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期貨獲中證監開綠燈 能否靠風險管理吸引投資者?
當前經濟不確定性上升或催生服務需求增長,這家在上交所上市的期貨公司正尋求赴港第二上市 重點: 南華期貨已獲中國監管機構批准赴港上市,作為目前A股上市的補充 此次新股發行適值公司加速海外佈局,滿足中國企業出海的業務需求 梁武仁 當經濟不確定性充斥市場,企業和投資者往往增加金融工具使用,以防範資產價值劇烈波動。這正利好南華期貨股份有限公司(603093.SS)等金融衍生品專業機構,既催生服務需求,也助力其赴港第二上市吸引投資者。 上個月下旬,南華期貨獲中國證監會赴港上市備案通知書,對其目前的A股上市形成補充。公司表示,所募資金主要用於拓展全球業務版圖。 據4月提交的申請文件,公司擬在馬來西亞設立新基地,並增資英國、美國和新加坡子公司,分別支撐歐洲、北美及東南亞業務擴張。文件本月下旬即將失效,南華期貨需提交更新版本。 南華期貨創立於1996年,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期貨公司之一。援引第三方研究數據,公司宣稱其以期貨經紀業務收入和佣金計,位居非附屬於金融機構旗下的期貨公司之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境外收入規模居全行業之冠。 自2006年起,在國內競爭加劇,加上出海企業需要應對匯率及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南華期貨開展海外業務佈局,通過中國香港、芝加哥、新加坡及倫敦分支機構,為客戶提供橫跨亞歐美三洲的跨境服務。 中國其他各類服務提供商,包括銀行、雲計算和電信服務提供商,在全球擴張的同時,也採取了類似的海外舉措,為國內客戶提供服務。 海外戰略正為南華期貨帶來實質貢獻。去年,海外期貨淨佣金及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逾45%至1.46億元(約2,000萬美元),同期該項收入在境內縮水逾25%至3億元。與2022年相比,公司海外期貨淨佣金收入實現近翻倍增長。 相應地,南華期貨包含資產管理、證券及槓桿式外匯交易在內的海外金融服務,佔去年整體營收比重逾11%,較2023年提升2個百分點,較2022年躍升8個百分點。 今年,南華期貨的國際業務增速似進一步加快。儘管最新滬市中期報告未單列海外營收,但披露上半年海外客戶權益(即經紀客戶交易保證金)同比激增32%,遠超去年全年10%的增幅。 風險管理 當前,海外擴張仍在進行,南華期貨絕大部分收入仍源自境內。公司雖有期貨名稱,但期貨經紀並非主要收入來源,其營收主力來自境內風險管理業務,該業務本身也使南華期貨承擔風險。 南華期貨的風險管理業務本質上依賴交易技術,例如,公司向客戶提供場外(OTC)衍生品如期權、掉期及遠期並收取費用,助其規避資產價值波動風險,同時南華期貨須對相關資產進行風險對沖。若運作順利,南華期貨可規避虧損甚至獲得收益。 然而,若市場突發異動致運作失控,公司可能蒙受重大損失。此外,因客戶或無法履行衍生品合約,也使南華期貨面臨信貸風險。 2022年至去年,南華期貨交易淨收益連年下滑,風險管理業務收入同步走低,拖累整體營收。顯示在地緣政治衝突及特朗普關稅威脅下,駕馭波動加劇的市場環境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故而,波動加劇對南華期貨猶如雙刃劍,期貨經紀服務需求可能攀升,但風險管理業務卻因不確定性增強而更難盈利。 經濟困局中,客戶或選擇收縮戰線,削減高波動性大宗商品及外匯的業務板塊,而非須南華期貨等公司提供對沖風險服務。 不過,南華期貨仍保持盈利,去年營收下滑但淨利潤逆勢增長14%至4.03億元。今年上半年,其營收同比持續下降,原因是年初生效的新規,要求風險管理業務收入由總額法改為淨額法覈算。事實上,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錄得小幅增長。 年初至今,南華期貨A股飆漲87%,現市盈率(P/E)近30倍,高於對手瑞達期貨(002961.SZ)的20倍,但低於永安期貨(600927.SH)的41倍。 作為能從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中獨特獲益的企業,南華期貨或能打動香港國際投資者,其日益擴展的全球網絡相較國內同業也具優勢。但公司自身絕非無虞,因為其直接涉足衍生品市場,而該領域波動恐將持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趕潮流風口 361度擬用穩定幣支付
