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Gen as problems and losses pile up

榮昌生物多事之秋 出海受挫業績難扭虧

榮昌生物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重點: 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曾在去年拋出一份定增方案,但至今未能完成,現金流持續緊張    莫莉 在中國創新藥領域,擁有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ADC(抗體偶聯)的榮昌生物(688331.SH , 9995.HK )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標桿企業。然而,自從去年市場屢屢出現公司現金流緊缺的傳言以來,榮昌生物資金緊缺的處境似乎未能得到改善,到了今年2月,榮昌生物更是進入了多事之秋,接連遭遇核心技術高管離職、出海明星產品遭合作方計提減值、關聯公司IPO撤回等負面事件。 當市場情緒持續低迷之際,榮昌生物在2月27日公布2024 年度業績快報,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7.15億元,同比增加 58.40%,主要是由於兩大核心產品注射用泰它西普和注射用維迪西妥單抗的銷量增加,銷售收入增加,但是仍然錄得14.68億元的淨虧損,較2023年僅僅減虧2.8%。自從2021年因維迪西妥單抗依靠海外授權實現盈利後,榮昌生物一直未能扭轉虧損狀態,過去三年累計淨虧損額40億元。 榮昌生物在業績快報中表示,2024年新藥研發管線持續推進,多個創新藥物處於關鍵試驗研究階段,研發投入增加。但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銷售收入快速增長,產品毛利率持續增長,銷售費用率明顯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歸屬於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較年初減少42.2%至1.99億元,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ROE)為-54.06%,意味著虧損速度遠超淨資產消耗速度,公司面臨較為嚴峻的財務壓力。業績快報公布後,榮昌生物的股價的連續三個交易日下挫,累計跌幅高達16.5%。 今年2月7日,榮昌生物公布,2020年加入公司的技術高管何如意因個人職業發展原因,申請辭去公司第二屆董事會執行董事、戰略委員會委員及首席戰略官的職務,不久後他便宣佈加入傳統藥企揚子江藥業。 何如意在醫藥評審領域有豐富經驗,曾經在美國FDA負責臨床審評審批達17年,回國後曾在原中國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擔任首席科學家,2020年加入榮昌生物後,何如意帶領團隊推動了兩款核心產品上市並且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同時他也促成維迪西妥單抗的成功「出海」。 但是,當榮昌生物面臨現金流緊張局面後,何如意等高管在2023年大幅降薪,財報數據顯示,何的年薪從2022年的2,604萬元驟降七成至772萬元。或許因為收入銳減,到了2024年7月,何如意不再擔任高級管理人員,頭銜從首席醫學官變更為首席戰略官。 現金流壓力未解 為了緩解資金壓力,榮昌生物曾在去年3月緊急向市場「伸手要錢」以支持研發,公司拋出一份募資額不超過25.5億元的定增方案,到了7月底,榮昌生物將定增募資預案下調至不超過19.3億元。但是,或許因A股定增需要較長流程且股價持續下行,定增募資至今未能完成。 另一方面,與榮昌生物共享實控人的邁百瑞的創業板上市也在2月宣告終止。邁百瑞的主要業務是提供生物藥領域的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服務,榮昌生物是其第一大客戶。邁百瑞衝擊IPO失敗可能導致其資金緊張,繼而影響雙方後續的合作項目推進,也可能影響投資者對榮昌生物的信心。 2021年,榮昌生物與ADC藥物龍頭企業Seagen達成一項全球獨家許可協議,以首付款2億美元及最多為2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的價格,將維迪西妥單抗大部分海外市場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轉讓給Seagen,交易額刷新了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最高紀錄。 然而,在Seagen在2023年被輝瑞收購後,輝瑞在2024年的財報中將維迪西妥單抗的無形資產計提減值2億美元,恰好與當年Seagen支付的首付款數額相當。市場因此擔憂輝瑞或許將維迪西妥單抗「退貨」,榮昌生物的「出海」之路又將遭遇波折。不過,榮昌生物對此猜測回應稱,由於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維迪西妥單抗的一些適應證不推進了,所以預期價值相較交易時間有所下降。 榮昌生物曾在2020年和2022年先後登陸港股和科創板,通過IPO及時補充了「彈藥」,兩款實現商業化的創新藥也能為公司持續帶來現金流。但是,由於生產和銷售需要,榮昌生物此前將所募資金大量投入生產設施建設以及自建商業化團隊。 同時,多條研發管線的推進亦消耗頗大,2024年前三季度榮昌生物的研發費用為11.5億元,而同期的營收為12.09 億元。在持續數年的生物醫藥融資寒冬中,榮昌生物的財務狀況有惡化趨勢。目前,榮昌生物的市銷率約為6倍,同樣持有ADC藥物的科倫博泰(6990.HK)的市銷率為19倍,如果榮昌生物未能及時募資支持現有業務運轉,這家研發實力強勁的公司可能面臨進一步削減人手、出售管線權益的局面。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This biopharma company has marked out a path to profitability by licensing its drug expertise and antibody platforms to partners such as Pfizer.

