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HK
Xiaomi licensed to make its own cars

中國版「蘋果」已獲准自主生產電動車,此前發佈的首款車型SU7取得初步成功

重點:

  • 小米獲得監管部門批准,可以獨立批量生產電動汽車,這是公司尋求擴大高風險電動汽車業務的關鍵
  • 這家智能手機製造商的電動汽車計劃,可能會因生產瓶頸、質量問題和消費者需求減弱而受挫

夏飛

雖然入局晚,但小米集團(1810.HK)進軍中國擁擠的電動汽車(EV)市場的步伐卻沒有放緩,甚至可能還在加速。

本月早些時候,這一進程又取得了新的里程碑,以智能手機聞名的小米獲監管部門的批准,可獨立生產汽車,而不是依賴第三方生產線。小米因此進入快車道,成為中國僅有的十幾家擁有自主生產權限的電動汽車製造商之一,為其提高產量和加快交付速度鋪平了道路。

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中,很多都依賴第三方廠商,部分是為了節省與修建廠房相關的成本,這通常需耗資數十億美元,部分也是為了避開獲得生產許可的監管障礙。雖然使用第三方生產可以避開巨額資本支出,無需取得難以獲得的許可,但由於缺乏對生產設施的掌控,也可能導致延誤和質量問題。

「小米初期首戰告捷,這意味著小米汽車終於擠上了牌桌。」小米頗具個人魅力的創始人雷軍,上周在公司年會上對著歡呼的人群說,他指的就是今年3月發佈首款電動汽車。「當然,我們離真正的成功還差很遠,我們的長征才剛剛開始。」

在美國加大力度遏制中國科技巨頭崛起之際,雷軍熱情洋溢的講話,可能會在中國產生積極影響,但小米仍需要克服多重障礙,才能確立全球電動汽車領導者的地位。其中包括歐洲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的反傾銷關稅(如果小米決定進入歐洲市場),以及由於供應過剩而價格戰盛行的中國市場,對新能源汽車(NEV)需求迅速放緩。

总部位于北京的小米因「饥饿营销」而闻名,这类营销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小米成立之初,那时它还是一家智能手机制造商。近来,据媒体报道小米正面臨另一個問題,即由於生產瓶頸,買家最長要等五個月才能提車。在SU7發佈僅幾周後,有關小米這款造型優美的電動汽車出現的各種故障的報道也浮出水面。

一炮而紅爭議不斷

小米進入電動汽車行業較晚,但卻取得巨大的成功,至少從一些初步數據來看是這樣。自3月發佈以來,SU7(一款與保時捷相似,但售價低至215,900元的藍綠色純電車型)立即引起轟動。這款車的銷量從4月約7,000輛,穩步攀升至6月的11,000多輛,使公司有望提前實現年度目標。

這款車配備了自動駕駛系統,可接入小米的數字聯網設備生態系統,它受到熱烈歡迎。中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顯示,6月份小米超過小鵬汽車 (XPEV.US; 9868.HK)等主要中國競爭對手,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中排名第14位。雷軍曾表示,小米要成為全球前五大電動汽車品牌之一,才能在這個行業存活下去。

但小米汽車的質量問題也迅速成為中國媒體的頭條新聞。5月份,一位車主聲稱他的SU7只行開了39公里就壞了。還有人反映稱,提完車幾天後就出現了掉漆的情況。同月,小米承認部分車的制動系統存在故障,但聲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需求強勁也導致等待時間延長。據中國媒體報道,SU7現在下單後預計要等29周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交付,而高端款的等待時間更長,比如SU7 Max最長需要等36周。相比之下,特斯拉(TSLA.US)改版後的Model 3在中國的等待時間要短得多,僅需6到9周,雷軍稱這款車是SU7的直接競爭對手。

獲得生產許可,讓小米能夠更好地掌控生產設施,可能有助於解決生產瓶頸問題,但目前尚不清楚小米將於何時開始自己生產。更具象徵意義的是,生產許可也表明雷軍有意長期參與電動汽車競爭。除SU7外,小米還計劃在未來兩年推出另外兩款車型。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在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公司還將今年電動汽車的交付目標,從最初的7.2萬輛提高到了12萬輛。

