科能源的股票评级从“买入”下调两级至“卖出”,称该行业的困境看不到尽头,导致晶科能源的股价进一步下跌。 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很难相信晶科能源和大全能源等下游企业不会向建邦高科这样的上游供应商施压,要求降价。 雪上加霜的是,近期银价持续攀升,抬高建邦高科自己的生产成本,侵蚀公司利润率。建邦高科披露,几乎占其全部生产成本的硝酸银价格,已从2020年的每公斤3,100元,涨至去年的每公斤4,000元,预计还将持续上涨,到2029年达到每公斤5,400元。 利润率下滑 建邦高科的优势之一是历史相对悠久,这帮助它占据了中国光伏银粉市场近10%的份额,成为国内最大的供应商。建邦高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当时建邦胶体材料有限公司在山东济南成立,专门生产彼时尚处于初期的新能源和先进材料。 该公司早在2012年就开始进行银粉研发了。2014年,它建成了中国最早的银粉生产线之一,但直到五年后的2019年才开始工业规模生产。2023年底,公司成为国内首批能够生产新一代太阳能产品(如PERC、TOPCon、HJT和xBC电池)所需高级银粉的公司之一。 随着行业一派繁荣,建邦高科的业务也蓬勃发展。上市文件显示,公司2023年收入增长58%,至27.8亿元,去年又增长42%,达到39.5亿元。正如前文所说,公司主要的材料成本硝酸银去年占收入的96.7%,略高于2023年的96.1%。 幸运的是,建邦高科不需要大量其他支出来运营业务,主要是因它的产品高度专业,客户数量有限,竞争相对较少。过去三年,公司的销售、营销和研发支出相对稳定,不过去年行政成本几乎翻了一番。 但即便翻了一番,行政成本规模也相当小,去年仅相当于收入的0.4%。能印证这一点的是,公司去年底的员工总数仅为93人,与上年持平,相比于2022年的84人没有增长多少。 硝酸银成本高昂,导致公司毛利率相当低,去年仅为3.4%,低于2023年的3.9%。过去三年,该公司每年都保持盈利,尽管利润规模微乎其微,去年仅为7,900万元。或许唯一比盈利规模更小的是建邦高科的现金,截至2024年底,其持有的现金总额仅为2,940万元,但这其实已经是前一年1,080万元的近两倍了。 说建邦高科是在冒险太过轻描淡写了,在行业持续承压的背景下,IPO筹集到的资金或许能为其带来一些急需的喘息空间。但我们还是认为,投资者不会对一家受困于行业重大变革的公司有太大的兴趣。 建邦高科的全球竞争对手之一同和控股(5714.T),目前的市盈率仅为10倍。建邦高科最大的客户之一聚和材料(688503.SH)的市盈率略高一些,为18倍。若估值介于两者之间,按去年的利润计算,建邦高科的估值将在1.5亿美元左右。 这意味公司可通过上市筹集约3,000万美元,这将为其提供部分急需的现金。说实话,我们认为投资者不会对这种上市太感兴趣,不过它可能会吸引一些着眼于长远的买家,他们不在意当前的低迷,看中的是这个行业未来重现光芒的一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JL Mag makes rare earth magnets

中美稀土博弈战 金力永磁成赢家

这家国有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商第一季利润强劲增长,扭转持续两年的下滑势头 重点: 稀土永磁材料是很多高科技电子产品的重要材料,而作为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商的金力永磁,正从中国刺激消费支出的举措中受益 在中国禁止对美稀土出口后,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但随后又因国家将大力扶持这一战略性行业的预期而反弹    肖林 盈利能力和原材料价格同时上涨这种情况,乍一看似乎有悖常理。但对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680.HK; 300748.SZ)而言,情况确实如此。 上周四,这家全球领先的稀土磁性材料生产商发布了一份简短的公告,宣布第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长50%至60%。稀土磁性材料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力涡轮机和某些空调设备。更引人注目的是,扣除政府补贴等非经常性项目后,净利润增长了三倍多,表明其核心业务实现强劲反弹。 乐观的业绩格外令人惊讶,因为就在两周前,金力永磁刚刚发布了2024年报,显示其2024年全年利润下降近50%,延续过去两年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的态势。然而,上周的简短公告几乎没有对业绩突然改善做出任何解释。 一些人可能会试图将金力永磁的命运,与中国作为世界领先稀土生产国的地位,以及中国最近将这种重要材料,用作与美国贸易战的谈判筹码联系起来。但这次利润大幅增长背后,存在更为现实的商业逻辑,我们稍后将作说明。 回顾过去可以发现,金力永磁多年来的盈利能力与稀土价格密切相关,稀土价格在2022年达到了峰值。那一年,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分别增长了75.6%和55%。但两年后,其净利润降至仅为2022年的41%。在那段时间里,稀土(17种金属化学元素的统称)的价格也以类似的速度下跌。 这种相关性似乎有悖于常理——通常情况下,生产成本越低,利润率和实际利润就越高,反之亦然。要理解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情况,剖析该公司核心产品高性能永磁体的“成本加成定价机制”是重点。 在这种模式下,金力永磁通过在总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价格来为产品定价,这是制造商常用的方法。虽然这种机制能保护厂商免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但金力永磁此前曾指出,原材料成本常常存在“滞后变动”的情况。就该公司而言,随着原料价格在两年内持续下跌,公司下调了面向客户的产品售价,即使公司往往是在几个月前,就以当时仍相对较高的价格购买的原材料,这种滞后效应挤压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价格企稳 好消息是,稀土价格终于在去年开始企稳,使得滞后效应逐渐消退。根据金力永磁的2024年年报,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公司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这种复苏,再加上2024年第一季度的基数低,有助于解释最近一个季度利润大幅改善的原因。 中国促进国内消费的努力,包括针对稀土磁性材料的主要应用场景,即对电动汽车和家用电器的补贴也起到了帮助作用。金力永磁2022年在香港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指出,在某些节​​能空调中使用的稀土磁性材料,其平均售价更高,因为需要更精确的加工,这一块目前在其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2024年,节能变频空调(VFAC)带来的收入,占该公司核心业务的26%以上,该业务板块实现了61.8%的同比增长。 随着稀土价格反弹,并有望在严格的政府监管和持续的政策支持下保持稳定,行业前景似正在改善。中国收紧稀土管控,包括对行业参与者实施更严格的资质要求,以及去年减少开采和冶炼配额,是此前低迷的价格回升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 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挑战,中国持续致力于刺激国内消费,这对稀土永磁性材料的销售来说也是个好兆头。 尽管如此,持续的中美贸易战,以及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内日益激烈的价格战,也给该行业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4月4日,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全面加征新关税后,中国暂停了7种稀土元素的出口。中国商务部一名发言人表示,中国的决定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因为这类元素具有军民两用属性。 对中国来说,这可能是件好事,因为中国将其在稀土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作为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博弈中,最强而有力的谈判筹码之一。但对向美国销售产品的中国稀土行业企业来说,这可能就不太妙了。 中国是全球主要稀土生产国,多年来,中国将限制稀土出口作为贸易武器的做法并不新鲜。2012年,中国大幅削减稀土出口配额后,美国、日本和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两年后,世贸组织裁定中国败诉,促使中国于2015年取消配额。2023年美国限制对华芯片出口后,中国禁止美国进口用于生产稀土磁性材料的中国技术。 金力永磁去年来自中国以外的收入占其核心业务收入的20.7%。据官方媒体《人民日报》报道,4月7日(中国宣布出口禁令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金力永磁在向机构投资者介绍情况时表示,去年该公司来自美洲的收入约为4.18亿元(5,700万美元),约占其总收入的6%。这意味着来自美国的收入仅占该公司总收入的一小部分,因而政府限制出口的影响有限。 中国宣布禁令后的首个交易日,金力永磁在香港挂牌交易的股票下跌了约25%。然而,在随后的几天里,该股收复了大部分失地,表明投资者相信政府会扶持该行业。 目前,金力永磁在香港的股票市盈率(P/E)相对较高,超过58倍。不过,如果该公司的利润在今年剩余时间内继续强劲增长,该股远期市盈率将大幅下降。如果利润继续强劲增长,这可能会带来买入机会,因为中国希望保护这个宝贵的行业,作为它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最重要的谈判筹码之一。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消费

ATRenew recycles smartphones

万物新生借政策东风获强力增长

这家循环经济专家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7.5%,创逾一年来最快增速 重点: 万物新生一季度营收增速创逾一年新高,同时录得历史第二高单季净利 公司本季度新增25家线下门店,年内计划拓展800家新店以完善实体店铺网络   阳歌 全国性以旧换新政策以及不同品类的交易增长形成双轮驱动,助力循环经济专家万物新生(RERE.US)在今年一季度实现逾一年来最强劲增长。通过持续推动将更多回收的手机、电子产品直接销售给终端消费者,当季盈利规模亦创历史次高。 万物新生最初主要是二手手机卖家与专业回收商之间的中间平台。但公司逐步加强零售渠道,同时也升级了翻新技术,从而在提升产品售价的同时,也获取更高的利润率。 为提升品牌认知度并拓展零售业务,公司正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实体店网络,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在购买之前亲自验货;同时深化与电商巨头京东(JD.US;09618.HK)的战略合作,助推零售业务增长。此外,通过加大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营销投入,万物新生也在持续强化其消费品牌形象。 本季度,二手黄金产品交易火爆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助力——这是公司近两年为突破电子品类局限而布局的多品类业务之一。今年1月,智能手机被纳入国家以旧换新补贴目录的政策红利,也为业绩增长提供了支撑。 在上述多重利好支持下,上周二披露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从上年同期的36.5亿元增长27.5%至46.5亿元(合6.41亿美元)。此为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快增长,彼时增速为29.9%。 公司指出,去年一季度营收部分受益于2023年下半年启动的苹果(AAPL.US)iPhone回收合作业务。为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利润,万物新生着手调整该合作模式,相关业务收入在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67%。剔除该因素影响,占营收九成以上的产品销售业务实际增速超过50%。 当季零售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大增73.5%。二手黄金品类异军突起,推动以非电子类产品为主的“多品类业务”实现营收与GMV双指标同比增长两倍。 “我们主营业务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实现了超出预期的快速增长,”万物新生董事长陈雪锋表示,“以行业最佳的以旧换新体验抓住的国补带来的发展机会。” 盈利指标持续改善 通过优化iPhone以旧换新项目、提升面向消费者直接销售的比例及实施降本增效措施,公司一季度产品销售毛利率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至15.2%。这使得当季净利润达到4,280万元,创历史第二高单季盈利纪录,亦是公司历史中第四次实现季度盈利。 该公司的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营业利润也实现显著增长,同比上升39.5%至1.1亿元人民币,其2.4%的non-GAAP营业利润率则体现出公司在盈利能力提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上周二财报发布后,公司股价下跌6%,回吐部分一个月以来的涨幅。过去一年该股走势震荡,最高触及3.70美元,最低下探至2美元,当前股价位于该区间中位水平。投资者似乎仍在评估其优化回收模式、提升盈利的前景。 该股当前市销率为0.27倍,介于二手服饰平台Rent the Runway(RENT.US)的0.08倍与奢侈品电商The RealReal(REAL.US)的0.96倍之间。 在严控多数成本项的同时,公司一季度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增加30.4%,主要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与获客。除社交平台投放外,其近期推出的环保倡议“返航新生”,旨在强化与各品牌方的合作。 公司履约成本也快速增加,当季同比增长38.1%——过去一年公司履约团队扩招360人,截至3月底该团队规模已超1,000人。 履约成本增长主要源于今年初启动的门店快速扩张计划——该战略旨在提升品牌曝光度并促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销售。截至3月末,公司线下网络门店总数达1,886家,较去年同期增加458家。但需注意的是,可能受到春节的影响,该数字较去年末仅增加25家,意味着要实现年内新增800家的目标,万物新生须继续加速开店。 公司旗下“拍机堂”本季度还在深圳推出创新业态,在华强北揭幕其全国首家仓储式线下形象店。这家1,200平方米的门店陈列近10,000部经过专业质检的二手手机,据称可帮助采购商“降低库存成本并减少物流延误”。 另一项针对商户客户的举措是,在自营城市测试开设取证仓,简化商家的入仓质检流程。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Meitu is a company

