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NCY.US

這家咖啡連鎖營運商第一季每相隔1.9小時新開一家門店,同期收入增長85%

重點:

  • 瑞幸咖啡第一季營收按年大漲85%,淨利潤激增近30倍
  • 最新業績顯示,在會計醜聞將其推向破產僅兩年後,該公司的強勢好轉仍在繼續

 

梁武仁

瑞幸咖啡有限公司(LKNCY.US)繼續醞釀著兩年前還不可想像的東山再起,通過一個快速擴張的門店網路售賣咖啡,這個網路的門店數量已經超越了星巴克(SBUX.US),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上周,瑞幸咖啡公佈第一季淨收入按年增長85%至44億元。在中國擁擠的咖啡市場中,如此快的收入增長本身就令人印象深刻。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該公司今年首三個月的淨利潤按年飆升近30 倍,達到5.65 億元。

業績顯示,作為星巴克的挑戰者,成立於2017年的瑞幸咖啡仍堅定地處於回歸的軌道上。三年前,承認3億美元(20.7億元)銷售額造假,導致該公司幾近覆滅。因為該醜聞,瑞幸咖啡被股東提起集體訴訟,收到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巨額罰單,並於2020年中被踢出納斯達克,此時距其IPO僅過去大約一年。

不誇張地說,事實證明,解決所有法律和監管問題的代價是高昂的。但新的管理團隊很快糾正方向,專注於輕資產的特許經營戰略,擴大以鹿為記認、採用藍白兩色的巨大門店網路。第一季,該公司繼續產生了一些與醜聞相關的遺留成本,但該部分已大幅下降,表明讓瑞幸咖啡成為中國企業財務醜聞代表的一段往事,現在已經基本過去。

隨著令人頭痛的問題迅速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瑞幸咖啡正處於全面擴張模式,以鞏固其在中國日益擁擠的咖啡市場中的領導地位。該公司第一季新開了1,100多家店,使其總數在3月底增加到了9,300多家,包括大約3,000家特許經營店。最新的門店數比去年底增加了14%

這相當於在1月至3月,瑞幸每1.9小時就開一家新店。快速擴張讓該公司遠遠領先於星巴克。據這家美國咖啡巨頭的最新季報顯示,截至4月2日,星巴克在華門店數量約為6,200家,是中國第二大咖啡連鎖品牌。

在星巴克截至4月2日的財政季度,其在中國的收入增長也遠遠落後於瑞幸咖啡,銷售額按年僅增長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在中國保持著更大的收入基礎,接近8億美元,這表明瑞幸咖啡以特許經營為中心的模式擅長醞釀新店開張,但在創造新收入方面能力不足。

瑞幸咖啡將其強勁的第一季業績歸功於多種因素,包括推出椰子拿鐵等特色飲料,以及其他大受歡迎的新產品。自兩年前推出以來,其椰子拿鐵的銷量已超過3億杯。

成本控制

瑞幸的關鍵優勢在於商業模式,該模式使其能夠通過嚴格的成本控制來實現盈利,儘管它的咖啡價格遠低於星巴克這些高端品牌。只能通過應用程式點單,是瑞幸成本控制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該公司還通過採用極簡主義的店面形式來降低租金成本,這些店面大多只有很少或沒有座位,不需要很大的空間。當然,瑞幸的特許經營門店越來越多,其資本密集程度遠低於自營門店。

快速擴張帶來了規模效應,使瑞幸會變得更加高效。最近一個季度,它的營業利潤率達到15.3%,與星巴克持平,高於2022年第一季微不足道的0.7%,當時中國所有的零售企業都受到了嚴格的防疫措施波及。

隨著本土市場上的國內外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瑞幸咖啡也開始走向海外。今年第一季,該公司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兩家門店,這對該公司來說,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新加坡門店的推出是瑞幸向國際市場擴張的重要第一步,也是公司國際化戰略的起點,」瑞幸咖啡董事長郭謹一在公司發佈財報時表示。「通過在新加坡設立辦事處,瑞幸的目標是微調我們的整個IT和營運系統,並在海外市場測試我們的商業模式。」

