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宁生物快速扩充 冀支撑高估值上市

这家生物制剂产品开发及商业化解决方案供货商,近年凭借收购“快捷方式”,快速扩充业务规模 重点: 药明生物是多宁生物的最大客户,也是第二大股东,IPO前持股17.36% 在最后一轮融资中,该公司的估值已达到100亿元,市盈率高达289倍   莫莉 通过快速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扩充业务规模,再加上一级市场资本加持,能否打造出国产生物制剂行业龙头?上海多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探寻这个答案。引入药明生物(2269.HK)和红杉资本等战略投资者的多宁生物,更新了去年的财务数据后,在3月最后一天第二次闯关港交所,希望获得更多资金,继续壮大公司业务。 与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更为复杂,需要有稳定的、可供大规模生产的细胞培养基,利用生物体进行生化反应获得产品的生物反应器,还需要高质量的一次性容器等各类耗材,上述产品都属于生物工艺行业,多宁生物就是这个细分赛道的佼佼者。 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多宁生物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组合覆盖生物工艺所有主要步骤的提供商。但以2021年收益计,多宁生物在中国所有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十,市场份额仅为1.6%,反映市场较为分散。 多宁生物主要服务制药公司、合同研究组织(CR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及科研机构。生物大分子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药明生物是多宁生物的最大客户,过去三年为该公司贡献了5,330万元、1.25亿元及6,870万元销售额,占其总收入约两至三成。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近年增长迅速,对生物工艺产品及服务产生更多需求,多宁生物的整体营收也坐上火箭,从2020年的1.93亿元,翻了三番至去年的7.98亿元。不过,在收入大增的同时,其净利润却在缩减,从2020年2.74亿元,逐步降至去年仅3,755万元。 收购大量业务 不过,2020年的净利润高于营业收入,是因为投资公司的股权价值增值了3.56亿元,从而拉高净利润数值。如果除去未上市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股份奖励开支、所得税优惠等影响,该公司过去三年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272万元、1.4亿元及4,916万元,盈利表现略见飘忽。 多宁生物成立于2005年,初期业务是开发细胞培养基。2016年,王猛仅以18万元收购公司60%股权,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开始向综合型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王猛并非专业研发人员,但曾经在生物科技公司负责销售团队,也曾创立公司提供生物产品的销售代理服务。 2017年,多宁生物首次与药明生物合作,参与成立了“抗体生产原材料及装备国产化联盟”。翌年,多宁生物收购了天广实生物的细胞培养基业务,引入首个机构投资者宁波弘甲。再过一年后,多宁生物引进药明生物作为战略投资者,同时收购了齐志生物,将业务扩展至开发、设计及生产生物反应器,进一步扩充了业务范围。 2020年开始,多宁生物继续密集收购同产业链公司,并在三年之内收购了8间企业,将业务线扩大至生物反应器、一次性产品、过滤器、纳米药物制剂制备系统、认证及测试服务等领域,为业务创造协同效应。 商誉减值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的快速大手笔收购,为多宁生物累积了较高的商誉减值风险,在过去三年,公司的商誉账面值分别为4,490万元、1.28亿元及7.55亿元。一旦已收购附属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低于前期估计,未来可能会再录得较大规模的商誉减值。 多宁生物营收大规模增长的三年,恰逢新冠疫情暴发。招股书承认,公司的疫苗相关业务在2020年及2021年有所增长,主要原因是研发新冠疫苗、治疗及检测程序的需求增加,加上疫情对全球物流及运输产生的不利影响,进口产品供应不足导致中国客户对国内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产品的需求上升。