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US
Founded in 2011 and listed on the Nasdaq in 2014, Hello Group, operates two main mobile apps, Momo and Tantan, and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Tinder of China.”

最新:約會應用程式營運商摯文集團(MOMO.US)周四公布去年第四季業績,期內淨利潤按年上升13.7%至4.52億元,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淨利潤則增長5.5%至5.15億元。

利好:雖然直播服務及增值服務收入分別按年減少11.6%及1.7%,但其移動營銷收入上升36.4%,加上整體開支減少11.2%,引領淨利潤上升。

值得關注:去年第四季,該公司旗下兩大手機應用程式探探和陌陌的付費用戶,分別減少29.4%與5.1%;其中探探的活躍用戶大減25.5%至1,370萬。

深度:原名為陌陌科技的摯文集團於2011年成立,2014年12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它擁有陌陌、探探等多款手機應用程式,被稱為「中國版Tinder」。摯文集團於2018年收購探探時,由於同時擁有兩款深受中國用戶歡迎的手機社交程式,曾被投資市場視為明日之星。不過,隨着付費用戶減少,探探連續多年錄得虧損,隨着摯文集團進行全面調整後,這項服務去年第二季成功扭虧,並於全年錄得8,077萬元淨利潤。

市場反應:摯文集團周四在紐約大挫22.3%,收市報5.96美元,貼近過去52周低位。

記者:歐美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iDreamSky's last-ditch: Betting on “Strinova” hoping for turning losses around

押注《卡拉彼丘》扭虧 創夢天地的背水一戰

創夢天地一年三度配股押注《卡拉彼丘》,最新盈喜預告公司走完虧損之路 重點: 公司近一年內三次配股,押注自研遊戲《卡拉彼丘》 公司預期上半年淨利介乎2,000萬至5,000萬元,為三年來首次錄得正面盈利   李世達 當多數遊戲公司選擇減少開發投入,創夢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119.HK)卻連年虧損下仍孤注一擲押注新作,展現某種理想主義的堅持。 創夢天地近日宣布,以每股1.024港元向愛爾蘭遊戲公司PLR Worldwide Sales Ltd.發行3,808.59萬股新股,用以抵扣深圳創夢500萬美元(約3,589萬元)特許權費,認購價較前收市價折讓約3.4%,佔擴大後股本約2.11%。 這是繼去年7月24日、今年5月16日之後,創夢天地約一年內第三次配股,前兩次分別募資2.57億港元與7,000萬港元,用於《卡拉彼丘》及其他產品的研發推廣;此次則將股份用作抵扣合作方特許權費,並將其納入股東,展現長期合作意圖。此外,公司董事指出,此舉能夠保留集團的現金流以應對未來業務發展,並強化財務狀況。 