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RE.US
ATRenew files ESG report

公司去年二手產品銷售增長,推動年收入增長26%

重點:

  • 萬物新生去年處理、銷售了超3,530萬件二手智能手機及其他二手商品,23年銷售量為3,230萬件
  • 公司設定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希望在2030年前將範圍一和範圍二排放量較2024年水平削減35%,範圍三排放量削減50%

 

梁武仁

在ESG(環境、社會和管制)領域,萬物新生(RERE.US)天生佔據有利地位。作為一家專業回收公司,它通過業務增長即可減少污染——這正是ESG中的「E」。公司的年度ESG報告詳細闡述其如何減少污染,以及在此過程中如何助力打造綠色環境。

公司去年處理、銷售了超過3,530萬件二手商品,23年銷售量為3,230萬件,驅動2024年的營收增長26%,達到163億元(約23億美元)。公司指出,為擴展其回收產品類型,2022年啓動的 「多品類」戰略在去年獲得「強勁勢頭」,其多品類回收門店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在電子產品回收這個傳統優勢領域之外,多品類業務將回收範圍擴展至名牌箱包、黃金乃至名酒等其他消費品回收領域,這些物品如果不進行回收的話,很可能會被當成垃圾處理。

萬物新生還拓展了以舊換新服務,以配合國家通過補貼及其他激勵措施鼓勵以舊換新,進而提振消費的計劃。截至去年底,公司在中國擁有超過1,800家線下門店,其中超過650家提供多品類回收服務。

技術無疑是公司的重要賦能因素。具體而言,它使用人工智能檢測二手產品,以簡化運營並確保結果更加一致。

回收對環境保護至關重要,原因有多重。以萬物新生的核心回收產品——手機為例:這些設備含有大量化學物質,不當處置會使有害物釋放到環境中。

丟棄舊手機同時意味著購買新機,導致稀土等資源的大量消耗,而目前的稀土資源短缺正在影響全球市場。開採此類礦物也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因為生產過程往往伴隨森林砍伐和水污染。同時,製造及運輸新手機會釋放溫室氣體,這正是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早在2022年,WEEE(廢棄電子電氣設備)論壇估計,當年將有約53億部智能手機被棄置,相當於當時總擁有量的近三分之一。儘管沒有更新的數據,但由於電子設備整體回收率較低,估計近年來棄置手機的數量還在增長中。依據另一項同樣源於2022年的預測,因為不足2%的設備被回收,僅中國報廢智能手機數量將在2025年達到60億部。

廢棄手機僅僅是日益增長的電子廢棄物(e-waste)中的一小部分。有數據估計,電子廢棄物年總量約4,000萬噸,僅約12.5%被回收。其餘被填埋或焚燒,均對環境造成危害。

電子廢棄物

電子廢棄物管理是萬物新生為ESG中的「E」部分做出貢獻的另一領域。公司稱,去年通過環保方式處置13.7萬台電子設備,使電子廢棄物污染減少21.9噸,高於2023年的17.8噸。

除這些成就外,萬物新生正主動致力減少自身碳足跡,這是在ESG中實現「E」目標的另一關鍵環節。

公司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在2030年前將「範圍一」(Scope 1)和「範圍二」(Scope 2)排放強度——即單位經濟產出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24年水平降低35%。萬物新生目前未產生任何「範圍一排放」,即溫室氣體覈算體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下由其擁有或控制的源頭排放的二氧化碳。因此,實際運作中,公司著力於大幅削減通過採購電力產生的「範圍二」排放。

公司還以2024年為基準,期望在2030年前將「範圍三」(Scope 3)排放量減半。此類排放間接源於多種來源,例如用於配送及員工通勤的交通運輸。

這些目標是公司未來大目標中的一部分——整體目標是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並在隨後三十年內達成碳中和,契合國家規劃。儘管實現減排或有挑戰,萬物新生仍專注於通過技術手段提升能源效率。雖然其在2022年至2023年成功將「範圍二」排放強度從0.30降至0.28,但我們注意到去年該數字回升至0.31。未來五年維持下降軌跡需持續努力,才能達成「範圍二」減排目標。

