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內地售樓排名

刘智恒

    

内房

    

去年内地销售三甲:保万中

根据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百亿企业排行榜》,去年内地房企的销售冠军是保利发展(600048.SH),全年销售金额4,207亿元人民币(下同),万科(000002.SZ)紧随其后,销售3,755.4亿元,第三位是中海地产(0688.HK),销售额3,098亿元。至于连续六年冠军的碧桂园(2007.HK),去年跌至第七位,只有2,200亿元,中国恒大(3333.HK)排名27位,销售金额589.4亿元。以首100位房企的销售金额计算,合共62,791亿元,按年下跌17.3%。

至于销售额逾1,000亿元的房企,按年减少4家至16家,达到100亿元但未够1,000亿元的有100家,按年减少10家。中指研究院指出,重点房企去年销售呈前高后低走势,展望今年有望筑底企稳。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百大房企销售金额情况,相信许多细规模的开发商应在水深火热之中,估计今年会有更多开发商倒闭,房企问题能否纾缓,仍是今年中国经济能否走出阴霾的一大关键。

金茂分拆Reit上市套现

内房企业负债累累,需要透过出售资产套现,金地集团(600383.SH)出售位于深圳的金地环湾城股权及所欠的股东借款,总作价72.8亿元。出售项目有助金地减轻债务压力,集团今年1至4月,将有3笔公司债及3笔中期票据到期。另外,中国金茂(0817.HK)透过分拆旗下资产,打包成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上市,借此可套回资金。基金定名为华夏金茂商业,每基金单位2.67元,预计出售所得约10.7亿元。

我们相信,今年将有更多大型项目出售的消息,毕竟开发商要纾减债务压力,要各施各法卖家当,除卖楼外,就是将整个发展中项目或投资物业转手,又或效法金茂,将投资物业以Reit模式上市。不过,在卖家不断增加,供应多于需求下,担心内地房产市场将进一步下调。

香港

甯漢豪

    

怕流标不推住宅地

香港政府本财年最后一季度卖地计划,只会推出一幅位于元朗的工业地,可建总楼面约172万方呎。发展局局长甯汉豪表示,考虑到近期市况,加上投地气氛较冷淡,决定暂不推售住宅及商业地。她补充,今年首三季度,土地供应可建住宅7,960伙,若计入第四季度的供应,将可达11,530伙,接近全年目标的12,900伙。

本财政年度政府推出的多幅地皮均以流标告终,我们估计政府被迫要放缓推住宅及商业地。然而,当住宅用地推出量减少,教人担忧是未来的住宅供应量或会受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过往政府的收入有颇大部分来自卖地及补地价,按目前情况看,卖地收益势难达标,财政收入也受拖累。

花旗劲劈地产股目标价

外资银行对本港楼市较悲观,花旗预测今年楼价将下跌超过一成,加上内地及香港经济经疲弱,美国利息持续高企等,将15只地产股的目标价大幅调底,平均降幅达21%。更将九龙仓(0004.HK)、新世界发展(0017.HK)及港铁(0066.HK)评级调低至“沽售”,其中港铁的目标价由47港元大降至26.5港元,九仓则由24.5港元调低至19.8港元,港铁当天股价即时大跌近6%。

我们相信香港楼市正在受压,唯现时情况远远不如97年的严峻,因此楼价会调整,但不会出现大跌。然而,股票是看前景,若今年楼价难有起色,上市公司的估值将会收缩,实际上这个情况已经发生,而投资银行将地产股评级及目标价调低亦属无可厚非。

今天港楼是平还是贵

过去一年我们经常听到地产发展商及中介高声疾呼,要全面撤辣,并要引入救市措施,讲到香港楼市好像要末日一般。我们认同楼价是较高峰期有所回落,但若有注意本港新楼价格及销售情况,又不如他们口中所说那样严重。中国海外(0688.HK)位于九龙启德的维港1号,于本月6日推12伙发售,入场费最低的一个单位在20楼,实用面积只有459方呎,折实售价近961万港元,呎价20,934港元。

一个只有400多方呎的单位,总楼价竟然接近1,000万,呎价近21,000元,基层市民一个月工资也买不了一方呎楼,你叫小市民如何上车?打工仔如何负担?而发展商及中介还说地产行业很差劲,经常在媒体上呼天抢地求救,现实却是楼价与市民负担能力仍然大脱节,出现调整根本是好合理事情。