事實上,創夢天地原本並非一家技術型的遊戲公司,它的前身以海外精品遊戲代理聞名,曾成功將《夢幻花園》、《地鐵跑酷》、《神廟逃亡》等遊戲引入中國。這種策略在用戶紅利時代確是一門好生意,但隨著渠道紅利消退、精品遊戲內捲加劇,僅靠發行分成的收入模式不再保險,公司也意識到,要走得更遠,必須掌握產品的主導權。 因此,儘管業績連年虧損、財務吃緊,創夢天地仍選擇將押注在重點產品《卡拉彼丘》上。 《卡拉彼丘》是創夢天地的自研IP,遊戲號稱將二次元美術風格與中重度射擊玩法結合,PC版本於2023年6月上線,雖然初期下載量與直播討論熱度迅速衝高,但隨後呈現高開低走的趨勢。公司坦言,海外市場推廣存在策略誤判。不過,其實驗價值不容忽視,因為這款遊戲展示了創夢天地在AI生成技術、射擊體驗模組與人物互動設計上的初步成果。 蛻變的關鍵 雖然PC端表現不盡如人意,卻並未動搖創夢天地的決心。對比米哈游的《崩壞:星穹鐵道》、騰訊的《王者榮耀》與《穿越火線》等著名作品,從休閒遊戲發家以來,創夢天地始終未建立明確的品牌記憶點或旗艦產品,而《卡拉彼丘》就是公司實現蛻變的關鍵。 《卡拉彼丘》的手機端版本預計於2025年年內正式推出,屆時將瞄準國內主流手游市場,試圖彌補PC端推廣失利的缺口。公司在財報中表示,未來數個季度將以此遊戲為研發主線,加大營銷、社群、技術與內容迭代投資,並以AI導入進一步降低開發周期與人力成本。 從業績看,公司2023年、2024年分別虧損5.56億元及5.28億元,收入則從19.2億元縮水至15.1億元。另外,截至去年底公司手頭現金按年略增3.4%至約1.96億元,但總借款增至10.7億元,財務壓力不小。 此次發行配股雖未直接獲得資金,仍反映公司在流動性與研發投入上的策略選擇:與其以現金支付研發成本,不如透過股權稀釋來降低資金壓力,將資源集中於關鍵產品線上。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最新發布的2025年上半年盈利預告顯示,在《卡拉彼丘》持續運營與新產品推進下,預計期內淨利潤將達2,000至5,000萬元,2024年同期虧損為1.09億元,料成功扭虧為盈。此外,經營現金流預計流入3,000萬至6,000萬元。這一成績若能實現,市場信心有望獲得提振。 從股價走勢看,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跌去56.5%,始終在1港元上下徘徊,然而此次配股後,股價罕見反彈7.55%至1.14港元,似乎反映市場對公司策略的肯定。創夢天地市銷率約為1倍,高於中手遊(0302.HK)的0.75  倍與IGG(0799.HK)的0.85倍,但低於心動公司(2400.HK)的4.5倍,反映市場的觀望態度。 當然,要以單一產品翻身,從來不是一條輕鬆的路。《卡拉彼丘》面對的競爭對手來自騰訊、網易、米哈游等重兵布防的企業,每款射擊類或二次元遊戲都攜龐大資源與用戶池而來。創夢天地能否以有限資源撬動一條可複製的自研路線,仍有待觀察。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未來是否能持續維持內容產出與運營能力,將決定其能否真正脫離「發一款算一款」的模式困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unwoda makes EV batteries

