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太陽能發電廠建造商營收暴跌85%,首季度陷入虧損,但預計今年情况將改善

重點:

  • 由於中國的疫情封鎖措施以及一個重要的美國項目落空,瑞能新能源近期面臨諸多不利因素
  • 隨著西方國家加大對可再生能源建設的重視,瑞能新能源的處境似乎優於其他行業的相關公司

陽歌

因爲參與了幾個太陽能推廣項目,太陽能發電廠建造商瑞能新能源(SOL.US)周二的表現優於大市,未受到標準普爾500指數跌入熊市、以及股市出現大範圍拋售的影響。雖然走出獨立行情,瑞能新能源今年的表現仍然處於熊市,1月份以來跌去了四分之一市值,包括在最新季度業績公布後的四天下跌了12%。

需要說明的是,股票或股指從近期峰值水平下跌20%或更多時,則被視爲跌入熊市區間。

目前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無數宏觀逆風,這主要是因爲通貨膨脹引發了利率上升環境,同時全球疫情造成持續的供應中斷。在瑞能新能源的大本營中國市場,疫情干擾尤其嚴重,根據國內的疫情“清零”政策,許多地方政府一直在對城市的部分區域甚至整個城市進行長時間封鎖。

在上周公布的首季度業績報告中,瑞能新能源表示,中國的一系列封鎖措施“導致嚴重的供應鏈中斷”。它說,該公司因此將今年在中國自營的太陽能發電廠建設目標調整爲50兆瓦至70兆瓦。上一季度,該公司表示在中國有114兆瓦的項目正在中後期建設當中。

該公司的美國業務也遭遇挫折,由於電網合併問題,它放棄了在該市場的一個重要項目。首季度末,它在美國在建的中後期項目爲552兆瓦,較上季度大幅下降,上季度在建的中後期項目爲728兆瓦。

相比之下,3月底,瑞能新能源全球在建的中後期項目約有2,000兆瓦,意味著放棄的項目佔總量的10%。生意真是來得容易,去得也快。

實際上,新能源領域可能是最能經受住全球最新經濟動蕩的行業之一,因爲在另一宏觀趨勢下,西方國家正在加速太陽能和風能建設。瑞能新能源在這個群體中處在比較有利的位置,因爲它建設和銷售太陽能發電廠,也就是說,不持有任何隨著通常的市場節奏漲跌的長期資産。

其有利位置反映在公司的歷史市盈率上,它目前高達46倍,高於領先的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晶科能源(JKS.US)的35倍,以及多晶矽製造商大全新能源(DQ.US)較低的3倍。這樣的高估值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因爲瑞能新能源比另外兩家小很多,市值約爲3億美元,相比之下,晶科能源的市值爲28億美元,大全新能源爲43億美元。

增長緩慢的季度

儘管在中美都遭遇了挫折,瑞能新能源的首季度業績,以及宣布加入美國政府資助的幾個太陽能推廣項目,都表明作爲太陽能農場開發商,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處於有利位置。

我們從太陽能推廣計劃開始,對該公司來說,這些計劃看起來更多的是推廣,而不具財務上的意義。瑞能新能源周二宣布,其位於紐約的太陽能農場和位於伊利諾伊州的太陽能農場均獲得了可再生能源信用(REC),這兩座發電廠的裝機容量均爲20兆瓦左右。

瑞能新能源可以將這種信用額度出售給電力分銷商,幫助它們滿足政府規定的任務,即提供特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電力。它還可以將這種信用額度出售給有環保意識的組織,這些組織可以用其來表明它們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

這些信用額度確實具有一定的價值,可以增加瑞能新能源的收入。但這些收入可能更多的是象徵性的,而非實質性的,表明該公司得到了政府和整個社會的大力支持。

我們這就來看看瑞能新能源的一季度業績。似乎主要是出於周期性的原因,該業績看起來並無亮眼之處。該公司報告稱,首季度收入同比下降85%,僅爲35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來自該公司向中國太陽能發電廠出售的電力,這通常比它將這些農場出售給長期運營商獲得的收入要小得多。