因阿里之名 美图或再腾飞

这家美颜应用程序开发商向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发行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后者或将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重点: 美图与阿里巴巴达成重大合作,后者将充分利用前者在影像应用程序领域日益成熟的技术能力 通过这笔交易,阿里巴巴或将持有美图近7%的股份,这也是阿里巴巴自2021年因垄断行为被罚款25亿美元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    阳歌 美颜应用程序运营商美图公司(1357.HK)堪称多面手,起初,它只是一款广受欢迎但盈利不佳的应用程序,人们用它来美化自拍照。后来,公司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即为化妆品店和摄影工作室等提供类似的软件,这些机构更愿意为此类产品付费。 但公司始终拥有一项重要的资产,那就是它超2.5亿的庞大用户群,其中主要为普通消费者。近年来,美图一直在借助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将用户转化为收入,用户再次成为其主要增长动力。现在,美图正致力通过上周宣布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达成的一项重要合作,将其在消费市场的成功推上更高层次。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将认购2.5亿美元的可转股债券,为期三年,初步换股价为每股转换股份6港元。若三年后债券全部转换,阿里巴巴将持有美图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85%,成为仅次于联合创始人蔡文胜、吴泽源的第三大股东。 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值得关注,因这是其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之一,似乎表明公司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以及影像应用程序对其电商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曾一度大举收购,在2010年开始,曾斥资数百亿美元收购横跨娱乐、媒体、外卖及实体零售等多个领域的资产。但随着过度扩张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021年公司因反竞争行为,被处以创纪录的182亿元(约合25亿美元)罚款,之后这场收购派对才基本画上句号。 此次合作还因其国际化色彩而备受瞩目,随着中国本土市场增长放缓,阿里巴巴和美图都试图通过海外扩张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稍后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一点。 至少在一开始,市场对合作公告反响热烈。上周公告发布的次日,美图股价应声上涨19%,当天以7.02港元收盘,较阿里巴巴可转换债券6港元的行权价高出17%。 尽管此后股价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但较公告前仍上涨6%,较年初已实现翻倍。分析机构同样看好美图 。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三家给予“强力买入”评级,其余六家评级为“买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周一收盘价为6.26港元,远低于2016年IPO时8.50港元的发行价。 美图表示:“董事会认为,此战略合作将为公司与认购人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础,亦有助公司抓住AI带来的机遇,驱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电商工具 这次合作重点,是美图可借助阿里而让电商工具业务进一步扩张。早期的应用程序主要是让用户美化自拍照,而其最新应用程序要复杂得多,借助人工智能和更快的计算能力,让用户可实现虚拟试妆、AI模特试衣等功能。同样重要的是,用户在试用后,能直接在应用程序内购买相关产品。 这项业务在美图财报中归属于“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是其三大收入来源中增长最快的。该类别的收入去年同比激增57%达20.9亿元,占公司全年33.4亿元总收入的63%。相比下,向美妆店、照相馆等企业销售软件即服务(SaaS)的“美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2%,至3.85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2%。其余收入来自广告业务。 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的腾飞,主要受惠于公司去年的2.66亿月活用户(MAU)基础。美图借助更先进的产品,不断将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公司去年付费订阅用户数增长38.4%,达1,260万。 同样重要的是,美图在拓展海外用户方面成效显著。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趋于谨慎的背景下,去年底其国内用户规模为1.71亿,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而海外用户数同比增长22%至9,450万,占总用户量的36%。 阿里巴巴显然看好美图的应用内销售能力,以及其不断扩大的国际用户规模。与此同时,美图无疑也渴望借助阿里,将产品植入全球数亿用户的阿里平台上。 美图在公告中称,阿里将“在其全球电商平台中,会优先推广本公司的AI电商工具,协助公司开发以数据驱动的电商生图,以及生成视频的新工具与新功能”。公告还提到,双方将“合作共同开发各类基础模型,以及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包括视频生成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多模态模型及语音模型”。 作为合作的一部分,美图还承诺在协议签署后的36个月内,向阿里云采购价值5.6亿元的服务,暗示双方未来可能合作的另一领域。 在今年股价上涨后,美图目前的市盈率(P/E)为31倍。尽管这个数字看似较高,但远低于赛富时(CRM.US)的43倍,更不及Shopify(SHOP.US)的83倍。这表明,若美图能借助与阿里的合作维持甚至加速近期的增长态势,其股价仍有上行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armony OS launches a PC version

鸿蒙PC版挑战两巨头 华为下大棋布局未来

公司最新举措在说服更多应用开发者,为其操作系统开发适配产品 重点: 华为推出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PC产品,试图挑战Windows和Mac OS的全球主导地位 尽管应用适配率相对较低,制约了其开发第三大操作系统的雄心,但华为可能因中国科技自主化战略获得政府支持    陈竹 开发操作系统(OS)是出了名的困难,不仅因为技术复杂,还因说服应用程序开发者,以及要用户采用新系统极具挑战性。微软在2010年代初进军手机操作系统折戟便是明证,即便它当时已在个人电脑(PC)端坐拥Windows的巨大优势,并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大肆宣扬要开发一个新的OS来挑战安卓和iOS的双头垄断,但历史最终还是否决了Windows Phone。 最新试图打破这种持续数十年双头垄断局面的,是中国科技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并非华为出于自愿,而是美国禁止其使用安卓系统后,迫于无奈而采取的行动。 上周,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登上媒体头条,因为公司发布面向电脑端的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向Windows和Mac OS的双头霸主地位发起挑战。同步亮相的还有两款搭载最新鸿蒙5.0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MateBookFold非凡大师配备了OLED双屏,完全展开时可达18英寸,并且取消了物理键盘。这款电脑并不便宜,售价23,999元(约3,331美元)。MateBook Pro则采用了传统笔记本电脑设计,更实惠些,起售价7,999元。 因违反美国对伊朗技术禁运而遭华盛顿制裁以来,华为此次最新产品的发布,标志其多年来打造"去美国化"供应链的努力再进一步。除鸿蒙操作系统外,在美国制裁其智能手机业务后,华为自主研发了先进半导体芯片。 华为并不避讳开发操作系统的难度,在产品发布会上,它向观众表示,其“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与华为近期多款产品发布策略如出一辙,此次活动也巧妙地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公司宣称以美国为主导市场而开发的产品中,“鸿蒙电脑给世界多一个选择”。 华为透露,已有超过1,000款应用适配鸿蒙PC操作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类似微软Office的办公套件WPS,以及字节跳动旗下类似Slack的办公协作应用飞书。 至少自2019年起,华为便提及开发自主操作系统的计划。当年,在美国制裁禁止其使用安卓系统后,华为立即发布了鸿蒙1.0。但直至去年,经过数月测试的鸿蒙OS NEXT(后更名为鸿蒙5.0)正式推出,其研发努力才真正获得动力。与之前的版本不同,该迭代版本完全脱离安卓代码,标志着与安卓系统的彻底割裂。 从应用开发者的采用情况看,鸿蒙OS 5.0已取得显著进展。公司数据显示,截至本月,鸿蒙商店的应用软件超过2万款,较去年11月的1.5万款大幅增长。尽管与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各自约200万款相比仍相差甚远,但已表明开发者开始关注鸿蒙系统。 微信里程碑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经过数月的内测,微信的一个版本在鸿蒙应用商店正式上线,此时距离2024年初,微信首次决定为鸿蒙OS 5.0开发应用程序已过去近一年。在微信这款国人用于从通讯,到支付等应用程序到来后,现在大部分中国主流应用程序都推出了鸿蒙版本,包括抖音和打车应用滴滴。 虽然这对鸿蒙系统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它只是打造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的第一步。鸿蒙系统上的大多数应用程序,仍然只具备核心功能,缺乏安卓和iOS对应版本的完整功能。例如,鸿蒙版微信缺少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 目前,华为主要将精力集中在中国的热门应用程序上,因其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现在仅在中国销售。将其推广到全球可能是另一回事,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境外缺乏华为产品,还因美国可能会抵制并设置障碍。 即使在中国,主要的挑战也在于说服开发者在鸿蒙系统上投入资源。正如微软在本世纪头十年的经历,这并非易事。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如果开发者不投入资源,用户会因为应用体验差而放弃该系统;而随着用户的离开,开发者就更不愿意投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华为大举推动用户转向最新的鸿蒙OS版本,也可能疏远习惯了早期版本的粉丝群体。今年早些时候,它决定取消鸿蒙OS 5.0的回退功能,引发广泛争议。公司在没有给用户提供回退到早期版本选项的情况下,自动将用户升级到最新的鸿蒙OS 5.0,给许多用户带来了问题,因为一些应用程序与最新版本并不兼容。…
Perfect Diary makes makeup

业务重心转移奏效 逸仙电商续获non-GAAP盈利

这家化妆品销售商报告,随着业务重心从彩妆转向护肤品,第一季度护肤品收入增长近50% 重点: 逸仙电商一季度净亏损大幅收窄至100万美元以下,并取得non-GAAP净利润 护肤品占公司当季净收入的43.5%,高于去年同期的31.7%    谭英 4月,逸仙控股有限公司(YSG.US)董事长黄锦峰宣称公司即将迎来业绩拐点,仅仅一个月后,他就用数据向投资者证明了这一点。5月16日,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化妆品公司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连续第二个季度实现增长(此前曾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同时公司连续两季度实现季度non-GAAP盈利。 尽管公司当季仍录得净亏损,但亏损已不足100万美元,同比大幅收窄。这些积极信号表明,公司近年来对研发以及申请的240项专利(主要集中在护肤品领域)的大笔投资是值得的。黄锦峰在4月接收采访时说:“上市后,我们经历了转型阶段。”他续称:“2021年我们宣布将加大研发投入以扩大护肤品收入,这过程历时三年,并非易事。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了转变。”  逸仙电商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8%,从2024年同期的7.73亿元增至8.34亿元(1.149亿美元);净亏损同比收窄95.5%,从1.25亿元降至560万元。营收增长为2025年开了个好头,因为自2020年上市以来,逸仙电商从未实现过年度营收增长。 推动业绩逆转的主要是逸仙电商的护肤品,该品类当期收入同比飙升47.4%至3.62亿元。随着护肤品增速远超其他品类,其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1.7%跃升至43.5%。这一转变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至79.1%,并实现非GAAP净利润71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非GAAP净亏损8,380万元。 尽管逸仙电商在公布季报的同时,宣布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但市场对这份乐观的财报却反应冷淡。自上周五公告发布后,该股在四个交易日内累计下跌逾8%。 逸仙电商目前的股价较IPO发行价跌超50%,市销率(P/S)仅为0.99倍,远低于已实现盈利的同行上美股份(2145.HK)的3.88倍,以及同样处于盈利状态的珀莱雅(603605.SH)的3.11倍。全球美妆巨头欧莱雅(OR.PA)尽管销售额和利润增长停滞,但市销率仍高达4.67倍。 逸仙电商成立于2016年,最初凭借完美日记和小奥汀等品牌,瞄准Z世代彩妆线上市场。其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19年推出,但公司2020年11月上市时,该品牌的销售额占比仅为12.9%。就在IPO前夕的2020年10月,逸仙电商通过收购法国高端护肤品牌科兰黎,强化了护肤品业务布局。 收购护肤品牌起成效 此后公司又新增三个护肤品牌:达尔肤、伊芙珑和壹安态,都是2021年收购。护肤品牌完子心选于2023年逐步停产,但即便在该品牌停产后,2024年护肤品营收仍增长至13.9亿元,占公司当年总营收33.9亿元的41.1%。彩妆产品仍贡献了19亿元,占总营收的58%。但随着逸仙电商更加注重护肤业务,这一占比已在稳步下降。 业务重心转移的原因显而易见:护肤品是中国4,000亿元化妆品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数据聚合平台Statista指出,2025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约为1,260亿元,年增长率为4.76%。而2018至2023年间,护肤品市场更是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8年将突破7,000亿元。 护肤品跑赢彩妆的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一个因素可能是中国消费者对抗衰老和美白产品的重视。在当前消费者支出谨慎的大环境下,这类产品的需求可能更为稳定,而彩妆则可能被当作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中国经济低迷已对国际美妆品牌在华业务造成冲击,从欧莱雅到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的丝芙兰均未能幸免。韩国品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以外的市场以提振销售,2024年韩国超越法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化妆品进口来源国。 黄锦峰表示,逸仙电商在中国高度分散的化妆品市场所占份额只有1%。他指出,公司正努力定位为具有强大科技背景的产品销售商。逸仙电商也未受中美关税战影响,因它的原材料来自国内,而且出口量有限,主要面向东南亚市场。黄锦峰将逸仙电商在当前市场的相对成功,归因于公司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 黄锦峰在4月的采访中表示:“中国消费者很聪明,受过良好教育,对新的创新产品有着强烈需求。” 他续称:“他们追求前所未见的产品创新——这是我们观察到的消费决策核心驱动力。同时他们对性价比极为敏感,但这并非追求低价,而是寻求更高价值。”   在去年的《CBE·胡润中国美妆新势力品牌TOP50》中,护肤品占了25个。顶尖护肤品牌包括逸仙电商和巨子生物(2367.HK)旗下的可复美,这是一款重组胶原蛋白产品,自诩“更适合亚洲肌肤”。彩妆品牌在榜单中占19个。  当前市值达836亿港元(约合106亿美元)、市销率为14倍的巨子生物,或比传统彩妆企业更值得逸仙电商借鉴。相比之下,逸仙当前市值仅为4.49亿美元。 逸仙电商想必正以艳羡的目光注视着巨子生物的股价,自2022年在香港上市以来,该股已上涨两倍多。雅虎财经调研显示,三家分析机构中有两家给予逸仙电商“买入”或“强力买入”评级,表现尚可;但相较之下,跟踪巨子生物的分析机构多达20个,且全部给予其最高评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hoe-making giant Yue Yuen wobbles, with first-quarter profit down 24%

