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3.HK
Tom Group posts net loss

這家得到億萬富翁李嘉誠支持的昔日科技巨頭現在主要管理投資和台灣的一家出版公司

重點:

  • 在去年錄得自2018年以來的首次年度盈利後,Tom集團今年上半年重回虧損
  • 該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來自台灣的一家出版公司,它還投資科技公司

 

譚英

在去年短暫地給投資者帶來一線希望之後,曾轟動一時的香港互聯網公司Tom集團有限公司(2383.HK),似乎又將迎來糟糕的一年。上周公佈的中期業績顯示,其今年上半年虧損9,500萬港元(8,763萬元),收入為3.786億港元。這使得該公司在2022年短暫實現多年來的首次盈利後,又再次陷入虧損。

就連2022年恢復盈利這件事也頗為可疑,因其依賴中國郵政的一筆資金注入。2014年中國郵政與Tom集團成立的合資企業郵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郵樂為中國農村地區的小企業提供B2B電子商務服務,今年前六個月其商品交易總額(GMV)增長46%,達到85億元,帶動去年全年增長41%。

2021年11月,中國郵政向郵樂注資1.28億美元(9.2億元),換取Tom集團的股份。相關的非經營性收益為Tom集團提供了其所需的提振,推動公司當年扭虧為盈,但到了2023年上半年,重復這一操作還不夠。

投資者顯然不願意見到該公司重新陷入虧損。最新業績公佈後,Tom集團股價下跌10%,回到一年前的水平,人們對其能否實現難以捉摸的盈利提出了新的質疑。該公司於1999年成立,當時是香港富豪李嘉誠最重要的互聯網項目,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沒有派發過股息。

即便如此,Tom集團的估值仍高達29億港元,市銷率3.7倍,與科技股相當。這實際上領先於盈利能力較高的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BABA.US;9988.HK)被壓低的2倍市銷率,但不及騰訊控股(0700.HK)的5.2倍。它也遠遠落後於Meta(FB.US)和谷歌(GOOG.US)等盈利豐厚的國際互聯網巨頭,後兩者的市銷率分別為6.9倍和5.9倍。

那麼,Tom集團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很簡單——在這個例子中,一切都與香港最有名的一對伴侶有關。該公司的股份被李嘉誠及其親密夥伴周凱旋把持著。據《福布斯》報道,現年95歲的李嘉誠是全球排名第35位的富豪,估計淨資產達374億美元。他在20世紀90年代認識了周凱旋,她作為承包商參與了李嘉誠的公司當時在北京進行的一個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

周凱旋的維港投資以參與了Facebook、Spotify、Siri、Waze和Deepmind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而著稱,她一直被認為是Tom集團的決策者。此外,長期擔任李嘉誠顧問的陸法蘭是該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是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就職於麥肯錫的行業老手楊國猛。

變遷史

據代表少數股東的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前成員大衛·韋伯(David Webb)稱,李嘉誠直接參與了Tom集團最早期的發展,當時其還是互聯網公司Tom.com。目前,周凱旋持有Tom集團25.35%的股份,而李嘉誠的旗艦公司長江和記實業(0001.HK)持有36.13%的股份,雙方合起來擁有多數控股權。

在周凱旋的領導下,Tom集團已經從最初的互聯網神奇小子變成了一家投資公司和台灣出版商的混合體。其投資策略與維港投資有些相同,都是尋找前景誘人的初創企業。

在與中國郵政成立合資公司郵樂後,Tom集團於同年投資了金融科技平台匯立銀行,並於2022年投資了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數據提供商妙盈科技。2019年,匯立銀行成為第四家獲得香港金融管理局牌照的虛擬銀行,但此後一直萎靡不振。不過,總部位於香港的妙盈科技發展迅速,它的基石投資者包括匯豐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

但Tom集團的大部分收入和利潤均來自其台灣出版業務城邦媒體控股集團,後者是社交媒體平台痞客邦的母公司。Tom集團稱該平台是台灣最大的用戶生成內容平台。在截至6月30日的六個月裏,該出版集團的毛收入為3.56億港元,分部利潤為3,700萬港元。去年全年,出版收入為7.649億港元,佔Tom集團全年總收入8.301億港元的90%以上。

