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訊:復星質押27%復星醫藥A股

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196.HK; 600196.SH)周一表示,大股東復星國際(0656.HK)旗下的復星高科技,已將持有的1.98億股復星醫藥A股質押予中國工商銀行,佔公司總股數的7.4%。所得的款項,將用作償還債務。 若連同之前質押的股份,復星共質押了近7.2億股復星醫藥,佔總股數的26.65%。 復星醫藥表示,預計有4.33億股質押股份在一年內到期,約佔公司總股數的16.2%,涉及金額達43.6億元人民幣。 劉智恒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Shimao Group was put into liquidation by CCB

建行入稟清盤世茂 中資行開展房企追債潮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世茂遭國有銀行入稟清盤。國有銀行對本國房企採取法律行動,或許意味著這波房地產調整期已進入新階段 重點: 截至去年底,世茂淨負債率高達473.2% 建行亞洲今年已對三家香港上市的中國地產商採取法律行動      李世達 中國房地產市場已進入深度調整階段,自今年1月中國恒大(3333.HK)遭香港法院頒布強制清盤令後,陸續有中國房企債權人拿起法律武器,向法院提出清盤呈請。其中,中國國有銀行也加入這個行列。國有銀行一方面透過白名單給予項目融資支持,一方面似乎也正以法律手段收回資金。 曾在中國房地產企業名列前茅的世茂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813.HK)近日公布,債權人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建行亞洲,中國建設銀行全資附屬公司)已向法院提交清盤呈請,涉及債務金額達15.8億港元(14.6億元)。公告一出,世茂股價當天即時狂瀉18.7%,寫下歷史最低的0.37港元。 世茂表示,公司將在稍後階段結合其境外重組的進度,考慮是否需要向高等法院申請「認可令」。 對於遭國有銀行興訟,世茂表示將「極力反對這項呈請,並持續推進境外債務重組」,為其利益相關方創造最大價值。世茂認為,這項清盤呈請「並不代表公司境外債權人及其他相關方的共同利益」。 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擁有寫字樓、住宅樓、酒店、商場的世茂,是自2021年中國監管機構收緊房企監管後,眾多出現境外債務違約的公司之一。2022年7月,世茂未能支付10億美元的境外債券利息和本金,至今累計已有高達117億美元債務違約。 建行續起訴房企 經歷18個月的談判,世茂於2023年12月向債權人提交了離岸債務重組條款。世茂今年3月在其擬議的境外債務重組條款中,為債權人提供了多種選擇,包括將債務轉換爲六年或九年期的票據或貸款,或零息強制可轉換債券等。 其中可轉債方案年期為一年,按每股8.5港元的轉股價格將其持有債券轉換為公司股份。不過,該轉股價格是目前世茂股價的20多倍,債權人認為條件較差。持有該公司25%以上未償海外債券的主要債權人團體表示,這些條款「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 漫長的協商過程,難以令人滿意的條件,都讓債權人漸漸失去耐心。債權人之一的德意志銀行,就曾表示方案不可接受,預告準備在香港採取法律行動,沒想到被建行亞洲搶先。 事實上,這不是近期建行亞洲第一次對中國房企採取法律行動。今年2月26日,建行亞洲對大發地產(6111.HK)就3.6億美元未償還債務向法院提出清盤呈請;不到一個月的3月20日,建行亞洲又對德信中國(2019.HK)提出清盤呈請,涉及2022年12月到期的9.95%優先票據及應計利息共3.5億美元。加上4月的世茂,建行亞洲三個月內已將三間本國房企告上法院。 世茂16項目入白名單 中國監管機構今年1月推出專案融資「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俗稱「白名單」)措施,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1398.HK;601398.SH)、中國農業銀行(1288.HK;601288.SH)、中國銀行(3988.HK;601988.SH)、中國建設銀行(0939.HK;601939.SH)與中國交通銀行 (3328.HK;601328.SH)。