首季盈利大减24% 制鞋大王裕元步履蹒跚

这家来自台湾的制鞋大厂,虽已提早布局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却仍要面对人力成本激增带来的盈利压力 重点: 首季度股东应占溢利按年大跌24.2% 东南亚人力成本上升进一步压缩公司利润空间   李世达 当中国制造的运动鞋仍在跨越太平洋,送到美国消费者手中时,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并未停止。虽然中美暂时达成协议,大幅降低关税,但对制鞋大厂裕元工业(集团)有限公司(0551.HK)来说,仍不能松一口气。今年首季,“制鞋大王”面临毛利率及盈利均双双下滑的局面,凸显出代工厂商在全球供应链变局中的无奈。 裕元是Nike(NKE.US)、Adidas(ADS.DE)、Puma(PUM.DE)等品牌的运动鞋代工厂。根据首季度财报,公司收入按年增长1.3%至20.29亿美元,收入表现尚能持平,利润却大幅缩水,同期股东应占溢利按年大跌24.2%至7,580万美元。毛利率与经营利润率亦走下坡路。首季毛利率按年下滑2.2个百分点至22.9%,经营利润率亦由去年同期的7.3%跌至5.4%。 公司表示,全球经济格局动荡导致单位成本升高,厂区产能利用不均、人工成本激增,以及新设产线与鞋面加工厂的投产进度不如预期,导致整体效率未能提升。 成本增长 需求保守 其中,印尼与越南等地的人力成本变动对裕元影响深远。美银证券指出,印尼工厂今年初已实施薪资上调,第二季虽然将陆续转嫁成本予品牌客户,但毛利率短期内仍将承压,预估全年仅能维持在18%至19%之间,较2024年仍有明显回落。 尽管第二季订单稳定,但管理层预期第三季出货将因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与客户库存策略转趋保守而出现年减,意味短期恢复动能仍有困难,特别是在中国内地零售市场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品牌客户对拉货节奏更趋谨慎。 外部变量同样对裕元形成压力。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公司自2018年起已开始启动产能重配,降低中国生产的比重,特别是输美产品里中国制造的比例,从高峰的85%已降至15%。以生产地区划分,2024年,印尼、越南及中国大陆分别占出货量的54%、31%及11%,显示产能重心已逐渐转向东南亚。 事实上,和许多代工业者一样,裕元本就是“游牧民族”。 虽然裕元成立于1988年,但其母公司、台湾宝成工业(9904.TW)早于1969已在中国台湾彰化创立,初期主要从事塑胶鞋生产制造及出口,而后开始专注于运动鞋及休闲鞋的研发制造。 逐利而居 分散风险 1980年代,台湾土地及环保法规更趋严格,加之劳工成本快速上升,宝成开始寻求外移生产基地,起初目标放在东南亚,随着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宝成也加入了台湾制造业的“西进潮”。 总部设于香港的裕元,于1992年在港交所上市,以港资企业身份进入中国大陆设厂,开始在广东东莞、惠州、江苏昆山等地设立制鞋基地。随着产能扩张与中国出口快速成长,裕元的制造版图迅速扩大,成为Nike、Adidas等品牌最重要的亚洲代工伙伴,巅峰期一年出货量超过3亿双运动鞋。 裕元工业旗下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宝胜国际(3813.HK),负责中国内地的体育用品零售与分销。从股权结构看,裕元是宝胜国际的控股股东。裕元负责制造,宝胜负责销售,多年来建立起横跨中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的制造销售网络。 然而,尽管裕元工业已提前部署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但这些调整未必能立刻带来成本优势,反而在过程中推高营运负担,部分新设产能效率不佳,导致加班成本增加。同时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情况与关税环境也在时刻变化,加上中国经济复苏尚不明朗,品牌客户策略保守,都为公司经营带来压力。 裕元股价近年长期徘徊在12至18港元之间,目前市盈率约6.5倍,低于九兴控股(1836.HK)的10.3倍与丰泰(9910.TW)的20.8倍,反映市场对其前景并未抱持高度信心。 尽管公司基本面稳健,品牌关系深厚,但成长性却略显不足,除了寄望景气好转、订单增加之外,尚看不出有其他具体策略,未来如果能在数字化转型、自动化制造与技术升级等方面有所突破,或许才能赢得更多投资人青睐。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医疗保健/生物技术

3SBio hits the big time with $6 billion cancer drug deal

三生制药60亿美元出海创纪录 同类靶点海外授权大单频现

辉瑞还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进一步实现价值长期绑定 重点: 资本市场对这一里程碑式交易反应十分热烈,三生制药股价一度触及7年来的新高 PD-1/VEGF双抗备受关注,默沙东去年也曾与另一家中国药企合作获得同靶点产品授权    莫莉 上周二,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三生制药(01530.HK)宣布与跨国药企辉瑞(PFE.US)达成一项授权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的除中国内地之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益独家授予辉瑞。 这一交易以12.5亿美元(90 亿元)的“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48亿美元的开发、监管批准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首付款和总金额的“双料纪录”,三生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两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除此之外,辉瑞还将于协议生效日认购三生制药价值1亿美元的普通股股份,进一步实现价值长期绑定。 资本市场对这一里程碑式交易反应十分热烈,在交易正式披露之前的5月19日,三生制药股价已经先上涨13.81%,5月20日更是跳升32.28%,股价一度触及7年来的新高22港元/股。 在本次交易中,三生制药的控股子公司三生国健(688336.SH)可以获得辉瑞所有支付款项中的30%。在5月19日至5月22日,三生国健的股价连续4天涨停,累计涨幅超过100%,公司甚至紧急发布风险提示称,“本次交易尚需提交本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尚需取得美国和其他境外司法管辖区适用的反垄断监管批准,《许可协议》是否能够发生效力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三生制药是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老牌医药企业,拥有全球独家上市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重组人促红素品牌产品益比奥及赛博尔、中国内地首款非处方脱发治疗药物蔓迪等多款核心产品,分别在其细分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三生制药的营收高达91.08亿元,同比增长16.5%;归母净利润为20.9亿元,同比大增34.9%。 此次被辉瑞收入囊中的SSGJ-707,是三生制药独立研发的靶向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靶向免疫检查点PD-1及 VEGF 信号通路,可以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时激活免疫系统,实现 "双重抗肿瘤" 效应。SSGJ-707的II期临床阶段性分析数据显示,该候选管线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上获得了优异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论单药还是与化疗联用,均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具有best-in-class(同类最优)的潜力。除了非小细胞肺癌外,SSGJ-707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妇科肿瘤等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在推进中。 明星靶点产品接连出海 提到PD-1/VEGF双抗,就不得不提及全球首创以及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同靶点产品依沃西单抗,这是康方生物(9926.HK)的王牌产品。依沃西单抗与默沙东(MRK.US)的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的PD-L1阳性NSCLC的“头对头”三期临床研究中获得显著阳性结果,让更多跨国药企看到PD-1/VEGF双抗的巨大潜力。早在2022年12月,康方生物就将依沃西单抗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的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授予Summit Therapeutics。 2024年11月,默沙东拿下另一家中国创新药企礼新医药的在研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LM-29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许可,礼新医药将获得5.8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2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辉瑞也早已瞄准该靶点,2025年2月,Summit宣布已与辉瑞达成临床试验合作,共同推进依沃西与辉瑞多款抗体偶联药物(ADCs)在多种实体瘤中的联合治疗应用。今年 2 月,三生制药也与百利天恒(688506.SH)达成了 SSGJ-707 与 EGFR/HER3 ADC联用的临床研究合作,显现SSGJ-707与ADC药物联用的治疗潜力。如今,辉瑞直接拿下SSGJ-707在海外地区的权益,或许能更快推进该产品与自家ADC联用的临床试验。 万联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辉瑞的重磅药物专利保护即将到期,急需优质管线填补缺口,中国药企拥有“工程师红利”和快速提升的研发能力,其技术与产品被跨国药企巨头认可的确定性持续增强,未来有望通过联合研发、利润分成等合作方式深度绑定。 三生制药当前的市盈率约为21倍,同样手握重磅创新药产品的药企巨头恒瑞医药(1276.HK;600276.SH)的市盈率高达49倍,显示前者的估值仍有提升空间。三生制药与辉瑞的合作不仅能为三生带来大笔投入,加快其他管线推进,辉瑞的研发和销售实力更有助于三生快速突破海外商业化瓶颈。…
Will Trump’s drug order derail China’s overseas pharma push?

特朗普拟推动降药价 对出海药企影响几何?

特朗普宣称美国的处方药价格将会下降30%—80%,他要求美国患者必须有权获得“最惠国价格”,推动药企建立直销渠道 重点: 大型跨国药企股价迅速由跌转涨,市场解读行政令缺乏执行细则,落地执行的难度较大 美国降药价的长远趋势难以改变,一旦药价大幅下调,将影响中国创新企业营收    莫莉 美东时间5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旨在使药价下降的行政令。这项激进的政策如同一颗投入全球医药市场的深水炸弹,引发资本市场震荡。尽管美股医药板块在政策细则公布后出现短暂反弹,但中国创新药企的股价仍普遍承压,反映市场对于中国出海药企的盈利前景存在担忧。 根据行政令的核心内容,特朗普要求美国患者必须有权获得“最惠国价格”(Most-Favored-Nation Price,简称“MFN”),即将美国药价限制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的最低水平,由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推动药企建立直销渠道,绕过“中间商”,同时考虑从定价更低的发达国家直接进口药品。行政令要求,HHS在30天内向制药商发送MFN价格目标,如果未能取得显著进展,HHS将会强制实施MFN定价。 这项明显利空医药企业的行政令公布前,特朗普已经于美东时间5月11日在“真实社交”预告该政策,他宣称美国的处方药价格将会下降30%至80%。因此,在政策正式公布前,中国创新药企业的股价已经大幅下行,尤其是布局美国市场的百济神州( 688235.SH; 6160.HK;  ONC.US)、君实生物(1877.HK; 688180.SH)、和黄医药(HCM.US; 0013.HK; HCM.L),其港股的股价在北京时间5月12日已经分别大跌8.97%、2.03%和3.56%。 但是,特朗普政府公布详细行政令后,市场表现却有些让人意外。大型跨国药企股价迅速由跌转涨,5月12日收盘,默沙东(MRK.US)、礼来(LLY.US)、辉瑞(PFE.US)、诺和诺德(NVO.US)股价分别涨5.87%、2.86%、3.64%、3%,百济神州的美股也小幅收涨0.54%,而和黄医药的美股当天仍然下跌2.04%。 市场解读,特朗普的降药价行政令缺乏执行细则,落地执行的难度较大,因此在行政令公布后,股价明显反弹。投行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美国的药品净价和标价之间存在较大缓冲,虽然药厂的公开标价可能会有所下调,但真实的药品净价或许变动不大,对药厂的收入影响有限。特朗普在第一任美国总统任期内,曾于2020年9月颁布过类似的降药价行政令,但最后由于产业界的强烈反对被暂停,未能真正实施。 长远影响有待观察 尽管这一份行政令似乎执行难度颇大,也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此举只是一场政治作秀,但是从拜登政府此前推动的《降低通胀法案》实现10种药物76%的降幅来看,美国降药价的长远趋势难以改变。 兰德公司的研究显示,美国2022 年品牌原研药的价格是其他OECD国家的4.22倍,这类药物仅占美国处方药数量的7%,但支出占比高达87%。近年来,多个中国药企旗下创新药登陆美国市场,在美国的定价也远高于中国市场。 以美国市场贡献一半以上收入的百济神州为例,其王牌产品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在美国的定价为120粒12,935美元(93,255元),这款产品在中国经医保谈判后的定价仅有64粒5,440元,算下来平均每粒药的价格仅约为美国定价的一成。这种差异化的全球定价体系,意味着百济神州可能会直面MFN政策的冲击,一旦药价大幅下调,很可能会影响其营收。 对于依赖海外合作伙伴的中国医药企业来说,政策风险也同样存在。君实生物为例,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于2023年通过北美合作伙伴Coherus BioSciences进入美国市场,君实生物提供药品并或许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当PD-1等成熟靶点在美国也遭遇价格谈判,其利润空间也会进一步遭到挤压。 目前,中国国内医保控费、支付能力有限,出海尤其是进入美国市场,是中国创新药企高额利润回报、提高估值的重要路径。若美国的创新药价在行政令的干预下大幅下调,那么这些药企出海的路径和产业链都有可能发生转移,从授权交易中获得的收入也将打折,上市公司的估值亦有可能缩水。因此,医药投资者需评估其政策落地的可能性,并长期关注该政策的进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stenova aims to become a big name in medical aesthetics