受此影響,該公司當季虧損170萬美元,扭轉了去年同期盈利80萬美元的局面。但該公司表示,今年全年業務將會增長,並重申仍相信2022年全年將產生1億至1.2億美元的收入。

加速增長的營收應該有助於公司扭虧爲盈。瑞能新能源預計,該公司今年的利潤將在900萬至1,000萬美元之間。按估值計算,這部分利潤將轉化爲約32倍的預期市盈率,與晶科能源目前的估值大致相當。

在最新財報中,瑞能新能源以相當大的篇幅指出宏觀趨勢對其有利,尤其是在歐洲,歐盟最近正在加速擺脫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財報指出,歐盟最近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佔其能源總量的比例從去年設定的40%提高到45%。

總而言之,瑞能新能源目前可能處於看跌狀態,但它看起來仍比許多其他行業的相關公司要好得多。未來幾個月,它可能會面臨更多的阻力,尤其是在其關鍵的中國市場,除非北京改變“清零”政策。許多人預測,這種調整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發生。如果發生這種情况,這可能會爲該股提供相當不錯的上漲空間,因爲中國政府正在尋找更好的解决之道,在疫情控制和支持國家經濟之間取得平衡。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美的第三季度盈收雙升

家電品牌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300.HK, 000333.SZ)周三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收入按年上升10%至1,119億元人民幣(下同),股東應佔溢利升9%至118.7億元。 今年首三個季度,累計收入3,631億元,同比上升13.8%,盈利上升22.3%至371.4億元。 公司首三個季度,在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的收入,分別是306億元、281億元及226億元,同比增幅分別是21%、25%及9%。 周四美的集團開市升0.06%報81.75港元,公司年初至今股價上升9%。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vent’s license deal

信達生物達成百億美元BD  股價為何下行?

