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恒指季檢科技類股搶眼 消費與醫藥成輸家

恒生指數有限公司於上周五公布了最新季度檢討結果,恒生指數成分股未有變動,維持83隻,而恒生綜合指數(HSCI)的成份股數量由517隻減少至505隻,剔除了41家企業,為近期變動較大的一次調整。其中,多隻與人工智能(AI)、自動駕駛相關的企業被納入,反映出當前的市場焦點。 根據恒生指數有限公司公告,恒生綜合指數加入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英諾賽科(2577.HK)、佑駕創新(2431.HK)、越疆科技(2432.HK)等多家與人工智能(AI)、自動駕駛及機器人相關的企業。另外,多隻傳統消費類股與醫藥類股被剔除,包括奈雪的茶(2150.HK)、百果園(2411.HK)、海倫司(9869.HK)、科濟藥業(2171.HK)、泰格醫藥(3347.HK)等。不過小菜園(0999.HK)、毛戈平(1318.HK)等近期上市的消費類股則獲納入。 恒生科技指數(HSTECH)方面,則加入了騰訊音樂(1698.HK)與地平線機器人,剔除眾安在線(6060.HK)與東方甄選(1797.HK)。恒生中國企業指數(HSCE)納入中通快遞(2057.HK)與百濟神州(6160.HK),中生製藥(1177.HK)與李寧(2331.HK)被剔除。所有變動將於3月10日星期一生效。 李世達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Fortior applies for Hong Kong IPO

乘中國晶片熱 峰岹科技謀高估值上市

這家BLDC電機用微晶片製造商已申請在香港上市,或將籌集數億美元 重點: 峰岹科技成為最新一家申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晶片製造企業,瞄准渴望從中國半導體增長故事中獲利的國際投資者 這家設計電機用晶片的公司去年前九個月收入增長了54%,盈利狀況良好    陽歌 如今,受消費者信心低迷和海外對中國出口抵制加劇的影響,中國很多行業的前景相當不明朗。但有一個領域似乎不受此類麻煩影響,那就是中國的微晶片行業。隨著中國試圖擺脫對他國產品的依賴,該行業最近已成為政府的寵兒。 越來越多的中國微晶片公司正借這點,希望在政府背境的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籌集大筆資金。此前,該類公司大多局限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面向國內投資者。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將目光投向稍遠處的香港,瞄准越來越多希望從中分一杯羹的國際投資者。 峰岹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於1月中旬提交香港上市申請,並於1月24日更新了申請。不同於涉及訴訟和貿易制裁等而引發爭議的同行,峰岹科技因沒有爭議而引人注目。作為一家中國半導體製造商,公司的歷史相對較長,可以追溯到2010年。 公司由幾位行業資深人士領導,董事長畢磊和首席技術官畢超是兩兄弟,他們的職業根基和國籍都在新加坡,當地的微晶片市場比中國更成熟,但仍落後於台灣、日本和韓國等最先進的亞洲市場。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使這家公司似避開一些中國晶片製造企業產生的爭議,並且最近還表現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長。 此次上市的唯一承銷商是中國領先的投資銀行中金公司,意味它可能瞄准的是亞洲投資者。公司已在上海類似納斯達克的科創板上市,最新市值為194億元(27億美元)。這意味著,如果峰岹科技出售約10%的股份,它可能通過在香港上市籌集至少2.7億美元,甚至更多資金。 