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C affirms support for overseas IPOs

已有80多家公司成功在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申请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另有23家公司申请在欧洲发行GDR

重点

  • 中国最高证券监管机构表示,自去年3月推出新规以来,已有86家公司成功备案,申请在香港和美国IPO
  • 由于数据敏感性问题,在香港和美国新上市的公司,可能主要是融资金额不足1亿美元的较小公司

     

阳歌

今年境外中概股可能开局不算良好,但不要将其归咎于监管机构。

上周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一次行业活动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将会同各方,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机制”。在表态支持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约一个半月前,美国监管机构在去年11月底也表达了类似的支持

但这些支持性的表态,并没有给香港和美国的中国股票投资者带来太大鼓舞。仅在今年前两周,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中国ETF-iShares MSCI (MCHI.US)均下跌约5%,延续了2023年下跌超过10%的趋势,而标普500指数去年飙升了20%以上。

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认为中概股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涨,因为许多中概股目前的估值都非常低。去年这个时候,这种乐观情绪似乎是有依据的,并引发海外上市中概股大幅上涨。当时中国刚刚取消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都发出信号,显示自2021年中期以来新股上市几乎冻结的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就在监管障碍似乎已消除、疫情结束后反弹在即时,中国经济却成了阻碍。去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5%左右,远低于往年。最近很多经济指标依然相当黯淡,没有迹象表明房地产危机会很快得到解决。

说实话,目前中概股的低估值状态,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似乎是完美的买入机会,因为即便收入和利润增长为零,这些股票在达到合理估值之前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但很多投资者去年就在等这样的上涨,却始终未能如愿。

尽管经济形势低迷,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投资者重新发现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和腾讯(0700.HK)等公司时,监管问题应该不再会成为障碍。这两家公司一度位列全球十大市值最高公司,而现在,阿里巴巴的市值仅为1,800亿美元,约是微软(MSFT.US)2.9万亿美元市值的二十分之一,后者上周超越苹果(AAPL.US),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美国此前曾威胁要驱逐所有在纽约上市的中国股票,但之后在与中国证监会达成信息共享协议,得以查阅中国公司的会计记录后,美国的威胁意味大大减弱。去年3月,中国证监会还向拟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推出了备案管理制度,通过让之前不受监管的流程正式化,消除了另一个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大量IPO筹备中

让我们回到方星海最新的支持表态,他还谈到中国公司备案海外上市的最新数据。方星海说,自去年3月底实施新规以来,有51家拟在香港上市、35家拟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完成了备案。

他还说,累计核准23家上市公司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合计募资约122亿美元。不少中国企业利用GDR在瑞士、德国和英国的证券交易所融资,这是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海外融资行动的一部分。

虽然方星海表态支持,而且成功备案的公司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我们应该指出,至少到目前为止,成功拿到备案的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IPO。我们咏竹坊报道过一些成功备案企业,包括有家保险和墨盒制造商星图国际,两家的规模也比较小。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有可能筹集到1亿美元以上,这通常被视作大型IPO的起步标准。

自成功在中国证监会备案以来,已有两家公司在美国股市上市,分别是制药商阿诺医药(ANL.US)和汽车保险公司车车科技(CCG.US),后者利用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借壳上市。这两家公司上市后的表现都很糟糕,阿诺医药自去年10月上市以来股价下跌了一半以上,车车科技自去年9月上市以来更是下跌了三分之二。

在2021年中IPO冻结前,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基于云计算的室内设计公司群核科技,以及和在线约会应用Soulgate等公司都曾提交申请,希望通过在美国上市融资1亿美元或更多。但这些公司后来都撤回了申请。只有Soulgate曾试图在香港重启IPO,并于2022年年中提交了申请,但最终未能上市。

虽然与金融相关的监管障碍已经全部清除,但剩下的最大障碍似乎是数据安全。中国目前要求所有用户超过100万的IPO申请者都要接受数据安全审查,而且由于担心这些公司的敏感用户数据可能会被外国政府获取,中国似乎并不急于批准这些公司在海外上市。

这类障碍可能会使很多中国最大的企业难以在海外上市,因为100万用户的门槛适用于许多公司。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纽约和香港进行大规模IPO的日子,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过去。尽管如此,我们可能依然会看到一些制造商的大规模上市,比如极氪,它们的IPO应该不那么敏感,因为不存在大量的用户数据。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明略科技招股 筹10.2亿港元