預計將承接逾8,200個住宅項目,貸款總額將高達3.2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單」措施關注的是「保交樓」,而非「救房企」。即使國有銀行對房企旗下項目發放貸款,也不代表放棄對其債務採取法律行動。例如世茂在「白名單」試點城市就申報了40個房地產項目,有16個獲得入圍,其中對接的銀行團中就包括了建設銀行。 一手借錢給你保交樓,另一手入稟法院,即使是國有銀行也沒得商量。 隨著近年房地產下行嚴重不景氣,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快速增加。根據日經新聞統計27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大型銀行財報發現,去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總額按年上升了27%。而在四大國有銀行中,房地產不良貸款增幅最大的,就是建設銀行。 根據建設銀行3月底公布的年報,2023房地產相關不良貸款為482億元,較2022年的336億元大增43%,增幅在四大國有銀行中居冠。房地產不良貸款率也從4.4%增加到5.6%。 核數師無法表示意見 所謂天助自助者,陷入債務危機的房企,唯有積極自救才能抓住一線生機。世茂除進行債務重組外,也在甩賣優質資產、提升銷售以盡快回籠資金,但這條路並不順遂。 據世茂去年財報,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594.6億元,同比下降5.7%;股東應佔虧損約為210.3億元,與2022年相若。截至2023年末,世茂總資產5,432.5億元,總負債4,919.9億元,資產負債率約為88.7%,淨負債率則從2022年的302.2%升至473.2%。 值得一提的是,核數師審核業績公告披露,對於財報「無法表示意見」,原因是公司「可能無法在正常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和償債」。 隨著政策逐漸明朗,各個房企的命運似乎也一一揭曉,各家銀行也開始維護自身權益,相信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房企遭入稟清盤。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uzhou Bank's profit climbs

瀘州銀行表面美好 實賴投資收益推升盈利

儘管有跡象表明貸款違約現象增加,但主要得益於非經營性投資收益,這家地方銀行去年利潤強勁增長 重點: 儘管淨利息收入萎縮,但受投資收益推動,瀘州銀行去年利潤增長23% 雖然該公司不良貸款率下降,但違約風險最大的貸款卻有所增加 梁武仁 就一家公司的財務表現而言,最引人注目的數字往往並不能說明全部情況。對中國的銀行來說尤其如此,往往需要對它們的財報進行拆分,才能瞭解真實情況。對中國數百家地方銀行來說,情況甚至可能更加棘手,這些銀行往往處於各種相互角逐的力量的交匯處,包括需要服務地方權力的同時,亦要努力實現盈利。 瀘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983.HK)的最新業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乍一看,你可能覺得總部位於四川瀘州的地方銀行表現相當不錯,尤其是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困境。但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它的最新年報 會發現,對於同行面臨的挑戰,它也難以幸免。 根據上週五發佈的財報,瀘州銀行去年淨利潤總計9.94億元,較2022年增長23%。對於一家中國銀行來說,這看起來相當令人羨慕,尤其是在當前經濟放緩,導致很多銀行違約率攀升。 它的同行中,天津銀行(1578.HK)2023年的利潤增長要慢得多,僅增長6%。行業巨頭中國工商銀行(1398.HK;601398.SH)尚未披露最新的年度業績,不過它去年上半年的利潤同比幾乎沒有增長。 誠然,工商銀行是中國最大的銀行,天津銀行的規模也比瀘州銀行大得多,因此這兩家銀行取得大幅增長的難度更大。但去年瀘州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實際上落後於天津銀行。這不禁讓人質疑瀘州銀行為何還能取得如此強勁的利潤增長。 