穩定幣成為香港近期財經市場的熱議題目,運動品牌361度忽然公布,研究採用穩定幣作支付 重點: 在中國內地以外將可採用穩定幣支付 公司強調該支付模式可提升效率,並降低交易成本 劉智恒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大力推動虛擬貨幣,今年7月簽署天才法案(Genius Act),明確規範「支付穩定幣」(Payment Stablecoins)的發行條件。與此同時,香港亦成為中國試行發展穩定幣的地點,近幾個月先後有多家本港上市公司公布相關發展,本月中就連運動品牌361度國際有限公司(1361.HK)也不甘後人,表示研究使用穩定幣支付及結算解決方案。 361度表示,已在一名獨立第三方服務供應商處開設賬戶,該供應商深耕法定貨幣及穩定幣全渠道數字支付解決方案,並協助企業在全球實現高效及無縫的價值流動。 公司又指出,全球企業對加密貨幣的接受程度日益提升,集團亦服務眾多跨境電商及境外線下門店,而他們對跨境結算有相當需求;公司採用穩定幣支付方式,可提升效率及降低成本,從而滿足跨境電商客戶需求,更有助降低匯率風險。 下一站:海外 361度一直計劃要開拓海外市場,並借助跨境電商平台作為海外發展的銷售渠道,在東南亞與Shopee及Lazada等平台合作,根據不同國家消費者偏好,調整營銷方式去開疆拓土,提升品牌在海外電商市場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今年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Aeon Bukit Tinggi購物中心,開設海外首家直營店,標誌品牌在東南亞市場的重要擴展。 公司強調:「將更加注重海外市場的穩健發展,積極鞏固美洲、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市場基礎,並拓展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市場,提升在海外的影響力。」 事實上,361度近年強調的目標是「專業化、年輕化及國際化」。因此,推行穩定幣支付,作為新嘗試及部署,不就是為國際化帶來更方便的支付模式,而且現時使用者多是年輕人,亦與集團的年輕化切合,至於專業化,更加是不言而喻。 當然,目前內地政府未容許虛擬貨幣,361度只能在中國以外地區推展穩定幣支付服務,而公司的國際業務,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雖接近20%,但只是區區的8,760萬元,佔集團的總收益只有1.5%,暫時似只是作為一個支付的補充。 營銷推廣多方嘗試 361度近年在公司發展、營銷推廣或分銷渠道上,均積極作出新嘗試。其中一項是與外賣平台合作,希望可藉著外賣平名引流以增加銷售。公司與美團閃購及美團團購達成業務合作,後者讓361度構建起「綫上引流、綫下核銷」的銷售模式。 另外,361度於上月公布,旗下的361度(廈門)體育科技有限公司,與斯坦德機器人訂立戰略合作協議,聯手成立AI智能公司,專研發機器人穿戴的服飾及鞋類。同時,又推動傳統鞋服製造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加速智造與零售產業價值鏈的變革。 業績理想具值博率 除了在營銷推廣方面的不斷推陳出身,公司近年在業績上確達到理想增長。2022至2024年的業績分別獲盈利7.47億元、9.61億元及11.48億元。至今年上半年,收入57億元,同比上升近11%,賺8.58億元,同比增長7.2%。毛利率微升0.2個百分點至41.5%,手頭現金按年升7.5%至43億元,負債比率只是2.2%。業務不斷向上,財務表現亦相當健康。 現時361度的延伸市盈率只是9.2倍,安踏(2020.HK)是16倍、李寧(2331.HK)15倍,特步(1368.HK)是11倍。與內地幾家體育品牌相比,361度的估值偏低,雖然其規模並不能與安踏與李寧媲美,但過去幾年361度增長理想,加上公司的積極布局,具一定潛力,有一定的值博率。 多家證券行給予361度正面評級,其中國泰海通指其跨境及電商業務成主要增長動力,加上品牌躍升,將可帶動股價創新高,建議「買入」,目標價8.15港元。平安證券也指出,361度的品牌專業化和渠道擴張能力突出,童裝業務發展潛力大,給予目標價7.2港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業務持續復蘇 瑞幸二季度盈收雙升