然而,随着清零政策终结及新冠疫情快速退潮,疫苗生产及药物研发进度已减慢,多宁生物的相关产品需求将受到不利影响。 不过,中国相关政府部门近年发布多项利好政策,支持生物工艺解决方案国产化。2021年,国产生物工艺解决方案的市占率仅为26.4%,估计市场潜力庞大,为多宁生物营造增长空间。 2019年以来,多宁生物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引进了清池资本、红杉中国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也吸引了石药集团(1093.HK)、康方生物(9926.HK)与康诺亚(2162.HK)等生物医药公司成为战略投资者。当前,王猛持股24.49%,为公司控股股东,药明生物共持股17.36%,是第二大股东。 在去年3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中,多宁生物的估值已达到100亿元,相比于王猛于2016年入股时仅30万元的估值,6年间已暴升3.3万倍。但值得留意的是,以最后一轮融资估值计算,多宁生物的市盈率竟高达289倍,远高于生物工艺行业的同行东富龙(300171.SZ)的23倍;即使以市销率计算,其12.5倍的市销率,也较对方的3.3倍存在明显溢价。 随着“新冠红利”消失,多宁生物的业务能否维持高速增长,以支撑该公司以高估值上市,将会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来凯医药“借东风” 巨亏下力求上市

这家核心产品从第三方引进的创新药企业,自有的早期研发能力未得充分证实,亦未产生任何销售收入 重点: 来凯医药目前有两款核心产品,其中一款期望今年底向中美两地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出现“回暖”迹象,能否助力来凯医药二次递表上市,仍然有待观望   斯年 坐在别人的翅膀上,能否助力这家距离商业化仍有一段距离的药企起飞? 肿瘤创新药公司来凯医药有限公司去年6月首次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击,但未能在6个月内通过港交所聆讯,招股书也因此失效;更新了去年的财务表现后,该公司上周一再度递交招股书,并继续由中金公司作为独家承销人安排上市。 招股文件介绍,来凯医药成立于2016年,致力为全球癌症及肝纤维化患者提供突破性疗法。作为一家创新药公司,在最被关注的管线前景方面,来凯医药主打来自瑞士跨国药企诺华制药((NOVN.SWX)授权的两款核心产品,其中一款期望于今年四季度在中、美两地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或可与化疗联合使用以治疗癌症。 与上一次递表相比,来凯医药这半年的财务表现无明显改善,近两年亏损已扩大至15.3亿元,如果扣除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经调整亏损也有6.2亿元,绝大部分来自行政开支与研发成本;随着旗下产品距离申请上市越近,其研发开支也明显增加,去年大增81%至3.1亿元。 截至去年末,来凯医药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3.2亿元,差不多等于去年的研发开支,如果未能成功上市筹资,候选药物也不能“冲线”成功,在资金紧张下,其前景或受到市场质疑。 不过,对该公司利好的消息,是经过去年下半年触底后,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已出现明显“回暖”态势,诸多迹象表明,企业的融资意愿和投资者的信心均有回升,可能有助来凯医药借市场热度回升成功上市。 高度依赖诺华 “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来凯医药争取上市的路途,却需要“外力”扶持。从研发管线看,该公司现有两款核心产品及13种其他管线候选产品。其中进展最快的是核心产品LAE002,这是一种三磷酸腺苷(ATP)竞争性AKT抑制剂,有治疗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提供的资料,全球有两种AKT抑制剂已进入注册临床试验,而期望在今年底申请在中美两地上市的LAE002,是来凯医药最快的“回血”希望。 另一款核心产品LAE00是雄激素合成抑制剂,有治疗前列腺癌的潜力。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LAE001是全球唯一一种用于治疗前脸腺癌的临床试验中的CYP17A1/CYP11B2双重抑制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款产品、以及另外两款抗肿瘤产品LAE005及LAE003,都是从跨国药企诺华授权引进,这与大多数海外创新药公司与大型药企的合作模式正好相反。 