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希諾的新冠病毒疫苗“克威莎”通過世衛緊急使用認證,成爲第三款獲世衛認可的中國製新冠疫苗

重點:

  • 康希諾的新冠疫苗“克威莎”將納入全球疫苗分享計劃(Covax),或有助收入增長
  • 分析認爲,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退潮,加上多國已廣泛接種疫苖,在需求减少下,康希諾獲批緊急使用認證的最佳時機已過

何仲尼

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步入尾聲,多國開始向旅客開放邊境之際,再有一款中國疫苖通過世界衛生組織的緊急使用認證。但這是否最佳時機?

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6185.HK; 688185.SH)上周五宣布,該公司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克威莎”通過世衛緊急使用認證,是繼國藥集團科興(SVA.US)的滅活疫苗後,第三款獲世衛“開綠燈”的中國新冠疫苗。

世衛在聲明表示,該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有症狀感染的有效率爲64%,重症保護率達92%,經世界各地監管專家組成的緊急使用清單技術諮詢小組,確定爲益處遠大於風險。

克威莎獲世衛批准緊急使用,意味可進入全球疫苗分享計劃(Covax)。Covax由世衛、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等共同領導,目標是加速新冠疫苗的開發與生産,保證每個國家都能公平地獲得疫苗;該計劃會代表各國統一向藥廠購買、再參考不同國家人口來分配疫苖。截至2021年初,Covax已提供20億劑世衛認可的疫苗。

新冠疫苖助扭虧

消息公布後,康希諾的港股上周五曾大漲超過兩成,收盤升9.8%至78港元,其A股更急升12.1%而漲停。

本來名不經傳的康希諾生物,是成立於2009年的疫苖製造商,2019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並於2020年8月在上海科創板挂牌,因其首只“A+H疫苖股”的身份而聲名大噪。

截至去年底,康希諾正爲12個疾病領域研發17種在研疫苗,由於成功研發重組5型腺病毒載體技術的新冠疫苖克威莎,並於去年起在中國及全球多個國家廣泛接種,協助該公司去年收入暴增231倍至43億元,當中30.6億元爲海外收入,來自外國購買該疫苖的收益;公司更扭轉過去多年虧損,錄得19.1億元淨利潤。

輝瑞(PFE.US)及莫德納(MRNA.US)等外國藥廠研發的新冠疫苖不同,克威莎是罕有可採用單針接種程序的疫苗,而且無需嚴寒環境儲存,可於攝氏2至8度保存三個月以上,因此較易運輸及儲存,受到印尼、馬來西亞、智利和墨西哥等亞熱帶發展中國家選擇採用。

既然康希諾的海外業務本已不俗,何以市場仍爲克威莎獲世衛接納而興奮?我們可以看看科興的例子。科興生産的新冠疫苖去年6月獲納入機制,並於7月起通過Covax向全球提供3.8億劑。截至去年12月底,科興全球累計供應量超過27億劑(包括中國),累計接種量逾23億劑,主要輸往發展中國家,例如巴西、智利、土耳其和印尼等,這些國家均被視爲較難在市場上獲得疫苖。

總結科興去年業績,錄得193.8億美元(1,290億元)收入,同比激增36.9倍,淨利潤大升77倍至145億美元,公司中國市場銷售額比例,由2020年的71.6%下降至2021年的56.3%,反映外銷新冠疫苖的成效。雖然難以準確量化加入Covax對科興的財政况有多大裨益,但參考龐大的海外接種數字,可以估計公司因此受惠。

全球疫情已减退

不過,智易東方證券行政總裁藺常念認爲,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退潮,加上多國已廣泛接種疫苖,需求已大不如前,因此康希諾獲批緊急使用認證的最佳時機已過。

他指出,該疫苖針對新型冠狀病毒原型株,對傳染性較强的奧米克戎變異株的防護力不大,加上在康希諾之前,已有10家中外藥廠獲世衛批出緊急授權,當中以輝瑞莫德納的mRNA疫苖最受歡迎。“如果你是第一家獲批的疫苖商,那當然前途無限,但作爲第11家公司,我相信作用相當有限!”藺常念說。

