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披露削减对众安的长期持股计划后,这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的股价暴跌,但在蚂蚁确认双方战略合作关系不变后反弹

重点:

  • 上周,众安三家创始公司之一的蚂蚁集团披露,它减持了对这家网上保险公司的股份
  • 众安与三家母公司有着密切的业务联系,尤其是与蚂蚁和阿里巴巴旗下企业签署了一项平台合作协议

梁武仁

多年来,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6060.HK)与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其三家知名母公司之一的联系,令其获益良多,也是这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获得新业务的一条主要渠道。但是,在这样一个监管机构可以随时让企业日子难过的国家,科技巨头在诸多领域的扩张引发越来越大的戒心,这意味着这种合作关系可能面临风险。

众安在线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集团 、腾讯(0700.HK)和中国平安(2318.HK; 601318.CN)于2013年创建的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上周,蚂蚁披露将它在这家数字保险公司的持股从约14%缩减至略高于10%后,引发了人们对双方合作关系可能减弱的担忧。出售股份之后,这三家母公司各持有众安在线10%的股份,众安的最新市值为420亿港元(53.9亿美元)。

上周二,蚂蚁在提交给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文件中首次披露减持计划后,众安股价暴跌6%。此后股价回升,可能是因为蚂蚁向媒体发布了另一份声明,称该交易系“正常投资决策”,与众安的战略关系“将保持不变”。       

蚂蚁减少对众安的投资,正值中国监管机构试图阻止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大型民企发展过大过强的时候。2020年底,中国政府迫使蚂蚁在其上海香港双重上市前最后一刻,搁置了这次募资340亿美元的大规模IPO,自那以后蚂蚁尤其应该知道惹恼政府的危险。

这次伏击不仅对阿里巴巴的著名创始人、蚂蚁的控股股东马云带来了巨大打击,而且也开启了政府对它眼中过大过强的民营企业之广泛打击。阿里巴巴并非唯一一家惹怒政府的企业,腾讯和其他中国科技巨头也成为监管行动的目标。  

在众安持续进展的困境中,蚂蚁减持不过是最新篇章。就在上周四,官媒新华社刊登了一份来自共产党纪检部门的公报,表示政府在“查处资本无序扩张”背后的腐败行为时,必须“毫不手软”。在这样的口头攻击之前,国家电视台在前一天播出了一个节目,暗示蚂蚁卷入一起腐败丑闻。

为了控制大企业无序扩张,政府也在向阿里巴巴以及腾讯施压,要它们通过剥离资产,尤其是核心领域以外的资产。蚂蚁去年减持了印度外卖平台Zomato的股份,而阿里巴巴据说正在谈判出售在微博(WB.US; 9898.HK)的持股。与此同时,腾讯最近出售了它在中国第二大电商京东(JD.US)的大部分股份,并削减了在东南亚最大互联网公司Sea的持股。

协同关系

众安与声名显赫的母公司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财务上的,而且还具有协同效应。它的旗舰产品是阿里巴巴的在线购物服务平台淘宝的退货运费险。众安也非常依赖阿里巴巴平台根据一项合作协议来销售其产品。它以类似的方式使用腾讯网络,但程度要轻得多。平安为众安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双方还共同开发了一项汽车险。

除了监管方面的审查,业务合作对众安来说有点像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利用母公司的资源有助于众安实现销售,但也增加了成本。去年上半年,众安在线向阿里巴巴及其关联公司支付的平台使用费占毛保费收入的7%。

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使得众安难以通过承保实现盈利,虽然自公司成立以来增长迅速,但直至去年上半年才首次实现盈利

因此,为了长期盈利,众安减少对阿里巴巴等公司的依赖是有道理的。但与母公司彻底决裂(理论上,如果它们完全出售所持众安股份,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并不可取,因为它们可能很快会变成直接竞争对手。

既然众安已经展示了在线保险的利润有多高,平安将继续加强自己在该领域的努力。阿里巴巴还通过蚂蚁运营一个名为Antsure的在线保险经纪平台,而腾讯也有一个名为微保的类似子公司。这些业务由于其父母的市场主导地位而吸引了巨大的流量。作为保险中介,Antsure和微保与众安没有竞争关系,后者有自己的保险计划。众安可能更愿意保持这种状态。

