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B2B drug distributor posted higher annual revenues and swung to an adjusted profit, but disappointed investors still sent the firm’s stock down 9% on the day after the earnings.

药师帮上市后首份年报 营收增速放缓股价受累

药师帮去年营收继续稳步增长,经调整利润亦已扭亏为盈,但是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并未得到投资者认可,财报公布次日,其股价下跌逾9% 重点: 自营业务是药师帮收入支柱,但利润空间却有限,去年该业务的毛利率再降至6.1% 随着市场规模见顶,多间传统医药流通巨头涌入下沉市场,与药师帮分一杯羹   莫莉 医药流通行业不仅诞生了阿里健康(241.HK)、京东健康(6618.HK)等知名互联网平台,也有深耕细分领域的药师帮股份有限公司(9885.HK)。作为中国院外医药流通行业最大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药师帮在上周一晚间交出了港股上市以来的首份年报,营收继续稳步增长,经调整利润亦已扭亏为盈。 财报显示,2023年,药师帮实现总商品交易总额(GMV)达469亿元,同比增长18.9%;营业收入169.7亿元,增长18.9%。不过,由于IPO后的优先股转换带来的亏损,年度净亏损额从2022年15亿元扩大至32.1亿元。此项亏损为一次性冲击,而较为反映业务实况的经调整利润达到了1.31亿元,远胜2022年的经调整亏损1.25亿元。期内,公司毛利达17.41亿元,增长21.3%,毛利率由10.1%增至10.3%。 这份看似稳健的财报,却并未得到投资者认可,财报公布次日,药师帮股价下跌9.1%,之后几日虽略有回升,但四个交易日累计仍跌4.6%,上周五收盘报9.98港元,相比于2023年6月在港股IPO时的发行价20港元已经“腰斩”。 在过去半年,药师帮如同坐上过山车。在上市初期,药师帮曾与港股投资者有过两个月的“蜜月期”,股价最高曾涨至64.5港元。可是,到了上市六个月后的股东解禁期前后,股价便开始大幅跳水,解禁当天更是断崖式下跌,单日跌幅高达46%,显示部分IPO前股东对公司发展前景也没有充足信心。虽然公司创始人、主席张步镇宣布将自己的股票延长禁售期180天,也未能挽救下行的股价。 药师帮的业务逻辑,是帮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药厂和下游药店与诊所等基层医疗机构对接,让双方在药师帮搭建的电商交易平台进行注册药品交易,类似于药店界的“京东”。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约8,100个上游卖家及超过65万个下游买家的平台使用记录。 与大多数医药电商平台一样,药师帮为第三方提供平台服务,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佣金。去年这部分平台业务为公司贡献了GMV 284.7亿元,占总GMV的60.7%,增长25.8%。但由于佣金比例有限,平台业务带来的收入仅有8.7亿元。 自营业务是药师帮的收入支柱,这部分业务是由药师帮自采药品、自建仓库直接向下游药店进行分销,并提供送货服务。去年自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0.4亿元,增长18.6%。公司表示,现已搭建了由21城合共22仓组成的自营仓智慧供应链体系,通过自建物流平台,将试点城市的订单提升至半日达或当日达,让下游买家能够进一步降低库存压力,提升运营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营业务的规模较大,但利润空间却有限,去年该业务的毛利率下降0.1个百分点至6.1%。 行业内竞争加剧 虽然药师帮的业绩仍然呈增长状态,但近年来的营收增速已经明显放缓。在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63.7%、41.4%与18.9%,看来已逐渐见顶。其中,作为收入支柱的自营业务营收增速降至18.6%,而2022年同期的营收增速为41%;平台业务营收增速也下降至25.8%,2022年同期为41.9%。 营收增速放缓一方面或与药师帮提高佣金、降低业务补贴有关。在2021年至2023年,药师帮的平台业务收取的平均佣金率(收到的佣金除以相应的GMV)分别为2.9%、3.1%和3.2%,佣金率逐年上升,平台业务补贴率(向平台买家提供的补贴除以相应的GMV)则不断降低,分别为0.8%、07%和0.6%。 另一方面,这也与公司所在的B2B医药流通行业内竞争加剧不无关系。过去,院外市场规模不大、且较为分散,是传统医药流通企业较少涉足的下沉市场。但是,随着医药流通市场竞争加剧,巨头们纷纷挤入下沉市场,与药师帮分一杯羹。互联网医药平台京东健康推出了医药B2B平台“药京采”,传统医药流通巨头九州岛通(600998.SH)和上海医药(601607.SH)则分别成立了B2B平台“药九九”和“益药购”。去年9月,九州岛通表示已在全国成立17家“药九九”公司,专门为小连锁、单体药店、诊所等客户提供B2B电商业务服务。 过去,市场相信互联网平台可以改造传统医药流通渠道,带来巨大收益。但时间证明,即使是在互联网医药平台中相对成功的京东健康,也只是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实现盈利,可见医药流通始终仍是一笔利润不高的生意。 