國內最大咖啡連鎖運營商的瑞幸咖啡(LKNCY.US),第二季報告顯示其營收及盈利均獲雙位數增長。公司持續快速擴張門店網絡,經營業績已從去年低谷中顯著回升。 根據週三美東時間盤前發布的最新季報,瑞幸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7.1%至124億元,當期利潤上升43.6%至12.5億元。直營門店營業利潤率微降至21%,較去年同期21.5%略有收窄。 當季新增2,109間門店,截至3月末門店達26,206間。新開門店含24家海外店,包括馬來西亞16家、新加坡6家和美國2家。直營門店(約佔門店總量的三分之二)同店銷售額增長率,從上一季度的8.1%增至13.4%。 財報發布後,瑞幸股價周三開盤走高,但隨後回調,當日收盤下跌1.9%。該股年內累計漲幅已超50%。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快訊:EUDA Health斥千五萬美元併購CK Health
最新: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數位健康平台EUDA Health Holdings Ltd. (EUDA.US) 周三表示,已完成對馬來西亞消費健康產品供應商CK Health Plus Sdn Bhd的收購,交易估值1,500萬美元。 利好:這次收購將使EUDA得以進入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尼的醫療保健市場,EUDA表示:「這一重要策略可增強集團的區域影響力,並能快速推動集團的增長。」 值得關注:EUDA目前的市值約為4,500萬美元,意味此次收購約佔其市值的三分之一。 深度:EUDA 成立於2019年,是一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健康科技公司,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於2022年在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運營一個人工智慧平台,「快速評估患者的病史,對病情進行分類,以數位方式將患者與臨床醫生聯繫起來,並預測最佳治療結果。」該公司表示,CK Health在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尼分銷量子生物能量艙、膠原蛋白飲料和護膚品,收購有助集團將產品組合多樣化,增強其分銷管道,並補充現有產品的專業性。EUDA 執行長陳偉文指出:「此次收購背後的策略,是利用非侵入性治療來針對慢性疾病。」他補充說,此次收購可加強 EUDA在4,200億美元的東南亞醫療保健市場的地位。 市場反應:消息公布後首日,EUDA 股價最初下跌,但在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反彈至前期水平, 該股今年上漲約55%。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記者:陽歌
碧桂園陷水深火熱 外債未還內債又到
碧桂園的外債仍在重組中,境內債務又迫在眉睫,可幸近日三筆境內債得以順利展期 重點: 碧桂園首季銷售情況惡化,按年大跌81% 集團在馬來西亞的森林城市,傳聞當地國政府有意開展博彩業 劉智恒 十年前,碧桂園創辦人楊國強的事業如日方中,寫下一篇壯志豪言的小文章《我夢想中的碧桂園》,內裡包含十二句說話,其中一句是這樣:「這裡是為社會創造幸福生活的公司」。 今天,幸福暫時見不到 煩惱就確實一大堆。 中國地產龍頭,內地的示範企業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2007.HK)近年也逃不過房地產市場逆轉的打擊,去年上半年已虧損數百億元,欠債超過千億元,發展的超級項目四處爆雷,惠州的十里銀灘變「十里爛灘」,馬來西亞的森林城市被戲稱「森林鬼城」。 公司在外債纒身要進行重整而忙個不停時,國內又開始有債主臨門敲門討債,去年碧桂園獲准將8至9筆境內債券展期;至近日,市場報道有三筆債券部分未能還款付息,經過與債權人會議商討,再獲延期至今年9月。 債主臨門浪接浪 雖能暫時喘一口氣,現實情況卻不甚樂觀,公司至今未能公布去年全年業績,以致股票要暫停在聯交所買賣。