和鉑醫藥達成巨額合作 依靠對外授權扭虧為盈

從賣廠賣管線斷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鉑醫藥依靠的,是多項對外授權合作和抗體技術平台 重點: 和鉑醫藥與跨國藥企輝瑞子公司Seagen達成一項對外授權,將獲得5,300萬美元首付款及最達10.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今年上半年,憑藉多項對外授權以及提供研發服務,和鉑醫藥的營收按年增長逾48%   莫莉 當中國醫藥創新行業還處在融資寒冬之際,有些企業已經憑出色的業績走出困局,實現自我造血。上週五,和鉑醫藥控股有限公司(2142.HK)宣佈,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與跨國藥企輝瑞(PFE.US)子公司Seagen達成一項對外授權合作,諾納生物將獲得5,300萬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達10.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不過,消息公佈後,和鉑醫藥的股價卻大幅插水,消息公佈當日下跌7.3%,下一個交易日繼續下挫超過8%。的確,和鉑醫藥從該合作中獲得5,300萬美元的首付款,在中國藥企的抗體偶聯藥物(ADC)出海項目中,未算高價交易。同一周內,百利天恒(688506.SH)與百時美施貴寶(BMY.US)達成的一項雙抗ADC授權合作,從中獲得8億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逾80億美元的總付款。相比之下,和鉑醫藥的合作金額成了「小巫見大巫」。 可是,和鉑醫藥的合作方Seagen是ADC領域的資深玩家,由輝瑞以430億美元的天價收入麾下。和鉑醫藥能與Seagen達成合作,亦是對其研發能力的肯定。為何市場並不受落,股價不漲反跌呢?或許因為和鉑醫藥的股價提前上漲,已經將利好預期兌現。在合作消息公佈前,和鉑醫藥在並無任何好消息的情況下,曾連續四個交易日上漲,累計漲幅高達25.5%。 和鉑醫藥此次對外授權的,是一款特異性靶向人間皮素(MSLN)的ADC,Seagen將獲得該藥物的全球臨床開發及商業化權益。臨床前資料顯示,該藥物在體內研究中表現出卓越的藥效性和安全性,已經於2023年8月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進行臨床試驗,用於治療晚期實體瘤,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達成合作的諾納生物,是和鉑醫藥成立於2022年11月的全資子公司,憑藉全人源抗體轉基因小鼠平台及新一代自主研發的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台,為合作夥伴提供從發現到臨床研究審批的完整臨床前藥物開發服務。 諾納生物成立不久,已有多項合作訂單,不僅與mRNA行業新銳莫德納(MRNA.US)達成合作,獲得600萬美元預付款、最高約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相關分級特許使用權費,亦與美國Dragonfly Therapeutics、Mythic Therapeutics等企業以及華盛頓大學等諸多全球學術機構簽下合作訂單。和鉑醫藥2023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諾納生物在手的生物合作項目有30多個,其中20多個項目是今年新增。 扭虧為盈 目前,和鉑醫藥手頭仍然沒有實現商業化的產品,但是境況已比去年好得多。去年下半年,和鉑醫藥不但將核心產品巴托利單抗轉讓給石藥集團(1093.HK)子公司,亦結束了一款重要產品的III期臨床試驗,還將位於蘇州的產業化基地轉讓給了藥明生物(2269.HK)子公司藥明海德,帶來6,193萬元虧損。 今年上半年,憑藉多項對外授權以及提供研發服務,和鉑醫藥實現營收約4,100萬美元,按年增長48.4%。其中,分子許可費按年增長45.8%至3,950萬美元,主要歸因於授權及合作協定的預付款及里程碑收入增加;研究服務費及技術許可費,也從上年同期的50萬美元增至150萬美元。 