药师帮当前的市销率仅约0.34倍,比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国药控股(1099.HK)的市销率0.78倍更低,可能与前者尚未实现盈利有关。在愈发激烈的院外医药市场竞争中,药师帮能否维持市场第一的地位,还需投资者观察。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he Covid pandemic boosted traffic to online medical platforms, but a strategy shift meant Ping An Healthcare could not capitalize on the opportunity, and its revenues fell.

业绩增速明显放缓 平安健康再度换帅

三年前,由于公司迟迟未能盈利,平安健康创始团队被全盘换血,如今业绩接二连三失利,董事会选择再次换帅,希望提振市场信心 重点: 新冠疫情曾为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巨大的流量红利,但曾经的种子选手平安健康却因战略转型未能抓住机遇,营收下滑速度进一步加快 平安健康对母公司平安集团的依赖进一步加深,五大客户均为平安系企业,上半年为其贡献了23.7%收入   莫莉 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833.HK)、京东健康(6618.HK)与阿里健康(0241.HK)曾经形成“三驾马车”局面。新冠疫情到来,大量患者涌向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寻医问药,为平台提供巨大的流量红利。可是,平安健康却把战略转向至服务企业用户,未能抓住疫情提供的庞大机遇,业绩显著落后于竞争对手。 当业绩接二连三失利后,换帅成了平安健康董事会的最新一步棋。10月18日,刚刚连任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不到半年的方蔚豪,宣布辞去在平安健康的所有领导职务,距离他上任仅仅三年。2020年5月,由于业务市场化不佳,迟迟不能盈利,平安健康曾经历过一波人事动荡,董事长兼CEO王涛以及创建公司的高管团队几乎全部被免职,由母公司中国平安(2318.HK; 601318.SH)内部培养的“嫡系”管理人员方蔚豪接棒,后者曾出任平安国际融资租赁董事长兼CEO、平安医保科技联席董事长兼CEO。 然而,在方蔚豪执掌下的平安健康,甚至未能维持王涛领导时期的高增速,错失了疫情给互联网医疗平台带来的绝佳红利,更被竞争对手远远超越,亦未能扭亏为盈。方蔚豪领导的三年里,平安健康分别亏损9.5亿元、15.4亿元和6.1亿元。 更糟糕的是,该公司的营收更有不断萎缩的趋势。2022年,平安健康实现收入61.6亿元,比上一年的73.3亿元同比下降16%,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下滑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同比减少21.5%至22.2亿元,其财报里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低战略协同性业务调整,以及部分业务从自营模式向平台模式转变影响。可是,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在2022年的营收分别同比增长52.3%和30.1%,可见互联网医疗整体的行业发展仍蒸蒸日上。 在低迷的业绩影响下,平安健康股价不断下行,不仅相比于上市后的高峰跌去近九成,市值甚至已经跌破其A轮融资的投后估值30亿美元(220亿元)。在最新的高层变动消息公布后,平安健康的股价在次日下跌4.1 %,或许反映投资者对于平安健康的信心受到动摇。 接任方蔚豪的是曾在中国平安人寿任职的李斗,他曾先后在医药、快速消费品、保险、养老等多项领域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平安健康在公告中称:“目前公司战略定位笃定,发展路径清晰,经营管理不断升级,财务稳健。相信在新的管理层领导下,公司会进一步实现业务健康、高质量发展。” 业务依赖母公司 曾经的互联网医疗三巨头中,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分别背靠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京东(JD.US; 9618.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在线零售药房业务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没有大型电商平台做靠山的平安健康似乎略显劣势,但是平安健康的母公司中国平安作为中国最大的保险集团,拥有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多项业务,可以长期为平安健康提供大量客户。 在方蔚豪接手之前,平安健康的业务板块包括在线医疗服务、消费型医疗、健康商城、健康管理及健康互动,向个人消费者出售药品的健康商城曾经为主要利润来源。