咏竹坊文章

Regal signed MOU with MISA

    

中东资金能顶半边天

本周《咏竹坊》报道富豪酒店(0078.HK)伙四海国际(0120.HK),与沙特阿拉伯投资部(MISA)签定备忘录,合作酒店开发及项目管理,初步涉及投资总额约50亿美元(357亿元),预计在中东新增50间酒店。富豪酒店主要提供品牌、营运及管理等服务,MISA会寻找及介绍投资者、企业或基金等,为项目提供发展资金,四海或会成为一个筹集资金的投资平台。

近年中东致力打破倚赖石油为主要收入的来源,并推出“2030愿景”计划,具体是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发展新投资机会。适逢中国在欧美的打压下,有部分海外资金撤离中港,于是有意另觅投资方,双方一拍即合,中东资金大举投资中国,如入股蔚来(9866.HK)及金蝶(0268.HK),及伙同海昌海洋公园(2255.HK)在中东建新项目。香港的企业亦把握机会,与中东资金合作拓展业务,我们预计今年将会有更多中东资金在中港投资。

复星旅文迎来最好时光?

一直有传复星旅文 (1992.HK)计划出售旗下的地中海具乐部(Club Med),近日执董德斯坦辞去公司董事会的多个职务,但仍续执掌Club Med,加上在疫后业务增长强劲,似乎出售这只现金牛的机会暂时不会太高。集团亦计划,未来3年新增17家度假村,并预计中国人将成Club Med未来最大客户。

复星旅文董事长徐晓亮表示,公司正在加快“重资产”项目出售,早前接受访问时,强调在经历旅游业的冬天后,将迎来最好的时光。不过,我们认为去年旅游业出现爆发性增长,主要是疫后的报复式反弹;经过一年后,情况或许会放缓下来,内地人未必再心急一窝蜂抢着去游山玩水,始终经济有放缓趋向,加上房价的大幅下滑,或许会影响旅游消费,因此暂时还是保持观望会稳妥一点。

新闻

简讯:比华利山庄开店 安踏进军美国第一站

运动服装制造商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2020.HK)正计划拓展其海外业务,並在洛杉矶开设门店进军美国市场。根据Vogue Business上周报告,门店仍在比佛利山庄市建设中,定于九月开业。 报告称,公司计划聘请NBA球员凯里·欧文及克莱·汤普森担任品牌大使,以提升其产品在美国市场的认知度。此次开业将成为安踏在中国境外的最新举措,品牌已在东南亚运营多家门店。 通过控股亚玛芬体育(AS.US),公司已涉足美国市场,后者旗下品牌包括萨洛蒙(Salomon)、威尔胜(Wilson)和始祖鸟(Arc’teryx)等知名西方品牌。但新门店将是美国首家销售安踏核心品牌产品的零售店,该品牌在中国市场正与耐克、阿迪达斯等全球巨头竞争。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KEx has big IPO year

