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概要:京東物流技術升級驅動利潤同比增長近三倍
電商巨頭京東集團旗下物流子公司公佈2024年營收同比增長近10%,外部客戶收入佔比達70% 余特莉 京東物流(2618.HK)最新財報顯示,通過持續拓展母公司體系外的客戶群體並深化技術升級效率提升,該公司2024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9.7%,利潤創歷史新高。 據上週五發佈的業績公告,其2024年度營收達1,828億元(約合256億美元),其中外部客戶貢獻1,278億元,佔總收入約70%。得益於一體化供應鏈(ISC)解決方案的技術升級,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年度利潤同比激增至79.2億元,較2023年的27.6億元實現近三倍增長。其Non-IFRS利潤率從2023年的1.7%提升至4.3%,利潤規模與利潤率均創2021年上市以來新高。 其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4%至521億元,Non-IFRS利潤同比上升23.4%至22億元,實現連續八個季度盈利增長。 CEO胡偉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過去的一年中,通過持續優化倉儲網絡佈局、推進技術創新及提升運營效率,我們進一步夯實了以ISC解決方案和高端物流服務為核心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財報披露,京東物流通過行業定制化ISC管理服務,幫助家電、家居、服裝等領域的客戶實現降本增效。具體舉措包括優化庫存管理、精准資源調配及降低運營成本。 2024年ISC客戶收入達874億元,外部ISC客戶總數達80,703家,同比增長8%。 技術佈局方面,公司去年全面升級「京東物流超腦」數字供應鏈技術體系,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及運籌算法深度融入物流全流程。 截至2024年末,其海外倉儲網絡已覆蓋19個國家及地區,運營倉庫數量超100座,總面積超100萬平方米。 國際業務方面,京東物流表示,去年公司為一家頭部中國新能源車企提供中歐幹線運輸服務,同時協助另一汽車品牌打通中東地區通關、倉儲及配送全鏈路。 為擴大國際物流市場份額,京東物流持續加強全球基建佈局,最新動作是本週二宣佈在波蘭啓用第三座物流倉庫。 作為京東集團旗下第二家分拆上市公司,京東物流於2021年登陸港交所募資241億港元(約31億美元)。該企業前身為京東集團2007年設立的自營物流部門,現已成為中國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京東劍指餐飲外賣 挑戰美團餓了麼
這家電子商務巨頭正與大型連鎖店和高質餐廳合作,準備挑戰美團和餓了麼的雙頭壟斷地位 重點: 京東已發出信號,準備進入中國龐大的餐飲外賣市場,它極有可能把達達的本地配送服務作為基礎 通過瞄准大型連鎖店並利用現有基礎設施,此行動從長期來看可能會取得良好效果,但短期可能會影響京東的利潤 陽歌 隨著電子商務巨頭京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JD.US; 9618.HK)尋求在中國龐大但競爭激烈的餐飲外賣市場佔有一席位,在該市場形成雙頭壟斷局面的餓了麼和美團(3690.HK),將迎來一個新的重量級競爭對手。 本周早些時候,在京東發布廣告招募「品質堂食餐飲商家」後,中國媒體紛紛對此報道。京東給出的條件同樣引人注目,包括5月1日前入駐餐飲商家免佣金。這對新餐廳來說應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因目前餓了麼和美團對入駐餐飲商家的收費,通常在訂單金額的5%到25%之間。 這個故事另一個有趣的轉折,是京東最近計劃將子公司達達(DADA.US)私有化,後者與雜貨店和連鎖藥店等合作夥伴合作,運營著一項本地配送業務。這個網絡可以讓京東立即具備運營此類餐飲外賣服務所需的基本配送基礎設施。 如果私有化成功(京東目前控制著達達63%的股份),京東很可能會讓達達重新在香港上市,以籌集資金,用於這項新的外賣配送業務。和很多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一樣,京東越來越傾向於讓旗下各業務部門在香港而不是美國上市,以對衝日益加劇的中美緊張局勢的影響。 