2020年10月,平安健康启动战略转型,在个人消费者端取消免费问诊,减少不必要的广告投入,从原本的服务个人消费者为主,转向重点服务平安内部客户和企业客户,例如:为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用户提供在线问诊服务,提高用户活跃度。 这一战略的改变,也让平安健康对平安集团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3年上半年的财报显示,平安健康在过去12个月内付费用户数超过4,500万,来自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渠道的付费用户数超3,800万人,在平安集团2.29亿个人金融用户中渗透率达16.6%。不仅如此,平安健康的五大客均为平安系企业,为其贡献了23.7%的收入。 作为互联网平台,平安健康的选择相当另类,放弃大规模用户累计带来的规模化收入,转向服务寻找更“有钱”的企业客户以提升利润,虽然有望尽快减少亏损,但也失去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平安健康当前的市销率约为4倍,竞争对手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市销率均为2倍,不过这是因为后两者的营收主要来自于医药产品销售,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在20%左右,而平安健康因其主要服务企业端客户,毛利率为32%。如今,平安健康迎来新官上任,暂不知会否改变现有的经营战略,但作为已经掉队的种子选手,平安健康急需交出一份更亮眼的财报才能让投资者重振信心。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系我们了解更多详情。 咏竹坊专注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公司的报道,包括赞助内容。欲了解更多信息,包括对个别文章的疑问,请点击这里联系我们。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Dingdang Health said Wednesday it expects its net loss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is year to narrow by more than 70%, compared with 586 million yuan i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快讯:叮当健康预告亏损收窄70%

最新:数码零售药房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9886.HK)周三宣布,预计今年上半年的净亏损,将较去年同期的5.86亿元收窄70%以上。 利好:最近有多家于一年内上市的公司预告转盈为亏或亏损扩大,因此叮当健康的表现可能会给予投资者惊喜。 值得关注:亏损收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上半年期间,不再出现优先权股份计入公平值损失及上市开支,而且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减少,与实际营运关连不大。 深度:叮当健康在2014年成立,于去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主要业务是通过综合的在线及线下营运,向用户提供实时医疗健康产品及服务。以2021年收入计算,该公司在中国数码零售药房行业排名第三,仅次于京东健康(6618.HK)和阿里健康(0241.HK),但市场份额仅为1%,远低于前两者的10%和6.5%。过去5年,虽然其收入逐年上升,但与大多数医疗平台一样未能获利,亏损额从2018年的1.03亿递增至去年的28.3亿元。 市场反应:叮当健康周四股价先升后挫,中午收盘软0.4%至2.78港元,比去年9月的招股价12港元低76.8%。 记者:欧美美 有超赞的投资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让更多人知晓?我们可以帮忙!请联络investors@thebambooworks.com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阿里健康再度扭亏 收入增三成符预期

这家在线诊疗服务提供商去年再度转亏为盈,但其收入仍依赖医药自营业务,反映转型不顺 重点: 阿里健康上财年业绩相当亮眼,营收大增三成至267.6亿元 被视作转型重点的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发展不畅,在整体营收中仅占3.5%   莫莉 长达三年的新冠疫情,让病人逐渐习惯在互联网上问诊、购药,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也迎来快速发展。在经历2021-22财年由盈转亏的低谷期之后,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0241.HK)在刚过去的2022-23财年迎来了业绩大幅提升,不仅全面扭亏为盈,年度利润更高达5.34亿元,创该公司于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的盈利新高。 上周二财报公布后,阿里健康翌日高开1%,但受到港股整体市况不佳影响,其股价随后一路下行,全日收跌4.5%至4.67港元。