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6.HK
Third time’s the charm: Fangzhou finally finds winning tonic for Hong Kong IPO

又一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進入港股市場,但營收高度仰賴「賣藥」且持續虧損的方舟雲康,上市後仍要面對一系列挑戰

重點:

  • 方舟雲康過去三年累計虧損近9億元
  • 雖然主打慢性病管理與H2H業務,但公司營收仍仰賴線上藥物銷售

李世達

中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慢性病管理需求日益增長,結合日趨成熟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慢性病管理也發展出眾多創新商業模式,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前身為健客網的方舟雲康控股有限公司近日正式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以2023年平均月活躍用戶計,方舟雲康是中國最大的線上慢性病管理平台。然而其上市之路並不順遂,歷經2022年11月、2023年6月兩次遞表,今年第三次遞表終於成功闖關。

方舟云康是中國較早布局慢性病的網絡平台,主要服務於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患者,線上擁有超4,000萬註冊用戶及21萬名入駐醫生。根據申請文件,方舟雲康業務可分為三個板塊,分別是綜合醫療服務、線上零售藥店服務、定制化內容及營銷服務。其中前兩項業務都來自旗下「健客平台」。

二股東取代大股東當家

「健客平台」指的是2006年成立的「健客網」,該網站於2009年獲得廣東省第一張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曾被認為是「醫療界的阿里巴巴」、「互聯網藥品零售電商先驅」。「健客網」在創立數年內快速累積用戶,獲得火山石資本、高特佳風險投資。

但「健客網」更出名的事蹟,則是創辦人兼大股東蘇展,與二股東謝方敏之間的「宮鬥事件」。根據相關新聞報道,2019年7月,蘇展帶著管理人員、助理、律師和十多名保安前往「健客網」辦公室,取走公司章及罷免謝方敏職務。事件因蘇展被警方刑拘而告終,「健客網」則改由謝方敏100%持股。方舟雲康等一系列「方舟系」公司在2019年後陸續註冊成立。

雖然公司老大換人,但方舟雲康的收入仍建立在「健客網」的基礎上。根據申請文件,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收,17.6億元、22億元、24億元,其中線上零售藥店服務收入,佔總營收分別為57.5%、56.8%及53.3%。

至於2023年佔收入比重約40.4%的「綜合醫療服務」,實際上也是賣藥服務。申請文件稱,「從綜合醫療服務中獲得的收益有很大一部分是與藥品的銷售相關聯」,主要區別是「通過H2H(Hospital to Home)平台銷售藥品」,也就是經由「醫生諮詢」後銷售藥物或保健品。兩項業務合計,「賣藥」收入佔公司營收超過90%。

營收高度仰賴「賣藥」

然而,光靠賣藥卻不能令公司盈利。申請文件顯示,2021年至2023年,股東應佔虧損分別為3億元、3.8億元及1.9億元,三年虧損近9億元。

從毛利率來看,定制化內容及營銷解決方案的毛利率分別為87.5%、85.4%和83.2%,但綜合醫療服務和線上零售藥店服務業務的毛利率均不足21%,低於主要從事線上藥店的京東健康(6618.HK)、阿里健康(0241.HK),以及主打慢性病管理的智雲健康(9955.HK)。

此外,方舟雲康的月活躍用戶數在2023年出現減少跡象,每名付費用戶平均支出亦從2021年的766.3元下降至2023年的558.9元。公司業績增長已出現放緩跡象。

儘管持續虧損,方舟雲康仍完成了六輪融資,2022年12月D+輪融資後的估值達14億美元(101.4億元),考慮到方舟雲康按銷售收入計算﹐在線上醫療保健零售與服務的市場份額僅1.1%,百億元的估值或許是偏高。

在新冠疫情過後,不少醫療機構急於抓住互聯網醫療上市最後的窗口期,方舟雲康也不例外,但在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已佔據線上藥物銷售絕大部分市場的情況下,留給方舟雲康的發展空間相對有限;而同樣針對慢性病管理的智雲健康,上市時估值高達150億元,上市後股價一路下跌,從最高峰的17.8港元跌至目前約2.3港元,市值剩下13.9億元,方舟雲康能創出佳績的機會又有多大?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行業簡訊:特朗普擬限制中國藥品與療法 引發製藥巨頭反彈

美國特朗普政府正考慮簽署行政命令,限制來自中國的藥品和實驗性療法,措施若落實,恐衝擊美國製藥產業與病患用藥來源。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草案要求,美國製藥公司收購中國新藥須經外資審查委員會(CFIUS)強制審查,並提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對中國臨床數據的審核門檻與監管費用;同時推動本土生產抗生素與止痛藥,並給予稅收優惠與政府採購優先,以降低對中國依賴。 此舉在華府引發正反雙方的激烈遊說。支持該項草案的保守派投資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創投家喬·朗斯代爾(Joe Lonsdale)等,主張中國生技業快速崛起已對美國形成「生存威脅」,必須果斷反制。他們在美國初創生技公司持有龐大投資,卻因中國競爭而難以退出。相對地,輝瑞(PFE.US)、阿斯利康(AZN.US)、默克(MRK.US)等跨國藥企,近年大量收購中國低價實驗藥物,視其為研發管線的重要來源,因而對新政感到不安。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大型藥企收購案中有38%涉及中國藥物,十年前幾乎為零。同時,中國今年上半年發起的新藥臨床試驗數量已超越美國,而美國生技IPO市場則陷入低迷。業內人士稱:「美國目前仍領先,但我們正在失去優勢,必須立刻行動。」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K-POP return

韓流回潮:你是否依然愛我?