京東於2020年在香港第二次上市,作為對其2014年在美國上市的補充。2021年,公司又讓旗下的京東物流(2618.HK)和京東健康(6618.HK)在香港上市。 過去十年,中國的餐飲外賣業務風靡一時,全賴中國餐廳數量龐大,同時技術也讓集中配送訂單變得非常快速和容易。餓了麼是第一個進入該行業的大公司,隨後是美團和百度(BIDU.US; 9888)。餓了麼2017年收購百度的服務時,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就已經是其主要投資者了,一年後阿里巴巴全面收購餓了麼。 由此形成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現在。網上的一篇報道稱,美團和餓了麼目前佔據著市場主導地位,2023年該市場的規模估計為515億美元。據該報道,餓了麼稱2023年其用戶達到7.5億,與400萬家餐廳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與此同時,美團擁有6.7億用戶,合作餐廳690萬家。 阿里巴巴的最新季報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的三個月里,包括餓了麼在內的本地服務業務集團營收同比增長14%,至177億元(24.3億美元)。集團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A)虧損3.91億元,不過和上年同期25.6億元的EBITA虧損相比仍有較大改善。 與此同時,美團報告其外賣服務(包括餐飲外賣)收入在去年二季度增長13%,從上年的204億元增至230億元。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二季度的增長速度較一季度的24.6%大幅放緩。 達達的基礎設施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京東會如何發展其餐飲外賣業務,以爭奪市場份額。分析人士指出,京東宣布僅跟「品質堂食餐廳」合作表明,它可能想把重點放在高端業務上,而把主要靠價格競爭的眾多小餐廳留給餓了麼和美團。 這種策略看來很明智,至少一開始是這樣,因為大型全國性連鎖店和高端餐廳的質量控制和管理總的來說都更好,這應該會讓它們成為京東更好的合作夥伴。一份報告指出,京東已經在與幾家大型全國連鎖餐廳直接合作,其中包括中國本土品牌尊寶比薩和袁記雲餃,以及漢堡王的在華業務。 看看達達的兩大手機運用程序——達達秒送和京東秒送,會發現前者很有可能就是面向新的餐飲外賣服務。另一項服務京東秒送主要是與沃爾瑪、山姆店、奧樂齊和聯華超市合作,提供生鮮雜貨配送服務。達達秒送的服務更加多樣化,它已經在提供餐飲外賣服務,參與的大型連鎖店包括麥當勞和 Shake Shack,以及咖啡和茶飲連鎖店星巴克、奈雪的茶和喜茶。 達達的這兩大應用程序中,達達秒送近來發展勢頭迅猛,而京東秒送則呈相反趨勢。京東秒送曾經是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達達秒送已在去年取而代之,目前佔公司收入的約60%。這兩項獨立服務的存在,是2014年通過合併形成達達集團的結果,在達達集團私有化之後,京東很可能會將兩項服務合而為一。 投資者對京東意欲挑戰餓了麼和大眾點評的消息不是特別感興趣,或許是擔心該公司初期會因此遭受巨額虧損。在報道出現後的三個交易日里,京東在美國上市的股票下跌了6.1%,不過該股在過去六個月里仍上漲了52%,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9月中旬以來的一波大漲。 即便經歷了這一輪上漲,京東的股票目前的市盈率也只有13倍。遠遠不及阿里巴巴的25倍,更不敵美團的45倍,不過倒是和拼多多(PDD.US)的12倍相差無幾。拼多多最近因旗下熱門的低成本國際電子商務網站Temu受到審查而承壓。 總而言之,京東進軍餐飲外賣的舉措看起來是一次聰明的、有針對性的嘗試,通過聚焦大型連鎖店並利用公司現有的基礎設施,有望在長期內取得成功。但在未來幾年,這項新舉措也將是一個無底洞,可能會嚴重壓低京東的利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概要:京東藉私有化完成併購達達