显然,阿里健康的业绩表现,未能让投资者信心大幅提升。 国际投行高盛发表的研究报告称,财报公布的营收增速与该行预测基本一致,给予该公司“中性”评级:花旗把阿里健康的目标价从12港元下调至9.5港元,因为财报公布的收入增长指引相对缓慢,但仍然建议“买入”。 受益于在线问诊、购药需求显著增加,该公司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2-23财年业绩相当亮眼,期内实现营收267.6亿元,同比增长30.1%;毛利大升38.8%至57亿元,毛利率提升1.3个百分点至21.3%。 不过,与竞争对手京东健康(6618.HK)比较,阿里健康的营收规模和增速仍然落后。去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467.4亿元,同比增长52.3%,毛利也上升37.4%至98.9亿元。 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的业务模式相似,同样主营医药销售,并同时布局在线医药平台和问诊服务。但是京东健康早年依托自家的京东物流,早在2021年就实现了80%的自营药品订单翌日送达,满足了急需患者的需求:反观阿里健康同期自营药品订单翌日送达的比例只有50.1%。不过,京东健康的物流优势正在被阿里健康追赶,在最新的财报中,阿里健康透露,已实现全国22地39仓的配送网络,其中药品仓28个,意味配送速度将进一步提升。 “大药房”转型难 阿里健康有三大业务板块,分别是医药自营业务、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以及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其中,医药自营业务一向是阿里健康的核心,即从供货商采购医药或健康产品,再直接销售给使用者,由公司负责存货和配送。在阿里系的强大流量支持下,上财年,该分部收入达235.9亿元,同比增长31.7%。期内,在阿里健康在线自营店购买过一次或者以上商品的消费者超过1.3亿人次,同比增加18%。 另外两大业务中,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为其他在线药房提供销售平台,赚取佣金和平台使用费;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则为消费者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这也是阿里健康近年来重金投入的转型重点方向。上财年,这两项业务分别带来22.4亿元与9.3亿元收入。 互联网医疗赛道发展十余年,但无论是京东健康还是阿里健康,仍然未走出“大药房”模式,即以卖药作为业务支柱。阿里健康的医药自营业务贡献了88%营收,比上一财年的87%更加集中,而曾经被视作转型重点的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虽然大幅增长45.7%,但在整体营收中占3.5%,较上一财年的3.3%有轻微提升。 当前医疗健康服务的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因为中国的医疗服务费用非常低,但互联网问诊平台众多,为了吸纳医生资源,用户缴纳的问诊费用大多数都要分给医生,再加上较高的运营和推广成本,目前以在线医疗为核心业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均未实现盈利。2022年7月,《财经‧大健康》披露,阿里健康内部负责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鹿”部门大裁员,仅保留互联网医院的业务。 政策影响待决 2022年,中国政府对医药电商监管逐步明确,由限制型政策转向规范、引导型政策。去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条例提到,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引发市场担忧互联网医药电商的自营业务受影响。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假设政策严格执行,医药电商公司可能通过剥离独立公司的方式,从而独立运营平台业务,而此举将会影响该上市公司业绩。 不过,去年8月出台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则标志着医药电商可售产品范围逐步扩展到处方药领域,将带来医药电商市场的进一步扩容,使其药品供应真正进入全品类时代。12月,国务院《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推动医保接入电商平台提供重要参考。过去,在线购药的一大限制来自于无法在医保报销,如果未来在线平台购药可用医保支付,市场空间或将大幅提升。 互联网医疗平台股份曾在2020年初作为疫情受惠行业而大幅上涨,但其后已明显调整。虚火褪去后,阿里健康最近的预测市盈率约55.9倍,低于京东健康的97倍,反映后者的规模效应获得投资者偏好。 事实上,在线诊疗服务未来能否创造更大市场空间,以及阿里健康能否长期稳定盈利,都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信投资者中短期内仍会对该股抱持较为观望的态度。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