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官方多次重申反對汽車行業價格戰的背景下,自周二晚間起,中國多家主流車企先後宣布,自即日起對供應商支付帳期統一壓縮至60天以內,以促進產業鏈資金高效流轉,助力中小企業發展。此舉被視為行業反「內捲」的最新舉措。

據財新報道,目前已作出相關宣布的車企包括一汽集團東風汽車(0489.HK)、廣汽集團(2238.HK,601238.SH)、賽力斯(601127.SH)、吉利汽車(0175.HK)和長安汽車(000625.SZ)。緊接著比亞迪(1211.HK;002594.SZ)、奇瑞汽車也在周三跟進,名單或再增加。

比亞迪在微信公眾號稱,此舉是為落實國家及相關部委就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將以實際行動推動中國汽車產業高品質發展」。

報道指出,自2023年以來,車企為了降低成本而向上游供應商傳遞壓力。在選擇供應商時,車企一般追求低價中標,還會要求供應商每年按一定比例降價。國內主要汽車企業的財報則顯示,2024年向供應商付款的賬期普遍在120天以上。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日發文指出,去年起多家主流車企要求降價10%以上,已遠超可接受範圍。有部分車企往往延遲幾個月才透過企業匯票支付貨款,將本該自己承擔的融資壓力和融資成本轉嫁上游供應商,導致鋼廠資金壓力倍增,為行業帶來嚴重衝擊。

據該協會此前公布,2024年重點鋼鐵企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0.71%,較2023年的1.32%下滑超過46%。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robotaxi company

在數字之外:如何看懂robotaxi公司的財報?

Robotaxi是一場概率的賽跑,在財報數字之外,成敗關鍵隱藏在無人化與規模化的細節里    楊哲 自從去年底小馬智行(PONY.US)和文遠知行(WRD.US)在納斯達克上市後,每個季度的公司財報,為解讀robotaxi公司和這個賽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首先,robotaxi公司短期內不會盈利,頭部企業也只是有希望單位毛利(unit economics)轉正,這是個行業共識,所以沒法看市盈率。robotaxi公司一年營收也就幾個億,也沒法看市銷率。這個賽道既像機器人賽道,也有點像創新藥,投資人看的其實都是未來的市場空間和這家公司未來成功的概率。 就像人形機器人短期內都不可能給你養老,投資機器人公司應該看的是各家對於AI的理解,不應該看一個季度讓多少台玩具去春節晚會跳秧歌。robotaxi市場空間公認很大,如果現在還沒有盈利,那看的其實是未來盈利的概率,而不是短期內賣給甲方多少台車來獲得一次性的收入。