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坡路上寻找新的动力——Bamboo Works 2023年回顾特别报道

李天翼 要回顾过去兔年的中概股,我们需要把视线稍微拉长一点,回到虎年开始看——当时,随着封控的全面实施,许多人开始抱怨低迷的经济和信心。有少数人开始“安慰”大家——虎年虽然差,但会是未来很多年中最好的一年。一开始市场是不相信的,随着封控的逐渐解除,中概股在2022年11月开始全面复苏,所有人都期待着中国经济重新回到“正轨”。 2023年初,在兔年春节假期中,中概股保持着昂扬的动力,继续收复失地,并成功地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来到了全年的最高点。之后的一整年发生了很多故事,不过整体的基调就是在下行周期中调整认知和心态——毕竟下行周期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情,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狂飙了35年。 Bamboo Works联合创始人、总编辑Doug Young(阳歌)表示: “22年底的兴奋到了23年初慢慢变成了理性,因为大家开始慢慢意识到,疫情并不是拖慢中国经济的唯一原因。中国还需要面对房地产行业的各种危机和越发岌岌可危的地方债。北京开始慢慢地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且开始尝试一些措施来解决问题,但是还没能足够让全球市场都认可这些努力。“ 下面,我们还是按照每年的传统,用Bamboo Works(BBW)报道的访问数据来回顾一下2023年的中概股。 年度新闻 BBW在2023年刊发了712篇新闻分析、快讯和专家文章,涵盖了9个行业数百家公司的信息。根据所有新闻内容在thebambooworks.com,Seeking Alpha等网站的投资者访问数据,我们根据总访问量、阅读深度数据,找出了代表中概股2023年表现的12篇新闻,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过去的这一年: 月份标题代码热度一月晶科能源利润飙升 但投资者仍未满意 (JinkoSolar Profits Soar, But Company Still Lacks Investor Respect)JKS.US56,480二月赣锋锂业盈利前景 还看电动车减价潮 (EV Slowdown De-Juices Ganfeng Lithium’s Profit…
CSRC affirms support for overseas IPOs

