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HK
Sands China pinning hope on the Mass market to fill the gap

在旅客量強勁復蘇帶動下,金沙中國去年收入按年增307.1%,股東應佔溢利6.9億美元,實現扭虧為盈

重點:

  • 金沙中國2023年股東應佔溢利6.9億美元,2022年為虧損15.8億美元
  • 公司承諾於2032年前在澳門增加45億美元的資本及營運投資

     

李世達

甲辰龍年到來,旅遊城市澳門用破紀錄的旅客量來迎接新年,摩肩接踵、寸步難行的大三巴旅遊區,讓人幾乎忘了這座城市曾因疫情跌入經濟低谷。

根據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博彩收入1,830.6億澳門元(1,635億元),按年升3.3倍,重返疫前2019年水平的62.6%;2024年1月份博彩收入為193.4億澳門元,按年大幅增長67%,亦高於市場預期的63.3%。

2022年是澳門博彩業的低谷,全年賭收僅約422億澳門元,為2004年以來最低。

自旅遊限制於2023年初取消後,訪澳旅客量快速回升,帶動澳門賭收與博彩業的復蘇。澳門濠賭股金沙中國有限公司(1928.HK)日前公布2023年全年業績,期內淨收益總額65.3億美元(470億元),按年增307.1%;股東應佔溢利6.9億美元(49.7億元),2022年為虧損15.8億美元(113.7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業績公布後首日,公司股價跌3.7%,報23.6港元。

金沙中國指出,澳門的新冠疫情限制於2022年12月底及2023年1月初取消,之後業務強勁復蘇,與2022年相比,2023年公司全部營運分部及業務類別均取得正面財務業績。

從收入構成來看,博彩收入是成長最快的部分。去年金沙中國娛樂場收入約48.41億美元,同比增長411.2%,高於客房收入約7.61億美元,同比增長313.6%;購物中心收入約5.13億美元,同比增長44.9%,以及餐飲收入約2.4億美元,同比增長258.2%。

新的遊戲規則

澳門特區政府於2022年完成修訂《娛樂場幸運博彩經營法律制度》(《新博彩法》)修法,六間博企於同年12月16日與政府簽訂新合同,澳門博彩業迎來了新時代。過去透過承包「貴賓廳」(接待VIP賭客的高額賭廳)與博企分享賭收的博彩中介人,未來不得再承包「貴賓廳」,只能收取法律規定的佣金。

此外,博企需承擔更多社會責任,在非博彩元素上進行更多投資,支持本地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六家承批博企承諾未來十年合共投資1,188億澳門元,其中對非博彩項目投資總額為1,087億元。合同包含觸發條件,倘澳門全年博彩毛收入達到或超過1,800億澳門元(2023年賭收1,830億澳門元,達成觸發條件),須於翌年增加其對非博彩項目的投資最多20%。

在新賭牌條件下,澳門博彩市場從過去仰賴貴賓廳轉變為以中場收入為主,更多的一般賭客取代過去一擲千金的VIP豪客,更希望增加更多國際客源,以改變過去仰賴單一客源(中國內地)的情況。

據澳門博監局公布數據,2023年第四季博彩收入541億澳門元,其中中場賭收達414億澳門元,按季及按年增加11.8%及4倍,超過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398億澳門元,佔總賭收超過八成。而貴賓廳賭收僅127億澳門元。累計全年貴賓廳收入僅約疫情前33%,顯示中場賭客已成為澳門賭收復蘇的主力。

賭收目標逾二千億

2024年是新賭牌批給的第二年,如何吸引更多旅客是澳門政府與博企的共同目標。開關以來,澳門政府透過推出多項優惠與主辦大型活動吸引旅客,並透過各種渠道在中國內地及亞洲、歐洲進行宣傳,頗見成效。今年農曆新年更迎來創紀錄的旅客數據。

根據官方統計資料,龍年初一至初八(2月10日至17日),訪澳旅客超135萬人次,日均旅客量近17萬人次,較去年春節黃金周日均上升超過1.6倍,並恢復近2019年春節黃金周日均水平。其中年初三(12日) 入境旅客破21萬人次,為疫情後單日入境人次新高,亦是自有單日統計數據以來的第二高紀錄。

新賭牌下,澳門博彩業從過去的貴賓廳模式轉變為「旅客為王」模式,各博企需要增加更多非博彩元素吸引更多旅客前往。在旅客量持續復蘇的預期下,澳門特首賀一誠在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2,160億澳門元的年度賭收目標。

