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恒

香港

負資產大增2.3倍

隨著樓價下滑,香港負資產數目急升。金管局最新調查顯示,本地第三季的負資產宗數,由第二季的3,341宗,按季大增2.3倍至11,123宗,相關的金額由第二季的174億港元,增至第三季的593億港元。

隨著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推出減辣措施,特別內地專才買樓可以「先免後徵」,目前已六萬個內地專才抵港,數量不少,只要有少部份會置業,對成交亦將會提升。我們預計第四季樓市會較第三季活躍,對樓價亦有一定的支持作;而美國最新議息後維持利率在5.25-5.5厘水平,本港息口得以穩定下來,相信今季度的負資產個案不會出現大幅上升。

東涌地投價低收回

地產市場陸續爆出不利消息,上周五截標的東涌第106B區住宅地,香港地政總署公布,因投標金額未達要求,政府收回土地。該地共接獲四份標書,分別是恒基地產(0012.HK),新鴻基地產(0016.HK)、嘉華國際(0173.HK),以及信置(0083.HK)夥招商局置地(0978.HK)的財團。

市場估計,發展商的入標價相當低,以致政府不接納所有標價。早前市場預期每方呎樓面地價在2,000至4,000港元平,估計發展商出價,連市場的最低估價也不到。很明顯,發展商對本地樓市前景看不透,不願冒險入市,加上東涌地位置較偏遠,並不吸引,即使願意入標的發展商,出價會十分保守。是次回收土地,是今年以來第五幅流標的土地,市場氣氛進一步下挫。

潛在供應見歷史高位

房屋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止,本港未來3-4年的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高達10.7萬個,較今年6月底增加2,000個,當中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單位約1.8萬伙,建築中但未售出的約6.8萬伙,已批出土地並可隨時動工的約2萬伙。

政府已下定決心增加供應,除積極找尋土地外,又會加快補地價進展,同時減省土地規劃及轉用途的程序,多管齊下,相信未來的供應會較過去十年來得多及快。加上現時息口持續高企,經濟又疲弱,在供應增加而需求減少,供需會趨向平衡狀況,樓價未來有機會漸回歸理性。

北部可建單位50

香港的發展局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在區內的新發展土地,可建超過50萬個住宅單位。綱領指出,會將3萬公頃的用地分為4個大區,分別是「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和「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政府預計在2027年或之前,可啟動收地程序,2032年完成平整四成土地,並興建四成住宅單位。

若能如政府預計,北部都會區能提供的50萬個住宅單位,確能紓緩本港未來住屋需求。不過,我們也擔憂,計劃要進行收地,當中肯定會遇到不少阻力及對抗,談判需時,至於涉及新界原居民土地,更不是容易解決,而現時地產市道又不理想,港府收益亦下跌,一旦稍有爭拗,能否如期可提供到目標數量的單位,將教人懷疑。

內地

二手樓價連跌18個月

內地住宅市況持續疲弱,政府九月時放寬部份樓市政策規限,雖然短期能帶動交投,但反彈過後又回軟,特別在價格上,仍未見有明顯轉勢。中指研究院的報告顯示,10月的百城二手住宅平均價格按月跌0.45%,每平米為15,486元,已是連續18個月下跌。一手市場會略佳,新房住宅價格按月上升0.07%,不過按年仍跌0.02%,每平方米均價16,195元。

中指院指出,房地產市場恢復持續性有所不足,市場短期仍存在下行壓力。我們擔憂,若樓房銷未有起色,對於負債累累的房企來說,就難以套回資金以應急。目前許多內房企業已未能償付本金或債息,問題迫近眉睫,情況正在惡化中。

保利、萬科、中海位列銷售三甲

中指研究院也發報今年1-10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首100家房企的銷售總額達52,977億元,按年下跌13.1%,相對上月跌幅亦擴大2.8個百分點。若單計10月,百大房企銷售金額按年下跌33.5%。

首十個月,銷售冠軍是保利發展(600048.SH),總銷售金額3,351億元,萬科(000002.SZ)緊接其後,銷售2,908億元,中國海外(0688.HK)以2,508億排名第三。至於正陷債務危機的龍頭企業碧桂園(2007.HK)及恒大(3333.HK),前者排名第六,銷售2,046億元,後者位列二十二,銷售金額546億元。

銀行續為房貸埋單

內房問題逐漸蔓延開來,其中銀行是主要受害者,剛公布第三季度業績匯豐控股(0005.HK),期內要為內房相關資產作出5億美元撥備,按年上升39%,按季更升近一倍。而今年首9個月合計,匯控已就內房資產撥備共8億美元。集團更預期第四季仍要作出撥備,全年或需要為內房借貸撥備10億美元。早於匯控一周公布季度業績的渣打,信貸減值支出較預期為高,達到2.94億美元,當中商業房地產相關達1.86億美元。