国产童颜针冲击高端医美 东方妍美盼上市续命

东方妍美以“童颜针”延续人类青春,现在他们希望透过上市来延续公司发展 重点: 去年收入不到1,500万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3,300万元 主力童颜针产品XH301最快今年底上市    李世达 “长生不老”自古以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秦始皇追寻“长生不老药”,到现代人打玻尿酸、胶原蛋白,只不过形式从古代的“炼丹”变成现代的医美。在颜值经济的时代,人们对脸上皱纹的恐惧,有时甚至会超过对疾病的恐惧。 再生医疗材料及特医食品开发商东方妍美(成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本周向港交所递表,以18A规则申请主板上市,由建银国际独家保荐。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就是现代的“长生不老药”——童颜针。 成立于2016年的东方妍美,总部位于四川成都,其产品线几乎全面围绕“再生医学医疗器械”,尤其是用于面部与皮肤填充的高分子注射剂,试图对标国际知名品牌如Ellansé和Juvederm,更欲以自主研发的微球技术,抢占中国下一阶段医美升级潮的主导权。 根据申请文件,东方妍美的核心产品线为13款III类医疗器械级再生医学注射剂,涵盖了几乎所有主流医美项目——如法令纹填充、皮肤提亮与紧致、鼻根塑形、颞部与下颌轮廓调整,乃至颈纹与妊娠纹改善等。 这些产品多以PLLA(聚左旋乳酸)、PCL(聚己内酯)或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微球骨架,搭配透明质酸或胶原等成分,能够有效延长支撑时间与胶原再生能力,定位为高端填充剂市场。 强效童颜针 其中专为治疗鼻唇沟皱纹(法令纹填充)的核心产品XH301,目前已完成临床试验且处于注册审评阶段。而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候选产品XH321处于临床前阶段。 作为公司主力产品,XH301在涵盖252名受试者的临床试验中,其疗效优于进口玻尿酸对照产品,且在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同于传统玻尿酸只能瞬时填充凹陷,XH301与其兄弟产品聚焦于诱导自体胶原生成、延长效果持续时间,具有明显差异化特征。若能顺利上市,XH301有望与目前市面主流的“童颜针”。 公司预计于2025年在中国推出XH301及XH305,同时启动欧盟CE认证,显示其全球化布局企图。同时,公司已与医美平台新氧科技(SY.US)签署协议,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与台湾推广、销售及商业化其包括XH301在内的三种主力产品。 在平台构建上也已初步雏形。除了注射剂产品,公司已有七项医用敷料与补片产品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批准,另有一款用于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交联ECM候选产品XH322,处于临床前阶段。在特医食品方面,公司有两款获批准的产品及七款研发中的候选产品,体现其“医美+功能营养”的双赛道布局策略。 年收入不到1,500万元 由于主力产品尚未商业化,东方妍美仍处于亏损状态。2023及2024年,公司收入仅有1,288.2万元(178.6万美元)与1,452万元,主要来自销售再生医学材料医用敷料及补片、特医食品及其他产品,以及提供与医疗器械产品开发相关的研究、咨询及检测服务获得收益。 同期,公司分别亏损6,350万元与6,938.3万元,亏损主要来自研发、销售及行政开支,期内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4,572.6万元、4,495万元。 随着持续亏损,公司的负债也在增加,资产负债率从2023年的78%增加到2024年的123%,录得净负债3,708.2万元。截至2024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约3,319.7万元,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其选择在此时赴港上市。 自成立以来,东方妍美已完成三轮融资,融后估值为1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A股上市公司阳光诺和(688621.SH)亦为公司股东,其实际控制人利虔在东方妍美担任非执行董事。 从财务角度看,东方妍美的盈利能力非常有限,被寄予厚望的产品也未经市场考验。不过,东方妍美所处的市场正处快速扩张期,在玻尿酸价格内卷、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对长效、安全、可替代进口的国产填充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强。若东方妍美能如期推进XH301与其他产品的商业化,并证明其技术优势,市场或许能够给予更高的估值与关注。 医美从来不缺市场,也不缺想象力,缺的是能真正落地的产品与品牌。东方妍美能否从“高科技童颜针”的叙事中杀出重围,既取决于其研发转化能力,更取决于在资金与时间的赛跑,谁能跑赢谁。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Kintor makes Koshine, a hair loss product

开拓药业资金告急 谋转身攻化妆品市场

这家资金紧绌的生物科技公司,正从原来的肿瘤药物业务转型,非处方化妆品已开始产生收入 重点: 曾专注于抗癌药的开拓药业正在转型,最新推出的两款产品分别用于祛斑和治疗脱发 公司首次取得来自非处方化妆品的收入,但脱发药物仍在进行临床试验 谭英 聊聊改头换面的“美容转型”吧! 2020年5月在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时,总部位于苏州的的生物科技企业开拓药业有限公司(9939.HK),在研发管线中有两款潜在的“重磅产品”,其抗癌药物和脱发治疗药物均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公司当时正研发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普克鲁胺,并预测到2025年,该药物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可达到约213亿元(29.5亿美元)。招股书显示,公司对一款正在研发的脱发药物也寄予了厚望,希望进入一个由强生(JNJ.US)的米诺地尔和默沙东(MRK.US)的非那雄胺主导的市场,开拓中国价值31亿元的脱发市场。 时移势易,公司的策略正发生重大转变,已放弃普克鲁胺的研发。不仅如此,4月发布的2024年报显示,公司肿瘤研发部门已基本关闭。 当前的发展方向在公司上周的公告中披露已开始将KT-939商业化。这是一种具有美白祛斑功能的“功效性化妆品原料” 。开拓药业引用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的数据称,2023年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为5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600亿美元。 开拓药业引用前述机构的数据称,2023年中国化妆品原料市场规模为619亿元。公司表示:“在化妆品原料的多层级市场格局中,功效性原料是其核心组成板块。” 上周公告发布次日,开拓药业股价一度上涨8%,但随后回吐大部分涨幅,收盘时涨幅不足1%。该公告似乎也印证,开拓药业正退出需长期临床试验获监管批准的药品研发赛道。 除KT-939外,开拓药业研发管线中还有防脱药物KX-826。后者已应用于非处方产品Koshiné。同时,该公司仍在推进相关临床试验。若成功,将有助于其作为处方药获市场认可。 2024年,公司录得Koshiné带来的首笔500万元收入,Koshiné的网站上将其描述为“化妆品牌”。KX-826目前也正在进行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的临床试验。 5月2日,公司宣布,一项针对KX-826与米诺地尔联合用于治疗AGA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已达到“主要终点”,为设计新试验铺平了道路。研究结果是积极的,但并非值得大肆庆祝,因为研究显示,相比于单用米诺地尔组,米诺地尔和KX-826联合用药组仅略有优势。 日益枯竭的现金   公司计划开展的米诺地尔与KX-826联合疗法三期试验(可能涉及数千名志愿者),如何融资是另一个问题。开拓药业多年来一直处于烧钱状态,如果发行新股筹集资金,可能难以吸引投资者。截至去年底,公司现金储备只剩下1.47亿元,较2023年底的4.56亿元大幅减少。   若KX-826获批成为处方药,开拓药业将与全球仅有的两大竞争对手比肩,但获批绝非板上钉钉。根据年报,公司目前正聚焦资本密集度较低的化妆品业务。自2025年初以来,已推出6款此类产品,包括Koshiné品牌,以及基于KX-826的痤疮乳膏和基于KT-939的美白精华及乳液。   公司正通过中国的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渠道,国际电商平台亚马逊以及自有在线销售平台,推广非处方化妆护理产品。毋庸置疑,无论是脱发产品还是美白产品,在监管宽松的非处方市场中,国内外均存在众多竞争对手,尚不清楚开拓药业的产品具备何种竞争优势。   虽然其来自非处方产品的收入规模仍很小,但更有说服力的数字是,开拓药业的研发成本从2023年的9.39亿元降至去年的7,810万元,降幅达91.7%,反映公司在向低成本化妆品业务转型。这一调整帮助公司的年亏损从2023年的10亿元,收窄85.4%至去年的1.55亿元。公司将研发投入大幅下降归因于“更加聚焦核心皮科管线 (KX-826和GT20029)投入,而该等投入较肿瘤管线大幅減少”。GT20029是一种用于治疗AGA的外用化合物。  在进入脱发市场后,开拓药业加入了一个越来越拥挤的领域,业内成员包括科笛(2487.HK)和雍禾医疗(2279.HK)。销售一款AGA治疗喷雾剂的科笛股价较2023年6月上市时已下跌72%,而提供毛发移植修复的雍禾医疗股价较2021年底上市时已暴跌近93%。 开拓药业的处境类似,公司股价较发行价已下跌超90%。该股还逆势于整体医药股市场,过去一年下跌2.7%,而同期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上涨16.5%。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财经

Lexin helps get credit

乐信盈利倍翻真相:拨备跌公允值升

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受信贷中介业务疲软拖累,营收出现下滑 重点: 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收入却下降了4.3% 不良贷款拨备减少推动利润增长,表明乐信强化风险管理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梁武仁 数字有时候具有欺骗性,乐信(LX.US)的最新季度业绩就属于这种情况。 上周三,这家网络贷款中介平台宣布其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达到4.3亿元(约合6,500万美元)。在当前中国经济阴云密布的大环境下,如此强劲的盈利增长足以让公司大放异彩。但仔细审视财报会发现,其实际业务表现远不如净利润数字那般光鲜。 实际上,乐信当季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3%至31亿元,其中占营收超三分之二的主营信贷中介服务收入骤降17.3%。这一表现并不令人意外,因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很多消费者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尤其是该公司瞄准的年轻消费者。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给贷款机构带来了双重挑战:消费者钱包缩水,不仅减少支出,还因担心无力偿还而避免借贷;贷款机构在审批贷款申请时也更加严苛,以避免违约率飙升。双重夹击导致乐信这样的贷款中介陷入困境。反映在数据上,乐信平台一季度促成的贷款总额同比减少11%。 财报发布后的两天里,乐信股价下跌13%,表明投资者可能更关注上述负面因素,而非净利润的大幅跃升。他们或许还注意到,与乐信不同,其部分主要竞争对手当季实现了营收与放贷规模的双增长,标志着中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措施可能已显成效。 尽管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乐信净利润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两项收益。公司的主要成本,即给贷款合作伙伴提供的贷款偿还担保拨备大幅下降18%。这类拨备在去年一季度相当于总营收的逾四分之一,但最新季度已降至约22%。 另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来自金融担保衍生品和贷款的公允价值变动,去年同期乐信在这一项上曾录得3.16亿元亏损,而本季度则实现7,500万元收益,一正一负之间是近4亿元的利润差额。 这两项改善均表明,使用乐信服务的借款人违约率不断下降,这可能是公司加强风险管理的结果。过去两年,乐信一直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获客能力,精准定位优质借款人,从而避免受到大规模贷款减值的冲击。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优化风险策略体系、开发智能风控工具,并积极探索大模型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乐信首席风险官乔占稳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风险管理取得成效 其他指标也显示,这些风险管理举措正在取得成效。比如,乐信的逾期90天及以上的贷款比例(银行界定不良贷款的标准),从去年同期的3.6%降至今年3月底的3.3%。 然而,在这一关键领域,乐信仍有改进空间。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远低于2%,尽管有人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疲软,实际数字可能更高。在乐信的直接竞争对手中,信也科技(FINV.US)和奇富科技(QFIN.US)今年3月底的不良率均控制在2%左右,尽管两家公司一季度均实现了收入和交易量增长。 从收入增长来看,乐信一季度的亮点是科技赋能服务,收入跃升70%以上,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约占总收入的20%。这些服务包括为机构合作伙伴提供定制化技术解决方案,覆盖获客和信用评估等信贷服务不同阶段。 尽管如此,乐信的前景仍不明朗。刺激国内消费是中国当下的重点工作,决策者已出台一系列措施。其中许多措施针对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这类消费通常需要贷款,理论上利好贷款机构和中介。 若这些政策见效,可能会为乐信的业务注入新的活力。但现实情是,信也科技和奇富科技等竞争对手,似乎已从刺激措施中受益,而乐信却没有,这一反差或许反映出乐信的策略相对保守。 乐信在一季度财报中宣布,自今年下半年起将派息比例从当前的25%上调至30%(这个比例刚在去年11月从20%提升至25%)。然而此举未能阻止股价下跌,这现象颇能说明问题,短期内连续提高派息比率可能表明,公司在中国及海外市场都面临投资机会匮乏的困境。尽管乐信在海外确有业务布局,但规模始终微不足道。 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乐信将不得不继续在中国疲弱的经济环境中艰难求生,发展前景愈发黯淡。根据雅虎财经汇总的四家分析机构的预测,公司今年的营收预计将同比下滑2%。 乐信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7.3倍,市销率(P/S)仅0.7倍。相比之下,信也科技市盈率略低,为6.2倍,但市销率较高,达到1.2倍,不过也没什么吸引力。奇富科技的市盈率为6.58倍,市销率则高出不少,达3.06倍。 乐信若想重获投资者青睐,就必须证明自己既能严格管控,又能同时实现业务增长。然而最新财报数据表明,要在这两者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WD taking another stab at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having failed several times