動力電池業務擠壓 欣旺達謀港上市補血

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謀求新資金支持其動力類電池業務發展 重点: 中國動力類電池慘烈的價格戰,正擠壓欣旺達盈利空間,公司欲借香港上市籌資求生 這家公司的動力類電池業務,營收增長陷入虧損,依靠傳統消費類電池業務維繫整體盈利   陳竹 寧德時代 (300750.SZ;3750.HK) 與比亞迪(1211.HK; 002594.SZ)雄踞中國電動車電池市場王座,第二梯隊企業只能爭搶殘羹剩飯。慘烈價格戰恐導致大批企業出局,行業迎來生死存亡期,這正是中國眾多產能過剩新興產業的共同寫照。 嚴峻局勢下,企業爭相籌集資金,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行業洗牌。這類資本不僅關乎生存命脈,更因客戶唯新技術是瞻,企業須在快速迭代的賽道中持續創新投入。 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300207.SZ)正寄望挺過行業洗牌,公司計劃赴港上市吸納全球資本,距首次披露意向僅數周,上周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隨著滬深A股上市公司密集赴港二次上市,港股熱度攀升,欣旺達借近期香港IPO市場回暖態勢上市集資。今年5月,寧德時代募資46億美元,創全球年初至今最大IPO紀錄,引發轟動,欣旺達擬效法寧德舉措上市集資。 欣旺達尚未披露具體融資規模,不過聘請高盛與中信證券兩大頂級承銷商,意味其IPO規模可觀。畢竟,參考兩家投行典型交易規模,幾乎可確定將超1億美元。 發力動力類電池 1997年,王明旺、王威兄弟在深圳創立欣旺達,彼時電動車尚處於藍圖階段。與同處深圳的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相似,欣旺達以消費類電池起家,現已成為該領域龍頭企業,2020年起蟬聯全球手機電池製造商榜首。儘管大眾認知有限,但從華為到飛利浦等主流品牌,當前均內置欣旺達生產的電池。 2014年成立動力類電池事業部後,欣旺達正式進軍電動車電池領域。相較2008年入局的寧德時代等老牌企業,入局晚近十年。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迅猛發展,賦予欣旺達充足增長機遇。據上市文件披露,其動力類電池業務營收由2022年的127億元,增至2024年的151億元(約合20億美元)。該業務增速領跑公司整體發展,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24.3%攀升至去年的27%。 上市文件顯示,欣旺達客戶涵蓋理想、小鵬、零跑、廣汽、上汽、雷諾、日產等中國市場主流電動車企。然而,據中文媒體報道,公司出貨量高度集中於單一客戶,理想去年獨佔其四成訂單。 能源市場追蹤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今年前五月,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佔據中國電動車電池市場67%的累計裝車量。欣旺達以2.87%市佔率位列第七,與中創新航(3931.HK)、國軒高科(002074.SZ)、億緯鋰能(300014.SZ)、蜂巢能源等市佔率2.99%至6.26%的二線廠商同處混戰格局。 深厚的消費類電子根基使欣旺達持續保持盈利,這令多數同行望塵莫及。中國數據供應商Wind顯示,過去十年該公司季度財報從未虧損。今年一季度延續傳統,其營收123億元,淨利潤3.87億元,同比增幅達21%。 但切莫被數據迷惑,這家公司整體盈利主要依賴傳統消費類電池業務支撐,該板塊今年一季度毛利率達20.2%。反觀其動力類電池業務,同期毛利率僅12.9%,差距明顯。 港股上市文件雖未披露動力類電池具體虧損額,但此前擬分拆該業務赴深交所上市的文件顯示,2020至2023年,該業務持續虧損,僅2023年就虧損15.6億元。因未達深交所盈利要求,分拆計劃最終擱淺。 虧損現象絕非欣旺達獨有,多數同行雖未單獨披露動力類電池虧損數據,但財報毛利率同樣低迷。例如同樣謀求香港二次上市的億緯鋰能,2024年動力類電池毛利率僅14.2%,較欣旺達今年首季12.9%的毛利率高出不多。 如此微薄的利潤主要源於價格戰,電動車企自身深陷生存鏖戰,為保銷量開啓慘烈降價,進而向電池供應商傳導成本壓力,令行業雪上加霜。 作為擴張戰略環節,欣旺達宣稱將加速海外佈局。鑒於中國電動車市場漸趨飽和,該策略堪稱審慎,但踏上此道的企業遠非其一家。雖未單獨披露動力類電池海外營收,公司整體海外銷售額今年一季度佔比已達40%。 欣旺達已啓動全球產能佈局,泰國春武里府的巨型電池生產基地,於今年3月獲當地政府批准,兩座工廠總投資額逾100億元。 未來,動力類電池仍將是欣旺達主攻方向,成熟消費類電池業務則為持續擴張輸血。但要在賽道中立足,這家公司或需另辟蹊徑突破價格戰困局。關鍵在於加大研發投入,構建差異化技術壁壘,實現難以複製的溢價優勢。 出海佈局雖關鍵,但本土動力類電池業務未盈利之際,欣旺達須嚴防擴張節奏避免財務透支。其消費類電池業務的造血能力,構築了關鍵競爭優勢,截至今年3月末,其現金儲備逾100億元。公司的未來成敗繫於兩難抉擇,既要培育動力類電池的盈利造血功能,又需嚴守運營紀律,防止現金流枯竭。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ternational Housewares left out in the cold by changing retail landscape