一般而言,小药企被认为具有更大胆高效的创新能力,因此往往是小药企先做出创新药研发的阶段性成果,然后被大药企看中,再授权引入产品,甚至作出收购。然而,来凯医药却是从诺华引入较为后期的产品,再投入大部分研发费用。 例如在其招股书的介绍,来凯医药在2018年从诺华引进LAE002时,该候选药物已经历经诺华和另一家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L)的11项临床试验,以证实其安全性及疗效。在诺华进行的I/II期临床研究中,LAE002已经在铂耐药卵巢癌患者中,显示出潜在的抗肿瘤疗效。 这种做法的优势,是产品上市的成功率更高、速度更快,但暗含的隐忧,是来凯医药自有的早期研发能力没有获得充分证明。 在这种不太常见的合作模式背后,与来凯医药多名高级管理层的“诺华背景”具关联性。招股书显示,来凯医药的主席吕向阳曾在诺华工作十多年,担任的最后职位为执行总监,负责领导药物研发平台及多项疾病研究项目,而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谢玲、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顾祥巨,也都曾在诺华任职。 医药板块回暖 新药上市成功与否,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港交所容许未有盈利及收入药企上市的上市规则“18A章”政策于2018年出台后,曾点亮众多创新药企的融资希望,但在过去两年,多家已上市的创新药企跌破招股价,市场信心不佳,让后来者也越来越难获得垂青。 但在今年初,情况似乎明显好转,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有回暖迹象,例如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部分在港股上市的医药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最高涨幅,已经接近60%。 另外,多家创新药公司也在去年末至今年初奔赴港交所寻求上市,包括绿竹生物、维升药业、科伦博泰等。已上市医药科技企业中,加科思(1167.HK)、诺辉健康(6606.HK)、亚盛医药(6855.HK)等公司也抓住市场升温的窗口期,通过配股进行大额募资以补充资本。 去年4月,来凯医药曾进行6,100万美元(4.2亿元)的D轮融资,令投后估值上升至约37亿元。参考去年三季度首款产品获准销售、并获得1,560万元销售额的同类企业乐普生物(2157.HK),其最近市值达86亿港元。来凯医药将来的上市估值能否达到这个高度,还看其候选产品LAE002申请上市的进度能否取得突破。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转型电商喜忧参半 量化派再挑战上市

中国知名消费平台“羊小咩”的母公司,再次申请到港股上市 重点: 量化派开拓“商品交易赋能”新业务后,收入与经营利润均明显增加 公司在努力转型的同时,“羊小咩”平台却接获大量用户投诉,可能会影响投资者信心 刘明 在中国“扩内需、稳经济”的政策指导下,金融机构纷纷加码消费信贷业务,市场上出现个别机构的贷款年利率低至3.4%左右,消费信贷市场出现升温势头。在这个大环境下,消费平台“羊小咩”的母公司量化派科技有限公司再一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可能是一个合适时机。 量化派顺应中国官方扩大内需的战略,主营业务正是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行业助力。公司能为金融机构找到目标客户,以及为商品供货商及本地商家匹配目标客户,以赋能商品及服务的销售;此外,量化派可生成与终端用户需求及业务伙伴目标客户特征互相匹配的产品推荐,为终端用户提供“千人千面”的购物体验。 然而,量化派在去年6月首次申请上市时,便被市场质疑其盈利能力是否稳固,原因是在2020年,公司因为当时第二大客户终止合作,加上贵州省整治网络借贷风险,令其来自金融机构客户的收入减少,该年营业收入同比大跌47%至1.97亿元,净利润也减少64.4%至2,233万元。 或许因为这个契机,令量化派探索转型,把旗下平台改名并推出新业务。该公司于2020年11月把旗下“信用钱包”转型为“羊小咩”,并展开协助业务伙伴营销商品及服务的“赋能商品交易”业务,通过旗下平台专有的人工智能(AI)算法,将商品推介给用户,然后平台可赚取最多为售价30%的“商品加成”。 羊小咩是主攻年轻人市场的生活消费电商平台,包括提供“限时抢购”、“小咩热榜”等信息,并会提供消费优惠。它会不定期向随机用户发放临时消费贷款额度(临时额度),这种新颖的模式,令该平台在网上引发不少讨论,也成为它成功吸引大量年轻用户的主因。 