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amboo Works provides news on Chinese companies listed i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mid-cap and

快讯:东南亚业务理想 极兔速递亏损缩减

最新:极兔速递环球有限公司(1519.HK)周五公布,去年非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经调整亏损为4.32亿元,同比减少71%。 利好:该公司去年收入增长21.8%至88.5亿元,主要因为来自中国、东南亚及其他新市场的营业额上升,其中在东南亚市场的包裹量达32.4亿件,以25.4%的市占率在行业排名第一。 值得关注:如果计算可转换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以及与股权交易相关以股份为基础的开支,该公司去年录得11.6亿元净亏损,远逊2022年的15.7亿元净利润。 深度:成立于2015年的极兔速递,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快递业的搅局者,因为该公司曾在2021年以每票收费低至0.8元的“割喉价”震惊市场,令这个竞争早已白热化的行业天翻地覆。极兔上市前经过9轮融资,前期投资者包括腾讯(0700.HK)、博裕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及招银国际等,甚至连竞争对手顺丰(002352.SZ)也是投资者之一。该公司去年10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集资净额为35.3亿港元。 市场反应:极兔速递周一股价下跌,中午收盘软1.1%至11.3港元,比上市价12港元下跌5.8%。 记者:欧美美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Will China shedding strategies work?

舍弃中国战略的困境

全球投资巨头在亚洲建立独立业务时面临着高风险的平衡行为   杨方曦 随着几家全球性中国公司的总部迁出中国,高瓴投资和GGV等领先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纷纷扩大其亚洲业务。它们进行这一战略转移的目的,似乎是为了降低北京与华盛顿之间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所带来的风险。 但这也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这些公司在中国仍有大量资产和投资,这种“舍弃中国战略”能否充分应对它们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亦或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过去一年,受政府政策指令和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在美国备受瞩目的中国公司,纷纷向中国以外的地区扩张,并积极重塑品牌,以摆脱与中国的联系。这些公司在传统上由美国公司主导的领域展开竞争,并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和监管机构的审查。为了更好地与全球市场接轨,减少与中国的联系,这些公司在试图解决国家安全问题的同时,也重新定义自己的注册地,提高自己的声誉。 网上零售商拼多多(PDD.US)旗下成功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司Temu,已经删除了母公司的字样,现在自称成立于波士顿。其竞争对手Shein已将总部迁至新加坡,并收购了Forever 21等公司的股份,并期待在美国首次公开募股。TikTok在得克萨斯州的项目(Project Texas)等计划中投入巨资,在美国建设基础设施,以确保其数据存储和管理独立于北京的母公司字节跳动。 现在,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大型基金,也开始寻找其中国业务以外的机会。多年来,这些基金在帮助美国股东进入中国最成功的新晋“全球公司”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它们也在重新考虑中国战略。 中国基金 在字节跳动的投资者名单中,红杉资本、GGV和高瓴投资等巨头,在过去二十年通过对中国科技和电子商务公司的投资,利用中国显著的经济增长实现了蓬勃发展。去年红杉资本将三个地区业务分离完全独立运营后,红杉中国公开承诺将继续专注于中国国内投资,支持中国创始人,包括他们走向世界的努力。 与此同时,以投资京东(9618.HK)、腾讯(0700.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等公司而闻名的GGV和高瓴投资,也重新审视了它们以中国为中心的投资理念。GGV于2023年9月重组为独立的GGV Capital U.S.(专注于在美国的投资)和GGV Capital Asia(专注于该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自 2022 年以来,高瓴投资的HH Capital Investment也在新加坡注册了基金,迁移了高级管理人员,并扩大了在新加坡的办事处。 这一转变反映了他们的目标,即应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美国对投资中国科技公司日益增长的担忧,特别是考虑到GGV和高瓴投资庞大而重要的美国有限合伙企业基础,其中包括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公共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高瓴投资,自从2005年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获得 2,00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开始,至今已发展成为市值1,000亿美元的巨头。 “撤出中国”战略 GGV和高瓴投资都对亚洲业务进行了重组。 高瓴投资和GGV的大多数有限合伙人是养老基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这些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正在重新考虑中国的风险敞口,并停止在中国进行新的投资,以降低风险,化解经济不确定性造成的影响。拜登政府对美国在华先进技术产业的投资采取新的限制,进一步强化了大型投资者撤离中国的理由。 GGV一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积极投资者,投资了旷视科技等中国企业,旷视科技是一家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软件公司,现已列入美国实体名单。包括GGV在内的几家基金公司收到了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信函,要求它们提供在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和量子计算领域投资的详细信息。再加上拜登政府的新规,GGV重组成了两家独立公司,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另一家总部在亚洲。 高瓴投资重新定位的时机与其融资周期相吻合。自四年前创纪录的私募股权融资以来,其公共股权表现一直受到更广泛的宏观和市场因素的影响。由于IPO流程的演变,以及从公共资本向私人资本的根本性转变,公开市场作为主要退出策略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来自美国监管机构的文件显示,去年高瓴投资的公共投资部门HHLR Advisors资产暴跌三分之一。专注于流动性较低投资的高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资产同期仅增长2.2%,至447亿美元。投资活动也有所放缓:2022年高瓴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交易下降至61笔,较前一年的238笔大幅减少。 声誉潜在风险 不过,当这些中国企业试图改变自己在美国的形象时,由于尝试跟中国身份划清界限,它们在中国政府那里可能也会面临危及长期声誉的潜在风险。 高瓴投资正在采取防范措施。在将两家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的公司迁往新加坡之前,它完成了一只以人民币计价的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首次关账,基金总规模逾40亿元。这可以视作其为了与中国更广泛的目标保持一致,并表明对中国的持续承诺而做出的努力。…
Biden signs new order limiting US investing in Chinese chips, AI

