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HK 002460.SHE

锂价跌势持续,扭转去年锂产业的景气情況,加上智利政府决定把当地锂矿收归国有,可能影响这家锂业公司的全年财务表现

重点:

  • 由于开采锂矿成本大增,赣锋锂业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挫32%至约24亿元
  • 智利今年4月初突宣布把锂矿产业国有化,无可避免会加重开采锂矿的成本,矿商能否将成本转嫁,将受到市场密切关注

 

罗小芹

踏入2023年,全球锂矿行业开局不顺,首先是锂价跌势未止,到了4月20日,智利总统Gabriel Boric在一项全国电视演说中,突然宣布将该国锂矿产业国有化,以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当地环境。虽然未知这项政策对锂业巨头的实际影响,但肯定各公司需要增加投资,以满足政府的环保要求,相信最直接的冲击,是会推高开采锂矿的成本。

无独有偶,中国锂业巨头赣锋锂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772.HK; 002460.SZ)上周四公布的一季度业绩,也显示其营业成本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这项隐忧对公司全年业务表现并非好兆头。

赣锋锂业首季收入同比增长76%至94.4亿元,主要受到锂产能释放所带动,但期内营业成本却大增230%至59.2亿元,连累期内净利润减少32%至约24亿元。此外,季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录得31.7亿元净流出,表现远逊去年同期的11.4亿元净流出,集团解释主要受累兑付前期的保函、信用证及缴纳相关税费所致。

赣锋锂业主要开发阿根廷、澳洲及中国境内的锂矿,其受智利最新政策的影响,远较其主要对手天齐锂业(9696.HK; 002466.SZ)为低,因后者是智利化工矿业公司(SQM.US)的大股东,而天齐的主要矿源均来自智利。不过,智利作为仅次于澳洲的全球第二大锂生产国,除了对锂价走势有重要影响外,因智利政府的国有化政策是希望减少采矿过程带来的污染,因此不排除南美洲邻国阿根廷也会仿效其举动,最终或波及赣锋锂业。

影响进口锂价格

现时中国绝大部分的碳酸锂均从智利进口,有传媒援引中国锂企内部人士认为,智利的决定将对中国进口锂价格及数量造成负面影响,并减少私人机构参与锂开采的意欲。该报道指出,中国去年进口的碳酸锂中,有九成来自智利,而今年首季全国进口碳酸锂共计近3.9万吨,同比升近42%。

不过,也有乐观看法称,智利政府的举动,是为了打破锂资源受本国企业SQM及美资公司Albemarle(ALB.US)的寡头垄断局面,增加与其他锂矿巨头的合作机会。

无论如何,智利政府善价而沽的心态昭然若揭,有可能推动其他锂生产国对矿商开出同类的政策,推高锂矿的营运成本。

更值得留意的是,面对锂矿开采成本逐步上调,近月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却在寻底,令人担心锂矿巨头的利润今年会否受到重压。

2022年,中国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迎来爆发期,由年初每吨25万元弹升至11月高位近60万元,为锂矿巨头带来丰厚利润;然而,自去年底锂价走势急转直下,至今年4月28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价格已跌破每吨18万元水平,较年初跌幅超过六成。

两度调低目标价

由于锂业股前景不明朗,早于两家中国锂企公布首季业绩前,高盛已因应电池级碳酸锂均价的持续跌势,于4月份内连续两次把赣锋锂业及天齐锂业的盈利预测及目标价调低。

高盛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供应链持续去库存的推动下,下调电池级碳酸锂均价预测44%至每吨约3.01万美元(20.8万元),锂辉石价格预测则下调22%至每吨3,400美元,并将赣锋锂业及天齐锂业的H股目标价,由4月初的115港元和77港元,先降至86港元和60港元,再于4月中第二次调低至80港元及53港元,意味已把两家公司的目标价向下调整三成。

由于锂产业链下游的新能源车市场仍未出现明显复苏,市场普遍预计由特斯拉(TSLA.US)掀起的全球电动车减价战,将会延续至今年下半年。由此推断,电动车产业链上游、如制造锂电池及相关物料企业的利润分配,恐怕将会捉襟见肘。据富宝锂电新能源周报显示,目前锂盐厂库存在1.5个月左右,反映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

目前赣锋锂业的预测市盈率约为6.3倍,较受智利私有化锂矿影响的天齐锂业则为5.4倍,但两者均低于国际锂业巨头Albemarle的7倍,反映投资者对两家中国锂企的前景看法较为保守。虽然赣锋锂业年初至今的跌势,已部分反映近月锂价跌势,但除非锂价第二季出现拐点,而碳酸锂重上每吨20万元关口,同时该公司把营运成本明显降低,否则该股在短期内或较难明显反弹。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周杰伦进驻抖音 巨星传奇股价暴涨