單一市場遊戲

與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LI.US; 2015.HK)等競爭對手不同,它們為了擺脫過熱的國內市場,正在歐洲和中東市場大舉擴張。這樣的策略避免了許多市場對中國電動汽車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但也使小米在國內市場(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面臨日益增長的經濟逆風。

中國整個電動車市場在二季度錄得強勁銷售,儘管今年開局低迷,這部分要歸因於汽車製造商的新一輪降價和政府補貼。但惠譽評級警告,由於經濟的不確定性,今年的銷售增長將放緩至20%左右,僅為2023年近40%增幅的一半。

智能手機的銷售佔小米收入的60%以上,雷軍在小米汽車的發佈會上承認,SU7目前是虧本銷售。小米的首席財務官林世偉在5月向投資者透露,公司電動汽車業務的毛利率,目前僅在5%至10%之間,和行業領導者比亞迪(1211.HK; 002594.SZ)的22%毛利率相比微不足道。

小米的股價今年基本沒有變化,因為投資者在觀望電動汽車業務的發展情況,以及該公司的核心智能手機業務能否從去年的疲弱表現中反彈。儘管如此,分析機構仍對小米電動汽車的前景充滿熱情。摩根士丹利今年5月將小米股票的目標價,從20港元上調至25港元,並預計小米電動汽車的發貨量和利潤率會進一步上升。在接受Marketscreener調查的29家分析機構中,17家將該公司評為「買入」,另有7家給予期「中等買入」評級。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星展看好億咖通客戶多元化增長潛力

星展銀行本周首次覆蓋智能座艙製造商億咖通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ECX.US),給予12個月目標價2.80美元,較現時股價高約24%。報告指出,公司正逐步擺脫對母公司吉利的業務依賴,客戶多元化前景強勁。 星展在10月14日研報中指出,目前吉利及其旗下品牌,包括極氪、沃爾沃、路特斯等,貢獻億咖通約80%收入。但大眾集團的戰略合作有望推動客戶結構多元化,該合作涵蓋大眾、斯柯達品牌。星展表示:「大眾計劃自2027年起,在巴西和印度銷售搭載億咖通產品的車型,協議未來可能擴展至歐洲市場,成為新增增長動能。」 報告強調,基於2026年預估銷售額,億咖通當前企業價值/銷售額比率為0.9,低於行業中位數1.5。「估值折讓部分源於客戶過度集中於吉利集團,疊加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承壓,”星展分析稱,“但伴隨客戶多元化進程加速及毛利率預期修復,該股有望迎來價值重估。」 億咖通股價過去52周累計上漲約27%。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正力新能折讓8%配股籌5億港元

鋰離子電池製造商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677.HK)周五宣布,擬配售4,592.1萬股新H股,佔擴大後的已發行H股的3.09%及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8%,集資5.04億元,每股配售價10.98元較前一日收市價11.92元折讓7.89%。 公司稱,擬將配售所得款項淨額中,約70%用於支持集團與常熟的新生產工廠二期工程有關的建設、設備購置及預備費;約10%用於全固態電池中試線的建設;約10%用於研發活動,及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正力新能於今年4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31.72億元,同比增長71.9%,其中動力電池收入29.85億元,同比暴增81.9%;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9.9%大幅提升至17.9%;淨利潤2.22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公司股價周五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1.01港元,跌7.63%。上市至今,該股累升約3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暗盤已交投 海西新藥上市突延期

福建海西新藥創制股份有限公司(2637.HK)原訂今天在香港掛牌上市,但周四晚突公布,就最終發售價、國際配售認購意向水平、香港公開發售股份分配基準等,未能在本周五上午8時前定稿及獲取監管機構批准,因此上市時間要順延。 有券商在本周三下午已通知客戶中籤結果,更有定價86.4元。有劵商平台在周四已開始暗盤交易,富途暗盤早段一度高見200元,較定價高131%,其後升幅大幅回落至只升兩成多。 海西新藥發行1,150萬股H股,一成於香港公開發售,招股價介乎69.88元至86.4元,集資9.9億元。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Epiworld renew IPO pitch

業績下滑的瀚天天成 能否延續碳化硅熱度?