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 重點: 信達生物在核心資產IBI363上採取 「Co-Co」模式,共同承擔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 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有望成為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    莫莉 近期,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對外授權合作(Business Development)交易似乎陷入了一種「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從7月的榮昌生物到10月的諾誠健華、翰森製藥等公司,多筆大額對外授權合作公布後,資本市場的反應普遍冷淡。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創新藥頭部企業信達生物製藥(1801.HK)在上周三達成的超百億美元重磅大單也未能例外,消息公布後當天股價在高開後迅速走低,最終收盤下跌1.96%。 10月22日早間,信達生物公布一項被業內譽為「歷史級」的BD協議:公司與全球制藥巨頭武田製藥(4502.JP)達成一項涉及三款在研產品的全球戰略合作。這項合作的總金額高達114億美元,一舉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單筆對外授權的總金額紀錄,其中12億美元的首付款金額也僅次於三生製藥與輝瑞的交易。在首付款中還包括武田制藥認購的1億美元的戰略股權投資,認購價較協議日期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市價溢價20%。 這筆交易的合作方武田制藥是全球知名跨國藥企,2024年營收達306億美元,在美國市場擁有深厚的根基和豐富的商業化經驗。無論是首付款比例和總成交金額,還是合作方的過硬能力,信達生物這筆交易可謂貨真價實。可是,資本市場卻並不買單,消息公佈後 信達生物的股價竟然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累計下跌2%。市場的矛盾表現背後,既有市場對BD交易結構的短期誤讀,也隱藏著當前生物醫藥板塊整體面臨的估值壓力。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創紀錄的交易組合的管線產品,信達生物此次將三款核心在研產品 以「打包」形式授權給武田制藥。其中,最重磅的IBI363是全球首創的PD-1/IL-2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在PD-1/L1抑制劑之後,IBI363所在的領域被寄予厚望成為腫瘤免疫的下一代基石療法。IBI363已進入多項註冊臨床開發,包括一項小細胞肺癌的全球III期註冊臨床研究,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顯示優異的療效和安全性。IBI363已獲中國突破性療法認定,計劃於2026年向美國FDA申請加速審批。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IBI363這一核心資產,信達生物並未採取大多數BD常見授權海外權益、收取銷售分成的方法,而是採用「Co-Co」模式(共同開發),雙方將按武田60%、信達生物40%的比例共同承擔IBI363在中國區以外的全球開發成本,尤其在美國市場,雙方將進行共同商業化,並按同樣比例分享利潤或分擔虧損。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市場,信達生物將商業化權益授予給武田制藥。 此外,信達生物還將一款靶向CLDN18.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IBI343和靶向B7-H3和EGFR的雙特異性ADC IBI3001授權給了武田制藥。CLDN18.2是近年來消化道腫瘤領域最熱門的靶點之一,競爭激烈,武田獲得了IBI343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獨家權益。IBI3001尚處於臨床I期早期階段,臨床前數據顯示出廣闊且高安全性的治療窗口,武田則鎖定了大中華區以外的獨家選擇權。 市場擔憂「共同開發」成本 股價下行的背後,或許反應了市場對於IBI363 「Co-Co」模式的成本擔憂。有觀點認為,信達生物仍需承擔40%的海外開發成本,需要有持續的、巨大的現金流出,相較於直接將權益賣出、只收取銷售分成的「輕資產」模式,Co-Co」模式可能稀釋短期利潤,顯得「不划算」。 但是,市場所不看好的模式恰恰代表了信達生物重視的長遠發展,董事長俞德超在電話會議中強調,在「Co-Co」模式中,BD金額不是首要的,未來走向會如何才是關鍵。這意味著信達生物並非被動等待分成,而是能深度參與全球臨床試驗設計、決策和執行,這對於一家志在成為全球性生物制藥公司的企業至關重要。另一方面,IBI363核心適應症已進入臨床後期,後續開發成本的確定性較高,武田承擔60%後也能緩解信達的現金流壓力。 本次交易的另一大亮點也與共同開發模式直接掛鈎,因為信達生物獲得了在美國市場與武田共同商業化IBI363的權利,這使其有望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後第二家在美國擁有團隊直接參與創新藥銷售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這標誌著中國藥企出海從簡單的權益授權,邁向了更深層次的、建立在自身商業化能力基礎上的國際合作階段。 回顧信達生物2025年中期財報,其營收達到59.5 億元,同比增長50.6%,國際財務報告標準下盈利8.34 億元,現金流狀況持續改善。當前信達生物的市銷率約為11倍,而創新藥另一大巨頭百濟神州(688235.SH; 6160.HK; ONC.US)的市銷率約為7.5倍,顯示前者已得到較高溢價。當12億美元的首付款落地,信達生物的財務實力將得到極大增強,為其他管線的研發和自身的商業化建設提供充足「彈藥」。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興通訊第三季淨利大減87%

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0763.HK; 000063.SZ)周二公布,第三季度收入達289.67億元(40.8億美元),同比增長5.11%;但淨利潤僅2.64億元,按年大跌87.84%。 前三季度計,收入總額達1,005.2億元,同比增長11.63%,淨利潤降至53.22億元,按年下滑32.69%。期間營業成本大增30.08%至698.11億元,增速遠高於收入增幅。 期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按年減少77.9%至17.77億元,主要因購買商品、勞務支付的現金增加;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報268.01億元,按年減少15%。 中興通訊A股周三低開7.9%,至中午休市報45.95元,跌6.96%。香港股市周三因公眾假期休市。該股在深證及港股在過去六個月均上漲近5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優步計劃投資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香港IPO

據彭博社周二報道,美國共享出行巨頭優步科技(UBER.US)計劃投資中國兩大自動駕駛出租車營運商——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及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即將在香港進行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報道引述消息人士稱,优步可能在小馬智行的香港上市中投資約1億美元,但未披露對文遠知行潛在投資的金額。 小馬智行擬在香港上市籌集近10億美元資金,而文遠知行的集資目標約為4億美元。兩家公司預計將於11月6日在香港掛牌交易。 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均於約一年前在美國上市。此次再赴港上市,正值越來越多在紐約掛牌的中資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第二上市,以对冲中美紧张关系带来的风险。优步此前已投資兩家公司在美國的IPO,並與它們在全球多地合作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周二,小馬智行美股上漲11%,較IPO發行價累升約68%;文遠知行股價同日亦漲5%,但仍較其美國上市價低約24%。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