此外,有康希諾股東懷疑趁利好消息拋售。該股周一在港股開盤前出現兩宗大手上板,涉及943萬股,成交價爲70.5港元,比上日收市價折讓約一成。該股周一收盤大挫9.6%,把上周五的升幅完全蒸發。

雖然如此,康希諾並沒有停下脚步,繼續部署其他新冠疫苖。公司周一公布,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康希諾生物吸入式新冠疫苗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該款疫苗安全性良好,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於滅活疫苗,而且産生更多中和抗體,公司下一步將積極推動在國內和海外的緊急使用或者附條件上市。

此外,由康希諾自行開發的新冠病毒mRNA疫苗,上月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公告引述臨床前研究結果顯示,該款疫苗可以誘導出針對多種變異病毒株的中和抗體。如果最終成功上市,康希諾將成爲中國極少數能研發mRNA本土疫苖的公司。

從估值上看,股價自年初累跌60%的康希諾市盈率約8.7倍;擁有德國BioNTech(BNTX.US)旗下mRNA新冠疫苗中國及港澳台地區獨家銷售權的復星醫藥(2196.HK),市盈率爲較高的16.4倍。其新冠疫苖獲准於中國及部分亞洲國家接種的智飛生物(300122.SZ),市盈率也有13.2倍。從康希諾較低的估值,或側面反映投資者對其前景有保留,市場需時瞭解其新冠疫苖獲納入Covax的後續效應。

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Keep Inc.預告中期虧損大幅收窄

健身科技公司Keep Inc.(3650.HK)周一公布,預計截至6月底止中期錄得淨虧損約3,600萬元(美元),較去年同期虧損1.63億元大幅收窄約78%。同期經調整淨利潤轉為正數,達1,000萬元,較去年同期經調整虧損1.6億元明顯改善。 公司指出,業績好轉主因包括業務結構調整、收入質量提升及AI技術賦能,令毛利率改善,經營效率與人效穩步提升,經營費用亦得以壓縮。不過,受產品精簡策略影響,短期內收入出現同比下滑。 公司稱,將持續聚焦於APP端AI智能化及自有品牌健身產品發展,優化運動場景與工具,以提升用戶體驗與留存率,並加強新品開發與拓展銷售渠道。 Keep Inc.周一高開4.6%,隨後轉跌,至中午休市報5.45港元,跌3.3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資產減值後 華寶國際上半年盈利翻倍

電子煙產品製造商華寶國際控股有限公司(0336.HK)周五表示,年前進行多項資產減值後,公司於2025年上半年盈利約倍翻。 公司預計2025年前六個月的利潤介乎1.51億元至1.77元間,同比增幅分別為91.3%至124.3%,較2024年上半年報告的7,900萬元顯著提升。 公司表示:「該增幅主要於2024年同期確認了商譽減值約0.293億元、其他資產減值約人民幣0.202億元,以及聯營公司的投資減值撥備約0.480億元所致,而本報告期間則沒有類似減值撥備。」 在調整後,即扣除股份支付費用和減值相關損失後,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稅前利潤為2.236億元至2.496億元,同比增長1.1%至12.9%。 華寶國際股票周一開盤上漲,每股港幣3.42元,漲5.2%。該股年內已上漲54%。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核數師對恒達持續經營產生重大疑問

房地產開發商恒達集團(3616.HK)周一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截至12月底止,收入27.6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下跌22%,並錄得虧損2.7億元,2023年同期則有盈利4,094萬元。 期內集團的現金及受限制銀行存款約4.1億元,短期銀行借款為3.7億元,長期銀行借款為3.88億元。公司的槓桿比率為66.8%,較2023年底止的51.1%增加約15.7個百分點。 公司的核數師指出,恒達向第三方及一名關聯方提供的財務擔保,可能產生現金流出達68.4億元,鍳於集團現金流較低,而產生足夠現金流能力又不明朗,可能對其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問。 恒達自去年4月2日開始在聯交所暫停買賣,停牌前報0.26港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pu shifts IPO strategy amid management turmoil, stiff competition