說了這麼多,我們再仔細研究一下峰岹科技的實際業務以及它的定位,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開困擾中國晶片製造商的所有爭議。該公司專門生產直流無刷(BLDC)電機控制和驅動晶片,直流無刷電機與傳統電機有所不同,因為它們是由電磁力驅動的。 此類電機通常被認為比傳統電機更高效,在從電動工具到家用電器,以及電動汽車(EV)等各種用途的電機整體市場中,這種電機的份額越來越大。上市文件引用第三方研究稱,直流無刷電機在全球電機市場的份額,從2019年的12%增長到2023年的20%。預計此類電機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搶佔份額,到2028年將佔到全球電機市場的三分之一左右。 本土企業 峰岹科技是中國第六大BLDC電機驅動控制晶片銷售商,佔有4.8%的市場份額。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前十大銷售商中唯一的本土中國公司,其餘公司來自亞洲其他地區、北美和歐洲。意味由於其中國根基,該公司可能會獲得比許多競爭對手更有利的待遇,比如成為許多國有製造商的首選供應商。   公司的財務狀況相當穩健,近期甚至出現令投資者興奮的強勁增長。2023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27%至4.11億元。去年前九個月的增長速度翻倍,達到54%,銷售額為4.33億元,而上年同期為2.82億元。   在其他指標方面,公司的運營看起來相當穩定,過去兩年銷售成本穩定在47%左右。大部分其他費用似乎也在控制之中,研發支出相較於收入的比例,實際已從2023年的20.6%降至去年前九個月的15%,反映公司正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過去三年,公司毛利率也相對穩定,保持在52%到53%間。   最重要的是,去年前九個月,峰岹科技的利潤較上年同期的1.24億元增長48%至1.84億元。儘管這一增幅略低於同期54%的收入增長,但這個差異似乎是由於「其他收入和收益」的貢獻降低,這些收益可能與核心業務無關。   正如我們之前提到,峰岹科技於2022年4月在上海科創板上市,當時融資約19億元。此後該股表現相當不錯,最新收盤價210元,較82元的IPO價格上漲了一倍多。這種強勁的表現無疑是促使公司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一個因素。 各種估值指標顯示,與全球同行相比,中國晶片企業目前的估值相當高,反映出投資者相信,這個行業將繼續獲得強有力的國家支持。峰岹科技在上海上市的股票目前市盈率高達82倍,與中芯國際(0981.HK; 688981.SH)在香港上市的的81倍市盈率不相上下。與峰岹科技一樣,中芯國際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的股票最近表現都相當不錯,自去年9月以來大約翻了一番。   相比下,西方晶片製造商英飛凌科技(IFX.DE)和意法半導體(STM.US)的市盈率要低得多,分別為24倍和14倍,這兩家公司是BLDC電機晶片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最近在香港上市的另外兩家中國晶手片設計企業也表現不俗。晶片用於自動駕駛的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股價較去年10月的IPO價格上漲了12%,氮化鎵晶圓製造商英諾賽科(2577.HK)與去年12月的發行價相比漲幅更是高達34%。 所有這些跡象,加上它沒有爭議,看起來對峰岹科技有利,我們因此預測,如果它在今年晚些時候上市,應該會有強勁需求,價格也將堅挺。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ianyu Semiconductor's revenue falls in H1