如果看賣車收入來決定估值,那自動駕駛企業也應該按車企去估值,一家一年只賣幾百幾千台車的車企估值是多少呢?說是零估計都多了。 所以L4公司(無論是robotaxi還是robotruck)要通過財報(當然也可以通過平時的新聞等等)看長線計劃的進展,而不是看過去一個季度賺多少錢——更何況也沒盈利,只是營收。 在robotaxi這個賽道,需要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各家畫的餅(企業目標)你是否認可;其次,畫餅之後,你是否有辦法追蹤這家公司的進展。能追蹤進展很重要,否則你可能會被騙。在這個賽道,你應該假設所有人都是騙子,然後找不可粉飾的驗證方式去驗證。 內行看門道 那對於robotaxi賽道的公司,你如何去追蹤驗證呢?可以看「無人化」和「規模化」,且有先後順序。先有能力做無人化,然後在無人化的前提下擴大無人車隊運營規模。 無人車隊運營規模,不是看在資產層面有多少車,而是看各地用戶有多容易搭得到一台無人的車,以及這台車在各種極端場景、時間、天氣下是否還能跑。無安全員的車越多,每天的無人化里程越大,安全風險越大。無安全員之後大約平均每多少公里出一次事故的概率,每個廠商自己心裡是清楚的,外界不容易直接獲取,但它會體現在其他變量上——能不能無安全員、能不能晚高峰接單及去繁忙區域接單、能有多少台無人車每天上路隨時接單等等。 對自己的技術實力和安全性沒有信心的公司,就會想盡辦法控制無人車在複雜場景道路上跑的規模,或控制運營時段、運營路段,從而控制安全風險暴露程度。 因此,表面上看起來差不多的robotaxi,只能搭到有安全員的車(無論安全員在主駕還是副駕),到搭到10台無安全員的車,再到公開搭到100台無安全員車,其背後的安全風險暴露程度是分別差一個數量級的,其對技術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是分別差一個數量級的;可以讓你在高峰期、繁忙地段搭車,和只敢在非繁忙地段和時段讓你搭車,兩者差別很大,因為複雜場景的事故率遠高於非複雜場景,哪怕人類駕駛都是如此。 一旦安全性指標和技術要求差一個數量級,其技術差距就是有代差的。有代差、落後的公司不一定能達到下一個數量級。L4級robotaxi作為第一個大規模商業化的具身智能AI agent,其對技術研發的要求很高,並不是所有的團隊都能實現。 自動駕駛本質上是個概率問題,統計學學不好的人,做不了自動駕駛,也做不了自動駕駛的投資。通過財報、公開文件、和實際用戶可感知的體驗,投資人能夠推測出不同公司的技術代差,而有代差的公司,彼此成功抵達robotaxi終局的概率,當然也是不同的。 楊哲,小馬智行高級總監,在自動駕駛領域擁有接近10年專業經驗,他的聯繫方式:mail@yangzhe1991.org 本文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詠竹坊立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 wild ride for TransThera investors

