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七天长假的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9.43亿美元,较去年下降21%,但高于2019年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重点:

  • 虽然近期国内有疫情发生,但中国春节档电影票房仍高达60亿元,略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 最新数据显示,影院运营商IMAX China的利润在2021年下半年翻了一番,但公司尚未对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与新冠奥密克戎毒株有关的干扰情况发表评论

阳歌

中国的消费行业近来总是传递出喜忧参半的讯息,业绩才好了没几个月,就因为一波新的疫情戛然而止。

电影行业是最容易受此影响的行业之一,因为电影院运营商在被迫关门时根本没有替代业务,而餐厅和商铺却可以通过在线和外带渠道维持一定的销售。尽管如此,春节长假期间,来自影院运营商IMAX China Holding, Inc.(1970.HK)的最新信号和更广泛的行业数据,看起来相对乐观。

在中国运营759家影院的IMAX本周一宣布,该公司去年恢复盈利,预计2021年将录得3,750万到3,900万美元利润,相比之下,2020年亏损2,700万美元。扣除公司此前公布的上半年业绩之后,下半年利润应为1,900万美元左右,比上年同期820万美元的利润增长了一倍多。

IMAX China去年盈利这一事实,本身可能就是一项重大成就,因为中国和全世界的多数影院运营商目前都在亏损。投资者似乎仍然心存疑虑,在最初的公告发布后,周一IMAX China股价下跌2.2%,周二早些时候获得了相似幅度的反弹。

周二投资者情绪出现改善,可能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31日至2月6日的春节长假期间,中国电影票房表现相对出色。七天票房销售总计60亿元人民币(9.34亿美元)。这个数字实际上较一年前强劲的78亿元下降了21%。2021年春节,中国观众在疫情第一年的艰辛告一段落之后,纷纷回归影院观影。

现实情况是,今年的春节档票房本来可能因为反复出现的疫情限制措施而更加糟糕。去年12月,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病例在世界各地激增,导致中国多地出现疫情,防疫限制措施开始强化,整个西安市在12月都处于封锁状态。

由于疫情的出现,1月份,天津和郑州等其他主要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实施了封锁。这种封锁发生时,影院大多被迫关闭,收入骤然中断。受影响地区的酒店也是主要受害者,中国领先的酒店运营商之一华住集团(HTHT.US; 1179.HK)1月末发布的四季度初步业绩报就证明了这一点。

接下来的形势怎样?

如果说去年12月和今年1月是影院运营商和其他主要面向消费者的行业遭遇的新低点,那么许多人现在问的一个大问题是:接下来会怎么样?虽然现在还言之过早,但最新的票房数据似乎表明,情况应该会从本月开始改善,随着今年感冒和流感季节的结束,新冠疫情逐渐消退,这一趋势有可能持续到春季。 

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北京目前正在举办的冬奥会。中国在该体育赛事举行之前非常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发生这么多大规模封锁的原因所在。随着冬奥会在2月20日结束,中国可能会稍微放松防疫措施,只有在出现确诊病例时,才对非常有限的社区进行封锁,这对企业的干扰会小得多。

中国的第四季度财报季还要过一两周才开始,所以还没有企业谈及目前的情况。快餐巨头麦当劳(MCD.US)在中国有约4,000家门店,该公司在1月底表示,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的同店销售额下降,但没有对1月份的情况发表评论。星巴克(SBUX.US)也是如此,称其在中国的5,000多家门店的同店销售额在去年最后三个月下降了14%。

从IMAX China的股票表现可以看到,许多投资者认为形势不明朗。自去年8月触及约10港元的52周低位以来,该股一直在10到13港元的区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乐观时涨一涨,遇挫时就跌一跌。

与其他的影院运营商相比,该股的估值相对较高,可能因为在当前环境下,它是同类公司中为数不多的盈利者之一。根据最新的盈利预测,它的市盈率(P/E)看起来相对稳定,为13倍。该公司的市净率(P/B)为2倍,低于其母公司Imax Corp.(IMAX.US)的3倍,但远高于美国主要影院运营商之一AMC娱乐(AMC.US),后者的这个数字只有区区 0.18倍。 

与中国的电影制作公司相比,IMAX China的表现相对较弱,这反映出前者越来越多的收入来自网络电影和电视剧,而这些内容受到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阿里巴巴影业(1060.HK)和光线传媒(300251.SZ)的市销率(P/S)分别为5.8和17倍,均高于IMAX China的5倍。

总而言之,相对强劲的农历新年票房,再加上北京冬奥会以及感冒、流感季节的结束,对IMAX China 以及其他影院运营商和零售商来说,似乎都是好兆头。如果中国能连续几个月不出现任何新的业务重大中断,就可能为该行业带来一定的上行空间。根据最新趋势,这似乎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AI机器人开发商云迹科技公开招股 集资6.6亿