另外,拖欠建滔集團(0148.HK)的16億港元債務遲遲未能償還,公司已被建滔申請清盤,於本月17日在香港高院開庭聆訉。 外債的重組進展上,暫時仍未商討出一個方案,上月的公告只表示正致力與債權人及其顧問溝通。市場則有傳,今年六月碧桂園會向一組債券持有人提交初步重組方案。 整體債務方面,由於公司仍未發布2023業績,若以去年中報的資料看,截至6月底止集團有現金1,011億元,另外受限制現金約294.5億元。債務方面,有息負債包括銀行借款、優先票據,可換股債券及公司債券,合共高達2,579億元,淨借貸比率50.1%。當時集團手上現金好像還算充裕,但其後多項債務未還本付息,相信下半年的實際情況已大大惡化。 近日有消息,馬來西亞政府或容許在森林城市經營博彩業,從而帶動項目重生。不過,政府後來作出否認,而且即使辦賭,也未必可以短期刺激森林城市的銷售,況且碧桂園的問題,又豈止一個森林城市。 物業銷售直插水 碧桂園要渡過危機,相信只能看兩方面,一是物業銷售,另外是國家有否政策扶持。作為房地產企業,物業銷售是企業的命脈,關乎資金能否回籠,但在內地樓市日趨疲弱下,碧桂園今年銷售情況差強人意,首季的銷售金額只有135億元,按年勁跌81%。 年內樓市能否好轉實在也不樂觀,內地樓價持續下滑,開發商為套現紛紛減價求售,面對樓盤供應大增,市民置業態度大大改變,他們擔憂今天看似能低價買入,明年回首或許是高價入貨。 加上多家開發商深陷債務危機,倘若項目爛尾買家就血本無歸,人們都紛紛觀望為上。估計樓市要經過一輪去庫存,再加上開發商重組債務成功,市場才可慢慢復蘇,但肯定不是一年半載能達到。 政策治標未治本 那麼政府會否續推政策支持開發商,我們相信是肯定,然而並非無選擇性去提供幫助,外債政府不會管,內債就看情況及企業,如碧桂園此類屬龍頭及較負責任的公司,政府在若干程度願意作出扶持,包括透過內銀將債務延期,以及按項目提供借貸予房企「保交樓」。 不過也別太樂觀,內房企業負債太驚人,按目前的援助方法,只能紓緩一時,暫時我們看不到或想不到政府有什麼政策,可以徹底解決問題。最近內地上市的金科地產(000656.SZ),最終被頒令破產重組,說不定是許多內房的最終下場。 去年底碧桂園董事楊惠妍大拍胸膛,揚言楊家會「砸鍋賣鐵支持公司,探索出一條盡快恢復正常經營的有效路徑」。 不光如此,楊惠妍為首的四位董事,主動提出大幅削減薪酬,一律調至年薪12萬元,當中總裁莫斌減幅最大,之前年薪達300萬元。 坦白說,相對於逾千億的債項,董事的減薪只屬杯水車薪,楊家賣家當支持公司,估計可提供的助力亦有限。楊惠妍的說話與行動,相信是擺擺姿態,展現承擔的責任,中國恒大(3333.HK)董事局前主席許家印的下場,許多房企老闆都引此為鑒,別以為企業真的可以大到不能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碧桂園海外霸業折㦸沉沙
曾經雄心壯志要在海外大展拳腳的碧桂園,因經濟問題及外地國家政策左搖右攞影響,集團陸續退出海外項目 重點: 碧桂園洽商出售澳州餘下項目權益,將全線退出當地市場 馬來西亞森林城市項目進展停滯難前 劉智恒 早在十年前,當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2007.HK)在內地南征北討,逐漸晉身內地開發龍頭之列時,前主席楊國強不甘心只在一地為王,他的眼光開始望向世界,亞太市場是第一步。想到就做,楊國強迅即在海外開疆拓土,先後投資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及澳大利亞,截至2017年,集團在亞太區已拿下17個項目。 十年過去,海外拓展雄圖偉略非但未為集團帶來盈利,反倒碰得灰頭土臉,更被海外項目拖後腿,為原已資金緊絀的碧桂園,添加不少煩惱。 近日有消息,碧桂園正以2.4億澳元(11.3億元),向中資開發商Avantaus洽售澳洲悉尼Wilton Greens項目餘下權益,及後碧桂園亦承認有機於上半年完成出售。其實去年10月,碧桂園已將澳洲墨爾本的住宅項目Windermere的剩餘地塊,以2.5億澳元售予新加坡的星獅地產。是次若成功將悉尼地皮脫手,意味集團全面退出澳洲市場。 另外,由於負債沉重,碧桂園將位於泰國的土地及房產,用作兩筆約7.74億泰銖(1.55億元)債券的抵押品,以取代集團作為擔保人。 森林城市變「鬼城」 澳洲及泰國的事情只是小菜一碟,真正令集團深陷泥濘的,肯定是馬來西亞的超級項目森林城市,至今仍不知怎樣去埋尾,令碧桂園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 這個曾經是碧桂園進軍海外的代表作,位於馬來西亞柔佛州伊斯干達的經濟特區,距新加坡只是一海峽之遙,總規劃佔地30平方公里,將發展住宅、商業、酒店及渡假等項目,發展時間25-30年,可容數十萬人口,目標是建成一座智慧綠色城市,總投資額達到1,000億美元。 