市場動蕩下天域半導體衝刺港交所

這家製造用於汽車芯片的碳化硅晶圓的公司表示,經歷了兩年的爆炸式增長後,收入在今年上半年出現萎縮 重點: 廣東天域半導體已申請在香港上市,希望補充岌岌可危的現金儲備 儘管今年上半年收入萎縮,但這家晶圓製造商表示,將通過多項重大採購協議扭轉局面    陽歌 這可以說是「兩家晶圓製造商的故事」。 故事中的一方是英諾賽科 (2577.HK),該公司周一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首日股價較上市定價30.86港元略有上漲。另一方是廣東天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上周披露了香港IPO計劃,希望表現得更加出色。 兩家公司在多方面都非常相似。它們都生產用於製造微芯片的硅晶圓,主要面向汽車行業,也都專注於生產8英吋晶圓,這被視為該領域最先進的產品之一。兩家公司的規模也非常接近,英諾賽科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為3.86億元(5,290萬美元),天域為3.61億元。 這兩家公司都因選擇在香港上市而顯得與眾不同,在中國芯片公司中比較少見,因為幾乎所有公司都傾向選擇中國國內的深圳或上海A股市場,它們能得到支持國家發展芯片產業的投資者的大力支持。最近這種轉向香港的趨勢,可能反映中國證券監管機構總體持謹慎態度。面對疲弱情緒,該機構通過控制新上市來支持內地市場。 儘管有諸多相似之處,兩家公司也存在一些關鍵的區別。英諾賽科的晶圓使用的是一種沒那麼成熟的技術,叫氮化鎵(GaN),而天域採用的是更成熟的碳化硅(SiC)技術,專門生產碳化硅外延晶圓。 但對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可能在於兩家公司的業務走向不同。英諾賽科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了收入同比增長25%,而同期天域收入下滑約15%,逆轉了此前兩年三位數的增長。雪上加霜的是,收入突然逆轉,導致天域在連續盈利兩年後陷入虧損,加入了英諾賽的虧損行列。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兩家看起來非常相似的公司,呈現出如此不同的軌跡?答案可能部分在於它們所使用的不同技術。天域所處的碳化硅晶圓領域競爭更激烈,而英諾賽科的氮化鎵領域仍處於發展初期,因此競爭稍微少一些。 此外,兩家公司所在的行業都非常動蕩,它們的很多大客戶都是為新能源汽車(NEV)製造芯片的公司。事實上,天域的三個投資者——比亞迪(1211.HK;002594.SZ)、華為和上汽集團(600104.SH)——在新能源汽車行業都非常活躍。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每年業務大幅波動並不罕見,因為今天的一些大型新能源汽車製造商很可能明天就過氣了。 這個現實在天域上市文件中的「客戶集中度」部分體現得最明顯。文件顯示,過去兩年公司客戶更迭頻繁。今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91.4%,這個比例較2023年的77.2%大幅上升,表明公司去年失去了很多較小的客戶。此外,其最大的客戶在2024年上半年貢獻了公司52.6%的收入,高於去年的42%和2022年的21%。 收入逆轉 接下來,我們就仔細分析天域的快速崛起和近期的挫折,以及該公司正在採取哪些措施來扭轉局面、恢復增長。該公司目前的主要產品是6英吋晶圓,不過它正在嘗試轉向更先進的8英吋晶圓,後者由於可以切出更多芯片,因此售價通常更高。 天域半導體的晶圓出貨量由2021年的1.7萬片增至2023年的13.2萬片,年增長率為178.7%。該公司的絕大多數產品仍然是6英吋晶圓,去年和2024年上半年佔其產量的98%。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大批量生產了8英吋晶圓,總計320片。該公司表示,它現在有能力大規模生產這種晶圓,隨著該業務在其收入組合中佔據更大比重,這應該有助於改善它的業績。 天域的收入也從2021年的1.546億元激增至去年的11.7億元,相當於每年增長175%。 但公司今年遭遇了重大挫折。它在2024年上半年售出了46,547片晶圓,較上年同期的48,020片有所下降,不過3%的降幅相對較小。但同期其收入從4.24億元降至3.61億元,降幅14.8%。這意味著價格大幅下降,事實上,天域將這一下降歸咎於「我們策略性地降低售價以提高市場滲透率,以致碳化硅外延片的售價下跌」。 價格下跌,加上庫存減記增加,拖累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天域的毛利率從2021年的15.7%,穩步升至2023年的19.4%後,今年上半年突然跌至負12.1%。因此,公司報告2024年上半年淨虧損1.41億元,而去年同期盈利2,070萬元。 公司自稱現金流仍為正,但它實際的現金儲備正在快速減少。截至今年6月底,其現金僅為8,400萬元,較上年同期的2.68億元大幅下降。 為了扭轉局面,天域表示已簽訂多項長期協議,將在未來三年供應超過45萬片晶圓,其中40%為8英吋晶圓。這些承諾看起來相當可觀,平均每年15萬片,已經高於該公司在2023年售出的13.2萬片。 雖然這些承諾總體上看起來是積極的,但做出承諾的公司可能會改變主意,這個風險始終存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如此動盪的情況下。要改變這一現實,天域能做的不多,毫無疑問,它希望投資者相信那些承諾,相信它的IPO故事,並給它提供更多的現金以維持公司的運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Science rises slightly in Hong Kong trading debut