中美虽开上市绿灯 公司规模受制数据审查

已有80多家公司成功在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备案,申请在美国和香港上市,另有23家公司申请在欧洲发行GDR 重点: 中国最高证券监管机构表示,自去年3月推出新规以来,已有86家公司成功备案,申请在香港和美国IPO 由于数据敏感性问题,在香港和美国新上市的公司,可能主要是融资金额不足1亿美元的较小公司       阳歌 今年境外中概股可能开局不算良好,但不要将其归咎于监管机构。 上周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一次行业活动上表示,中国证监会“坚定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将会同各方,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机制”。在表态支持中国公司境外上市约一个半月前,美国监管机构在去年11月底也表达了类似的支持。 但这些支持性的表态,并没有给香港和美国的中国股票投资者带来太大鼓舞。仅在今年前两周,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和中国ETF-iShares MSCI (MCHI.US)均下跌约5%,延续了2023年下跌超过10%的趋势,而标普500指数去年飙升了20%以上。 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认为中概股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涨,因为许多中概股目前的估值都非常低。去年这个时候,这种乐观情绪似乎是有依据的,并引发海外上市中概股大幅上涨。当时中国刚刚取消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美国和中国证券监管机构都发出信号,显示自2021年中期以来新股上市几乎冻结的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就在监管障碍似乎已消除、疫情结束后反弹在即时,中国经济却成了阻碍。去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5%左右,远低于往年。最近很多经济指标依然相当黯淡,没有迹象表明房地产危机会很快得到解决。 说实话,目前中概股的低估值状态,对价值投资者来说似乎是完美的买入机会,因为即便收入和利润增长为零,这些股票在达到合理估值之前仍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但很多投资者去年就在等这样的上涨,却始终未能如愿。 尽管经济形势低迷,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投资者重新发现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和腾讯(0700.HK)等公司时,监管问题应该不再会成为障碍。这两家公司一度位列全球十大市值最高公司,而现在,阿里巴巴的市值仅为1,800亿美元,约是微软(MSFT.US)2.9万亿美元市值的二十分之一,后者上周超越苹果(AAPL.US),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美国此前曾威胁要驱逐所有在纽约上市的中国股票,但之后在与中国证监会达成信息共享协议,得以查阅中国公司的会计记录后,美国的威胁意味大大减弱。去年3月,中国证监会还向拟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推出了备案管理制度,通过让之前不受监管的流程正式化,消除了另一个重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大量IPO筹备中 让我们回到方星海最新的支持表态,他还谈到中国公司备案海外上市的最新数据。方星海说,自去年3月底实施新规以来,有51家拟在香港上市、35家拟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完成了备案。 他还说,累计核准23家上市公司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合计募资约122亿美元。不少中国企业利用GDR在瑞士、德国和英国的证券交易所融资,这是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海外融资行动的一部分。 