對瑞幸咖啡來說,海外擴張是合理的,因為競爭日益激烈的本土市場,最終會不可避免地趨於飽和。

瑞幸咖啡最近一個有趣的新競爭對手(但它未來有可能變成一個強大的對手)是庫迪咖啡,它由瑞幸咖啡的兩位創始人因財務醜聞被迫離開公司後,於去年創立。陸正耀和錢治亞兩人顯然對瑞幸咖啡的運作方式略知一二,他們急不及待地試圖複製前東家的成功模式。

自去年10月成立以來,庫迪咖啡已經開設了逾1,000家門店,並計畫到2025年底擁有1萬家門店。快速擴張並非它唯一與瑞幸相似的地方,它也注重性價比和便利性。但在這一點上,它要趕上瑞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後者大肆擴張的腳步恐怕不會停下。

儘管第一季業績亮麗,但僅在紐約進行場外交易的瑞幸咖啡股票,上周大部分時間都在下跌。不過與危機期間的低點相比,它已經上漲了不少,除了比去年大升三倍,更較當年的IPO價格高出約26%。該股目前的市盈率超過45倍,而星巴克為35倍。

如此強勁的估值表明,雖然過去醜聞纏身,而且可能面臨來自一家快速崛起的同類公司挑戰,但人們對瑞幸的復興之路仍然充滿樂觀。考慮到該公司源源不絕流出的不單是咖啡,還有亮眼的財務業績,這種樂觀情緒就不難理解了。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简讯:停牌中的陸金所 首席風險官辭任

線上信貸平台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 6623.HK)周五宣布,Youn Jeong Lim 因「個人工作安排」辭任首席風險官職務;自10月24日起,該職位由程建波接任。程建波今年4月加入陸金所前,其職業履歷涵蓋京東、平安銀行及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 公告發布後,陆金所上周五在美股市场上涨2.8%,年内累计涨幅达38%。其港股自今年1月因与前审计机构存在分歧而暂停交易至今。 公司7月披露已聘任安永為新審計機構,邁出重啓財報披露的關鍵一步。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陸金所尚未發布正式季報;但今年7月業務更新公告中透露,截至6月底未償還貸款總餘額為1,93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7.8%。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創維旗下創維數字首三季淨利按年減64%

電子產品製造商創維集團有限公司(0751.HK)周日公布,公司非全資附屬公司創維數字股份有限公司(000810.SZ)前三季度收入64.56億元(9.06億美元),同比下降2.45%,淨利潤8,585.9萬元,同比下降63.69%。 報告期內,公司研發投入達3.3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10%;由於戰略備料及客戶提前備貨,期末存貨增至21.19億元,較年初上升39.4%;經營活動現金流轉為淨流出8,362.8萬元,去年同期為淨流入4.53億元。 創維數字是一家提供智慧系統解決方案企業,其主要業務包括智能終端、寬帶設備和專業顯示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並已將業務擴展至智慧家居、智慧城市和車聯網等領域。 創維集團股價周一高開但隨後轉跌,至中午休市報4.14港元,跌1.43%,該股過去六個月累升約31.43%。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any makes construction equipment

資本市場對三一重工的迷思 是科技新貴還是老牌巨頭?