机器人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70.HK)周三起至下周一公开招股,全球发售690万股,发售价为每股95.6港元,预计集资约6.6亿港元,下周四挂牌上市。 云迹科技主要提供机器人及功能套件,辅以AI数字化系统的服务,主要专注于开发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其产品可应用于多类场景,目前收入主要来自酒店,去年收入为2亿元,按年升47%,占比达83%。去年公司收入2.4亿元,按年升68.6%,净亏损1.8亿元,按年收窄三成。 公司过去已完成八轮融资,引入联想基金、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投资者。申请文件显示,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联想基金、阿里、腾讯及携程预料会于云迹上市后分别持股3.8%、2.65%、8.18%及2.42%。 公司称,集资所得净额约5.9亿港元,其中约60%将用于提升研发能力,约30%用于提高中国境内外商业化能力,拓展与医疗机构、工厂及商业楼宇场景的潜在客户,余下10%为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Nanhua is a futures company

南华期货获中证监开绿灯 能否靠风险管理吸引投资者?

当前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或催生服务需求增长,这家在上交所上市的期货公司正寻求赴港第二上市 重点: 南华期货已获中国监管机构批准赴港上市,作为目前A股上市的补充 此次新股发行适值公司加速海外布局,满足中国企业出海的业务需求   梁武仁 当经济不确定性充斥市场,企业和投资者往往增加金融工具使用,以防范资产价值剧烈波动。这正利好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S)等金融衍生品专业机构,既催生服务需求,也助力其赴港第二上市吸引投资者。 上个月下旬,南华期货获中国证监会赴港上市备案通知书,对其目前的A股上市形成补充。公司表示,所募资金主要用于拓展全球业务版图。 据4月提交的申请文件,公司拟在马来西亚设立新基地,并增资英国、美国和新加坡子公司,分别支撑欧洲、北美及东南亚业务扩张。文件本月下旬即将失效,南华期货需提交更新版本方能推进上市。 南华期货创立于1996年,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期货公司之一。援引第三方研究数据,公司宣称其以期货经纪业务收入和佣金计,位居国内非金融机构相关期货公司之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境外收入规模居全行业之冠。 自2006年起,在国内竞争加剧,加上出海企业需要应对汇率及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南华期货开展海外业务布局,通过中国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伦敦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横跨亚欧美三洲的跨境服务。 中国其他各类服务提供商,包括银行、云计算和电信服务提供商,在全球扩张的同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海外举措,为国内客户提供服务。 海外战略正为南华期货带来实质性贡献。去年,其海外期货净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逾45%至1.457亿元(约2,000万美元),而同期该项收入在境内缩水逾25%至3亿元。与2022年相比,公司海外期货净佣金收入实现近翻倍增长。 相应地,南华期货包含资产管理、证券及杠杆式外汇交易在内的海外金融服务,占去年整体营收比重逾11%,较2023年提升2个百分点,较2022年跃升8个百分点。 今年,南华期货的国际业务增速似进一步加快。尽管最新沪市半年报未单列海外营收,但披露上半年海外客户权益(即经纪客户交易保证金)同比激增32%,远超去年全年10%的增幅。 风险管理 当前,海外扩张仍在进行时,南华期货绝大部分收入仍源自境内。公司虽有期货名称,但期货经纪并非主要收入来源,其营收主力来自境内风险管理业务,该业务本身也使南华期货承担风险。 南华期货的风险管理业务本质上依赖交易技术,例如,公司向客户提供场外(OTC)衍生品如期权、掉期及远期并收取费用,助其规避资产价值波动风险,同时南华期货须对相关资产进行风险对冲。若运作顺利,南华期货可规避亏损甚至获得收益。 然而,若市场突发异动致运作失控,公司可能蒙受重大损失。此外,因客户或无法履行衍生品合约,也使南华期货面临信贷风险。 2022年至去年,南华期货交易净收益连年下滑,风险管理业务收入同步走低,拖累整体营收。显示在地缘政治冲突及特朗普关税威胁下,驾驭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故而,波动加剧对南华期货犹如双刃剑,期货经纪服务需求可能攀升,但风险管理业务却因不确定性增强而更难盈利。 经济困局中,客户或选择收缩战线,削减涉足高波动性大宗商品及外汇的业务板块,而非须南华期货等公司提供的对冲风险服务。 不过,南华期货仍保持盈利,去年营收虽下滑但净利润逆势增长14%至4.03亿元。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持续下降,原因是今年初生效的新规,要求风险管理业务收入由总额法改为净额法核算。事实上,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录得小幅增长。 年初至今,南华期货A股飙涨87%,现市盈率(P/E)近30倍,高于对手瑞达期货(002961.SZ)的20倍,但低于永安期货(600927.SH)的41倍。 作为能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独特获益的企业,南华期货或能打动香港国际投资者,其日益扩展的全球网络相较国内同业也具优势。但公司自身绝非无虞,因为其直接涉足衍生品市场,而该领域波动恐将持续。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超额6,700倍 长风药业午收升181%