短影音平台抖音周三宣布,华语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正式开设名为“周同学”的官方帐号,引爆市场话题。由其亲属控股、在中国大陆经营周杰伦IP的香港上市公司巨星传奇集团有限公司(6683.HK),周三股价暴涨94.37%,收报12.44港元,公司市值突破100亿港元(12.74亿美元)。 据财新报道,周杰伦帐号在未发布任何影片下,短短10分钟粉丝即从16万激增至45万,半小时内突破百万,至周四已突破千万。市场传言,周杰伦签约费高达九位数人民币,抖音官方则予以否认,称为谣言。 巨星传奇成立于2017年。由周杰伦母亲叶惠美及经纪人等亲友创立,总部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于2023年在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新零售与IP运营。2024年,公司总收入5.84亿元(8,100万美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5.024万元,同比增长21%。总收入中,来自以“魔胴咖啡”为主的零售消费品收入约占45%,与IP、内容授权有关的收入约占53.8%。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龙光21笔境内债重组获通过

房地产开发商龙光集团有限公司(3380.HK)周三公布,21笔境内公司债券及资产支持专项计划(ABS)的重组方案,已全部获相关债券持有人通过,并提供包括全额转换特定资产、资产抵债、现金回购、股票等重组方案选项。 龙光下一步将根据债券持有人会议的相关约定,就债券持有人选择的重组方案进行安排。 根据公司2024年业绩,集团的总负债为1877.8亿元,总资产为2125.9亿元,持有的现金为86.5亿元。 周四开市龙光股价升4.4%报0.95港元,过去一年股价已从高位下调46%。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Zepp makes health watches

Zepp股价大涨:华尔街迎来中概股复兴?

过去两周,这家可穿戴健身设备制造商的股价翻倍有余,在经历连续三年营收萎缩后,其业绩似乎将重返增长轨道 重点: Zepp Health股价过去两周内涨逾一倍(主要在上周录得涨幅),公司预测二季度营收将增长30%,为三年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公司正从小米的代工厂商,转向发展自有品牌Amazfit 阳歌 两周前,我们报道了医美平台新氧科技(SY.US)股价年内飙涨四倍(涨幅主要在上个月录得)的案例。如今,可穿戴设备制造商Zepp Health Corp.(ZEPP.US)或正经历相似轨迹,股价在过去两周内翻倍有余,其中大部分涨幅在上周录得。 尽管两者或许只是GameStop式的迷因股(迷因股股价异动源于缺乏财务支撑的投机性买入),但更有可能存在深层变化。简言之,我们认为这两家企业或标志着,部分长期在华尔街遇冷的中概股,正迎来初现端倪的复兴浪潮。 告别连接独立诊所与消费者的旧有平台模式,新氧因其转型直营医美中心的战略,获得投资者关注。Zepp似乎也有亮眼故事可讲,包括即将实现2021年以来首次营收增长。 此番重生,源于Zepp摒弃昔日的商业模式,不再依据授权协议为手机巨头小米代工可穿戴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公司正全力打造自有品牌Amazfit。这条转型之路虽极具挑战,但随着Zepp的营收重拾增长,终究开花结果。 更宏观看,新氧与Zepp的案例或反映出投资者认知转变,他们或许意识到,对所有中概股一概而论的严苛态度有失偏颇,并承认部分企业值得深入审视。我们此前讨论过的中企赴美IPO寒冬,或为另一诱因。当市场鲜见大型中概新股上市,投资者或开始在现时的股份中,寻觅璞玉浑金。 即便经历近期大涨,Zepp的市销率(P/S)仍仅为0.46倍,虽较3月水平翻倍,估值仍处低位。新氧3月底市销率同样低至0.42倍,但经大幅拉升后飙升至2.13倍。相较全球可穿戴设备巨头佳明(GRMN.US)的6.4倍市销率,两者估值仍有显著差距,表明股价或存可观上行空间。 自2018年赴美上市以来,Zepp历尽艰辛。彼时,其以“华米”之名立足市场,命运与手机巨头小米深度捆绑。后者除手机业务外,也通过授权协议与Zepp等企业合作销售各类电子产品。上市之初,小米产品贡献Zepp约三分之二营收。 摆脱依赖小米 然而,Zepp迅速察觉对小米的依赖既限制发展潜能,又导致毛利率远逊于自有品牌企业。毅然决定转型,并于2021年将公司名由“华米”更名为Zepp,标志着战略转向正式落地。 此后,公司來自小米产品的销售额持续下滑,毛利率则逆向提升,从2019年约25%升至去年第一季度的37.3%。虽然仍大幅落后于佳明58%的毛利率,但再度佐证,若Zepp能在全球运动手环市场确立重要地位,盈利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据市场调研机构SNS Insider数据,该市场规模庞大,去年总值约61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预计2025至2032年销售额将以15%的复合增速扩张,期末有望达到2,300亿美元。 Zepp及其Amazfit品牌目前尚属市场新锐,但作为不到百美元平价产品的领跑者,正快速崛起。如前所述,因主动“去小米化”,公司近年营收骤降,从2022年6.14亿美元回落至去年的仅1.83亿美元。 随着与小米加速切割(今年一季度小米产品的相关销售占比仅6%),营收大跌态势近两季度已显著趋缓。一季度营收同比微降3.6%至3,85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公司预测二季度将实现约30%的营收增长,这将是2021年以来首次同比增长。 Zepp首席财务官邓成(Leon Deng)在5月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我们认为,年内剩余时间营收增速必将持续上行。” 他续称:“诸位也关注到公司毛利率提升进程稳步推进,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Zepp将重拾增长归功于两款新品:季内发售的Amazfit Active 2与3月末推出的Bip 6。这两款平价可穿戴设备均获市场普遍好评。公司指出,新品上市初期均遭遇供应瓶颈,预计6月底前可全面解决。 不过,Zepp一季度仍处亏损状态,净亏损额达1,970万美元,上年同期则为1,480万美元。…
RemeGen’s $4.2 billion licensing deal falls flat with investors

