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的會計部門表示,根據8月達成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資訊共享協議,它獲得了調查物件的完整存取權限

重點:

  • 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根據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美資訊共享協議,對兩家總部位於中國的會計機構進行了首輪審計檢查,並給予正面評價
  • 該正面評價有助紓緩200多家公司被強制退市的可能性

陽歌

或許是淹沒在了鋪天蓋地的中國突然放寬「清零」政策的新聞裏,也或許是被聯儲局決定再次加息半厘蓋過了風頭,又或許這只是「傳聞時買入,好消息賣出」這個股市定理的例證。

不管是什麼原因,投資者的反應,與你看到美國這份聲明後可能會預料的完全相反。聲明高度稱讚了根據中美兩國證券監管機構不久前簽署的資訊共享協議進行的首輪檢查。稍後,我們會更詳細地來看聲明內容。但「PCAOB獲得完整存取權限,有史以來首次檢查、調查中國公司」這個標題,很好地說明了一切。

因此,對於這一最新信號,投資者本應該開香檳,大鬆一口氣,因為中美之間陷入僵局並導致200多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被強制退市的可能性,似乎已變得越來越低。但實際市場反應卻大相徑庭,在美上市的主要中概股和相關基金幾乎全線報跌。

中國ETF-iShares MSCI(MCHI.US)是當中的典型代表,週四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檢查部門PCAOB給予正面評價後,卻下跌2.2%收盤。

當日的下跌似乎可以用「傳聞時買入,好消息賣出」來解釋。實際上,與10月底的年度低位相比,中國ETF-iShares MSCI目前依然有30%升幅。不久之後,就開始有報道稱PCAOB已提早結束首輪現場審計,即將返回美國。之前由30多名檢查人員組成的團隊,一直在香港和中國證監會聯合工作。

在進一步分析之前,回顧一下之前的漫長歷程可能有所幫助。這個問題要追溯到20多年前的2000年前後,當時第一批中國公司開始在美國上市,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大多數是虧損的民營企業,在國內沒有資格上市。

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很快就發現,它無法檢查這些公司位於中國的審計機構,因為中國禁止進行這類檢查。為解決此事,SEC和中國證監會分別曾於2013年和2016年達成資訊共享協議,但在未能獲得想要的資訊後,SEC最終中止了這兩項協議。

由於不滿未能取得進展,美國在2020年底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給予中國三年時間,向SEC提供其想要的存取權限。如果做不到,便可能導致200多家在美上市公司被強制除牌。

雙方最終在今年8月達成一致,PCAOB按照協議框架派一隊檢查人員去香港進行調查。簽署協議時,SEC稱其將於12月就是否從協議中得到了想要的提供一份進度報告

完整的存取權限

在了解了這些背景後,我們就來更仔細地看看PCAOB的最新聲明,它描述了該機構與中國證監會從9月到11月在香港所做的審計工作。雖然聲明對雙方在試驗期的合作大加讚賞,但也對未來提出了一些警告,由此可以看到,鑑於之前的兩次失敗,美國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存在懷疑態度。

「有史以來,PCAOB首次獲得了對總部位於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註冊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全面檢查和調查的許可權,」 PCAOB主席埃麗卡·威廉姆斯在週四的聲明中表示。「今天上午,委員會投票撤銷了之前的相反決定。」

這份聲明以及隨附的情況介紹包含一些有趣的審計細節,是之前沒有披露過的。由30多名PCAOB檢查員組成的團隊在此期間重點放在兩家審計機構身上 ,它們是畢馬威在中國內地的關聯公司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和普華永道香港所。它表示,該小組檢查了涉及這兩家審計機構的8項業務,並強調,這都是在沒有事先通知中國證監會和審計機構的情況下進行的調查。

