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火鍋食材供應商去年營收增長逾八成,更首次錄得淨利潤,決定乘勝狙擊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 鍋圈食品主攻「在家吃飯」賽道,於五年內開店近萬間,但差不多全部都是加盟店
  • 受惠於門店增加、採購量增長及規模效益,去年首次錄2.4億元淨利潤

 

陳嘉儀

這個「在家吃飯」餐飲解決方案品牌,憑藉一套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成功借新冠疫情的「東風」突圍而出。

上周一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上市的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詡為中國領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飯」食材解決方案品牌,實質是一個以特許經營模式銷售家庭火鍋及燒烤食材的連鎖品牌。截至去年底,它在中國擁有9,221間門店,同年9月更在一項中國新經濟獨角獸百強榜中排名59。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鍋圈過去三年累計營業收入達139億元,單單去年便貢獻71.7億元,按年增長達81.2%。盈利表現方面,該公司在2020年及2021年合共虧損5.05億元,主要歸因於人力增長及對加盟商進行推廣活動,但情況在去年得到改善。受惠於門店增加、採購量增長及規模經濟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公司首度錄得2.4億元淨利潤,業績比近年積極開拓相近市場的生鮮電商巨頭,例如去年淨虧損1.21億美元(8.3億元)的叮咚買菜(DDL.US)還要亮眼。

鍋圈創辦人楊明超最早是在鄭州經營大排檔,後來轉行開設火鍋餐飲店,逐漸萌生經營食材供應鏈的想法。他於2017年在鄭州開設第一家火鍋食材超市,初期發展比較緩慢。直到新冠疫情在2020年爆發,在家用膳需求上升,成為公司重大轉捩點,帶動其業務爆發性增長,加盟店總數由截至2020年1月1日的1,441間,狂飆至去年底的9,216間。

依賴特許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鍋圈旗下門店99.9%是以特許經營模式運作,公司營收不倚賴加盟費,主要來自向加盟商銷售其自有品牌「鍋圈食匯」的產品。鍋圈食匯主要提供火鍋底料、涮肉、時蔬、特色海鮮等食材,但為了減低季節性波動對業務的影響,近年也嘗試引入燒烤產品、即煮餐包、生鮮食品、飲料和零食等8 大類產品,以擴闊收入來源。

集團去年銷售的產品中,有超過95%來自鍋圈食匯品牌,按產品類別劃分,火鍋產品仍然是最大營收來源,全年收入達53.5億元,佔整體75.8%;燒烤產品及其他食品的收入佔比,則分別微升至10.1%及14.1%。

內地生鮮食品市場競爭激烈,鍋圈與傳統超市和菜市場競爭的同時,還要面對盒馬生鮮、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平台追擊,大部分時間只能透過犧牲毛利率來維持競爭力。以2021年為例,其毛利率低至9%,去年雖反彈8.4個百分點至17.4%,但相比叮咚買菜去年的30.9%毛利率,仍然有一段距離。

有見及此,鍋圈致力垂直整合供應鏈,除了與超過279名食材供應商合作,其中不乏雨潤食品(1068.HK)、三全食品(002216.SZ)與國聯水產(300094.SZ)等知名企業;目前公司在河南設有三個生產基地,自行處理及生產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鍋湯底等主要產品,以提高盈利能力和運營效率,並有助穩定供應。

另外,鍋圈通過與食材供應商搭建前期供應鏈,如採取中央廚房及冷鏈配送模式,並善用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綜合倉儲和配送服務,打造從工廠到14個數碼化中央倉、再到零售店的高效物流配送體系,加快食材流通速度。該公司憑藉此高效供應鏈,成功把網絡延伸至「下沉市場」,去年由縣級市及鄉鎮門店貢獻的收入達24.4億元,佔總營收近38%。

開拓網上銷售

不過,該公司的高速增長似乎已到了瓶頸,其加盟店去年的增幅為34.3%,比前一年的59.8%明顯縮減。為了填補空檔,該公司拓展網上銷售渠道,積極開發「鍋圈App」、微信小程序及流行社交商務平台等網上銷售管道,並與美團及餓了麼等第三方外賣平台合作,提供食材外賣到家服務。