中企弃纽约转香江 上半年港新股市场热爆

今年上半年,累计有44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期内募集资金136亿美元,占全球上市募资总额的四分一 重点: 按上半年全球新股市场募资额统计,香港以136亿美元领跑,同期中国企业纽约上市募资总额仅为8.41亿美元 中美贸易摩擦放弃赴美上市、叠加A股上市遇阻之际,港交所出台政策吸引中资企业 阳歌 经历此前三年的沉寂后,渴求资金的中资企业争相赴港上市,助力香港今年上半年成为全球领跑的新股市场,独占全球新股募资总额四分之一。A股上市公司赴港双重上市(A+H)成为香港新股市场热爆的主要推手,这些公司在寻求资金的同时,寄望提升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很多原本可能选择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今年基本打消念头。上半年,仅奶茶连锁品牌霸王茶姬(CHA.US)4月登陆美股,募资逾4亿美元。然而,其“战果”被电动车制造商极氪(ZK.US)的私有化抵消。仅仅一年前,极氪在纽交所上市时募资额达4.41亿美元。 若上述趋势延续,今年确有可能成为2021年以来,香港新股上市最繁荣的一年,且创下近十年新股募资规模次高纪录。 普华永道本周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港交所有44宗成功上市个案,合计集资1,071亿港元(136亿美元),同比大增7倍。安永6月发布的类似报告指出,上半年香港新股上市募资额占全球新股募资总额的24%。 两份报告均认为,香港市场增长势头有望延续至下半年。普华永道预测,今年全年,港交所新股募资总额将突破2,000亿港元。 安永发现,尽管赴美上市的新股数量增加44%至36宗,募资额却大跌62%至8.41亿美元。可见募资额达1亿美元或以上的中资大型上市个案,在美渐稀缺,当前赴美上市多为募资额2,000万美元或以下的小项目。 赴港上市趋势日益增强,今年上半年,中国证监会批准30家中企赴港上市,数量较批准纳斯达克上市的12家企业逾倍。所有此类境外上市,均需在中国证监会备案。 中国证监会受理的境外上市备案申请呈现类似倾向,目前证监会受理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申请达183宗,其中126家企业赴港上市,仅42家瞄准纳斯达克,后者均未聘请顶尖投行,表明其中绝大多数或全部募资额或不超过2,000万美元。 多重政策因素 多重政策因素驱动香港新股市场的盛景,首先是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使中企放弃选择美国上市,部分美国政客甚至主张,把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悉数摘牌。 另一方面,中国的顾虑在于若企业赴美上市,中企持有的大量个人及客户数据恐被美国政府获取,上述忧虑引发网约车龙头滴滴出行2021年被强制从纽交所退市。 类似顾虑亦影响快时尚巨头Shein的上市前景,公司原计划登陆纽约,因遭遇美国政府政治阻挠而放弃,后转向伦敦市场。然而,上月再度搁置计划,报道称因中国证监会倾向该公司赴港上市。 此外,中国为提振A股市场,限制沪深新股发行数量,客观上加剧企业赴港上市潮。内地投资者情绪低迷可见一斑,上证综合指数年内仅上涨6%,大幅落后恒生指数的23%涨幅。 中美政治摩擦、中方对数据的安全顾虑,以及对A股上市数量存在限制,港交所多措并举增强市场吸引力。今年5月,推出特专科技企业上市通道,降低早期专业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去年10月颁布新规,便利沪深A股上市企业赴港双重上市,香港市场对国际投资者更为开放。 今年上半年,最大规模的新股上市潮正源于此类双重上市。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750.HK;300750.SZ)通过在港上市募资约46亿美元,与其A股上市地位形成互补。 霸王茶姬虽因赴美上市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但今年上半年其数个主要竞争对手赴港上市亦引人瞩目,茶饮连锁龙头蜜雪冰城(2097.HK)募资4.4亿美元。 今年上半年,随着金价飙升至历史高位,黄金概念股的上市同样受到追捧。2月,赤峰黄金(6693.HK)港股上市募资4.19亿美元。此轮黄金热潮或将引爆下半年又一大型上市项目,紫金矿业(2899.HK)本周提交初步申请文件,拟分拆旗下紫金黄金国际独立上市。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多点数智准备申请稳定币牌照

零售软件服务提供商多点数智有限公司(2586.HK)周四公告,公司正在筹备申请香港稳定币牌照,并已通过公开市场HashKey Exchange购买比特币,其资金来源为本公司现有的现金储备。 公司称,已于今年2月与HashKey Group签署战略合作协定,公司将在HashKey Exchange开设交易帐户,双方将围绕数字资产交易、Web3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区块链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探索推出包括稳定币支付在内的技术服务,并推动稳定币在零售支付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消息公布后,周四多点数智股价一度升近九成,收市报11.14港元,涨23%,成交额达18亿港元(2.3亿美元)。公司去年底以每股30.21港元上市,首日挂牌暴跌54%至13.8港元,之后股价持续下滑,最低见4.78港元,目前股价虽有回升,仍较上市价下跌63%,市值由上市首日最高的270亿元,跌至目前约100亿港元。 多点数智主要为零售行业提供云基础数字零售SaaS平台服务,但其客户高度集中,近九成业务来自大股东张文中的物美集团系内公司。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BYD supplier Cheng-Tech

比亚迪撑起九成收入 承泰科技能否靠毫米波雷达破局?

