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約車平台滴滴將於5月23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就其退市的議程進行表决,很可能爲其短暫坎坷的上市歷程畫上句號

重點:

  • 滴滴主要股東持股比例超過四成,預計退市很大機會獲得通過
  • 滴滴退市後,還要設法滿足中國監管機構的網絡安全要求,以及强化自身業務以維持公司可持續性

羅小芹

對於這個陷入風波的網約車平台來說,退市不是最佳方案,但卻是迫於無奈的一步。

根據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DIDI.US)上周六發表的公告,公司將會在5月23日舉行特別股東大會,盡快就其美國存托憑證(ADR)從紐約證交所退市進行投票。滴滴解釋,表决是爲全面配合中國網絡安全審查和整改而作出的審慎决定。在完成退市前,滴滴將不會在任何交易所申請上市,意味滴滴不會如早前的傳聞般先在港交所(0388.HK)先上市,然後才從美國退市。

若股東會通過退市,滴滴將成爲在美上市最“短命”的中概股。去年滴滴趕在中國共産黨誕辰紀念日(7月1日)的前一天,以每股14美元火速上市,首日股價曾高見18.01美元,但風光日子只維持了數天。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先警告滴滴出行應用程序“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自此滴滴便受到監管政策困擾,股價表現江河日下。

直至今年4月16日公布舉行股東會前,滴滴股價已跌至2.46美元,較招股價暴跌82%。消息公布後,公司股價再度下挫,本周四收市跌至1.71美元。若比較滴滴去年上市估值730億美元(4,650億元),其市值已萎縮近九成至82.5億美元。

事實上,將滴滴由天堂打落地獄的《網絡安全法》,對中概股所造成的衝擊,甚至比中美監管機構因訊息披露的分歧所觸發的退市潮,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網絡安全法》明確要求掌握超過100萬名用戶個人信息的營運者前往國外上市時,必須申報網絡安全審查,對滴滴、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騰訊控股(700.HK)、美團(3690.HK)以及還未上市的字節跳動等科網巨企,在處理上億用戶數據的科網平台時受到深遠影響。

光大新鴻基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沒有人清楚了解《網絡安全法》的實際執行情况,令處理數據的網絡平台很難適應,特別是滴滴需要處理海量敏感數據,當中更被指暴露官員行蹤及敏感機構所在地,就算滴滴要引入國企股東,也不代表它涉及的網絡安全問題能够過關。他認爲,由於不清楚如何合法地使用數據,令滴滴在這方面非常被動,退市可能是“沒辦法之中的辦法”。

通過退市機率大

“雖然小股東或機構投資者存在投下反對票的誘因,但主要股東佔超過四成股權,相信很大機會通過退市。如果最終退市,未來滴滴股份只能在場外交易,流動性不足將更難支撑股價,不願退市的小股東可能會提早沽貨離場。”溫傑說。

根據滴滴最新股東資料,其主要股東包括軟銀投資(持股比例20.08%)、Uber(11.93%)、騰訊(6.54%)及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程維(6.5%),單計上述股東合計持有總股本約45.1%,其投票意向都應該支持退市,令退市的概率較大。

然而,滴滴退市只是它面對新一輪挑戰的開端,而非解决所有問題的終結,公司首先面對的是如何滿足監管機構對其處理敏感數據的整改要求,其次是公司業務仍處於投資期,上述因素都關係到公司能否可持續經營的問題。

溫傑認爲,就算不考慮監管政策對滴滴的影響,中國網約車行業本身的競爭都非常激烈,滴滴業務仍在大量“燒錢”,加上目前市况不利中概股,就算它能轉到香港上市,預計其估值取得的市盈率,亦必須比當初到美國上市時“打折”。由此可見,退市只是它脫困的第一步,往後還有更多難題急需解决,例如可能有小股東因該公司沒有以溢價提出私有化而提出法律挑戰,儘管該公司仍未宣布任何收購股份的作價。

估值遠低於同業

根據滴滴於4月中披露的2021年度財報,公司全年總收入爲1,738億元,雖然比2020年增長22.6%,但凈虧損卻由106億元擴大爲493億元。由於滴滴下半年業務受監管政策衝擊,公司第三季已確認了208億元淨投資虧損,因此第四季的淨虧損,已比第三季的306億元大幅收窄至1.71億元,可說是難得的正面訊號。

財報也顯示,截至去年底止,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434億元,一年間增長240億元,主要是去年上市籌資280億元所致。另外,公司去年經營活動衍生現金流負數約134億元,如果根據這個燒錢速度,意味滴滴的資金只足够再營運兩三年,因此儘快取得收支平衡,才是拯救公司的上策。

由於滴滴未錄得利潤,而且受到中國監管政策及中概股折讓的雙重打擊,其估值水平不能以常理估計,姑且與其他網約車巨頭優步(UBER.US)及Grab(GRAB.US)的市銷率作出比較,以滴滴去年度總營收計算,其市銷率僅爲0.36倍,遠低於Uber的11.2倍以及Grab的16.7倍。

總括而言,如果滴滴能最終在美國退市,緊接而來兩個最重要的任務,還是滿足監管機構的網絡安全要求,以及强化自身業務以維持公司可持續性,之後能否以較高估值在其他交易所上市,相信仍言之尚早。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藥師幫料中期盈利按年增逾兩倍

醫藥電商平台藥師幫股份有限公司(9885.HK)周四公布,預計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半年淨利潤不少於7,000萬元(975.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2,180萬元增長2.2倍。 公司表示,盈利大幅增長主要因收入持續保持穩健增長;自有品牌產品的下游需求持續保持旺盛,該高毛利率的業 務規模持續增長,不斷提升公司毛利率水平;及通過數字化能力的不斷提升,帶動核心的平台和自營業務的運營效率提升。 藥師幫股價周五高開低走,至中午休市報10.02港元,跌2.34%。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升67.9%。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規模效應扭虧為盈 正力新能最多賺2.4億

鋰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677.HK)周四宣布,預計上半年成功扭虧,淨利潤1.98億至2.43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1.3億元。 公司將盈利能力歸因於銷量攀升,其電池產品在電動車領域的應用持續擴大。公司特別指出,生產效率提升帶動毛利率向上。隨著規模效應顯現,期間費用率同比亦大幅下降。 周五早盤交易中,正力新能高開,早盤報價10.66港元,漲幅0.76%。該股目前較4月上市定價8.27港元累計上漲29%。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提升效率擴張門店 綠茶中期料賺2.3億

經營餐飲的綠茶集團有限公司(6831.HK)周四發盈喜,預計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錄得盈利介乎2.3億元至2.3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上升32至36%。 盈利上升主要是受惠於門店網絡持續擴張,同時提升經營效率。不過,部份利潤被上半年的上市開支所抵銷,該部份的開支約1,500元至2,000萬元。若扣除此,以及減去權益結算的股份開支,公司的經調整淨利潤介乎2.47億元至2.54億元,同比升38%至42%。 綠茶周五開市升8.8%報8港元,公司自今年上市至今升11%。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