除了有助拓闊客戶覆蓋面,通過數碼化和自動化管理的App,以及存貨管理、供應鏈管理與門店營運系統等,可實時監察產品的供應和需求動態,並了解庫存水平,有助及時調整產品組合與採購工作。不過,對於去年才開始盈利的鍋圈來說,從傳統零售逐漸向新零售模式靠攏,需要投入的資金不菲,到底是燒錢還是吸金,尚有待時間驗證。

幸運的是,鍋圈的高速增長吸引大量資本垂青,在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間,公司一共完成7輪融資,累計籌集約30億元。投資者包括IDG資本、天圖投資、茅台基金與招銀國際等,也有主要供應商三全食品參與。據企業征信機構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在申請上市前,鍋圈的估值已高達130億元。

由於傳媒曾報道鍋圈這次IPO計劃3億至5億美元,假設新股配售佔擴大後股本25%,其市值最高將達137億元,與最後一輪融資後的估值接近。按此推算,其歷史市盈率將高達57倍,反觀業務性質接近的頤海國際(1579.HK)與三全食品,市盈率僅分別為30倍和19倍。除非鍋圈今年的淨利潤明顯增長,否則其估值或略嫌偏高,可能影響投資者參與意欲。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1藥網第二季度營收下滑

醫藥銷售商1藥網(YI.US)周三表示,第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6.4%至32億元,面向藥房及醫療機構的核心藥品銷售業務營收下滑6.2%。面向消費者的藥品銷售業務規模較小的,當季同比亦下跌9.6%。 公司運營成本及費用同比下降6.3%至32億元,上年同期為34億元。受此影響,1藥網當季實現營業利潤10萬美元,但淨虧損由去年同期的1,400萬元擴大至1,950萬元。 財報發布後,公司股價周三收跌6.2%,該股過去六個月累計下跌40%。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奇瑞啓動重磅IPO 有望成今年最大車企上市案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Chery Automobile Co. Ltd)周三啓動香港IPO,計劃籌資10億美元以上,有望成為今年最大汽車企業IPO。周三發布的新上市公告顯示,公司擬發售約2.97億股,每股定價區間為27.75至30.75港元。若以定價區間上限計算,此次募資總額將達91.4億港元(11.8億美元)。 奇瑞從2003年起一直是出口量最大的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公司 。2024年公司營收達2,690億元(37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5.4%,同期淨利潤增長37.2%至143億元。 根據上周提交的更新版招股書披露的最新數據,公司今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25年一季度營收從去年同期的549億元增至682億元,增幅達2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收入成為關鍵驅動力,同比激增約四倍至187億元,佔營收總額四分之一以上。 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公司正加速在全品牌線部署其智駕系統,提供多級自動駕駛功能。此次IPO募集資金部分將用於拓展新能源汽車產品組合、升級新能源動力系統及新能源汽車平台架構,並將投入大規模研發以強化核心技術能力。 余特莉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微盟折讓8.9%配股籌15億港元 無極資本成單一大股東

電商服務供應商微盟集團(2013.HK)周四宣布,配售6.88億股予無極資本,相當於擴大後股本約16%,配售價為每股2.26港元,較微盟上日收市價折讓8.9%,所得款項淨額約為15.6億港元。 微盟表示,所得款項淨額約30%將用於探索AI在SaaS中的整合及應用。30%用於擴大媒體渠道及加強精準營銷服務。10%用於海外業務發展,30%撥作補充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完成配售後,無極資本持股16%成公司最大單一股東,孫濤勇、方桐舒及游鳳椿組成的主要股東集團持股比例,則由8.1%降至6.8%。 微盟股價周四高開,至中午休市報2.61港元,升5.24%。年初至今累跌20.7%。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國富氫能配股集資1億元

氫能設備製造商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2582.HK)周三公布,將以每股50.13元配售199.48萬股新股,集資金額約1億元。 配售價較公司周三收市價55.5港元折讓9.68%,配售股份將佔擴大後已發行股份約1.8%。 集資所得的72%資金,將用作支持集團業務的營運,包括支付薪金、社保,以及供應商款項;20%用於償還現有信貸融資,餘下8%用於投資中國及海外氫能項目。 國富氫能周四開市跌0.1%報55.45港元,公司股價較過去一年高位下跌6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