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0.HK

最新:人工智能(AI)企業商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0.HK)周二公布去年業績,期內收入減少19%至38.1億元,非國際會計準則下的經調整虧損擴大234%至47.4億元。

利好:為響應ChatGPT的廣泛應用,該公司計劃今年中推出以AI為基礎的自然語言處理(NLP)模式,而公司去年在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方面取得技術突破,能提供6K高清圖的生成、回應中文古詩詞作為提示詞來生成對應圖片等。

值得關注:受到新冠疫情及宏觀經濟不利影響,該公司去年的智慧商業客戶數量減少22.2%至717名,令該部分收入下降25.2%至14.6億元,抵銷了智慧生活板塊收入的增長。

深度:商湯是中國電腦視覺AI初創企業「四小龍」之首,通過開發AI軟件平台,向政府及企業客戶提供應用於智慧城市、監控及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即服務(AI-as-a-Service)。雖然該公司曾被美國政府列入「中國軍工企業」黑名單,令上市計劃一度延遲,最終仍順利於2021年12月掛牌。值得注意的是,受龐大研發開支拖累,該公司自2014成立以來一直未能盈利,主要靠以往的多輪股權融資「輸血」,而且在過去5年已累計錄得逾430億元淨虧損,期內的經調整虧損則為83億元。

市場反應:商湯股價周三下挫,中午收市軟2.6%至2.61港元,位處過去52周的中下水平。

記者:何仲尼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Vobile does video protection

