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HK
Maoyan does movies

今年上半年,這家中國領先的電影票銷售平台利潤大幅下滑,原因是國內票房在強勢開局後表現乏力

重點:

  • 貓眼預警今年上半年利潤下降幅度高達43.8%,雖然《哪吒2》大獲成功後,但中國第二季度票房疲軟
  • 這家頭部電影票銷售平台週一股價跳漲,因有跡象顯示中國可能鬆綁部分嚴苛的媒體內容管制

 

譚英

線上票務巨頭貓眼娛樂(1896.HK)近期態度審慎,本月初預警上半年利潤將持續下滑態勢,延續2024年的大幅下行行情。最新公布的盈利警告表明,即便年初憑借動畫電影《哪吒2》爆紅取得開門紅,中國電影市場仍存隱憂。

不過,曙光或將顯現,有市場觀點將本週政府釋放的新信號,解讀為監管層可能鬆綁部分嚴苛的內容製作規範,後者常被指抑制創新。受此預期提振,貓眼及其他內容創作企業的股價週一雙雙走強,具體分析詳見後文。

《哪吒2》推動今年中國電影市場強勢開局,該片三月底下映時國內總票房達154.4億元。作為國內頭部票務平台及重要電影發行方,貓眼自然從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哪吒2》大獲成功後市場急轉直下。票房頹勢中,貓眼預警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驟降30%- 44%,至1.6億到2億元,營收則增長10%-15%至24億到25億元。公司指出,今年一季度國內票房斬獲225億元後,二季度僅錄得前者的約三分之一,即67億元。

投資者或對最新利空早有預期,畢竟《哪吒2》的成功只是近兩年持續疲軟的中國電影市場中的短暫插曲。貓眼的財報可見端倪,2024年貓眼營收下滑14.2%至約40億元,淨利潤大跌80%至1.82億元。

或許因利空提前消化,貓眼在8月8日發布盈利警告後股價基本持平。但8月18日,隨著市場捕捉到中國或將提振行業的政策信號,公司與多家上市媒體板塊企業的股價集體上揚。當日,貓眼與競爭對手大麥娛樂(1060.HK)雙雙上漲約6%,在線閱讀平台閱文集團(0772.HK)則飆升15%。

據彭博報道,上漲緣於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召開會議傳達新政,擬取消劇集集數、播放時長及海外劇集配額限制。華西證券研判,此次政策鬆綁與2023年遊戲業政策調整如出一轍,後者使遊戲行業去年盈利激增。華西證券稱,此舉或是國務院今年1月《關於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經濟政策》的深化。

復蘇曇花一現

2023年疫情結束後,貓眼一度短暫復蘇,當年營收翻倍至47.6億元,利潤飆漲近九倍至9.1億元。但與眾多面向消費者的企業類似,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抑制居民消費意願,公司疫後復蘇動能放緩。

為實現收入多元化,貓眼持續試水內容製作等賽道。當前暑期檔期間,公司聯合出品了四部影片,包括《長安的荔枝》和《羅小黑戰記Ⅱ》。但據投行傑富瑞數據,其年初發行的部分影片票房慘淡,《平原上的火焰》和《穿過月亮的旅行》票房僅分別為1,900萬元及4,600萬元。

若未來中國放鬆內容管控,貓眼發力內容製作的戰略將佔得先機。但該業務伴隨市場風險,口碑不佳的影視作品可能滯銷。最新盈利警告顯示,這成為拖累該公司上半年利潤的因素之一。

演出票務是貓眼佈局多元化的另一賽道,公司正進軍自2019年以來激增150%的演出票務市場,後者規模去年已達約580億元。今年上半年,貓眼為張學友、周傑倫、陳奕迅等頭部藝人提供票務服務,下半年還將承接更多項目。公司表示:「此類業務預計對公司未來運營產生積極影響。」

2024年,貓眼曾為部分同級別國內藝人及國際巨星瑪麗亞·凱莉、坎耶·維斯特提供票務及現場服務。公司還將自營演出票務平台「UUTIX」拓展至港澳地區,承接張藝謀導演的《澳門2049》實景演出,以及潮流嘉年華ComplexCon等項目的票務銷售。

儘管國內電影市場萎靡,分析師仍看好貓眼的成長邏輯,若監管政策放鬆,公司將獲得增長動能。雅虎財經調研的15位分析師中,14位給予其「買入」或「強力買入」評級,僅1位建議「持有」,上述樂觀態度或也反映公司估值優勢。目前公司股票前瞻市盈率僅13倍,而票務巨頭Ticketmaster母公司Live Nation娛樂(LYV.US)市盈率超100倍。

投行傑富瑞本月初雖將貓眼全年營收及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利潤分別調降8%與15%,目標價從9.20港元降至8.60港元,但仍維持「買入」評級。花旗7月同樣對其維持「買入」評級,依據包括《長安的荔枝》、《戲台》及《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的早期口碑積極。

中信里昂認為演出業務視是貓眼第二增長曲線,6月給予該股「跑贏大盤」評級,目標價8.78港元,預計公司今年淨利潤將翻倍至6.18億元,2026年再增15%至7.11億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創新藥收入大增 恒瑞醫藥上半年多賺近三成

醫藥企業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1276.HK; 600276.SH)周三公布,截至2025年6月底止上半年收入達157.61億元(21.9億美元),按年增長15.9%,錄得淨利潤44.50億元,按年勁升29.7%。 業績增長主要來自創新藥銷售及許可收入大幅提升,上半年相關收入達95.61億元,按年增加26.8%,佔總收入逾六成。公司表示,部分新藥如瑞維魯胺、達爾西利等在醫保內的使用逐步擴大,帶動銷售持續走高;同時,早期上市的創新藥藉新適應症獲批亦持續放量。此外,公司從默沙東與IDEAYA Biosciences分別收取2億及7,500萬美元首付款,進一步推動利潤增長。 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38.71億元,其中研發開支32.28億元,按年升6.3%,佔收入比重20.5%。行政、銷售及分銷開支57.99億元,增加10.9%,佔收入比由38.4%降至36.8%。 恒瑞醫藥港股周四高開1.2%,至中午休市報77.4港元,轉跌1.46%。