以性价比优势切入L2级以下智驾市场的承泰科技,在比亚迪“智驾平权”的大旗下快速崛起 重点: 公司主营成本更低的毫米波雷达,较激光雷达更具性价比优势 2024年公司收入约94%来自比亚迪    李世达 在汽车行业进入严重内卷与智驾平权的时代后,低价车款开始配备功能更齐全的辅助驾驶系统,令不少激光雷达厂商陷入成本与价格的挣扎之中。有着华为技术血脉、手握比亚迪(1211.HK; 002594.SZ)订单的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选择了一个较为不同的路径——毫米波雷达。 与禾赛科技(HSAI.US)、速腾聚创(02498.HK)等瞄准L3-L4高阶辅助驾驶市场的激光雷达企业不同,承泰科技选择聚焦于L0至L2+辅助驾驶层级的毫米波雷达市场,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但市场基础更广,并透过产品定制与算法整合,在细分赛道建立起自身优势。 近日,承泰科技已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18C特专科技上市申请,期望借募资扩大产能与研发投资,国泰君安为其独家保荐人。 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利用毫米波频段进行探测的感测技术,具备全天候、抗干扰强、成本低等特性。但相对的分辨率与精度较低,难以精准判断前方物体,使其在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中难以独当一面,需搭配其他传感器补足。不过,相较于造价动辄数千元至上万元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成本仅约数百元,且工艺并不复杂,成为推动大众化车型普及辅助驾驶功能的技术核心。 成立于2016年的承泰科技,主要专注于77GHz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发与生产,产品涵盖前向雷达、角雷达及中央计算雷达等。截至2025年6月,已推出七款核心雷达产品,覆盖L0-L2+辅助驾驶等级。 申请文件引用灼识咨询数据指出,公司2024年出货量达94.5万套,是中国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市占率达9.3%,并在整体毫米波雷达市占4.5%,名列全国第三 。 华为技术血脉 公司创始人背景亦颇具看点。董事长陈承文与联合创始人周珂皆出身华为,前者为华为资深产品经理,后者亦曾任职于华为技术岗位。两人将华为在射频设计与嵌入式算法领域的工程经验带入新创公司,让承泰在毫米波雷达的信号处理与硬件整合上建立了坚实基础。 财务方面,公司2022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5,765万元、1.57亿元及3.48亿元,三年间收入翻五倍,增长显著。但营运仍处于亏损阶段,过去三年累计亏损约1.97亿元,去年亏损大幅收窄77%至2,176.8万元,且实现经营盈利1,507万元,同时毛利率亦逐年上升,自2022年的28.7%升至2024年的33.9%,反映出产品成本控制与议价能力正逐步提升。 然而,公司现金流状况略显吃紧,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587万元。若未来扩产或技术升级需求迫切,将需依赖更多融资以维持运营。 比亚迪贡献94%收入 事实上,承泰科技的快速成长离不开与比亚迪的深度合作。自2022年成为比亚迪指定供应商后,公司毫米波雷达已搭载至比亚迪旗下超过20款车型。2024年,公司来自比亚迪的收入达3.26亿元,占公司总营收高达93.6%。 今年2月,比亚迪挥舞“智驾平权”大旗,喊出“高阶智能驾驶不应是高价车的专利”,旗下大量10万元以下车型搭载高阶辅助驾驶功能,承泰的4D毫米波雷达正是关键零部件之一。但这种结构性依赖意味着,只要比亚迪采购策略微调或转向其他供应商,对承泰带来的打击将极为剧烈。 其次,毫米波雷达的技术门槛相对低于激光雷达,缺乏足够护城河。同样深耕毫米波领域的还包括海康威视(002415.SZ)子公司森思泰克,该公司亦为比亚迪核心供应商,产品涵盖角雷达、前向雷达及环视雷达,其在研发、产能与资金实力上皆优于承泰科技。 而像华域汽车、长光华芯等集团背景雄厚的企业也积极布局毫米波市场,使得承泰在竞争中并不具备明显技术垄断力。中长期而言,承泰能否真正破局,在激烈竞争中构建独特优势,仍待观察。 去年5月,承泰科技完成C轮融资,投后估值为13.2亿元,对比市值约145亿元的禾赛科技、70亿元的速腾聚创,规模自是小得多。速腾聚创上市以来股价累跌近三成,美股上市的禾赛科技也跌了17%。相比之下,主打中低阶市场的承泰科技固然面向更广泛的OEM客户,但市场天花板与议价能力相对有限,仍需警惕未来成长曲线放缓的风险。若其未来能有效拓展新客户与出口市场、强化研发技术差异化,仍有机会在智驾普及浪潮中占得一席,但投资人恐怕更应将其视为“内卷型供应商”的代表,而非高科技独角兽。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