韓流巨星在澳門的演唱會依舊轟動,線上音樂平台開始對若有似無的「限韓令」進行試探。但問題是,歸來的韓流還有一樣的威力嗎?    李世達 嚴格來說,所謂的「限韓令」從未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出現過。中國政府既沒有公開頒布過相關禁令,也沒有明確宣布過解除。然而,在過去九年,韓劇下架、韓星鏡頭被刪、偶像巡演停擺,韓流在中國市場驟然降溫,從「暖流」變成「寒流」。但來到2025年,春江水暖鴨先知,業界敏銳地注意到,這個隱形的禁令已出現鬆動跡象。 韓國海關統計顯示,2025年1至2月,韓國對華音像產品出口額達925萬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5倍;而截至2月為止的六個月,累計出口額更突破3,152萬美元,同比增長逾兩倍。這組數字清楚表明,中國市場對韓流內容的需求依然存在,一旦政策稍有鬆動,消費力便會迅速釋放。 線下活動的回歸同樣值得關注。近年來,韓星在中國舉辦粉絲見面會的數量明顯增多,從新生代偶像到資深團體成員,逐步恢復與內地粉絲的近距離互動。雖然規模尚難與2010年代盛況相比,但其頻率與覆蓋城市的增長,已經反映出文化交流正在重啟。 更具象徵性的場景出現在澳門。近來多場韓流巨星演唱會在當地舉行,不僅座無虛席,還吸引大批內地觀眾跨境觀演。澳門因此成為「限韓令」解凍的窗口,也顯示出中國內地民眾對韓流的熱情並未消退,只是暫時被壓抑。 在這股回潮的風口上,線上音樂平台最為敏感。騰訊音樂(TME.US)便是典型代表。今年5月,該公司斥資12.9億元,入股韓國SM娛樂(041510.KQ),成為其第二大股東。SM曾打造SuperJunior、EXO、aespa等多代偶像,如今與中國互聯網巨頭結成資本聯姻,市場相信更堆韓流資源將被系統性引入中國市場。 隨後,騰訊音樂又宣布與 The Black Label、H MUSIC 等韓國公司展開合作,將更多K-pop專輯、MV與獨家物料導入平台。更重要的是,騰訊音樂將韓國風靡多年的「Bubble」私密互動社群 引入中國。粉絲只需花28元便能「加入」偶像小圈子,接收專屬訊息,甚至享有優先購票權。這種「情緒經濟」模式,正在顯著提高平台的用戶黏性與付費率。 數據已經反映成效。2025年第二季度,騰訊音樂營收達84.4億元(11.74億美元),同比增長 17.9%;淨利潤更大漲三成以上。付費用戶數突破 1.24億,其中超級會員達1,500萬。業內普遍認為,K-pop內容拓展與演唱會業務是推動這份成績單的關鍵。相比之下,主要依靠獨立音樂人和社群經濟的網易雲音樂(9899.HK),,雖然上半年在盈利上有所突破,但收入卻出現下滑,凸顯出韓流對平台黏性的獨特價值。 你還愛我嗎? 然而,「韓流回潮」並不必然意味著韓流將全面復蘇。首先,中國本土娛樂市場已發生結構性變化。近年來,國產電影與偶像文化的號召力明顯增強,例如《哪吒2》的票房神話,展現了本土文化同樣能引發全民共鳴。韓流再入中國市場,更多可能是作為「圈層文化」的補充,而非壟斷性主流。 其次,九年的「限韓令」已經重塑了新一代年輕觀眾的文化偏好。雖然政策層面逐步鬆動,但部分消費者更願意支持本土偶像與文化產品。這種心理隔閡,可能成為韓流全面復甦的無形阻力。 平台過度依賴外部IP也隱含風險。如果未來政策再次收緊,或粉絲熱情下降,平台可能面臨內容依賴的隱憂。對騰訊音樂而言,韓流既是商業賭注,也是一場必須小心駕馭的情緒經濟試驗。在商言商,引入韓流加碼情緒經濟仍然值得一搏。只是當韓流的燈光再度於中國舞台上亮起,尖叫聲中夾雜的或許是更複雜的情緒。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雲鋒金融獲開展虛擬資產業務

金融科技保險供應商雲鋒金融集團有限公司(0376.HK)周二表示,香港證監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已批准一項申請,將其現行證券交易牌照升級為涵蓋虛擬資產交易服務。 公告發佈後,股份周三飆升28%,創七年新高,收盤報5.42港元。其他港交所上市公司在宣布虛擬資產相關事宜後,也錄得較大漲幅。 上月,雲鋒報告稱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23%,至6.86億港元,利潤則增長142%至4.86億港元。 加密貨幣挖礦和交易在中國大陸屬非法,但在香港卻是合法。眾多企業正在香港試水虛擬資產投資及提供相關服務。香港於8月1日推出穩定幣監管框架,為發行方訂立許可與合規要求。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寧德時代江西鋰礦即將恢復生產 快於市場預期

中國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750.HK; 300750.SH)旗下位於江西宜春的梘下窩鋰礦,在停產近一個月後,即將重啟運營。該礦於8月9日採礦許可證到期,並於8月10日全面停產,此舉曾一度推動中國碳酸鋰價格在短短10日內上漲24%。 據CnEVPost報道,寧德時代子公司宜春時代新能源礦業周二召開「梘下窩鋰礦復產工作會議」,會議上透露江西省梘下窩鋰礦採礦權證及採礦許可證審批進展順利。消息人士稱,恢復速度「快於市場最樂觀預期」。 停產期間,中國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自每噸70,000元躍升至86,500元,反映供應收縮帶來的即時衝擊。雖然近期價格回落至約75,000元,但波動顯示鋰供應對新能源汽車成本結構的重要性。碳酸鋰與磷酸鐵是鋰鐵電池的核心原料,佔電動車整體成本比重甚高。 寧德時代港股周三高開,至中午休市報432.8港元,升0.42%。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