多次叩关无功而回 富卫近日再闯港交所

即便背靠李泽楷与多家国际资本,富卫集团的上市历程依然充满波折 重点: 在2023年大幅亏损后,公司去年录得采用新会计准则后的首度盈利 过去三年,内地客户贡献新保费增长5.3倍   李世达 即便背后站着香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同时集合了阿波罗资本与加拿大养老金等国际资金支持,富卫集团有限公司这家亚洲保险业新贵,仍然在上市之路上挫折不断。近日,该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期盼这次能走完最后一里路。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集团本次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与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取代前几次申请时的招银国际与摩根大通。 富卫集团成立于2013年,为电讯盈科(0008.HK)旗下保险资产整合后成立的新品牌,此前的2012年,电讯盈科母公司、李泽楷私人持有的盈科拓展,以21.4亿美元收购ING荷兰国际集团(ING.US)位于香港、澳门和泰国的保险业务。 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从最初的三个市场,短短十年间通过取得新牌照,或收购当地持牌保险公司,将业务足迹拓展至十个市场,遍及日本、印尼、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及越南等。 根据申请文件,富卫在东南亚市场的年化新保费排名,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五位,是期间增长最快的泛亚洲人寿保险公司。截至去年底,富卫拥有超过2,900名保险经纪及独立理财顾问合作伙伴,其分销渠道合共使该集团能够触及多个独家及非独家银行合作伙伴,合并客户群超过2.8亿。 产品方面,主要为分红人寿;非分红人寿;危疾、定期人寿、医疗及附加保险;单位连结式寿险;及团体保险及其他,于2024年分别贡献公司36.5%、28.0%、 22.2%、7.5%及5.7%的收入。 尽管从业务拓展上颇为顺利,但是在上市这条路上,富卫却走得艰辛。 2021年9月,富卫提出赴美上市,计划募资约30亿美元,但于同年12月主动撤回,主要受到美国针对中概股的审计要求与中美监管摩擦升温影响。此后,富卫又分别于2022年3月、9月及2023年2月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请,三次全部折戟,究其原因,可能与公司亏损有关。 巨亏后转盈 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业绩经历较大起伏,期间保险收入分别录得24.08亿美元、27.56亿美元与27.24亿美元,同期分别录得亏损3.2亿美元、亏损7.33亿美元,及盈利2,400万美元。公司称,全球资产价格大幅回调,打击保险公司账面收益,因而导致投资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于2023年采用新的会计准则——IFRS 17与IFRS 9。 IFRS 17要求“合约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取代传统的保费收入确认方式,使保险业务利润摊分至长期。IFRS 9则要求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在市况不稳时,波动将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放大投资亏损对当期业绩的冲击。 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在2022年至2024年的净投资业绩分别盈利4,800万美元、亏损6.32亿美元及赚2.41亿美元。尽管投资损失是主要受外部环境影响,但对于以“稳健”为卖点的保险公司而言,似乎难以说服投资人承担风险。 内地客户三年增五倍 好的方面是,受惠于各地区业务分部贡献超过6亿美元的股息,公司去年首次实现正营运现金流量。此外,目前未提取的已承诺信贷融资总额增加至约14亿美元,并完成总值10亿美元的早期再融资和银团贷款,进一步提升集团的财务灵活性。 此外,公司在香港、澳门的业务出现较快增速,去年年化新保费同比增长56%至约8亿美元,其中三分一来自内地旅客。2022至2024年间,内地客户贡献的年化新保费由4,200万美元增至2.64亿美元,增长5.3倍之多。 港股市场保险股估值普遍偏低,但近期在中美贸易战冲击下,保险股股价颇有回升之势,友邦保险(1299.HK)今年以来已上涨17%,保诚 (2378.HK)则涨了44.5%,显示投资人似乎正重新关注保险股。…
Sunshine sells insurance

主业停滞难前 阳光保险力拓基金投资

阳光保险计划成立一家子公司,管理规模200亿元的基金,投资股票和固定收益工具 重点: 阳光保险的资产管理部门将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利用人寿业务出资的200亿元资金从事基金投资 此举将使保险公司能够从金融市场的波动中获利,同时避免直接暴露于短期波动或承担额外资本费用    梁武仁 阳光保险集团(6963.HK)正在金融市场构筑一处避风港,以应对保险业在疲弱经济下的困境。 上周五,公司宣布资产管理部门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利用阳光人寿业务的200亿元(28亿美元)资金,管理一只为期10年的基金。该基金将投资在香港、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以及固定收益工具。新成立的子公司将收取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并向阳光人寿分配收益。 这一举措为阳光保险提供间接涉足金融市场的渠道,对其直接股票交易业务形成补充。虽然这个安排看似只是阳光保险内部实体间的资金调配,却能为公司带来好处。例如,通过这种方式创建投资工具,阳光保险就不必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为基金持有的股票等风险资产计提资本费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本要求越来越严格。 通过此举,阳光保险也无需将基金投资价值的变化,直接计入自身净利润,从而减少市场下跌期间账面亏损的冲击。这“有助于降低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对本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提升本公司投资资本市场的能力”,阳光保险在披露公告中说。 保险公司通常会用保费收入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这是它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对阳光保险而言,这项收入在当前尤显关键,因其保险承保业务利润率持续低迷。数据显示,公司去年保险营收增长不足7%,为640亿元,但相关支出却吞噬了逾90%的收入,且尚未计入再保险费用等其他成本。相比之下,包含资产账面损益在内的投资收益则同比飙升145%,达130亿元。 随着中国经济疲软,导致消费者和企业缩减非必要支出,阳光保险等险企扩大核心保险业务利润变得越来越难。这使得投资收益变得更加重要,尽管这收入来源不可避免地具有波动性。 为了提升收益,阳光保险本可增配高风险资产。但这也会造成两难境地:此类操作会增加资本要求,并可能导致亏损。阳光保险设立的基金模式虽能避免资本要求增加和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亏损,但无法规避买入资产后亏本卖出造成的实际损失。 保险公司还需担忧投资期限与负债期限的匹配问题,以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比如,极端情况下,若保险公司锁定在长期投资中的资金超过其服务投保人所需,其将无力履行偿付义务。 棘手的投资策略 所有这些都意味为保险公司制定投资策略是个棘手的问题,阳光保险的投资组合主要集中在固定收益资产上,这些资产通常比股票更安全。截至去年底,此类工具占其投资资产的7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债券,这被视为最安全的资产之一,其投资的大多数公司债券也具有很高的信用评级,足见其风险偏好较为保守。 通过成立一个专门运营投资基金的独立实体,阳光保险可以有更大的余地涉足它本来需要避免的高风险资产。公司计划向基金投入200亿元,这对阳光保险来说并非大数目。但考虑到公司在2024年底拥有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120亿元,这也不是小数目。阳光保险将分期为该基金注资。 除非新成立的子公司出现亏损,否则它可以通过向公司返还利润来为阳光保险的净利润做出贡献。但透过这个计划,也可看出保险公司拓展实际业务的机会有限。归根结底,200亿元的专项资金足以资助一宗大型收购,或其他能推动阳光保险的保险和其他业务显著增长的计划。 事实上,阳光保险前不久确实进行了一笔这样的收购,尽管这一举措可能令许多人困惑:去年11月,公司同意出资约13亿元,收购君创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约40%的股权。这家租赁公司主要为制造业及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中小企,提供设备及其他资产租赁服务。 从业务多元化的角度来看,这笔交易具有合理性。但目标公司盈利能力薄弱,目前尚不清楚阳光保险能否改变这种状况。因此,这项投资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值得怀疑的,而且这也表明,如今有吸引力的收购目标并不多见。 自2022年上市以来,阳光保险的股价已下跌超40%,目前的往绩市盈率(P/E)为6.5倍,市销率(P/S)为0.47倍。这个市销率与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6060.HK)的0.5倍相当,但后者的市盈率高达28倍。在同类企业中,本月在纽约上市的保险分销商元保(YB.US)市盈率高达67倍,市销率8.9倍,这可能反映出投资者更青睐元保这类为阳光保险和众安在线等实际承保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 自投资基金计划公布以来,阳光保险的股价持续下探,这表明市场对该方案并不买账。在当下中国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要想从同业中脱颖而出,公司需激发更强劲的增长。最新举措虽然或能提供些许助力,但更像是变相承认其保险主业已陷入增长停滞。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uiou provides payment services

乘政策红利 富友支付冲刺港交所

富友支付寻求上市之际,有望凭借中国提振消费的政策乘势而上 重点: 中国为降低对海外的依赖,不断扩大内需,让计划在港上市的富友支付得以受惠 这家支付服务提供商过去两年营收年均增速近20%,且保持盈利状态   梁武仁 随着特朗普关税战,令中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更易受外部需求波动冲击,扩大内需已成中国政府当前的政策重心。从理论上来讲,这或为深耕国内零售市场的中国企业创造重大商机。 上海富友支付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可能成为潜在受益者,这家数字支付平台运营商,正推进赴港上市计划,其业务定位刚好能承接政策红利——中国政府正着力激发民众消费意愿。 上周五,富友支付第三次递交港股上市申请,自诩为综合数字支付服务先行者,声称坐拥 “公认的品牌优势与领先的市场地位”。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公司援引第三方研究称,其是国内最早为电商企业提供多通道数字支付软件及增值服务的机构之一。 尽管出口在压力下仍保持增长,但外商直接投资这一重要经济引擎已现萎缩迹象。在传统出口导向模式易受不断升温的全球保护主义冲击,中国政府自去年起推出一揽子刺激内需政策。 从家电及手机的以旧换新补贴,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政策组合拳频出。在此背景下,花旗分析师本周将中国整体消费板块评级调升至“增持”,并称科技是能享受政策红利的领域之一。 作为与消费直接挂钩的科技服务商,富友支付在中国当前疲弱的经济中占据黄金赛道。 在中国竞争激烈的支付服务行业,富友支付近年财务表现可圈可点。过去两年,公司营收以近20%的年均增速扩张,2024年达到16亿元(2.21亿美元)。盈利虽不算太高但稳定,去年净利润8,400万元,净利润率约5%。 上市申请文件援引第三方数据显示,富友支付超八成营收来自收单业务,该业务帮助线上线下商户完成资金归集。自成立以来,公司累计处理逾540亿笔交易,支付交易总额(TPV)达15.1万亿元,居中国独立综合数字支付服务商之首。 业务利润高企 除核心交易处理业务外,“数字化商业解决方案”正成为该公司收入的新增长来源,涵盖SaaS、数字营销、账户运营及商户开票等服务。该业务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5.3%升至去年的7%,且利润较高。对此,富友支付计划重点拓展以提升盈利水平。 此外,公司的成本管控成效显著,运营费用占营收比重从2022年的22%,压缩至去年的19%。 尽管富友支付整体叙事亮眼,但隐忧犹存。虽然近年20%的年均增速可观,但细查可见,去年增速骤降,2023年营收一度劲增近三分之一,但2024年增幅仅约8.5%。 2023年高增长或主要源于防疫政策松绑后的报复性消费,随着疫后短暂反弹结束,2024年温和增速更能反映新常态——中国经济在疫后短暂复苏后重新步入放缓轨道。 中国去年末才加大刺激消费力度,叠加房地产持续低迷与全球贸易摩擦,政策见效尚需时日。今年前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微增4%,略快于2024年3.5%的增幅。国家统计局发布3月数据时表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 3月零售增速虽升至6%,但可持续性存疑。荣鼎咨询去年7月的报告指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及财富分配不均,从根本上制约中国消费,若无重大财政政策调整,居民消费未来五到十年实际增速或维持3%至4%的水平。 富友支付所处行业竞争白热化,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巨头占据主导地位。富友支付去年支付规模市占率仅为0.8%,为扩大份额,可能不得不牺牲利润空间。 同业公司连连数字(2598.HK)自去年港股上市以来股价累跌约35%,目前依然亏损。不过,该股目前4.5倍的市销率仍具参考价值;按此估值,富友支付2024年营收对应市值约72亿元(约合10亿美元)。 与连连数字不同,富友支付具备盈利能力,投资者或更青睐其叙事逻辑,视其为布局中国消费升级的新机遇。但在缺乏确凿证据表明刺激政策见效前,市场或持审慎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电子商务