碳化硅賽道熱潮未退,價格卻持續下探。瀚天天成再度叩關港交所,在毛利率腰斬與補貼依賴加深之際,能否走出價格戰的泥沼,成為市場焦點 重點: 今年前五個月收入同比下降30%,毛利率持續滑落 政府補貼佔收入比重增至31.6%    李世達 碳化硅這條被譽為「第三代半導體皇冠上的明珠」的賽道,熱度雖未退卻,市場競爭卻有增無減。瀚天天成電子科技(廈門)股份有限公司繼今年4月後,半年內兩度叩關港交所。這家主攻碳化硅外延晶片(SiC epitaxial wafer)的企業,曾被視為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的代表之一,如今正面對收入下滑,毛利率腰斬的多重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同業天岳先進(688234.SH; 2631.HK),已於今年8月成功在港股上市,成為首家「A+H股」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企業。天岳先進業務涵蓋碳化硅襯底與外延片,具一體化的產業布局,相比之下,瀚天天成以外延片為主的業務結構,對下游價格波動更為敏感,面臨更嚴峻的現實考驗。 收入銳減 毛利腰斬 根據最新申請文件,公司的收入由2022年的4.41億元增至2023年的11.43億元,但2024年卻降至9.74億元,增長勢頭明顯放緩。截至2025年5月底止五個月收入為2.66億元,同比下滑30%。毛利率則從2022年的44.7%暴跌至 2025年的18.7%,幾乎腰斬。雖然公司仍有盈利,但今年前五個月的利潤已降至1,414.7萬元,較去年同期下滑33%。 公司解釋,毛利率下滑主要因產品平均售價下降及良率爬坡成本上升所致。但對比政府持續增加的補貼,這些數字揭示出即便擁有高技術門檻,碳化硅製造商也難以逃脫價格戰的壓力。 中國「十四五」規劃將第三代半導體列為戰略重點,各地政府設立專項基金,鼓勵碳化硅晶圓本土化。申請文件披露,瀚天天成在2022至2024年分別獲得政府補貼1,350萬元、4,740萬元與1.12億元;而今年截至5月底止五個月內,已獲得補貼8,4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2,670萬元增長2.14倍。若與同期收入相比,補貼佔收入比重由2022年約 3.1%,上升到今年前五個月的31.6%。 政府補貼持續增加,業績表現卻在下滑,這意味著公司仍高度依賴政策扶持,真正的市場化現金流尚未建立。當行業面對價格下行的壓力時,瀚天天成真正的考驗才正要到來。 瀚天天成的主營產品碳化硅外延片,是功率半導體的核心中游材,廣泛應用於新能源車逆變器、快充模組與工業電源。而公司一直以「國產替代、技術領先」作為宣傳重點,尤其強調是全球首家實現8英吋碳化硅外延片量產的生產商。 然而市場情況不容樂觀,自2024年初以來,碳化硅市場因廠商加速擴產,導致市場從供不應求迅速轉為供過於求,引發激烈的價格戰。一個知名的例子是全球碳化硅大廠Wolfspeed(WOLF.US),在今年5月宣布向法院申請Chapter 11破產保護,成為價格戰下的首個犧牲者。 價格戰持續 盈利受壓 公司在申請文件中提到,2024年6英吋碳化硅外延晶片的價格約為每片7,300元,預計到2029年將降至每片4,400元,主要原因是碳化硅襯底價格下降。公司直言,如果產品定價不能保持競爭力與利潤率,公司業績將受到不利影響。 然而,瀚天天成並非沒有優勢,其在外延製程技術(epitaxial growth technology)與厚膜技術(Thick-film epitaxial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