萬物新生對環境承諾相當明確:僅其持續披露「範圍三」排放這一點便是擲地有聲。此類數據因需追蹤估算多種排放源,且整合過程複雜繁瑣,故鮮有公司願意披露。兩年前,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其氣候披露要求的原提案中納入強制「範圍三」排放披露;但遭到許多公司反對,導致SEC最終從正式規則中剔除。

萬物新生亦在改進ESG中的其他領域,其風險管理委員會採取包括主動識別潛在問題在內的各種措施。

這些努力也得到了第三方的認可——標普全球企業可持續性評估(The S&P Global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將該公司ESG得分從2023年的33分升至去年的35分,使其躋身全球零售技術服務提供商前7%。

過去一年,萬物新生股價上漲近70%,儘管其市銷率仍遠低於1——市銷率高於1反映投資者一定程度的樂觀態度;但如果其環保舉措能取得財務收益,投資者給予更多信任或只是時間問題,尤其在目前的全球舞台上——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在環保領域步步退縮,而中國仍堅守氣候承諾。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TCL電子料上半年經調整淨利潤增最多65%

TCL電子控股有限公司(1070.HK)周一公布,預期2025年上半年的經調整淨利潤約在9.5億港元(1.21億美元)至10.8億港元之間,按年增幅約45%至65%。 公司表示,利潤增長主要受益於持續推進「全球化」及「中高端化」戰略,積極投資Mini LED與人工智能研發,加強全球供應鏈布局並提升品牌價值。2025年初TCL成為奧運全球合作夥伴,進一步帶動品牌影響力。同時,公司推動數字化轉型與產能優化,費用率持續下降,經營效率明顯提升。 TCL電子周三股價平開,至中午收市報9.96港元,跌3.11%。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上漲逾55%。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藥明合聯發盈喜淨利按年升50%

為制藥公司提供合同服務的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268.HK)周二發盈喜,截至2025年六月底止,收入增長超過60%,經調整淨利潤增長超過67%,淨利潤增長逾50%,按去年中期的淨利是4.9億元人民幣,即今年盈利達7.4億元人民幣。 盈利大幅增長,主要是抗體偶聯藥物(ADC)的下游需求持續強勁,集團通過 穩固的地位及競爭優勢,獲生物偶聯藥物CRDMO的重要市場份額,以及新投產線的產能迅速爬坡,及生產設施持續保持高利用率及運營效率。 公司周三開市升9.1%報53.9港元,年初至今股價已升76%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稻草熊今年中期轉盈為虧

影視製作發行商稻草熊娛樂集團(2125.HK)周二表示,由於當期播映劇集數量減少,預計公司2025年上半年業績將轉盈為虧。 公司稱,截至6月底的六個月,預計淨虧損額介於350萬元至800萬元,去年同期盈利2,990萬元。公司補充,經調整後,2025年上半年預計淨虧損約290萬元至盈利160萬元,而上年同期淨利潤為3,790萬元。 稻草熊指出:「變動主要因為集團於2025年上半年,播出集數較少的「小而美精品化」創新劇集,集數減少使收入減低,而運營成本維持相對穩定。」 稻草熊娛樂周三開盤走低,早盤下跌6.7%至0.56港元,公司年內累計漲幅約18%。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ufax provides loans