簡訊:思摩爾收入升盈利跌 中期賺4.9億元

主營電子霧化技術的思摩爾國際控股有限公司(6969.HK)周三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中期收入同比上升18.3%至6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盈利下跌28%至4.92億元。 公司解釋收入上升盈利大跌的原因,主要是期內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同時又加大自有品牌產品的市場開發力度。另外,集團的法律及合規服務相關費用亦大增。 思摩爾周四開市跌0.6%至22.22港元,股價今年以來已上升67%。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vestors pile into CANbridge stock

北海康成完成1億港元戰略定增 兩個半月股價飆漲逾15倍

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重點: 戰略合作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2024年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    莫莉 2025年的港股市場,創新藥板塊以113%的指數漲幅成為全球醫藥資產的領跑者,遠超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與A股醫藥板塊。在這場資本盛宴中,罕見病龍頭企業北海康成製藥有限公司(1228.HK)成為漲幅冠軍,從5月末的0.136港元到8月14日盤中高點2.30港元,兩個半月的股價漲幅高達1,591%,市值亦從不足1億港元,飆升至突破9億港元。 北海康成股價在短期內暴漲背後,是三重關鍵利好的集中釋放:5月自研戈謝病新藥獲批上市並於7月開出首張處方;8月國家醫保局《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通過其三款產品,罕見病支付體系破冰在望;同期引入百洋醫藥1億港元戰略定增,一舉緩解現金流枯竭危機。 北海康成最近的一次上漲周期為8月7日至13日,在這四個交易日內,其股價分別單日上漲了7.07%、27.36%、23.7%和25.75%。這一輪大漲的背後是北海康成與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的戰略合作。根據雙方的協議,北海康成將以每股1.34港元的價格向百洋醫藥發行總價為1億港元的股份,百洋醫藥認購的股份將約佔公司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7.65%,及經擴大後股本的14.99%。 百洋醫藥的主營業務是為上游藥企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合作企業包括羅氏製藥、阿斯利康、安斯泰來等全球知名藥企。除了直接入股北海康成,百洋醫藥也獲得了北海康成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特定產品的獨家商業服務業務,百洋醫藥的關聯公司還可選擇作為上述市場的分銷商。 北海康成表示,此次戰略股權融資旨在優化其商業化運營模式並增強其商業能力,加速已上市產品的市場滲透。公司尚未明示的是,這場合作亦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據公司2024年財報,期內的營收僅8,510萬元,同比減少約17.3%,而年內虧損高達4.43億元,同比虧損增加16.84%,期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有望破解支付難題 北海康成在罕見病領域研發實力受到認可,亦有三款獲批上市的創新藥產品,為何業績表現如此慘淡?因為罕見病患者的數量少,無法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但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成本高導致定價昂貴,國內醫保基金優先保障基礎疾病,對於治療費用高昂的罕見病藥物報銷較少。 以北海康成最新上市的產品維拉苷酶β - CAN103(商品名:戈芮寧)為例,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針對戈謝病的酶替代療法(ERT),於5月15日正式獲批上市,7月2日開出首個處方,正式進入臨床應用。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糖脂代謝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屬罕見病,過去中國患者只能使用進口藥物,一年治療費用逾百萬元,戈芮寧的上市定價對比同類的現有療法的降價至少在50%以上。但是,戈謝病在中國的患者僅約3,000人,即便大幅降價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也難以為公司帶來大額營收。 8月12日,國家醫保局公布的首批「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名單中,北海康成的戈芮寧、用於治療黏多糖貯積症的海芮思以及治療膽汁淤積性瘙癢的邁芮倍三款產品全部入圍。北海康成表示,此次調整進一步豐富了醫保和商業保險對創新藥物的覆蓋範圍,有助於提升罕見病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療質量。 「商保創新藥目錄」是2025年國家醫保談判首次設立的,聚焦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顯著但支付壓力較大的藥品。該目錄通過商業保險的補充支付機制,為高價罕見病藥物構建了多層次支付通路,或許能化解「患者用不起、企業難回款」的行業困境。 儘管國內罕見病支付體系正在升級,但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公司透露,正在計劃推動戈芮寧出海。當前北海康成的市銷率約為8.4倍,同樣佈局罕見病的榮昌生物(9995.HK;688331.SH)的市銷率約為23倍,顯示前者的股價曾長期被低估。投資者押注北海康成潛在的重磅BD交易前景,可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仍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傳Shein擬將總部遷回中國 為赴港上市鋪路

在美國與英國的上市計劃遇阻後,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據報考慮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中國,以爭取監管部門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註冊於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國設立母公司的事宜諮詢律師。他們表示,目前討論尚處初步階段,Shein無法保證一定會推進這一舉措。 Shein於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標榜自己為全球性公司,嘗試淡化其來自中國。此前,在未獲得紐約及倫敦上市的監管批准後,Shein傳出已透過保密途徑提出赴港上市申請。 不過,雖然總部不在中國,但公司仍然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監督,因為中證監要求所有與國家有實質聯繫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內地註冊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審查。 Shein此舉可能有助其獲得內地監管機構批准,部份原因是內地當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徵稅。遷冊亦可以讓當局對Shein的龐大數據庫,實施更大的監督。自2023年起,內地當局要求企業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數據安全審查。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