自2020年達達上市以來,這家電商巨頭逐漸增持了其股份,目前持有達達63% 陽歌 電商巨頭京東集團 (JD.US; 9618.HK)提出私有化達達集團(DADA.US),藉此完成對這家同城配送公司的逐步收購。達達周一表示,已收到初步的非約束性提議,京東將以每股2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所有流通在外的美國存托股票(ADS)。 達達表示,此次收購價格較收購前一天的收市價高出42%。周一交易中,達達股價上漲28%。但以1.8美元的收市價計算,該股仍比收購價格低10%。 達達集團是中國領先的本地配送公司之一,成立於2014年,由京東同城配送服務與獨立同城配送公司達達合併而成。去年第三季度,達達24.3億元營收中,京東同城配送服務(現更名為京東到家)貢獻了近40%。達達同城服務貢獻了剩餘部分。 達達集團於2020年6月上市,以每股16美元發行2,000萬股美國存托憑證,募資3.2億美元。2020下半年,該股一度飆升至58美元,但此後隨著競爭加劇和對在美上市中國股票的熱情降溫,股價一直下跌。上周五,公司收市價為1.41美元,較IPO價下跌逾90%。 公司面臨來自順豐同城(9699.HK),物流巨頭順豐控股(6936.HK;002352.SZ)旗下子公司以及閃送(FLX.US)等獨立運營商的競爭,閃送去年10月在美國首次公開招股中籌集了6,600萬美元。自上市以來,閃送股價表現不佳,市值縮水了約一半。 達達最新財報稱,去年第三季度,營收為24.3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6.2億元下降7.3%,反映行業激烈競爭。其主要為京東提供本地配送服務的京東到家服務表現尤其糟糕,營收同比下降40%至9.3億元。達達同城服務為雜貨店等本地商家提供配送服務,營收增長38.6%。 達達集團自上市以來每年都在虧損,去年第三季度虧損1.97億元。京東並未透露私有化後如何處置達達。但此前,京東已將旗下其他一些主要子公司在香港上市,包括京東物流 (2618.HK)和京東健康(6618.HK)。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收購行業黑馬 京東物流如虎添翼
專注B2B市場與時效性產品是「跨越速運」的優勢點,有助京東物流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服務 重點: 2023年跨越速運淨利潤達14.5億元,按年大增70.6% 跨越速運去年零擔物流收入184.7億元排名第三名,僅次於順豐和德邦物流 李世達 對於物流業來說,在運價、人力成本已接近極限的情況下,如何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是在這個早已內捲化的行業中繼續生存下去的關鍵。對於這個題目,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618.HK)的答案是「一體化供應鏈整合」。 近日,京東物流宣布旗下子公司已與跨越速運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擬收購跨越速運合共約36.43%的股權,對價不超過64.84億元。收購前買方已持有約63.57%權益,意味著完成交割後,京東物流將100%持有跨越速運。 公告顯示,此次交易分三期進行,第一期收購約16.43%的股權,對價為23.14億元。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對價及股權轉讓則有相應支付安排,將根據跨越速運的業績進行調整。 京東物流表示,未來跨越速運仍將保持品牌與團隊獨立運營,創始人胡海建將繼續擔任董事長及CEO,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 率先推出「當天達」產品 跨越速運是一家專注於B2B市場的綜合物流公司,與產業鍊的高度融合、技術創新及時效性快運產品是其最大賣點,其屬性對於京東物流持續打造的一體化供應鏈服務、推進技術驅動和對外開放戰略都具有重要意義。 跨越速運於2007年在深圳成立,當時中國的物流行業服務模式比較單一,在其他同業試圖降低成本擴大規模時,跨越速運瞄準B2B市場,專注提高送貨時效,率先推出「當天達」、「次日達」、「隔日達」等產品,並作出「限時未達,全額退款」的承諾。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對物流的時效要求越來越高,跨越速運推出夜航包機服務,實現「夜發晨至」;2015年實現「跨省最快8小時門到門送達」,2017年提速至「跨省6小時」。另外,公司在多條航線引入波音-757大型全貨機,截至目前,公司共擁有20架貨機,日均航空貨量超2,000噸。 