另一個有趣的細節是,PCAOB指出,中美雙方早在今年4月就開始合作,遠早於8月簽署協議。它表示,合作始於PCAOB在3月對兩家中國公司和一家香港公司發起調查之後。PCAOB稱自己大約在那個時候開始發出與這三宗調查相關的請求,而中國證監會最早於4月就開始提供存取權限。

PCAOB指出,它在最新的檢查中發現了「許多潛在的缺陷」,但補充說,這樣的結果在世界各地的第一次檢查中都很常見。最後但同樣重要的一點是,它補充說,中國現在完全遵守該協議,但如果未來變得不那麼合作,它可能隨時會改變這個觀點。

香港投資者似乎對此事略感鼓舞,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在週五的交易中小幅高開,而大盤恒生指數的走勢則與之相反。

那麼,事情將如何發展呢?PCAOB的最新聲明顯然表明,退市威脅正在迅速消退,這很可能在一年多沒有任何新的重大IPO之後,在2023年掀起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熱潮。

與此同時,這份最新報告應該有助於在美上市的中國股票保持近期的漲勢。中國ETF-iShares MSCI成分股目前的平均市盈率為11倍,市銷率為1.1倍。這遠低於標準普爾500 ETF基金18倍的市盈率和3倍的市銷率。這表明與美國同行相比,中概股目前的估值仍然嚴重偏低。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平安好醫生首九個月盈利勁增72%

醫療平台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1833.HK)周四公布首九個月業績,盈利按年大增72%至1.84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入則上升13.6%至37.2億元。經調整後淨利潤達2.16億元,按年增長45.7%。 公司表示,主要受惠於公司的醫險協同模式不斷深化,保險+醫養會員模式的持續深耕,以及在企業健康管理業務上的快速推進。 展望未來,公司將持續強化與平安集團的協同,並推動核心服務的數字化和AI化,通過更一體化的整合式體驗,提升用戶口碑和滿意度。 周五平安好醫生開市升1.7%至15.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升逾1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明略科技招股 籌10.2億港元

營銷軟件製造商明略科技(2718.HK)周四起至下周二招股,發售721.9萬股A類股份,每股141港元,集資最多10.18億港元(1.31億美元)。預計11月3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公司計劃將所得款項淨額中,約35%用於未來3年提升技術研發能力;約40%用於豐富產品組合的產品開發;約15%用於營銷、品牌推廣及銷售團隊擴充,旨在進一步擴大客戶群,並深耕數據智能行業;及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明略科技提供數據智能產品及解決方案,涵蓋營銷和營運智能,涉及線上及線下場景。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收約6.44億元,同比增長13.9%,經調整營運利潤約為2,688萬元,扭虧為盈。 騰訊持有明略科技約30%的股份,投資者還包括紅杉中國、淡馬錫、凱鵬華盈、快手等。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金沙中國第三季淨收益按年升1.5%

博企金沙中國有限公司(1928.HK)周四公布第三季財務情況,淨收入按年上升1.5%至2.72億美元,經調整物業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盈利)為6.01億美元,按年上升2.7%。 公司母企LVS主席兼行政總裁羅伯特·戈德斯坦表示:「我們財政實力及領先同業的現金流量,繼續支持公司在澳門及新加坡兩地的投資及資本開支項目。」 澳門威尼斯人期內娛樂場的淨收益,按年下跌2%至5.43億美元;澳門巴黎人跌13.8%至1.63億美元,澳門金沙跌9.6%至6,600萬美元;澳門百利宮更跌27%至1.32億美元。旗下各娛樂場中,只有澳門倫敦人上升55%至5.25億美元。金沙在澳門的酒店入住率跟去年同期相若,平均超過95%。 金沙中國周四開市升1.1%報18.63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價跌逾一成。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RTD Coffee