鉴于众安的股价在上周最初的下跌后迅速反弹,投资者似乎认为,该公司目前一切如常。

自2017年上市以来,众安股价已下跌逾一半,因为它与中国其他的金融科技股一样,遭受了监管机构的行业打击。但众安的市盈率仍超过40倍。在其他互联网保险公司中,保险经纪公司水滴(WDH.US)目前还没有盈利,而且预计短期内也不会停止亏损,这意味着它没有市盈率。至于另一项指标,以2020年的营收为基准,众安的市销率(P/S)为1.8倍,也超过了水滴,而后者的该比率仅略高于1。

然而,很难预测中国监管机构会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控制大型科技公司以遏制其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很难排除阿里巴巴和腾讯可能被迫出售其所持的全部众安股份的可能性。为了避免这种风险,众安的最佳出路是保持低调,继续努力摆脱对科技巨头母公司的依赖。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小南国大折让配股 集资不足900万港元

餐饮集团上海小南国控股有限公司(3666.HK),周一晚公布配股,将以每股0.02港元,配售近4.43亿股,较周一收市价0.024港元大幅折让16.7%,仅集资890万港元,集资所得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小南国表示,配售可筹集额外运营资金、增强公司的财务状况及扩大本公司的股东基础,从而提高股份流通性。 曾经是上海餐饮龙头之一的小南国,近年业务每况愈下,去年收入按年大跌30%至3.14亿元,亏损却较2023年扩大80%至8,506万元 小南国周二高开25%报0.03港元,公司过去一年股价由高位下跌33%。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idea expands its footprint in Europe, another step forward in its globalization drive

美的欧洲开疆拓土 全球化再迈进一步

美的海外拓展又添一员,公司收购的西班牙Teka,产品超过一半西班牙人采用 重点: 美的完成欧洲家电商Teka收购,料打造高端品牌 首季业绩强劲,惟关税战引发全球衰退,风险不容忽视   白芯蕊 有“白电之王”之称的内地家电商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000333.SZ),一向作风是透过多品牌及收购扩大业务,近日集团品牌又增一员,宣布顺利完成对德国家电商Teka的收购。 拥有百年历史、总部设于德国的Teka,最初以制造农业机械起家,后转型主攻家庭电器、不锈钢水槽及抽油烟机等厨房设备。集团每年生产超过1,500万件产品,在全球超过120个国家拥有业务,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共有15家工厂及近3,000名员工,核心品牌包括Teka、Küppersbusch和Intra。 美的在2024年业绩早已披露,集团在2024年6月以1.75亿欧元向Heritage收购Teka 97.38%股权,欧盟委员会今年3月初根据《欧盟并购条例》,已批准美的并购Teka,上述交易日最近正式完成。除完成收购Teka外,今年2月美的亦以5.42亿欧元完成收购供暖、制冷及通风设备商Climate,令美的业务变得更多样化。 在此两项收购前,美的旗下品牌包括Colmo、东芝、美的、小天鹅、酷风、Comfee和华凌,各品牌产品定位亦不同,Colmo及东芝主打高端品牌,美的、小天鹅及酷风则主要面向大众市场,Comfee和华凌则主攻年轻消费者市场。 由何享健在1968年创办的美的,最初生产玻璃瓶等简单产品起家,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家电业百花齐放,美的亦发展风扇业务,之后进军空调产业链、电饭煲、电机、洗碗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业,成为覆盖家电上下游的制造业龙头。 成全球最大家电商 据国信证券报告指,按收入及销量计算,美的是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2023年全球销量份额为 7.9%,在空调、洗衣机、厨电等多类家电中,市场占有率都位居全球首三位。 美的目前业务主要分两大范畴,包括家电的智能家居业务和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后者则细分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及机器人与自动化。 去年智能家居业务仍是美的收入主力,占集团2024年总收入的65.9%,收入达2,695亿元,按年升9.4%,至于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则占集团总收入25.5%,达1,045亿元,按年升6.9%。 受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及太阳能产能调整影响,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受压,令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及毛利率下跌,最终令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去年毛利率下滑0.7个百分点,但却未有拖低美的整体毛利率,去年反升0.7个百分点至26.2%。 特别是智能家居业务表现优秀,去年毛利率按年增1.3个百分点至30%,美的解释是通过高端化与智能化转型,持续提升高毛利产品占比,强化高毛利业务组合竞争力。 至于美的刚完成收购的Teka,过往已定位中高端市场,目前在欧洲家电市场亦有一定地位,公司网页指出,在西班牙市场一半的家庭拥有Teka产品,亦曾是西班牙足球班霸皇家马德里的主要赞助商。 参照美的2016年收购日本东芝电器在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是次收购有望依葫芦画瓢,把Teka打造成新的高端品牌,从而进一步提升美的整体毛利率。 关税风险挥之不去 唯一较大风险是国际业务情况,毕竟美的已成为国际龙头家电企业,去年中国业务占集团收入58.7%,海外业务收入占41.3%,尽管管理层亦曾提及美国收入占比很低,受关税战影响不大,但要留意由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最终会否衍生成全球经济衰退,对美的的影响不容忽视。 幸好全球经济衰退目前仍未发生,在品牌优势下,美的首季业绩表现仍亮丽,按中国会计准则,营业总收入1,278亿元,按年增加20.5%,净利润124亿元,按年大增38%。 不过,市场对美的增长戒心仍重,料今明两年纯利分别只得3.6%和9%增长,目前美的预期市盈率达12.5倍,比海尔智家(6690)和海信家电(0921)分别9.8倍和8.5倍高,意味股价难再有上升空间。 总括来讲,美的完成收购Teka有助壮大集团品牌矩阵,符合一向以来提倡的全球化布局战略,亦有助推高毛利率,同时令国际业务收入进一步提高,从而减轻对内地业务的依赖,绝对是一举两得,但关税战会否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将是影响集团未来业绩的关键。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金利来私有化计划未获股东批准