金沙中國主席Robert Glen Goldstein在業績報告中表示,公司對澳門的未來仍然充滿信心,並視澳門為增添資本投資的理想市場,承諾於2032年前在澳門增加45億美元的資本及營運投資。此外,金沙中國近日宣布向澳門倫敦人增加12億美元的投資,預計將於2025年初大致完成。 

摩根士丹利估計,金沙中國2024年中場收入市佔率27.3%,拋離第二位銀河娛樂(0027.HK)約八個百分點,相信可捕捉中場需求回歸。市盈率方面,金沙中國為36倍,較銀河娛樂的632倍更為合理。澳門博彩業龍年開局穩健,滙豐研究認為,雖然消費支出前景疲軟仍是關注點,但認為澳門博彩股仍有大規模可持續復蘇的潛力。以2024年EV/EBITDA的11倍計算,目前行業估值便宜。該行看好金沙中國和永利澳門(01128.HK)。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簡訊:宜明昂科折讓13%配股籌3.5億港元

創新藥企業宜明昂科(1541.HK)周四宣布,擬配售2,420萬股新H股,約佔擴大後股本約5.61%,集資3.51億港元(4,500萬美元),每股配售價14.5港元,較前一日收市價格16.66港元折讓約12.97%。 公司表示,所得款項淨額估計達約3.45億元,將用於為在中國進行IMM2510及IMM27M的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研發提供資金以治療實體瘤;為IMM01(替達派西普)的研發提供資金,以及為IMM0306的研發提供資金,補充營運資金與一般企業用途。 宜明昂科日前已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提交IMM2510用於治療經免疫治療耐藥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三期臨床試驗的申請。 公司股價周四低開,至中午休市報14.46港元,跌13.21%。不過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仍升180%。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op Toy has filed for an IPO

TOP TOY能否撼動泡泡瑪特的王者地位?

日式零售企業名創優品拆分出的子公司,位列中國第三大潮流玩具零售商,在創立僅五年後已提交香港上市申請 重點: 名創優品拆分出的TOP TOY已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借母企遍及全球的7,000餘家門店網絡,複製泡泡瑪特的成功路徑 13億美元估值及日益壯大的自有知識產權矩陣,或將提升這家潮玩企業在日趨飽和市場中的勝算 譚英 2013年,企業家葉國富創立名創優品(9896.HK, MNSO.US)連鎖專賣店時,從日本折扣連鎖店大創(Daiso)及快時尚零售商優衣庫(Uniqlo)汲取靈感。通過融合平價策略、海量品類與日式「卡哇伊」(kawaii)美學,名創優品發展為全球零售巨頭。截至今年6月末,其運用該模式構建的門店網絡,國內及海外店分別達4,305家與3,307家,規模早已超越優衣庫約2,500家門店。 如今,名創優品正遠離聚光燈,為其新生子品牌Top Toy International Group Ltd.讓路。後者於上月末提交港股上市申請,旨在押注全球藏玩手辦熱潮的持續升溫。 TOP TOY的上市計劃早有伏筆,葉國福在2022年就討論過將其分拆獨立上市。但在泡泡瑪特(9992.HK)旗下LABUBU系列大獲成功引爆潮玩收藏熱潮之際,其上市時機堪稱精准。此次上市距該公司7月完成的5,940萬美元A輪融資僅數月,該輪融資由新加坡淡馬錫旗下機構注資4,000萬美元(持股比例3.2%),使TOP TOY估值達到13億美元。 憑借淡馬錫等重量級投資者,以及摩根大通、瑞銀、中信證券等IPO承銷商的支持,葉國福正將矛頭直指泡泡瑪特,這家令人望而生畏的行業標桿。泡泡瑪特最新財報顯示,其上半年營收飆升至138億元(約合19億美元),增長兩倍;淨利潤達46億元,激增三倍。相較之下,TOP TOY同期營收增長穩健但差距顯著,同比增長60%至13.6億元,約為泡泡瑪特的十分之一。據其上市申請文件披露,其淨利潤增長30%至1.81億元。 市值方面,泡泡瑪特當前約3,400億港元(約合440億美元),在過去52周股價暴漲逾三倍後,其規模遠超TOP TOY的13億美元。 自2020年開設首家門店起,葉國福將TOP TOY定位為藏家平價超市,沿襲名創優品銷售化妝品、辦公用品等海量高性價比日雜的模式。這與泡泡瑪特形成鮮明對比,創始人王寧通過自建設計團隊及香港、韓國、北京的設計師資源,專注於開發具有市場穿透力的自有知識產權(IP)。 這種差異體現在兩家公司的毛利率上,泡泡瑪特以近半年70%的毛利率佔據壓倒性優勢,是TOP TOY同期32.4%毛利率的一倍有餘。差距主要源於TOP TOY高度依賴迪士尼、「Hello Kitty」持有方三麗鷗等第三方IP授權。反觀泡泡瑪特,則主要使用包括LABUBU在內的自有IP角色。 加註自有IP開發 TOP TOY正積極轉型,力圖在自有IP佔比與毛利率方面向追趕泡泡瑪特。採用自有IP的產品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不足40%,升至今年上半年的約50%。伴隨此進程,其毛利率從19.9%提升至32.4%。 不過,授權IP玩具仍是TOP…