自詡為科技物流企業的跨越速運,更耗資十億元開發出「鑄劍系統」,整合品控、車輛管理、貨車地圖等20多個大型管理系統,能夠完成下單後全自動化調度和管控指令,根據路況、客戶特性等信息自動生成多種預案,以最低配送成本提升運輸效率。該系統據稱能節約80%的調度人力成本和20%的場地資源,釋放的資源還可增加30%以上的貨量運營能力。 跨越速運在B2B物流上的積累與技術上的創新,吸引了京東物流的關注。早在四年前的2020年,雙方便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同年8月,京東物流以總對價30億元收購跨越速運的控股權益,2022年將持股比例增至63.57%,進一步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 業績快速增長 在京東的支持下,跨越速運近年發展迅速。根據今年8月在運聯峰會上發布的中國零擔物流排行榜,跨越速運去年以184.7億元收入排名零擔物流(LTL)收入榜第三名,僅次於順豐(002352.SZ; 6936.HK)與德邦(603056.SH),並較前一年的139.7億元大幅增長32%,從2021年至2023年,跨越速運實現30%的年複合增長率,領先行業。 公告則顯示,2022年和2023年,跨越速運的稅後淨利潤分別為8.5億元和14.5億元,增速高達70.6%。截至去年底,公司的未經審計淨資產為52.99億元。 對京東物流來說,跨越速運的航空資源和限時速運服務,能夠為京東物流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增添新的亮點和競爭力。通過整合航空運輸等核心資源,雙方可以共同提升時效產品的服務品質,同時在技術層面的深度合作,將有助於提升供應鏈物流全環節的運營效率。 物流的速度,就是經濟運轉的速度。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提出要進一步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加快經濟運轉。京東此次收購恰逢其時,相信有助公司達成降本增效的目標。 市場顯然也看好這次併購。摩根士丹利發表報告指出,是次收購資產狀況良好,估值及純利吸引,認為能產生進一步的協同效應,並預計京東物流來自跨越速運的純利今年將同比增長49%,遠高此前預計的30%。交易公布後的首個交易日,京東物流股價上漲2.8%至14.76港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簡訊:未懼被踼出恆中指數,京東業績扭虧力撐股價
京東物流有限公司(2618.HK)是電子商務巨頭京東(JD.US; 9618.HK)的物流旗艦,上週五公佈了強勁的中期業績,但同一天卻被剔除出主要股票指數。公司表示,2024年首六個月的收入同比增長 11% 至 864億元人民幣(121億美元),盈利為 22.6 億元,去年同期則虧損 6.37億元。 在業績公佈的同一天,它被由騰訊支持的競爭對手極兔速遞(1519.HK)取代,成為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的成分股。儘管有壞消息,但在業績理想支持下,京東物流股價中午收報9.95港元,上升4.85% 。 余特莉报道
京東守得雲開 首季業績一吐烏氣
京東首季度表現勝於市場預期,市場投以信心一票 重點: 集團第一季度盈利71億元,按年增長近13% 投行紛紛調升目標價或評級 劉智恒 京東首席執行官許冉上任剛好一年,今年首季度京東集團(9618.HK, JD.US)派出理想業績,收入達2,600億元(359.5億美元),按年升7%;股東應佔溢利上升近13%至71億元,若按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Non-GAAP)計算,盈利更高達89億元,按年增長17%。 去年五月徐雷退下京東首席執行官職務,由原任首席財務官的許冉繼任,當時市場就估計,許冉專長管數,很大機會透過節流省錢去提升集團盈利。到2023年業績公布,收入增長3.7%至10,847億元,盈利更大幅增長1.3倍至242億元。 慳出個未來? 業績雖然不俗,市場卻有聲音認為京東只是「慳出個未來」,收入實際增長有限,但在許冉努力下,分別將研發開支與行政開支等佔收入的百分比壓下來,履約開支則持平,加上利息收入增長,股權投資虧損又減少,京東才能達到較佳的盈利。 不過,近日首季業績發佈後,市場發覺集團審慎開支之余,業務錄得的增長亦勝於預期。