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餐厅运营商表示,随着广受欢迎的太二连锁店恢复积极扩张,它在2021年上半年恢复盈利

重点:

  • 九毛九恢复了太二连锁店的积极扩张,今年上半年从一年前的亏损中恢复了盈利能力
  • 虽然餐饮行业整体在疫情期间受到重创,但九毛九的大幅增长表明,它似乎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张劼

新鲜的鱼放在火锅里煮。如今,这种时尚组合酸菜鱼或许满足了中国人的味蕾。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它却未必如此美味。上周他们基本上否定了餐饮企业九毛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Jiumaojiu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9922.HK)发布的正面盈利预告。

尽管在新冠疫情期间与其他餐馆都遭受了损失,但经营广受欢迎的太二连锁的九毛九宣布正面盈利表明,对于那些能够迅速抓住最新餐饮趋势的公司来说,确实是有钱赚的。

该公司2021年前6个月的利润预警归根结底有两个真正重要的数字。一个是归属于该集团股东的利润,预计将达到1.8亿元(2800万美元)或更多。

这扭转了一年前同期8590万元的亏损。2020年上半年正值中国2019冠状病毒疫情的高峰期,当时许多餐馆被勒令停业数月。更重要的是,盈利预警的数字几乎与九毛九2019年全年的1.86亿元利润持平,那是在疫情发生之前,也是该公司近期积极扩张的早期阶段。

另一个重要的数字显示,今年过半,九毛九经营着286家太二餐厅,几乎是一年前161家的两倍。就在太二迅速扩张的同时,它正贡献着九毛九超过70%的总营收。太二的发展快速超过九毛九这个存在更久、公司也以之命名的品牌。

九毛九集团表示,太二品牌得到更多认可、它所带来的收入,以及餐厅运营总天数的增加,是集团今年上半年业绩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尽管该公司恢复了强劲的盈利能力,但投资反应平淡。在正面盈利预警发布后的第二天,该股实现了2.7%的涨幅,但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里,涨幅全部回吐,甚至不止。截至上周末,该股较公告发布前的水平下跌了9%。显然,投资者很快就对好消息失去了兴趣。

与近期的许多中国股票一样,这只股票在2021年开局强劲,在中国春节假期后的2月中旬左右达到高点。但随后,在3月初回吐了所有的收益,7月30日的收盘价回到了今年年初的水平——显然投资者不看好这盘菜。

但事实是,投资者最近似乎对中国的餐饮板块失去了兴趣。实际上,九毛九在这段时期的表现似乎比一些同行要优秀。

该公司将贝莱德(BlackRock)列为主要投资者,这家美国基金巨头在7月初将持仓比例提高到了7%。贝莱德最近开始减持,其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上月底,贝莱德已将持股比例降至6.6%。

受疫情冲击的餐饮板块

虽然九毛九今年在股市的“零和”表现并不是特别让人兴奋,但它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当红火锅店和投资者之前的宠儿——海底捞,其股票已经从2月份的峰值暴跌了约三分之二,这是其股价在2020年飙升(尽管存在疫情)80%之后的急剧逆转。

另一家火锅连锁店呷浦呷浦(流行的凑凑火锅是其子品牌)的走势更为糟糕。该公司自2014年上市以来,股价在2月初曾一度飙升至27.15港元(约合3.49美元)的历史高点,但在7月底却暴跌至7港元以下。

毫无疑问,中国所有的餐馆都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但稍微借用一下托尔斯泰的经典之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句名言,似乎“表现不妙的连锁餐厅各有各的不妙”。

就海底捞来说,一些分析师认为,翻台率的迅速下降——从2019年的每天近5次下降到疫情之后的不到4次——是其股价暴跌的关键因素。就呷浦呷浦来说,今年早些时候高层的内斗引起了投资者的严重关切,从而加剧了不确定性。

那么,九毛九是不是提供给投资者的价值高于海底捞或者呷浦呷浦呢?

根据其最新股价和2020年疫情肆虐时期的收益情况,该公司的市盈率(PE)高达257倍。但如果我们将最新预警中1.8亿元的利润翻倍,假设今年的利润为3.6亿元,市盈率将大幅下降至77倍,这个数字虽然还是高,但更为可控。

根据2020年深受疫情影响的利润计算,海底捞的市盈率更高,达到417倍。但根据它疫情之前2019年的利润,这个数字降到55倍这个更容易让人接受的数字。同样,在今年早些时候的鼎盛时期,呷浦呷浦的市盈率有几个月飞涨超过4000倍。但根据其2019年的利润和目前暴跌的股价,这一数字仅为21倍。

因此,基于疫情前的利润,九毛九在这三家公司当中更受投资者的青睐。这可能是因为与两家竞争对手更传统的火锅相比,更为新颖的“酸菜鱼”现在更红。我们必须等到该公司在8月底发布完整的中期报告,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九毛九在2021年上半年的表现。

与此同时,该公司和及其同行可能都在祈祷,希望中国最近暴发的疫情能很快结束,无需大范围的关闭餐厅,这个7月下旬从南京机场开始的疫情,已经波及中国其他很多地区。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新闻

简讯:美的第三季度盈收双升

家电品牌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业绩,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升9%至118.7亿元。 今年首三个季度,累计收入3,631亿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亿元。 公司首三个季度,在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建筑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的收入,分别是306亿元、281亿元及22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团开盘升0.06%报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价上升9%。 刘智恒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达生物达成百亿美元BD  股价为何下行?