藥捷安康股價坐上過山車  「妖股」背後業績成色幾何?

雖有臨床管線進展的利好,但股價暴漲的更大推力來自該股票被快速納入重要指數引發被動資金集中買入 重點: 藥捷安康是一隻典型的港股「小盤股」,在港股的實際流通股僅約550萬股 現有管線均在研發階段,尚未實現商業化盈利,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僅360萬元    莫莉 近期,港股醫藥市場上一支上市不足三個月的次新股成為資本市場焦點,創新藥企藥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17.HK)的股價在短短六個交易日內股價最高飆升超過550%,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躋身港股醫藥龍頭行列。然而暴漲之後緊接暴跌,僅在9月16日單日,其市值就蒸發近1,900億港元,上演了一幕驚心動魄的「過山車」行情,如此極端的股價波動背後,究竟有何推手? 從消息面來看,藥捷安康此輪股價的抬升與公司核心產品的臨床進展相關。9月10日晚間,藥捷安康發布公告稱,其核心產品替恩戈替尼聯合氟維司群用於治療經治失敗的激素受體陽性(HR+)且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陰性或低表達(HER2-)的復發或轉移性乳腺癌II期臨床試驗,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臨床默示許可。「臨床默示許可」意味著,藥物臨床試驗申請在提交後經過60個公示日且未收到否定或質疑意見,藥企可依據提交的試驗方案啓動相應臨床試驗。 替恩戈替尼是一款First-in-Class的MTK抑制劑,靶向FGFR/VEGFR、JAK和Aurora激酶來發揮抗腫瘤作用,有潛力治療膽管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膽道系統癌症等各種復發或難治、耐藥實體瘤。今年6月,替恩戈替尼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授予治療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的快速通道認證。 但是,對於創新藥企而言,披露旗下管線獲得臨床試驗許可,相比於藥品正式獲批上市、達成重磅授權合作等里程碑事件,並非典型的重大利好,更不足以單獨支撐股價飆升超50倍的現象。其背後更大的驅動因素,在於該股被快速納入多個重要指數,進而引發大量指數ETF基金進行被動型資金配置,這種機制性的資金流入成為了股價暴漲的核心推手。 9月8日,藥捷安康被納入港股通標的,同時成為恒生綜合指數、恒生綜合中小型股指數、恆生醫療保健指數、恆生創新藥指數等9支恒生系列指數的成分股。在南向資金的持續加持下,藥捷安康的股價從9月10日開始開始騰飛,10日至12日的股價單日分別上漲27.57%、20.78%和77.09%。 9月15日,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實施季度定期調整,藥捷安康也被納入成份股,股價進一步暴漲,當天以上漲115.58%、報415 港元/股收盤。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是一個反映港股通範圍內創新藥上市企業整體表現的指數,選取的是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額大於1000萬港元、日均總市值排名前50名的創新藥公司,多支港股通創新藥ETF錨定該指數進行被動交易。 藥捷安康是一隻典型的港股"小盤股",市場流通盤稀缺。公司於今年6月23日正式登陸港交所,在此次IPO中,藥捷安康的發行價為13.15港元,總股本約3.97億股,IPO公開發行1528.1萬股。此外,藥捷安康IPO還引入5名基石投資者,合共認購約977.40萬股,並設有6個月禁售期。扣除基石投資者認購部分及原股東持股後,藥捷安康在二級市場上的實際可自由交易的流通股僅約549萬股。 這意味著,藥捷安康在二級市場上的可交易籌碼極為有限,價格更容易受到資金集中買入賣出的影響。當藥捷安康被納入相關指數後,跟蹤這些指數的ETF基金出於複製指數的需要,必須對其進行被動配置和買入。這種集中性的需求出現在流通盤很小的背景下,會迅速推高其股價。 尚處於研發期 面對一度超過千億的市值規模,市場不少聲音質疑藥捷安康及其在研管線能否支撐起如此高的估值?藥捷安康成立於2014年,是一家以臨床需求為導向、處於註冊階段的生物制藥公司,專注於發現及開發腫瘤、炎症及心血管疾病小分子創新療法。 除了替恩戈替尼之外,藥捷安康還擁有五款臨床階段候選產品及多款臨床前階段候選產品,現有管線均在研發階段,尚未實現商業化盈利。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同比下滑65.1%至360萬元,主要由於銀行存款利息及理財收入減少410萬元以及政府補助同比減少270萬元。公司近年來持續處於虧損狀態,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虧損金額分別為3.43億元、2.75億元和1.23億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藥捷安康賬上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同比減少21%至4.49億元。 當前藥捷安康的市值已經回落至590億港元,相較於高峰期的市值下跌近八成。港股市場對於遲遲無法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一直信心有限,例如,2020年上市的嘉和生物(6998.HK)儘管有合作授權收入,但市值僅有21億港元。雖然藥捷安康擁有前景看好的核心產品,但其股價過大的波動性顯然存在過度炒作之嫌,投資者需要警惕入手。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andong Hi-Speed engages in power stuff