减少依赖大客户 公司推出这项“商品交易赋能”新业务后,它在2021年斩获了8,146万元收入,占公司整体营收23.2%;该业务翌年增长加快,收入贡献达2.07亿元,同比大升154%,对公司整体营收贡献增至43.5%。反观一直贡献最大的“数字化营销”业务收入占比,已从2020年的99.4%,逐步下降至去年的56.5%。 除了重新启动增长引擎外,新业务也有效减少量化派以往过分依赖单一客户的潜在风险。在2019年,公司最大客户占收入达53.8%、五大客户占收入更高达94.2%,可以说是失去任何一个客户,也会对公司带来重大影响。但回顾去年,其最大客户的收入比例已降至7%,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也只有19.2%。 从量化派在最新的上市文件披露,该公司去年收入同比上升35.4%至4.75亿元,比转型前的2020年收入约1.97亿元翻了超过一番;经营利润为8,297万元,也比两年前大增268%。由此可见,在业务“双轨并行”的模式下,确实为公司带来好处。 但值得留意的是,量化派拓展电商仍然荆棘满途,除了要面临行业老大哥如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京东(JD.US; 9618.HK)和拼多多(PDD.US)的竞争外,其品牌及声誉也可能因为客户的不当行为而承受损害风险。就在该公司去年6月首次递交上市申请时,已流传羊小咩电商平台差评不绝,当时的报道指出,“在新浪旗下的消费者投诉平台上,有3,763条关于羊小咩的投诉,有网友声称贷款后遭遇暴力催收、电话骚扰,甚至遭遇虚假发货、不能退货等。” “羊小咩”投诉大增 经过大约8个月时间,羊小咩的用户评价未有改善。截至今年2月21日,该投诉平台显示羊小咩的投诉量多达6,883条,其中暴力催收、电话骚扰、无视协商等投诉内容仍然占绝大多数。 另外,从其业绩也可以看到,即使经过两年努力转型,其“数字化营销”业务仍独占逾半收入份额。该业务模式是以用户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再向商家付款为基础,公司再透过AI算法、SaaS等数字化技术,在这基础上提供服务并收费。 然而,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保护个人信息的新规落实,首度列明数据处理活动的义务边界,量化派在新规影响下,也需要与金融机构客户签订新合约,以更新协议内容。但去年新冠疫情肆虐,量化派的更新进度缓慢,导致与金融机构客户的数字化营销量减少。 该公司透露,目前已与五大金融机构客户中的其中两名完成更新,正与另外7家金融机构就技术设置与更新进行磋商。一旦进度未如预期,公司的收入或会持续受到不利影响。 总括而言,随着中国网上金融行业的生态因应新法规而出现转变,公司旗下的消费金融中介业务能否继续稳定发展,仍然有待观察;至于转型至电商的道路除了面对激烈竞争,旗舰平台羊小咩亦面临大量投诉,反映新业务的前景仍然未明朗。 面对质疑声音,即使该公司最终能如愿获批上市,管理层或需多下一番苦功,以消除投资者的质疑。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电竞商NeoTV冲刺美股上市

在更大的竞争对手英雄体育宣布获得一笔重大新资金两周后,中国第二大电子游戏赛事运营商申请赴美上市  重点: NeoTV申请赴美上市,报告称去年下半年因为受中国疫情防控措施影响,令收入下滑32% 该公司在去年之前一直处于盈利状态,但在中国快速增长的电竞行业仍处于第二位,远远落后于规模大得多的英雄体育 阳歌 上周我们介绍了中国领先的电子竞技公司英雄体育(VSPO),以及它在从沙特阿拉伯筹集到2.65亿美元(18.5亿元)新资金后,仍可能于今年晚些时候在美国或香港上市一事。现在,在中国比它规模小得多的第二大电竞公司NeoTV Group Ltd.已申请在美国上市,希望早于比它更大的竞争对手登陆资本市场。 NeoTV上周五提交的IPO文件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元素,包括披露去年在中国广泛的封锁和其他为控制新冠奥密克戎毒株而采取的措施期间,中国电子竞技行业所遭受的重大打击。招股说明书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监管元素,它表明下个月随着企业竞相赶在最后期限(我们稍后会详细介绍)之前完成IPO,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中国公司纷纷在美国进行较小规模IPO的“疯狂3月”。 总而言之,电竞毫无疑问是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行业,并且中国在全球电竞领域处于领先地位。NeoTV的招股说明书援引第三方研究称,2021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价值1,270亿元,大约是四年前,也就是2017年600亿元的两倍。