2016年,當時的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更揚言,新經濟區未來20年將創造20萬個就業機會。豈料2018馬哈蒂爾上場,竟表示禁止外國人購買森林城市房產,後雖改口,但亦強調會對簽證有所限制。事件令海外投資者嘩然,紛紛對森林城市卻步。 雪上加霜是疫情爆發,銷售及建設不是停頓就是放緩,銷情一落千丈,項目資金鏈繃緊。加上碧桂園在內地又陷入財困,無力支持馬來西亞的發展。另一方面,房子的買家收樓時發覺森林城市仍然冷冷清清,人煙罕至,與當初售樓時發展商所說的美好景像落差太大,於是不斷投訴抗議,負面消息令項目更加無人問津,市場戲稱森林城市是一座「鬼城」。 雖然現任首相安華去年表示將森林城市設為金融特區,令項目重燃希望,但市場仍認為馬來西亞政策陰晴不定,在當地置業還是少沾手為妙,因此森林城市的困局暫仍未能逆轉。 說回碧桂園,截至2023年6月底止,集團現金1,011億元,另外受限制現金約294.5億元。債務方面,有息負債包括銀行借款、優先票據,可換股債券及公司債券,合共高達2,579億元。事實上,到今天情況更糟糕,境外債務接連違約,去年下半年的銷售又大幅下滑,資金回籠緩慢。在此情況下,實在沒有資金去推動森林城市的發展。 碧桂園海外拓展敗走麥城,主要是擴展過急,以及錯判形勢,看不透部分東南亞國家的政治局勢變化,另外是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當然最致命是內地房地產下滑,政府嚴控開發商借貸,令房企面對資金鏈問題,在內地已自顧不瑕,又那有能力支持海外業務。 野蠻生長 市場不少批評聲音,認為包括碧桂園等房企,最大問題是過去多年盲目擴張,沒做好風險管理,以高槓桿去發展,因此負債纍纍,才會有今天結果。 對於這類「馬後炮」的指摘或分析,根本是人云亦云,流於表面。你看看,今天不是十家八家開發商負債沉重,而幾乎是每一家民營房企都無一倖免,差別只在於你是欠債數百億或是數千億,甚至是上萬億。 既然家家民營房企都以相同模式營運,你就明白是中國房企經營常態,在那個時代,若不是以這個高槓桿模式去發展,根本沒可能競爭,要麼就大落後,甚至是被淘汰。 坦白說,中國房地產邁入自由市場的時間只不過二十多年,初期基本上許多規範未成形,規則及模式是一步一步摸索,可以說房地產行業是處於一個野蠻生長的環境。 試想一條賽道未有限速,市場上百駕競走,先是100公里,再而200及300公里,問題也沒發生,既沒管制,又怕不提速會落後於對手,於是加到500公里。這時裁判開始發覺問題出現,若再不降速,不但參賽者有危險,賽道也不堪負荷,後果堪輿,於是突然狠下規定要減速煞車,一輛高速中行駛的汽車,急踩油煞停,情況肯定十分狼狽及混亂。 面對現實,內地房地產經過多年超高速發展,問題陸續浮現,要進行復修,去調整改變過去的缺點,令未來的發展可以更健康。無可否認,過程將是痛苦,當中必然有企業捱不住倒下去,重新整合是少不免,而且需要相當時間去過渡。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富途全球擴張加速 新加坡市場高歌猛進
2023年第二季度,富途於新加坡的客戶資產管理規模已連續第四個季度錄得兩位數增長 重點: 截至2023年6月,富途控股在新加坡的總客戶資產環比增長約21%,實現了連續第四個季度超10%的增長。 該公司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長42%,其中利息收入大幅增長,抵消了交易傭金及手續費收入下降的8%。 梁武仁 對富途控股有限公司(FUTU.US)來說,新加坡市場的近況可以用「陽光明媚」來形容。 這家在線券商的最新季度業績顯示,它在獅城的努力取得了良好進展。對於投資者來說,富途控股不但能繼續開拓新市場,並能實現客戶群多元化,彰顯出公司的全球擴張計劃正在開花結果。 根據8月24日發佈的最新季度業績數據,富途控股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2%至25億港元(22.5億元),淨利潤猛增75%至11.2億港元。取得這些漂亮的業績成績,保持了和公司一季度業績的良好表現,這主要是由於全球利率高企,公司的利息收入猛增127%,推動了收入增長;同時,銷售和營銷費用的減少,也助推了該公司利潤的增加。 