證監踼爆股權集中 山高股價閃崩八成

截至今年7月,這家數據中心及綠色能源投資商的股價累計飆漲逾200%,但上周五單日大跌近80%,不僅回吐全部漲幅而且倒跌 重點: 山高控股上周五突發股價閃崩,致前兩月巨大漲幅悉數蒸發,無奈啓動回購程序以支撐股價 股價大跌前夕,香港證監會警示投資者稱該公司股權高度集中   梁武仁 僅僅兩個月,反差竟如此之大。 今年7月底,山高控股集團有限公司(0412.HK)發布新聞稿,慶賀市值突破千億港元(129億美元)大關,公司股價自年初已累計大漲逾200%。然而,上周五,這家投資機構的股價在異常巨量交易中單日狂瀉近80%,迫使其緊急啓動回購計劃力保股價。 經歷此番劇烈震蕩後,公司股價基本回歸年初價位,較1月份低約18%。 山高控股在公告中表示:「董事會認為,當前本公司股價未能充分反映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核心業務競爭力及未來發展潛力,在目前市場情況下進行股份回購,表明公司對自身業務展望及前景的充分信心,是公司基於對自身價值的高度認可,及對全體股東負責的態度所作出的決策,最終將使本公司受益,並為股東創造價值。」 公告發布前一日,香港證監會剛警示投資者,山高控股逾九成已發行股份集中於少數股東,意味幾筆大額交易即可引發股價巨震。監管機構為何核查該公司股權結構尚不明確,但通告特別提及該股自4月以來累漲超150%。無論如何,通告的警示性已形成強烈利空,或直接引爆此次拋售潮。 儘管香港證監會未指認該股年內暴漲存在違規操作,此輪漲勢仍顯蹊蹺。公司財務表現雖算不上亮眼,但尚屬穩健。 2024年,山高控股營收同比增長11%至56億元(7.87億美元),淨利潤更大幅增長40%至6.93億元。不過,此類盈利增長遠不足以支撐股價短期內如此飆漲。此外,公司股價漲勢實際始於今年5月,距發佈最新年報已近兩月。8月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雖同比下滑,淨利潤卻大幅躍升,主要歸因於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上半年最顯著的利好或許來自國際頂級評級機構惠譽的背書。5月末,惠譽以政府支持力度增強為由,上調山高控股及其山東省屬母公司評級,但公司股價在此前早已啓動上漲行情。 耀眼戰績 上述因素均未能真正解釋股價暴漲動因,7月市值突破千億港元里程碑時,公司公告將「耀眼戰績」歸功於新能源與算力電站領域的「智慧投資戰略」,此說辭恐令理性投資者愈發困惑。 新能源與算力均屬山高控股的工業投資板塊,是核心營收來源。公司聚焦這兩大領域不足為奇,既是當前資本紮堆的賽道,也契合其國資背景。中國政府正大力推動清潔能源與人工智能(AI)等新興技術發展,後者耗電量不小,常需為承載AI應用的數據中心配套專用電站。 山高控股創立於1990年代初,前身為中國新金融集團有限公司,在被山東高速收購約五年後,2022年完成業務重構,確立現時架構。 2022年轉型後,山高控股迅疾開展資本運作。當年即收購一家清潔能源開發商,後重組為山高新能源(1250.HK; 000803.SZ),其新能源發電項目現已覆蓋全國逾20省份。次年,山高控股斥資2.99億美元,入股國內三大民營數據中心運營商之一的世紀互聯(VNET.US)。 這兩大資產似為構築 「電算科技產業生態」的核心支柱,但兩者業績均未達預期,新能源公司上半年營收萎縮,世紀互聯二季度陷入虧損。 此類波動實屬新興產業常態,卻無法合理解釋山高控股股價異動。需要指出,年內數據中心板塊確因AI熱潮受資本熱捧,世紀互聯股價累漲86%,競爭對手萬國數據(GDS.US; 9698.HK)也累漲60%,但二者漲幅均遠遜山高控股此前表現。 公司或因「迷因股」特質吸引投機客,最終卻招致監管關注。無論如何,股價過山車行情,恰印證“爬得越高摔得越狠”的老話。 為維穩股價,山高控股上周五斥資逾百萬美元回購370萬股,當日股價應聲反彈近30%。 雖然當前股價較一周前已然腰斬,但51倍市盈率估值仍處高位,即便對高增長前景企業也顯昂貴。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與數據中心運營商正深陷產能過剩困局,該公司兩大核心業務賽道承壓,前景蒙上陰影。 但市場邏輯似乎與該股走勢關係不大,歷經巨震,股價終歸理性區間。監管介入或被視為對投機者的警示,但對敢於押注的投資者,或許視之為博反彈的機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Anonymous letter reveals storm in a China Rare Earth teacup