人事動盪內捲嚴峻 陷困局的智譜謀港上市

原正在進行A股上市輔導的人工智能企業智譜,突有消息指正考慮轉往港股上市 重點: 智譜先後獲多輪融資,估值達400億 公司今年出現大地震,多位高管相繼離任 劉智恒 近期深度求索(DeepSeek)在人工智能(AI)領域大出風頭,被描述為中國力抗老外的神兵利器。然而,在美國Open AI 眼中的勁敵或許另有其人,矛頭直指甚少出現在公眾目光的低調高手—北京智譜華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OpenAI不諱言,智譜在中國對外拓展上扮演關鍵角色,其在海外的業務,以及與中國政府的深厚聯繫,值得國際社會關注。美國政府更在今年1月,將智譜列入貿易限制黑名單。 香港投資者未必認識智譜,但隨著近日一則消息,港股市場開始對智譜的關注。7月中彭博報道,被視為A股市場「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譜,雖已啟動內地的上市輔導,但亦考慮將上市地點從內地轉至香港,初步計劃集資3億美元。 語言模型的大神 成立於2019年的智譜,專注開發大型語言模型,創始人來自清華大學的唐傑及張鵬。智譜原屬校企,後脫離獨立,先後歷十多輪融資,投資者星光熠熠,有阿里巴巴、騰訊、紅杉、啟明創投及君明資本等。 不光如此,國家對智譜亦鼎力支持,國企珠海華發、杭州城投及成都高新區,今年3月共投入18億元。市場估計,最近一輪融資後,公司估值400億元。 在內地AI六小虎中,智譜被認為是老大哥,一來成立較早,二來屢獲國家扶持,而公司超大規模語言模型GLM-130B,是2022年亞洲唯一入選斯坦福評測的全球主流大模型。 人事大地震 2023年當Chat GPT忽然爆紅,內地私募或風險基金對AI公司趨之若鶩,爭相捧著資金來敲智譜的大門。不過AI市場的變化,一點也不遜於大模型迭代更新的速率,智譜的光環逐漸褪色,更陷入一場困局。 最近半年公司高管接連離職,本來人事變動在AI行業並非大不了的事情,但智譜的情況仿如地震,年初首席戰略官張闊及專責融資的副總裁曲藤相繼離任後,融資推進就有點困難。二月時,應用AI及合作副總裁李惠子亦離任。到上月,就連COO張帆也宣布離職,據聞是對業務重新劃分有所不滿。市場更傳出智譜AI院的負責人東昱曉也辭任,雖然公司否認,但消息仍不逕而走。 其實在人事變動前,公司的問題已開始浮現,特別是深度求索的面世,殺了專攻大型語言模型的六小虎一個措手不及,作為虎頭的智譜更是首當其衝。 DeepSeek橫空而出 深度求索推出後,市場發覺原來低成本都可以做出好東西,仍在不斷輸血的大型語言模型企業的情況就變得尷尬;投資者質疑,究竟是否仍對大型模型投入海量資金? 六小虎中的百川智能創始人王小川即時轉變戰略,不再繼續投資基礎模型,改攻醫療保健應用。前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創立的零一萬物,亦表示停止投資開發基礎模型。 事實上,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智譜也被迫走上降價之路,如GLM-4-Flash的價格每百萬tokens(模型理解和處理文本的計算單位)只收0.06元,但在一年前,每千個tokens收費為 0.5元,可想而知降價幅度是何等驚人。 今年初深度求索發布的DeepSeek-R1,讓智譜平添不少壓力,因為現時許多客戶均傾向於DeepSeek的模型,直接影響智谱的B端業務部署,令智譜要向企業拿訂單時面對更大挑戰。 一方面開源陷困局,另外節流又難做到,畢竟大模型的研發,是需要高額的投入,智譜堅持自研技術,讓情況進一步惡化,據《財經雜誌》報道,2024年公司的收入僅約3億元,但虧損達到20億元。 面對內憂外患,又未能開源節流,智譜暫只能寄望盡快拿到資本市場的上市車票,除可以融到資金外,也可提升公司層次,後續的拓展更有一個大平台支撐。碰巧香港新股市場正藉大熱,特別是AI概念股份更加成市場寵兒,有見及此,智譜除在內地續進行輔導外,也作出兩手準備,不忘香港這個窗口,始終香港都是面向國際的資本大舞台。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