新聞概要:英諾賽科在港上市 集資14億元

這家使用氮化鎵 (GaN) 技術的新一代芯片製造商在香港掛牌,首日高開0.5%   陽歌 英諾賽科(蘇州)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2577.HK)周一在香港交易所掛牌,公司以新一代氮化鎵 (GaN) 芯片的專有技術吸引投資者,成為在港新上市相對稀有的半導體公司。 英諾賽科的開市價較招股價30.86元升0.5%,該股是今年香港新股上市潮中,最後一批登陸港交所的股票。據交易所文件,公司發行4,536萬股,集資近14億元,市值達270億元。 英諾科技IPO集資的60%用於未來五年內,大規模擴大其8英吋GaN晶圓產能,從今年中的每月12,500片晶圓,增加到2029年的70,000片;另外20%將用於研發和擴大公司的產品組合。 英諾科技成立於2017年,是全球領先的新一代芯片製造商,其製造的芯片均採用GaN和傳統硅技術相結合而成。GaN-硅與另一種稱為碳化硅(SiC)的技術競爭,用於最前沿的芯片,其中 SiC 被公認為兩者中更為成熟的技術。 據公司招股書中的第三方數據,GaN功率半導體行業的全球銷售額,預計將從2023年的 17.6億元人民(下同)幣增長近一倍,達到今年的32.3億元。 2022年,英諾賽科的收入較2021年增長約一倍達1.362億元,去年則增長四倍多,達到5.927億元。2024年首六個月,較去年同期的3.081億元增長25.2%,達到3.858億元。 公司的收入結構相對平衡,其三大主要產品線包括GaN 晶圓、GaN 分立芯片和集成電路以及 GaN 模組,每條產品線約佔總銷售額的三分之一。公司主要客戶來自消費電子、可再生能源、汽車和數據中心等行業,約90%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客戶。 隨著公司業務不斷擴大,成本也超過整體收入,不過虧損繼續縮小。經調整淨虧損(非香港財務報告准則計量,其中不包括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確認的負債賬面值變動、以權益結算以股份為基礎的付款開支和上市開支等),從2022年的12.8億元,下降至去年的10.2億元,並從去年同期的5.49億元繼續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78億元。 因美國採取措施,試圖遏制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公司其中一大風險在於地緣政治的緊張。另一是專利訴訟,公司詳細講述兩家競爭對手針對它的幾宗個案,其中包括歐洲芯片巨頭英飛凌。但公司指出,因為專利法固有的地域性,相關機構和法院對此類案件的裁決,在各自國家以外不具有直接的域外效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訊飛醫療在港上市集資5.8億港元

人工智能公司科大訊飛(002230.SZ)的醫療保健子公司訊飛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06.HK)表示,預計在香港上市集資約5.8億港元。根據訊飛周三發布的公告,公司計劃以每股82.8港元發行約700萬股。 訊飛醫療成立於2016年5月,主攻人工智能加醫療的領域,利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不僅可以為個人客戶提供家庭醫生助理、AI慢病管理系統等服務,亦為基層醫院提供影像識別、輔助診斷、患者管理等多種功能,有助於提升醫院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以及提高基層醫生診療能力。其年營收從2020年的3.21億元增至去年的4.94億元,但仍處於虧損狀態。 訊飛是多家趕在年底在港上市的公司之一,股票將於12月30日開始交易。在經歷兩年的低迷後,投資者對新上市的興趣有所回升。其他準備在年底前完成IPO的公司包括自動駕駛的深圳佑駕創新科技、芯片製造商英諾賽科和數字醫療服務提供商健康之路。 陽歌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noScience files for Hong Kong IPO