這家重型工程機械製造商的首次公開募股,或成香港今年第三大IPO,募資額約15億美元 重點: 三一重工期海外銷售額已超過總營收半數,公司期望快速全球化能打動投資者 這家工程機械製造商在港交所的命運,或取決於投資者將其視為高科技成長股還是傳統企業   陽歌 科技新貴還是老牌傳統產業巨頭?這個關鍵問題正縈繞著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6031.HK;600031.SH)。作為中國領先的重型工程機械製造商,公司擬於周二登陸港交所,上市規模有望躋身今年香港第三。 上周五,三一重工宣布以每股20.30至21.30港元價格發行約5.8億股,是次上市預計募資約120億港元(約合15.4億美元),將是香港近年最火爆IPO市場中規模第三大的募資,僅次於5月募資45億美元的電動電池巨頭寧德時代(3750.HK;300750.SZ),以及上月募資32億美元的紫金黃金國際(2259.HK)。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香港募資超10億美元的六宗IPO中,除紫金黃金國際外,均屬「A+H」兩地上市,這些企業在深圳或上海上市後,為提升國際影響力再度赴港上市。三一重工完全符合這定位,其港股招股書中大篇幅宣傳國際化戰略。後文將詳述這一點。 不過,首先需聚焦估值問題,此類兩地上市公司近期呈現有趣轉變:簡言之,與A股估值相比,香港投資者對科技與傳統經濟公司的估值迥異,前者隨時出現溢價,後者估值只屬一般。 寧德時代是前者的典型代表,其港股市盈率達36倍,顯著高於深市27倍的估值水平。另一端則是典型傳統經濟的海天味業,這家中國醬油龍頭港股市盈率僅24倍,遠低於滬市的32倍。 這意味三一重工港股估值的核心問題在於,本土投資者將其定位為科技企業抑或傳統經濟。公司近期業績表現中規中矩,今年上半年營收從去年同期的391億元增至448億元人民幣(約合63億美元),增幅約15%。與此同時,公司正加速將AI與無線通信等技術元素融入重型工程機械,提升設備自動化水平。 2003年,三一重工登陸滬市,當前A股市盈率約25倍,高於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國內同業,但略低於美股巨頭卡特彼勒(CAT.US)的27倍。 需注意,三一重工港股定價區間對應市盈率達27倍,與其A股估值基本持平且略高。因此,該股上市後走勢,將取決於投資者對企業屬性的判斷。基於其國際化擴張及前述科技元素,我們預計其或獲接近科技股的估值水平,但可能難及寧德時代的溢價高度。 國際增長故事 擱置估值討論後,我們將聚焦三一重工的企業發展脈絡,尤其是招股書重點凸顯的國際化擴張。現階段,其國際業務增速總體遠超國內銷售,但今年上半年中國區業績異軍突起,公司歸因於本土市場復蘇。 創立於1994年的三一重工,曾多年受惠於中國基建地產熱潮,當時全國住宅、商場、寫字樓及道路建設如火如荼。但疫情衝擊疊加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重挫其國內業務。更重要的是,國內業務毛利率顯著低於海外市場,這也成為中資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從而提升盈利能力的主因。 三一重工稱,早在2002年便開啓設備出口,產品現已覆蓋超過150個國家。2010年,公司首個海外生產基地在印度投產。此後,相繼在美國、德國、印尼設立大型生產基地。目前,公司坐擁16個國際製造基地,與其在華運營的30個基地規模幾近平分秋色。 龐大的海外需求疊加本土市場疲軟,推動國際銷售額佔比突破公司總營收五成。今年前四個月,海外銷售貢獻率達57.4%,中國區佔比42.6%。 如前所述,公司海外銷售毛利率遠超國內,今年上半年分別達31.2%和22.1%,推動上半年整體毛利率升至27.6%。該指標自2022年的22.6%持續攀升,印證製造效率提升。 三一重工盈利能力同樣表現不俗,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5%至52.9億元人民幣。其資產負債率亦穩步下降,截至今年4月已從2022年的58.4%降至50.6%,呈現健康態勢。 歸根結底,三一重工堪稱運營良好的企業,具備值得稱道的全球故事。公司計劃將上市約三分之二募集資金,用於拓展全球銷售及製造網絡,將進一步降低對國內市場的依賴。眼下核心問題,在於國際投資者究竟會將其視為高增長科技企業,還是又一家傳統經濟的代表。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賽力斯招股集資132億元

新能源汽車製造商賽力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9927.HK; 601127.SH)周一公開招股,發售1億股H股,一成公開發售,每股發售價131.5港元,集資131.5億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場費13,282.62港元。公司於本周五截止認購,下周三在港掛牌。 公司去年的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42.69萬輛,按年增長183%,旗下與華為合作的「問界」已推出四款車型,去年交付量達20萬輛,其中問界9成為中國市場50萬元級車型的銷量冠軍。 賽力斯去年收入按年增長3倍至1,451億元,並扭虧為盈取得利潤59億元。今年首六個月,收入微跌4%至62.4億元,但純利增長81%至29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