各項業務中,京東零售收入按年增長6.8%至2,268億元,京東物流收入上升14.6%至421.4億元,物流業務在經營層面上更扭轉去年虧損11.2億元的劣勢,錄得經營利潤2.24億元,成為首季盈利上升的一大關鍵。 整體商品收入按年升6.6%至2,085億元,其中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上升5.3%至1,232億元,日用百貨商品收入升8.6%至853億元。服務收入則增加8.8%至515億元,當中平台及廣告收入微增1.2%至193億元,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為323億元,按年升13.8%。 集團經營利潤率也由去年同期的2.6%,提高至3%。要知道,近年拼多多(PDD.US)等在線平台來勢洶洶,在各方的壓力下,京東進行百億補貼上線,令經營利潤受到擠壓。然而京東最終不但能將收入增加,更能提升經營利潤率,確實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 公司透露,在一季度的各項用戶指標實現大幅提升,季度活躍用戶數已連續兩個季度保持同比雙位數增長,用戶的購物頻次和低線城市用戶數量也明顯提升。 期內京東物流(2618.HK)為名創優品(9896.HK)提供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覆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所有門店的倉儲及配送,雙方已計劃,探索更多的全球合作機會。 以舊換新帶動需求 對於公司前景,許冉充滿信心:「我們看到各業務已取得切實的成果,尤其是我們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帶來一季度活躍用戶數和用戶參與度的強勁增長。我們相信京東對「多快好省」用戶體驗的承諾將繼續得到全中國消費者的認可,也將在未來進一步增強我們的發展勢頭。」 許冉在業績發布會指出,中國消費市場既龐大又分散,隨著不斷提升在線平台效率及創新模式,可以將在線化率由現時30%進一步提升。商超、家居家裝等在線滲透率,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她特別提到,以舊換新已是十年前事情,大件耐用品正進入換新週期,相信會帶動置換需求,京東正期待地方政府會有更多補貼落地。相信家電大盤以舊換新的銷售,將為家電品類帶來更多增量,銷售佔比亦會提升。 投行大升目標價 近年許多在美或港上市的內地公司,認為自家公司的股價被低估,紛紛進行回購。京東的股份回購計劃持續進行,今年3月時新推出的30億美元回購,至5月15日止的回購金額達7億美元,仍有23億美元可使用,有效期至2027年3月。為了應對回購所需的資金,京東上周宣佈將發行 17.5 億美元的可換股優先票據。 首季度業績公布後,京東股價升1.3%至134.1港元,各家投資銀行都紛紛調升其目標價或評級。中金指京東採購成本降低及高毛利的商超業務佔比上升,將美股的目標價調升28%至41美元。野村指京東零售數據及整體業績勝預期,收入亦開始重拾動力,將其港股目標價調升29%至165港元。麥格理的上調幅度最大,調升54%至159港元,評級升為「跑贏大市」。 京東目前的市盈率在14倍水平,相對於阿里巴巴(9988.HK, BABA.US)的17.5倍及拼多多的28倍仍有一距離,業務若能持續改善,大有追落後的空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去年少賺近三成 圓通國際撤換CEO
受國際貨運價格與需求下滑影響,圓通國際去年盈利大減近三成,公司宣布撤換CEO,由原豐網速運CEO周建掌舵 重點: 2023年圓通國際股東應佔溢利9,680萬港元,按年大減29.2% 圓通國際宣布行政總裁孫建去職,由原豐網速運CEO周建接任 李世達 儘管全球供應鏈在疫情過後逐漸恢復正常,但在中國經濟放緩、需求減弱的情況下,去年國際貨運需求相對低迷。中國快遞業巨頭圓通速遞(600233.SS)旗下負責國際業務的子公司圓通國際快遞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6123.HK),近日公布去年業績,其中海空運業務都出現明顯下滑。 圓通國際公布,2023年全年收入約52.9億港元(6.76億美元),按年減少21.1%。股東應佔溢利9,680萬港元,按年大減29.2%。每股基本盈利23.15港仙,擬派末期息每股2.3港仙。 圓通國際原是圓通速遞的海外事務部,於2006年成立。