雖然多年來經歷了許多波折,Tom集團的股價在其23年的交易中並沒有走得太遠。最初的Tom.com於2000年3月上市,當時正值互聯網泡沫的高峰期,公司成立尚不足一個月時間。

互聯網狂熱加上李嘉誠的聲譽,幫助該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時,上市股價定在招股價區間的最高端,即每股1.78港元。它籌集了7.62億港元,首日股價翻了兩番,收報7.75港元,《華爾街日報》當時稱其為香港歷史上最熱門的IPO。

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該公司的中國子公司Tom在線於2004年3月在紐約進行了首次公開招股,融資1.92億美元,自詡為中國科技企業。在2013年微軟收購即時通訊服務Skype之前,Tom在線一直營運著Skype的中文版。但早在那之前,Tom在線在2007年就被Tom集團私有化了。該股週三收市價為0.73港元,目前的股價不到IPO價格的一半。

有超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瞭解更多詳情。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

新聞

簡訊:海辰儲能營收飆升 更新香港IPO申請

儲能企業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周一提交香港IPO更新申請,顯示其在2025年仍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69.7億元(約合9,800萬美元),同比飆升224.6%,毛利潤激增逾10倍至9.16億元。 海辰儲能創立於2019年,是全球頂尖的儲能系統(ESS)電池及成套設備製造商之一。公司提供針對多元應用場景定制的儲能產品與解決方案,業務貫穿全產業鏈——從儲能電芯到集成儲能系統和端到端解決方案。 公司處於儲能需求爆發式增長的風口中,也是首家在美國本土生產儲能系統的中國企業。自去年起已實現調整後盈利,今年上半年延續此態勢,經調整淨利潤達2.47億元,正快速邁向全年淨利轉正的目標。 海辰儲能憑借差異化技術構築顯著競爭優勢,尤其在長時儲能賽道擁有很大的領先優勢。公司強調其系全球首家推出容量超1,000安時儲能電池的企業。 公司規模化生產覆蓋587安時與1,175·安時等多規格儲能電芯,形成適應電力和工商業場景的產品矩陣。公司亦是業界首家實現314安時儲能電池量產的企業。 陽歌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滴普科技首掛大漲 半日收升121%

企業級大模型人工智能應用提供商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384.HK)周二在港交所掛牌上市,首日開市大漲112%,至中午休市報59港元,升121.31%。 公司公布,是次全球發售2,663.2萬股,發售價26.66港元,集資淨額6.1億港元。其中香港公開發售獲得熱捧,錄得7,568.83倍超購,香港公開發售原佔5%,按回補機制增至532.64萬股,佔發售總數20%。國際發售錄得15.61倍超購。 滴普科技主要為企業提供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主要客戶涵蓋消費零售、製造、醫療及交通等多個領域。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大幅增長118.4%達到1.32億元。整體毛利率提升至55%。虧損由去年同期的6.2億元收窄至3.1億元。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文遠知行招股集資31億元

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商文遠知行(0800.HK, WRD.US)周二公開招股,發售8,825萬股,5%公開發售,每股發售價不超過35港元,集資30.9億港元,每手100股,一手入場費3,535.3港元。公司於下周一截止認購,下周四在港掛牌。 過去三年文遠知行持續虧損,今年首六個月,公司收入近兩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32.8%,但仍錄得虧損7.9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公司解釋,虧損主要是加快業務及技術發展,故前期在研發、行政及銷售開支上需要大量投入資金。 公司表示,集資所得約40%用於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另外40%用於加快L4級車隊的商業化量產或運營,約10%用於建立營銷團隊和分支機構,餘下10%用於一般營運資金。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rom making billions in annual profits to persistent losses: Can Sun Art Retail turn the tide?

從年賺百億到年年虧損 高鑫能否打贏這場翻身戰?