阜博借AI轉型突圍 重塑內容生態新格局

阜博第三季度收入增長27%,正從AI生成影片帶動的交易需求中探索新商機 重點: 公司第三季度業績表現強勁,收入增長27%,每月經常性收入(MRR)增長28% 公司已將重心從影片內容保護,轉向協助客戶提升產品變現能力,而中國市場收入佔比已增至一半 陳竹 隨著OpenAI的Sora等人工智能工具問世,任何人都能輕鬆製作高水平影片,令專業創作者主導的影片產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顛覆。這股潮流雖推動了內容創作的民主化,但同時也帶來重大挑戰——如何在各類數字平台上追蹤版權侵權行為,並加強知識產權(IP)保護,成為迫切課題。 這場AI浪潮同樣為專注於內容保護與管理的企業帶來新機遇,例如阜博集團有限公司(3738.HK)。上周阜博公布第三季度業績,核心業務表現強勁,同時正積極探索AI時代的新機遇,為未來增長尋找新引擎。 阜博成立於2005年,最初專注於為影片平台提供「數字指紋」與「數字水印」技術。今年,公司開始聚焦AI內容機遇,推出一個數字平台,讓內容創作者能將作品轉化為可交易的數位資產。 儘管這一新模式仍處於初期階段,尚未帶來可觀收益,但在AI生成內容成主流趨勢時,讓阜博有望搶佔先機。當前,公司主要依賴核心內容保護服務作為營收支柱,並持續擴大業務範圍,從長影片延伸至短影音、音樂及其他音訊格式。 公司第三季度營運數據顯示,收入按年增長27%,每月經常性收入亦同比增長28%,顯示其訂閱業務的穩健表現。這一增長延續了上半年良好勢頭,當時收入增長23%,淨利潤更大增119%。 公告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收入同比增長約22%,中國業務佔比持續上升,而過去集團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海外市場。 儘管業績表現強勁,投資者反應仍較為冷淡,股價在公告翌日僅微升1.2%,收報5.07港元。從長期來看,公司股價曾於2021年中達至約9港元高位,隨後在2023至2024年間港股低迷時跌至約1港元低點,並於今年隨市場反彈而回升。對阜博而言,這波回升反映投資者信心回暖,特別是在公司強化中國市場銷售、並從長影片領域拓展至更多內容業務之後。 收入結構轉變 阜博最初於美國市場起家,為影片內容創作者與平台提供內容保護技術軟體服務,例如「數字指紋」與「數字水印」等技術,用以識別潛在侵權內容並減少盜版所造成的收入損失。早在2016年,美國市場佔阜博總收入超過95%,主要客戶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網飛及YouTube等大型企業。 然而,近年公司逐步將重心轉向本土中國市場,特別瞄準那些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影音平台。公司的主要增長亮點之一是「微短劇」業務——這類每集僅數分鐘的短劇正在全球爆紅,並透過ReelShorts等平台從中國傳播至海外。 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佔阜博總收入14.6億港元(1.88億美元)的49.9%,已成為公司主要市場之一。若中國平台內容的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預料中國業務有望進一步增長,成為公司最大的單一收入來源。 除了地域擴張之外,阜博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轉變。公司已從傳統的內容保護服務,轉向幫助客戶透過廣告變現其內容。過去,當其技術識別出使用客戶版權素材的影片時,主要做法是將其移除;而現在,公司則提供能夠從這些影片中產生廣告收益的服務,並將收益在版權持有人與阜博之間分成。 阜博能迅速切入這一新業務,主要得益於其2019年收購的ZEFR公司。該公司旗下兩項核心產品——RightsID與ChannelID——為品牌提供內容情境識別服務。RightsID平台可協助版權內容進行商業化變現,而ChannelID則為YouTube與TikTok等平台客戶,提供完整的頻道管理服務,包括內容上傳、數據分析與粉絲互動等。 阜博將這兩項服務歸類為「增值服務」。截至今年上半年,該類業務收入達8.46億港元,佔公司總收入的58%,仍是主要營收來源;相比之下,傳統內容保護訂閱服務收入僅佔42%。 阜博顯然認為,其內容變現業務的潛力遠大於舊有的內容保護服務,而這也將話題帶回前文提到的「AI生成內容」。公司認為,隨著AI創作工具推動,基於影視IP的新一波「二創內容」(如劇情改編、混剪影片等),將為其帶來更多潛在的商業變現機會。 阜博表示,目前公司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共管理429萬個活躍資產,這些指的是於2025年上半年為客戶創造收入的授權影片。公司指出,AI生成內容的資產數量已開始增加,但並未披露具體數據。 在AI領域,阜博的目標相當宏大,計劃打造自有平台。公司於今年5月推出兩項新服務——VobileMAX與DreamMaker。 VobileMAX被公司定位為一個讓創作者能夠買賣數字內容的交易平台。它幫助創作者註冊作品、證明所有權,並可跨平台分發內容、追蹤收益。該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驗證內容所有權,並支援內容權利的交易。 DreamMaker則是一款可生成影片與音樂的AI工具。用戶只需輸入想要創作的內容,AI便能自動生成成品,並會自動加上創作者標記,以確保作品來源清晰可辨。 不過,目前這兩個AI平台的具體目標與發展方向仍不明朗,公司仍在探索如何在AI時代中定位自身。現階段對阜博而言更務實的做法,是持續擴展其既有的版權內容業務。 目前公司業務已從影片延伸至音樂領域,尤其是在今年初收購音頻內容識別技術公司PEX的技術與團隊後,擴充了內容版權資料庫。這項收購讓阜博新增了1.2億份音樂資產指紋與230億份網絡音頻指紋,進一步強化其系統能力。 同時,中國市場正快速崛起,已與美國並列成為公司重要收入來源,這對希望看到業務全球化、多元化的投資者而言是利好信號。隨著地域布局更趨平衡、內容類型從影片拓展至音樂,阜博具備多元的增長路徑,若能成功將AI應用落地,將有望進一步帶來長期收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emiconductor firm Silicon Integrity Semiconductor applies for HK listing with lofty valuation unlikely