长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652.HK)周三首日在港挂牌,开市即升219%报47港元,之后股价续向上,中午收报41.5港元,升181%。 公司发售近4,120万股H股,一成公开发售,每股售价14.75港元,公开发售录得超额认购近6,697倍,认购一手的中签率只有1%;国际配售超额11.7倍,集资净额5.25亿港元。 长风药业主要专注于吸入技术及吸入药物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专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公司今年首季度的收入按年跌2.7%至1.36亿元;期内盈利按年升逾倍至1,281.5万元。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Property management stocks lack investment highlights; Guo Xin Service’s prospects underwhelm

物管股乏投资亮点 国信服务难寄厚望

房地产市场泡沫爆破后,连带物管公司也受牵连,国信控股是近几年首家申请上市的物管公司 重点: 过去三年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今年上半年受赔偿影响,盈利出现倒退   白芯蕊 港股气氛炽热,连近年较少投资者注意的物业管理股,也趁机部署上市;在大湾区及湖南提供物业管理及代理的中国国信服务控股有限公司,最近上载上市申请文件,为进军香港上市铺路。 国信服务由集团主席梁赞文2006年创办,主要业务包括为控股股东物业开发商国信控股提供物业管理、物业代理与增值服务。国信服务总部设于佛山,为当地第四大市场参与者,在大湾区物业管理服务及代理服务市场中位列头40名,市场份额却只有0.08%。国信控股则主要在广东省从事物业发展,1995年由梁赞文成立。 大湾区物管增长快 中国城镇化比率不断提高,配合城市人口增长,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业主追求优质生活品味也变相增加,推动物管服务的收益高速增长,尤其大湾区,以收益计,较全国物管行业增长速度更快。2019年至2024年,大湾区物管市场规模由1,807亿元增长至4,556亿元,复合增长达20.3%,比中国整体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复合增长11.6%快得多。 面对内地楼市进入寒冬,多间内地发展商及物管的业绩都见红,但国信服务业绩仍录得盈利,2022至2024年纯利达2,018万元、2,808万元和3,733万元。至于2025上半年却因为一宗交通事故,需向第三方作出赔偿,令其他开支大增659%,以致期内盈利按年倒退25.4%至978万元。 集团目前有三大业务,包括物业管理、物业代理服务与增值服务,2025上半年分别录得毛利1,320万元、1,131万元和514万元,占集团总毛利的44.5%、38.2%和17.3%。 截至今年6月底,国信服务有42项在管物业项目,面积达540万平方米,物业管理服务包括住宅和非住宅,2025上半年毛利1,320万中,住宅与非住宅物业占比分别为58%和42%,值得留意的是业务主要由母公司国信控股贡献,比例高达68.3%。 收入由母企贡献 物业代理服务依赖母公司比例更大,业务主要为内地一手楼盘提供物业代理服务,尤其专注住宅及停车位。2025上半年代理业务收益与毛利由控股集团提供,包括君御海城及君御海岸。期内并再获母企委聘,为三个项目提供代理服务。 不过,内地楼市依然疲弱,中指研究院10月1日发布的中国百城二手房价格,9月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13,381元,按月再跌0.7%,更是连续41个月按月下跌。至于第三季则跌2.3%,较第二季跌幅扩大0.14个百分点,反映内地楼市仍未见起色。 房地产顾问公司戴德梁行便指出,虽然最近广州与深圳分别有政策出台,包括广州全面取消所有住宅限购,以及深圳松绑限购和信贷审批,但大湾区内各城市楼价走势分歧大,该行更估计整个大湾区今年楼价最多跌5%。 龙头PE低于10 内地楼市未走出低谷,不仅内房股受累,连物管股的估值也大受打击,以龙头中海物业(2669.HK)为例,上半年纯利7.7亿元,按年升4.3%,也因为庆祝公司上市十周年,宣布派特别股息每股1仙,但依然未能拉高估值,预期今年市盈率只有9.4倍,与过往超过30倍预期市盈率,明显差一大截,中海物业股价第三季跌8%,明显跑输恒指同期升11.6%。 曾是蓝筹的碧桂园服务(6098.HK),业绩表现就更差,上半年纯利倒退30.8%至9.97亿元,兼不派中期股息,目前预期市盈率只有8.9倍,虽然第三季公司的股价升0.8%,但表现也是远远落后大市。 整体来说,由于内地楼市仍未走出谷底,投资者对物业管理热情已过,加上国信服务不是内地行业龙头,吸引投资者的亮点有限,以目前物管股行业龙头预期市盈率仅10倍以下,估计国信服务估值只有更低,即使在新股热爆的环境下,也乏短炒机会。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