大潤發母企高鑫零售近年業積極不穩定,三年兩虧,即使由私募王者入主,暫仍未見龧光 重點: 公司預警上半財年業績虧損達1.4億元 現正進行一系列架構及人事整改   劉智恒 「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高鑫零售有限公司(6068.HK)前主席黃明端幾年前的一句說話,道出大賣場今天的辛酸。 在電商網購盛行下,昔日大賣場的經營模式顯得不合時宜,老態畢現;去年底行業老大哥家樂福在中國內地只餘下4家門店,另一巨頭沃爾瑪,光在去年於內地關閉超過20家門店,早將一顆心投向山姆式的倉儲會員店。 不敵時代巨輪 在商超行業出現結構性改變,加上自身公司的衰敗,令大潤發這家曾經的超市之王,年賺數十億的龍頭企業變得一蹶不振。其母企高鑫零售剛向市場發布中期盈警,預告截至今年9月底止,料虧損1.4億元,去年則有盈利2.06億元。 公司解釋,虧損主要因市場競爭加劇及消費疲弱影響,拖累商品平均售價下降;至於「中秋國慶」雙節合一,亦影響消費額。另外,受一次性影響,包括商店街調整過程令收入下降、為華中大區組織優化的開支,以及期內利息收入減少。 要知道高鑫的高光時刻,每年收入超逾千億元,2017年時盈利一度高達30億元。之後在網購日盛的環境下,高鑫業務逐漸被碾壓,業績日走下坡,2022年更出現虧損7.3億元、2023年雖扭虧為盈,亦只僅賺7,800萬元,到2024年虧損更高達16億元。 2025財年能扭虧為盈賺3.86億元,全賴大手關店及大幅削減成本而來,期內關閉了八家大潤發大賣場及一家中型超市。即是說,要通過降本才稍稍止住虧損,並非生意有明顯改善。 私募教父接盤 阿里巴巴先後於2017年及2020年購入高鑫股份,最終取得逾七成股權,累計投入502億港元。原以為有了阿里這個大靠山,能帶領高鑫渡過商超生態轉變的困境,豈料市場逆轉,縱擁有龐大財力及高科技的阿里亦鎩羽而回,最終由德弘資本(DCP Capital)以131.4億港元接盤,此役令阿里虧損371億港元。 德弘資本有何能耐,難道連阿里也搞不好的熨手山芋,他也能力挽狂瀾於既倒? 德弘創立於2017年,創辦人之一的是內地藝人陳好的丈夫劉海峰,在業內有 中國 「PE教父」的美譽,曾在KKR及摩根士丹利任高職,過去投資的中國巨企包括有海爾、中國平安、蒙牛、南孚電池、恒安集團及百麗國際等,戰績彪炳;這次接手連阿里也虧大本的高鑫,實在是投資生涯一場大挑戰。 轉變模式大關分店 德弘接手高鑫後,即時進行大刀闊斧的整頓,在「節流」上,首先是將五大營運區重構為四大區;然後來一場關店大行動,將虧損不斷的分店壯士斷臂,以達致停損目的。 然後將管理層及員工進行重整,即使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也要辭去董事會主席,多位高管也相繼離去。德弘更啟動反貪腐行動,今年9月時,大潤發營運長管明武被公安帶走,公司表示因涉嫌職務犯罪,案件正在調查階段。 「開源」方面,在大事關閉大賣場及減省人手的時候,將資源調往中型超市的大潤發Super與M會員店。2025財年公司新開4家大潤發Super新開4家,主要針對社區需求,集中售賣5,000至8,000款商品,門店面積在1,500至3,000平方米,部份設有食堂或兒童樂園,深度融合了消費場景。 至於M會員店,模式一如山姆,以倉儲會員模式運營,減少貨品種類及採高周轉方式,並以高性價比或自家商品作招徠。2025財年,高鑫零售共開設4家M會員店。 暫時看,德弘對高鑫的整頓及發展方向似走對路,將虧損分店關閉,可減省開支,從而集中資源拓展大潤發Super及M會員店,而倉儲會員式經營是現時市場所需,高鑫這個後發者有機在市場搶佔一席位。 然而山姆與好市多兩家龍頭已早著先鞭,在內地門店布局、知名度及貨品供應鏈上,遠較高鑫完善及理想,後者要轉型追趕,不但要克服眾多問題,更要投入相當資金,且不是一時三刻可一蹴而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