深化「平安依賴」陸金所力爭港股復牌

推動港股復牌進程之際,這家網貸平台密集簽署多項協議,強化與母公司平安集團的聯繫 重點: 因關聯交易分歧解聘普華永道後,陸金所已聘請安永擔任新審計機構 這家網貸平台同時披露,與母公司平安達成新協議,以支撐業務發展 梁武仁 陸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US;6623.HK)今年因存在問題的關聯交易陷入輿論漩渦,該交易或涉及母公司平安集團及其金融子公司。然而,在尋求重振業務增長之際,這家網貸平台對母公司的財務依賴似乎正在加深。這種狀況無助於緩解導致公司當前困境的風險因素,因為正是這些風險,致使陸金所港股今年1月停牌。 去年末,公司的一位高管向時任審計機構普華永道談及公司可能存在問題的關聯交易後,陸金所便陷入危機。普華永道對此提出質疑後,今年初遭陸金所解聘。審計機構的空缺,使公司未能按時發布2024年年報,最終導致港股停牌。 時至今日,陸金所一直停牌。上周四,公司發布最新季度進展,披露其為滿足監管要求、恢復港股交易採取的措施。 首要舉措是,陸金所表示仍在回應交易所問詢,更重要的是,公司已聘請安永及其中國成員安永華明擔任新審計機構。此舉雖屬巧合而非刻意安排,但使陸金所加入自去年夏季以來的“棄用普華永道的大潮”。當時,普華永道因涉問題房企恒大不當會計操作遭監管處罰。 此外,陸金所稱已委託德勤對公司,為關聯交易管理等多項內控制度進行獨立評估。 在同一文件中,陸金所還提前「劇透」二季度經營數據:儘管服務用戶數量增長近20%,但截至6月末,尚未償還總貸款餘額同比下降約18%至1,934億元人民幣(約合270億美元),該數據恐難令投資者振奮。 上述數據背離,源於陸金所持續加碼消費信貸戰略。相較於企業貸款,此類用於個人消費的貸款單筆金額較小。儘管小微企業貸款是傳統核心業務,但公司2020年聯合平安設立消費金融子公司後,正持續拓展個人信貸業務版圖。 成立平安消費金融有限公司的戰略考量是,在政府通過提振居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背景下,普通消費者信貸需求有望擴容。此舉標誌著陸金所突破原有「撮合貸款賺取服務費」的模式,轉向運用自有資金直接放貸。 信貸風險 平安消費金融雖可直接賺取貸款利息,但也承擔著網貸平台通常不涉及的信貸風險。為對衝風險(看似矛盾實則不然),陸金所向該子公司提供貸款違約擔保服務。通過此類增信安排,陸金所獲取服務費收入,平安消費金融則將部分信貸風險轉嫁給母公司。 實際上,上周四,即在披露港股復牌進展的同日,陸金所宣布將消費金融業務年收費上限調高逾50%至11億元人民幣,預期消費信貸需求將在政策刺激下增長。 本周一,進一步依託母公司資源,平安消費金融簽署協議,將部分不良貸款轉讓給一家由平安人壽及國有背景的招商金控控股的實體。 根據上周新簽協議,陸金所去年3月設立的保險經紀子公司代理銷售平安健康保險產品的期限,從原定10月底延長至今年末。 平安生態體系內達成的密集交易,恰恰凸顯陸金所對母體輸血的依賴。缺乏獨立運營能力構成重大風險。首先,關聯交易若處理不當極易違規,陸金所當前困境及隨之而來的停牌便是明證。 其次,部分關聯交易的實際效益存疑。例如,平安消費金融的貸款擔保僅實現風險內部轉移,未實際對外分散。若該子公司違約率攀升,即使有擔保機制緩衝,陸金所仍將遭受衝擊。若最終與平安分道揚鑣,陸金所更將失去商業資源與母公司人脈網絡支撐,後果不堪設想。 港股停牌期間,陸金所美股持續交易。儘管最新公告後五個交易日股價上漲逾7%,但相較2020年IPO價格仍累計跌超90%。按最近可獲得的2023年度淨利潤計算,其美股市盈率僅約3倍,不足同行平台信也科技(FINV.US)市盈率的一半。 估值差距顯示,陸金所需彌補巨大落差方能重獲投資者青睞。實現此目標需滿足雙重前提:恢復港股交易,並向市場證明其可持續盈利,且未過度依賴強大母公司。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