從提神到品味:中國即飲咖啡進入高質量競爭時代

中國即飲咖啡市場高速成長,從提神飲品演變為生活方式象徵    頭豹研究院 近年來,中國即飲咖啡市場呈現顯著擴張趨勢。在便利店、商超和電商渠道推動下,即飲咖啡逐漸成為年輕消費者日常生活的「隨手飲」,從提神需求延伸至健康管理與生活方式表達。品牌紛紛在配方中融入低糖、低脂、功能化元素,迎合健康導向。 同時,精品化趨勢加速滲透,產品從單一口味拓展至冷萃、拿鐵、燕麥奶等細分品類,包裝設計更具質感,滿足消費者對品質與個性化的需求。中國即飲咖啡市場正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 即飲咖啡是可直接購買並飲用的預製咖啡飲料,與速溶與現磨並列為三大類別。其市場的迅速成長反映出消費者行為的深刻轉變——從社交飲品到日常必需品,再到生活方式符號,折射出中國消費結構的多元化。 行業數據顯示,中國即飲咖啡零售收入從2020年的120億元增至2024年的28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8%,高於飲料行業整體增速。線上銷售成為主動能,佔比由9%升至35%。 新世代消費力量正在重塑咖啡市場 抖音平台數據顯示,2024年咖啡品類銷售額同比增長110%,帶貨品牌和帶貨商品數量分別增長142.9%和380.3%。直播電商降低嘗鮮門檻,即時零售提升便利度,內容電商場景化營銷激發需求,形成強勁的線上爆發力。 在競爭格局上,中國即飲咖啡正處於高速增長與激烈變革期,從國際品牌主導轉向本土與國際多元混戰。第一梯隊為雀巢(NESN.ZU)與星巴克(SBUX.US),合計佔市場六成;第二梯隊包括農夫山泉(9633.HK)、統一(0220.HK)、可口可樂(KO.US)等品牌旗下的咖啡產品,以健康與性價比策略突圍;新銳品牌則憑創新產品和數字行銷快速崛起。 渠道策略呈現明顯分化。國際品牌依賴商超與酒店渠道,本土品牌積極布局電商與會員制零售,如隅田川1L裝在線上銷量佔比超六成,農夫山泉則深耕山姆會員店,反映消費場景的重構。 健康功能性延伸成為產品升級的主要方向。消費者健康意識覺醒,即飲咖啡品牌紛紛加碼功能性成分添加,推出滿足細分需求的專業化產品。該類精準營養策略不僅提高產品溢價能力,還創造了與傳統現磨咖啡的差異化賣點。 地域風味定制化體現了即飲咖啡本土化的深度發展。品牌結合區域飲食偏好開發特色口味,如雲南小粒咖啡與本地水果融合款、花椒咖啡和凍梨咖啡等小眾風味,使產品成為情感聯結的載體。預計未來,具有地域特色的即飲咖啡產品佔比將從目前的15%提升至30%,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包裝形態與技術革新不斷突破即飲咖啡體驗邊界。傳統瓶裝、罐裝之外,咖啡粉、咖啡膠囊、咖啡濃縮液等多種形態競相湧現。 無糖/低糖產品也已從市場差異化選項變為基礎標配。叮咚買菜平台數據顯示,87%的大瓶裝咖啡銷售來自無糖版本,三年前僅為50%左右。健康標配化趨勢正在重塑整個即飲咖啡市場的基本格局,迫使傳統甜味奶咖產品轉型退出主流市場。 成分與配方創新反映即飲咖啡向專業化、精品化發展的趨勢。品牌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咖啡+糖+奶基礎配方,而是引入精品咖啡思維,強調豆種來源、烘焙度和萃取工藝。同時,成分配比也更加科學化,使用天然甜味劑替代人工甜味劑、添加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在健康化與精品化雙輪驅動下,即飲咖啡市場正邁向高品質競爭階段,品牌唯有兼顧健康屬性與品質體驗方能脫穎而出。 頭豹研究院中國是行企研究原創內容平台和創新的數字化研究服務提供商,擁有近百名資深分析師,聯繫方式:CS@leadleo.com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咏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