它补充说,电竞直播业务的增长更加迅猛,同期从30亿元增长5倍至185亿元。 与此同时,对于这些公司来说,中国也是一个颇为危险的地方,因为变幻无常的监管机构会定期打击游戏行业,它们认为游戏无聊,甚至可能对年轻人有害。这种想法导致针对新游戏的审批经常停滞,最近一次停止审批持续了10个月,直至去年4月,给该行业造成了严重打击。中国还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当电竞行业的规模发展到足够大时,类似的限制几乎肯定也会落到电竞头上。 话虽如此,NeoTV和规模大得多的英雄体育相比确实不起眼,这可能正是后者吸引了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的游戏投资部门Savvy Games Group的原因。在该笔交易中,英雄体育的估值约为10亿美元。甚至在这笔交易之前,英雄体育的投资者中,就已经包括领先的游戏公司腾讯(0700.HK)和短视频巨头快手(1024.HK)了。 英雄体育去年申请在香港进行IPO时,招募了多家知名投行,包括中金公司、美国银行和瑞士信贷,但后来放弃了,至少是暂时放弃了。这意味着该公司当时可能计划筹集至少1亿美元资金,也可能高达2亿美元。 相比之下,NeoTV没有大投资者,由其创始人兼董事长林雨新主导,后者目前持有其66%的股份。NeoTV的IPO也由一家规模较小的投资银行Prime Number Capital承销。这一事实,再加上该公司估值可能低于1亿美元,意味着此次IPO筹集的资金总额可能要小得多,最多约为2,000万至3,000万美元。 收入受挫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究NeoTV的实际财务状况,数据显示,在去年遭受重大挫折之前,它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该公司2021年的营收上升了30%,从前一年的1.74亿元增至2.26亿元。但这一数字在去年前6个月下降了32%,从上年同期的7,100万元降至4,800万元。 与英雄体育的收入相比,这些数字不值一提,根据之前提交的招股说明书,英雄体育在2021年前9个月的总收入就高达13亿元。 由于依赖上海市场,NeoTV在去年上半年遭受了尤其严重的打击。上海是中国的商业中心,NeoTV有许多电竞比赛和其他活动都是在这里举办。该公司没有提供去年下半年的财务数据,由于中国继续采取严厉的疫情防控措施,该公司很可能继续遭受冲击,直至12月初中国突然放弃“清零”政策。 在去年中国各地实行封锁措施之前,NeoTV实际上是盈利的——这是英雄体育无法自夸的成就。该公司报告称,2021年实现利润1,8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540万元增长17%。但去年前6个月,由于上海在3月到5月基本处于封城状态,它出现了290万元的亏损。 随着中国的“清零”政策成为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NeoTV今年的收入和利润应该恢复到早些时候的水平。基于该公司2021年的财务数据,如果其股票的市销率在2倍左右,市盈率在30倍左右,则将产生约5亿元,也就是大约7,000万美元的市值。 最后,我们来看看之前提到的监管动态,NeoTV在其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下个月纽约可能出现一波中国公司IPO的小高潮。本月早些时候,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出台了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新规,消除了未来是否允许此类上市的巨大不确定性。 这些规定称,任何新的上市申请都需要先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31日之前被海外监管机构宣布“生效”的新上市都可以豁免。在美国,这种“生效”声明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作出的,而且通常在IPO过程中很晚才会出现。因此,实际定价和交易登场通常发生在新的上市申请被宣布“生效”之后。 就NeoTV而言,该公司可能难以在3月底之前获得“生效”声明,因为它的这份招股说明书是其首次公开提交,而美国证交会可能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但中国还有不少其他规模较小的IPO已经等待了一段时间,有些甚至已经等待了数年。为了获得中国监管豁免,这些公司现在可能会进行最后冲刺,希望获得“生效”声明,并在3月31日之前开始交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