日本城失護城河 國際家居風光不再

北上消費早已成風,加上內地網購平台攻港,拖累日本城母公司國際家居零售業績大跌 重點: 業績大幅倒退近53%兼大削派息 核心領軍人物已無心戀戰,業務料難扭轉劣勢   白芯蕊 疫情後消費者習慣改變,港人北上消費早已成為新潮流,加上網購平台淘寶及拼多多興起,令香港零售業進入寒冬,主打家居用品的日本城母公司國際家居零售(1373.HK)業績大受打擊,不單上財年純利大幅倒退逾五成,同時更大幅削減末期息73%。 早前已發盈警的國際家居,根據最新業績披露,截至2025年4月底止收入跌5.6%至25.37億港元,純利大降52.8%至4,773萬港元。若將集團純利劃分上下半財年比較,下半財年國際家居表現相當疲弱,純利僅賺1,477萬港元,不單是按年大幅倒退70.6%,也只是上半財年3,296萬港元的44.8%,純利率亦相當薄弱,下半財年更較上半財年跌1.4個百分點至只得1.2%。 面對惡劣經營環境,集團縮減門市規模,將香港分店縮至只有306間,較上半財年少9間,員工數目也降3%至2,007人。集團表明,目前不斷檢視及優化分店網絡,也與業主積極商討減租方案,逐步淘汰低效率門市,同時將存貨壓力較大的門市實施清貨大平賣,以降低庫存成本。 十蚊店始祖 國際家居在香港有34年歷史,由劉栢輝在北角渣華道開設第一間日本城家品店起家,當時只是兼職員工的現任國際家居主席魏麗霞,由於工作認真勤力,劉栢輝邀請快將畢業的她入股,共同打造日本城的故事。 90年代日本正流行100yen家品店,劉栢輝將此概念引入香港,於1993年在香港開設首家10蚊店,成為香港10蚊店始祖。 1997年後在租金不斷下跌時,趁機大開分店,令門市數目突破100間,並借助收購香港同業壯大業務,變成香港家品店龍頭。 業務擴至新加坡 不單止在香港分店愈開愈多,於2011年更收購新加坡家品零售連鎖商,令業務擴展至新加坡,2013年更將公司在香港上市,目前集團品牌除了「日本城」外,旗下品牌還包括「123 by ELLA」、「日記士多」、「多來買」及「日本の家」等等。 儘管國際家居業務擴展東南亞地區,但集團收入主要依賴港澳地區,佔總收入的87.4%,367間門市中,有315間位於港澳。 要國際家居再寫過往輝煌故事,目前處景變得十分困難,不單要面對內地網購平台補貼運費的衝擊,還有日本人氣雜貨店3COINS攻港,更重要是國際家居現時由一向專注後勤細節的魏麗霞打理,主要負責開拓市場的創辦人劉栢輝,目前雖仍是集團執董,但明顯卻已經退居二線。 劉栢輝無心戀戰 自從國際家居零售上市後,作為創辦人的劉栢輝,開始發展事業外的個人興趣,於集團上市同年,以個人名義飼養第一匹賽駒「家品大王」,隨後更買入多匹競賽馬,大力發展第二事業。令劉栢輝在馬場界名成利就便是目前香港馬王「浪漫勇士」,該馬出賽共贏得總獎金近2.15億港元,冠絕全球賽馬界並成為「獎金王」。 在賽馬界闖出名堂,劉栢輝將個人時間重心轉移,逐漸淡出在國際家居的角色,2016年辭任首席執行官,交由他的拍擋魏麗霞接手,情況就如目前的蘋果公司,失去創作靈魂人物喬布斯後,僅依靠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利用內部管理、物流及採購等節流手法,靠「食老本」方式營運。 尤其是國際家居銷售產品貨物來自內地,即與內地大型網購平台直接競爭,加上租金壓力,日本城成本優勢不再,相反在香港銷售日本零食的「759阿信屋」母公司CEC國際(0759.HK),銷售產品來自日韓,與內地網購平台未有出現直接競爭,因此在本港零售市場仍有一定生存空間。 參考目前國際家居業績,市盈率接近14倍,在香港零售業仍進入寒冬下,股價壓力絶對不細;加上核心領軍人物已無心戀戰,要扭轉劣勢十分艱難,或許是跟隨香港「平價超市」佳寶,出售予內地網上科企平台是最佳出路。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ull Truck Alliance deals in trucks