针对中国尖端科技 美国收紧投资限制

拜登总统新签署的一份行政令是华盛顿为阻止美国为人工智能和微芯片等敏感领域的中国初创企业提供资金采取的最新举措 重点: 拜登签署行政令,限制美国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投资微芯片和人工智能等敏感行业的中国公司 此举连同去年的类似举措,越来越多地吓跑美国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有限合伙企业,它们曾经是中国科技行业最大的资金来源之一   阳歌 美国总统拜登新签署的行政令可能会重创中国科技公司,其最大的影响是切断这些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所需的资金。尽管股市反应相对温和,或许是因为最新举措仅针对少数几个行业,但这一动作的影响,可能会比早期反应所暗示的要大得多。 据媒体报道,拜登周三签署的行政令旨在阻止美国投资资金流入中国的少数尖端高科技领域,包括半导体、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目前细节仍不明确,可能是因为很多细节仍在制定中。 相关限制适用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这表明此举旨在扼杀某些类型的早期中国科技初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生产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产品的企业。 在芯片领域,该命令针对的是涉及芯片制造技术的公司,而不是芯片设计公司。这意味着中国的芯片制造设备和用于芯片设计的软件的制造商(这些产品目前由应用材料[AMAT.US]和新思科技[SNPS.US]等西方公司主导),将成为美国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的禁区。但这些资金或许依然能够投资真正的芯片设计公司,它们的数量要多得多。 人工智能的情况可能也类似,只有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技术的开发公司受影响。因此,面部识别人工智能开发商可能会被禁,而投资聊天机器人等更无关紧要的人工智能可能依然是允许的。这种含混不清或导致很多美国投资者因为怕惹上麻烦而彻底避开整个行业。 股票投资者似乎对最新命令并没有太惊慌,至少在过去几天里一直有关于它的传言。我们关注的两个基准指数,即在美国挂牌的MSCI中国ETF和香港的中国企业指数,周四实际上均小幅上涨,本周前四个交易日基本持平。 平静的反应可能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新命令重点关注的是拟上市公司,因此目前已经上市的公司应该不会受到影响。但此举最终可能会扼杀一些中国初创企业。以前在早期阶段,这些企业通常依赖的是西方资金。这最终会渗透到IPO市场,因为此类公司传统上是最有吸引力的美股IPO候选者,不过很多公司越来越多地前往中国香港和内地的两大A股市场。 不过,股票买家,尤其是大型机构买家,可能会三思而后行。这是因为上周有其他报道称,美国众议院的一个委员会已开始调查贝莱德等主要资产管理公司是如何利用指数基金等渠道,为美国投资者本不得投资的对中国公司的投资提供便利。 总之,在前总统特朗普和现任总统拜登的领导下,美国决心在可能构成国家安全风险的行业,切断流向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国科技公司的资金。 担忧何来? 说实话,这些新举措对规模较小的散户来说应该不会太过困扰,因为他们有很多股票可以选择,而且买卖快速、方便。但对于动辄成百上千万投入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这有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 这种格局转变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出现在6月份,当时美国的风投巨头红杉资本宣布计划将其中国和印度部门分拆为独立公司,不再与加州的母公司挂钩。外界纷纷将此举解释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红杉资本试图与中国子公司保持距离,以避免因投资敏感领域而陷入麻烦,尽管红杉中国已经避开了人工智能等领域。 另一个可能会陷入麻烦的例子发生在2021年12月,当时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商汤(0020.HK)被迫在最后一刻推迟在香港上市,因为它的名字突然出现在美国的黑名单上,投资者不能购买其股票。该公司在略有推迟后成功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但自那以来,它的股票表现不佳——损失了一半以上的价值——主要是因为巨额亏损,但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美国投资者缺席,导致流动性较低。 科大讯飞(002230.SZ)和海康威视(002415.SZ)等其他很多中国公司也被美国列入黑名单,而美国众议院的最新调查显示,任何试图找到变通办法继续投资这些公司的美国投资者最终都可能陷入困境。 然后,还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问题,涉及向大型风投和私募股权公司提供实际资金的有限合伙企业。其中许多都是美国的,通常包含一系列公司,从保险公司到养老基金和大学等不一而足。 这些有限合伙企业不仅为美国的私募股权和风投提供资金,还为许多非美国公司提供资金,例如中国的高瓴资本。但这些美国资金来源正越来越多地对关注中国的投资者敬而远之,它们更倾向于避开华盛顿未来的行动可能会带来的任何潜在风险。 从数字上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投资者变得越来越谨慎。路透社援引PitchBook的数据称,去年美国对中国企业的风投总额只有97亿美元(702亿元),不到2021年329亿美元的三分之一。此外,据路透社报道,美国风险资本今年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投资只有12亿美元。 虽然其他资金来源,尤其是来自中国国内和中东等其他地区的资金,必然会填补部分资金缺口,但它们无法取代西方投资者撤离所造成的巨大缺口。这最终将沿着食物链向下传递,导致曾经对中国的增长故事趋之若鹜的股票投资者所能选择的热门投资品种越来越少。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多宁生物快速扩充 冀支撑高估值上市

