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火鍋食材供應商去年營收增長逾八成,更首次錄得淨利潤,決定乘勝狙擊向港交所申請上市

重點:

  • 鍋圈食品主攻「在家吃飯」賽道,於五年內開店近萬間,但差不多全部都是加盟店
  • 受惠於門店增加、採購量增長及規模效益,去年首次錄2.4億元淨利潤

 

陳嘉儀

這個「在家吃飯」餐飲解決方案品牌,憑藉一套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成功借新冠疫情的「東風」突圍而出。

上周一向港交所遞表申請上市的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自詡為中國領先的一站式「在家吃飯」食材解決方案品牌,實質是一個以特許經營模式銷售家庭火鍋及燒烤食材的連鎖品牌。截至去年底,它在中國擁有9,221間門店,同年9月更在一項中國新經濟獨角獸百強榜中排名59。

初步招股文件顯示,鍋圈過去三年累計營業收入達139億元,單單去年便貢獻71.7億元,按年增長達81.2%。盈利表現方面,該公司在2020年及2021年合共虧損5.05億元,主要歸因於人力增長及對加盟商進行推廣活動,但情況在去年得到改善。受惠於門店增加、採購量增長及規模經濟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公司首度錄得2.4億元淨利潤,業績比近年積極開拓相近市場的生鮮電商巨頭,例如去年淨虧損1.21億美元(8.3億元)的叮咚買菜(DDL.US)還要亮眼。

鍋圈創辦人楊明超最早是在鄭州經營大排檔,後來轉行開設火鍋餐飲店,逐漸萌生經營食材供應鏈的想法。他於2017年在鄭州開設第一家火鍋食材超市,初期發展比較緩慢。直到新冠疫情在2020年爆發,在家用膳需求上升,成為公司重大轉捩點,帶動其業務爆發性增長,加盟店總數由截至2020年1月1日的1,441間,狂飆至去年底的9,216間。

依賴特許經營

值得注意的是,鍋圈旗下門店99.9%是以特許經營模式運作,公司營收不倚賴加盟費,主要來自向加盟商銷售其自有品牌「鍋圈食匯」的產品。鍋圈食匯主要提供火鍋底料、涮肉、時蔬、特色海鮮等食材,但為了減低季節性波動對業務的影響,近年也嘗試引入燒烤產品、即煮餐包、生鮮食品、飲料和零食等8 大類產品,以擴闊收入來源。

集團去年銷售的產品中,有超過95%來自鍋圈食匯品牌,按產品類別劃分,火鍋產品仍然是最大營收來源,全年收入達53.5億元,佔整體75.8%;燒烤產品及其他食品的收入佔比,則分別微升至10.1%及14.1%。

內地生鮮食品市場競爭激烈,鍋圈與傳統超市和菜市場競爭的同時,還要面對盒馬生鮮、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平台追擊,大部分時間只能透過犧牲毛利率來維持競爭力。以2021年為例,其毛利率低至9%,去年雖反彈8.4個百分點至17.4%,但相比叮咚買菜去年的30.9%毛利率,仍然有一段距離。

有見及此,鍋圈致力垂直整合供應鏈,除了與超過279名食材供應商合作,其中不乏雨潤食品(1068.HK)、三全食品(002216.SZ)與國聯水產(300094.SZ)等知名企業;目前公司在河南設有三個生產基地,自行處理及生產一定比例的牛肉、肉丸和火鍋湯底等主要產品,以提高盈利能力和運營效率,並有助穩定供應。

另外,鍋圈通過與食材供應商搭建前期供應鏈,如採取中央廚房及冷鏈配送模式,並善用第三方物流供應商的綜合倉儲和配送服務,打造從工廠到14個數碼化中央倉、再到零售店的高效物流配送體系,加快食材流通速度。該公司憑藉此高效供應鏈,成功把網絡延伸至「下沉市場」,去年由縣級市及鄉鎮門店貢獻的收入達24.4億元,佔總營收近38%。

開拓網上銷售

不過,該公司的高速增長似乎已到了瓶頸,其加盟店去年的增幅為34.3%,比前一年的59.8%明顯縮減。為了填補空檔,該公司拓展網上銷售渠道,積極開發「鍋圈App」、微信小程序及流行社交商務平台等網上銷售管道,並與美團及餓了麼等第三方外賣平台合作,提供食材外賣到家服務。