营销软件制造商明略科技(2718.HK)周四起至下周二招股,发售721.9万股A类股份,每股141港元,集资最多10.18亿港元(1.31亿美元)。预计11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计划将所得款项净额中,约35%用于未来3年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约40%用于丰富产品组合的产品开发;约15%用于营销、品牌推广及销售团队扩充,旨在进一步扩大客户群,并深耕数据智能行业;及约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明略科技提供数据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营销和营运智能,涉及线上及线下场景。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约6.44亿元,同比增长13.9%,经调整营运利润约为2,688万元,扭亏为盈。 腾讯持有明略科技约30%的股份,投资者还包括红杉中国、淡马锡、凯鹏华盈、快手等。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沙中国第三季净收益按年升1.5%

博企金沙中国有限公司(1928.HK)周四公布第三季财务情况,净收入按年上升1.5%至2.72亿美元,经调整物业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为6.01亿美元,按年上升2.7%。 公司母企LVS主席兼行政总裁罗伯特·戈德斯坦表示:"我们财政实力及领先同业的现金流量,继续支持公司在澳门及新加坡两地的投资及资本开支项目。" 澳门威尼斯人期内娱乐场的净收益,按年下跌2%至5.43亿美元;澳门巴黎人跌13.8%至1.63亿美元,澳门金沙跌9.6%至6,600万美元;澳门百利宫更跌27%至1.32亿美元。旗下各娱乐场中,只有澳门伦敦人上升55%至5.25亿美元。金沙在澳门的酒店入住率跟去年同期相若,平均超过95%。 金沙中国周四开盘升1.1%报18.63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跌逾一成。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RTD Coffee

从提神到品味:中国即饮咖啡进入高质量竞争时代

中国即饮咖啡市场高速成长,从提神饮品演变为生活方式象征    头豹研究院 近年来,中国即饮咖啡市场呈现显著扩张趋势。在便利店、商超和电商渠道推动下,即饮咖啡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随手饮”,从提神需求延伸至健康管理与生活方式表达。品牌纷纷在配方中融入低糖、低脂、功能化元素,迎合健康导向。 同时,精品化趋势加速渗透,产品从单一口味拓展至冷萃、拿铁、燕麦奶等细分品类,包装设计更具质感,满足消费者对品质与个性化的需求。中国即饮咖啡市场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即饮咖啡是可直接购买并饮用的预制咖啡饮料,与速溶与现磨并列为三大类别。其市场的迅速成长反映出消费者行为的深刻转变——从社交饮品到日常必需品,再到生活方式符号,折射出中国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即饮咖啡零售收入从2020年的120亿元增至2024年的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高于饮料行业整体增速。线上销售成为主动能,占比由9%升至35%。 新世代消费力量正在重塑咖啡市场 抖音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咖啡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110%,带货品牌和带货商品数量分别增长142.9%和380.3%。直播电商降低尝鲜门槛,即时零售提升便利度,内容电商场景化营销激发需求,形成强劲的线上爆发力。 在竞争格局上,中国即饮咖啡正处于高速增长与激烈变革期,从国际品牌主导转向本土与国际多元混战。第一梯队为雀巢(NESN.ZU)与星巴克(SBUX.US),合计占市场六成;第二梯队包括农夫山泉(9633.HK)、统一(0220.HK)、可口可乐(KO.US)等品牌旗下的咖啡产品,以健康与性价比策略突围;新锐品牌则凭创新产品和数字营销快速崛起。 渠道策略呈现明显分化。国际品牌依赖商超与酒店渠道,本土品牌积极布局电商与会员制零售,如隅田川1L装在线上销量占比超六成,农夫山泉则深耕山姆会员店,反映消费场景的重构。 健康功能性延伸成为产品升级的主要方向。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即饮咖啡品牌纷纷加码功能性成分添加,推出满足细分需求的专业化产品。该类精准营养策略不仅提高产品溢价能力,还创造了与传统现磨咖啡的差异化卖点。 地域风味定制化体现了即饮咖啡本土化的深度发展。品牌结合区域饮食偏好开发特色口味,如云南小粒咖啡与本地水果融合款、花椒咖啡和冻梨咖啡等小众风味,使产品成为情感联结的载体。预计未来,具有地域特色的即饮咖啡产品占比将从目前的15%提升至30%,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包装形态与技术革新不断突破即饮咖啡体验边界。传统瓶装、罐装之外,咖啡粉、咖啡胶囊、咖啡浓缩液等多种形态竞相涌现。 无糖/低糖产品也已从市场差异化选项变为基础标配。叮咚买菜平台数据显示,87%的大瓶装咖啡销售来自无糖版本,三年前仅为50%左右。健康标配化趋势正在重塑整个即饮咖啡市场的基本格局,迫使传统甜味奶咖产品转型退出主流市场。 成分与配方创新反映即饮咖啡向专业化、精品化发展的趋势。品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咖啡+糖+奶基础配方,而是引入精品咖啡思维,强调豆种来源、烘焙度和萃取工艺。同时,成分配比也更加科学化,使用天然甜味剂替代人工甜味剂、添加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在健康化与精品化双轮驱动下,即饮咖啡市场正迈向高品质竞争阶段,品牌唯有兼顾健康属性与品质体验方能脱颖而出。 头豹研究院中国是行企研究原创内容平台和创新的数字化研究服务提供商,拥有近百名资深分析师,联系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Eccogene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曾与阿斯利康达成约20亿美元重磅交易 诚益生物赴港IPO