Meitu is a company

因阿里之名 美图或再腾飞

这家美颜应用程序开发商向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发行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后者或将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重点: 美图与阿里巴巴达成重大合作,后者将充分利用前者在影像应用程序领域日益成熟的技术能力 通过这笔交易,阿里巴巴或将持有美图近7%的股份,这也是阿里巴巴自2021年因垄断行为被罚款25亿美元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    阳歌 美颜应用程序运营商美图公司(1357.HK)堪称多面手,起初,它只是一款广受欢迎但盈利不佳的应用程序,人们用它来美化自拍照。后来,公司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即为化妆品店和摄影工作室等提供类似的软件,这些机构更愿意为此类产品付费。 但公司始终拥有一项重要的资产,那就是它超2.5亿的庞大用户群,其中主要为普通消费者。近年来,美图一直在借助人工智能(AI)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将用户转化为收入,用户再次成为其主要增长动力。现在,美图正致力通过上周宣布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 (BABA.US; 9988.HK) 达成的一项重要合作,将其在消费市场的成功推上更高层次。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将认购2.5亿美元的可转股债券,为期三年,初步换股价为每股转换股份6港元。若三年后债券全部转换,阿里巴巴将持有美图扩大后已发行股份总数的6.85%,成为仅次于联合创始人蔡文胜、吴泽源的第三大股东。 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值得关注,因这是其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投资之一,似乎表明公司越来越意识到,社交媒体以及影像应用程序对其电商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曾一度大举收购,在2010年开始,曾斥资数百亿美元收购横跨娱乐、媒体、外卖及实体零售等多个领域的资产。但随着过度扩张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021年公司因反竞争行为,被处以创纪录的182亿元(约合25亿美元)罚款,之后这场收购派对才基本画上句号。 此次合作还因其国际化色彩而备受瞩目,随着中国本土市场增长放缓,阿里巴巴和美图都试图通过海外扩张来发挥各自的优势,稍后还会进一步谈到这一点。 至少在一开始,市场对合作公告反响热烈。上周公告发布的次日,美图股价应声上涨19%,当天以7.02港元收盘,较阿里巴巴可转换债券6港元的行权价高出17%。 尽管此后股价回吐了大部分涨幅,但较公告前仍上涨6%,较年初已实现翻倍。分析机构同样看好美图 。雅虎财经调查的九家机构中,三家给予“强力买入”评级,其余六家评级为“买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周一收盘价为6.26港元,远低于2016年IPO时8.50港元的发行价。 美图表示:“董事会认为,此战略合作将为公司与认购人之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基础,亦有助公司抓住AI带来的机遇,驱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电商工具 这次合作重点,是美图可借助阿里而让电商工具业务进一步扩张。早期的应用程序主要是让用户美化自拍照,而其最新应用程序要复杂得多,借助人工智能和更快的计算能力,让用户可实现虚拟试妆、AI模特试衣等功能。同样重要的是,用户在试用后,能直接在应用程序内购买相关产品。 这项业务在美图财报中归属于“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是其三大收入来源中增长最快的。该类别的收入去年同比激增57%达20.9亿元,占公司全年33.4亿元总收入的63%。相比下,向美妆店、照相馆等企业销售软件即服务(SaaS)的“美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滑32%,至3.85亿元,仅占总收入的12%。其余收入来自广告业务。 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的腾飞,主要受惠于公司去年的2.66亿月活用户(MAU)基础。美图借助更先进的产品,不断将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公司去年付费订阅用户数增长38.4%,达1,260万。 同样重要的是,美图在拓展海外用户方面成效显著。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消费趋于谨慎的背景下,去年底其国内用户规模为1.71亿,与前一年基本持平,而海外用户数同比增长22%至9,450万,占总用户量的36%。 阿里巴巴显然看好美图的应用内销售能力,以及其不断扩大的国际用户规模。与此同时,美图无疑也渴望借助阿里,将产品植入全球数亿用户的阿里平台上。 美图在公告中称,阿里将“在其全球电商平台中,会优先推广本公司的AI电商工具,协助公司开发以数据驱动的电商生图,以及生成视频的新工具与新功能”。公告还提到,双方将“合作共同开发各类基础模型,以及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包括视频生成模型、图像生成模型、多模态模型及语音模型”。 作为合作的一部分,美图还承诺在协议签署后的36个月内,向阿里云采购价值5.6亿元的服务,暗示双方未来可能合作的另一领域。 在今年股价上涨后,美图目前的市盈率(P/E)为31倍。尽管这个数字看似较高,但远低于赛富时(CRM.US)的43倍,更不及Shopify(SHOP.US)的83倍。这表明,若美图能借助与阿里的合作维持甚至加速近期的增长态势,其股价仍有上行空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TO Expr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being tested

追求利润丢失市场份额 中通发展策略受考验

中通去年市占率跌破20%,业务量增速落后于行业平均,反映其着重利润的策略面临挑战 重点: 公司去年业务量年增12.6%至340亿件,增速低于行业平均 市占率从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为2020年来首次低于20%    李世达 尽管居民消费能力下滑,却未对中国电商业务发展带来阻碍,快递“小件化”的趋势仍然在推动快递业务持续增长。对近年称霸快递业务量王座的中通快递(开曼)有限公司(2057.HK; ZTO.US)来说,去年依旧是个不错的一年。 根据公司发布的第四季度及年度业绩报吿,去年全年,中通快递收入年增15.3%达到442.8亿元(61.2亿美元),股东应占溢利为88.2亿元,微增0.8%。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快递业务量1,745亿件,按年增长21%,增速高于2023年的19.4%,行业总收入1.4万亿元,年增13%则低于2023年的14.5%。 整体来看,中通快递的收入增速略高于行业增速,但业务量方面增速却在放缓。去年全年公司业务量达到340亿件,同比增长12.6%,虽然连续九年业务量规模排名第一,但增速却低于行业平均的21%,令中通快递的市占率从2023年的22.9%下降至19.42%,是自2020年以来首次低于20%。 去年业务量榜单排名基本上与2023年一致,圆通速递(600233.SH)继续保持第二名,全年业务量约266亿票,韵达(002120.SZ)、申通(002468.SZ)、极兔(1519.HK)、顺丰(6936.HK; 002352.SZ)分别为238亿票、227亿、198亿票和133亿票。 虽然中通维持业务量之王的名号,但12.6%的增速却远远不及后面的追赶者,其中申通去年业务量年增29.83%、极兔29.1%、韵达26.14%,而排名第二的圆通亦有25.33%的增速。 在这个同质化程度高的市场,市场份额是生存的关键,面对后来者的追赶,中通免不了坐立难安。 快递小件化 在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一代电商”快速成长下,低价订单大量增加,也使快递逐渐“小件化”。据统计,去年行业平均价格由2023年的9.1元降至8元,包裹越小,快递费用越低,快递业者的利润也受到侵蚀。 这种趋势让以低价为卖点的圆通、申通、韵达和极兔的业务量实现高速增长,但像顺丰及去年积极开发高单价散件市场的中通,增速则逊于对手。 去年中通将提升利润作为工作重点,尝试从价格战中抽离。当其他通达系快递公司都在忙着降价时,中通单票价格却增长了2.7%,单位运输成本减少8.9%,带动公司毛利增长17.6%至137.17亿元,毛利率由2023年的30.4%增长至31%。 虽然盈利能力增强,但丢了失市场份额,是否合算? 中通快递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赖梅松就业务量进行了表态,称“2025年中通快递的首要任务是超过行业平均业务量水平。”中通预计,2025年业务量预计在408亿件至422亿件之间,同比增长20%至24%。显然公司仍然重视业务量的增速。 押注散件市场 事实上,中通正在为快递市场的变化做准备。去年以来,公司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单价更高的散件市场,去年第四季度散件日均件量突破700万单,较2023年同比增长近50%,远超电商件整体增速,散件中逆向件单量同比实现了翻倍的增长。 散件指的是来自个人、非电商商家、电商退件等快递件,其中电商退件(指消费者退货产生的逆向物流)又被称为逆向件,近年随着电商退货率增加而逐渐增长。 赖梅松在电话会议中透露,日均700万件散件中,有300万是个人件,400万件是电商平台逆向件。他称,提升散件业务规模是优化收入结构的关键举措之一,在线消费的性价比优势持续激发着消费动能。 快递柜运营商蜂巢控股在去年递交港交所的上市文件中称,2023年到2028年,中国快递行业中的电商逆向件预计年复合增长率是20.7%。从规模看, 2019年全年约36亿件,2023年是82亿件,到2028年将增长到209亿件。 以2023年的82亿件推算,相当于每日退货约2,000万件。如果以209亿推算,就是每天要退货5,726万件。如果这个趋势持续,逆向件业务将成为推动中通成长的一大动力来源。 从市盈率来看,中通约为13.6倍,高于圆通的11倍,但低于申通的25倍、顺丰的18.5倍,及极兔的115倍,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仍有成长空间。值得观察的是,内地消费复苏的趋势会否持续?押注散件市场的策略能否成功?而中通又将如何在业务量与利润率之间取舍,将决定未来的发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aozun does e-commerce