服装品牌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0533.HK)上周五公布,大股东兼主席曾智明建议将公司私有化之计划,在法院会议上未获股东批准,其中,赞成及反对分别占出席投票的股东股数55.332%及44.668%。因此,建议及计划已告失效。 曾智明于去年12月提出私有化计划,理由是公司估值偏低,且20年来并未在市场上集资,上市地位“无关紧要”。其出价每股1.5232港元虽较当时市价溢价约24.85%,但较截至去年6月底止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NAV)4.4741港元,折让约65.95%。 根据年报,金利来去年收入12.2亿港元(1.57亿美元),同比下滑8.4%,净利润则下滑19.9%至9,310万港元。截至去年底,公司银行存款、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0.5亿港元。公司投资物业及发展中物业资产账面总价值逾33亿港元。 公司股价周一大幅低开39.6%,报0.9港元,至中午收市报29.53港元,跌1.05%。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hipu makes AI products using LLMs

智谱率先抢上市 成败还看能否续创收入

专注为企业客户提供大型语言模型的智谱,今年已向政府融资20亿元 重点: 智谱欲在中国AI“六小虎”中率先上市,而竞争对手正逐渐放弃成本高昂的基础模型 公司严重依赖政府扶持,但该策略存在风险,其他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所受的教训,已充份证明此点 陈竹 识别型AI还是知识型AI? 这是横亘在中国数量众多的人工智能(AI)初创企业面前的问题,它们在努力探索既能规避争议及过度依赖政府,同时兼具强大增长潜力的道路。虽然很多早期参与者专注识别型AI(其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是监控),但新一代初创公司在基于知识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中,发现了更大的潜力,而且争议也相对较少,比如OpenAI和最近的DeepSeek的模型。 据财经媒体财新报道,智谱正谋求在新一批纯LLM公司中拔得头筹,率先上市。公司上月向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迈出IPO的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智谱有望在以LLM为依托的AI“六小虎”中,率先登陆资本市场。 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智谱普遍被认为是六家公司中,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它们所处的LLM领域,最近被DeepSeek打破。后者不久前发布成本效益更高的模型,包括专注推理的R1,引起广泛关注。 尽管最近声名鹊起,但DeepSeek并不属于LLM领域的AI“六小虎”。“六小虎”中的其他五家公司分别是MiniMax、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阶跃星辰和零一万物,其中两家已经发出战略转移信号,不再专注于LLM所属的基础模型。由AI先驱、著名风险投资家、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创立的零一万物已表示,将停止投资基础模型的开发,因基础模型开发需要在AI芯片和研发方面投入巨资。 这些公司正转向以DeepSeek开发的基础模型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曾任搜狗的首席执行官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同样也表示将转变战略,专注医疗保健应用,而不是继续投资基础模型。 虽然其他三家公司近期并未就各自的战略发表评论,但智谱因对基础模型开发的坚定投入,终能脱颖而出。公司最近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于3月推出一款其专有GLM模型的通用AI代理。