瀘州銀行去年的淨利息收入(通常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實際上下降了約5%,儘管其貸款資產組合規模有所增長。這是因為隨著中國降低利率,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下降了。但利率下降提高了債券收益,推高了債券價格和瀘州銀行持有的債券價值。由此產生的投資價值增長,幫助銀行的經營利潤增長了20%以上。 瀘州銀行對投資資產的歸類方式對它自己有利。銀行將一半以上投資資產價值變動計入經營收入,它們直接流入淨利潤。而根據國際會計准則,確認資產價值變化的另一種選擇是將其歸為“其他綜合收益”,不計入淨利潤。 這使得銀行在如何歸類投資資產方面有一定的餘地,可能對它們的淨利潤產生重大影響。 例如,天津銀行就採取了不同的做法,將投資資產價值變動從去年的營業利潤中剔除。因此,其投資收益的增幅遠不及瀘州銀行。這意味著,瀘州銀行去年利潤的大幅增長主要歸因於與其核心銀行業務無關的因素。 可疑類貸款 通過看似巧妙招數,公司的貸款在中國疲軟的經濟環境下似乎仍然表現不俗。但更深入地研究這些數字就會發現,它仍然與大多數同行一樣處於不穩定的境地。 截至2023年底,該行的不良貸款率從一年前的1.53%下降至1.36%。相比之下,最新的數據遠低於整個銀行業的1.6%和天津銀行的1.7%,與中國工商銀行去年6月底的比率持平。儘管多數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瀘州銀行仍有能力改善這一重要指標,這也應該能給人信心。 但也存在一些危險信號。首先,瀘州銀行去年為貸款預期減值損失計提了16億元。這比2022年增長了60%,相當於該行2023年利息淨收入的一半以上,這表明該行的前景並不像一些整體數據所暗示的那樣樂觀。 另一個警示信號是,去年瀘州銀行的可疑類貸款大幅增加,而次級類貸款大幅減少。可疑類貸款飆升意味著,隨著更多的次級類貸款被降級到較低的可疑類別,意味著該行的不良貸款數量可能在增加。該銀行的實際貸款損失也在大幅增長。總而言之,很難說瀘州銀行去年的貸款質量是否有所改善,而且事實很有可能恰恰相反。 瀘州銀行專注於企業貸款,這類貸款約佔其貸款總額的85%。該行逾35%的貸款來自建築和房地產行業的企業,這些行業正在應對持續低迷。去年底,該行房地產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4.8%,明顯高於其整體不良貸款率。 瀘州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充足,相當於不良貸款總額的三倍多。因此,它應該能夠應對貸款違約,而無需進一步提高潛在貸款減值的撥備。這一事實,再加上瀘州銀行去年相對溫和的貸款增長,似乎確實表明其風險管理比較謹慎。 瀘州銀行的情況突顯了中國的銀行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它們常常被迫放棄利潤增長以維持健康的風險水平。自2018年上市以來,它的股價已下跌約三分之一,加入大量失去投資者青睞的中國股票行列。儘管如此,它的市盈率為7.5倍,高於工商銀行的3.8倍和天津銀行的2.6倍。 總而言之,瀘州銀行不僅盈利,而且多年來盈利還一直在增長,儘管其中一些增長可能是由於非經營性因素所致。這使其有別於像錦州銀行這種陷入困境的地區性同業,後者在經歷了多年的困境後已被中國政府救助。不過,儘管利潤增長強勁,瀘州銀行的最新收益顯示,該公司也可能會像其他同行一樣陷入波濤洶湧的困境。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ank of Jinzhou shares remain suspended

地方債務困局 錦州銀行曙光未現

由於尚未準備好公布2022年全年和去年上半年的業績,這家已停牌一年的地方性銀行將續停牌 重點: 錦州銀行將續停牌,等待公佈2022年全年和去年上半年的業績 北京在2019年通過中國工商銀行對該行進行了救助,後來政府又透過旗下機構為其提供更多資金      梁武仁 錦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416.HK)是一家陷入困境並獲得政府救助的地方銀行,它的持續動蕩再次說明,這種曾經大獲成功的企業里,幾乎一切都有出錯的可能。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該銀行的困境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背後是脆弱的地方銀行,遭到可疑的商業行為和中國疲軟經濟的雙重打擊。 