这家生物制剂产品开发及商业化解决方案供货商,近年凭借收购“快捷方式”,快速扩充业务规模 重点: 药明生物是多宁生物的最大客户,也是第二大股东,IPO前持股17.36% 在最后一轮融资中,该公司的估值已达到100亿元,市盈率高达289倍   莫莉 通过快速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扩充业务规模,再加上一级市场资本加持,能否打造出国产生物制剂行业龙头?上海多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探寻这个答案。引入药明生物(2269.HK)和红杉资本等战略投资者的多宁生物,更新了去年的财务数据后,在3月最后一天第二次闯关港交所,希望获得更多资金,继续壮大公司业务。 与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更为复杂,需要有稳定的、可供大规模生产的细胞培养基,利用生物体进行生化反应获得产品的生物反应器,还需要高质量的一次性容器等各类耗材,上述产品都属于生物工艺行业,多宁生物就是这个细分赛道的佼佼者。 据初步招股文件显示,多宁生物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家产品组合覆盖生物工艺所有主要步骤的提供商。但以2021年收益计,多宁生物在中国所有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十,市场份额仅为1.6%,反映市场较为分散。 多宁生物主要服务制药公司、合同研究组织(CR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DMO)及科研机构。生物大分子医药外包服务龙头企业药明生物是多宁生物的最大客户,过去三年为该公司贡献了5,330万元、1.25亿元及6,870万元销售额,占其总收入约两至三成。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近年增长迅速,对生物工艺产品及服务产生更多需求,多宁生物的整体营收也坐上火箭,从2020年的1.93亿元,翻了三番至去年的7.98亿元。不过,在收入大增的同时,其净利润却在缩减,从2020年2.74亿元,逐步降至去年仅3,755万元。 收购大量业务 不过,2020年的净利润高于营业收入,是因为投资公司的股权价值增值了3.56亿元,从而拉高净利润数值。如果除去未上市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股份奖励开支、所得税优惠等影响,该公司过去三年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272万元、1.4亿元及4,916万元,盈利表现略见飘忽。 多宁生物成立于2005年,初期业务是开发细胞培养基。2016年,王猛仅以18万元收购公司60%股权,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开始向综合型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王猛并非专业研发人员,但曾经在生物科技公司负责销售团队,也曾创立公司提供生物产品的销售代理服务。 2017年,多宁生物首次与药明生物合作,参与成立了“抗体生产原材料及装备国产化联盟”。翌年,多宁生物收购了天广实生物的细胞培养基业务,引入首个机构投资者宁波弘甲。再过一年后,多宁生物引进药明生物作为战略投资者,同时收购了齐志生物,将业务扩展至开发、设计及生产生物反应器,进一步扩充了业务范围。 2020年开始,多宁生物继续密集收购同产业链公司,并在三年之内收购了8间企业,将业务线扩大至生物反应器、一次性产品、过滤器、纳米药物制剂制备系统、认证及测试服务等领域,为业务创造协同效应。 商誉减值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的快速大手笔收购,为多宁生物累积了较高的商誉减值风险,在过去三年,公司的商誉账面值分别为4,490万元、1.28亿元及7.55亿元。一旦已收购附属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低于前期估计,未来可能会再录得较大规模的商誉减值。 多宁生物营收大规模增长的三年,恰逢新冠疫情暴发。招股书承认,公司的疫苗相关业务在2020年及2021年有所增长,主要原因是研发新冠疫苗、治疗及检测程序的需求增加,加上疫情对全球物流及运输产生的不利影响,进口产品供应不足导致中国客户对国内生物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产品的需求上升。然而,随着清零政策终结及新冠疫情快速退潮,疫苗生产及药物研发进度已减慢,多宁生物的相关产品需求将受到不利影响。 不过,中国相关政府部门近年发布多项利好政策,支持生物工艺解决方案国产化。2021年,国产生物工艺解决方案的市占率仅为26.4%,估计市场潜力庞大,为多宁生物营造增长空间。 2019年以来,多宁生物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引进了清池资本、红杉中国等专业机构投资者,也吸引了石药集团(1093.HK)、康方生物(9926.HK)与康诺亚(2162.HK)等生物医药公司成为战略投资者。当前,王猛持股24.49%,为公司控股股东,药明生物共持股17.36%,是第二大股东。 在去年3月的最后一轮融资中,多宁生物的估值已达到100亿元,相比于王猛于2016年入股时仅30万元的估值,6年间已暴升3.3万倍。但值得留意的是,以最后一轮融资估值计算,多宁生物的市盈率竟高达289倍,远高于生物工艺行业的同行东富龙(300171.SZ)的23倍;即使以市销率计算,其12.5倍的市销率,也较对方的3.3倍存在明显溢价。 随着“新冠红利”消失,多宁生物的业务能否维持高速增长,以支撑该公司以高估值上市,将会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万国数据亏损扩大 电力成本蚕食毛利