宝尊三年首录盈利 Gap今年拟增40门店

这家电子商务服务和品牌管理公司第四季度收入增长7.7%,并计划今年在中国净新增40家Gap服装店 重点: 宝尊电商去年第四季度取得三年多以来的首次净盈利,其品牌管理和电子商务服务业务录得强劲增长 公司截至去年底在中国拥有152家Gap门店,并计划2025年再净新增40家门店 阳歌 宝尊电商有限公司(BZUN.US; 9991.HK)的最新季度报告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公司营收继续以可观的速度增长,旗下的中国Gap网络实现了同店销售额增长,在当前消费者信心低迷的环境下,这是罕见的成绩。最重要的是,公司还报告了三年多以来的首次季度盈利,并承诺2025年将“带来变革”。 但投资者对此并不买账,周四在最新财报公布后,该股下跌12.7%,给原本看起来非常不错的财报泼了一盆冷水。即使在这一轮抛售之后,该股在过去六个月里仍上涨了15%,似表明投资界对公司越来越有信心。 雅虎财经调查的七家分析机构中,有五家将宝尊评为“买入”,另外两家则给予“持有”评级。但投资者对宝尊的评价并不高,其市销率仅为0.17倍,相比之下,Gap Inc.(GAP.US)的市销率为0.52倍,竞争对手零售商佐丹奴国际(0709.HK)的市销率为0.63倍。当我们将宝尊电商与其他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这是宝尊的另一项主要业务)进行比较时,差距进一步拉大。国内竞争对手微盟集团(2013.HK)的市销率为3.12倍,而美国巨头赛富时(CMS.US)的市销率为7.18倍。 要更好地理解投资者为何如此不看好宝尊电商,我们需要追溯该公司的历史。它最初是一家为电子商务商家提供软件服务的供应商,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生态系统关系紧密。直到今天,阿里巴巴仍然是其主要股东之一。但近年来,这块业务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停滞。 不久前,公司引发媒体关注,它在2023年收购Gap的中国业务,迈出了进军品牌管理的步伐。其后不久,公司还与Authentic Brands Group成立合资企业,将这家美国品牌所有者旗下的Hunter品牌引入亚洲市场。 进军品牌管理行业的举措最初引起了很多质疑,因它与宝尊电商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核心服务相对距离遥远。品牌管理业务最初也拖累了宝尊电商的整体业绩,因为该公司关闭了许多Gap门店,并试图重新定位该品牌,使其更具竞争力。这些努力似终取得了一些成果,品牌管理业务现在约占宝尊电商收入的五分之一。 该公司第四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7.7%,从27.8亿元增至30亿元,是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年收入增长,而2021年和2022年这个数字均出现了收缩。订单履约成本同比持平,而销售和营销成本增长了17%。 由于这两个因素相互抵消,公司报告本季度盈利10万元,是自202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净盈利。董事会主席仇文彬表示,这一势头在2025年继续保持,分析机构纷纷预测,公司今年将实现年度盈利,这将是自2020年以来的首次。 仇文彬在公司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2025年是我们战略转型的结合,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基础。”他续称:“我们加强了高级管理团队,以推动下一阶段的发展。” Gap拓展版图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公司的两项主要业务,首先是较新的品牌管理业务,该业务在经历了初期的收缩阶段后,正步入增长模式。尽管宝尊电商表示,最近在上海和马来西亚开设了首批Hunter实体店,但Gap品牌门店仍占这块业务的大部分。 品牌管理业务的产品销售(主要来自Gap门店),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7.3%,从上年同期的4.56亿元增至5.35亿元。 公司称,去年下半年,新开了40家Gap门店,其中第四季度新开16家,截至2024年底,中国Gap门店总数达到152家。公司表示,计划今年再开设50家新店,在关闭表现不佳的门店后,今年门店的净增量将达到40家。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表示Gap门店在第四季度实现“低个位数的同店销售额增长”,在当前许多零售商,都在报告销售额下滑的经济环境下,这一表现相当令人鼓舞。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进展是,公司正与加盟商合作,把店开到二线城市,这是许多品牌越来越多采用的策略,以便向中国较小城市拓展业务。 “我们在全年开设新门店的同时,也战略性地关闭了一些表现不佳的门店,以优化线下门店网络,使2024年成为结构升级的一年。”宝尊品牌管理的首席财务官Ken Huang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说。“展望未来,我们计划加快扩张步伐,优先考虑人流量大、销售潜力最大的地点。” Ken Huang还表示,继最近在上海开设了一家Hunter门店后,公司正计划将该品牌拓展到中国的其他市场,如北京、深圳和杭州。 在电子商务方面,公司表示其服务收入在第四季度同比增长了9.3%,从上年同期的17.3亿元增至18.9亿元,主要得益于网店运营和营销服务两位数的增长。但由于消费者情绪疲软,电商产品销售额从上年同期的5.98亿元下降4.3%至5.72亿元,部分抵消了这一增长。 品牌管理业务的良好表现,加上电子商务服务业务的出色业绩,抵消了电子商务产品销售业务的疲软,使宝尊电商的经营利润从上年同期的640万元增至7,320万元。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公司在经历了三年多的亏损后,也重新实现了盈利。…
Kanzhun’s net profit jumped by 42.6% to 1.57 billion yuan last year

就业大潮来临 看BOSS直聘能否抓住拐点

企业招聘稳步复苏,带动BOSS直聘业绩显著增长,面对今年的就业大潮,公司将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 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长42.6%至15.7亿元 去年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增长25.3%至5,300万    李世达 套一句电视剧里的台词,“风浪越大,鱼越贵”,意指当环境越差,获得的回报就越丰厚,人力资源行业似乎也是这样的生意。近年内地经济低迷,求职人数增加,也让人力资源行业的“客户”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唯有当市道开始好转,企业招聘需求增加,真正的效益才能显现。 中国最大网上招聘平台BOSS直聘,近日就用一份亮眼的年度成绩单,预告经济复苏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BOSS直聘的母企看准科技有限公司(2076.HK; BZ.US)近日公布,去年度收入及盈利双双增长,年收入增长23.6%至73.6亿元(10.2亿美元),净利润更大增42.6%至15.7亿元。截至去年底,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总额为147亿元,较2023年底的129.1亿元增加了13.8%。 另外,公司第四季收入按年增长15.4%至18.2亿元,为连续六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净利润则为按年增长34.1%至4.44亿元。受到亮眼成绩激励,BOSS直聘美股在财报发布后涨幅逼近5%,或可视为当前的市场环境与公司的增长逻辑受到市场认可。 公司业绩的增长,来自用户的持续增加。2024年,公司平均月活跃用户(MAU)达到5,300万,按年增长25.3%,不过,去年第四季度MAU则从第三季的5,800万下滑至5,270万。尽管如此,若以第三季的数据比较,BOSS直聘的MAU量约相当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及同道猎聘(6100.HK)等竞争对手的总和。 企业客户带动业绩增长 求职者就像大海里的鱼,越是风高浪急,越是成群结队。事实上,招聘网站卖的是求职者的履历,付费的则是企业主。BOSS直聘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企业的付费服务。 公司表示,去年全年,企业用户的活跃度也显著提升,付费企业客户数达到610万,同比上涨17.3%。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收入由2023年的58.9亿元增加23.4%至2024年的72.7亿元,是带动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另外,向求职者提供的增值服务收入,也按年增长36.2%至8,57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BOSS直聘的营销费用由2023年的19.9亿元增加4.1%至2024年的20.7亿元,主要由于雇员相关费用增加,部分被广告及营销费用减少所抵销。截至去年底,BOSS直聘共有5,688名雇员,较2023年的5,346人增加342名增长6%,其中销售和营销人员占比超一半。 接入DeepSeek 而在技术层面,BOSS直聘APP也已接入DeepSeek-R1,在APP中的一些场景中进行灰度测试。同时,产品上也采取自研模型“南北阁”提供服务。公司称“南北阁”与DeepSeek的结合,能够在保障用户服务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面对招聘端者的服务中,能够利用AI在庞大的求职者数据库中自主选择和匹配,向雇主推荐候选求职者,并以具体的推荐理由提供参考,进阶的服务则包含进一步与目标求职者沟通等。而针对求职者端,则提供“向AI提问”的交互模式,支持用户用更自然的语言表达需求,获取职位、就业相关信息及问题答案,同时也提供模拟面试功能。 瑞银发表报告指出,今年以来企业招聘情绪正稳步复苏,该行对公司近期表现持更正面看法,将今年首季及全年收入预测分别上调3.5%至0.4%,至按年增长12.2%及12.1%,维持“中性”评级,美股目标价从17美元上调至19.5美元。 从市盈率来看,目前BOSS直聘约为40倍,远高于万宝盛华(MAN.US)的19倍,显示投资人颇为看好其未来的增长前景。不过,内地经济是否如近期股市所反应的那般,迎来市场拐点,才是真正的考验所在。 “就业难”问题一直是最受关注的社会议题,而今年将是“就业大年”。统计预测,今年夏天将有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招聘需求相匹配,很快就会见真章。对招聘网站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持续增长的就业需求,与AI技术的日渐进步,BOSS直聘虽然在人力资源行业依然保持领先地位,但仍需继续充分利用用户优势与技术优势,以应对市场的改变与竞争。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AI/基础建设/资源

Shoucheng pivoting to robotics, getting rid of the “old economy” label

甩掉旧经济标签 首程靠机器人突围

首程控股改变业务方向,近期更积极投资机器人产业 重点: 公司首季毛利下跌,纯利却多赚八成 旗下基金持有宇树科技股权   白芯蕊 自OpenAI在2022年11月发布ChatGPT,人工智能(AI)概念席卷全球,带挈芯片股大幅抽升,随着特斯拉(TSLA.US)人形机器人有望短期登场,意味AI应用即将落地,令全球机器人股都受热烈追捧,过往被视为旧经济股的首程控股有限公司(0697),近年业务不断变身,更进军机器人产业,刚公布的第一季业绩,纯利便升超过八成。 转型基金及停车业务 在香港上市超过30年的首程控股,前身是首长国际,集团早在1991年已在香港上市,主要经营钢铁等相关业务,2016年开始战略转型,陆续剥离传统业务,包括出售秦皇岛钢材制造、矿物开采和加工等业务,转型至基金管理及停车场营运等。 2018至2019年引入战略股东,2020年改名为首程控股。随着全球对机器人投资炽热,集团亦不怠慢,2024至2025年分别设立机器人基金及机器人公司等。 2024年报披露,首程控股大股东为首钢集团,持有该公司24.9%股权,日本租赁公司欧力士(IX.US;8591.JP)为第二大股东,持有首程控股14.3%股份,其他还包括港资周大福系的Cheng Yu Tung Family (Holdings) Limited、北京国有资本运营(下称北京国管)、阳光保险及私募基金厚朴,并分别持有首程控股11.5%、10%、8%及7%股权。 至于转型后的首程,现分为资产营运及资产融通两大业务,所谓资产营运,即包括产业基础运营服务及其他服务相关收入,涉及停车场及园区管理等。资产融通收入包括基金管理及投资产生的综合收入,当中REITs业务由首程基石营运,还有风险投资业务由首程资本主理,针对投资包括机器人产业等。 资产融通收入大跌 不过,资产融通收入波动较大,易受二级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令业务收入出现公允价值变动。以2025年首季业绩为例,资产营运及资产融通占总收入比率分别为73.4%和26.6%, 较2024年同期的57.8%和42.2%比例变化颇大,其中资产融通收入更大跌36.8%至9,381万港元,幸而资产营运收入按年上升27.3%至2.58亿元,令集团总收入力保不失,按年微升0.2%至3.52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首程控股首季毛利大跌39%,但受惠股权交易获取投资收益推动,令上季股东应占溢利大增80.2%至2.13亿元。其实也反映首程控股已由最初旧经济的重资产模式,转为利用资产获得资金,再投资科创企业,待科创企业变大及成熟后沽出套现。 携政府设机器人基金 尤其在风险投资业务上,首程专注高科技企业,积极布局机器人、新材料及智能制造等,其中2024年与股东之一,由北京市政府设立的北京国管,还有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联合成立100亿元机器人基金,重点投资机器人独角兽、机器人零件、创新应用等领域。 据国泰君安报告指,基金已完成对数十个项目投资,其中包括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持股为3.96%,还有银河通用、星海图、未磁科技及万勋科技等。 除股权投资领域外,首程控股也计划大力推进机器人实业,近期便成立北京首程机器人科技,将机器人应用场景变成集团收入,计划初期将有40至50家创新企业会成为战略渠道伙伴,业务覆盖医疗、教育、市政等场景。 在持续投入机器人业务下,首程控股已变身成机器人概念股,配合在市场不断回购,公司股价今年累计上升超过五成,预期市盈率为20倍,市销率8.2倍,相比无盈利的优必选(9880.HK)及越疆(2432.HK),市销率却高达15倍和45倍,首程控股明显有一定吸引力。 整体来讲,全球机器人发展潜力巨大,摩根士丹利估计人形机器人今年收入虽然只有3亿美元,但随着人机融合,整个人形机器人会快速增长,到2050年行业收入会急增至5万亿美元。若估计正确,意味目前市场只是起步阶段,对作为主力投资机器人产业的首程控股有利,唯一担心的是REITs投资仍受内地楼市困扰,一旦楼市好转,配合机器人概念,首程的股价将有望一飞冲天。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armony OS launches a PC version