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 重点: 信达生物在核心资产IBI363上采取 “Co-Co”模式,共同承担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 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有望成为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    莫莉 近期,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怪圈,从7月的荣昌生物到10月的诺诚健华、翰森制药等公司,多笔大额对外授权合作公布后,资本市场的反应普遍冷淡。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创新药头部企业信达生物制药(1801.HK )在上周三达成的超百亿美元重磅大单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后当天股价在高开后迅速走低,最终收盘下跌1.96%。 10月22日早间,信达生物公布一项被业内誉为“历史级”的BD协议:公司与全球制药巨头武田制药(Takeda International, 4502.JP)达成一项涉及三款在研产品的全球战略合作。这项合作的总金额高达114亿美元,一举刷新了中国创新药单笔对外授权的总金额纪录,其中12亿美元的首付款金额也仅次于三生制药与辉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还包括武田制药认购的1亿美元的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协议日期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20%。 这笔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药是全球知名跨国药企,2024年营收达306亿美元,在美国市场拥有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商业化经验。无论是首付款比例和总成交金额,还是合作方的过硬能力,信达生物这笔交易可谓货真价实。可是,资本市场却并不买单,消息公布后 信达生物的股价竟然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累计下跌2%。市场的矛盾表现背后,既有市场对BD交易结构的短期误读,也隐藏着当前生物医药板块整体面临的估值压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创纪录的交易组合的管线产品,信达生物此次将三款核心在研产品 以“打包”形式授权给武田制药。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创的PD-1/IL-2双特异性抗体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剂之后,IBI363所在的领域被寄予厚望成为肿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疗法。IBI363已进入多项注册临床开发,包括一项小细胞肺癌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研究,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IBI363已获中国突破性疗法认定,计划于2026年向美国FDA申请加速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IBI363这一核心资产,信达生物并未采取大多数BD常见授权海外权益、收取销售分成的方法,而是采用“Co-Co”模式(共同开发),双方将按武田60%、信达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担IBI363在中国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成本,尤其在美国市场,双方将进行共同商业化,并按同样比例分享利润或分担亏损。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信达生物将商业化权益授予给武田制药。 此外,信达生物还将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双特异性ADC IBI3001授权给了武田制药。CLDN18.2是近年来消化道肿瘤领域最热门的靶点之一,竞争激烈,武田获得了IBI343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IBI3001尚处于临床I期早期阶段,临床前数据显示出广阔且高安全性的治疗窗口,武田则锁定了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 市场担忧“共同开发”成本 股价下行的背后,或许反应了市场对于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担忧。有观点认为,信达生物仍需承担40%的海外开发成本,需要有持续的、巨大的现金流出,相较于直接将权益卖出、只收取销售分成的“轻资产”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释短期利润,显得“不划算”。 但是,市场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达生物重视的长远发展,董事长俞德超在电话会议中强调,在“Co-Co”模式中,BD金额不是首要的,未来走向会如何才是关键。这意味着信达生物并非被动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决策和执行,这对于一家志在成为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的企业至关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适应症已进入临床后期,后续开发成本的确定性较高,武田承担60%后也能缓解信达的现金流压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点也与共同开发模式直接挂钩,因为信达生物获得了在美国市场与武田共同商业化IBI363的权利,这使其有望成为继百济神州之后第二家在美国拥有团队直接参与创新药销售的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这标志着中国药企出海从简单的权益授权,迈向了更深层次的、建立在自身商业化能力基础上的国际合作阶段。 回顾信达生物2025年中期财报,其营收达到59.5 亿元,同比增长50.6%,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下盈利8.34 亿元,现金流状况持续改善。当前信达生物的市销率约为11倍,而创新药另一大巨头百济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销率约为7.5倍,显示前者已得到较高溢价。当12亿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达生物的财务实力将得到极大增强,为其他管线的研发和自身的商业化建设提供充足“弹药”。…

简讯:中兴通讯第三季净利大减87%

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达289.67亿元(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但净利润仅2.64亿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计,收入总额达1,005.2亿元,同比增长11.63%,净利润降至53.22亿元,按年下滑32.69%。期间营业成本大增30.08%至698.11亿元,增速远高于收入增幅。 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按年减少77.9%至17.77亿元,主要因购买商品、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报268.01亿元,按年减少15%。 中兴通讯A股周三低开7.9%,至中午休市报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众假期休市。该股在深证及港股在过去六个月均上涨近50% 李世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简讯:优步计划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香港IPO

据彭博社周二报道,美国共享出行巨头优步科技(UBER.US)计划投资中国两大自动驾驶出租车营运商——小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将在香港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IPO)。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优步可能在小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资约1亿美元,但未披露对文远知行潜在投资的金额。 小马智行拟在香港上市筹集近10亿美元资金,而文远知行的集资目标约为4亿美元。两家公司预计将于11月6日在香港挂牌交易。 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均于约一年前在美国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来越多在纽约挂牌的中资企业选择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资两家公司在美国的IPO,并与它们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 周二,小马智行美股上涨11%,较IPO发行价累升约68%;文远知行股价同日亦涨5%,但仍较其美国上市价低约24%。 阳歌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