雖然匯控行政總裁祈耀年認為,內地房地產已去到最壞時期,但我們看現時內房問題仍然遲遲未有解決方案,房企債務環環相扣,問題持續,整條產業鏈有機如骨牌般倒下。影響所及,整體經濟及市場消費將被拖累,情況不容樂觀。

恒大新方案以股償債

中國恒大的債務問題日漸惡化,公司提出新方案希望可以解困,據報道恒大向190億美元的離岸債券持有人提出,將債務轉換為旗下恒大物業(6666.HK)及恒大汽車(0708.HK)各約30%的股權。據悉,計劃是由廣東省政府旗下的工作委員會推動,並要得到中國監管機構批准。

是項建議亦不失為可考慮方案,雖然兩家恒大子公司現市值只有90億港元,接受方案意味債權人要大幅削倩,然而以恒大現時狀況,若到今年12月清盤聆訊前,仍未能制訂具體重組計劃,很大機會要被清盤,到時債權人損失或許更大。

詠竹坊文章

金地前景不明朗

掌管金地集團 (600383.SH)二十五年的董事長凌克,突以健康理由向董事會請辭,外界議論紛紛,特別公司正處於風雨飄搖時期,市場就擔心,金地是否有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才讓這位地產界的泰山北斗選擇告老歸田。

金地今年的中期財務狀況仍然理想,淨負債比率53.5%,但大家最擔憂集團會否有隱藏債務,以致在資產負債表中沒有顯現。另外,市場也對金地物業銷售憂慮,因為7-9月間每個月銷售按年比較,都跌超過4成。穆迪也將金地集團的評級,由「Ba3」下調至「B3」,旗下子公司的評級,也由「B1」下調至「Caa1」,評級展望調整為負面。

內地荼飲成殺戮戰場

近年內地茶飲業發展十分蓬勃,人人見茶飲毛利率高,都紛紛想在這條賽道上分一杯羹,以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開始有人踩人的危險。要在這個戰場上殺敵,上市籌集資本是不二法門,於是茶飲品牌都希望能在中港股市佔上一席位。

茶顏悅色是近年茶飲新興勢力,創辦不足十年,集團走中價路線,每杯單價在20元內,而品牌與現時許多茶飲的日本風不同,茶顏悅色走中國古典路線,店鋪裝修充滿中國傳統風格,茶飲用具都印上中國名畫。另外,為保持品質,全以直營店為主。然而,市場就質疑,在各大荼飲都開始以特許經營去大力擴張之時,茶顏悅色能否仍敵得過對手以迅速增店而做到的規模效益?

新聞

簡訊:傳Shein擬將總部遷回中國 為赴港上市鋪路

在美國與英國的上市計劃遇阻後,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據報考慮將總部從新加坡遷回中國,以爭取監管部門對公司在香港上市的批准。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註冊於新加坡的Shein已就其在中國設立母公司的事宜諮詢律師。他們表示,目前討論尚處初步階段,Shein無法保證一定會推進這一舉措。 Shein於南京成立,至2021年才將總部遷至新加坡,以標榜自己為全球性公司,嘗試淡化其來自中國。此前,在未獲得紐約及倫敦上市的監管批准後,Shein傳出已透過保密途徑提出赴港上市申請。 不過,雖然總部不在中國,但公司仍然受到內地監管機構的監督,因為中證監要求所有與國家有實質聯繫的公司,即使不是在內地註冊成立的公司,在任何地方上市前都需要通過審查。 Shein此舉可能有助其獲得內地監管機構批准,部份原因是內地當局可以向 Shein的收入徵稅。遷冊亦可以讓當局對Shein的龐大數據庫,實施更大的監督。自2023年起,內地當局要求企業在海外上市前,接受數據安全審查。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中手游虧損持續 中期料蝕6.5億元

遊戲運營商中手游科技集團有限公司(0302.HK)周二發盈警,預告截至今年6月底止,將虧損不多於6.5億元人民幣(下同),去年同期則錄得虧損2.41億元。 公司指出,雖然海外業務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但自研的旗艦遊戲《仙劍世界》自今年2月發行後,表現未如理想,使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減少4成。另外,要為部分尚未上線遊戲的預付版權金進行撇銷,而金融資產公平值虧損又增加。至於期內的銷售及分銷開支也大幅增加,產生較多推廣費用。 中手游周三開市跌14%至0.54港元,過去一年股價下跌逾50%。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right Smart is a brokerage

