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China shedding strategies work?

全球投资巨头在亚洲建立独立业务时面临着高风险的平衡行为

 

杨方曦

随着几家全球性中国公司的总部迁出中国,高瓴投资和GGV等领先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纷纷扩大其亚洲业务。它们进行这一战略转移的目的,似乎是为了降低北京与华盛顿之间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所带来的风险。

但这也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这些公司在中国仍有大量资产和投资,这种“舍弃中国战略”能否充分应对它们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亦或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过去一年,受政府政策指令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在美国备受瞩目的中国公司,纷纷向中国以外的地区扩张,并积极重塑品牌,以摆脱与中国的联系。这些公司在传统上由美国公司主导的领域展开竞争,并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和监管机构的审查。为了更好地与全球市场接轨,减少与中国的联系,这些公司在试图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同时,也重新定义自己的注册地,提高自己的声誉。

网上零售商拼多多(PDD.US)旗下成功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司Temu,已经删除了母公司的字样,现在自称成立于波士顿。其竞争对手Shein已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收购了Forever 21等公司的股份,并期待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TikTok在得克萨斯州的项目(Project Texas)等计划中投入巨资,在美国建设基础设施,以确保其数据存储和管理独立于北京的母公司字节跳动。

现在,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大型基金,也开始寻找其中国业务以外的机会。多年来,这些基金在帮助美国股东进入中国最成功的新晋“全球公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它们也在重新考虑中国战略。

中国基金

在字节跳动的投资者名单中,红杉资本、GGV和高瓴投资等巨头,在过去二十年通过对中国科技和电子商务公司的投资,利用中国显著的经济增长实现了蓬勃发展。去年红杉资本将三个地区业务分离完全独立运营后,红杉中国公开承诺将继续专注于中国国内投资,支持中国创始人,包括他们走向世界的努力。

与此同时,以投资京东(9618.HK)、腾讯(0700.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等公司而闻名的GGV和高瓴投资,也重新审视了它们以中国为中心的投资理念。GGV于2023年9月重组为独立的GGV Capital U.S.(专注于在美国的投资)和GGV Capital Asia(专注于该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自 2022 年以来,高瓴投资的HH Capital Investment也在新加坡注册了基金,迁移了高级管理人员,并扩大了在新加坡的办事处。

这一转变反映了他们的目标,即应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美国对投资中国科技公司日益增长的担忧,特别是考虑到GGV和高瓴投资庞大而重要的美国有限合伙企业基础,其中包括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公共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高瓴投资,自从2005年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获得 2,00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市值1,000亿美元的巨头。

撤出中国战略

GGV和高瓴投资都对亚洲业务进行了重组。

高瓴投资和GGV的大多数有限合伙人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这些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正在重新考虑中国的风险敞口,并停止在中国进行新的投资,以降低风险,化解经济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拜登政府对美国在华先进技术产业的投资采取新的限制,进一步强化了大型投资者撤离中国的理由。

GGV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投资者,投资了旷视科技等中国企业,旷视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软件公司,现已列入美国实体名单。包括GGV在内的几家基金公司收到了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信函,要求它们提供在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计算领域投资的详细信息。再加上拜登政府的新规,GGV重组成了两家独立公司,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另一家总部在亚洲。

高瓴投资重新定位的时机与其融资周期相吻合。自四年前创纪录的私募股权融资以来,其公共股权表现一直受到更广泛的宏观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于IPO流程的演变,以及从公共资本向私人资本的根本性转变,公开市场作为主要退出策略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来自美国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去年高瓴投资的公共投资部门HHLR Advisors资产暴跌三分之一。专注于流动性较低投资的高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资产同期仅增长2.2%,至447亿美元。投资活动也有所放缓:2022年高瓴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交易下降至61笔,较前一年的238笔大幅减少。

声誉潜在风险

不过,当这些中国企业试图改变自己在美国的形象时,由于尝试跟中国身份划清界限,它们在中国政府那里可能也会面临危及长期声誉的潜在风险。

高瓴投资正在采取防范措施。在将两家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公司迁往新加坡之前,它完成了一只以人民币计价的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首次关账,基金总规模逾40亿元。这可以视作其为了与中国更广泛的目标保持一致,并表明对中国的持续承诺而做出的努力。

高瓴投资两边都不撒手的新尝试,对于它未来的成功究竟是助力还是拖累?