虽然方星海表态支持,而且成功备案的公司数量也相对较多,但我们应该指出,至少到目前为止,成功拿到备案的都是规模相对较小的IPO。我们咏竹坊报道过一些成功备案企业,包括有家保险和墨盒制造商星图国际,两家的规模也比较小。到目前为止,只有电动汽车制造商极氪,有可能筹集到1亿美元以上,这通常被视作大型IPO的起步标准。 自成功在中国证监会备案以来,已有两家公司在美国股市上市,分别是制药商阿诺医药(ANL.US)和汽车保险公司车车科技(CCG.US),后者利用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借壳上市。这两家公司上市后的表现都很糟糕,阿诺医药自去年10月上市以来股价下跌了一半以上,车车科技自去年9月上市以来更是下跌了三分之二。 在2021年中IPO冻结前,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基于云计算的室内设计公司群核科技,以及和在线约会应用Soulgate等公司都曾提交申请,希望通过在美国上市融资1亿美元或更多。但这些公司后来都撤回了申请。只有Soulgate曾试图在香港重启IPO,并于2022年年中提交了申请,但最终未能上市。 虽然与金融相关的监管障碍已经全部清除,但剩下的最大障碍似乎是数据安全。中国目前要求所有用户超过100万的IPO申请者都要接受数据安全审查,而且由于担心这些公司的敏感用户数据可能会被外国政府获取,中国似乎并不急于批准这些公司在海外上市。 这类障碍可能会使很多中国最大的企业难以在海外上市,因为100万用户的门槛适用于许多公司。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纽约和香港进行大规模IPO的日子,可能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过去。尽管如此,我们可能依然会看到一些制造商的大规模上市,比如极氪,它们的IPO应该不那么敏感,因为不存在大量的用户数据。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SenseTime announced Sunday its founder and executive director Tang Xiao’ou passed away on the evening of Dec. 15 at the age of 55 due to health issues.

快讯:创始人突离世 商汤股价大挫

最新: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AI)企业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日公布,创始人及执行董事汤晓鸥于12月15日晚上因病救治无效离世,终年55岁。 利好:该公司表示,执行主席及首席执行官徐立、执行董事与首席科学家王晓刚,以及执行董事徐冰与其他董事与管理团队,将继续领导公司,相信汤晓鸥的逝世不会对日常管理及一般业务运营活动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值得关注:根据该公司的“同股不同权”架构,汤晓鸥持有占商汤七成投票权的A类股份,随着他的离世,其投票权将按规定失效,因此商汤将失去拥绝对控制权的控股股东。 深度:商汤是中国计算机视觉AI初创企业“四小龙”之首,通过开发AI软件平台,向政府及企业客户提供应用于智慧城市、监控及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即服务(AI-as-a-Service)。虽然该公司曾被美国政府列入“中国军工企业”黑名单,令上市计划一度延迟,最终仍顺利于2021年12月挂牌。不过,受庞大研发开支拖累,该公司自2014成立以来一直未能盈利,而股价于上市后也一路走下,最新的股价已较招股价3.85港元潜水逾71%。 市场反应:商汤股价周一下挫,中午收盘大跌11.9%至1.11港元,创上市以来新低。 记者:欧美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络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ina’s top maker of analog IC patterned wafers posted strong revenue and profit growth from 2020 to 2022, but the rates slowed sharply this year.