今年2月,和鉑醫藥與Cullinan Oncology簽訂授權及合作協議,轉讓HBM7008在美國開發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權,獲得2,500萬美元預付款和最高達6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和鉑醫藥去年轉讓的巴托利單抗今年亦有一系列研發進展,今年3月巴托利單抗治療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的III期臨床試驗的積極研究結果公佈,6月巴托利單抗的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和鉑醫藥也因此獲得里程碑付款。 管線轉讓也讓臨床試驗投資減少,和鉑醫藥得以「輕裝上陣」,研究和開發成本也從去年上半年的8,360萬美元,大幅減少至今年同期的2,840萬美元。公司首次實現扭虧為盈,上半年盈利291萬美元,遠勝去年上半年的7,308萬美元虧損。 不過,對外授權合作後續能否持續為公司帶來收入,仍然取決於臨床試驗的進展結果以及合作方的項目管線調整情況。今年以來,基石藥業(2616.HK)、百濟神州(BGNE.US; 6160.HK; 688235.SH)等多間創新藥企的出海項目遭遇「退貨」,影響後續收入。和鉑醫藥12月初亦公佈,由於巴托利單抗的III期臨床試驗延期,將撤回巴托利單抗的BLA,預期於2024年上半年重新提交BLA,影響後續銷售收入分成。 從賣廠賣管線斷臂求生,到走上盈利之路,和鉑醫藥依靠的是多項對外授權合作和抗體技術平台。但是,和鉑醫藥估值不高,市銷率僅1.8倍,同樣提供專有技術平台、深耕ADC領域的未盈利藥企科倫博泰(6990.HK)當前的市銷率卻高達9.4倍。隨著和鉑醫藥合作專案的逐步推進,公司有望持續獲得收入,或會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 有超讚的投資理念,但不知道如何讓更多人知曉?我們可以幫忙!請聯繫我們了解更多詳情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 聯繫我們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科倫藥業再分拆公司 默沙東真金白銀支持

由科倫藥業分拆上市的科倫博泰,除了獲得跨國藥企默沙東的豐厚對外授權合約,更獲對方斥資入股支持 重點: 科倫博泰暫無商業化產品,去年收入大增是因為部分研發管線對外授權 不到兩年間,該公司的融資估值已翻倍,並獲IDG資本、禮來亞洲及高瓴資本等資深醫療投資機構入股   莫莉 生物醫藥行業在經歷一年多的「資本寒冬」後,近期已重獲市場青睞,未盈利的創新藥企業也重新踏上衝擊港股旅途。上週一,科倫藥業(002422.SZ)發佈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主板上市申請,並由高盛和中信證券擔任聯席保薦人。 科倫博泰成立於2016年,致力於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等抗癌藥的研發,現有33項正在研發的藥物管線,13項已經處於臨床階段,進度最快的PD-L1單抗藥物泰特利單抗注射液KL-A167,已於2021年向中國藥監局申請上市,但仍然未獲批。據招股文件引述的報告,科倫博泰是中國首批、也是全球為數不多已建立全面一體化ADC開發平台的生物製藥公司。 根據母公司科倫藥業1月公佈的數據,科倫博泰虧損嚴重。2019年至2021年,其收入從1,101.7萬元逐步增至3,341.2萬元,但這三年的虧損額約為8億至9億元,累計達24.8億元。不過,在去年前9個月,其收入突然大增至6.24億元,虧損也明顯收窄至3.21億元。 不過,該公司仍然未有任何商業化產品,期內收入大增是與部分研發管線的對外授權(License-out)有關。迄今為止,科倫博泰已簽署了9項對外授權合約。2022年,該公司與跨國藥企默沙東(MRK.US)訂立了三項與ADC研發管線有關的合作協議,涉及9項ADC資產,前期及里程碑付款合共高達118億美元(812億元)。同時,科倫博泰亦與英國藥企Ellipses Pharma、和鉑醫藥(2142.HK)分別訂立合作及授權合約。 