一封匿名信 揭中國稀土茶壺裡的風暴

擁有響亮名號的中國稀土控股,在一連串內部指控後,對投資者而言似乎只剩下警惕價值 重點: 附屬公司涉至少45宗訴訟與9宗強制執行案件 公司業務以稀土加工為主,與央企中國稀土集團無關   李世達 6月的一封匿名投訴信,讓剛剛經歷一波大漲的中國稀土控股有限公司(0769.HK)像是坐過山車,命運急轉直下。 中國稀土自6月18日起陷入停牌,至今未能復牌。最新公告顯示,旗下附屬公司捲入至少45宗訴訟與9宗強制執行案件,部分銀行貸款並未在財報中披露,甚至還傳出資產被轉移的嫌疑。一連串的調查最快要到今年10月才會有結果。 就在停牌前一周,中國稀土股價在6月11日創下52周高位,今年至今仍有75%的漲幅。波漲幅或與當時中美談判進展有關,傳出美方擬放寬半導體出口管制換取中國在稀土方面的鬆綁。今年6月,中國稀土出口量攀升至2009年以來新高,顯示全球買家正積極搶購用於製造強大磁鐵的材料。 此稀土非彼稀土 不過,雖然名為中國稀土,這家港股上市公司卻和稀土出口沒什麼關係。 儘管以「中國稀土」為名,但該公司與深圳上市的央企「中國稀土集團資源科技有限公司」(000831.SZ)無關。中國稀土集團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母企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於 2021年主導成立的央企巨頭,擁有開採配額,控制大部分冶煉指標,是中國在國際戰略博弈中的重要籌碼。 而在港股上市的中國稀土控股有限公司卻完全不是一回事。這家公司最早由生產耐火材料起家,其後業務擴至稀土材料,總部在江蘇宜興。它並沒有自己的稀土礦山,也不掌握任何開採配額,業務模式是從上游企業採購稀土精礦或氧化物,再進行分離和加工,生產氧化鏑、氧化鋱、氧化鐠汝等產品,銷售給磁材、電子和新能源行業的下游客戶。根據2024年年報,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收入佔比高達99%。 換言之,它是一家中游加工企業,而不是掌握資源的巨頭。 近年稀土價格持續下行,2024年,稀土相關業務錄得5%毛虧率,但虧損幅度已有收窄。期內公司收入為7.57億港元,較2023年的6.86億港元上升約10.3%,虧損則由2023年的2.32億港元收窄至1.47億港元,但依然無法扭虧。期末公司持有現金約9.66億港元,較2023年底的12.99億港元下降約25%。 公司停牌的核心問題在於治理。一封來自附屬公司員工的匿名投訴信,點名指出兩家附屬公司宜興新威利成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以及宜興新威利成稀土有限公司存在嚴重問題。投訴人指稱,公司資產可能被挪用,導致負債纏身,甚至令銀行和供應商不斷上門追討。 公司稱,調查顯示,兩家附屬公司積欠多家銀行債務,且並未向母公司披露相關銀行貸款,未償債務已超過實繳資本金,可能出現資產被挪用的情況。 自己批准 自己舉報 此外,匿名投訴還將矛頭指向一宗近期完成的交易。今年6月中,中國稀土宣布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1,600公斤鎢條,作為投資性資產。然而,投訴信質疑標的資產估值過高,程序缺乏透明度。更戲劇性的是,公司創始人、法定代表人蔣泉龍與其子、行政總裁蔣大偉都對這宗交易提出申訴,然而當初兩人所在的董事會全體成員均一致批准交易,甚至交易細節都由他們兩人參與準備。 至7月6日,蔣大偉突然以「個人原因」辭任。蔣泉龍則被曝涉及逾期未償還的個人債務,金額高達2億元。這不是蔣泉龍第一次涉及債務糾紛,2017年,蔣泉龍曾遭新加坡濱海灣金沙入稟法院,追討折合約1.08億港元的賭債。令外界揣測公司涉及的各項指控,是否與蔣的個人問題有關。 目前,港交所已要求公司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聘請法證會計師全面審查,兩份關鍵調查報告預計將於今年10月與11月提交。這意味著至少在調查完成前,公司難以復牌。 對投資者而言,中國稀土控股的案例是一記警鐘:在「戰略資源」的概念光環下,公司自身的財務真實性與治理結構往往容易被忽略。短期內,公司能否復牌,完全取決於獨立調查能否揭示真相並落實整改,但即便如此,市場對其誠信的信任已大幅削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