深入研究富途控股的二季度業績會發現,儘管美國股票的交易變得更加活躍,其混合傭金率從7.7個基點上升至9.9個基點,但因為其應用程序上的總交易量縮水近29%,其作為股票交易平台運營商的主要收入,即經紀傭金和手續費收入同比下降約8%。富途將總交易量的下降歸因於投資者對中國科技股興趣降溫。 儘管本季度香港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但富途控股也指出,該公司已迅速成為香港IPO的領先承銷商,而香港是全球進入中國市場的關鍵門戶。該公司表示,今年上半年,它幫助承銷了港股十大IPO中的八家,另外本季度上市的31家公司中,富途為20家提供企業服務。 在業績公佈當天,富途控股的股價先是小幅上漲,接下來的兩個交易日里上漲更加強勁,三天累計大漲12.7%,反映投資者普遍對業績感到滿意。 除關鍵數據之外,富途控股財報中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在新加坡的業務能快速進展。截至6月底,富途在新加坡的總客戶資產較上一季度增長了20.5%,這已經是該數據連續第四個季度兩位數的增長。 另一個來自新加坡市場的積極信號是,截至本季度末,該公司超過18%的當地客戶簽約了財富管理產品,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僅為2%。富途控股首席執行官李華在公司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此類服務管理的客戶平均資產增加了一倍多。 富途控股正在努力加強對第三方理財產品的分銷,這不但可以實現收入多元化,也可以減少對來自交易的收入的依賴。富途控股於2019年推出首款理財產品後,至今已所提供的一系列產品,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共同基金、私人投資產品、債券、結構性產品和現金管理方案。 此後,該業務發展迅速,富途控股表示,截至6月底,其財富管理客戶總資產達到435億港元,約為去年同期的兩倍,環比增長17.5%。 地域擴張 對於富途控股來說,地域擴張與業務多元化同樣重要。該公司最初將重點放在香港,也就是它現在的總部所在地。早在2018年,它就在美國市場推出了moomoo品牌和專有應用程序,開始了全球多元化發展,並開始涉足其他市場,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加拿大和日本。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公司宣佈日本子公司已獲得監管機構的正式批准,可以通過 moomoo平台開展經紀和財富管理業務。 今年初,在中國證券監管機構就監管問題提出要求後,公司將其應用程序從中國內地的應用商店下架。這意味著,在中國內地不得接受新客戶,可以繼續為現有客戶提供服務。但按照最新業績數據,富途控股在逆風中成功保住了幾乎所有客戶。 Moomoo在新加坡的成功,對於富途控股進軍馬來西亞的計劃來說,是個好兆頭。與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馬來西亞的年輕一代,習慣通過智能手機進行交易和獲取信息。許多經常前往鄰近的新加坡的馬來西亞人,可能已經熟悉了moomoo這個品牌。 自2019年在美國上市以來,富途控股的收入和利潤都取得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績,股價較上市時翻了4倍多,目前的市盈率為14倍,市銷率為7倍。 雖然富途控股的全球擴張有助於繼續提高收入,但在當前波濤洶湧的市場中,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因為本地市場的競爭也十分激烈。瞭解不同市場的特點對於確定目標客戶,並為其開發合適的產品至關重要,而這需要大量的基礎工作。另外,與本地券商以及國際平台的競爭也很激烈。 無論如何,富途控股在新加坡取得的進展,表明公司的全球擴張正在扎實推進。如果它繼續走這條路,投資者對該公司的評價可能還會繼續提高。 有超贊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詠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裡聯繫我們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