荣昌生物公布42亿美元BD合作 为何市场不买单?

以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此次BD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 重点: 荣昌的首付款仅有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 荣昌生物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莫莉 对于中国创新药企业来说,核心管线完成对外授权(BD)实现“出海”往往是重大利好消息,因为为授权交易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笔可观的现金收入,也能为管线在海外的研发推进提供有力支持。然而,6月26日,市场期待已久的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688331.SH;9995.HK)已获批产品泰它西普的授权交易终于靴子落地时,却引发资本市场剧烈震荡,A股和H股在消息公布当天分别重挫18.36%和11.71%,这背后究竟有何争议? 根据公告披露,荣昌生物将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授予美国生物医药公司Vor Bio(VOR.US),从这笔交易中,荣昌生物获得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价值8,000万美元、可认购Vor Bio普通股的认股权证,约占Vor Bio总发行股本23%,再加上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临床注册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净销售提成。 以42.3亿美元的交易总价值衡量,荣昌生物与Vor Bio的这项合作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企业BD交易总额中可跻身前五。但是,无论从现实获益还是交易对手行业地位来看,这笔交易与其他行业头部交易的含金量存在本质差异,这或许为市场的悲观情绪提供了解释。 从首付款比例来看,荣昌仅拿到4,500万美元现金,在交易总额中仅仅占1%,相比之下,三生制药与跨国药企巨头辉瑞的合作中,三生获得了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60.5亿美元的交易总额,首付款占比为20.6%。虽然荣昌以价值8,000万美元认股权证替代传统首付,但是这是“以产品换股权”的高风险策略。 其次,此番股价大跌也是回吐了被提前兑现的涨幅。在交易公布两周前,荣昌生物曾在公众号上高调宣称,多位跨国医药公司的商务拓展经理主动与公司交流泰它西普国际合作、技术授权等,暗示泰它西普有望与医药巨头联手,刺激港股股价单日暴涨20%。 然而,最终公布的合作方Vor Bio却只是一家“壳公司”,合作方的资质与市场预期有着巨大落差。据Vor Bio5月初披露,公司​​终止了所有临床项目且裁员95%至仅剩8名员工​​,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其现金储备仅有5,004.7万美元,因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面临纳斯达克退市警告。尽管与荣昌合作的同一天,Vor Bio也宣布完成私募股权融资(“PIPE”)达成证券购买协议,预计在扣除费用之前总融资收益约为1.75亿美元,但是以Vor Bio当前的资金实力,为泰它西普推进海外研发恐怕仍然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后期管线出海不易? 与三生制药等管线处于早期阶段的高价BD交易不同,荣昌生物此次“出海”的泰它西普是一款已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成熟药物。​在中国市场,泰它西普已获批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重磅产品。2024年,泰它西普的销售额高达9.7亿元,同比增加88%,为荣昌生物贡献56.3%的营收。 作为一款具有研发确定性的产品,泰它西普若采用传统的License-out模式,恐怕要价颇高。此外,荣昌生物已积极推进泰它西普的海外临床研究,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IgA肾病和重症肌无力三大方向的全球Ⅲ期临床试验均已获FDA批准并开始受试者入组,这意味着,如果荣昌生物将海外权益全数转让,将会期望更高的回报,而大型跨国药企往往权衡商业化投入与预期收益,双方交易可能在估值上僵持。 因此,荣昌生物选择以低现金模式与Vor Bio合作,通过换取后者23%股权深度介入泰它西普海外研发,同时依托Vor Bio引入的私募资本共担风险。若药物成功出海,股权价值将带动荣昌实现双向受益,但同时也将需承担Vor Bio的生存风险。 荣昌生物的股价在交易公布后曾连续3日下跌,但随后3日不断反弹,截至7月4日股价已经回到大跌前的高位67.8港元。当前荣昌生物的市销率约为20倍,远高于三生制药的市销率6倍,这意味着市场已经给荣昌生物较高的溢价。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荣昌生物账面现金仅7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巨大,这笔低现金回报的交易或难以解决公司的资金链压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