2017年圓通速遞收購香港上市公司先達國際物流,更名為圓通國際快遞,在港股市場借殼上市。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國際物流、跨境電商物流、國際貨代等服務,以及與跨境電商相關的倉儲、配送、清關等全球一體化解決方案。 分項業務看,佔收入比重最高的空運業務(54%),2023年收入28.6億港元,較2022年下跌22.3%,毛利增長22%至1.9億港元;海運方面收入6.5億港元,按年大跌62.7%,毛利亦減少47.5%至1.3億港元。至於國際快遞及包裹業務則增長47.4%至16.3億港元。 公司表示,去年盈利減少主要由於客戶對海運服務的需求下降,另外因為海空運艙位供應增加,導致去年海空運貨運費減少。 去年中國經濟趨緩,進出口表現不佳,全球對中國除汽車外的貨品需求下降。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去年全年出口總值以美元計為3.4萬億美元,同比減少4.6%,為2016年來首次不升反降。進口總值也下降5.5%至2.6萬億美元。 此外,全球海空運市場也從疫情期間的不正常狀態回歸穩定,在運能擴大與需求減少情況下,運價也大幅下滑。根據航空貨運數據公司WorldACD數據,相比於2022年,2023年全球平均空運運價下滑19%。海運方面,去年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綜合指數(CCFI)均值為937.29點,同比下降66.43%。 雖然去年10月發生「胡塞武裝」(Houthis)攻擊紅海商船事件,一度推升運價,但漲勢不久便回落。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B.CO)執行長Vincent Clerc近日就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全球運能過剩、運價滑落的低迷市況,恐將持續數年。 受到國內外大環境因素影響,業績下滑不是圓通國際特有的現象。根據近期公布財報,嘉里物流(0636.HK)去年收入下跌42%至474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大減78%至7.9億港元,其中國際貨運業務盈利跌幅高達70%;貨運代理龍頭中國外運(0598.HK)去年收入亦下降6.9%,在海、空運代理方面的收入均出現下滑,總體仍錄得42.2億元歸母淨利、3.5%的增長幅度。 快遞業老將掌舵 未知是否業績不佳,圓通國際在年報公布同日宣布高層人事異動,原執行董事、行政總裁孫建,因有意投放更多時間及精力於集團的貨運業務發展而辭職。公司另委任周建出任有關職位。 周建是快遞業老將,加入圓通國際前為豐網速運行政總裁,直至極兔速遞收購豐網為止。在此之前則為百世集團(BEST.US)國際事業部總經理,負責開拓國際市場,可以說在國際業務上具有豐富經驗。根據協議,周建每月酬金為138,462元,每個財政年度可收取酌情管理花紅,外加每12個月年終花紅。 周建也是圓通國際四年來第三位行政總裁,國際業務的經驗或許是喻會蛟(圓通速遞創辦人、董事會主席)選擇他的原因。圓通國際近年加快發展國際快遞及包裹業務,2023年該業務收入從2022年的11.1億港元增長47.4%至16.3億港元,佔去年總收入30.8%,而2022年僅佔16.5%。 圓通國際在年報中稱,將會加快拓展國際網絡,通過戰略合作、授權加盟等方式吸引更多合作夥伴,增強公司全球服務能力,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內,實現覆蓋全球主要國家及海外子公司的基礎設施和運營能力。 拓展國際市場是各大物流企業當前致力的目標。京東物流(2618.HK)不久前推出「國際特快送」服務;嘉泓物流(2130.HK)去年12月亦開設跨境空運包機服務;嘉里物流也宣布與順豐控股(002352.SZ)附屬公司順豐多式聯運訂立協議,收購阿拉山口國際快鐵(主營國際班列、國際公路聯運、跨境電商專線及内貿鐵路運輸)的70%股權,為其國際貨運代理業務增值。 自收購先達國際物流七年來,圓通國際股價一直未見起色,目前市盈率約為4倍,低於嘉里物流的12倍、中國外運的6倍,市場吸引力不足。 圓通國際業務發展,仰賴與圓通速遞、圓通航空的關聯交易。今年首兩月,圓通速遞業務收入達84億元,按年增長19.7%,增長幅度僅次於申通快遞的22.7%。母企要加大力度發展國際業務,勢必會為圓通國際帶來更大的增長動力。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