核心产品ECC5004有望成为同类最佳及第二个在全球市场上市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 重点: 全球GLP-1受体激动剂市场正迅猛增长,该市场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2,465亿美元 诚益生物曾经历4轮融资,短短3年内,估值增长了16.75倍    莫莉 港股市场有望再次迎来一家专注于减肥药赛道的企业。成立仅7年的诚益生物开曼有限公司(Eccogene Inc.)凭借与阿斯利康(AZN.L)达成的一项总价值近2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正式向港交所主板发起上市冲刺。近日,诚益生物递交主板上市申请,Jefferies、美银证券(BofA Securities)及中金公司担任本次IPO的联席保荐人。 诚益生物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全球性生物技术公司,致力于探索和开发新一代口服小分子药物,以应对全球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炎症性疾病领域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目前,诚益生物尚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其在2023年与阿斯利康达成的一项重磅交易引发市场关注。根据该协议,诚益生物将在研小分子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ECC5004在中国以外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许可给阿斯利康,该交易的首付款高达1.85亿美元,诚益生物未来还将有资格获得高达18.2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等。 ECC5004是一款每日1次的低剂量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根据招股书,ECC5004有望成为同类最佳及第二个在全球市场上市的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与现有口服GLP-1药物需严格空腹服用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服不同,ECC5004凭借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可随餐服用,显著提升了用药便利性。在阿斯利康的支持下,ECC5004目前正在进行两项针对肥胖╱超重症(VISTA)及二型糖尿病的全球IIb期试验,同时在中国开展桥接Ib期试验,这两项临床试验预期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 全球GLP-1受体激动剂市场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主要由其在二型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中的显著疗效驱动。据招股书引述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GLP-1基石疗法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132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7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2.9%,到2029年,该市场预计将达到2465亿美元。 然而,面对潜力巨大的市场,GLP-1赛道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其中,​​口服剂型​​因其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用药便利性与依从性,成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诺和诺德的口服司美格鲁肽已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目前其减重适应证已在部分市场提交申请,其竞争对手​​礼来​​的开发重点是其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 ​​Orforglipron​​的三期临床试验已完成。中国本土创新药亦进展迅速,信达生物(1801.HK)开发的玛仕度肽已经获批上市,还有至少8款国产司美格鲁肽在排队上市、14款GLP-1创新药物在三期临床阶段。 礼来系科学家创业 诚益生物由周敬业博士和徐剑锋博士在2018年共同创立。在此之前,周敬业曾任礼来中国研发中心化学部负责人,徐剑锋曾任礼来中国研发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礼来在减肥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其开发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在减重效果上优于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显示出强大的研发实力。 凭借创始团队在药物开发领域的深厚积淀,诚益生物自成立以来持续获得资本青睐,估值实现快速攀升。诚益生物在2018年签约、2020年完成支付的A轮融资获得1亿元,投后估值为2.02亿元,到了2023年12月阿斯利康与诚益生物达成合作并入股时,公司的投后估值达到了4.98亿美元(35.48亿元),短短3年内,估值增长了16.75倍。 不过,由于诚益生物尚处于临床阶段,公司目前所有收入均源自阿斯利康的合作,导致财务表现出现较大波动。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诚益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36亿美元、2.21亿美元和55.7万美元,同期的净利润分别为亏损0.52亿美元、盈利1.39亿美元和亏损0.2亿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643万美元,可为后续临床研发提供资金支撑。 港股减肥药赛道在2025年持续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今年港股市场已迎来多间GLP-1类药物相关公司登陆港股后,市场表现引人瞩目。8月上市的银诺医药(2591.HK)公开发售超额认购超​​5,300倍​​,派格生物​​(2565.HK)自5月登陆港股后,累计涨幅已经超过240%,体现了资本市场对减肥药赛道企业给予了极高估值和期待。相较于银诺医药上市后164亿港元的市值,诚益生物最后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35.48亿元,后者在推进IPO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估值提升空间。尽管前景可观,但诚益生物旗下管线均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其最终能否成功上市并商业化,仍需持续关注。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