比亚迪入股壮声势 贝克微电子获批上市

这家中国最大仿真IC图案晶圆提供商,最近获港交所批准上市申请 重点︰ 贝克微电子虽然连续三年录得净利润,但销售非常依赖两大分销商,成为公司其中一个风险 比亚迪在今年6月突然入股贝克微电子,向大股东买入4.81%股份,代价5,000万元,为其上市申请增加声势   裴梓龙 随着美国持续限制大型半导体企业向中国销售芯片,中国近年自家半导体行业决心“自强”发展,对作为半导体基石的模拟IC需求也持续增长,如果以下游企业购买额计算,去年中国更是世界最大的模拟IC市场。 市场虽大,但竞争不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去年中国前五大提供仿真图案晶圆的企业仅占整体市场5%,显示市场非常分散,要突围而出就要依靠资本的力量。最近打着中国最大仿真IC图案晶圆提供商旗号的苏州贝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准备进入招股上市的最后阶段。 虽然贝克微电子是中国第一,但以去年公司的收入计算,其市场份额也只有1.7%,这次上市集资就是希望加强研发能力,继续抢夺市场。根据公司在招股文件中称,上市所得资本除了用于提升研发及创新能力外,还会用于进一步丰富产品组合及拓展业务、扩大客户群及战略投资或收购。 在目前港股表现低迷的情况下,为何贝克微电子仍积极寻求上市呢?细看其近年业绩,便有助得悉原因。 由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的收入分别为8,872万元、2.13亿及3.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9.3%,但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放缓至26.1%,达到2.04亿元,原因是全球芯片行业在经历了新冠疫情数年紧张供应之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其整体毛利率也保持稳定,2020年至2022年分别为54.9%、56.4%及56.5%,今年上半年则微跌至55.2%。 至于净利润的增长也相当不错,从2020年的1,400万元,递增至去年的9,52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6倍。但与收入一样,由于疫情期间的短缺有所缓解,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利润增长也明显放缓,仅增长了7.3%至4,590万元。 整体业绩看上去相当不错,但再细心一看,会发现贝克微电子的现金流存在隐忧,而且客户非常集中,万一失去一两个客户,将严重影响公司业绩。由2020年至2022年,公司有两年的净经营现金流为负数,2020年为负4,149万元,2021年转正,也只有880.5万元,去年再度转负3,142万元,今年上半年再度转正,达5,012万元。 公司在招股文件中解释,去年现金流转负,主要是受到存货、贸易及其他应收款,尤其是预付款增加影响,最主要是原材料采购增加,导致预付款增加1.27亿元,另外存货也增加1,980万元。 贝克微电子的销售也存在风险,公司绝大部份收入都来自分销商,2020年至2022年向分销商销售的总额,分别占整体收入95.2%、90.4%及80.2%,当中更主要集中两大分销商,包括艾睿(中国)电子贸易有限公司及一家本地图案晶圆分销商“客户A”,两家合计的销售额占2020年至2022年当期收入的83.7%、90.4%及80.2%。 公司在招股文件中也不讳言,由于两家分销商的贡献巨大,其中一家或多家销量有任何减少,甚或失去其中一家的生意,都会损害整体业绩。这也解释了贝克微电子为何需要上市,以寻求新资金来开拓客源,估计其中一部份便是提升直接营销,减少过度依赖分销商的风险。事实上,该公司直接营销收入占比也从2020年的4.8%,提升至去年底的19.8%。 高估值上市有难度 与不少科技公司一样,贝克微电子过去融资频繁,自2015年至2021年的四轮融资,其估值由1亿元升至4.78亿元,参与融资的20多家机构包括广发环保、苏州科投和中科量子等。 到2021年7月,平潭冯源聚芯向贝克微电子投资4,000万元,令估值急升至10.39亿元。不过,最令市场感到意外的是,就在贝克微电子今年6月20日递交上市申请前,竟获得中国新能源车巨头比亚迪(1211.HK; 002594.SZ)入股,由贝克微电子大股东、即创办人李真团队持股的贝克瓦特电子,以5,000万元向比亚迪转让4.81%股份,另外以25万元向深圳市创启转让0.02%股份,公司估值约10.4亿元,比亚迪也成为贝克微电子第13大股东。 由于中国政策全力支持自家半导体行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认为,随着5G、物联网及云计算的发展,到2027年,中国IC市场规模将达近2.2万亿元,2022年至2027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9.5%,其中仿真IC图案晶圆市场规模也将达到522亿元。 单看基本因素,对贝克微电子的确有利,公司有了资金,便可以把握机遇,估计这正是公司在目前港股疲弱、新股市场不佳的大环境下,仍然积极上市的原因。 不过,港股的半导体股份,除了中芯国际(0981.HK; 688981.SH)年初至今录得逾20%升幅外,其余公司如华虹半导体(1347.HK)与上海复旦(1385.HK)均明显下跌,以上三家半导体企业的平均市盈率,也只有约9倍。 以贝克微电子今年上半年净利润4,586万元计算,假如下半年表现持平,以9倍市盈率上市,其市值仅约8.3亿元。相比最后一轮融资后超过10亿元的估值,假如以8.3亿元的市值上市,恐怕这个数字难令幕后团队满意。要取得更高估值登陆港股,将考验独家保荐人中金国际的销售功力。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Lemeng files for IPO