半導體股芯德申港掛牌 料難高估值上市

芯德半導體主攻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業務,乘著內地重點支持半導體行業,遞表申港上市         重點: 收入增長放慢,業績續見紅 獲小米創辦人雷軍及台灣晶片股龍頭聯發科技入股   白芯蕊 在人工智能、5G、物聯網及汽車電子大時代下,半導體成為重要產業,半導體封測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江蘇芯德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遞交上市申請文件,為在香港上市鋪路。 芯德半導體於2020年9月由心聯芯、南京元鈞及寧泰芯創辦,主要從事半導體開發封裝設計、提供定制封裝產品以及封裝產品測試服務,隨後引入多位股東,當中包括台灣聯發科技(2454.TW)、龍旗科技(603341.SH)及由小米(1810.HK)董事長雷軍私人持有的小米長江。 目前寧泰芯為最大股東,持有9.49%芯德半導體股權,寧泰芯主要股東包括主席張國棟及總經理潘明東等管理層。 先進封裝突破摩爾定律 半導體產業鏈主要由三大領域組成,包括芯片設計、晶圓加工以及封裝與測試,目前半導體工藝正邁向3納米或以下的更細尺寸進發。不過,未來五年,隨着摩爾定律(Moore's law)放緩,半導體性能受限,依靠先進封裝便成為技術突破點,更成為芯片提升技術最核心路線。 所謂先進封裝是通過創新結構、互聯技術、材料及設備,令半導體在高密度及更細小尺寸下,仍能保持低功耗、更佳性能及維持電子零件的可靠性。由於不同半導體產品在電氣性能、尺寸、應用場景等都存有差異,因此封裝形式各有不同,加上設備開支大,同時需要大量頂尖晶片業人才,變相入場門檻相當高。 現時封裝行業主要採用OSAT(委託半導體封裝與測試)模式,當中包括通用用途OSAT產品和特定應用OSAT,通用用途OSAT提供多種不同類型芯片封裝與測試,產品能應用於多個領域。至於特定應用OSAT,則專門針對特定用途封芯片。據上市申請文件指,芯德半導體是中國通用OSAT企業中排名第7位。 整體上,芯德半導體涵蓋QFN(方形扁平無引腳封裝)、BGA(球柵陣列封裝)、LGA(柵格陣列封裝)、WLP(晶圓級封裝)及2.5D/3D等封裝產品技術,當中QFN及BGA封裝產品佔2025上半年收入達31%和31.8%,達到1.47億元和1.5億元,按年分別增長25.5%和18.4%,帶動集團2025上半年總收入增長升22%至4.75億元。 成本超過收入 儘管收入持續增長,但集團銷售成本卻比收入多,以2025上半年業績計,銷售成本達5.52億元,比收入多7,741萬元,主要是材料成本所致,令集團純利見紅,達虧損2.07億元。不過,銷售成本的折舊及攤銷比例近年持續下降,令集團經調整EBITDA已在2024年上半年轉賺934萬元,到2025同期更提高至5,934萬元,按年大增535%。 隨着通訊、消費電子、高效能運算及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帶挈全球半導體封裝與測試市場發展,單是在2020年整個市場規模已達4,956億元,到2024年便提高到6,4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隨着數字化轉型加快,同時汽車電氣化範圍擴大及人工智能不斷進步,市場估計2029年半導體封裝與測試行業規模增至9,330億元。 不過,值得留意是芯德半導體業務會受到季節性因素影響,因客戶主要是消費電子行業,尤其會受到春節假期,以及客戶假期前或後備貨等因素左右,因此公司全年第二季及第四季度銷售額,通常會出現周期性增加。 整體來講,中國晶片行業受惠國策,加上國產替代成風,晶片股前景一片光明,例如中芯(0981.HK;688981.SH)及華虹半導體(1347.HK;688347.SH),兩間企業不單錄得盈利,加上內地北水資金追捧,令估值持續推升,目前預期市盈率分別達104.9倍和205倍。 芯德半導體擁有聯發科技小米長江等股東支持,背景相當特獨,但要注意是收入增長明顯放慢,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收入增幅分別為89%、62.5%和22.1%,加上純利仍未能扭虧為盈,故未必能以一個高估值方式上市,除非集團能加快收入增長,減少各類支出,令業績扭虧為盈,才能提升估值,否則股價不容易有理想表現。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CSRC is a securities regulator