上週五,錦州銀行表示,由於重組尚待確定,它還沒準備好公佈2022年全年和去年上半年的業績,意味著長達一年的停牌將持續。 去年1月,該行因財報的編制遇到困難,向港交所申請停牌。去年2月,該公司表示,國有企業股東計劃對其實施一系列交易,以「優化資本結構」,這是陷入困境的企業,試圖整頓財務狀況時經常使用的說法。 去年2月的公告語焉不詳,但幾乎肯定意味著錦州銀行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雖然這不是第一次。好不誇張地說,該公司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多次動蕩,生動地凸顯出無數類似的中國地方性小銀行的脆弱。 這些銀行主要局限於當地市場,服務的通常是財務狀況不佳的個人和企業,主導大公司貸款的大型國有銀行往往會避開這個群體。導致小銀行更容易因貸款違約而遭受巨額損失,而管理上的失誤,比如靠關係拉客戶,不嚴格的信用評估,又會導致這種情況加劇。 2015年中,錦州銀行在香港上市的計劃,經歷了一段備受關注的插曲,當時港交所要求它進一步提供,向漢能薄膜發電集團(一家頗具爭議的太陽能企業)的母公司發放貸款的信息。 這給錦州銀行造成打擊,因為它面臨著恢復資本緩衝的巨大壓力,而近年來的業務快速擴張,已經令其資本緩衝不堪重負。這家總部位於遼寧的銀行終於在2015年底完成赴港上市,籌集資金7.65億美元。這只是其進軍金融市場的開始,隨後它又通過向其他投資者出售普通股和優先股,總計籌集資金約34億美元。 但麻煩的跡象很快接踵而至。2019年初,該行因未能按時公佈2018年業績而被停牌。雪上加霜的是,它的審計機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於當年夏天辭職,稱其發現有跡象表明,錦州銀行發放的部分貸款未用於既定用途。 糟糕的業績 錦州銀行最終披露了2018年的業績,看上去一團糟。其資產減值損失(主要是違約貸款)比上年增加了近七倍,侵蝕了其全部營業利潤,導致其出現自上市後的首次淨虧損。當2019年9月最終復牌時,股價暴跌超過50%,跌破發行價。 2019年,國有巨頭中國工商銀行出手相救,向其注資約4.36億美元,成為最大股東,這其實是政府主導的救助行動。次年,錦州銀行獲得了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最終通過央行和遼寧省政府財政廳設立的遼寧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制的一家特殊目的公司,獲得總計17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該公司的股價繼續下跌,在去年初申請停牌前,股價比IPO價格低近90%。停牌似乎與漢能有關,因為它發生在漢能的創始人李河君在該行總部所在地被捕數周後。 錦州銀行的經歷,可作為一則警世故事,說明銀行如果為了實現增長而降低貸款標準就會適得其反。如果把放貸業務集中在一家企業身上(這在中國的小型銀行中是常見現象),比如借貸予漢能這的個案,當這個大客戶遇到麻煩時,問題就可能會進一步複雜起來。 在中國,錦州銀行很可能只是越來越多面臨這種困境的地方銀行之一。中國政府在2019年和2020年還拯救了另外兩家出現類似問題的銀行,這與西方國家更少干涉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西方國家,為了阻止魯莽行為,規模較小的銀行若是犯事,往往被允許倒閉。 目前,中國的地方銀行面臨的一個主要風險,源自它們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風險敞口,這些融資平台都在極力掙扎償還債務,因為傳統上的主要收入來源,土地出讓收入因房地產行業長期低迷而減少。去年10月,標普全球評級警告,未來幾年,僅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就可能給地方銀行帶來2.2萬億元的資本損失。 錦州銀行的股票目前市淨率只有0.3倍,也就不足為奇,不過這個數字仍高於在香港上市的天津銀行(1578.HK)的0.15倍,這表明地方性銀行已經失去了投資者的青睞。鑒於錦州銀行長期陷入困境,它要做出非凡的轉變才能恢復投資者的信心,而在中國經濟惡化的情況下,這似乎難以在短期內實現。 咏竹坊專注於在美國和香港上市的中國公司的報道,包括贊助內容。欲瞭解更多信息,包括對個別文章的疑問,請點擊這裏聯繫我們。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