監管機構半途攔路 螞蟻收購耀才遇暗湧

耀才證券稱螞蟻集團的收購正按計劃推進,但媒體報道交易可能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 重點: 耀才出售股權予螞蟻集團一事,有媒體報道交易面臨審查,耀才回應說正按計劃推進 中國監管機構已加強對螞蟻集團的監管,包括2020年叫停其上市計劃後,強制公司進行重大整改   梁武仁 被龍頭企業收購,能為中小企業帶來巨大益處,使其即時獲取母公司的豐富資源與人脈。不過,這也是高風險之舉,因巨型收購方有時會引發政府監管機構之間的緊張關係。 隨著被螞蟻集團收購的計劃陰雲密布,香港券商耀才證券金融集團有限公司(1428.HK)正汲取這一教訓。 交易於今年4月首次公布,螞蟻集團同意以28.1億港元(3.59億美元)向耀才主席收購50.55%股權。當時,交易未顯爭議且推進順利。直至上周四,《華爾街日報》報道因更多內地監管部門考慮介入審查,交易可能受阻。次日,耀才股價大跌,盤中市值蒸發逾四分之一。 當日,這家券商緊急發布聲明稱交易正按計劃推進。公司股價雖有所回升,但當日收盤仍下跌約8%。本周一持續下探的走勢,顯示投資者對交易前景仍疑慮。 《華爾街日報》未明確說明監管審查趨嚴的具體原因。然而,螞蟻集團與監管機構的齟齬早有先例。2020年末,監管機構臨門一腳叫停其滬港兩地逾300億美元的上市計劃,本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股上市戛然而止。 事件急轉直下,令投資者試圖釐清原委,有報道稱螞蟻集團與監管部門在上市籌備期已生齟齬。就在股票即將上市交易數日前,監管機構約談多名高管及持股螞蟻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上交所決定暫緩其上市,要求螞蟻進一步解釋其業務對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的影響。同期,央行亦發布網絡小貸新規草案,該領域正是螞蟻的核心業務。 在螞蟻完成上市定價後,馬雲在上海舉行的一場峰會,發表看似批評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的言論。他說中國的金融和監管體系阻礙了創新,強調需要利用技術將金融服務擴展到小企業和個人。 「我們今天有責任去建立一個真正屬於未來、屬於年輕人和下一代、屬於這個時代的金融體系。全球的金融體系必須改革。」此番高調表態引發嘩然,在商界領袖大多刻意回避公開批評監管者中尤顯突兀。 被迫整改 上市折戟不久,螞蟻集團被迫啓動重大整改,實質承接了馬雲此前呼籲的金融改革方向。該公司正推進重組為接受更嚴格監管及要求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金融控股公司牌照申請至今懸而未決。 市場普遍認為,監管機構對螞蟻集團採取強硬立場,旨在遏制其擴張勢頭,防範其對金融體系構成潛在風險,此模式類似早年對P2P網貸的監管整頓。 螞蟻集團試圖借收購耀才進軍證券業。鑒於其重組尚在進行,且金融控股公司牌照仍未獲批,此時拓展業務範圍的嘗試恐難獲監管認可。 螞蟻集團現有業務版圖涵蓋支付寶數字支付、信貸撮合、財富管理和保險等領域。整改中已分拆部分業務,獨立運營主體包括註冊於新加坡的海外分支螞蟻國際,據報道後者正考慮赴港單獨上市。 簡言之,螞蟻當下正值多事之秋,若耀才收購案因監管升級陷入僵局,亦不足為奇。 即便經歷上周拋售,耀才今年截至目前股價仍飆漲逾400%。部分漲幅源於港股大市回暖,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28%。 截至3月的最新財年,耀才營收同比增長7%至9.72億港元(1.25億美元),其中經紀傭金收入增長14.5%至5.11億港元,淨利潤攀升11%至6.18億港元,對應64%的豐厚淨利率。 耀才目前市盈率達33倍,高於專注香港市場的頭部券商富途控股(FUTU.US)的29倍,也領先於立足新加坡、計劃在港擴張的老虎證券(TIGR.US)的24倍。當前估值顯示,螞蟻集團的收購價頗具性價比。借助其雄厚的資源優勢,耀才有望從富途等同業手中奪取市場份額,甚至進軍全球其他市場。 但若未能獲得中國監管機構放行,一切皆為虛妄。能否獲批及何時獲批仍是重大未知數,這不僅使螞蟻的海外雄心蒙塵,更對其未來開展重大並購的能力投下陰影。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WH Group flies on turnaround for North American pork business