坐擁突破性藥物 科倫博泰主攻的ADC藥物領域,是2020年以來抗癌藥物研發的熱點之一。ADC藥物由靶向特異性抗原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和小分子細胞毒藥物,是通過連接子(Linker)偶聯而成,結合了二者高特異性靶向能力和強效殺傷癌細胞的優勢,可以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高效殺滅,被稱作「生物導彈」。 招股文件引述的報告顯示,ADC的全球市場規模自2017年的16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21年的55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35.9%,預計從2021年至2030年仍將以31.2%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速發展。 科倫博泰的核心產品SKB264,是一種靶向晚期實體瘤的新型滋養層細胞表面抗原2(Trophoblast antigen 2,TROP2)的 ADC藥物,有望成為中國首款國產TROP2 ADC,於2022年7月獲得國家藥監局突破性療法認定。TROP2經常在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卵巢癌等高患病率或難治癒的癌症中過度表達,因此成功靶向 TROP2的藥物擁有巨大市場潛力,也是當前ADC藥物研發領域最熱門的靶點之一。 2022年5月,科倫博泰向默沙東授出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的SKB264獨家開發及商業化權利。同年7月和12月,科倫博泰分別再與默沙東進行對外授權合作。在12月簽訂的合作協議中,默沙東同意向科倫博泰支付首付款1.75億美元,未來里程碑付款總額最高為93億美元。該合作是至今由中國公司獲得的最大生物製藥對外許可交易,按2022年交易金額計,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製藥合作。 默沙東高度看好科倫博泰的發展前景,在達成多項藥物授權合作後,默沙東更投入真金白銀入股科倫博泰。去年12月底,科倫博泰宣佈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默沙東投資了1億美元。在IPO之前,默沙東擁有科倫博泰6.95%的股權,是科倫藥業之外的第二大股東。 最新估值百億元 在多項藥物對外授權的加持下,科倫博泰的市場估值快速上升,亦有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入股。在2021年的A 輪融資中,資深醫療投資機構IDG資本、禮來亞洲、高瓴資本等加入,投後估值約為50億元。在2022年生物醫藥行業資本寒冬中,科倫博泰成功完成了B輪融資,除了默沙東之外,還有IDG資本、國投招商等舊股東跟投,公司的投後估值翻了一倍,達到100億元。 科倫博泰背靠大樹,獲母公司科倫藥業源源不斷輸血。截至2022年9月30日,科倫博泰從科倫藥業借款達28.76億元,今年初,科倫博泰將尚未償還科倫藥業的25億元借款進行了「債轉股」,意味當前所有借款均已償付。科倫藥業以輸液業務起家,是中國輸液行業中最大的生產商。 值得一提的是,科倫藥業剛剛推動了另一間子公司川寧生物(301301.SZ)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川寧生物去年12月27日上市,發行價格為每股5元,上市首日即大漲101%,最近仍徘徊在9元到10元水平,比發行價格高近一倍。 科倫博泰近期剛提交招股文件,暫無招股價、招股數量等具體資訊,若以B輪融資的估值計算,科倫博泰的市銷率為12倍,ADC藥物研發企業榮昌生物(9995.HK; 688331.SH)的港股市銷率則為12.9倍,反映兩者估值相當。由於榮昌生物已有兩款產品成功商業化,如果科倫博泰的研發管線能加速兌現商業化利益,當該公司獲批上市時,或許投資者願意給予更高估值。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