乐盟赴美上市路仍难

这家广告服务公司,正计划在美上市筹集约2,000万美元资金,但2023年上半年收入下跌了16% 重点: 由于市场份额被大公司抢走,乐盟互动上半年收入下降16%,较2022年全年9%的跌幅有所加快 这家广告服务供应商,计划在纽约上市筹集2,000万美元资金,但尚未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准        阳歌 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漫长寒冬仍在继续,但仍有少数规模较小的公司,冒着严寒提交IPO申请。最近的例子是营销服务公司乐盟控股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两年前首次启动IPO,并于上周四提交了最新信息。 自乐盟互动2021年12月首次提交IPO文件以来,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核心的广告业务,在经历了多年的强劲增长后陷入深度冷冻,先是因为企业在疫情期间控制营销预算,最近又因为疫情过后经济下行,这些公司对支出继续持谨慎态度。 与此同时,中国广告服务市场正在出现一种有趣的分裂,类似的情况在西方也发生过。简而言之,大公司正在抢夺像乐盟互动这样的小公司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多年来,这种变换一直在给美国传统媒体公司带来压力,因为它们之前最大的收入来源——广告收入,流向了谷歌(GOOG.US)和Meta(META.US)旗下的Facebook等巨头,这些巨头的服务覆盖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 Statista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的广告市场预计将增长约10%,达到1,980亿美元,增速高于2022年的6%。2022年正值中国为维持疫情“清零”政策,采取各项措施执行最严格的时期,很多广告服务公司收入缩水。 充分体现这种分裂的是,搜索市场领头羊百度(BIDU.US;9888.HK)和短视频平台运营商快手(1024.HK)等行业巨头的收入不断增长,与乐盟互动和爱点击(ICLK)等小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 。 百度的网络营销服务收入在2023上半年同比增长11%至391亿元,和2022年全年下降6%相比有所反弹。今年上半年快手的表现更为强劲,广告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2%,至274亿元。 相比之下,乐盟互动今年上半年收入收缩16%,至3,200万美元,比2022年全年9%的收缩还有所扩大。对于其IPO的潜在投资者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但对于一家寻求为未来的扩张计划提供资金的公司来说,这就是现实。 值得肯定的是,乐盟互动眼下似乎还不需要为现有的业务筹集资金,因为该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但随着收入萎缩,利润正在下降,这对其未来而言不是个好兆头,除非它能够重回增长轨道。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同比下降28%至235万美元,同2022年全年18%的利润下降幅度相比有所加快。 有意思的是,乐盟互动的营业成本相当高,达到90%左右。对于这类服务公司来说,这种情况看起来相对不寻常,因为它们的利润通常比制造商高得多。由于成本高昂,今年上半年乐盟互动的毛利率只有10.8%,远低于快手整体业务约50%的毛利率。 金额不大的筹资 乐盟互动的IPO计划相对规模较小,这一点与今年为数不多的在美上市中国企业类似。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计划发行400万股,定价区间在4至6美元,预计募集资金1,860万美元。如果定价位于区间中点的话,其市值将达到1亿美元。 按照公司今年上半年利润翻倍后的情况计算,这个市值下,其市盈率将达到21倍。相比之下,按今年的预期收益计算,百度的市盈率要低得多,只有11倍,而快手的市盈率要高得多,为30倍。 虽然百度目前并非投资者最看好的企业,但像乐盟互动这样收入和利润都在萎缩的公司,似乎不太可能获得更高的估值。因此,我们预计它的表现不会太强劲,如果成功上市的话,其股价几乎肯定会立即承压。 一个值得关注的类似案例,可能是汽车保险商车车科技 (CCG.US),公司在9月份利用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完成了类似规模的上市,融资2,200万美元。那次上市意义重大,因为是首个按照今年早些时候开始实施的新规,获得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准,得以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 自上市以来,车车科技的股价波动不小。但其总体趋势是下跌的,截至本周一的最新收盘价,该股股价比9月底上市时下跌了约三分之二。这说明,不仅是中国企业的IPO不灵,最近在美国上市的所有新股也都不行——这让乐盟互动的IPO计划更为不确定了。 乐盟互动在最新提交的文件中表示,它已向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提出了赴美上市的申请,但尚未获得批准。其他类似规模的公司已经完成了上市,尽管尚未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批准,因此这一因素可能已经不太重要了。 相反,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更多是针对那些可能掌握大量敏感用户数据,或其他敏感技术或信息的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由于规模有限,这些要求可能都不适用于乐盟互动。相反,该公司完成上市的最大障碍可能还是来自于市场本身。一家成本如此之高,收入和利润又不断缩水的公司,很难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目标,因此乐盟互动可能很难说服投资者为其提供约2,000万美元的资金。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hina Renaissance's revenue drops

创始人失联 华兴资本经历“成立以来最具挑战的一段历程”