该公司还完成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国际投资,包括以37亿美元收购荷兰电子巨头飞利浦的家电部门。据The Information报道,高瓴投资还与美国医疗服务提供商妙佑医疗国际,以及美国咖啡连锁品牌皮爷咖啡等外国公司达成了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的协议,为它们拓展中国市场提供帮助。

即便取得了这些“胜利”,高瓴投资仍在凭借其在中国市场的专长筹集资金。它目前正在筹集一只数十亿美元的基金,目标是被低估的中国股票,这一机会主义举动与中国政府振兴实体经济的努力背道而驰。此举也表明,高瓴投资还没有准备好将重心完全从中国转移出去。

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化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GGV和高瓴投资这样的基金,以及Temu、Shein和TikTok这样的公司,将会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兼顾截然不同的优先事项。它们必须想办法在与中国的联系和全球抱负之间取得平衡,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兼顾投资者的期待。

它们创造新的业绩记录和获得核心优势的能力将至关重要,这样就能确保它们在目标市场的成功,重新定义它们的企业形象,并为全球商业和投资实践树立新的标准。

杨方曦是纽约传播与声誉管理公司Wavelet Strategy的创始人。她为《金融时报》撰写中文专栏《话语权时代》,还撰写时事通讯《Calling the Shots: Bridging the U.S. -China communications gap, stories of wins and fails》。她毕业于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商学院,读者可以通过ivy@waveletnyc.com与她取得联系

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咏竹坊立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Chaoju is an eye hospital

沉寂一年多后 朝聚眼科重启收购扩张模式?

这家私立医院及诊所运营商宣布了两项新收购计划,或标志着其去年一度沉寂后,公司重返收购赛道 重点: 朝聚眼科宣布,计划全资收购宁波一家由其控股的眼科机构,同时收购宁夏地区另一家机构70%的股权 公司去年下半年营收缩水,利润骤降30%,正努力重拾增长    阳歌 对民营医疗机构来说,在中国国家医保体系外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是中国数千家医保体系之外的民营医院及诊所经营者近年获得的教训,它们试图通过提供眼科、牙科及整形外科等自费医疗服务盈利。然而,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正收紧非医保覆盖的自费医疗项目支出。 伴随业务停滞甚至出现萎缩,部分企业正试图通过收购扩张重振股价。朝聚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2219.HK)即为其中一例。该公司周一宣布,计划收购两家医院,分别位于浙江宁波市与宁夏的吴忠市。 两项收购看似旨在重新吸引投资者关注。2021年IPO时,朝聚眼科一度被寄望成为中国眼科行业分散格局的整合者。上述两笔交易都缺乏亮点(下文将详述原因),但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在长达一年多未进行重大收购后,此举可能标志着该公司重启收购模式。 最新公告显示,朝聚眼科对两家机构的收购金额都不高,折射出此类机构的盈利困境。其中较大规模的交易,朝聚以1,400万元(200万美元)收购宁波博视眼科医院有限公司37%的股权,该机构整体估值约3,800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朝聚眼科原本已持有宁波博视63%的股权,早已是该机构控股股东,并将其纳入财报合并范围。因此,严格来说此项交易不构成收购。 第二笔交易则构成实质收购。朝聚眼科将以约500万元,购得吴忠市云视康眼科医院有限公司70%的股权。该作价显示,这家机构总值仅714万元(约100万美元),远非大额交易。 朝聚眼科公告称:“本次收购系既定战略规划组成部分,公司将进一步整合浙江及宁夏的医疗资源,通过多点布局,增强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有效应对市场风险。” 朝聚眼科选在7月1日香港公众假期前披露交易,投资者反应需待周三开盘后显现。不过,考虑到交易总额仅2,000万元(不足300万美元),市场反应平淡也不足为奇。 民营医疗机构热度不再 朝聚眼科近期股价表现,反映出整体民营医疗板块的低迷情绪,其股价年内维持横盘。该公司总部位于内蒙古,2021年IPO时因有望整合高增长赛道而备受瞩目,但此后表现多逊于预期。其港股最新收盘价为2.85港元,较10.60港元的发行价已跌逾70%。 朝聚眼科股价表现绝非个例,其当前9.2倍的市盈率虽显著低于药品及医疗器械板块同业,却与民营牙科机构现代牙科(3600.HK)9.9倍、医美连锁机构完美医疗(1830.HK)10倍估值相当。 IPO之后,朝聚眼科看似一度颇为活跃,走出内蒙古大本营后展开较为激进的收购。截至2021年末上市不久,该公司运营17家眼科医院及24家视光中心;至2022年,又新增7家医院及两家视光中心。 2023年,朝聚眼科延续扩张节奏,新增10家机构(7家医院+3家视光中心),至当年末,其网络扩大至31家医院及29家视光中心。然而,此后扩张戛然而止,去年全年颗粒无收。去年年初,虽宣布以3,680万元收购北京明玥眼科诊所有限公司的计划(属较大规模交易),但今年4月披露的年报显示,这家医院没有被合并纳入财务报表,表明该交易并未完成。 伴随并购停滞,朝聚眼科也开始受到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去年全年勉力实现2.6%的营收增长,总额达14.1亿元。但结合年报及去年上半年数据测算,其去年下半年营收出现0.9%的负增长(上半年则同比增长6%)。 去年,该公司毛利率下滑近两个百分点至43.5%(2023年为45.4%),反映出在运营成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就诊人次及客单价承压,导致盈利能力萎缩。 受此影响,该公司去年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86亿元(上年同期为2.21亿元)。数据显示,其去年下半年净利润同比大跌30%,远高于上半年降幅8.8%。 朝聚眼科确实拥有充足的并购资金。截至去年末,公司账面现金达7.8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63亿元大增。最新公告或预示,该公司准备重启并购模式。若能锁定优质标的,或可提振其股价,但仍需对当前疲软经济环境下财务不稳的资产予以警惕。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谭仔国际私有化获高票通过 8月19日除牌