大洋兩端監管加劇 中企赴美上市路迢迢

納斯達克的新規可能打亂多家中國中小企業赴美上市的步伐,同時,中國證監會亦加大審查力道,對境外上市申請展開更嚴格的審核 重點: 中國監管機構正在加大對擬赴美上市企業的審查,詢問的範圍與議題顯著擴大 中國加強審查的舉措,恰逢納斯達克準備實施新規之際,新規將對申請上市的中資公司提出更高要求   沈如真 對許多中國企業而言,曾以華爾街上市為終點的資本市場之路,如今正迅速走向「死胡同」。 中國企業在美上市近期已大幅減少,因它們在太平洋兩岸都面臨日益嚴格的監管審查。美國率先出手,9月宣布多項限制性新措施,對成為主流的中小型中資上市案加強監管;如今,投行人士也抱怨,中國監管機構對新上市申請的審查時間正明顯拉長。 一位中國IPO律師向咏竹坊表示:「許多中國公司想赴美上市,但中國證監會(CSRC)正在扼殺這一流程。」該機構於兩年前建立了境外發行備案制度,用以審核所有中國企業的境外上市申請。 由於這波監管加強主要出現在最近幾個月,其影響尚未完全反映在數據中。根據德勤(Deloitte)統計,今年前九個月,中國企業在美國交易所的IPO數量增長了54%,達到57宗。但其中多數為募資額2,000萬美元以下的小型企業,使得平均集資金額反而下滑了18%。 一位IPO投行人士指出,今年迄今完成的多數中資赴美上市,其實都是此前已獲批准的案件。同時,由於中國證監會(CSRC)對新申請的受理與審核速度極慢,獲批的新案數量幾乎停滯不前。該人士說:「我的一位客戶已經等了兩年,他的耐心快要耗盡了。」 交易量回升 集資仍疲弱 中國在2021年滴滴出行(DiDi Global)不顧中國監管機構的反對意見,執意赴紐約上市後,開始收緊境外上市審查。經過兩年的沉寂,相關活動在2024年才重啟,並延續至今年。 根據德勤數據,2025年前九個月共有57家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合計集資10.5億美元。美國律司事務所K&L Gates的統計,2024年則是創紀錄的一年,當年有64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 然而,這波上市潮主要由小型企業主導。根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的資料,2024年中國企業在美IPO的平均集資額僅為5,000萬美元,遠低於2021年超過3億美元的水準。 委員會在3月的報告中指出:「這波赴美上市潮主要由中小企業撐起,數十億美元規模的超大型中國企業IPO仍然缺席」,「上市規模縮小一方面受中美關係緊張影響,另一方面也源於中國監管加強與新規上路,使北京對境外集資有更多掌控。」 更嚴格的監管控制 這位IPO律師表示,中國證監會(CSRC)如今審查赴美上市申請的嚴格程度,已經堪比對境內上市的審核。這與過去批准大量赴美上市案時的做法顯然不同。如今,監管部門對擬赴美上市企業的審查範圍大幅擴大,涵蓋公司治理、關聯交易、股權激勵計劃以及股權轉讓歷史等多個面向。 許多計劃赴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常採用「可變利益實體」(VIE)結構,以規避中國對外資投資的限制。該律師指出:「但現在,證監會要求我們的許多客戶拆除VIE結構。」他補充說,這類重組會將原本的協議控制關係轉為直接持股,進而引發大量稅務與合規問題。 此外,涉及敏感領域的企業,還需獲得相關行業監管機構的批准,確保其上市不會造成任何數據或國家安全風險。 這種新的繁瑣審批程序在中國證監會(CSRC)最近的公開資料中已有明顯體現。 根據CSRC於11月7日公布的數據,中國信貸風險管理服務供應商承信科技,於2023年6月28日向中國監管機構提交了赴納斯達克上市申請。但兩年多過去,該公司仍持續被要求補交更多資料。 承信科技並非個別事件,根據CSRC披露,還有超過30家企業(包括榮成新能源和 中元生物科技)在審核程序中被「卡關」超過一年。這與律師們通常建議的6至9個月理論等待期相比,時間大幅延長。 更進一步的是,許多擬赴美上市的公司,如今甚至難以跨進中國監管部門的「大門」。截至今年為止,CSRC僅受理了23宗 赴美上市申請;相比之下,自4月中旬以來,已有277家申請赴港上市的中國企業正在審核中。 另一位律師表示:「香港IPO得到了中國官方的支持,審批程序正在被快速通道化。」 他指出,雖然香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但擁有高度自治;該地今年截至目前在全球IPO集資額上位居第一。不過,對於赴美上市的企業,中國監管機構面臨更多顧慮,包括國家安全風險、對中國國際形象的影響,以及企業是否符合美國更嚴格的上市規定等問題。 國家安全問題 近年幾乎所有中資赴美上市都集中於納斯達克(Nasdaq),而該交易所在9月提出更嚴格的上市標準,作為打擊潛在市場操縱行為。根據新規,主要在中國經營的公司,其IPO集資金額必須至少達2,500萬美元,且公開流通股份市值需維持在1,500萬美元以上——這一數額是現行500萬美元門檻的兩倍。…
Fenbi takes defensive action after steep share slide