英諾賽科申港上市 最大風險地緣政治

隨著旗下微芯片和晶圓背後的尖端氮化鎵(GaN)技術開始成熟,去年該公司收入增長了三倍 重點: 英諾賽科申請赴港上市,嘗試從國際投資者里籌集資金的中國芯片公司 隨著尖端技術的成熟,公司去年的收入增長三倍,但未來它可能面臨訴訟和地緣政治的挑戰 陽歌 中國微芯片製造商最近成了燙手的山芋,因中美緊張局勢引發行業震動,而外國投資者擔心自己可能會站錯隊。因此,從芯片設計商到設備製造商,該領域的大部分中國公司都選擇在中國國內A股市場(上海和深圳)上市,國內投資者對這些股票的歡迎程度更高。 但至少有一家公司逆勢而行,它就是上周申請在香港上市的英諾賽科(蘇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在初步申請文件中提到了可能會成為美國制裁的受害者,但這只是它面臨的眾多潛在風險之一。它還面臨至少兩宗重大專利訴訟,其中一宗由歐洲巨頭英飛凌 (IFX.DE)提起。 英諾賽科創始人兼董事長駱薇薇也值得關注,因招股書中沒有多少關於她的信息,而且在這個男性主導的行業中,她作為一名領導一家企業的女性也備受關注。稍後我們再來細說這一點。 英諾賽科成立於2017年,憑借在最新一代微芯片領域的領先地位脫穎而出,這種微芯片採用將氮化鎵(GaN)與傳統的硅相結合的技術製造而成。最尖端的芯片多使用硅基氮化鎵,或另一種叫碳化硅(SiC)的技術,而兩者中碳化硅更為成熟。 英諾賽科表示,隨著硅基氮化鎵技術在經過大約十年的發展後,開始進入量產的新階段,公司已充分準備好迎接即將到來的產品需求激增。英諾賽科的業務確實在過去三年取得了飛速的發展,不過它仍處於虧損狀態,因為在研發和新產能上投入巨資,以提高三大主要產品線,即硅基氮化鎵芯片、晶圓和模組的產量。 該公司2022年的收入比2021年增長了約一倍,達到1.36億元,對於這類企業來說仍然較低。但隨著業務開始騰飛,去年這個數字增長了三倍多,達到5.93億元。三條主要產品線之間的收入結構非常均衡,去年各佔總銷售額的約三分之一。 公司的銷售成本遠超收入,導致過去三年的毛利率為負數。但毛利率正在穩步改善,從2021年的-266%降至去年的-61%。照這個速度,毛利率可能會在今年轉為正值,為不久的將來實現盈利鋪平道路。 公司去年繼續虧損,2023年淨虧損11億元。但這約是2022年22億元虧損的一半。經調整,即剔除向投資者發行的投資工具的價值變動,公司的虧損更穩定些,從2022年的12.8億元降至去年的10.2億元。 政治風險 在研究了這家公司的優勢後,我們將在本文的後半部分集中討論上市文件和其他來源中一些不確定的信號。 排在首位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政治阻力。正如我們前面所指出,美國正不斷設置新障礙,以阻止中國公司獲得尖端芯片技術。英諾賽科尚未受到任何制裁,但如果該公司獲得上市申請中所展示的那種發展,這種情況很可能會改變。 美國並不是唯一針對該公司的國家。去年中國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一些媒體報道稱,其中包括硅基氮化鎵技術和芯片的出口。英諾賽科在上市文件中指出,迄今為止大部分銷售額來自中國客戶。但公司去年開始出口,來自海外的收入約佔10%,意味這部分業務未來可能會受到出口管制的影響。 此外,還有至少兩宗針對該公司的訴訟,其中以英飛凌上周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為首。英諾賽科稱這些指控“毫無根據”,並表示該案中的專利,並不涉及其晶體管和晶圓中使用的“核心技術”。公司還被美國宜普電源轉換公司指控存在類似的侵權行為,這宗訴訟仍在等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審理。 還有該公司的創始人駱微微,上市資料中對她的介紹相對較少。上面說她在新西蘭梅西大學獲得了應用數學博士學位,這不太符合大家對一家新興芯片製造商負責人的預期。中國最重要的半導體行業展之一,上海國際半導體展覽會網站上的另一篇人物介紹說,她在美國宇航局工作了15年,但沒有具體說明是什麼職位。 公司已經進行了五輪融資,而IPO至少部分是為了增加現金儲備。到去年底,它的現金儲備僅剩下3.29億元,大約是一年前7.1億元的一半,而2021年底為12.8 億元。公司表示,計劃將上市集資的17%用於償還銀行貸款,15%用於產品開發,8%用於全球擴張,10%作為營運資金。 公司最近一次融資是在今年4月,完成後估值約234億元。 總言之,英諾賽科因其巨大的增長潛力而頗具吸引力。但過快的增長可能會吸引來自多個方面不必要的關注,包括有意控制其技術的美國及其政客,以及中國的監管機構,此外還有可能提起更多專利訴訟的全球競爭對手。 文章的早期版本,在E輪融資後的估值並不正確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