香港米线品牌连锁店谭仔国际有限公司(2217.HK)周一宣布,私有化方案已获高票通过,将于7月28日最后交易,并于8月19日收市后正式除牌。 根据公告,私有化方案于法院会议中获99.7%赞成票,反对票仅0.29%;独立股东的反对票仅占0.13%。在特别股东大会上,持股74.25%的大股东亦投下99.96%赞成票。 谭仔国际控股股东东利多控股(3397.T)于今年2月提出私有化计划,作价每股1.58港元,较2021年上市价3.33元低52.6%。谭仔指,公司在海外扩展方面未能充分发挥效力,而大股东东利多拥有相关资源及专业知识,可支持公司更有效扩展海外业务及加强内部以应对行业逆境的挑战。 截至今年3月底的年度,谭仔全年纯利按年下跌32.7%至7,984万港元,收入录得28.4亿元,上升3.4%。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ijin does resources

简讯:紫金矿业申请分拆国际黄金业务在港独立上市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99.HK)宣布,其国际黄金开采部门已于周一向港交所提交分拆上市申请。公司补充称,港交所已确认其可推进分拆及独立上市计划。 在公告发布的同时,紫金黄金国际有限公司的上市申请文件也于周一在香港交易所网站刊载,由摩根士丹利和中信证券担任承销商。公司披露其营收从2023年的22.6亿美元攀升至近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3%,部分受益于金价飙升。同期利润从2.3亿美元跃升至4.81亿美元,增长逾一倍。 紫金矿业于5月首次披露剥离紫金黄金国际分拆上市的意向,称此举将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资本管理效率并强化离岸融资与并购能力。分拆方案已于6月26日获得公司股东大会批准。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Honor makes smartphones