從15元到3元 粉筆雙管齊下提振股價

職業教育培訓平台「粉筆」,上市兩年股價累計下跌八成,近日公布回購計劃,大股東又增持股份,冀能一洗股價頽風 重點: 公司計劃斥2億元在市場回購 主席在市場增持股份並承諾兩年不減持 劉智恒 自從中國內地政府實施《雙減政策》後,只有職業教育培訓才能吸引市場目光,作為職教龍頭之一的粉筆有限公司(2469.HK),不光站對了邊,上市前更擁有一大堆星級投資者,包括騰訊、高瓴、IDG資本、經緯,德弘資本等,市場對它寄望甚殷。 公司亦不負眾望,2023年上市之初股價表現亮麗,短時間內由上市價9.9港元,一口氣攀升至15港元,可半年過後,投資鎖定期解禁,股價就雪崩式暴跌。 當時私募之王的高瓴率先拋售股份,粉筆主席張小龍大為不悅,甚至公開吐槽高瓴舵手張磊,直指對方「無腦狂賣」。 縱然張小龍認為投資者沽售粉筆是不知之舉,市場卻不以為然,紛紛用腳投票;股價最低時跌至今年4月的2港元,近期稍為反彈至3港元樓上,但較上市價仍低達六成。 回購增持力挺股價 想必是要提振股價,公司上周發公告,計劃在六個月內斥資2億港元回購股份,涉及約2.23億股,相當公司已發行股本的一成。 公布回購之前,公司主席、執董兼首席執行官張小龍已開始在市場增持股份,先在10月17日斥資240.8萬港元購入81萬股,每股均價2.973港元;及後又於10月28及30日,分別購入23萬及80萬股,合共103萬股,涉資287.6萬港元,每股均價2.779至2.796港元。到11月4日,再增持30萬股,涉資90.3萬港元。 此外,公司的執行董事魏亮及張小龍的一致行動人士李勇,於10月17日亦購入35萬股,涉資103.45萬港元,每股均價2.956港元。 張小龍與魏亮增持粉筆股份時,公司亦於上月20日公布,兩人對公司長期價值充滿信心,加上為保障投資者利益,承諾在24個月內不會出售手上股份。 經公司及大股東連番努力,回購消息發布當天,粉筆裂口高開衝破3港元關口,股價一度升13%至3.16港元,收市略回軟,收升10%報3.09港元。 業績表現走下坡 究竟大股東頻頻發功力撐股價,能否讓粉筆股價重拾升軌?我們認為,要股價長期表現理想,一切還要看基本面;從粉筆的業績看,似乎暫時未能讓投資者重燃熱情。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粉筆的業績已有走下坡之勢,2024年收入27.9億元,按年下跌7.7%,但盈利則增長27%至2.4億元,表現還算不錯。然而深入分析,粉筆去年上半年盈利2.78億元,到全年的盈利還少於上半年近4千萬元,換言之下半年度公司出現虧損。 到今年中期業績,收入14.92億元,同比下跌8.5%,盈利更大幅下跌18.4%至2.27億元。公司解釋,是因中國招錄類考試培訓行業競爭激烈,導致業務銷量下跌。另外,圖書銷售及其他業務,也受到市場競爭加劇影響。 再深入看,粉筆去年已開始有節流行動,今年中期更明顯,公司的行政開支較去年同期減少7.7%至1.82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減4.4%至3.06億元、研發開支亦下跌0.3%至1.08億元。 持股偏低增持有限 此外,市場又會否對大股東增持投下信心一票?通常大股東增持,都有利公司股價,但需視符增持數量。以張小龍及相關人士先後增持數量,總數只是256萬股,涉及資金僅722萬港元,相對粉筆總發行量22.36億股份,實在微不足道,增持數量未足以讓外界認為,大股東對公司有絕對的信心。 相反,目前粉筆大股東持股量偏低,張小龍及相關人士只持有5.536億股,佔公司股權24.76%,連三成持股量也沒有。市場普遍有觀感,對大股東持股量不高的公司,都會打了折扣。 看粉筆前景,或許要寄望公司在AI方面的發展。公司於2024 年以來,先後上線粉筆AI 老師、AI 面試點評、AI 刷題系統班等智能教學產品。今年4 月上線行業首個創新的AI 類大班課程––AI 刷題系統班,截至6 月30 日,AI 刷題系統班已銷售約5 萬人次,收款約2,000 萬元。 不過,相對公司每年十多億元的收入,來自AI的收入仍然有限,對粉筆的前景,暫還是觀望為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