鸿蒙PC版挑战两巨头 华为下大棋布局未来

公司最新举措在说服更多应用开发者,为其操作系统开发适配产品 重点: 华为推出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PC产品,试图挑战Windows和Mac OS的全球主导地位 尽管应用适配率相对较低,制约了其开发第三大操作系统的雄心,但华为可能因中国科技自主化战略获得政府支持    陈竹 开发操作系统(OS)是出了名的困难,不仅因为技术复杂,还因说服应用程序开发者,以及要用户采用新系统极具挑战性。微软在2010年代初进军手机操作系统折戟便是明证,即便它当时已在个人电脑(PC)端坐拥Windows的巨大优势,并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大肆宣扬要开发一个新的OS来挑战安卓和iOS的双头垄断,但历史最终还是否决了Windows Phone。 最新试图打破这种持续数十年双头垄断局面的,是中国科技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这并非华为出于自愿,而是美国禁止其使用安卓系统后,迫于无奈而采取的行动。 上周,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登上媒体头条,因为公司发布面向电脑端的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向Windows和Mac OS的双头霸主地位发起挑战。同步亮相的还有两款搭载最新鸿蒙5.0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MateBookFold非凡大师配备了OLED双屏,完全展开时可达18英寸,并且取消了物理键盘。这款电脑并不便宜,售价23,999元(约3,331美元)。MateBook Pro则采用了传统笔记本电脑设计,更实惠些,起售价7,999元。 因违反美国对伊朗技术禁运而遭华盛顿制裁以来,华为此次最新产品的发布,标志其多年来打造"去美国化"供应链的努力再进一步。除鸿蒙操作系统外,在美国制裁其智能手机业务后,华为自主研发了先进半导体芯片。 华为并不避讳开发操作系统的难度,在产品发布会上,它向观众表示,其“坚持做困难而正确的事”。与华为近期多款产品发布策略如出一辙,此次活动也巧妙地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公司宣称以美国为主导市场而开发的产品中,“鸿蒙电脑给世界多一个选择”。 华为透露,已有超过1,000款应用适配鸿蒙PC操作系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类似微软Office的办公套件WPS,以及字节跳动旗下类似Slack的办公协作应用飞书。 至少自2019年起,华为便提及开发自主操作系统的计划。当年,在美国制裁禁止其使用安卓系统后,华为立即发布了鸿蒙1.0。但直至去年,经过数月测试的鸿蒙OS NEXT(后更名为鸿蒙5.0)正式推出,其研发努力才真正获得动力。与之前的版本不同,该迭代版本完全脱离安卓代码,标志着与安卓系统的彻底割裂。 从应用开发者的采用情况看,鸿蒙OS 5.0已取得显著进展。公司数据显示,截至本月,鸿蒙商店的应用软件超过2万款,较去年11月的1.5万款大幅增长。尽管与苹果和谷歌应用商店各自约200万款相比仍相差甚远,但已表明开发者开始关注鸿蒙系统。 微信里程碑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经过数月的内测,微信的一个版本在鸿蒙应用商店正式上线,此时距离2024年初,微信首次决定为鸿蒙OS 5.0开发应用程序已过去近一年。在微信这款国人用于从通讯,到支付等应用程序到来后,现在大部分中国主流应用程序都推出了鸿蒙版本,包括抖音和打车应用滴滴。 虽然这对鸿蒙系统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它只是打造一个成功的操作系统的第一步。鸿蒙系统上的大多数应用程序,仍然只具备核心功能,缺乏安卓和iOS对应版本的完整功能。例如,鸿蒙版微信缺少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等功能。 目前,华为主要将精力集中在中国的热门应用程序上,因其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现在仅在中国销售。将其推广到全球可能是另一回事,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境外缺乏华为产品,还因美国可能会抵制并设置障碍。 即使在中国,主要的挑战也在于说服开发者在鸿蒙系统上投入资源。正如微软在本世纪头十年的经历,这并非易事。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如果开发者不投入资源,用户会因为应用体验差而放弃该系统;而随着用户的离开,开发者就更不愿意投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华为大举推动用户转向最新的鸿蒙OS版本,也可能疏远习惯了早期版本的粉丝群体。今年早些时候,它决定取消鸿蒙OS 5.0的回退功能,引发广泛争议。公司在没有给用户提供回退到早期版本选项的情况下,自动将用户升级到最新的鸿蒙OS 5.0,给许多用户带来了问题,因为一些应用程序与最新版本并不兼容。…
Nuobikan racing to get listed in Hong Kong while nursing only limited appeal

卖点有限的诺比侃 AI风口下赶上市

人工智能不但成为今天市场热话,更加是资本市场青睐的行业,相关公司也竞相赶上市 重点: 诺比侃过去三年连续取得盈利 公司主要收入来自AI交通   刘智恒 雷军说过:“站在风口,猪也会飞。” 相信资本市场对这句说话更加深信不疑,近年人工智能(AI)已成科技界的一大趋势,AI公司当然不会错过这个黄金风口,一窝蜂涌到香港上市。 AI技术公司诺比侃人工智能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亦深明此理,去年已申港上市,但期限已过,近日再向港交所递交新的申请书。 公司提供AI行业模型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主要分三大类,一是AI+交通,涉及轨道交通、城市交通及机场;其次是AI+能源,包括电力及化工,第三是AI+城市治理,包含园区、校园及社区管理。 诺比侃通过自主研发的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为交通、能源及城市治理的客户,实现智能化监测、检测和运维等。 公司的业务模式分三层,分别是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AI行业模型,以及AI+解决方案。 NBK-INTARI人工智能平台是公司业务模式的支柱,拥有生成不同AI行业模型的底层通用技术。AI行业模型,则集合业务数据及行业洞察的算法,用于赋能各个行业的特定模式。至于AI+解决方案,是应对客户在更复杂多维的业务场景中的需求。 业绩连年增长 公司过去三年的业绩均有所增长,2022年至2024年,收入为2.53亿元、3.64亿元及4.03亿元,当中以AI+交通的占比最大,去年占总收入的52%。期间公司的盈利是6,316万元、8,857万元及1.15亿元。 对于AI公司来说,诺比侃给予投资者的亮点,肯定是已有盈利。强如人工智能的大神第四范式(6682.HK),至今仍处于亏损状况,是以诺比侃能有盈利,而且亦朝着一个上升趋向,过去两年分别增长40%及30%,确实难能可贵。 核心业务行内第七 不过,纵能有盈利,但在业内,诺比侃并非处于头部位置。公司最引以为傲的业务,亦即其收入的核心来源——AI+交通中的轨道行业,据灼识咨询资料,按2023年的收入而言,其在交通上的AI+检测监测解决方案,在内地只排行第七,前五大也不到,反映其在市场并非领导者。 至于AI+能源业务,市场前五大企业占有率约20%,诺比侃并不在五大之内。而中国AI+城市治理行业,更是高度分散且区域多元化,反映市场竞争激烈,而头五大公司市占率约为10%,诺比侃亦未能打入五大之列。 创始人知名度逊色 人工智能企业的一个重要致胜关键,就是能否拥有超高技术。诺比侃主要创始人廖峪,于2015年成立公司。申请文件中披露,他在先前的职业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领域经验,在2007至2016年间,在其他软件开发企业担任技术人员。 相比在港上市的AI公司灵魂人物,如商汤(0020.HK)已故创始人汤晓鸥、创立希迪智驾的李泽湘,或第四范式首席执行官戴文渊等,均属行业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廖峪的背境似较逊色,究竟他的团队技术能力有多强,我们未能具体了解。 规模远逊AI龙头 论规模,诺比侃在行内只属中型企业,商汤去年收入37.7亿元,高于诺比侃逾8倍,更别说第四范式,去年收入达到52.6亿元,抛离诺比侃达12倍。虽然两家行业龙头仍未有盈利,但因业务越做越大,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亏损逐渐收窄。特别第四范式,距离盈利之路只一步之遥,一旦转亏为盈,在资本市场上将可弯道超车,抛离对手。 市场亦批评公司的个别财务情况,最主要是应收款在过去三年一直增加,分别是1.76亿元、3.03亿元及4.74亿元;期间的坏账更拾级而上,分别是2,176万元、4,986万元及6,517万元。周转天数也大幅上升,由192天升至241天,到去年更达352日。 目前商汤的市销率为14.4倍,第四范式更只有3.7倍,诺比侃规模难与两家企业相比,之前公司进行的第四轮融资后,市场估值为21亿。诺比侃要在香港资本市场中突围而出,或吸引投资者,相信并不容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ao Weiguo gets suspended death sentence

贪腐被判死缓 赵伟国跌宕起伏的一生

曾风光一时的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上周因贪污罪被判处死缓 重点: 赵伟国上周因贪污罪被判死缓,其命运的沉浮与中国激进的芯片野心紧密交织,并显出背后的隐忧 赵伟国构建芯片帝国紫光集团,在债务违约后进行了重组,目前的发展方向没那么激进    肖林 在平日,位于吉林省偏远城市的法院,并不会引起太多关注,它日常审理的均是当地案件。但上周,随着那里宣布的一项判决,在国内外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位曾象征中国大举发展芯片产业的人物也悄然落幕。 赵伟国被判死缓,他的故事反映中国与西方从微波炉到超级计算机的微芯片竞赛。但它也反映这场竞赛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包括数千亿美元的国家支持。 据多家媒体援引吉林省吉林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报道,现年58岁的赵伟国,在担任由国家支持的紫光集团董事长期间,贪污、为亲友非法牟利,并使国家和上市公司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宣判当天的照片中,赵伟国在两名警察陪同下出庭,神情显得谦卑且憔悴——这与他昔日自信满满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曾几何时,他主导的收购行动堪称传奇,甚至一度放言要收购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 法院查明,赵伟国在2014年至2021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将业务和资产导向关联方,损害公司和国家利益。导致超过4.7亿元(6,500万美元)的国有资产被非法侵占,国家经济损失超8.9亿元,一家上市公司损失超4,600万元人民币。现实情况是,这些数字可能只是赵伟国任期内巨大贪腐和资源浪费的冰山一角。 依赖进口 全世界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的半导体芯片,这些芯片构成了产品的“大脑”。随着近年中美紧张局势加剧,中国在进口一些最先进的技术(包括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时,面临日益严密且协同实施的限制措施。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在这一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中国芯”等口号集中体现了这一目标。 2014年6月,中国的芯片自主行动提速,并发布了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蓝图,目标是到2030年达到先进水平。三个月后,中国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又称“大基金”),扶持有助于实现独立自主目标的公司和项目。现时,该基金已进入第三期,迄今已募集到高达6,800亿元的资金,但贪腐和浪费现象却屡禁不止。 赵伟国似乎是领导此类雄心壮志的理想人选,他来自新疆的一个小村庄,出身贫寒,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顶尖的理工科学府清华大学。 赵伟国多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自己是在读了一本介绍硅谷以及苹果和惠普公司创立的书后,受到启发成为企业家。创业精神引领他先后在水泥厂、中国第一波互联网热潮、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创业,并于2000年代初创立了北京健坤投资集团。 2009年,赵伟国通过健坤集团收购了紫光集团的大量股权。紫光成立于1988年,旨在将清华大学的科研成果商业化。一年后,赵伟国出任紫光集团董事长。 多年来,紫光集团一直是一家平平无奇的国企,缺乏明确的战略和突出的产品。旗下两家子公司紫光股份和紫光国微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但均未引起太多关注,基本属于无人问津的小盘股。 踏上并购之路 为了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赵伟国开始物色收购目标,为此他经常浏览财经网站。2012年底的一天晚上,他发现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电信芯片制造商展讯通信,并最终于2013年以1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家公司。这标志着紫光集团首次涉足芯片行业,开启了一轮持续数年、涉及中外知名企业的收购狂潮。 2014年,公司收购了展讯通信的竞争对手锐迪科微电子,随后将两家企业合并。2015年,又出资约23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华三通信51%股权,以及这家美国PC巨头在中国的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业务。紫光集团最为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是2016年成立长江存储,该公司如今被视为中国存储芯片领域的国家队。 随着紫光集团声名鹊起,西方对中国获取尖端技术日益警惕,该公司收购国际科技巨头的尝试接连受挫。2015年,紫光集团对美国领先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商西部数据和存储芯片制造商美光科技的收购,均因国家安全考量遭美方否决。赵伟国对台湾头部芯片封测企业的收购尝试,也因类似原因遇阻。 激进的扩张和失败的收购尝试,使紫光集团迅速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芯片企业集团。但这也让公司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即便它从各渠道获得了大量国家资金,据报道,仅2017年它就从国家开发银行和“大基金”获得了1,500亿元。 由于很多投资项目吞噬了大量现金却没有带来丰厚的回报,公司的债务负担很快变得无以为继。2020年11月,公司第一笔债券违约,当时其已累计负债超过2,000亿元。紫光集团被迫进行重组,由北京智广芯控股有限公司牵头的政府主导财团,于2022年获得控制权,此时公司已经抛售旗下核心和非核心业务的股份。 当时,赵伟国的光环已经迅速褪去,中国针对芯片行业发起反腐运动,更给了他最后一击,最后不仅他本人落网,还牵出了“大基金”及其他芯片企业的多名高管。 因如实供述罪行并退还赃款,赵伟国获从宽处理,被判处死缓,最快15年后可出狱。但即便中国最终实现成为全球半导体强国的目标,紫光集团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给国家造成的巨大损失,仍将长期是中国芯片雄心的一个污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