此外,它还采取类似DeepSeek的额外举措,开源其基础模型。 政府的支持 在大模型领域的AI“六小虎”中,智谱展现出惊人的融资能力。过去一年,同行在筹资方面相对沉寂,而智谱却成为了投资者的宠儿,仅在今年就获得至少20亿元(2.76亿美元)的资金。 这轮筹资始于3月初,作为浙江省会的杭州,市政府成为一轮10亿元融资的领投方。随后,中国其他三个城市也加入投资:广东珠海市出资5亿元;四川省会成都市投资3亿元;就在最近,北京市政府也投资了2亿元。 鉴于中国大力发展该领域,最近这波由政府支持的资金颇值得关注。智谱抓住这一政策红利,标志已改变公司对私人资本的依赖。 2019年由清华校友唐杰、张鹏创立的智谱原本是校企,后从清华脱离。其早期的融资轮吸引知名私营投资机构,如红杉(前身为红杉中国),以及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脱胎于中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学府,在一定程度上,是它获得大量国有资本青睐的原因。 智谱是中国大语言模型开发领域的先驱之一,早在2022年末,OpenAI推出具有变革性的ChatGPT前就已成立。ChatGPT的推出,引发中国的人工智能热潮,众多公司竞相开发本土替代产品。智谱的所有主要竞争对手,都是在后ChatGPT时代成立。 从公司的融资历史,可以看出其财务实力。研究公司来觅的数据,自成立以来,智谱已完成14轮融资,筹集资金超过90亿元。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领域,其强大的筹资能力以及早期对大语言模型的专注,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智谱真正的竞争并非来自其他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而是来自阿里巴巴、字节跳动和腾讯等科技巨头,以及迅速崛起的DeepSeek。虽然智谱拥有来自政府和风投的强大支持,但这些老牌企业借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拥有更雄厚的资金储备。 虽然人工智能商业化仍处早期阶段,但争夺消费市场份额的竞争,揭示了当前的市场状况。根据人工智能产品追踪网站Aicpb.com4月的数据,智谱“清言“的月活用户为900万,排名第九,与市场领先者差距明显。阿里巴巴的夸克以1.49亿月活跃用户数领先,其次是字节跳动的豆包,月活跃用户数为1.07亿,Deepseek的月活跃用户数为9,600万。 话说回来,消费者应用程序并非智谱的主要关注点。公司的定位是为企业客户和政府机构,提供定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这类业务往往比面向消费者更赚钱。 在中国的技术市场,政府机构以及国有和地方国有企业,是软件和数字解决方案的最大买家之一,由于智谱与政府关系紧密,这可能对其有利。 但严重依赖政府本身也存在风险。ChatGPT出现之前的“AI四小龙”,正是前车之鉴。彼时,AI主要与识别技术有关,涉及计算机视觉。 AI四小龙,即商汤(0020.HK)、旷视科技、云从科技(688327.SH)和依图科技,业务主要围绕政府工作开展,提供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监控系统。然而,随着政府削减监控相关项目的支出,这些公司已失去往日的辉煌。 由于无法实现客户群的多元化并拓展新的应用场景,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AI公司,如今面临业务萎缩和亏损加剧的困境。面对这一现实,商汤最近正将业务重心,从原来的识别技术迅速转向更具商业潜力的基础模型。 总而言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要与科技巨头一较高下,智谱凭借雄厚的财力,有望笑到最后。然而,准备在同类公司中拔得上市头筹之际,智谱仍面临着一项严峻挑战:如何向投资者证明能够通过自主研发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可持续的收入。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