荣耀迈进上市辅导 押注AI战略布局

这个2020年从华为剥离的手机品牌,在上市之路迈出关键一步,或于明年登陆A股 重点: 荣耀正推进明年登录A股的计划,并重新定位为AI企业,从而吸引投资者 虽中国市场的份额遭对手侵蚀,但这家前华为旗下的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   陈竹 智能手机厂商日益将人工智能(AI)视作增长引擎,通过渐趋成熟的产品新增互动功能来激活增长。许多企业从传统硬件制造商转以AI定位,这种战略转型有望为产品打造新卖点,并扩展功能边界。 对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叙事构成其核心战略,公司今年着重塑造“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企业”形象。随着上市进程加速,对外释放此信号更明显,荣耀期望借上市契机,展现AI布局,并将其打造为吸引潜在投资者的筹码。 公司上市计划近期取得重大突破,上周获准开启沪市及深市A股上市“辅导”(A股市场主要面向境内投资者)。辅导期全面审核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企业须完成此流程,方可提交正式的招股书。 若成功上市,将标志荣耀漫长征程的圆满收官。公司的上市传闻可追溯至2021年,当时报道称其正考虑借壳上市。此后类似传言屡见不鲜,并于去年末,荣耀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再度升温,此举通常被视为上市的前置条件。 这家从华为剥离后的公司,上市之路仍需攻坚。中国证监会披露,其上市辅导计划定于明年1月至3月完成,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据此时间表推测,荣耀最早有望于明年第二季度上市。 国内市场承压 2013年创立的荣耀,属华为旗下的高性价比子品牌,而华为的主品牌聚焦高端市场,以抗衡苹果iPhone。2020年末,美国严厉制裁下,危及华为手机芯片及获取美系的技术能力后,华为分拆荣耀,使后者能维系美国供应商渠道,助力品牌渡过生存危机。 收购荣耀的财团是国有企业及民营资本混合体,出资方多数来自华为总部所在地深圳。 该策略使荣耀避免了华为手机业务面临的困境,分拆后数年,荣耀发展迅猛,部分源于填补华为撤出全球市场及国内受挫后的空缺。美国制裁曾重创华为智能手机业务,近年通过替代从美国采购的零部件,逐步恢复元气。 分拆初期,荣耀表现亮眼。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显示,2022年荣耀以34%的出货量增速,位列中国前五大手机品牌之首,市占率达12%,跃居国内市场第二。增长势头延续至2024年初,当年一季度销量增长13.2%后,以17.1%的市占率登顶国内市场。 不过,此后增长轨迹逆转。2024年,荣耀的中国市占率持续下滑,从二季度的14.5%跌至四季度的13.7%。IDC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的出货量已跌出国内前五。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荣耀出货量下滑12.8%,国内排名第六。 荣耀市场受挫之际,恰逢国内对手强势增长。特别是老东家华为,2023年末携自研芯片的Mate60系列回归。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荣耀销量下滑时,华为出货量激增28.5%,小米(1810.HK)出货量增长16.5%。 尽管国内市场承压,在华为因无法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而失落的海外市场上,荣耀的表现则异常强劲。去年四季度,该公司欧洲出货量同比大涨77%,以4%的市占率跃居该区域第四大品牌。 海外扩张构成荣耀的重要增长,有机会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核心卖点。公司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虽未进入区域前五,但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荣耀今年一季度的出货量达89.3万台,创纪录高位,同比增幅高达88%,展现出惊人的增速。 本土市场份额暂时流失,大可不必恐慌,荣耀仍可通过重磅新品实现市场修复。当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持续白热化,且作为荣耀最核心的市场,该区域不容有失。 为突围同质化竞争,荣耀着力打造AI驱动型的企业形象。今年3月,公司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战略蓝图,未来五年斥资100亿美元投入AI研发,加速从手机制造商走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 据国内媒体报道,战略转型伴随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荣耀已新设AI产业部门,AI及软件团队也扩编至2,600人。 1月履新的荣耀CEO李健向国内媒体表示,智能手机已属成熟市场,10%至20%的历史增长率难再现。相较之下,李健将AI手机称为“蓝海市场”,荣耀多年积累的AI算法与硬件研发经验,将转化为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AI并非荣耀的专属赛道,小米、Vivo等竞争者亦推行类似策略,行业趋势已成。鉴于当前AI功能仍具局限性,分析师多质疑其实用性能,是否真正激发消费者换机意愿。 归根结底,AI战略转型或能提升荣耀估值预期,但投资者兴趣终将取决于手机业务的基本面。尽管国内市场表现欠佳,荣耀在欧洲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扩张态势,对潜在投资者仍具吸引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