增貨運經紀收費 滿幫危中有機

這家貨運平台企業警告,上調貨運經紀服務費率可能導致業務量顯著下滑,或將對企業利潤「產生負面影響」 重點: 隨著政府補貼減少,滿幫將上調貨運經紀服務收費,以建立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這家貨運應用運營商,一季度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5%,不良貸款率攀升至2.2%   陽歌 滿幫集團(YMM.US)一度因忽視監管機構而付出代價,如今這家貨運應用運營商正迎來一道基礎經濟學新課題。 這源於公司上周五發布的簡訊預警,其第二大收入來源貨運經紀服務的收費上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滿幫坦承此舉幾乎必然導致部分客戶流失,公司的客群主要由貨車司機與貨主構成。 這是滿幫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穿越更崎嶇道路的最新調整舉措之一。其他變動包括去年的裁員,以及針對核心客戶小微企業放貸規模的快速擴張,這些企業常需短期融資維持運營。 以上的舉措對維持業務良性運轉確有必要,但亦伴隨風險,也彰顯企業未雨綢繆規避深層隱患的主動性。這正是投資者樂見的治理水平,或是雅虎財經調研中13位分析師中11位給予「買入」或「強烈買入」評級的原因之一。 滿幫稱最新漲價旨在「保障貨運經紀業務可持續性」,該業務致力於為貨主精准匹配運力。歷史財報顯示,該業務曾獲大量政府補助,而今政策力度似在減弱:今年一季度,政府補助總額為4.67億元(折合6,500萬美元),同比下降41%,上年同期則達7.95億元。 公司聲明稱:「預計自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季度起,貨運經紀服務交易量將顯著收縮,導致該業務營收下滑;同時對應營收成本上升,可能對公司利潤產生一定程度負面影響。」 公告發布前的周五,滿幫股價下跌7.7%,表明市場當日或已充斥漲價傳聞。該股年初至今基本持平,但52周累計漲幅達50%。 憑借以運滿滿、貨車幫兩大應用為核心的輕資產模式,該平台為連接貨主與司機提供多元化服務,展現出較強吸引力。輕資產模式外,滿幫以自有資金獨立運營小貸業務。 伴隨中國經濟放緩的壓力傳導至貨運從業者,該業務需求持續攀升。截至3月末公司資產負債表內,中小微企業貸款額4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36億元增長25%。與此同時,其不良貸款率由2023年末的2.0%微升至2.2%。 監管合規風波 穩定貨運經紀業務的舉措,僅是滿幫的最新調整。三年前,公司因赴美上市前,未完成網信辦數據安全審查遭遇重罰。 作為處罰,2021至2022年,公司兩大主力應用被暫停新用戶註冊約一年。最終完成審查後,獲准重啓新用戶註冊。 2022年,中美證監機構就中概股審計底稿爭議激化時,滿幫據傳曾考慮赴港二次上市。但伴隨中美最終達成信息共享協議而化解爭端,滿幫終止這一計劃。 即使當前漲價舉措及前述貸款擴張,加上不良率攀升令壓力加劇,但公司業務此前對經濟放緩展現較強韌性。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9%至27億元,但三大主營業務增長顯著分化。 核心交易服務營收同比躍升51.5%至10.5億元,超越貨運經紀業務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滿幫將前者飆升歸因於平台活躍度提升,應用訂單履約量同比增長22.6%達4,820萬單,平台月活躍貨主增長28.8%至276萬。 相比之下,一季度貨運經紀服務收入基本持平於約9.66億元。新漲價機制實施後,該業務或於三季度起轉入收縮通道,幅度可能顯著。第三大收入來源貨運信息發布服務,當季增長10%至2.35億元,在總營收中佔比僅10%。 輕資產模式賦予滿幫顯著盈利優勢。去年,其毛利率已達54.6%的高位,今年一季度更躍升至69.2%,主要受益於政府增值稅減免,這是另一支持小微企業紓困的政策紅包。 去年裁員5%亦提振盈利表現,助推一季度管理費下降30%。當季淨利潤翻倍至12.8億元,現金及投資餘額仍保持293億元高位。這一切印證縱使其面臨經濟放緩風險,這家企業善於在問題惡化前主動破局的稟賦。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