这家投资银行上半年收入下滑,因源自经济不确定性的需求疲软,导致其私募咨询服务收入暴跌 重點: 华兴资本上半年收入同比下跌约7%,而净亏损略有收窄 业绩突显了该公司在创始人继续失联、经济不确定性导致中国企业募资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面临的挑战      梁武仁 ​​明星创始人失踪六个多月后,华兴资本控股有限公司(1911.HK)仍在紧急模式下运营。 这家投资银行自创始人兼董事长包凡2月失联后的首份业绩报告显示,在人脉丰富的领头人缺位的情况下,该公司在试图应对市场不景气之际,其处境是多么艰难。据信包凡的失联与政府的一项反腐调查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包凡本人是涉嫌违规,还只是协助调查。 虽然后一种情况显然要好一些,因为包凡最后可能会重新回来掌舵,但目前他不在的情况下,华兴资本显然处境艰难。 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总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约7%,至5.63亿元(7700 万美元),因为其核心投资银行服务受到行业普遍低迷的重创。尽管处境艰难,但华兴资本最新财报中的净投资收益却得到了提振,扭转了去年上半年该收入类别亏损的局面,这可能得益于全球利率上升。 华兴资本还削减了运营费用,包括员工薪酬和福利成本,再加上净投资收益,使其能够从上年同期的亏损转为营业利润。但该公司录得巨额亏损,主要是持有非控股权益的华兴证券的购股权益公允价值下降。总而言之,该公司上半年仍处于亏损状态,但净亏损略有收窄。 “华兴资本在过去的6个月经历了成立以来最具挑战的一段历程,”华兴资本在业绩报告中说。 最大的问题是包凡的缺席,以及他可能面临的法律麻烦。这位踌躇满志的投资银行家有时被称为中国的“并购之王”,曾任职于摩根史丹利和瑞信,失联消息最早出现在2月份。尽管听起来很神秘,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突然失联在中国并不是罕见的事情。 6月,官方媒体称,包凡被中国反腐监察机构留置。华兴资本上个月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称其正在“配合”当局进行一项未具体说明的调查。尽管包凡一事的细节仍旧不详,但有关金融业已成为中国政府最新反腐打击对象的传言不绝于耳。 华兴资本的股票于4月停牌,而由于包凡作为公司控股股东无法签字,该公司去年的审计结果也被推迟发布。只有提交了该报告,该股才能复牌,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香港交易所的规定。 该投行在未经审计的上半年财报中表示,最高层级管理人员缺位导致业务发展承受“压力”,但公司很快补充说其业务和发展仍保持“稳健”。 艰难时期 不管包凡是否失联,华兴资本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因为经济的不确定性和中美关系的恶化,抑制了对企业募资服务的需求,而这正是华兴资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今年前六个月,该公司的投行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本就低迷的数字下降了一半以上,它所面临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更糟糕的是,私募咨询服务的收入也大幅下降。华兴资本通过削减人力开支,大幅降低了该部门的成本。 一个亮点来自股票承销收入,增长了80%,但仍只是2021年的一小部分。总体而言,该公司投行业务的经营亏损增加了15倍以上。 中国其他投行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中金公司(3908.HK; 601995.SH)上半年的收入也同比下降了4%,净利润下降7%。由于参与的IPO交易数量减少,中金公司的手续费收入也有所下降。 往轻了说,今年剩余的时间看起来也不会乐观,中国经济频频亮起红灯。虽然中国已经从疫情中走出,但出口正在萎缩。与此同时,在世界其他地区与高企的通货膨胀作斗争之际,消费者价格却在下降。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长期低迷,也持续给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蒙上阴影。 上周,中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扶持经济的重大举措,包括刺激股市的措施,股市因此短暂上扬,本周初涨势持续。尽管如此,在当前的环境下,企业更有可能专注于促进放缓的收入增长上,而不是竞相筹集资金来推动新的增长。而且,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即使企业尝试融资,要赢得持怀疑态度的投资者,也绝非易事。 华兴资本成立于2005年,在帮助中国互联网行业促成多起重大并购交易后,它迅速成为中国投资银行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华兴资本正再将重点转向所谓的新经济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材料和人工智能。在最近的报告期内,这些领域占公司私募融资交易收入的近一半,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仅为3%。 在4月停牌之前,华兴资本的股价自公司2018年上市以来已经下跌了近80%。虽然自公司停牌以来恒生指数下跌了10%,中金公司的股价也下跌了约5%,但该股最终复牌后会有什么反应,谁也无法预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凡一事的解决。在那之前,该公司将不得不想办法度过难关,并在没有船长的情况下继续在波涛汹涌的水域航行。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ith no product or licensing revenue, Sunho Biologics has been piling up debts from high R&D spending.