除了有助拓闊客戶覆蓋面,通過數碼化和自動化管理的App,以及存貨管理、供應鏈管理與門店營運系統等,可實時監察產品的供應和需求動態,並了解庫存水平,有助及時調整產品組合與採購工作。不過,對於去年才開始盈利的鍋圈來說,從傳統零售逐漸向新零售模式靠攏,需要投入的資金不菲,到底是燒錢還是吸金,尚有待時間驗證。

幸運的是,鍋圈的高速增長吸引大量資本垂青,在2019年8月至2022年11月期間,公司一共完成7輪融資,累計籌集約30億元。投資者包括IDG資本、天圖投資、茅台基金與招銀國際等,也有主要供應商三全食品參與。據企業征信機構企查查的數據顯示,在申請上市前,鍋圈的估值已高達130億元。

由於傳媒曾報道鍋圈這次IPO計劃3億至5億美元,假設新股配售佔擴大後股本25%,其市值最高將達137億元,與最後一輪融資後的估值接近。按此推算,其歷史市盈率將高達57倍,反觀業務性質接近的頤海國際(1579.HK)與三全食品,市盈率僅分別為30倍和19倍。除非鍋圈今年的淨利潤明顯增長,否則其估值或略嫌偏高,可能影響投資者參與意欲。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Precision Tsugami makes infrastructure

簡訊:津上精密預告年度利潤急升

機床製造商津上精密機床(中國)有限公司(1651.HK)周二公告稱,預計截至2025年3月的財年,將實現淨利潤7.82億元人民幣(下同),較上年同期的4.8億元增長約60%。 公司指業績增長因中國製造業信心恢復,帶動汽車、氣動液壓及一般機械加工領域支出增加。公告補充:「本集團推進全員參與的降本增效改善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作為日本津上精密專於中國的子公司,津上精密在周二午間業績發布後,股價應聲上漲9%。目前價格處於52周區間的中位水平。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復星醫藥增持復宏漢霖至63.43%

復星醫藥(2196.HK)周一公布,於4月11日至17日期間,控股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收購子公司復宏漢霖(2696.HK)合計2,103.43萬股非上市股份,每股收購價24.6港元,約佔股份總數3.87%,涉資共計5.17億港元。 復星醫藥表示,今次增持是基於對復宏漢霖發展的信心及價值的認可,並擬以自籌資金支付本次增持對價。今次增持完成後,集團持有復宏漢霖的股權比例將由59.56%增至63.43%。 去年6月,復星醫藥曾提出以每股24.6港元私有化復宏漢霖,但今年1月遭少數股東反對而失敗。過去六個月,復宏漢霖股價上升65.5%,來到36.5港元左右。 復宏漢霖股價周二早盤上漲,至中午收市報37.95港元,升11.78%。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從玉智農發盈警料去年盈轉虧

從事農業種植及銷售的從玉智農集團有限公司(0875.HK)周一發盈警,截至去年底止料由淨利潤轉為淨虧損,預計蝕1.3億元人民幣(下同),而2023年則有盈利5,140萬元。 公司表示,期內子公司所獲得的收益減少,同時又確認貿易應收款減值損失,相反2023年則有貿易應收款減值損失的回撥。 從玉智農周二開市沒起跌,報0.58港元,公司股價在過去一年從高位下跌超過75%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六福集團3月季度營收下滑 同店銷售額跌幅擴大

珠寶零售商六福集團(國際)有限公司(0590.HK)上周四披露,截至3月底的三個月期間,其零售收入同比下降1%,同店銷售額則下降10%。 公司在港澳市場表現最差,三月當季零售收入同比驟降11%,同店銷售額大幅下挫14%。相較之下,中國內地業務表現較好,當季零售收入增長20%,同店銷售額亦錄得2%升幅。 報告期內,集團淨減少56間門店,總門店數從去年9月底的3,343間縮減至今年3月末的3,287間。 由於復活節假期,香港交易所上周五與本周一休市。六福集團股價今年以來已上升6.6%。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