簡訊:微創機器人銷售強勁 今年股價爆升2.5倍

上海微創醫療機器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52.HK)周三公布,截至公告日止,集團旗下的腔鏡、骨科、血管介入等核心產品的訂單量,累計超過170台。 當中集團的核心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的訂單已超過百台,全球裝機近80台,居國產品牌首位。公司強調,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加速階段。 圖邁是首個進入海外市場的國產腔鏡手術機器人,海外訂單突破60台,裝機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共40個國家及地區。 周四微創機器人開市跌近1%報32.86港元,年初至今公司股價升近兩倍半。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re-made food

上菜太快也有錯? 預製菜的中國式矛盾

預製菜讓餐飲變快,也讓信任變薄。從太二到西貝,工業化的餐桌革命能否被以美食自豪的中國食客吞下?    李世達 如今在中國吃飯,一道菜上桌太快,總會有人懷疑它是「預製菜」。 不少知名餐飲集團正面對預製菜的批評。西北菜餐廳西貝莜面村近日被揭發使用中央廚房製作的半成品,引發全網圍攻。餐飲行業的標準化神話頓時變成信任危機。中國人對預製菜的反感幾乎是條件反射,標準化、工業化的集體製造,是對中國美食文化的侮辱。 但有趣的是,官方風向卻完全相反。自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發展預製菜產業」以來,預製菜被定義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冷鏈物流與鄉村振興的「新質生產力」。廣東更在2025年1月起實施《粵菜預製菜包裝標識通用要求》,要求產品標示製作方式與加熱說明,並規劃多個產業園。對政府而言,這是供應鏈升級的縮影——從田間到餐桌,預製菜能縮短流程、穩定品質、減少浪費,還能創造新的就業與出口機會。 只是,政策的推廣似乎不對民眾的胃口。 當效率嚐起來像背叛 同樣引起爭議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太二酸菜魚,有消費者質疑,太二七分鐘能上三道菜,認為是使用預製的魚片與湯底,而非「活魚現殺」。 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9922.HK),今年上半年營收下滑10%,淨利減少16%,翻台率降至2.2次/天。其中太二直營店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19%。公司股價自年初以來已跌去40%。九毛九與西貝都否認使用「預製菜」——太二強調魚每日配送、店內醃製;西貝則辯稱中央廚房只是「前置加工」。 這正是行業的微妙灰色地帶:在官方定義裡,經過工業化烹調、包裝、加熱即食的才是「預製菜」;但在消費者眼中,只要不是「廚師現炒」,就是預製菜。這種認知落差,使標準化變成冒犯。 根據Wind數據與新浪報導,A股市場上31家公司被歸類為預製菜概念股,其中約60%的公司在過去一年中出現業績下滑。2024年,有22家公司的歸母淨利同比為降。而被稱作「預製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其股價已從高點回落約73%。 那麼為何中國仍堅持推動這項爭議性產業,原因其實並不複雜。隨著餐飲人力成本上升、城鎮化推進與食安要求日趨嚴格,預製菜能提升效率、強化追溯、穩定供應。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這是「現代食品工業」的一部分——像新能源車或智慧製造一樣,是生產力的升級。但問題在於:中國餐飲文化的核心是「現炒現賣」的煙火氣。當國家層面公開宣傳「預製菜上桌」,對普通食客而言,就像在告訴他:你吃的那碗麵,可能是中央廚房加熱出來的。這種「去現場化」的推廣,反而刺激了心理防線。 中國消費者並非一概排斥預製菜。許多人對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連鎖店的操作欣然接受,因為那種工業化效率本就是品牌的一部分,甚至被視為值得稱道的特點。但若是一家自詡為「中國美食傳承」的餐廳,便會被視為對文化的背離。 這正是預製菜最微妙的矛盾,它是中國餐飲現代化的趨勢,卻也是中國消費文化最難跨越的情感邊界。如果有一天,企業能讓消費者在品嚐時忘記「預製」兩個字,那一天,預製菜或許才真正被「吃進」中國人的心裡。 李世達,詠竹坊編輯。他的聯絡方式:shihtalee@thebambooworks.com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