北美豬肉業務扭虧 萬洲國際股價破頂

上半年中美肉品走勢分化,萬洲藉美國養殖端的成本控制成功扭虧,帶動收入與經營利潤走高,打開估值重估的想像空間 重點: 豬肉業務經營利潤2.55億美元,按年增加168.4% 績後公司股價創歷史新高,市值突破千億港元   李世達 中美的肉品市場在今年上半年走出不同的節奏,立足兩端的中國最大肉品生產商萬洲國際有限公司(0288.HK),正感受截然不同的市場氣候,試圖找到平衡點,對上節拍。 萬洲國際公布,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8.9%至133.87億美元,經營利潤同比升10.4%至12.59億美元,生物公允價值調整後股東應佔利潤7.88億美元,同比升0.5%。董事會建議派發每股0.20港元中期股息,為去年同期的一倍。 一個會計層面的細節顯示,上半年生物公允價值調整對損益的淨影響為收益6,20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的收益9,600萬美元有所收斂。代表上半年利潤的改善,更多來自經營端的實質修復,而非公允價值變動的「順風」。 從業務結構看,豬肉業務是帶動業績成長的主動力。上半年豬肉業務收入56.23億美元,按年增加14.1%,經營利潤2.55億美元,更是大增168.4%。而肉製品業務則年增2.3%至66.4億美元,經營利潤卻按年下降7.9%至10.47億美元。 豬肉業務的轉折點出現在北美,上半年北美豬肉業務收入32.79億美元,按年大增21%,經營利潤1.63億美元,去年同期虧損400萬美元。在中國,豬肉業務收入按年增8.4%至17.95億美元,經營利潤2,8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持平。 從價格來看,上半年中國平均生豬價格為每公斤15.5元,按年下降3.1%。中國生豬價格下跌的影響,也反應以在德康農牧(2419.HK)的業績上,該公司以中國生豬銷售為主,中期業績顯示,受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大跌93.89%拖累,中期淨利潤下跌26.8%至12.9億元。 美國市場則是另一番景象,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數據顯示,上半年平均生豬價格每公斤1.5美元,按年上升8.7%;美國農業部口徑的平均豬肉價值每公斤2.17美元,按年升4.5%。 關鍵之處在於北美養殖端的結構調整,當生豬上漲幅度大於豬肉價值、或出口受關稅與談判拖累時,屠宰加工的利差會被擠壓,但只要飼料成本同步下行、在養殖段扭虧,整體豬肉分部的利潤便能快速修復。 輕資產模式轉嫁風險 萬洲此前在美國與Murphy Farms、VisionAg Hog Production達成合作,轉讓部分母豬資產,由合資夥伴供應生豬,集團提供飼料與運輸服務,形成「輕資產、穩供應」的模式,降低自營養殖的資本負擔與波動敏感度,加上期內穀物走弱帶動飼料成本下降,使得盈虧拐點更快到來,帶動整體豬肉業務成長。 不過,養殖層面的風險始終存在。豬肉價值的漲幅仍落後於生豬,對屠宰企業的經營環境並不溫和;同時,對中國的美豬付運在高關稅與談判不確定下按年下滑20%,出口仍受美中談判與關稅牽制,壓力如影隨形。中國市場則要面對熟食消費需求復蘇緩慢的問題,歐洲市場生豬價格下行,也讓利潤承壓。 萬洲國際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郭麗軍表示,受惠於集團全球布局及產業鏈一體化優勢,上半年在收入、銷量及盈利均表現向好。 對中美貿易戰的衝擊,郭麗軍直言,美國對中國出口的豬肉關稅是57%,副產品關稅是30%,現時仍有盈利空間,貿易正常進行。集團美國市場的採購及銷售主要在美國原地,而且產品出口30多個國家及地區,因此中美貿易戰對集團影響不大。 這份成績單讓市場感到滿意,績後首個交易日,萬洲國際大漲約6.23%,報8.36港元,創下歷史新高。年初至今亦錄得38.87%漲幅。當前市值約1,072億港元,突破千億大關。市盈率方面,萬洲國際約8.4倍,低於美國泰森食品(TSN.US)的25.6倍及牧原股份(002714.SZ)的10.42倍,估值具吸引力。 花旗重申「買入」評級,並將目標價由8.2港元升至8.6港元;美銀證券則將公司今明兩年的每股盈利預測分別上調3%,目標價升4%至8.5元,重申「買入」評級;瑞銀則上調公司今明兩年的淨利潤預測2%和3%,目標價由7.6元上調至8.5元,維持「買入」評級。 考慮到目前股價相對便宜,若北美養殖維持改善且中國肉製品銷量回升,萬洲國際股價仍有上行空間,估值有望向同業靠攏,但投資人仍須關注關稅政策變化及豬肉價差帶來的影響。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