最新:独立数据中心运营商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周二公布,今年第二季的收入同比增加24%至23.1亿元,但净亏损较去年同期扩大25.7%至3.75亿元。 利好: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该公司的数据中心第二季仍增加超过1.3万平方米预订量,令总签约或预签约面积增至58.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6.1%。 值得关注:由于电价上涨及季节性用电量增加,导致电力成本上升,公司第二季毛利比首季减少3.7%至4.69亿元,毛利率亦下降1.4个百分点至20.3%。 深度:成立于2000年的万国数据,是一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公司于2016年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再到在港交所主板挂牌。该公司近年扩张至东南亚市场,管理层透露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项目,将令公司成为区域数据中心,并于今年2月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及中国内私募巨头红杉资本出售6.2亿美元(42.5亿元)可换股票据,以筹集所需资金。 市场反应:万国数据在纽约上市的股份周二下跌2.7%,收报25.29美元;其港股周三早市跌幅逐步扩大,中午收市下挫7.2%至24港元,处于过去52周的中下游水平。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快讯:销售及利息成本增 万国数据亏损扩大

最新:独立数据中心运营商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GDS.US; 9698.HK)周四公布,今年首季收入比去年同期上升31.5%至22.43亿元,但净亏损扩大33.7%至3.73亿元。 利好:公司期内继续扩张业务,运营面积比去年同期大增36.6%至49.2万平方米,计费面积也增加32.2%至33.2万平方米。 值得关注:公司销售成本大增三成至17亿元,加上利息开支增加23.8%至4.42亿元,为首季亏损扩大的主因。 深度:成立于2000年的万国数据,是一家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公司于2016年于纳斯达克上市,4年后再到在港交所主板挂牌。公司近年步入快速扩张期,除了在中国扩展数据中心外,今年2月更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及中国内私募巨头红杉资本等出售6.2亿美元可换股票据,以加快在港澳地区及新加坡周边建立区域中心。 市场反应:万国数据的港股周四低开4.6%后跌幅扩大,中午收盘下挫5.5%,报27.55港元,目前其股价正处于过去52周的低端水平。 记者:何仲尼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