盛禾生物依靠外力 催谷估值申请上市

这家处于早期“烧钱”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刚好达到在港交所申请上市的最低市值门槛 重点: 盛禾生物未有任何产品及授权收入,但沉重的研发开支,令其负债不断上升 该公司今年5月引入成立以来唯一一轮融资,投后估值刚好达到在港交所上市的最低要求    莫莉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美国持续加息等负面因素影响,港股新股市场再度转趋淡静。2023年以来,仅有8家生物医药企业登陆港交所,即使是成功上市者,筹资规模也较2020年时的高峰期大大缩水,8间企业的合计募资额仅有52.67亿港元。 在持续了近两年的生物医药“资本寒冬”中,不少创新药企难以拿到融资,只能靠自有资金艰难维生,冲刺港股上市已成为部分企业的“救命稻草”, 8月初,Sunho Biologics Inc.(以下简称“盛禾生物”)向港交所首次递交了初步招股文件,计划在主板申请上市,并由中金公司担任独家承销人。 成立于2018年的盛禾生物是一家开发免疫疗法的创新药企业,包括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的抗体细胞因子。盛禾生物已建立完全一体化的端到端自主研发能力,涵盖所有关键的生物药物开发功能,包括发现、抗体和蛋白质工程、工艺开发、临床前药理学研究、临床开发和符合良好生产规范(简称GMP)的生产。 目前,盛禾生物正在开发的9个管线中,有6个已经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3个属于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2个抗体细胞因子和1个ADCC增强抗体。据招股书引述的研究机构数据,盛禾生物旗下的3款抗体细胞因子,是全球治疗癌症患者临床进展最快的抗体细胞因子。 抗体细胞因子是由肿瘤相关抗原识别部分和细胞因子有效载荷组成的融合蛋白亚群,是近年来较为新兴的生物制药方向。细胞因子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反应,但是存在全身毒性和半衰期短的问题,它作为单一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今,研究者将细胞因子与抗体融合开发出新型的抗体细胞因子,可以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帮助定位,再通过细胞因子启动免疫反应,实现定点消除肿瘤。不过,当前全球尚无抗体细胞因子药物获批上市。 根据招股书中的时间表,盛禾生物的三款核心产品都将于2023年四季度开始新的进程,其中两款抗体细胞因子将在中国启动II期临床试验,另一款ADCC增强单抗则将完成II期临床试验对象的招募,完成给药等试验项目。考虑到进入II期临床试验后的高额花费,也难怪盛禾生物急需在更大的资本市场上融资,其在IPO募集所得资金用途中写道:“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及其他管线的研发、临床前与计划中的临床试验。” 由于所有产品都还处在临床研究初期,也没有向其他公司“license out”的对外授权收入,盛禾生物正处于“烧钱”阶段。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个月,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7,063万元、5,199万元及1,531万元。 上市前突击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持续亏损,盛禾生物的现金流状况已相当紧张。截至2021年末、2022年末以及2023年3月31日,公司分别产生流动负债净额3,670万元、5,150万元及6,290万元。其手中的现金也不宽裕,截至今年3月31日,盛禾生物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有17.5万元,显然无法支撑其9个管线的研发。 盛禾生物在风险提示中也提到,倘无法维持足够的营运资金,公司可能会违反付款义务,例如无法向受托研究组织(CRO)企业作出里程碑付款、无法满足资本开支要求、被迫缩减业务规模或运营受到其他负面影响,而这可能会对其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幸运的是,今年5月31日,盛禾生物引入生物医药专业投资机构倚锋资本,后者以2.1亿元换取盛禾生物14.89%的股份,这也是盛禾生物成立以来的唯一一轮融资。完成本轮融资后,盛禾生物的手头宽裕不少,解决了眼下的资金不足难题。招股书表示,现有的营运资金,可以支撑公司未来12个月约125%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这轮融资完成后,盛禾生物的投后估值约为14.1亿元,约合15.3亿港元,刚刚跨过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公司申请上市的门槛。根据港股《上市规则》第18A章的要求,申请公司上市时的市值至少达到15亿港元,同时其运营资金足可应付集团由上市文件刊发日期起至少12个月所需开支的至少125%。 今年6月底,研发小分子及抗体靶向药物的来凯医药(2105.HK)成功上市,作为同样未盈利、无商业化产品的创新药企, 其市值约68.6亿港元(63亿元),或许因为其两款核心产品均获国际医药巨头诺华授权引进,来凯的估值明显更高。盛禾生物立足于抗体细胞因子这一制药新赛道,虽然核心产品的临床进展较快,但是新药开发时常“九死一生”,现有管线中能否有成功商业化的产品,市场恐怕仍需较长时间观察。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